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主题:文化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作文主题:文化传播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从二十四节气开启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幻化成破冰五环,从运动员走过的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到焰火打造出的“空中迎客松”……中国的文化元素贯穿于整个开幕式的始终,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了海内外观众的无数赞许。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文创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当代生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方式。
某报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期,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与此相类似的,某产品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模特造型等,均被置于广泛讨论之中。
材料二:为群众喜欢的《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梦华录》《大鱼海棠》等蕴含了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悬崖之上》等则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人世间》《山海情》则从普通百姓的视角,诠释了中国大众的自然美、人情美与人性美;而《遇见工匠》《伟大诗人杜甫》等一批国际传播纪实作品,表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塑造了美丽而又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有效彰显了文化自信的源泉,实现了中国之美在国内国际的有效传播。
宁波市四明中学团委将组织以“真正的中国之美该如何定义”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著名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真迹的散佚和后代摹本的不断延续这两种现象,有观点认为,真迹的散佚固然是文化的莫大遗憾,但真迹的遗失促使一代代文人在对《兰亭集序》的大胆摹抄中赓续了王氏遗韵,让王氏风格得以发扬光大,这似乎是另一种比收藏真迹更有意义的文化盛况。
对于以上关于文化真迹的观点,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而不化,非学也”,这句话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庸言》,曾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引用。
如果只知道学、却不懂得把学问化用,那么并不能算作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教行于上,化成于下。
化,这是学以致用的重要一步。
在国学里讲的“文化”,既是常作名词使用,更要当作动词看待。
《周易》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把社会人伦中的规律道理化入人心、推行天下,这就是“文化”的意义,是为了实现“以文化人”的作用。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今,网络用语不断出新,像“人艰不拆”“柠檬精”“锦鲤”“凡尔赛文
学”“给力”“粉丝”“打工人”等,其中有些成了日常用语。
有人认为,网络用语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也有人表示,他们不喜欢这些网络用语,也不能理解它们为什么会流行。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文化的串珠线
人本是散落一地的,珠子四处流落,而文化就是串珠线,文化正有这种绾结的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串联起了历史与当下。
立春时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万众瞩目中惊艳亮相。
对于这场两个小时的盛大仪式,观众无不为其中呈现的中国文化元素而倾倒,比如从“雨水”到“立春”的二十四节气流传,又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涌恣肆,再如“破冰”出五环的精彩绝伦。
凡此种种,让人惊呼“每一秒都是中国人的浪漫”。
而这样的中国文化活在当下的例子还有很多。
李白那“将进酒,杯莫停”的盛唐之青春中国的盛音,迸发出的是青春的无限活力与气力,而这份青春的火跃动至今,即使跨越千年,如今的青年们人仍能与之产生心灵的共鸣,传统文化中的“气”延存至今。
不可否认他是中华传统文化自身所凝聚的超越时空之美与力,然而仅依存于文化传承便可使其有永久的生命力吗?
非也,其必须联系于当下,寄生于时代的浪潮之中,才可与现代人处于同一语境之中,进而进行对话。
正如故宫博物院文创开发,正如河南卫视“节日舞蹈”系列,正如抗疫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此时的传统文化在历经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之后,便会广泛的被青年所认同,形成一种超越性的“想象的共同体”,便由此构建在同种文化之下。
当代的青年们根植于同样的文化记忆之中,拥有共同语言的基础,借中华传统文化来表达自我,以此获得群体的归属感。
这便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另一种力量——修复的力量。
在当下流动性极强的背景之下,正如马克思·韦伯而言,现在的人都是“断根的人”,这根便是文化根基与心理认同。
“无根漂浮”的青年们成了“游牧青年”,在不同的圈层中迁徙,而这不过是自我迭代,永远探寻不到自我的价值与意义。
而中华传统文化修复了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原子化”隔阂,通过文化之线将个体与个体绾结。
青年借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自我表达,实则是青年重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决定向一切可能性敞开,提升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是对自我的再次指认与构建。
通过“想象的共同体”,青年们共同喂养了一套热腾腾的文化选择与价值体系。
青年们选择通过这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将中国与世界串联,这是青年人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做出的更为“敞开”的可能性,这种“敞开”是对5000年文化传承之自信,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其走出国门拥抱世界的希冀。
青年们会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在世界文化版图上的异质性回答,用文化的串丝线串起青春之气力,构筑起磅礴的中国文化之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由冬奥会开幕式上令人惊艳的中国元素,到故宫博物院文创开发的成功,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当代生活的成功,并且这种“合作”方式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需要着力解决的大问题,而这两个成功范例告诉我们,只有让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这样的弘扬才是有价值的,是真正的传承。
行文必须紧紧扣住“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
写作时考生可以再列举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代生活的成功范例,比如湖南卫视的“节日系列”舞蹈、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受到追捧等;然后分析为何这样的节目得到认可,是因为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情有独钟;接着要分析如何让传统文化得到当下认同,可以从李子柒走红中得到启示,那就是找到二者的结合点,用新颖的形式获得当下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可。
最后思考如何用创新的形式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当下认同,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立意:
1. 中国风,“潮”表现。
2. 赓续优秀传统,书写当下认同。
3. 继承与创新并举,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材料一动画电影《雄狮少年》的动画造型和某产品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模特造型等,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原因是其造型有失中国之美,这就启发我们思考什么样的文艺人物造型能够体现中国之美,定义人物形象之美的标准是文学记载中的中国人形象和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特点,不能故意丑化中国人的形象,也不能过于失真,要符合中国人的大众审美;材料二中蕴含了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诠释了中国大众的自然美、人情美与人性美、塑造了美丽而又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等作品受到
人们的喜爱,这就启发我们,只有具有东方美学品格、符合中国大众审美的文化作品才能真实反映中国形象,反映中国美。
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
本题的写作任务是文章应该以“真正的中国之美该如何定义”为主题,这个主题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之美”,一个是“如何定义”。
文章要明确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之美,重点阐述似乎如何限定的中国之美,标准是什么。
写作指导: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文章的中心应围绕定义中国美的方法和标准,体现自己对中国文化美的认识。
正文部分可采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什么是中国美,接着论述定义中国美的方法,最后阐述有失中国美的作品对中国文化的传播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
应采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说理,如列举春晚文化节目《只此青绿》和戏曲文化等论述真正的中国文化美的表现。
立意:
1.中国美应该具有自身群体文化的特点。
2.以中国大众审美的标准定义中国美。
3.文化之美体现中国美。
3.例文:
守护真迹,更不忘创造自己的“真迹”
真迹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杆,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意义,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散佚曾是多少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遗憾。
然而,真迹的散佚也带来了另一种文化局面:一代代文人在对《兰亭集序》的摹抄中赓续了王氏遗韵,让其书法风格得以发扬。
真迹需要守护,文化需要传承,但我们也绝不能忽视文化创新,不能忘记创造自己的“真迹”。
真迹遗失不可挽回,与其过分在意真迹的存无,不如主动担起传承文化真迹的责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真迹”。
与其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高高供奉在神坛上,不如让它游走于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书法爱好者的笔下,活在我们日常的文化生活中。
真迹代表着前人的文化成就,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对于后世的崇仰者来说,是一种鞭策,但也可能成为压在其心头的一座大山。
如果后学者不幸染上了“真迹情结”的毛病,只将其高供于神坛,一笔一画模仿,望着前人的成就亦步亦趋,不敢有所创新,岂不是又阻碍了新的“真迹”产生?
事实上,真迹绝非固守而来的静态物品,而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造就的鲜活艺术。
就
说王羲之,他早年也曾是钟繇、张芝等书法大家的仿效者之一,但他后来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对前人的笔法规则进行了大胆改革,变汉魏质朴书法为体势流美多变的新体。
如若固守真迹,不敢寻求创新超越,不可能有新的真迹出现。
学习真迹不是要求与真迹一模一样,而是要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李白云游黄鹤楼时对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妙句赞叹不已,叹息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后来曾多次作诗摹学此诗格调,在游览金陵时便仿照崔颢的风格,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的这首诗歌与崔诗工力悉敌,写出了自己的特点,也在文坛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不只是《兰亭集序》,对任何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我们只有敢于创新传承的形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才会更为深远,文化的生命力才能永远旺盛蓬勃。
作为当代人,如果不加以创新地传承,进行深入有效的吸收,民族文化的源头就会逐渐走向衰微甚至枯竭。
央视春晚舞台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蹈的创新形式来传递历史名画的神韵,当属惊艳的创举。
青绿意象的展现,是一种倾情的演绎,是一种情怀的传承,更是一个跨界创新的高峰,它不仅传递出了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意象,还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出了历史文化的璀璨光芒。
当然,真迹的散佚的确给文化带来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沉重打击,那一幅幅字画的消失,意味着我们对那段历史记忆的遗失,因此守护这些真迹是我们的义务。
但当真迹散佚、无法寻回时,我们更需要做到的是创造自己的“真迹”,创造未来文化的愿景。
遗失诚可惜,创造更珍贵。
遗失的不仅是精华,亦是原有的定式;创造的不仅是内容,亦是自由发扬的内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介绍了《兰亭集序》真迹的散佚和后代摹本的不断延续这两种现象,引出后文的观点,即真迹的散佚虽然意味着文化的遗憾和损失,使不少人扼腕叹息,为之遗憾;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另一些人却会在遗憾之余,弥补遗失,开启自己大胆的创造,最终大放异彩,这说明真迹的遗失也激发了后人模仿学习真迹,使其书法风格发扬光大,造就了一时的文化盛况。
由此可见,遗失诚可惜,创造更珍贵。
考生应将后者作为审题的关键,从真迹的散佚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出发,行文时注重思辨性,不能一味强调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也应强调要敢于创新、勇于超越,发展延续前人的辉煌。
对此,可举李白在“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情况下仍积极创造自己的诗篇,或鲁迅在
失去战友的遗憾痛苦中仍以此为武器,坚持战斗等事例为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使我们停下坚定向前的脚步,任何遗憾都不能磨灭我们始终如一的创造精神。
由此引出遗失诚可惜,创造更珍贵的中心观点,从而说明只有正视遗失,敢于创造,才能让我们踏实走完漫漫人生路,才能使遗憾变为机遇。
立意:
1.真迹散佚不遗憾,文化传承续荣光。
2.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也要重视创新。
3.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杨万里的《庸言》引出“化”“文化”,阐述了要把学问化用,要把社会人伦中的规律道理化入人心、推行天下的道理。
材料引导我们不仅要知道学习,更要懂得把知识、学问、道理等化用,内化于心,最终能够达到学以致用,让学习真正有意义有作用。
因此,我们写作的重点,就不能仅仅是阐述学习的重要性,而必须是讨论如何在小方面做到“学以致用”,在大方面将我们的文化化用及推广的问题。
对此,我们不仅要在认识论的角度上论述其重要性,也要结合我们自身的学习者和中华民族青少年的身份,思考我们在自身学习的过程中,应采用何种方法实现“学以致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将我们的文化推行天下的问题。
立意:
1.学会化用,学以致用。
2.学会学以致用方是真正地学会。
3.要学习,更要内化于心,外化天下。
5.例文:
爱惜语言,爱惜文化
如今,网络用语不断出新,像“人艰不拆”“柠檬精”“锦鲤”“凡尔赛文学”“给力”“粉丝”“打工人”等,其中有些成了日常用语。
有人认为,网络用语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也有人表示,他们不喜欢这些网络用语,也不能理解它们为什么会流行。
而我认为我们应爱惜我们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我们的民族文化。
网络语言如井喷般出现,已是不争的事实。
网络语言是新生事物,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其时尚个性化的独特语言系统引发青少年的广发关注。
而网络语言本身的丰富性、创新性、多样性也会使呆板的书面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语言的信息内涵。
但是,个性张扬的网络语言占据着青少年绝大部分的语言世界。
网络错别字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必将导致对传统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不利影响。
对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产生不利影响。
而随着网络语言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对学生汉语规范化写作业产生冲击,如今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的例子屡见不鲜。
但网络语言随意性强,错别字较多,有些用语毫无实际意义,严重干扰了阅读,降低了写作质量。
语言不断在发展,总是在演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词汇,这虽然是语言文化的历史,但所有发展和演变都有其内在的延续性,也都是大众生活的需要。
最终替代文言文的白话文,并非凭空想象,也非生造而成,而是以早已普及的汉语口语为其基础。
白话文所体现的历史延续性,最重要的就是保留了成语。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显示了汉语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肢解、伤害成语是对汉语的严重破坏,能够加入汉语传统,是我们的本事,而破坏则不能不说是败家子了,而很多网络用语对成语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网络用语是语言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发展结果,也是一种必然产物,但井喷很容易鱼龙混杂,有可能会损伤语言美的主干,尤其像“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的出现,就是网络造词缺乏底线的反映,是一种滥造;而那些“我不能同意你更多”之类的话,根本就是对语言和译文的不负责任,叫“有话不好好说”才更贴切。
这些生造词,既不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无益于人际交流,最容易产生网络对文化的负面效应,所以,必要的规范和禁止无可非议。
语言是我们民族文化生存的基石,也是民族审美一是最鲜明的体现,爱惜我们的语言就是爱惜我们的文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
本题的材料是有关网络文化的,如今,网络用语不断出新,像“人艰不拆”“柠檬精”“锦鲤”“凡尔赛文学”“给力”“粉丝”“打工人”等,甚至其中有些成了日常用语。
对于这种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持肯定的态度,认为网络用语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
也有人持否定态度,他们不喜欢这些网络用语,也不能理解它们为什么会流行。
本文的任务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看法,但是要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网络用语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网络用语的利弊阐述理由,并且理由要充分。
【立意】1.网络时代,语言也应百花齐放
2.尊重语言,规范网络用语
3.爱惜语言就是爱惜文化
【素材】1.每条“网络词语”的产生,都有一段众人皆知的故事。
或催人奋进,或悲催无奈,或醒世育人。
人们知其意迷其态,为“网络词语”的出现叫好。
一个“正龙拍虎”,把人们从“叶公好龙”的远古拉回了现实。
一句神马都是浮云,让人深知故事其后的深刻内涵。
一个给力,解决了许多研究文字之人在某些句段里找不到恰当之词的困惑。
每条“网络词语”的作用,显然给力了文学的发展,推进了社会进步。
相对创造力、好奇心都很强的高中生,接受并用上“网络词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在高考作文中,用上几个或多个“网络词语”,无非想表达一下自己最真实最想表达的感受和判断。
如果高考作文卷不能容忍“网络词语”,那就是否定了网络,否定了进步,否定了年轻人的创造力。
2.我们作为个体,生活在社会中,自然有责任,有义务创造优秀文化、抵制腐朽与落后文化。
在所谓“流行文化”面前,更应擦亮双眸,运用才智,谨慎取舍。
古有四大名著领风骚,今有流行词语引潮流,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思考文化的价值,因而真正的文化应该是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寄寓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文化。
流行一时,并不一定就流行一世。
当无穷无尽的行为艺术、恶俗潮流、模仿选秀充斥生活时,请记得用火把点亮价值的灯,不被世俗所同化。
3.网络符号在青少年中的使用和流行,固然反映了年轻人思维的开阔和活跃,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但是如果任由这种随意的、不规范的语言使用蔓延,势必会制约青少年语言文字素养的提高。
同时,习惯成自然,这种不规范用语也会迁移到学生的作文当中,造成行文不畅。
这对于正处在语言文字打基础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就难以避免这种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带来交流障碍。
更让人担心的是,年轻一代如果沉溺在自己构建的话语环境里,满脑子“Q言Q语”,势必会影响他们对以规范汉语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
长此发展下去,这些年轻人就会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隔离一代”。
这种隔离和割裂,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还会涉及到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