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合肥市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的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价值
2.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A.过敏性鼻炎
B.白化病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3.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较体液调节广泛
B.参与神经调节的器官不能参与体液调节
C.参与体液调节的内分泌腺不能参与神经调节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中都有信息分子的参与
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
..的是()
A.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加入适宜浓度的植物激素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重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C.春季水稻种子播种前,可用含赤霉素的温水浸泡种子
D.植物激素由某些部位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
5.如图所示,某种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紫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


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该种植物中能开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B.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
C.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
D.植株DdRr自交,后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1/6
6.退塘还湖是我国进人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采取的--项旨在保护环境的措施。

某地实行退塘还湖后,该湖泊已经演替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下列关于该湖泊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湖泊在演替过程中会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该湖泊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C.某草地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的湿度差异造成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某昆虫的翅可按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如图表示某地区该种昆虫的翅长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该种昆虫翅长差异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____。

(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屿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昆虫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屿经常有大风浪,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

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_____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______,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1000只该种昆虫迁入丙岛屿,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55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300只,基因型为
aa的个体有150只,如果不考虑自然选择和突变,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且每只昆虫的繁殖能力相同,则繁殖3代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

8.(10分)2020年肆掠非洲的蝗灾,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其罪魁祸首是一种栖息在沙漠中的短角蝗虫——沙漠蝗。

蝗虫与干旱往往形影不离,俗话说“旱生蚂蚱涝生鱼”。

请回答下列问题:(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判断的依据是_____,跳蝻为沙谟蝗的幼虫,在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常用_____法。

(2)影响蝗灾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影响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__,蝗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_____(至少答出2点)。

(3)生物防治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防治技术。

常用方法有:一是运用蝗虫信息素如促成熟信息素群居信息素等来破坏蝗虫的群集行为,以阻止其群集起飞和迁飞,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_____具有重要作用;二是采用蝗虫的病原微生物(如微孢子虫)加以防治,微孢子虫与蝗虫之间为_____关系;三是通过养鸡、养鸭防治蝗虫,既能减少_____,获得生态效益,又可通过养鸡养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9.(10分)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舒张
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用酒精擦拭皮肤
10.(10分)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为丰富,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

我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
每个土样分0~10cm、10~20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__________选择地点。

(2)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腐食线虫和______________线虫数量明显增多。

(3)表中三个群落的__________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呈“表层聚集”分布。

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___________积累较少。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_________,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________最高。

11.(15分)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1953年1973年1984年1996年
叶面积指数2.48 6.61 11.28 17.76
光能截获率(%)20.30 42.30 88.90 95.90
总初级生产量[t/(hm2·a)] 17.43 55.50 116.61 150.81
净初级生产量[t/(hm2·a)] 1.50 14.52 23.88 26.00
(提示: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

从数据推测,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

(2)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3)请在甲图上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_____。

(4)乙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_。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情况,以研究群落的______________。

(6)研究发现一定程度的人工干预(主要是砍伐成树)可能会增加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重度人工干扰的森林比自然林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____________。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解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2、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 正确;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从而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
D、由于基因可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代谢过程,所以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B。

2、B
【解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

【详解】A、过敏性鼻炎是一种过敏反应,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A正确;
B、白化病是遗传病,不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B错误;
C、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C正确;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D正确。

故选B。

3、D
【解析】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二者共同作用,使动物生命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详解】A、神经调节准确,但作用范围不如体液调节广泛,A错误;
BC、参与神经调节的器官可以参与体液调节,参与体液调节的内分泌腺也能参与神经调节,如下丘脑,BC错误;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中都有信息分子的参与,前者通过神经递质,后者通过激素或其他信息分子,D正确。

故选D。

4、B
【解析】1、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其不受光照方向、重力等因素的影响。

2、植物激素的定义:由植物体内合成的(内生性) ,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可移动性) ,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加入适宜浓度的植物激素,来促进植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A正确;
B、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运输,光照、重力只会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错误;
C、赤霉素可以解除种子的休眠,因此春季水稻种子播种前,可用含赤霉素的温水浸泡种子,C正确;
D、依据植物激素的定义,植物激素由某些部位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其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需要重点掌握。

5、D
【解析】A、根据题中图解可以判断出,基因型与表现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DR为蓝色,Drr或ddR为紫色,ddrr 为白色。

故开紫花的基因型有DDrr、Ddrr、ddRR、ddRr四种,A正确;
B、Ddrr与植株ddRR杂交,可产生两种基因型分别为DdRr:ddRr=1:1,B正确;
C、植株DDrr与植株ddRr后代为1/2DdRr,1/2Ddrr,各自自交后可计算出1/2DdRr,C正确;
D、DdRr自交,后代紫花占6/16,紫花纯合子DDrr占1/16,ddRR占1/16,共2/16,可知后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2/6,D错误;
答案是D。

6、A
【解析】1、据题意分析:群落演替的起点是池塘,属于次生演替,过程一般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A、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不是取而代之,A错误;
B、随着群落演替,群落演替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B正确;
C、某草地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的湿度差异造成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这是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动物的分布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故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不同水层的植物造成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D正确。

故选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1)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3)①.基因库②.生殖隔离③.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④.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
(4)①.70% ②.42%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生物进化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变,和第一代中基因频率相同。

【小问1详解】
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导致生物性状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小问2详解】
飞行能力强的昆虫在甲岛容易生存,而在乙岛不容易生存,由此可知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小问3详解】
种群A、种群B不能相互交配表明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很大差异,已经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两个新的物种;两个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的原因有: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以及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或者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

【小问4详解】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不考虑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则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变,因此A的基因频率=(550×2+300)/2000=70%,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较为简单,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要理解、记忆,并灵活运用。

8、①.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②.样方③.水分(或干旱)④.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⑤.严重破坏农作物,引发粮食危机;啃食草场,影响畜牧业;加速生态环境退化⑥.种群的繁衍(或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⑦.寄生⑧.农药使用量(或环境污染)
【解析】1、判断不同物种的依据是彼此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同种生物之间能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育,具有生殖隔离。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植物、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昆虫的卵常用样方法。

活动能量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

3、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详解】(1)判断不同物种的依据是彼此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是不同的物种。

跳蝻为蝗虫的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2)依题干信息,“旱生蚂蚱涝生鱼”可知,影响蝗灾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水分;影响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蝗灾的影响表现在会严重破坏农作物,引发粮食危机;啃食草场,影响畜牧业;加速生态环境退化。

(3)蝗虫信息素能在种群内实现信息传递,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中具有重要作用。

病原微生物(如微孢子虫)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通过养鸡、养鸭防治蝗虫,既能减少农药使用量,获得生态效益,又可通过养鸡养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点睛】本题以2020年非洲蝗灾为情境,考查种群密度、蝗虫防治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9、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体主要依靠调节产热量或者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相对温度。

在炎热环境中,通过增加散热途径调节体温;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是一个快速产热途径,增加产热量;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详解】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增加产热量,不利于人体散热,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则散热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时酒精的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可以增加散热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1).取样器取样(2).随机(3).食细菌(4).植物寄生(5).0-10 (6).有机质(7).白茅群落(8).丰富度
【解析】1、由题表可知表中三个群落的植物寄生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主要分布在0-10cm 土层;
2、生活污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和细菌,因此会使腐食线虫和食细菌线虫数量明显增多。

【详解】(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小动物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0~10cm、10~20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随机选择地点。

(2)生活污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和细菌,因此会使此类线虫和表中食细菌线虫数量明显增多。

(3)由题表可知表中三个群落的植物寄生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

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10(cm)②深层土壤中有机质积累较少。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白茅群落,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丰富度最高。

【点睛】本题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生态系统的成分、群落的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分析图文信息的能力。

11、(1).次生演替(2).逐渐增加(3).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
(4).(5).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6).样方(7).
垂直结构(8).适度砍伐成树,既可以增加防护林物种的丰富度而提高其稳定性,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9).重度人工干扰,导致防护林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结构简单,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弱,就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

(10).这提示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好绿水青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析】1、根据表格分析,叶面积指数增加,光能截获率、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都增加,而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也逐渐增加。

2、根据柱形图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

【详解】(1)该地区生物群落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所以为次生演替;由表格可知,该演替过程中,叶面积指数增加,光能截获率、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都增加,说明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2)从光能的截获率可以看出,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合色素相对含量增多,光能截获率升高,两者呈正相关。

(3)生产者的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由表格可计算出,1953年的呼吸量为17.43-1.5=15.93[t/(hm2·a)],1973年的呼吸量为55.50-14.52=40.983[t/(hm2·a)],1984年的呼吸量为116.61-23.88=92.733[t/(hm2·a)],1996年的呼吸量为150.81-26.00=124.813[t/(hm2·a)],通过描点并连线得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如下:
(4)通过分析柱状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

(5)对于植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样方法。

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空间上的分布(分层)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6)适度的人工干扰(主要是砍伐成树)可以增加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这给我们启示是适度砍伐成树,既可以增加防护林物种的丰富度而提高其稳定性,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重度人工干扰会适得其反,重度人工干扰,导致防护林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结构简单,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弱,就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

这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好绿水青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点睛】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

考生要能够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进行比较,平时善于总结记忆;具有一定的曲线表格的分析能力,能够从图中获得有效解题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