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传统节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溯源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它区隔出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集中地展现了各个阶段的含义,并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

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 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6种。

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为后来的传统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

应该说,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1 / 4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

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

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6种。

中国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

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事习俗,创作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

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周代才叫“年”。

“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

关于春节的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的季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体现或根植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确定的。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阳、月亮、大地及除此之外的自然物。

《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骛角黍 (粽女)”,端午节采棕叶、包棕子体现了人们对植物的崇拜。

在中秋时节,古代贵族和文人学士会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无论是祭月还是赏月都体现了对月亮的崇拜。

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崇拜。

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

原始先民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

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出现了,这正体现了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

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

祭祀之日便是端午,在水域中竞划刻着龙饰的舟船是‘龙祭’的重要内容。


2 / 4
中国传统节日反映出古代宗法文化的特征
中国长期处在宗法制社会形态下,在宗法制度下,人们重血亲人伦,讲究礼教德治、长幼尊卑、贵贱有别。

宗法制社会形态下的一系列要求在传统节日中找到了很好的依托。

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把人置于血亲人伦中,体现出一种“人道亲亲”。

《礼记·大传》中这样解释“人道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通过这种方式整个家族就以血亲人伦为纽带联系在一起了。

通过传统节日中的血亲人伦纽带,尊尊与亲亲联系在一起,整个社会实现了从“家天下”到“国天下”的过渡,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中国传统节日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它使我们以直接的行为活动重温和展示古人的生存模式。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造就了色彩纷呈的节日文化。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概念却在现代人中逐渐淡漠,甚至延续千年的春节,人们也仿佛日渐难寻那种曾经的感觉,更何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文化气氛浓厚的传统节日了。

可来自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却大行其事。

我们现在的节日已日益假日化了,很多节日已无任何文化内容,变成了纯粹的放假。

过去我们有很多过节的方式和形式,而现在很多节日都变成了饮食节。

像每年的春节,人们仿佛越来越不会过了。

报上讨论、专家出策,最后依了商家叫做“黄金周”,甚至国庆节也变成了黄金周。

实际上许多国家均将国庆节作为增加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日子,包括美国。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却成为商家的炒作操作了,这是我们的过失。

因为,节日与一个国家的文明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关系,节日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如果年轻的一代对其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的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

然而,到历经多番摧残之后的今天,传统文化早已面目全非,国人已搞不清楚我们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的根源是什么?传统节日的内涵又是什么?更有甚者,因过去百多年的西风东渐教育模式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抱屏弃态度,这一状况实在
3 / 4
令人担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100个中国人中有90个会回答是为了纪念屈原!为什么呢?因为从小课堂上就是这么教的。

那端午节都要做什么呢?龙舟竞渡、吃粽子……为什么呢?因为屈原投江后,楚人纷纷划船救他,救不到了就投粽子下江,避免江中水族吃掉屈原的尸体……还是小时候课堂上教的!剩下的人有持涛神说、恶日说、龙节说、山神说、水神说、城隍说……莫衷一是。

现北京旅游学院刘德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近年对端午节的由来也作了大量的探讨研究,曾于1983年提出的端午就是夏至的观点。

这就难怪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申报竞争中,中国的端午节败给了韩国人的端午祭!失败后我们的愤青只有以喊几声偏激的口号、抵制韩货等行为来应对;而学界更甚,竟出“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对中国并非坏事”之类的酸腐言论;呜呼,失败的原由,归根结底,是现代中国人已经不知端午之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我们的节日文化,在革命的时代中断,失去了历史的记忆,我们民族的记忆和遗产丢失得太多,我们有责任把中断的历史连接起来,把美好的民俗节日恢复起来。

这并非举办数次活动便可解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应该重新建设我们的节日文化。

从前国庆节时,有关单位会组织很多活动,现在却没有了,应恢复这一传统;春节可用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进一步地丰富和充实;另外,对于人们有了重视传统节日的愿望时,有关部门应予以扶持。

如恢复清明节的扫墓、踏青等活动,以及其他具有浓郁民族文化内涵的各种传统节日。

传统过年时,人们总要鸣放鞭炮,以示节庆。

自政府禁放以来,每到过年,总有媒体就此讨论,您如何认为?
过年鸣放鞭炮是百姓对文化的呼声。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过年为什么一定要鸣放鞭炮?就是为了寻找年的感觉,表达对年的情感,对年的宣泄。

这是文化的回归,如果没有了它,人们的情感便将无处安放。

因此,我们应以人为本,要关怀人的内心,否则人们便会产生文化失落感。

如果没有很好地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将来的全球化时代,将是我们文化消弱与淡化的时代。

4 /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