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同步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原创题)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
A.抗日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时期的土地改革”知识点的了解情况,属于识记层次。
解题关键是找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联系相关史实就能作答。
正确答案是C。
2.(2011年广西南宁中考题25)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
”这是因为()
A.解放战争打响了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大决战开始了D.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和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属于识记、理解层次。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揭开了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201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故此内容是中考的热点。
正确答案是B。
3.(2008山东中考题11)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挥的著名战役有()
(1)挺进大别山(2)辽沈战役(3)淮海战役(4)平津战役
A.(1)(2)B.(2)(4)C.(1)(3)D.(3)(4)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邓小平在解放战争中的功绩等知识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
需要学生有准确的知识记忆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201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故此内容是中考的热点。
正确答案是C。
4.(原创题)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此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层次。
较为简单。
解题的关键是记忆准确,故正确答案是C。
5.(2009德州中考题6)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
上述评价和下列哪次战役有关?()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此题考查学生三大战役的具体内容的掌握情况,属于识记理解层次。
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到关键的信息“傅作义”,再联系相关史实,对各项进行甄别。
试题不仅体现了知识的迁移性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正确答案是C。
6.(2010年辽宁沈阳中考题3)下图中的建筑物是东北解放纪念碑,它位于沈阳市和平广场。
碑文记载了东北三省军民浴血奋战解放全东北的业绩。
下列与东北解放相关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的概况。
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
属于识记层次。
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东北解放纪念碑“,故正确答案是A。
7.(2010年广东湛江中考题28)小明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收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问他在进行哪一历史主题的学习?()
【解析】此题图文并茂,再现了当时战争的场景,既有助于综合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
解答此题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知识,透过图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的能力,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主题。
故答案是解放战争D。
8.(2012年江西中考题2)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解析】课标要求为叙述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族主义革命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此题通过示意图的形式将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展现出来,属于识记、理解层次。
主要是注重学生记忆能力、归纳能力的培养,能力立意突出。
正确答案为C。
9.(原创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这些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们()
A.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迅速崩溃
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D.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问题指向明确,学生在解题时甄别于千里跃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的意义,需要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
因三大战役使得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快了全国胜利的到来。
故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材料探究题)(原创题)
材料一:上图是《三大战役示意图》,将图中A、B、C所示的战役名称填入题后相应的横线上: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材料二: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
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
前线争立功。
……”
(2)材料二描述的战争是哪场战役?说说这场战役有什么特点?
材料三:毛泽东曾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失人存地,人地皆失。
”正因如此,战争的形势逐步向着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发展。
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历经艰难的一年,又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
1947年,解放军由被动逐步转为主动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最根本原因。
1947年国共双方势力如何实现历史性反转?
(3)材料三中所说的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
请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举例说明。
答案:(1)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
(2)淮海战役;得到民众的支持(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经济方面:1947年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
军事方面: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等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社会方面:人民群众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解析】课标要求叙述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此题考查学生解放战争中非常重要的历程: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相关的概况,包括属于识记、理解、运用层次。
运用地图重返战场,全方位再现三大战役的概况;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此题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查。
以1947年关键一年国共双方势力如何实现历史性反转为例,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几个方面说出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旨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迁移性、开放性。
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