浅谈新课改下小学品德教育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品德教育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度注重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水平,创新水平,心里素质以及情感,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原本应该‘从儿童生活出发,以儿童经验为起点,在实行生活教育的同时实行品德教育。
不过在实践中,学生却要通过死记硬背获得高分,这使得小学教育陷入了应试型的知识灌输型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思考力和丰富人性的培养。
这是教育的荒废,是孩子心灵的荒废和精神的贫穷。
由此背后隐藏着儿童人格崩溃的危险。
二改革目的
受日本‘心的教育’启发,2002年6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小学生品德与生活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那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就把品德教育和生活联系起来,重视实践和体验。
三改革措施
1,心灵教育。
日本开放‘心灵教育’,促动师生谈心。
可我们的新课标对此没有作出明确要求。
所以,很多教师没有放下老师的架子,也就无力洞察学生的心,学生也无法真正接受自己的老师。
师生间交流不畅,德育工作很难有效实施。
为此,教师要打开心灵的大门,道德教育重点在于学生情感上的内化。
教师要想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师生平等交流,那教师首先应敞开心扉,多和学生相处,聊天,以消除学生心理上对老师的戒心。
只有当老师和学生走近了,这就易于在学生心灵上实行内在教育,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外部的道德教化。
2,强化家庭教育。
日本‘心的教育’中指出恢复家庭教育的功能,纠正家长对孩子的不关心和过度关心与保护的做法,形成家校共育。
同样,我们的家庭教育也长期出现疲软和不力现象。
一方面课业负担挤占家庭教育实间。
另一方面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责任在学校。
很多家长长年在外,家庭教育谈何说起。
在新一轮课改中,家庭教育引起了重视,要求家校密切联系,强调从情感上感化学生,重新恢复健康的家庭教育功能。
例如,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回去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写下体会,请爸妈评价。
还有要求学生给爸妈写信,读给他们听’’通
过这样的作业增强家校联系,强化家庭极爱雨的作用。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实践,感受生活。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德育教育更是典范,健康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保证。
所以,家庭对孩子道德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超过了学校德育所能达到的水准。
3,推行‘‘体验学习’’
借鉴邻国日本的‘‘心的教育’’,体验学习含4 个方面;社区体验、自然体验、劳动体验、志愿者体验。
而我国德育新课改中也强调了‘‘体验学习’’但显得简单,规定也不明确,并且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大都流于形式,甚者干脆不实行。
这是德育教育的缺陷。
其实,借助儿童爱玩的天性,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劳动,体验生活,是容易i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4,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一度时间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由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分别承担,在道德教育中实行传统文化教育则在一定水准上被忽视了,又鉴于这两门学科因为受自身知识和教学目标的限制,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起来也存有固有的局限性。
学生心中的传统文化,尤其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观点的缺失,仍将可能持续存有。
传统美德对学生的道德具有很大的潜在影响,学生不是爱听故事吗,一方面故事中有学生没有经历的生活,学生好奇。
另一方面故事中英雄人物身上绽放的美德让学生好生羡慕。
基于此,道德教育中增大传统文化教育比例,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中吸取有益成分,以促动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5,道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一般情况下,品德课由学校领导。
班主任或品德授课老师来实施,因为到课时的限制。
品德教育在实践中深度不够。
因为没要求在不同学科中都要实行德育教育,所以,各个学科在教学中依旧是各自为战。
德育教育本身虽然强调综合,但在以分科教学为主的基础教育体系中
,依然被剥离于其他学科门外。
所以,学校的德育教育应通过学校全部教育活动为基本,不但品德课要实行德育教育,而且各学科及活动课都必须按照各自的特点实行恰当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