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跨界交叉背景下的风景园林专业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学科跨界交叉背景下的风景园林专业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风景园林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本文以学科跨界交叉为切入点,分析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在新形势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教学的模式的创新进行深入探讨及研究。
关键词学科跨界;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风景园林学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并于2011年被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列为国家一级学科。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各个院校就其教学模式也在展开不断地创新与实践,学科教育教学体系得到逐步地完善。
然而,由于风景园林学科自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这也决定了其教学任务的艰巨性。
1 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风景园林学是建立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学科,它的核心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目前,风景园林学需要解决的不仅仅局限于户外空间的营造,更重要的是要应对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等问题。
所以,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也在随着社会发展而被不断地重新定位。
北京林业大学张启翔教授曾说道,风景园林以及学科是以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文化艺术、建筑工程、植物生态、社会生活五位一体为核心知识内容的多学科融合的完整体系[1]。
同济大学的刘滨谊教授提出,风景园林学科的本质属性就是交叉、跨界、协同的,风景园林学科的知识体系是由当今世界全域学科的基础性知识系统组成的,其知识体系交叉、跨界、协同了各方面的综合性科学知识。
它同农学、理学、医学、工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内的学科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覆盖,与一级学科建筑学、规划设计更是关系密切[2]。
2 新形势下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规划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是,在学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三者在技术创新、生态意识增强以及关注地域文化的背景下逐步融合,专业同专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
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已然不再能适应社会发展。
在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理论教育和实践联系,同时还要倡导“多学科跨界交叉”的教学模式。
多学科跨界交叉,简单来说就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互相合作,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这也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方法[3]。
3 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
3.1 学科体质建设不够完善
风景园林学科从三级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至今只有短短六年的时间,尚属于一门较为新兴的学科,但是其涵盖的学科知识却非常广泛,并且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存在严重的分化现象。
这也导致经常会出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到位的现象,有些课程甚至会有叠加的情况,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轨。
比如设计基础课程会与构成设计课程有部分内容重合,而在设计表现方面,往往缺少针对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另外,过多的公共基础课程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风景园林學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2 缺乏与其他专业的协同合作
大多院校对于专业的配置分配不够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合作,导致很多工程学、行为学等方面的课程设置较少,甚至难以展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墨守成规,缺乏对学生跨专业协同合作的正确引导;而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闭门造车,缺少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与时间沟通,仅仅盲目地对设计进行想象,并不能切实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3 教学条件有限,课程实践没有受到重視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里的实践不仅包括亲身参与设计项目,还包括认识实习,起到扩充眼界的作用。
但是,由于很多综合类院校教学条件有限,对学生的课程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实践的机会还很有限,很多任课教师也无法控制自己课程的实践安排。
这样会导致一些学眼光不够开阔、思维过于狭隘,限制了专业的发展。
4 教学模式的创新
4.1 构建多学科跨界交叉的学科基础,完善学科体制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构建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建筑学跨界交叉三位一体的学科基础,实现各个学科良性发展模式[4]。
在此基础上,侧重各学科自身的特点,设置独立的理论核心及相关课程,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领域。
另外,要根据专业的特殊性,完善学科体制建设。
比如可适当减少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从而为专业学科的学习留出充裕的时间;定时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研讨,确保课程和课程直接衔接到位,避免重复课程的出现;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实习课程比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根据课程特点适当开展现场教学环节,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4.2 将相关专业理念融入风景园林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将相关学科的理念融入风景园林教学中,结合本专业特色,注重专业之间的融会贯通。
比如将建筑空间感的教育植入到景观设计之中,结合园林空间的各个要素,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园林空间的本质;还可以将规划设计的课程引入到风景园林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也可以使他们的园林规划设计更加规范;另外,可以适当得增加心理学、园艺、土木工程等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丰富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4.3 将新技术内容引入风景园林教学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得引入一些相关知识,可以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比如立体绿化技术、园林植物的栽培技术、夜景照明技术以及各种新型铺装材料,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前沿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了解一些生态修复技术及节能技术,能够切实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实现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知晓相关数字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景观突破常规模式,丰富景观层次。
5 结束语
多学科跨界交叉是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只有通过与其他各学科的交叉、研究与实践,才能为风景园林学科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所以,各个院校应该把握多学科跨界这个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从而培养出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文化素养高新型综合性人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风景园林学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启翔.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6-17.
[2] 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7-10.
[3] 朱颖.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综合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6):43-45.
[4] 鲍昱.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现状与改革的研究[J].高等教育,2014,(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