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井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中国China001
当前位置: > 农用机井技术规范 > print 返回打印
农用机井技术规范
时间: 2004-02-14 10:41:18 | [<<][>>] ???【题名】:农用机井技术规范
? ?【副题名】:
? ?【起草单位】:水利电力部农田水利司主编
? ?【标准号】:SD 188-86
? ?【代替标准】:被《机井技术规范》 SL256-2000 代替。
? ?【颁布部门】:水利电力部批准
? ?【发布日期】:
? ?【实施日期】:1987年2月1日施行
? ?【标准性质】:水利电力行业标准
? ?【批准文号】:
? ?【批准文件】:
水利电力部文件
关于颁发《农用机井技术规范》的通知
(86)水电农水字第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
根据我部农田水利司(83)农水机字第51号通知的要求,由该司组织北方十六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及有关院校、科研单位共同编制的《农用机井技术规范》,已经有关部门
审查,现批准为部标(规范编号为SD188—86),自一九八七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发现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
请告部农田水利司。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
井,可参照执行。
第
第
规划与设计。
第
第
用新材料和新设备时,应经试验符合质量要求。
第二章井灌区规划
第一节规划原则
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进行规划。
第
合理进行井、渠、沟、路、林、电的总体布置和旱、涝、碱的综合治理。
制开采深层水。
地区,宜分散开采。
第
活饮用水卫生标准》TJ20—76。
第
应注意防止海水入侵。
第
第二节基本资料
第
规划区的地理位置,地貌类型及特征,表层土壤类别与分布情况。
规划区的面积,包括山丘、平原、耕地、林业、草原、沙漠等面积。
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量;气温,无霜期;水、旱灾情况。
第
的分布,地下水类型、埋藏和开采条件、富水性,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化学类型、矿化度及有关参数等。
第
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灌溉制度及效益,农、林、牧、副、
渔业、工业、人畜用水量,水源及污染情况。
已建成机井数,配套机井眼数,逐年机井利用率,实际开采地下水量,灌溉面积,以及各种水利工程设施的数量、效益和利用情况。
数量,农业及工矿企业生产状况、发展计划、历年产值、人均收入,打井专业组织、装备和技术状况;能源、建材、交通和环保等情况。
第三节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
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对象是矿化度小于2g/ L的浅层地下水。
必要时对2~5g/L的微咸水也应做出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宜采用水均衡法计算,应提交不同典型年和多年平均地下水的补给量
和可开采量。
参数的确定。
包括对给水度(μ)、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灌溉入渗补
给系数(β)、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1)、潜水蒸发系数(C)、渗透系数(K)、导水系数(T)、压力传导系数(α1)越流系数(Ke)等的分析和确定。
一、地下水动态法,计算公式为
W1=μFΣ△h(2-1)
式中W1——降水入渗补给量,;
μ——给水度;
F——计算区面积,㎡;
Σ△h——计算时段内,各次降水后地下水位升幅之和,m。
二、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法,计算公式为
W1=αP1F(2-2)
式中α——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p1——降水量,m。
降水入渗补给量的计算时段,可以是次、季或年。
区域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可取区内
各计算点的补给量用算术平均法或面积加权平均法求得。
一、当河渠水位稳定时,单侧渗漏补给量计算公式为
W2=KIA0LT1 (2-3)
式中W2——单侧河渠渗漏补给量,;
K——渗透系数,m/d;
I——垂直于部面的水力坡度;
A0——单位长度河道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剖面面积,㎡/m。
L——计算河渠长度,m;
T1——渗漏时间,d。
二、当河渠水位急剧上升时,单侧渗漏补给量计算公式为
(2-4)式中h0——t时段内河渠水位上升高出地下水位值,m;
a1——压力传导系数,㎡/d;
t1——水位起涨持续的天数,d。
三、渠系渗漏补给量,其计算公式为
W3=m1Wn (2-5)
式中W3——渠系渗漏补给量,;
m1——渠系渗漏补给系数
Wn——渠首引水量,。
算侧向补给量。
W4=β1Wy (2-6)
式中W4——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
β1——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
Wy——渠灌进入田间的水量,。
W5=β2Wd (2-7)
式中W5——井灌回归补给量,;
β2——井灌回归系数;
Wd——井灌抽取地下水的量,。
(2-8)
式中W6——越流补给量,;
F1——计算越流区面积,m2 ;
t2——计算越流时段,d;
Ke——越流系数,即Ke=K'/M'(其中K'为弱透水层渗透系数,m/d;M'为弱透水层厚度,m)
△H——深浅含水层的压力水头差,m。
公式,确定人工补给量或直接采用试验成果。
一、由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实测潜水蒸发资料计算。
二、由潜水蒸发系数计算,其计算公式:
E1=cE0F2 (2-9)
式中E1——潜水蒸发量,;
c——潜水蒸发系数;
E0——水面蒸发深度,m;
F2 ——计算面积,。
开采量调查统计较难、开采
后未造成水位持续下降和水质恶化等不良后果的地区,可根据历年实际开采量的调查统计确定可开采量。
多年调节计算法。
具有包括丰、平、枯水年份的较长系列(不少于15年)资
料时,根据一定的开采水平、用水要求以及地下水补给量,通过多年均衡计算,分析地下水多年的补给与消耗均衡关系和地下水的逐年变化,从而确定可开采深度及可开采量。
类比法。
对缺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和地下水位动态资料的地区,可根据水文
及水文地质条件相类似地区的或开采模数,类比估算可开采量。
第
一定时段内的水均衡方程式:
Wa-Wb=μF3△h(2-10)
式中Wa——地下水各项补给量的总和,;
Wb——地下水各项排泄量的总和,;
△h——计算时段始末地下水埋深差值,m;
F3——均衡区的面积,m2。
在多年平均情况下,总补给量应等于总排泄量。
第四节井灌区规划
第
按规划区的规模大小、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可分为大、亚、小三级,大、亚两级或一级。
工业及生活等近期和远景的需水量。
灌水量可根据井灌区内作物组成、复种指数、作物需水量、降水可利用量,不同灌水技术等,按不同灌溉用水保证率相应的典型年P(即丰水年P=20%、平水年P=50%、偏旱年
P=75%、干旱年P=95%)分别计算。
其他需水量可根据发展规划和调查统计资料计算。
划区地下水的供水量。
第
例;有条件时,可调入水源。
第
井型选择。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经济合理的选择管井、大口井、辐射井和
其他井型。
第2.4.6 条单井控制灌溉面积按下试计算:
Q·t3·T2·η·(1-η1)
F0=───────────────(2-11)
m2
Q——单井出水量,/h;
t3——灌溉期间每天开机时间,h;
T2——每次轮灌期的天数,d;
η——灌溉水利用系数;
η1——干扰抽水的水量削减系数;
m2——每亩每次综合平均灌水定额,。
____
ι0=25.8√F0 (2-12)梅花形网状布井时
___
ι0=27.8√F0 (2-13)式中ι0——井距,m;
F0——单井控制灌溉面积,亩。
一、需水量小于或等于可开采量时,采用单井控制灌溉面积法:
F4
N=───(2-14)
F0
式中N——规划区需打井眼数;
F4——规划区内的灌溉面积,亩;
当规划区内井型不同时,应分别计算汇总。
二、需水量大于可开采时时,采用开采模数法:
(2-15)
式中M——一年内可开采模数,㎡/km;
F5——规划区内的灌溉面积,k㎡;
Ta——一年内灌溉的天数,d;
Q——单井出水量,/h。
典型井的选定。
根据开采深度、结构、管材、出水量、施工方法等,选
定不同井型的典型井及初选配套设备。
第
水力坡度平缓区,应采用梅花形或网格形布井。
富水区应集中布井。
地面坡度大或起伏不平,井位应布在高处;地势平缓时,井位宜居中;沿河
地带,平行河流布井。
第
度、土质、种植计划等因素布置,一般为两级渠道。
按地形可采用单向或双向灌水。
附录四,选择导线型号。
一、序言
二、基本情况
三、地下水资源计算及评价
四、供需水量平衡量计算
五、井灌工程规划
(一)开采深度的确定
(二)单井灌溉面积的计算
(三)井数、井距的确定
(四)渠系及田间工程
(五)电网及机电配套
六、投资概算
七、经济效益分析及实施方案
八、附件及图表
一、水文地质图。
内容主要包括含水层组、岩性、富水性等。
图幅比例为1/10000~
1/50000。
二、水利设施现状图。
内容应有各类水利工程(包括机井)灌溉范围、高压线路、变压器位置、道路、林网等。
图幅比例:规划面积小于5万亩者,以1/10000为宜;大于5万亩者,可采用1/50000。
三、开采条件分区图。
内容应包括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富水性、含水层厚度以及开发利用措施等。
四、地下水可开采模数分区图。
根据第
五、井灌区规划图。
内容应有灌区范围、井位、高压线和变压器位置,固定渠系、道路、林带等,图幅比例同前。
六、分区典型地块井灌规划图。
在规划区内分区选择典型地块,将机井、灌溉范围、渠系及其建筑物、高低压输电线路及变压器等绘入图内。
图幅比例根据典型地块面积大小,选取1/20000~1/10000。
七、其他图件。
根据需要可编制规划区的地下水位等值线图、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矿化度分区图等。
第五节井灌区改建规划
井灌区由于机井布局不合理,经济效益低,造成不良后果者,应作改建规划。
规划时既要照顾到现状,又要尽可能的做到经济合理。
除具备第二节及第三节所列资料外,还应搜集:机井完好情况,井网和井群布置、机井配套设备、田间工程情况、能源单耗、渠系输水损失、灌溉成本以及地下水动态资料等。
井)、备用井的眼数,提出机井布局方案。
更新设备。
通过调整改造,达到井、泵、机配套安装合理。
布设方案。
第
前后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改建规划图。
第六节井渠结合灌区规划
的渠灌区,地下水位上升到临界水位以上,且水质符合灌溉标准的;井灌区已形成区域降落漏斗,但有引用地表水灌溉条件的地区,皆可兴建井渠结合灌区。
一、供水量的计算:
Qg=Q1+Q2+Q3 (2-16)
式中Qg——规划区内一年可供利用的水资源量,;
Q1——规划区内一年可供利用的地表水径流量,;
Q2——规划区内一年可供利用的过境地表水量,;
Q3——规划区内一年可开采的地下水量,㎡。
二、需水量计算:
Qs= Q4+Q5+Q6 (2-17)
式中Qs——规划区内一年需要水资源量,;
Q4——规划区内一年农业需要的水量;;
Q5——规划区内一年工业需要的水量,;
Q6——规划区内一年其他方面需要的水量,。
化地段,可集中布井。
渠井结合灌区,应尽量利用一套渠系输水灌溉。
加补,并结合地形条件和水利现状布设渠道。
第
确定井数。
第七节井灌经济效益分析
设备、物料、劳务等费用。
在正常运行中的各项费用;折旧费是指井灌设施在经济寿命期内每年应摊还的费用。
一、能源消耗费。
可用下式计算:
(2-18)
式中C——年能源消耗费,元;
N1、N2——灌溉和非灌溉部门动力机额定功率,kW;
t4、t5——灌溉和非灌溉部门动力机运行小时数,h;
f1、f2——灌溉和非灌溉部门耗能电价,元/(kW·h)或煅油价,元/kg;
GT g1——单位功率耗能量,kg/kW。
电动机g1≈1;柴油机g1=1.36·─────
Ne (GT 为柴油机的小时耗油量:Ne 为有效功率。
)
如采用电动机配套,还应计入电损(变损、线损)费用(电价:元(kW·h)。
二、维修费。
包括日常养护和定期大修费用,可根据井灌设施实际使用情况分析确定。
表井溉设施年维修费率表
┌───────────┬───────────┬───────────┐
│工程类别│日常养护费率│定期大修费率│
││(占投资百分数)(%)│(占投资百分数)(%)│├───────────┼───────────┼───────────┤
│井房、井口工程│0.5~1.0 │0.5~1.0 │
├───────────┼───────────┼───────────┤
│机井、渠系│1.0~1.5 │1.0~1.5 │
├───────────┼───────────┼───────────┤
│电机、水泵、输变电设备│1.0~2.0 │1.0~2.0 │
├───────────┼───────────┼───────────┤
│柴油机│2.0~3.0 │2.0~3.0 │
└───────────┴───────────┴───────────┘
三、管理费。
包括人员工资、行政管理费以及观测、试验等
费用。
可根据井灌区规模大小、管理形式和有关规定确定。
静态折旧法按下列公式计算:
K1
D=───(2-19)
n
动态折旧法可根据投资类别,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偿还基金法(投资不计利息):
(2-20) 2.资金回收法(投资需计利息):
(2-21)
式中K1——井灌设施投资,元;
n——井灌设施经济寿命年限,a;
d1 ——年折旧费,元;
i——年利率,%。
┌───────────────────┬─────────┐│项目│经济寿命年限(a)│├───────────────────┼─────────┤│机井:多孔混凝土井管(包括混凝土井管)│10~15 ││钢筋混凝土井管│15~20 ││钢管│15~20 ││铸铁管│20~25 │├───────────────────┼─────────┤│渠道、井口工程及井房│10~15 │├───────────────────┼─────────┤│机电设备:电动机│ 8~10 ││柴油机│ 5~8 │├───────────────────┼─────────┤│水泵:深井泵│ 4~6 ││潜水泵│ 6~8 ││离心泵│ 8~10 │
├───────────────────┼─────────┤
│输变电设备│15~20 │
└───────────────────┴─────────┘
第2.7.3 条效益计算。
井灌效益主要是灌溉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值,应以灌
区产量统计资料或灌与不灌对比试验资料确定。
在计算时,可按多年系列的平均增产值,也可按典型年加权平均增产值计算。
农产品价格按《水利经济计算规范》SDJ39—85 第37条计算。
如增产值为井灌和其它农业技术措施的综合效益,应由农业、井灌合理分摊,其
值应根据调查资料和灌溉实验资料分析确定。
如无资料时,可将增产值乘以井灌效益
系数0.2~0.6。
因机井建设同时解决人畜饮水、乡镇供水、改善生产条件、发展多种经营以
及给其他部门带来综合效益的,除收取水费外,还应考虑社会经济效益。
第
度应一致。
井灌设施投资、费用和效益均以货币形式计算。
灌溉面积在万亩以下或投资还本年限不超过5年者,采用静态分析法,大于以上标准者采用动态分析法。
(2-22)
(2-23)
式中Tb——还本年限,按年计;
e1——投资效益系数;
K1——井灌设施投资,元;
B——多年平均年收益,包括增产值及其他收取的收益,或称毛效益,元;
C2——多年平均的年管理运行费(不包括折旧费),元;
B0——多年平均的年净效益,元;
d1——年折旧费,元。
还本年限不宜大于5年。
灌费用和效益用现值率折算成基准年的现值。
参与比较规划方案的基准年应一致。
分析期(按经济寿命取用)应相同。
折算时各年的井灌设施投资均按每年年初一次投入,当年付息,各年的运行费和效益均按每年末一次结算,当年不计利息。
计算方法如下。
一、效益费用比(R)指折算到基准年的分析期内总效益与总费用的比值,或折算年效益与折算年费用的比值。
根据R的大小评定井灌的合理性。
计算公式如下。
偿还基金法:
(2-24)
资金回收法:
(2-25)
效益费用比R必须大于1。
二、内部回收率(I1)指效益费用比R这1时,或净效益现值等于零时,井灌各项设施可承担的利率。
R=1时,按下计算:
(2-26)
净效益现值等于零时,按下式试算之值,即为内部回收率(I1):
(2-27)
式中Bt 、Ct——为相应第t年的效益与费用(或投资)。
在计算时,可假定一个利率i进行试算,使等试两边相等时的利率i,即为内部回收率
(I1)。
当内部回收率不少于贷款利率时,认为方案是可行的。
第三章机井设计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
测定的含砂量:中、细砂含水层不得超过1/10000;粗砂、卵、砾石含水层不得超过1/50000。
第
第
第二节机井设计出水量的确定
应采用抽水试验资料确定,或选用理论公式计算。
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成井后均应进行试
验抽水,予以校核。
第三节管井设计
第
的正常工作。
泵段以内项角倾斜:安装长轴深井泵时,不得超过1°;安装潜水电泵时,不得
超过2°。
泵段以下每百米项角倾斜不得超过2°。
第
Qt
D≥───────(3-1)
πL1Pυ
式中D——过滤器外径(缠丝过滤器算至缠丝外表面;填砾过滤
器算至骨架管表面;非填砾过滤器算至穿孔过滤器
表面),m;
Qt——管井的设计出水量,/s;
L1——过滤器长度(当含水层厚度不超过30m时,可与含
水层厚度一致;如超过30m,直通过试验确定),m;
P——过滤器表面进水有效孔隙率(一般按过滤器表面孔隙率的50%考虑);
υ——允许入管流速,参考表
器有可能产生结垢或腐蚀时,允许入管流速在计算
时应减少1/3~1/2,m/s。
表3.3.3 允许入管流速表
┌────────────┬──────────┐
│含水层渗透系数K(m/d)│允许入管流速(m/s)│
├────────────┼──────────┤
│>120 │0.030 │
├────────────┼──────────┤
│81~120 │0.025 │
├────────────┼──────────┤
│41~80 │0.020 │
├────────────┼──────────┤
│21~40 │0.015 │
├────────────┼──────────┤
│<20 │0.010 │
└────────────┴──────────┘
填滤料的要求,一般井孔终孔直径较井管外径大:采用非填砾过
滤器时,不应小于100mm;采用填砾过滤器时,粗、中砂层中应
不小于200mm,细、砂粒层中应不小于300mm。
Qt
D1≥─────(3-2)
πL1υ1
式中D1——井孔直径,m;
Qt——管井的设计出水量,/s;
L1——过滤器长度,m;
υ1——允许渗透流速,m/s。
允许渗透流速可根据阿勃拉莫夫修正式确定:
式中υ1——允许渗透流速,m/d;
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钢筋混凝土管、多孔混凝土管、混凝土管等管材。
各种管材的适宜深度见表
┌────┬───┬────┬──────┬────────┐
│管材类型│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多孔混凝土管│
│││││(包括混凝土管)│
├────┼───┼────┼──────┼────────┤
│适宜深度│>400 │200~400│100~200 │≤100│
│(m)│││││
└────┴───┴────┴──────┴────────┘
表
┌────┬─────┬──────────┬─────────┬─────┐
│适用井深│混凝土│规格(mm)│钢筋│备│
│(m)│标号├───┬───┬──┼────┬────┤注│
││(MPa)│内径│外径│壁厚│ 纵筋│环筋φ4 ││
││││││φ5~6 │ 的螺距││
││││││(根)│(mm)││
├────┼─────┼───┼───┼──┼────┼────┼─────┤
│100 │ 15 │250~│310~│30 │ 6 │120~│钢筋交叉│
│200 │ 25 │280 │340 │35│8 │150 │点应点焊│
│││250~│310~│││120~││
│││280 │340 │││150 ││
└────┴─────┴───┴───┴──┴────┴────┴─────┘* MPa 为应力单位符号,单位名称为兆帕斯卡,其中文符号为兆帕。
与过去惯用的工程单位换算关系为:1kgf/c㎡=9.80665×Pa≈0.1 MPa 。
表中所列15号、25号,分别相当于过去以kgf/cm2为单位时的150号、250号。
混凝土井管也可采用焊接。
第
表3.3.5 各种过滤器的适用条件及管材适用表
┌─────────┬────────┬───────────┐
│过滤器类型│适用的含水层岩性│管材│
├───┬─────┼────────┼───────────┤
│非填砾│穿孔过滤器│卵、砾石│钢管│
│过滤器├─────┼────────┤铸铁管│
││缠丝过滤器│粗砂、卵石、砾石│钢筋混凝土管│
├───┴─────┼────────┼───────────┤
│填砾过滤器│各种岩性│钢管、铸铁管、钢筋混│
│││凝土管、多孔混凝土管│
└─────────┴────────┴───────────┘
第
含水层允许渗透流速按公式(3-2)计算确定。
一、穿孔过滤器。
圆孔直径或条孔宽度,取决于含水层颗粒的大小及其均匀度,其规格按下式计算:
d≤(3~4)d50 (3-3)
式中d——圆孔直径,mm,如计算所得d值较大时,可减小取值,一般d值不大于21mm;
d50——过筛累计重量为50%时的颗粒粒径,mm。
按下式计算:
(3-4)
条孔宽度:
t6=(1.5~2.0)d50 (3-5)
条孔长度:
L2=(8~10)t6 (3-6)
图3.3.6 圆孔布置示意图
条孔间距:
b1=(3~5)t6 (3-7)
根据式(3-5)计算得到的t6值较大时,也可减小取值,一般t6值不大于10mm。
条孔可呈带状或交错带状排列。
条孔形状应为外窄内宽。
二、缠丝过滤器。
(一)钢筋骨架缠丝过滤器,缠丝间隙t6按下式计算:
1.均匀砂质含水层:
t6=(1.0~1.6)d50 (3-8)
2.不均匀砂质含水层:
t6=d30~d40 (3-9)
式中d30、d40——过筛累计重量为30%、40%时的颗粒粒径,mm。
(二)穿孔管缠丝过滤器。
对骨架管圆孔直径一般为15~20mm;条孔宽度为10~30mm,长度为
8)或式(3-9)确定。
表
┌───┬───┬───┬────┬──────────┐
│管材│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多孔混凝土管│
││││土管││
├───┼───┼───┼────┼──────────┤
│开孔率│30~35│20~25│12~15 │渗透系数≥400(m/d)│
│(%)│││├──────────┤
│││││孔隙年≥15%│
└───┴───┴───┴────┴──────────┘
* 开孔率为管材开孔面积与表面积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不包括多孔混凝土)。
一、缠丝过滤器。
过滤器骨架管的开孔率按表
按
二、竹笼过滤器。
竹笼过滤器骨架管的开孔率和外径的确定与穿孔管缠丝过滤器相同。
为了防止滤料入井,在竹笼外表面应包扎尼龙网。
竹笼纵条为15mm×2mm(宽×厚),每两个条孔之间设纵条1~2条。
横蓖为6mm×2mm(宽×厚),竹垫条为30mm×20mm,其间距应大于纵条间距。
竹笼包网所采用的尼龙网,其规格按滤料粒径下限选用。
三、多孔混凝土过滤器。
┌───────┬────┬───┬───┐
│含水层岩性│粉、细砂│中砂│粗砂│
├───────┼────┼───┼───┤
│骨料粒径(mm) │3~8 │5~10 │8~12 │
└───────┴────┴───┴───┘
(二)配制原料和配方。
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不低于425号;
骨料:宜用硅质砾石;
灰骨比:1:4.5(重量比);
水灰比:0.28~0.30。
(三)技术要求。
1.极限抗压强度不应低于15MPa;
2.渗透系数≥400m/d;
3.孔隙率≥15%。
一、滤料粒径D50按下式确定:
D50=(8~10)d50 (3-10)
用上式计算时,含水层颗粒均匀系数η2<3时,倍比系数取小值;η2>3时,倍比系数取大值。
二、中、粗砂含水层,填砾厚度不小于100mm;细砂以下含水层,填砾厚度不小于150mm。
三、填砾高度应根据过滤器的位置确定,底部宜低于过滤器下端2m以上,上部宜高出过滤器上端8m以上。
四、滤料应选用磨圆度好的硅质砾石。
散地层中的管井,一般为4~8m;基岩中的管井,一般为2~4m。
第
和井口的封闭。
封闭材料用含砂量不大于5%的半干粘土球或粘土块;或用1:1~1:2的水泥
砂浆或水泥浆。
粘土填实。
求较高时,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封闭。
封闭时,选用的隔水层单层厚度应不小于5m。
封闭位
置应超过拟封闭含水层上、下各5m以上。
大小确定封闭深度,并应增设闸阀控制,同时在井口周围浇注一层厚度不小于25cm的混凝土。
第四节基岩管井设计
管。
下部井段可根据岩石稳定情况,确定是否安装井管。
应根据岩石具体情况确定。
管外封闭2~2.5m。
当上、下段均需安装井管时,在其变径处,应重合2~3m,并在重合部位进行封闭。
第五节大口井设计
一、地下水补给丰富,含水层渗透性良好,地下水埋藏浅的山前洪积扇、河漫滩及一级
阶地、干枯河床和古河道地段。
二、基岩裂隙或喀斯特发育,地下水埋藏浅,且补给丰富的地段。
三、浅层地下水中,铁、锰和侵蚀性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时,一般采用大口井取水较为
适宜。
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施工方法和建材等因素选型。
一、井径。
一般按设计出水量、施工条件、施工方法和造价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确定,通常为2~8m。
二、井深。
松散地层中的大口井,其井深应根据含水层厚度、岩性、地下水埋深、水位变幅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一般不超过20m。
基岩中的大口井,应尽量将井底设在富水带下部。
一、大开槽法施工,其井筒直径,一般不大于4m。
可按经验公式初步确定井筒壁厚。
(一)砖石砌井筒壁厚,按下式确定:
δ=0.1D2+C3 (3-11)
式中δ——井筒壁厚,m;
D2——进水部分的井筒直径,m;
C3——经验系数,砖砌为0.1;石砌为0.18。
(二)混凝土井筒壁厚,按下式计算:
δ=0.06D2+C4 (3-12)
式中C4——经验系数,为0.08~0.10;
其他符号同式(3-11)。
二、沉井法施工,在加重下沉的条件下,井筒壁厚可按经验数值选用。
(一)钢筋混凝土井筒。
井径不大于4m时,其壁厚一般上部25cm,下部35~40cm;井径大于4m时,上部25~30cm,下部40~50cm。
多孔钢筋混凝土井筒,井深不得超过14m,其壁厚可取钢筋混凝土井筒的最大值。
(二)砖石加钢筋砌筑的大口井。
井深一般不超过14m,井径一般不大于6m。
其井筒壁厚,一般上部为24~37cm,下部为49cm。
一、刃脚。
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其底部根据岩土坚硬程度加设切刀。
刃脚规格:
(一)刃脚踏面宽度。
钢筋混凝土井筒,一般为100~200mmm,松软地层取大值;砖石井筒采用150~250mm。
(二)刃脚宽度和高度。
当井径为2~6m时,凸出井筒外壁宽度为50~100mm,井径较
大时,可加大到150mm。
凸出高度,钢筋混凝土井筒一般为1.0~1.5m;砖石井筒为1.2~1.5m。
(三)刃脚斜面与水平面夹角可采用50°~65°。
二、大开槽法施工使用的底盘规格。
高为0.3~0.4m,内径与井筒内径相同,外径略大
于井筒的外径。
一般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每块重量可根据施工条件选定。
大口井的进水结构设在动水位以下,其进水方式,有井底进水、井壁进水和井底井壁同
时进水。
进水结构可根据设计出水量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一、井底反滤层。
除卵石层不设外,一般设2~5层。
每层厚200~300mm。
总厚度为0.7~
1.2m。
靠刃脚处加厚20%~30%。
二、与含水层相邻的第一层的滤料粒径,按下式计算:
DI=(7~8)db (3-13)
式中DI——与含水层相邻的第一层的反滤层滤料的粒径,mm;
d
表
┌─────┬───────┐
│含水层岩性│db值│
├─────┼───────┤
│细砂或粉砂│d40 │
├─────┼───────┤
│中砂│d30 │
├─────┼───────┤
│粗砂│d20 │
├─────┼───────┤
│砾石、卵石│d10~15 │
└─────┴───────┘
其他相邻反滤层的粒径,可按上层为下层滤料粒径的3~5倍选定。
三、设计渗透流速的校核,应满足下式要求:
υa≤υ2(3-14)
式中υa——上层滤料的设计渗透流速,m/s;
υ2——上层滤料的允许渗透流速,m/s;
允许渗透流速υ2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υ2=α1KD (3-15)
式中α1——安全系数,一般取0.5~0.7;
K
表
┌─────────┬───┬───┬───┬──┬───┬───┐
│滤料粒径D(mm) |0.5~1 | 1~2 | 2~3 |3~5 | 5~7 | 7~10 |
├─────────┼───┼───┼───┼──┼───┼───┤
│渗透系数KD(D/s) │0.002 │0.008 │0.02 │0.03│0.039 │0.062 │
└─────────┴───┴───┴───┴──┴───┴───┘
的进水井筒,可每高1~2m加高为0.1~0.2m的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圈梁。
一、进水孔的形式。
对直径较小,大开槽施工的砖石砌井筒,如系干砌可利用砌缝进水,筒外填以适宜滤料。
如系浆砌砖石井筒,则可插入进水短管。
对钢筋混凝土井筒,应在预制或现浇时,按含水层的粒径大小,留出不同形状和规格的进水孔。
一般当含水层颗粒适中(粗砂或粗砂含砾石),且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水平孔或斜孔;当
含水层颗粒较细或厚度较薄时,必须采用斜孔;当含水层为卵砾石层时,可采用φ25~50mm 的不填滤料的水平的圆形或圆锥形(里大外小)的进水孔。
二、设计滤水面积的校核。
必须满足下式要求:
Q0
F≥────(3-16)
υ3
式中F——简壁进水面积,㎡;
Q0——大口井设计出水量,/h,如为井底井壁同时进水,
则为井壁分摊水量;
υ3——含水层的允许渗透流速,m/h。
对于未填滤料的进水孔,其允许进水流速可按表
估算:
υ2≤α1β3KD (3-17)
式中β3——考虑进水方向与筒壁的交角的系数。
当交角为45°时,β3=0.53;50°时,β3=0.38;90°时,β3=0.2;
KD——进水孔出口滤料的渗透系数,m/h。
三、进水孔内充填的滤料一般为两层,总厚度与井壁厚度相适应。
其粒径的选择方法与井底反滤层相同。
大开槽法施工的进水井筒,其外围充填的滤料,应满足如下要求。
(一)滤料高度应高于进水井筒顶部0.5m;
(二)滤料厚度一般为20~30cm;
(三)滤料规格按管井的有关规定确定。
主要包括井筒下沉、井筒强度和刃脚强度的计算。
可参阅《大口井与泵井》和《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