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3.8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八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
与中国人民的抵制斗争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2022·深圳联考)陈旭麓:“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应付近代化的敌人。

”陈旭麓先生评价的这场战斗( )
A.转变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性质
B.开头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
C.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
D.形成了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解析】选A。

依据题干中“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应付近代化的敌人”可知这场战斗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斗,故A正确;开头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是在其次次鸦片战斗后,故B错误;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甲午中日战斗的影响,故C错误;形成了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斗的结果,故D错误。

2.(2022·荆州模拟)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公平条约的核心。

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 )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对西方各国赐予同等待遇
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解析】选D。

材料信息说明当时的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不能说明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故A错误;材料涉及签订不公平条约,赐予西方国家某些特权,并非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对西方各国赐予同等待遇,且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据材料“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公平条约的核心。

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可知清朝统治者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故D 正确。

3.1862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等事务,衙门匾额上书写“中外褆福”四字。

(注:“褆,安也。

”)这表明晚清政府( )
A.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近代外交
B.由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潮流
C.对外交往留意和平共处原则
D.社会变迁中的外交政策调整
【解析】选D。

传统儒家思想主要讲仁、义、忠等,与近代外交关系不大,故A错误;总理衙门的设立与闭关锁国联系不大,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对外交往留意和平共处原则,故C错误;据材料“衙门匾额上书写‘中外褆福’四字。

(注:‘褆,安也。

’)”并联系所学学问可知从“鄙夷”到“师夷”,即社会变迁中的外交政策调
整,故D正确。

【加固训练】
(2021·赣州模拟)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由于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殊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

”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

中英双方不同的生疏说明( )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把握中国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渐渐丢失对关税主权的爱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解析】选D。

清政府生疏不到关税协定是丢失了关税主权,反而还为获得了比之前更高的税率而兴奋,体现了其缺乏国家主权概念,故D正确。

4.(2021·汕头模拟)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1863-1908),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

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

恭亲王奕对赫德说:“中国官员均不行信,幸海关有诚恳之外国人。

”上述史料信息说明( )
A.清政府外交政策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
B.英国侵华严峻阻碍中国民族经济进展
C.西方经济进入留意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
D.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入中国有肯定进步意义
【解析】选D。

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海关引入了英国模式取得了高效廉洁的成效,没有体现外交的委曲求全,故A错误;材料体现了海关收入的翻倍,没有反映阻碍民族经济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方近代海关制度的引入对中国的推动作用,没有体现西方经济进入留意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故C错误,D正确。

【拓展延长】从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冲突和碰撞的视角看两次鸦片战斗
(1)在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睦邻友好的形象矗立在世界舞台。

但从16世纪中期开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进入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机器声和坚船利炮的轰鸣声,西方列强对中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斗,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市场的愿望。

(3)这两次战斗以中国战败而告终。

这种结局反映出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的农耕文明受到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

5.鸦片战斗后,清政府设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交涉,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

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

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

这种转变反映了( )
A.中国中心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解析】选C。

材料显示的是外交机构的变化,不是中心机构半殖民地化,故A错误;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启的标志是戊戌变法,故B错误;材料中“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说明中国外事机构随着外国侵略而转变,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故C正确;鸦片战斗后中国被迫部分对外开放,不是全部,故D错误。

6.(2022·安徽示范性高中模拟)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斗的直接后果如何,
有一点是必不行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

”据此,恩格斯认为
( )
A.战斗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
B.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C.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定导致战斗失利
D.战斗必定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
【解析】选D。

材料中“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说明是甲午中日战斗。

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是鸦片战斗,故A错误;甲午战斗后中国仍旧是部分开放,故B错误;材料中分析的是战斗的影响,不是缘由,故C错误;甲午战斗后引起民族危机,中国开头寻求变革政治体系的运动,故D正确。

【加固训练】
观看右侧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19世纪晚期的一场侵华战斗:中年
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


断通过这场侵华战斗,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借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
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C.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
D.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解析】选B。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体现了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消灭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故B正确。

7.美国报纸对甲午战斗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怜悯日本,认为日本代表
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这表明当时( )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
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全都的
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扬
【解析】选A。

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斗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正确。

8.梁启超曾对甲午中日战斗评论道:“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斗( )
A.启迪了民众摆脱闭关锁国的牢笼
B.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促进了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高涨
D.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发生
【解析】选C。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摆脱闭关锁国的牢笼,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洋务运动的破产,故B错误;据材料“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可知促进了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高涨,故C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戊戌政变,故D错误。

【拓展延长】《马关条约》对日本和中国的影响
(1)对日本:
①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促进了经济的进展和国力的增加,便利了日本
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②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

(2)对中国:
①中国损失惨重,对日本的掠夺不堪负担,更难进展。

②在远东的地位一落千丈,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

9.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斗压根儿没有影响到一般民众,这场战斗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

西方观看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斗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的战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怀甲午中日战斗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战斗体现了当时中华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解析】选D。

材料说的是“一般民众”没受影响,不能扩大为“中国民众”,另外“没有影响到”不等于“根本就不关怀”,故A错误;按材料意思,虽然几乎全是北洋水师和淮军在作战,但是不能就认定是好大喜功,故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故C错误;材料表明白李鸿章主要依靠个人力气与列强斗争,忽视了中华民族整体的联合,故D正确。

10.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
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

”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义和团的排外行为得到了宽敞农夫的广泛支持
B.铁路兴建冲击了传统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
C.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制与排斥
D.西方工业经济的压迫是激起人民抵制的根本缘由
【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铁路的修建影响从事运输的下层民众的生活,因此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制与排斥,但是A和B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故A、B错误,C正确;激起人民抵制的根本缘由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经济的压迫只是经济方面侵略,故D错误。

11.(2022·潍坊模拟)1902年杨延栋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该观点的实质是( )
A.领事裁判权撤废关系到中国主权的恢复
B.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国家权益
C.通过修订不公平条约以废除领事裁判权
D.通过改正条约实现救亡图存
【解析】选B。

该观点强调“编订完全之法律”是中国主权恢复的前提,故A错误;“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主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国家权益,故B正确;材料强调通过“编订完全之法律”以恢复中国主权,故C错误;材料主见通过“编订完全之法律”实现救亡图存,故D错误。

【加固训练】
右图为刊登在《巴黎人》杂志上的一张名为“向北京进军”
的法军海报,印证了法国侵略近代中国的历史。

法国的此次侵略( )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开头遭到破坏
B.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山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获得了武装把握京津地区的特权
【解析】选D。

《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使京津至山海关宽敞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把握之下,故D正确。

12.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雪垢”。

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
A.阶级冲突激化
B.中国主权丢失殆尽
C.民族冲突缓和
D.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解析】选D。

从材料中列强要求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因此D正确;A、B材料中并未体现,C表述错误。

【加固训练】
(2021·福州模拟)《辛丑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进行文武各等考试。

”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
A.武力震慑
B.文化侵略
C.严刑惩凶
D.心理制服
【解析】选D。

对象扩大到“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的全部中国人,方式上延长到“文武各等考试”,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是实行多种措施使中国人不敢反帝,故D正确。

【拓展延长】《辛丑条约》体现的列强侵略特点
(1)惩处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

列强要求赔款4亿5千万两,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处、污辱全部的中国人;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五年。

(2)带有猛烈的政治颜色。

《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也不是列强的根本意图所在。

其直接目的就是要把握清政府,制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把握。

此条约惩办参与反帝斗争和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

相反,确立清政府连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

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把握。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2021·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2年9月26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了中国。

这次会见,由于“礼仪之争”而历史有名。

马戛尔尼提出在北京开使馆、设货栈,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予以英国货物免税或减税等七项恳求,被乾隆拒绝。

但乾隆本着“怀远柔夷”“薄来厚往”的基本原则,厚重赏赐了英王以及使团的主要成员。

使臣对中国做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并且说“只要我们(英国)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

——《两百多年前,英国代表团访华的真正目的》
材料二如图为英国讽刺画家詹姆斯吉尔瑞笔下马戛尔尼谒见乾隆的情景。

穿着法式高跟鞋的乾隆皇帝慵懒地倚在印度式的坐垫上,一边抽着土耳其式的大烟枪一边睥睨着脚下那些西洋的“奇技淫巧”:网球拍、板球拍和乔治三世臃肿的半身像。

唯一一个看着像人样的是单膝跪地的英使马戛尔尼勋爵,而他身后的跟班不是撅着屁股行跪拜大礼,就是心怀鬼胎地捧着各式各样的洋破烂。

材料三大致说来,近代中国的变革至少贯穿了下面四条明显的线索,或称之为四个过程——自身衰败的过程、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革命化过程、现代化过程。

……从起因来看,第一和第三两种是内源性的变化,其次和第四两种是外源性的变化。

从效果来看,第一、其次两种趋势引向沉沦,第三、第四两种趋势引向复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分析马戛尔尼出访中国的主要缘由。

(6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谈谈你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生疏。

(6分)
(3)依据材料三,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两方面各选一个近代中国的变革过程,概括其含义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12分) 【解析】第(1)题从马戛尔尼出访中国的时间和提出的要求可知缘由是英国工业革命高速进展,迫切需要开拓中国市场;从清政府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英国的影响,可知缘由是清政府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制约了英国在华商业利益的进展。

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二对清朝统治者的描述总结图景;其次问生疏,结合英国派使来华的目的、两国社会进展程度和世界进展趋势,总结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生疏。

第(3)题结合两种趋势反映的相关史实,论述“引向沉沦”或“引向复兴”任一方面的含义并进行说明。

答案:(1)缘由:英国工业革命高速进展,迫切需要开拓中国市场;清政府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制约了英国在华商业利益的进展。

(6分)
(2)图景:东方专制主义的专横傲慢和西方商业文明的贪欲觊觎。

(2分)
生疏:英国为拓展中国市场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沟通和碰撞;英国看清了清朝的脆弱与愚昧,为后来侵华奠定了基础;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机遇。

(4分)
(3)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方面各选一个,分别概括其含义并进行说明。

(12分)(只从一个方面选择的,最多得6分)
含义(3分) 说明(3分)
自身衰败
过程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全
面没落
清朝时,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腐朽的经
济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晚清政治、军事的
腐败,文化的保守等
半边缘化中国被逐步纳入资本主列强不断发动对华战斗、强签不公平条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

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

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全部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

……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

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材料二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公平……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公平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斗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

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深厚的强权主义颜色,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侮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假如涉及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头,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中国外交开头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
大的作用。

——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
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

(1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
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14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可依据材料的具体内容分层概括得出;其次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可说明朝贡贸易体现了清朝时期自以为是“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等。

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二中“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公平”的信息,说明其特点是带有强权主义的颜色等。

其次问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影响,可依据材料相关内容及近代化的内涵概括得出。

答案:(1)内容:清代朝贡制度主要涉及以中国为核心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包含了部分西方国家;朝贡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礼仪体现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朝贡贸易兼有官方和私人性质。

(8分)
评价: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渐渐脱离世界潮流。

(6分)
(2)特点: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公平条约的工具;具有深厚的强权主义颜色,体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

(6分)
影响:推动了思想观念的变化;列强把不公平条约强加于中国,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谈判成为晚清政府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

(8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