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期中探究精选试卷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探究精选试卷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探究题
1.如图是纸做的“竹蜻蜓”,在空中释放时能旋转下落。

小明为探究影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长度不相同的“竹蜻蜓”,结合回形针从 2.5 米高的平台静止释放,并记录落地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翅身长度(厘米)翅尾长度(厘米)翅身负重竹蜻蜓下落的时间
1440T1
2450T2
3540T3
445一枚回形针T4
545两枚回形针T5
(2)小明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发现“竹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

若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则“T 1、T2、T3”三者应满足的关系为
___________。

A.T1>T2>T3 B.T2>T1>T3 C.T1>T3>T2 D.T3>T2>T1
2.劳动节期间小澄同学在家做“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取四个纸杯,底部扎几个小孔,分别放入一张纸巾,取40粒绿豆先浸泡一夜,再随机分成4等份放在纸巾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

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装置绿豆所处的环境绿豆萌发情况
1置于常温下,不浇水绿豆不萌发
2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
3置于冰箱冷藏室,每日浇3次水绿豆不萌发
4置于常温下,纸巾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绿豆不萌发
5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_______。

(2)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_______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3)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请你帮忙设计第5组实验:_______。

3.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利用丁三个相同的瓶子、水和海绵,如图所示。

(1)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 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比较________ 两图可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比较a、c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个可以沿ON向前、向后折的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让一束红光贴着纸板沿AO射到O点,为了便于测量和探究,需要在纸板上记录的是______。

(2)将纸板的右半边沿着ON向后折去,则在折过去的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______(填“消失”、“依旧存在”),从而说明______。

(3)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应当______。

5.(1)如图1所示是一架老式照相机的内部结构简图。

取景时,来自景物的光线经过镜头后,再由平面镜OM反射进入人眼;按下快门时,平面镜OM首先绕支点O迅速向上翻起,接着快门开启,胶片曝光,请你画出取景时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a射入人眼的光路。

________。

(2)如图2所示某发光点S所发出一条光线经平面镜恰好经过A点。

________。

6.如图是小周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根据相关知识帮她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甲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步骤A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
(3)步骤D的选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
(4)步骤C选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
(5)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观察到清晰不重合的两个像,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厘米,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__。

7.高速公路上常用超声波测速仪来测量汽车速度。

某次检测时,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超声波返回信号,用时0.4s,如图所示。

第二次发出到接收到返回信号用时0.3s,两次发出信号时间间隔是1s。

(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求:
(1)被测汽车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汽车到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s1是多少?
(2)被测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距离差s3是多少?
(3)被测汽车的速度是多大?(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8.在光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入射光AO和反射光OB的径迹,他想把光的径迹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他设计一个保留的方法:______。

当在图甲上出现反射光OB后,小明将一透明塑料硬板按图乙方式放置,并以ON为轴旋转该塑料板,观察塑料板上能否出现反射光,他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探究______,小明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沿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______;
(2)如图丙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点燃的蜡烛A竖直放在薄玻璃板的一侧,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的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调整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站的像,说明______。

9.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次数∠i∠r
170°70°
245°45°
330°30°
(1)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你该采取的操作是____。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2)改变光束入则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

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
现象中,___________
10.某同学发现虫蛀过的绿豆有些能发芽,有些不能发芽,便产生了探究的想法。

他将30粒正常绿豆种子均分为三组,其中一组不作处理,其余两组进行不同部位的钻孔处理(钻孔不影响未处理部分的结构),将三组种子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实验结果如下表:(图甲为绿豆种子,图乙为种子内部结构)
组别
现象
日期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完整的种子
从a端钻孔至恰好破坏
图乙中的结构②
从b端钻孔,与第二
组等大
5月13日
均长出根,平均
1mm;无叶长出
无根长出;无叶长出
均长出根,平均
3mm,无叶长出
5月17日
根平均长度9mm;均
长出叶,平均6mm
有3粒种子长出根;
无叶长出
根平均长度11mm;均
长出叶,平均7mm
5月21日
均长成幼苗,平均高度
32mm
根萎缩;无叶长出
均长成幼苗,平均高度
35mm
苗。

(2)比较第一和第三组实验可知,第三组种子还能萌发成幼苗,这是因为________,从种
子萌发速度看,破损的种子更快,因为种皮破损的种子更有利于吸收________。

破损的种
子在自然环境中的出苗率是否更高?该同学又开始了新的探究……
11.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金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
了进一步探究。

(1)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须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
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图1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

(2)小金按图 2 组装好实验装置。

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可在B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所成像为倒立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若把蜡烛从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移动(填“左”或者“右”),移动距离s ____________s(填“>”、“=”或“<”)。

12.某同学研究光的折射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1)分析实验数据得知,当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折射角跟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
(2)请你推测这位同学做实验时,入射光线是从___________选填“玻璃射向空气”或“空气射向玻璃”).
13.小郦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毫米),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
步骤1: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步骤2: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步骤3:_____。

步骤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请回答:
(1)完成步骤3:_____
(2)帮助小郦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

_____(不需写出具体数据)
14.[资料] 1583 年,伽利略经测量发现悬挂的油灯摆动时具有等时性。

如图所示,选择相同体积、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摆球,用质量不计、不可伸缩的细线悬挂于0点,组装成一个摆,在<5°时,让摆球从A点静止释放后摆动,摆的周期(摆球往返次的时间)只与摆长1 (摆球重心到悬挂点0的距离)有关。

[质疑1]小科认为:摆球质量越大,不容易停下来,所以相同条件爷摆动会越慢,周期会越长。

[探究1]选择不同的小球作为摆球进行实验:①测摆球的直径D和质量m;②组装摆:③调节摆长,使摆长为800.0mm;④在0<5°时,让摆球从A点静止释放后摆动,测出摆动30次的时间T30;⑤计算周期T;⑥用相同的摆球重复上述实验。

[数据] 摆长1=800.0mm
(1) [思考1]测摆周期是通过测T30后求出T,而不是直接测T,这是为了______。

(2)实验数据说明,摆长一定时,摆的周期与物体的质量______(填“有关”或“无关”)这一结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3) [质疑2]为什么资料中要求用相同体积、质量较大的小球做摆球昵?
[探究2]小科用D=22. 22mm、质量为2.9克的泡沫球,按上述实验方法测出T=2. 513s。

[思考2]摆长一定时,用泡沫球做实验测得的T明显变大。

其实,当相同体积、质量很小时空气对摆周期的影响不可以忽略,因为摆球受到的外力------_____不可忽略了。

15.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眼睛
如图1是我们人的眼睛的结构图,它很像一架照相机。

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若沉溺于上网或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看电视,容易使睫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不能使晶状体恢复原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致使远处物体折射所形成的物像落到了的前方,形成近视。

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的眼镜加以矫正。

近视程度越严重,戴的眼镜度数越大。

眼镜的度数就是透镜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的100倍。

眼睛瞳孔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

在弱光条件下开大,允许更多的光线进
入,以便视物清楚.在强光条件下缩小,防止强光损伤视网膜,起到保护视网膜作用。

(1)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

眼球内的_________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2)近视眼的矫正就需选用图2中的_________(填字母)透镜;
(3)刚走进较暗的电影院时,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片刻后才可看见周围的人,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中的瞳孔___________(变大/不变/变小)了;
(4)某同学所配眼镜为400度,该眼镜片的焦距是___________cm。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无风翅身负重会影响竹蜻蜓下落的快慢 C
【详解】
(1)[1]为保证“竹蜻蜓”的下落轨迹呈直线型,实验应在无风的环境中进行。

(2)[2]小明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基于的假设是:翅身负重会影响竹蜻蜓下落的快慢。

(3)[3]当翅身长度相同时,翅尾长度越大,下落速度越快,而下落时间越短,因此比较1、2可知,时间T2<T1;
当翅尾长度相同时,翅身长度越大,下落所得越快,而下落时间越短,因此比较1、3可知,时间T3<T1;
因为翅尾长度对下落的影响明显大于翅身长度长度的影响,所以时间T2与T1的时间差距肯定大于T3与T1的时间差距,即T3>T2;
那么三者的大小关系为:T1>T3>T2。

故选C。

2.避免偶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增加实验准确率。

(2)1、2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1不浇水绿豆不萌发,2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2、3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2置于常温下绿豆萌发,3置于冰箱冷藏室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2、4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空气,2置于有空气绿豆萌发,4完全浸没在水中,缺乏充足的空气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所以通过本实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3)2装置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则变量为光照,第5组实验为: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点睛】
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本题解题关键。

3.海绵的凹陷程度 a、b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详解】
(1)[1]压力作用效果用海绵形变大小来反映。

海绵形变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2)[2]分析比较a、b的实验现象可知,两图的压力大小不变,受力面积的大小不同,海绵的凹陷程度不同,且受力面积越小、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

(3)[3]分析比较a、c两图可知,受力面积相同,压力大小不同,海绵的凹陷程度不同,且压力越大,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可以得到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消失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进行多次实验,测出多组实验数据
【详解】
(1)[1]为了便于测量和研究,需要把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记录在纸板上,可以用量角器代替纸板,这样就可以直接读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进行比较;
(2)[2][3]法线在纸板上,法线与镜面垂直,如果将纸板的右半边沿着ON向后折去,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将在纸板上消失,即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由此说明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4]只进行一次实验,根据一次测量就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为了得出普遍结论,使结论符合客观事实,应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多次实验,进行多次测量。

5.
【详解】
(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过焦点,即a光线经凸透镜后过F点;过焦点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被平面镜反射,射入人眼,如下图所示:
(2)[2]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连接S′、A点交平面镜于点O,沿OA画出反射光线,连接SO画出入射光线,如下图
6.CDBA 多次实验,便于得出普遍规律便于观察和找到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
系 0.4厘米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步骤A 、B 、C 、D 的合理顺序是: C .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后面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 .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

B .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

A .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
B 、B ′;
C 、C ′。

(2)[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蜡烛A 的位置,其目的是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3)[3]根据玻璃板的透光性,取两个等大的蜡烛A 和B 把A 蜡烛摆在玻璃板前面,让B 蜡烛与A 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成的像完全重合,B 蜡烛的位置就是A 的像的位置。

(4)[4]选择两段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5)[5]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即平面镜的厚度是0.4cm 。

7.(1)68m ;(2)17m ;(3)17.9m/s
【详解】
(1)超声波第一次传到汽车用的时间
110.4s=0.2s 2
t =
⨯ 汽车到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s 1是 1声340m/s 0.2s=68m s v t =⨯=⨯
(2)超声波第二次传到汽车用的时间
210.3s=0.15s 2
t =⨯ 2声340m/s 0.15s=51m s v t =⨯=⨯
被测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距离差
31268m-51m=17m s s s =-=
(3)行驶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车121s-0.2s+0.15s=0.95s t t t t =∆-+=
被测汽车速度
317m 17.9m/s 0.95s
s v t ==≈车 答:(1)被测汽车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汽车到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s 1是68m ;
(2)被测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距离差s 3是17m ;
(3)被测汽车的速度是17.9m/s。

8.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光路是可逆的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大小相等
【详解】
(1)[1]为了保留光的传播路径,小明可以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

[2]小明将一透明塑料硬板按图乙方式放置,此时在玻璃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这样做是为了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3]小明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沿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4]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竖直,则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5]由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9.C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
【分析】
(1)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要使激光紧贴纸板面入射。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

(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详解】
(1)[1]此实验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你该采取的操作是使激光紧贴纸板面入射。

故选C。

(2)[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3]让光线逆着F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该现象说明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10.胚轴剩余的子叶仍能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水分
【分析】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甲图中从a端钻孔至恰好破坏图乙中的结构②胚轴,从b端钻孔破坏的是一部分④子叶,乙图中①胚根、②胚轴、③胚芽、④子叶。

【详解】
(1)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

第一组、第三组有胚轴,种子萌发发育成幼苗,第二组无胚轴种子不能发育成幼苗。

所以对比三组实验结果可知,缺失②胚轴会导致种子无法发育成幼苗。

(2)第一组子叶完整种子萌发,第三组种子子叶不完整种子萌发。

因此比较第一组和第三组实验可知,第三组种子还能萌发成幼苗,这是因为剩余的子叶仍能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从种子萌发速度看,破损的种子更快,因为种皮破损的种子更有利于吸收水分。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以及种子的结构。

11.0 放大左大于
【详解】
(1)[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由图1可知: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
-=
25.0cm15.0cm10.0cm
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0cm。

(2)[2]由图可知,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物距小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可在B 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所成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3]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接到清晰的像;
[4]当物距等于2f,此时像距也为2f,物像之距最小。

当由A处向左移动时,由于物体向2f 处靠近,所以物像之距在减小,因为物体向左移动,像也向左移动,所以物体移动的距离s小于像移动的距离s'。

12.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玻璃射向空气
【解析】
【详解】
第一空.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入射角由10∘增加到40∘,折射角由15.1∘增加到74.6∘,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并且折射角总大于入射角。

第二空.因为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入射光线可能从玻璃中进入空气。

13.数天后,观察并统计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情况
【分析】
(1)此题是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是活的,不在休眠期,实验中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详解】
(1)步骤3:数天后,观察并统计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情况。

(2)小郦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因此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可以将编号为A、B、C、D、E、F的6组实验所处的温度标为10℃、15℃、20℃、25℃、30℃、35℃不同的温度,设计如下表:
【点睛】
明确种子的萌发条件和对照实验的要求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4.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无关 空气阻力
【详解】
(1)[1]若直接测T ,因时间很短,测量误差较大,故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测出摆动30次的时间T 30,从而得出每个周期T =3030T 。

(2)[2]比较实验1、3、4,摆长相同,摆球的质量不同,考虑到误差因素,T 相同,故得出摆长一定时,摆的周期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3)[3]当摆球密度很小时,空气对摆周期的影响不可以忽略,因为摆球受到的外力——空气阻力不可忽略了。

15.晶状体 A 变大 25
【详解】
(1)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即矫正时配戴的眼镜镜片应选用A.
(3)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

外界光线强,电影院里光线很暗,瞳孔要扩大才能看清物体,因此,刚走进电影院时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片刻后才可看见周围的人,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中的瞳孔变大了;
(4)-1400度4m 100
ϕ== ,1114m f ϕ-===0.25m=25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