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是认识历史的根本遵循--统编高中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编写思路与内容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卷第10期2020年10月
CURRICULUM,TEACHINGMATERIALANDMETHOD
Vol.40,No.10
October,202

唯物史观是认识历史的根本遵循
———统编高中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编写思路与内容解释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经济与社会生活》以世界为舞台,紧紧抓住农、工、商、住、行、医六
个主题,向学生展示人类5500年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风貌,从而加深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

解读教科书时应充分挖掘教师的学术潜能,重点关注编写思路、框架与原则;深入把握本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全面发挥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铸魂固基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0186(2020)10 0016 05
作者简介:杨共乐,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

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主编之一。

主要从事中外古史比较、世界古代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是在教育部教材局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课程标准》)要求认真编写的。


经济与社会生活》是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一部分,是必修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内容的递进与扩展。

《经济与社会生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为目标,在结构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既关注学生历史学基本知识的提高,又重视学生获取历史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本文仅就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编写思路与相关内容作一解析。

一、编写思路、框架与原则
严格意义上讲,中学历史教科书是教师的教学用书和学生的学习用书。

它的编写既要体现科
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又要关注继承与创新的关
系,还要重视所编教材在中学历史教材系统中的位置,有很高的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观点正确,内容准确,线索清楚,重点突出,叙述简洁、生动,文字表述规范,分量匀称、适中,形式活泼。

国家统编教科书的要求则更高。

在编写《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对近代以来相关的历史教科书做过认真的梳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明确的编写思路、基本框架和具体的编写原则。

本教科书编写的总体思路:立足《课程标准》
,落实核心素养,坚持专题叙述的历史性与史实选择的典型性相结合;在选择史实时尽量照顾到世界各个大洲;在文字表达上,力求短、平、快、准,尽量做到简洁干净。

本册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框架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
61·
第一,整部教科书按专题编写,共分6个单元、1个活动课。

6个单元的内容如下: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共15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教科书在最后还设置了1节活动课。

第二,每单元设2—3课,如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之下设三课: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第二单元、第三单元之下也同样设定3课。

一般而言,教科书的第1课撰写的是古代史方面的内容,第2课为近代史方面的内容,第3课为现代史方面的内容。

有些单元如第四单元、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则只设两课,其中第1课撰写的一般为古代史方面的内容,第2课则为近代以后的内容。

第三,课下设有子目,分2—4个不等。

本册教科书具体的编写规则:改变以往教科书编写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原因、过程、意义模式,采用先叙事后阐述影响、意义与作用的编写逻辑。

因为这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

亚里士多德认为先“探研究诘”有关事实,后揭示其中的原因,这才是“切合自然”的考察方法。

“切合自然”意味着符合人了解事物的认知规则。

本册教科书第一单元第1课中的第1目就是这样设计的,即先写农业和畜牧业产生的历史事实,后写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的影响:加速了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单元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也是这样做的。

这一课之下的第1目和第2目分别写的是美洲物种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这两目的内容都是历史的事实,第3目则写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即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推动了当地经济贸易的发展,影响了生态环境,等等。

为了保证专题撰述的连贯性,本册教科书在主体叙述对象前有时也会加上一两句涉及以前或以后的相关内容,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速冻加工、冷冻设备……技术不断进步”前,加了“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持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等等。

在时间处理上,本教科书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古代部分按两河流域、古埃及、中国、古希腊罗马、美洲依次叙述,本部分的编写特点:多线并叙;近代以后,常常是按照先欧(美)洲、后其他地区的方法分叙,其编写特点体现为单线直叙。

例如:第9课中的“国际贸易和人类生活”就是从19世纪70年代写起,写到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再到1995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金融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

总之,了解本教科书的编写思路、框架与原则,对教师较快地熟悉本教科书是十分有帮助的。

二、重点内容解析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内容基本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定。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教科书的第一单元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了解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1]为此,我们设定了3课内容,即《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第一单元需要重点解析的问题是让学生明了农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类很早就找到了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即大河流域。

所以,古代四大文明都发生在大河旁边。

当然,因为大河流域的条件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各地的民众生活也不同。

第二单元是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
·71·
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1]本单元也设3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现代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

第二单元的重难点是个体劳作、庄园式劳作、工厂制度下的劳作和新科技革命后出现的“无人工厂”。

第三单元为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本单元同样设3课:《古代的商业贸易》《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的重难点是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依据。

第四单元为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1]本单元设两课,它们分别是《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第四单元的重难点是中国古代城市与古希腊罗马城市的区别、英国与中国的城市化。

第五单元是交通与社会变迁。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1]本单元也设两课《水陆交通的变迁》《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是古代的道路网建设。

无论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还是“车同轨”下的“条条道路通咸阳(长安)”都离不开强大的国家力量的支撑。

第六单元是医疗与公共卫生。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本单元同样设两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和《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需要关注的难点是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本单元的热点问题是人类积极应对病毒的挑战。

中国政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依靠群众,科学依法有序防控的政策措施,效果显著,赢得世界尊重,为人类提供了有效防治疫病的中国经验。

应该说,《经济与社会生活》充分把握了农、工、商、住、行、医六个方面的主线,同时也给教师预留了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

三、如何教好这部教科书
如何教好这部教科书,这对所有关注和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大课题。

我们认为,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做好的。

第一,教师自己要明白经济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重大作用。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2]“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3]生活资料即食物、衣物、住房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它们既是政治、社会生活赖以存在的重要前提,也是解释政治与社会制度变革和演进的基础。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大部分中学教师而言,《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内容比较生疏,不但以前接触得不多,而且学界深入研讨经济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相关研究也有待丰富。

我们在编写这部教科书的时候,充分考虑教师的这些困难,尽量从学理上把经济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写明白、讲清楚。

教师要对教好这部教科书有足够的信心。

因为大家都明白:越有难度,就越能体现个人的实力,越能展示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

第二,要深挖教科书的内容,在讲透历史事
·81·
实的同时,学会对一些概括性结论进行学理上的溯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概括性结论的实际内涵。

下面我们就以第1课里出现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为例,来系统解析这句话的重要价值。

从字面上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句话很抽象,较难理解。

但如果我们把史源厘清楚,就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句话出自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月至9月),[4]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而真正从逻辑和史实上论证“阶级与国家”两者关系的是恩格斯。

1884年3月至5月,恩格斯在认真研读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的基础上写就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经典的唯物主义杰作里,恩格斯用事实论证了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三次社会大分裂: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形成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主人和奴隶两个阶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导致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划分,除自由民和奴隶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新的商人阶级出现。

三次社会大分工尤其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彻底瓦解了氏族制平等的基础。

正是在氏族社会的废墟上,国家产生了。

为更好地说明国家的起源,恩格斯又从雅典、罗马和德意志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入手,得出国家起源的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雅典式:国家是直接地、主要地从氏族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

恩格斯称其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第二种是罗马式:罗马国家是平民和罗马人民(PopulusRomanus)斗争的结果。

第三种是德意志式:国家是从征服并占领外族的基础上产生的。

[3]169 190无论是雅典式、罗马式还是德意志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列宁所总结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

“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3]172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夺取政权。

恩格斯和列宁的国家学说对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影响巨大。

深入解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一经典结论的学术背景以及它对客观历史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不但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国家的本质帮助极大,而且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唯物史观以及唯物史观的价值和作用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能够发现,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和理论基础。

这一点特别需要重视。

最后,教师要深入把握本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充分理解本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本教科书各单元叙述的重点不是人、事和物,而是与农、工、商、住、行、医相关的专题。

编写体例上属于与中国古代的典志体相近的专题分类形式,即分门别类。

行文叙述上坚持的是多线并叙与单线直叙相结合的原则。

本教科书大量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的经典论述和思想,它们处处闪耀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芒。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人的胸襟和初心以及人民利益在伟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例如,1958年7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送瘟神二首》[5]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

送瘟神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

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苈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摇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91·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毛主席的诗高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此外,本教科书还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人工智能、杂交水稻、高铁、“玉兔号”月球探测、“蛟龙号”载人深海潜水器、城市化、中西医成就等都是教科书叙述的重点。

教科书最后所叙述的是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时间已经写到了2020年5月。

寓时代性于历时性之中是这部教科书的鲜明特色。

学生学完整部教科书以后,可以深刻地领略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深刻地领略到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可以深刻地领略到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辉煌。

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而教师对教科书的深刻理解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所以,让教师更好、更快地了解教科书编写者的思想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总而言之,《经济与社会生活》以世界为撰写的舞台,紧紧抓住农、工、商、住、行、医六个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人类5500年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风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自古以来中外不同人群在推动生产和经济发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了解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相互促进作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

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了解了中华民族是如何从近代的落后挨打中走出来的,了解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以上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世界意识的养成,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真正起到历史学科“铸魂固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002.[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列宁.国家与革命[M]//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5]毛泽东.送瘟神二首[N].人民日报,1958 10 03(1).
(责任编辑:李 洁)
犎犻狊狋狅狉犻犮犪犾犕犪狋犲狉犻犪犾犻狊犿犻狊狋犺犲犉狌狀犱犪犿犲狀狋犪犾犠犪狔狋狅犝狀犱犲狉狊狋犪狀犱犎犻狊狋狅狉狔:
犜犺犲犠狉犻狋犻狀犵犐犱犲犪狊犪狀犱犈狓狆犾犪狀犪狋犻狅狀狅犳狋犺犲犝狀犻犳犻犲犱犎犻狊狋狅狉狔犜犲狓狋犫狅狅犽犚犲狇狌犻狉犲犱犈犾犲犮狋犻狏犲犆狅狌狉狊犲2
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犪狀犱犛狅犮犻犪犾犔犻犳犲
YangGongle
(犛犮犺狅狅犾狅犳犎犻狊狋狅狉狔,犅犲犻犼犻狀犵犖狅狉犿犪犾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犅犲犻犼犻狀犵100875)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Takingtheworldasthestage,theunifiedhistorytextbook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犪狀犱犛狅犮犻犪犾犔犻犳犲firmlygraspsthesixthemesofagriculture,industry,commerce,housing,transportation,andmedicinetoshowstudentsthedevelopmentofeconomicandsociallifeinthe5500yearsofmankind,therebydeepeningstudents understandingofthedevelopmentofhumansociety.Whileinterpretingthetextbook,itisnecessarytofullyexploretheacademicpotentialofteachers,focusonwritingideas,frameworksandprinciples,deeplygraspthewritingcharacteristicsofthistextbook,andgivefullplaytotheeducationfunctionofthistextbook.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unifiedhistorytextbookforseniorhighschool;RequiredElectiveCourse2;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犪狀犱犛狅犮犻犪犾犔犻犳犲;castingthesoulandstrengtheningthesolidbase
·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