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课题学生笔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笔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笔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的笔记如下:
**一、氧气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氧为淡蓝色。
-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二、氧气的检验**
- 操作: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 现象:木条复燃。
- 结论: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三、化合反应**
-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 表达式:A+B→AB
**四、氧化反应**
- 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 分类:剧烈氧化(燃烧)和缓慢氧化。
**五、氧气的用途**
- 供给呼吸。
- 支持燃烧。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化学全册复习笔记(最全)
绪言●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
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
2.“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3.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
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
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笔记一、走进化学世界1. 化学的概念-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就像探秘微观世界的小侦探,要搞清楚物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2.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比如水变成冰,只是状态变了,从液态变成固态,本质还是水,就像人换了身衣服,还是那个人。
常见的物理变化有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换)、形状的改变等。
-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铁变成了铁锈,铁锈可不是铁了,这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变成了另外一个东西。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不过要注意哦,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比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3.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的外貌特征,不经过什么特殊变化就能看出来。
- 化学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像可燃性(物质能不能燃烧)、氧化性(有没有夺电子的能力)、还原性(有没有给电子的能力)等。
这就像是一个人的内在能力,得在特定的“化学战斗”(化学反应)中才能展现出来。
4.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 块状的用镊子夹取,一横二放三慢竖。
就像把一个大砖头(块状固体)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试管)里,先把试管横过来,把固体放进去,再慢慢把试管竖起来。
- 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把粉末像滑滑梯一样(一斜)送进试管底部(二送),然后把试管直立起来(三直立)。
- 液体药品:- 较多量时,直接倾倒。
瓶塞倒放(防止瓶塞沾上杂质污染药品),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
这就像给口渴的人倒饮料,得稳稳地倒,还不能弄脏瓶子和周围。
- 少量时,用胶头滴管。
垂直悬空滴加,不能伸入试管内,也不能平放或倒置滴管,不然液体会倒流,就像鼻涕倒流一样恶心,而且会腐蚀胶头。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课堂笔记详细(18页,编辑好,可直接打印)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形状和状态发生改变)(2)举例:玻璃碎了、水结成冰、酒精挥发、冰雪融化、石蜡熔化、干冰升华、气球爆炸、铁水铸成铁锅。
2.化学变化(1)定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举例:铁生锈、食物腐败、燃料燃烧、爆竹爆炸、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3)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吸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3.联系: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4.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注:(1)所有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2)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3)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发光。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1)定义: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由感官感知或由仪器测定)(2)举例:通常状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酒精易挥发;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2.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举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木材能燃烧、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性、碱性3.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会用“是”、“会”、“能”、“容易”、“可以”等这些字眼。
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支持燃烧。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氧气中,小木条复燃。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小木条熄灭。
区别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方法:(1)向两瓶气体中分别滴加澄清石灰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氧气。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的是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题学生笔记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化学研究对象(什么是化学)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发展史1、火的使用是化学发展的始端;(人与野兽有了本质区别,原始人使用工具由石器进入铜器)2、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陶器、铜器、铁器、造纸、火药、酿酒、染料方面做出功勋卓绝贡献。
3、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学说(统称原子--分子论)奠定了近代化学发展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三、绿色化学1、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2、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
3、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原子经济性”,二是“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拒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实验1-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讨论:1、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没有新物质生成; 2、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有新物质生成;3、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
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但它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2、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在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化学全册复习笔记(最全)
绪言●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
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
2.“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3.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
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
人教版九级化学全册笔记初中化学详细知识大全
科学目录绪言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4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9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3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17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19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23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25第九单元溶液28第十单元酸和碱32第十一单元盐化肥36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40常见物质的化学式42常见物质的俗名43常见的化学方程式43常见反应的现象47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49多功能瓶50除杂51鉴定51绪言●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25H32+33O225CO2+16H2O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3.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笔记(史上最全)
化学复习提纲目录绪言 (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4)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10)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4)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18)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21)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25)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28)第九单元溶液 (32)第十单元酸和碱 (35)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40)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44)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47)常见物质的俗名 (48)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48)常见反应的现象 (52)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 (54)多功能瓶 (55)除杂 (56)鉴定 (56)初三化学总复习笔记化学复习提纲(人教版) 1绪言●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 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 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实 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联 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 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 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区 别 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笔记知识点总结
【内部资料】人教版初中化学笔记问花笑谁绪言1有的物质。
2.化学的迅速发展运用,对促进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表现在:1)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和动力;2)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的农药和化肥;3)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药物保证;4)为人类改善生存条件提供新能源和新材料;5)为人类拥有美好的生存环境而保护环境。
3.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有:造纸,制火药,烧陶瓷,制青铜器,冶炼铁和钢等,其中前三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456.1)从宏观上讲,世间万物是由100多重元素组成的,有的物质由一种元素组成;如:铁,氧气;硫等。
有的物质由多种元素组成;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碳酸氢铵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2)从微观上讲,各种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组成与结构。
3)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反映了物质的结构。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123)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不是一有上述现象就发生了化学变化,一定要以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来判断。
如灯泡发光,放热,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吸收或放出:达到某一条件就能自发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需持续加热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蜡烛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冲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物质的性质1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在于表现这种性质时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34.温度升高,物质的熔化温度叫熔点,物质的沸腾温度叫沸点,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高,沸点高。
5.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物质的密度。
体积大,质量小的密度小;体积小,质量大的密度大。
6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1.蜡烛燃烧实验1)实验步骤:(1)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九年级上册笔记重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笔记重点归纳一、化学。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灯泡发光等。
- 特征: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但本质没有变化。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 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操作要点为“一横二放三慢竖”,例如取用大理石时。
- 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要点为“一斜二送三直立”。
- 液体药品:- 较多量液体药品用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
- 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吸取,胶头滴管要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
- 物质的加热。
-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试管要倾斜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再用外焰加热。
-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组成。
-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₂)78%、氧气(O₂)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₂)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如红磷燃烧实验)- 原理:4P + 5O₂点燃2P₂O₅,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通过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来测定氧气的体积。
-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 注意事项:红磷要过量,装置气密性要好等。
2. 氧气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笔记(史上最全)
5.金属钾、钠、钙存放在煤油中。(金属钾、钠、钙非常活泼,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十、意外事故的处理
1.失火: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2.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c.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d.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变质】。
2.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C25H32+33O2 25CO2+16H2O
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托盘天平的使用
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实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笔记
科学目录绪言 (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4)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10)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4)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18)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21)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25)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28)第九单元溶液 (32)第十单元酸和碱 (35)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40)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44)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47)常见物质的俗名 (48)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48)常见反应的现象 (52)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 (54)多功能瓶 (55)除杂 (56)鉴定 (56)绪言●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25H32+33O225CO2+16H2O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新人教版9年级上册化学课堂笔记
新人教版9年级上册化学课堂笔记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 的量增多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正确) 物重=砝码+游码“左码右物”(错误) 物重=砝码-游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复习笔记最全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绪言●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
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
2.“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3.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
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化学研究对象(什么是化学)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发展史1、火的使用是化学发展的始端;(人与野兽有了本质区别,原始人使用工具由石器进入铜器)2、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陶器、铜器、铁器、造纸、火药、酿酒、染料方面做出功勋卓绝贡献。
3、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学说(统称原子--分子论)奠定了近代化学发展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三、绿色化学1、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2、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
3、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原子经济性”,二是“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拒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实验1-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物质生成1 液态的水水沸腾液态的水无2 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变成粉末蓝色粉末的胆矾无3蓝色硫酸铜溶液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有4 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产生气泡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讨论:1、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没有新物质生成;2、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有新物质生成;3、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本质区别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只是微粒间隔可能改变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微粒外观区别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例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分解区分依据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
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但它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区别是否通过发生化学反应表现出来2、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在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
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注意: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木炭可以燃烧,糖能溶解与水。
【实验1-2】观察:氧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氧气能支持燃烧(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也能燃烧。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在实验探究中,一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二要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燃烧时是否熔化等;三要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如发光、放热、有气体生成等。
项目现象点燃前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普通蜡烛为圆柱形固体,乳白色(特殊用途的蜡烛因加入配料而制成不同颜色,不同形状),手感滑腻,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燃烧时点燃的蜡烛可以持续燃烧,蜡烛缓慢变短。
燃着的蜡烛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液态石蜡贮于凹槽中,如果吹动蜡烛或受热不均匀,贮于凹槽中的液体会沿烛体流下,遇冷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
蜡烛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温度最高。
蜡烛燃烧时,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蜡烛刚熄灭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步骤操作现象结论1 向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均变浑浊,但后者白色浑浊更明显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更多2 向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放入燃着的木条,进行比较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燃烧的时间更长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少三、科学探究的方法指导科学探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实验步骤)、收集证据(包括观察到的现象、测定到的数据或其他资料)、分析、解释与结论。
观察主要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或借助仪器了解实验现象。
在学习中,观察的内容主要有实验仪器和装置(仪器安装的顺序和方法)、所用药品(颜色、状态、气味等)、实验操作(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及注意事项)、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束时)。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1、可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2、不可加热——量筒、漏斗、集气瓶二、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药品的取用规则安全“三不”:不用手接触药品,不直接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
按规定量取用节约固体只须盖满试管底部不说明用量液体取1 mL——2 mL处理“三不”:用剩的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拿出实验室1、固体药品的取用操作:(1) 块状或密度大固体药品取用----镊子要领:“一横二放三慢竖”(2)粉末状或小颗粒固体药品取用----药匙或纸槽要领:“一斜二送三直立”2、液体药品的取用操作(1)大量液体取用----倾倒要领:取下瓶塞倒扣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剂瓶口紧贴容器口使液体缓慢流到容器里。
(2)一定量液体取用----量筒要领:倾倒大约至刻度,将量筒放置于水平的桌面上。
用滴管滴加液体,视线注视刻度,使液面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即可。
注意:仰视----实际值大于量取值,俯视----实际值小于量取值(3)少量液体取用----滴管要领:捏—伸—吸—移—滴注意:滴管始终与水平面垂直,滴管置于容器口正上方,逐滴滴加。
(二)、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两检:①检查酒精灯的灯芯是否平整;○2检查酒精量不超过容器的2/3,也不少于1/3;两禁:○1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2禁止往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两用:○1用火柴点燃;○2用灯帽盖灭,切不可用嘴吹灭;2、物质的加热○1给试管里液体加热注意事项:试管外壁不得有水;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试管口向上且与桌面成45°;先预热后集中用外焰加热;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加热后不骤冷。
○2给试管里固体加热注意事项:同上,仅需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三)、托盘天平的使用称量时,应在两边托盘上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称量纸,易潮解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称量前,将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处,调节天平平衡;称量时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说明:“左物右码”颠倒----不使用游码----实际值等于称量值使用游码----实际值 = 称量值-(游码质量x2)(四)连接仪器装置润湿玻璃仪器后转动与橡胶管(塞)连接(五)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六)仪器的洗涤:(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4)玻璃仪器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实验2-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原理: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气体,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减少,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最后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是红磷燃烧消耗气体的体积。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水倒流到集气瓶容积1/5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 2P2O5结论:空气的组成不是单一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废气除尘处理,煤炭综合利用,减少直接以煤为原料,开发新能源,植树种草等(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课题2 氧气一、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在压强为101KP a时:在-1830C时为淡蓝色液体,-2180C时为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二、化合反应(一)、化合反应1、定义:由多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3、表示:A+B→AB(二)、氧化反应1、定义: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2、常见的氧化反应包括: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三)、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化合反应:生成物一定只有一种,但不一定有氧气参加;氧化反应:一点有氧气参加,但生成物不一定只有一种。
课题3 制取氧气催化剂1、定义:在化合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合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2、特性:一变----改变(包括加快、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合反应速率;二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
氧气的制法(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二)实验室制法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氯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原理2H2O2MnO2 2H2O+ O2↑2KClO3MnO2 2KCl + 3O2 ↑2KMnO4△ K2MnO4+MnO2+O2↑试剂状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固体氯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高锰酸钾固体反应条件常温下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收集气体:向上排空气法----长进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