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
读《周国平论教育》有感
很有幸,在假期里拜读了《周国平论教育》一书,初次翻阅此书,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我被封面上的这几句话深深吸引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充满了好奇,不禁想看看作为当代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的周国平,到底会用什么样的视角评论当今的教育?当我通览全书以后,感慨万分,我从心底喜欢上了周国平先生的作品,尤其是欣赏他简洁的文字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更欣赏他文章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从容和淡定。
读他的书真可谓是灵魂的阅读,充满了哲学的沉思。
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通过阅读他的文章,我明白了当今时代如果没有知识的支撑,我们的智慧和灵性就会逐渐枯竭。
其实我觉得,现如今人与人的差别是在业余时间的利用上各不相同。
在这个多元化的网络时代,我们每天睡觉前不是离开电脑,便是放下手机。
很少有人能够在工作之余,静心沉潜地去阅读。
当我用心阅读了《周国平论教育》之后,我发现,他的这些教育随笔的思考,睿智而深刻,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他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真正明白了读书的真谛,要想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必须要阅读经典书籍,当你真正走进书的海洋汲取营养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读书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
我非常喜欢周国平对写作的诠释,他说:写作不是为了改变世界,是为了安顿自己。
这是他的写作思想。
那么,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否拥有属于“名师与教书匠的根本区别自己的教育思想哪?国家教育督学张志勇曾说过:在于有思想。
”读了周国平对教育的论述和诠释,我知道了“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首先应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人真正可贵的是他的思想,一个人真正有别于他人的也是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有思想才有光彩,有思想才有魅力,有思想才有价值……“没有思想是悲哀的,有思想是痛苦的。
”悲哀是被动的适应,痛苦是主动的改造。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多篇)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多篇)第一篇: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周淑蓉和老朋友聊天时,她为我推荐了周国平的作品,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书店买来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
“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这是此书封面上的题字,如此醒目。
周国平先生既非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但是他对教育却能够有自己深刻的见解,这可以说是让人非常佩服。
但身为曾经的学生和现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亲身谈谈读后之感。
以下摘自书中的原文片段是我最有感触之点所在: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快乐地学习,为将来快乐地工作打好基础。
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工作,这是精神上优秀的征兆。
在我看来,学习不快乐,把学习变成折磨,仅此一点,就已经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受这个折磨,上了一天学,回家还必须做大量枯燥的作业,天天上床时都筋疲力尽,其用途只是应付考试,对真正的智力开发毫无益处。
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折磨越来越甚,简直是虐待了。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能得到素质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教育界多次课程改革所遵循的宗旨。
但结合我们的国情来讲,何为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一个理想体面的工作是不是教育?依周国平的看法,似乎不是。
而这绝对是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的教育。
学会文武艺,报效与国家,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深厚传统。
否认这一传统,固然显得有思想,但是显然脱离了中国教育最大的现实。
在我看来,正如共产主义可以区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一样,教育也可以区分出最低目的和最高目的。
前段所述,即是最低目的。
通过教育,使人能够拥有一项技能,为自己谋生,同时也为社会服务,把这做为教育的目的,绝对是正正当当、理直气壮和无可厚非的。
然而,教育的目的又不仅仅是这些。
教育的最高目的,正如周老师所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应使人获得成熟和自由,让生命绽放在爱和善良之中”。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书的第四页他又谈到:“德育就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智育就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精选5篇)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精选5篇)第一篇: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读《周国平论教育》有感假期中,阅读了《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一书。
最早认识周国平,是从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开始的,我被他的慈父情怀打动。
妞妞虽已离去,但妞妞留给周国平最珍贵的东西,可能就是让他把对一个孩子的爱化为了对所有的孩子的爱。
周国平热爱孩子,在《周国平论教育》的这本书里,有很多文章,如《童心和童年》、《守护童年》、《如何做父母》等,都表达了他对儿童的爱护。
他说,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求知欲,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太过功利,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因此他要疾呼“救救孩子”。
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些我不曾了解的观点,并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
“教育即生长”,这个由卢梭提出,杜威作进一步阐发的概念,激起了周国平的共鸣。
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情。
比如说,教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养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现今的教育的灵魂是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应该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
具体到教育上,就是把人身上的哪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一种合格的教育就应该把学生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把这些价值实现出来。
简单地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
周国平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最宝贵,第一个是生命,第二个是头脑,第三个是灵魂。
现在与生命相应的教育是体育,针对头脑的教育是智育,针对灵魂的教育是德育,再加上一个审美教育。
他认为学校里就应该有这样的四种教育。
我们现在的教育和课堂,过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智育上面,而轻了其他三个方面。
这样的人文精神教育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周国平论教育心得体会2)
让孩子在书香中成长——读《周国平论教育》有感《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文字质朴、真诚,令人有说不出的亲切感。
周国平老师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
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
“守护人性”四个字,宛如黑夜之中闪动着的萤火,指引着我走向远方。
在书中,周国平特别强调阅读。
他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当你忘记所学的知识后还剩下来的,现在的阅读习惯肯定会是他们以后剩下的那部分。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
可见课外阅读对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对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何等重要的。
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
历来在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幼年时期有书的陪伴,是书籍成就了他们。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
”这种语感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后天长期反复阅读积累的结果。
学生只有平时多去阅读课外书籍,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日积月累,才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多读一些富有生活气息而又文笔优美的文章,选择其中优美的、意蕴深厚的、思想深刻的句子想一想、记一记、仿一仿,持之以恒,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像春雨润物一样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
在微信上曾看过一则题为“语文老师心中的痛,阅读比上课管用”的文章,作者李希贵是北京一所学校的校长。
他说:“语文到了一定程度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身。
”文中谈到他曾经历的几件事,有一件是他年轻时遇到的:他所在学校扩班,有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只好由别的班的老师轮流上,结果已有两个班语文教学任务的老师只好帮孩子制定自学计划,更多的时间是带他们进入图书室,一个学期下来结果却让人出乎意料:两个班的基础知识并不比平行班低,阅读和写作比其他班还要好。
书论读书心得
书论读书心得篇一:周国平读书心得《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沭师附小夏以媛很久没有读书了,翻开《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心情一下子宁静下来。
切身感受到,读书是快乐的、充实的,也是必须的。
无论多忙,都不应该不坚持读书。
“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平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
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
我认为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
“守护人性”四个字,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这些都是周国平先生在本书中的思考,他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针对当今教育发出清醒之声。
有几个教育观点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教育是要培养幸福和优秀的人,而成功只是因为优秀顺带着成功。
新闻中类似于“北大毕业月薪八千遭父骂”、“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之类的不绝于耳。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考名校,做高管做高官,得高薪住大房么?这样的人生就幸福快乐了么?作者认为,思考人生的意义,对指导教育改革有很好的作用。
教育应该回归人性,培养身心健康、内心自由人。
教育应该“回归常识,回归人性”。
“回归常识”,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不能白天上课,回家还要做作业做到九、十点。
孩子不是小皇帝,不能舍不得他做家务,学习料理家务、烹饪菜肴也是教育。
“回归人性”,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极端非人性的小环境中,用各种习题,各种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占得满满的,这会让孩子的身心遭受严重摧残。
作者震惊于许多教师和家长做着和常识相反的事情,被体制力量推着往前走。
教育体制改革非一日之功,在现行体制下,家长和老师应该创造尽可能好的小环境,把大环境对他们的危害缩小到最低。
周国平先生的思考始终在指导着他自己的生命实践,他的哲学思想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密切关注生命、人生、生活的实际。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精选多篇)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精选多篇)第一篇: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周淑蓉和老朋友谈天时,她为我推荐了周国平的作品,于是,在好奇心的驱策下,到书店买来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
“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诲的眷思,也是教诲的终极任务。
”这是此书封面上的题字,如此醒目。
周国平先生既非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但是他对教育却能够有本身深刻的看法,这可以说是让人非常敬佩。
但身为曾经的学生和现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切身谈谈读后之感。
以下摘自书中的原文片段是我最有感触之点所在: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快乐地学习,为将来快乐地工作打好底子。
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工作,这是精力上良好的征兆。
在我看来,学习不快乐,把学习变成折磨,仅此一点,就已经是教诲的最大失败。
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受这个折磨,上了一天学,回家还必须做大量枯燥的作业,天天上床时都筋疲力尽,其用途只是应付测验,对真正的智力开发毫无好处。
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折磨越来越甚,简直是虐待了。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能得到本质全面的生长,这也是我们教育界多次课程革新所遵照的宗旨。
但结合我们的国情来讲,何为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一个理想体面的工作是不是教育?依周国平的看法,似乎不是。
而这绝对是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的教诲。
学会文武艺,报效与国家,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深厚传统。
否认这一传统,固然显得有思想,但是显然脱离了中国教诲最大的实际。
在我看来,正如共产主义可以区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大纲一样,教育也可以区分出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
前段所述,即是最低目的。
通过教育,使人可以或许拥有一项技能,为自己谋生,同时也为社会办事,把这做为教诲的目标,绝对是正正当当、理直气壮和无可厚非的。
然而,教育的目的又不仅仅是这些。
教育的最高目的,正如周老师所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应使人得到成熟和自由,让生命绽放在爱和善良之中”。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书的第四页他又谈到:“德育就是要鼓励高贵的精力寻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智育就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索的本领,而不是灌输知识;美育是要培养富厚的魂魄,而不是灌输技艺”。
《让教育回归人性》周国平读后感3篇
《让教育回归人性》周国平读后感3篇《让教育回归人性》周国平读后感1当我们提起教育,很容易想到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考试分数的追逐,却常常忽视教育中关于“人”的部分。
近日,我读了周国平先生的《让教育回归人性》,深受启发。
在这本书中,周国平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首先,我非常赞同周国平先生提出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功利性太强,我们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和成绩,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和真正的需求。
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失去自我,变得机械、冷漠。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和情感发展,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其次,周国平先生强调了教育中“爱”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真正爱孩子,才能用心去理解他们,发现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这种爱不是简单的物质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用心灵去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心。
另外,《让教育回归人性》中也提到了教育中关于“美”的部分。
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欣赏美、创造美。
通过美的熏陶,孩子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生活,从而更好地成长。
结合当今社会现状,我认为这本书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够脱颖而出,往往会过度关注成绩和分数。
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孩子的个性和情感被忽视,他们可能会成为“考试机器”,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因此,《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是关于人性的培养和成长。
此外,《让教育回归人性》还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家长应该注重家庭教育的质量,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体会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体会和老朋友聊天时,她为我推荐了周国平的作品,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书店买来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
“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这是此书封面上的题字,如此醒目。
周国平先生既非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但是他对教育却能够有自己深刻的见解,这可以说是让人非常佩服。
但身为曾经的学生和现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亲身谈谈读后之感。
以下摘自书中的原文片段是我最有感触之点所在: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快乐地学习,为将来快乐地工作打好基础。
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工作,这是精神上优秀的征兆。
在我看来,学习不快乐,把学习变成折磨,仅此一点,就已经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受这个折磨,上了一天学,回家还必须做大量枯燥的作业,天天上床时都筋疲力尽,其用途只是应付考试,对真正的智力开发毫无益处。
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折磨越来越甚,简直是虐待了。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能得到素质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教育界多次课程改革所遵循的宗旨。
但结合我们的国情来讲,何为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一个理想体面的工作是不是教育?依周国平的看法,似乎不是。
而这绝对是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的教育。
学会文武艺,报效与国家,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深厚传统。
否认这一传统,固然显得有思想,但是显然脱离了中国教育最大的现实。
在我看来,正如共产主义可以区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一样,教育也可以区分出最低目的和最高目的。
前段所述,即是最低目的。
通过教育,使人能够拥有一项技能,为自己谋生,同时也为社会服务,把这做为教育的目的,绝对是正正当当、理直气壮和无可厚非的。
然而,教育的目的又不仅仅是这些。
教育的最高目的,正如周老师所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应使人获得成熟和自由,让生命绽放在爱和善良之中”。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书的第四页他又谈到:“德育就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智育就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教育就是守护人性,传承高贵——读《周国平论教育》
教育就是守护人性,传承高贵——读《周国平论教育》————————————————————————————————作者:————————————————————————————————日期:教育就是守护人性,传承高贵——读《周国平论教育》-中学语文论文教育就是守护人性,传承高贵——读《周国平论教育》林颐周国平说:“凡大哲学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他们致力于人性和人类精神的提升,而唯有凭借正确的教育,这个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
”长期的哲学人文思想熏陶,让他的教育观点深刻而独到。
《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系《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的姊妹版,是他写给中小学教师的教育随笔集,书中提倡教师(父母)应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把自己的文化底蕴带入所传授的知识中,对学生(子女)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人性中的高贵成分得到发展。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教育即生长,是周国平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体现,是他关于教育目的最凝练最生动的比喻。
这是周国平在浩瀚的哲学海洋里撷取的教育珍宝。
他梳理古今中外哲学家的教育言论,从中挑选出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归纳为“教育的七条箴言”,“教育即生长”是第一条,也是最根本的一条。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长本身就是幸福的。
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既优秀又幸福。
很多人认识周国平,是从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开始的,无数人被他的慈父情怀打动。
妞妞虽已离去,但妞妞留给周国平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让他把对一个孩子的爱化为了对所有的孩子的爱。
周国平爱孩子,在《周国平论教育》的这两本书里,有很多文章,如《智慧和童心》、《拯救童年》、《怎样做父母》等,都表现出了他对儿童的爱护。
他说,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求知欲,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太过功利,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因此他疾呼“救救孩子”。
类似的问题很多人都谈到过,但周国平的话不是官话、套话,最可贵的是在于有真情。
他写《宝贝,宝贝》,记录女儿啾啾的各种趣事,呵护女儿无瑕的童心,在女儿的成长期里,他就像一个“圣诞老人”,带给女儿惊喜和欢乐,以及健康的价值观。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1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的品读一本好书,这段忙碌的时间罅隙里错过了很多生命的精彩。
翻开《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这么多的文字叙述,怎么读下去啊?可是慢慢地,他精彩的文思,幽默的言谈,丰富的阅历,不知不觉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无法自拔,深深地融入其中。
周教授的思想中,有四点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那么直接地感受,生命与生命直接的触动。
一,“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你生命的声音,听一听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这样一句话直跃眼帘时,只有我自己知道,内心的触动有多深。
扪心自问,我的生命真正需要什么?这一刻,我茫然了,在很久以前,我的理想是老师,因为真正喜欢,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为这个伟大的理想一直努力的拼搏,努力的丰富自己。
终于经过披荆斩棘,我进入了教师这个伟大的队伍里。
可是,当理想与现实不断地产生冲击时,我又该如何地调试自己?生命需要什么?一直以来,我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上学,读书,找工作,工作,从没有想过这是不是我要的。
显然的,这些都是我要的,但是我觉得周教授的话很对,幸福的生活,“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使他感到幸福”,“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用它来养活自己”。
撇开第一点不讲,我觉得第二点我已经做到了,可是我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为什么呢?未工作之前,读了很多伟大的教育理论,也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优生,很多东西是因为有了比较才有了差距。
可是,当生活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自己独特地方式在自己眼前展示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时,我赫然发现,以前所学的理论,以前淡然的心态,在他们面前全然崩溃瓦解。
我还没有找到验证真理的方式。
教育就是守护人性,传承高贵——读《周国平论教育》
理 古今 中 外 哲 学 家 的 教 育 言 论 . 从 中 挑 选 出他 最 欣 赏 的教 育 理 念 . 归纳为 “ 教 育 的七 条箴 言 ” 。 “ 教育即生长”
是第一条 。 也是 最 根 本 的一 条 。 “ 生 长 就 是 目的 , 在 生 长
子 尽 可 能 地 自 由发 展 。 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 。 孩 子 有 了好 的智 力 素 质 , 应试也会变得相对容易 , 即 使 在 升
议 。 的 的确 确 .我 们 只 能做 孩子 人生 路 上暂 时 的监 护
入, 荣 耀 不 是 我 们 的功 劳 , 黯 淡 也 不 是 我 们 的过 错 , 我
应 成 为 一 个 有 文 化 底蕴 的 入 . 自 己 的文 化 底 蕴 带 入
所 传 授 的知 识 中 , 对学生 ( 子女 ) 发 生 潜 移默 化 的 作 用 , 使 他 们 人 性 中 的 高 贵 成 分得 到发 展 。 教育即生长 。 生 长 就 是 目的
是 — — 把 赌 注 下 在 素 质 教 育 这 一边 。 兴趣为王 , 要 让 孩
教 育 即 生 长 .是 周 国平 哲 学 思 想 和 教 育 理 念 相 结 合 的体 现 。 是他 关于 教 育 目 的最 凝 练 最 生 动 的 比 喻 。 这
是 周 国 平 在 浩 瀚 的 哲 学 海 洋里 撷取 的教 育珍 宝 。他 梳
周 国平 说 : “ 凡 大 哲 学 家 都 十 分 重 视 教 育 。他 们 致
力 于 人 性和 人 类 精神 的提 升 , 而唯 有凭 借 正确 的 教 育 ,
这 个 事 业 才 有 成 功 的希 望 。 ” 长 期 的 哲 学 人 文 思 想 熏 陶, 让 他的教育观点深刻而独到 。 《 周 国平 论 教 育 2 : 传 承高贵》 系《 周国平论教 育 : 守护 人性》 的姊妹版 , 是 他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教育中的守护与传承探微.doc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教育中的守护与传承探微《周国平论教育》一书由周国平所著,作者通过对我们今天教育中的弊病,呼吁我们教育回归尝试,回到教育的基本,这是对我们今天教育的一个启示,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我带来的是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教育中的守护与传承探微。
去年10月的一天,通过与杨校商议,我选择阅读《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并成为了一名领读者。
写到这句话,现在的我仍然感到震惊!因为顺应天性,我最好的发展是跟着导师读书,比如跟着杨校读《吾国教育病理》。
可是赵老师鼓励我做领读者,为了不辜负她的期望,也为了有一点属于个人的事情可做,我诚惶诚恐地开始了这本书的领读。
我所理解的领读就是自己带头,引领大家读书。
既然是引领,就读得更加扎实深刻一些。
而且现在我觉得这个选择真好,它助力我在成长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这种感觉是多么地自然而美好啊!当初我们的美好愿景是:读有温度的文字,过有态度的生活。
通过共读做一名清醒的有理性思辨的教育人,通过我们的关注与思辨,探讨与践行,争取在体制变革中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华东师大出版的《周国平论教育》分为【守护人性】和【传承高贵】两本书,从去年10月开始,除寒假及特殊情况外,我们安排每周读一辑,要求组员认真研读,每周二晚上抽出1个钟头,由1位书友领读,小组成员集体线上讨论。
通过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启迪,成员普遍感觉到了共同体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愉悦,收获到心灵的丰盈,体验到共读生活的美好。
下面重点谈谈我个人阅读这套书的感悟与收获第一:名人的引领。
周国平作为一位哲学教授,对教育有着自己真知灼见,他惜字如金,语言简洁优美,如出水芙蓉,让人如沐春风。
如同与一位年长的智者谋面:他的谆谆教诲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我干涸的心田,他的哲思犀利深刻,令人敬佩。
尤其是他关于教育的论述,常常锋芒毕露,高屋建瓴,让我们这些教育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得到一种清新而隽永的灵魂洗礼。
文字之美,贵在乎准。
我喜欢笔者的文风,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文本中,力求带给人流畅简约之美。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_1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1在本书的第一节,周国平先生就拿出古今中外皆认可的有关教育的7条箴言,既然是教育箴言,应该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习价值。
反复思考,确实让人有一种触动心灵只感觉,它们是:1、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此论点由卢梭提出,杜威进一步阐述,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每一个天性得到健康生长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我们的教育真正目的就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生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制造大量的仪器。
教育的急功近利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劣习,最终使教育走向了它的反面。
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慢慢的成长,慢慢的长大。
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2、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
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意义。
书中写道: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
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给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以此给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
而今天,大人们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在名利场上拼搏。
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后,同年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以怎样的方式现象出来。
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习意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这句话是西塞罗的名言。
蒙田也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
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这些天,我阅读了《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这本书,开篇的“教育七条箴言”让我感触很深,其中第一条: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当然,这个观点是卢梭提出的,而周国平将它列为七条之中的第一条,可见对这个观点很是认可。
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
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只要找到一个适合的环境和得当的方法,让其本身的各种能力得以生长,这就是教育。
一、适合的环境我在想今天的环境适合吗?学生从小到大的各种评价、应试,哪一个不是对自身生长的一种压制?各种考试: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等名目繁多的考,让学生精疲力竭;各种培训:文化课辅导班、兴趣班、特长教育等等,是问有多少学生是自觉自愿的?当这么多的压力压在孩子们稚嫩的肩膀上时,他们每天都在超负荷的应对,能有多少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生长?二、得当的方法这让我想到了“因材施教”。
这一经典的教育原则是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首创的,其核心思想是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个方法确实不错,作为教育者,估计人人都用过。
可是当老师每天面对上百个甚至更多的学生,一人一法的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就不太现实了,况且作为如今的一线教育者,非教学的事情太多,单纯的'静心到教学工作上已显得力不从心,只能且行且进步了。
还好“双减”政策的推行,让我们的孩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愿这次的教育减负能彻底的改变以往的环境,让孩子们不再疲于奔命,让家长不再上焦虑。
也呼吁社会各界,还一线教育者一方清静的天空,让他们能静心入课堂,一心一意只搞教学。
周国守护人性平灵魂教育读后感
在图书馆偶然发现的一本书,两百多页,我花了三个小时读完了。
对于周国平先生,熟悉的还是他的一些哲学类散文。
在本书中,他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
尽管有些言论发表较早,200X年甚至于199X年,但是仍然对现今的教育现象起到了警醒和借鉴作用。
下面,想浅谈几点思考。
一、关于教育目的。
他十分赞同卢梭、杜威等人的“教育即生长”的说法,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促进人的天性的自由发展,并无外部目的。
“若是用功利目标牵引,必然会压制生长。
”反观当今社会,这种教育目的怕是很难做到,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为了让孩子们以后“成龙”“成凤”,都卯足劲儿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
社会大众对“虎妈”“狼爸”“鸡娃”等称呼习以为常。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童年被堆积成山的试卷、课本取代,这何尝不是教育的悲哀呢?教育被附加了太多功利性目的,人也渐渐失去了自我生长的能力。
现在年轻人“间接性迷茫”,我想一部分的原因就在这里。
当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精神禀赋被忽视、被抛弃,心灵高地寸草不生,孤独就来了,迷茫也就来了。
另外,他赞成西塞罗所说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对于这句话,我有不解之处。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很显然,强调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教育从某种程度是把人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呢?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培养一定的人才,这显然又是外部目的论了。
是否意味着理论与实践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呢?我的理解是“教育即生长”这种理念应该是要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才能实现,只有社会发展到了更高阶段,教育才可以完全摆脱束缚,让人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不被现实左右,通往更高层次意义上的“自由”。
二、关于教育方法。
他反对强压灌输这种有违人性的方法,学校也不是唯一的教育场所,教科书也不是唯一的教育资料。
他赞同卢梭“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在一些家长和老师看来简直是荒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
刘水芹
翻开周国平的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他并非老师,怎么会写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而且乍看名字似乎也文不对题,翻开绪论就看到他自己的解释,他说“我不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怎么也来谈教育了呢?可是,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那么,我也和大家一样,只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一些感想罢了。
”
原来他也在为当今教育思考,出力。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
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
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
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可是现如今,教育已经严重地违背了常识。
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
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
让教育回归人性,已是刻不容缓之事,拖延下去,只会愈加积重难返,今后纠正起来更加事倍功半。
说到这里就回归了他整本书的主题——守护人性。
无论个人、民族,还是人类,衡量其脱离动物界程度的尺子都是人性的高度,而非物质财富。
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
民族的伟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伟大。
人类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性的进步。
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在针对今天教育发出的众多清醒的声音之中,周国平希望他的加入多少也能起一点积极的作用。
教育即生长,是周国平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体现,是他关于教育目的最凝练最生动的比喻。
他梳理古今中外哲学家的教育言论,从中挑选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归纳为“教育的七条箴言”,“教育即生长”是第一条,也是最根本的一
条。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长本身就是幸福的。
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既优秀又幸福。
“教育即生长”这一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
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无论是蒙台梭利还是杜威,都批评了“孩子是一个尚未长大的人”的观点,认为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
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驱赶孩子去做有违他们个性的事,不惜牺牲他们童年的幸福;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而把成人的喜好观点和评判标准强加给孩子。
……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因为无视童年的价值,只希望孩子们快快“长大成人”。
还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即对于语文教育,作者说:“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作为教师和家长,教科书当然无法抛弃,但可多给孩子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
古今中外的教育著作中,几乎都会提到阅读对受教育者成长的重要性,周国平也不例外,他认为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是最有效的素质教育。
作者就是热爱阅读的人,他强调要多读经典,如果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素质不会得到提升。
不仅成人要阅读经典,孩童也要读经典。
读经典让孩子从阅读初始就有较高的起点,读百科,读经典故事,让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阅读趣味和精神品味形成的关键期,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往上引导,这样才能通过阅读提高其素质。
很多老师会问:“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不爱看书,不爱学习?”那么试问我们自己一年又看过几本书?又有多爱学习呢?我觉得还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好,因为学生的感官是很敏锐的,你的喜好会带动他们的喜好;班级里一部分学生的喜好会带动大部分学生的喜好;几个班级的喜好也会带动整个学校的喜好。
尤其在当下,电视和网络充斥着我们的视野,人们变得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纯享受的机器人。
阅读是一剂良药,但其
中也混杂着无用甚至有毒的东西。
周国平给了我们忠告“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
”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现在好了很多,学校有关于读书的活动,也鼓励孩子们多看书,让阅读成为真正的全名活动。
《周国平论教育》文字素朴、真诚,令人有说不出的亲切感,我仿佛与他促膝相对,一杯香茗、一壶美酒,在闲暇黄昏后,聆听他娓娓道教育、聊人生,感受着一位智慧长者对教育的忧思与呼唤,分享着他智慧人生的幸福与欢乐。
“守护人性”四个字,也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