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重点难点讲解-文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重点难点讲解
1、课文的寓意:
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2、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他面对千难万险,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毕力平险”。
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
看起来这似乎是“愚”,其实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惩,苦。
这里是意动用法。
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
迂,绕远道儿。
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
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因此,“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
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
“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
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
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
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
这样得出“何患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运用对照、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
第一,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峻、广袤,同老愚公人少力微、工具简陋相对照,有力地突出了愚公的毅力和决心。
第二,用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同愚公胸怀大志、远见卓识、敢于斗争的精神相对比,点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第三,用“遗男”的热情赞助来衬托智叟的顽固不化。
第四,用山神惊惧,天帝感动来烘托愚公的坚强行动和必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