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它的字面含义是指,人类世界渐渐形成一个整体,全人类的命运牢牢地联结在一起,人类应该团结合作,互利共赢,实现国家间的共同发展。

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着其重要的时代背景。

当今社会,早已不再是两极格局,而是一超多强的局势。许多新兴国家正在崛起,各方面实力得到了飞速发展,国际力量之间的对比发生巨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的大潮流,全球化越来越明显,国家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合作和交流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一座孤岛,想孤立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此外,在发展的同时,许多困难也成为了所有国家都无法逃避、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随着快速的发展,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全球性危机: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以及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依靠某一个国家的努力,而是要全人类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东方大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是在向全世界阐述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态度,表明我国不会以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谋求自身的发展。中国早就意识到,“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因此,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派出维和部队、支持非洲建设,将共赢共享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这一思想体系中,持久和平是目标,普遍安全是追求,共同繁荣是机制,开放包容是路径,清洁美丽是基础。由此可见,它是我

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国际延伸。

习总书记接着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正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协和万邦”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提出的“共同体”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对新中国外交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它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会成为全人类的主观共识,各国可以达成更广泛的合作和共赢,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安全的国际环境。

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音——“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俞伯牙视其为知音。钟子期死后,面对江边一抔黄土,俞伯牙发出“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的感慨,摔琴而去,从此,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红楼里,宝钗与黛玉皆爱宝玉,宝钗看重功名,常拿一些伦理纲常来压制他的不羁与顽劣,黛玉却从未提及这些,因她懂得他的心性,她说“ 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是你之知己”,造化弄人,木石前缘虽是虚空一场,却怀金悼玉,梦萦千古,今日读来依然荡气回肠!

不是所有的相遇都可以相知,不是所有的相知都可以永恒。生命里,我们只愿结交那些心性相宜的人,统一的语言,相同的志趣,将彼此的心灵拉近,一份懂得,不言不语,却在默契里滋生。

懂得,是两颗心的对望,潜生一种心灵感应,不发一言,便可知会。一声懂得,没有千言万语,却可以令人眸中含泪,心中蕴暖。

这世间太多人情薄凉,你是否觉得,有一个真正懂你的人,是一种幸福与慰藉呢?茫茫人海,你不孤单,有人愿与你同运命,共风雨,如此,多好!

风懂云的情怀,它,轻轻的吹送,云姿更加漫妙;雪懂梅的寒傲,它,悄悄的绽放,梅骨愈加清奇;泉懂山的伟岸,它,静静的流淌,山林更为葱茂;雨懂花的心思,它,无声的洒落,花香尤为清绝……

杏花疏影小楼边,一腔笛韵委婉悠扬;山亭古寺四月间,深涧桃花兀自娇娆;暗香疏影黄昏后,东篱素菊暗香盈袖;柴门冬雪夜归人,红泥火炉绿蚁新醅……若懂得,景与物,也相宜。

彷徨失意时,一句懂得,是严冬的一场花开春暖,茫然无助时,一句懂得,是酷暑的一阵清凉细雨,心与心的贴近,皆因一个“懂得”而欣慰,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