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共23页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

中国哲学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

中国哲学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中国哲学博大精深,深厚的思想资源中蕴含着许多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这些观念体现了中国哲学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中国哲学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揭示其对于当今世界的重要意义。

一、儒家哲学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关乎个人修养、社会秩序、政治道德等领域。

在儒家哲学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助与关怀。

儒家强调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认为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只有让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二、道家哲学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道家哲学强调与自然共同体的融合与契合。

在道家思想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应当顺应自然之道,与自然共同生活,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种观念在当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有着重要意义。

三、墨家哲学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墨家哲学关注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念。

墨子强调人人平等,反对战争与暴力,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

墨家哲学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和睦相处,共同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四、法家哲学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法家哲学注重法律与秩序的建设,主张权力的合理制衡与公平正义。

法家强调人民对于政府的监督与参与,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以实现人民的福祉和安全。

五、庄子哲学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庄子哲学主张自然而无为,“大同”观念强调世界万物的平等与和谐。

庄子认为,人应当顺其自然,顺应自己的本心。

只有摒弃功利主义、追求自我实现与追求内心的自由,人类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幸福。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

这些观念既包括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这些观念对于当代世界的意义重大,提供了宝贵的思考与借鉴。

我们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弘扬和践行这些中国哲学的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化的联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化的联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提出的重要概念,意味着全球各国的利益命运紧密相连,面对共同的挑战和机遇时,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在当今世界的背景下,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各国紧密合作,不断深化全球治理,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中华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中华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在今天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文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

1.儒家思想与和谐共存在中华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和谐的思想观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共存是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强调的和谐共存,为国际社会带来了更具有建设性的思路。

2.文化自信与多元共存中华文化强调文化自信和多元共存的理念,认为各种文化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各国应该保持对自己文化的信心,同时也应该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实现文化的多元共存。

只有在文化自信和多元共存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3.道德伦理与责任担当中华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责任担当,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需要相互承担责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与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

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和责任担当的精神,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我的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个在中华文化中成长的人,我深深地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中华文化,我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的信念,也更加重视与他国文化的交流与学习。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和谐共存、多元共存和责任担当的精神,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共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四、总结与回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内涵,对于推动各国合作、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日前,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召开。

会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主题展开研讨,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和部分学术期刊及媒体的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

精彩发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因素鲁品越当代由国际垄断资本支配的霸权主义全球化,不仅每时每刻都在生产出富国与穷国之间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也在不断生产出发达国家内部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

因为其在全球攫取的剩余价值绝大部分流向了垄断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并且剥夺了发达国家产业工人的就业岗位与劳动技能。

为了应对这些危机,霸权国家利用手中掌握的垄断资源,特别是美元霸权与军事霸权,向世界各国挥舞制裁大棒,由此引起重重危机,正在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正确路径,这就是世界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构建新型国际秩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在当代的伟大发展,同时也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元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目的的思想因素。

以血缘关系为本的中华民族,一直把人自身世代繁衍(也即今天所说的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繁衍)作为人生与社稷的最重要目的。

而由资本主导的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各种矛盾,把资本增值和扩张作为最高目标。

《资本论》深刻地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现代霸权主义世界秩序所产生的重重矛盾,归根到底产生于国际垄断资本不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而是以自身资本权力扩张为目的。

因此,要解决当今国际关系深刻矛盾,必须在国际社会确立以各国人民的生存发展权为最高价值准则,以此确立国际行为标准,共同制约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行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探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探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引言部分中,探讨了二者的共性和特点。

而在从传承、启示、融合、实践意义和贡献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互动。

最后在结论中总结了二者的内在联系以及共同的价值和使命。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彼此借鉴、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共融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和谐、包容和进步的未来。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性,特点,传承,发展,启示,影响,相互融合,实践意义,贡献,内在联系,共同价值,使命。

1. 引言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强调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命运,彰显了人类的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理念。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强调全球各国应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人类共同繁荣。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注重集体主义、和谐共处,强调个人应服从集体利益,注重和谐共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助,倡导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强调了对于传统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各国应该尊重彼此的文化多样性,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待传统与文化的态度上有着共性之处,都强调了传统与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石,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重要力量。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推动下,提出的关于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理念和主张。

传统思想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传统思想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名家名篇2022年第3期传统思想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杨国荣摘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三重概念㊂从传统文化的视域看,其内涵又关乎多重关系㊂首先是个体之间的交往㊂人类由个体构成,共同体也基于不同的个体,个体以及个体之间如何建立和谐相处㊁平等交往的关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无法回避的问题㊂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涉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㊂从共同体建构来说,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于两个维度,一方面个体需要认同社会㊁融入群体,另一方面社会应承认个体,维护其合理权利,二者构成建构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前提㊂从更广的角度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涉及国家之间㊁民族之间的关系㊂概要地看,处理或协调国家之间㊁民族之间关系的总体原则是相互尊重主权,互惠互利,走向普遍安全或永久和平㊂从 协和万邦 ㊁天下大同,到 为万世开太平 ,这些传统的价值取向侧重于超越具体或特定的民族㊁国家,以整个天下为关注点㊂进一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涉及广义的天人之间,即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㊂在理解天人关系或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之时,总体的原则是注重天人之间的相分与互动㊂天人之间的 共美 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形而上的前提,也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㊂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㊀价值取向㊀传统价值观念作者简介:杨国荣,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㊂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基础研究 (21JZD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 (19ZDA033)㊀㊀一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思想包含三个核心概念: 人类 命运 共同体 ㊂这里的 人类 是集合概念,涵盖所有人类成员,其对象不分民族㊁种族㊁阶级㊁集团以及性别㊁年龄㊁贫富,涉及具有不同的利益或处于相异地域㊁制度之中的人㊂不难注意到,这一概念的侧重点在于超越特定或特殊的人类群体,指向作为整体的人类㊂以上理解虽然较为宽泛,但又有别于抽象的人类观念㊂事实上,以整体为形态的人类不同于虚幻的集合体,其特点主要体现于人类与其他对象的分别:作为不同于他物的存在,人类有其内在价值,正是这种内91阅江学刊2022年第3期在价值,使之成为需要加以肯定和关怀的对象;也正是以上价值,使不同的人类个体呈现彼此相通的形态㊂与人类相关的 命运 (人类命运),也应作具体分梳㊂一方面,命运包含必然性,中国传统思想在讲命或命运之时,便常常确认其中蕴含的必然趋向㊂后者可以指向某种终点,也与一定目标相关㊂另一方面,命运又具有不确定性,中国传统哲学家如荀子讲 节遇之谓命 ①,王充则肯定所谓 遭命 等,其中都关乎命或命运的偶然性这一面㊂人类命运当然包含必然趋向,走向未来理想之境的过程便体现了这种必然性;但同时,这种理想归宿又非预先设定:如果一切预定㊁只此一途而没有任何其他可能,那就不必付出努力,只需按部就班地 静待其变 ㊂然而,恰恰由于人类衍化过程中包含各种可能性和偶然性,因而需要人类通过共同奋斗以走向理想的目标㊂谈人类命运,以上两个方面都需要加以关注㊂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第三个核心概念是 共同体 ㊂共同体侧重于凝聚性㊁统一性㊁一致性,最后则落实于社会存在层面实体性或结构性的形态之上㊂以一致的价值目标为指向,这种共同体要求扬弃差异㊁对立㊁冲突,真正地体现命运与共㊁相互依存的存在形态㊂通常以 同呼吸㊁共命运 为同一群体的内在品格,共同体即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其存在过程中,盛者俱盛㊁衰则俱衰,枯荣与共㊁进退同步㊂这种同呼吸㊁共命运的实质意义在于超越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局部的利益关切,以人类的共同使命和发展前景为指向㊂共同体的基本宗旨即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大致包括以上三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涉及这一共同体建构过程面临的相关问题㊂从历史发展进程来说,中国文化很早就提出了大同理想,近代以后,西方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康德提出了永久和平的观念;从大同理想到永久和平,折射出传统观念到近代观念的演变㊂再进一步,马克思以 自由人联合体 ②为未来社会的应然形态㊂从大同理想㊁永久和平,进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既体现人类价值观念的演进,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沉内蕴㊂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涵义而言,中国传统思想所隐含的价值取向,无疑构成了理解这一观念的重要历史资源㊂㊀㊀二㊁个体㊁社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㊁如何建构这一共同体等问题,涉及多重关系㊂首先是个体之间的交往㊂前面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侧重于共同的价值趋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管是 人类 还是 共同体 ,最后都需要落实在单个个体之上:人类是由个体的人构成的,共同体也基于不同的个体,并以个体为本源性的承担者㊂作为人类的基本构成,个体以及个体之间如何建立和谐相处㊁平等交往的关系,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无法回避的问题㊂如果没有个体之间的和谐相处㊁平等交往,所谓共同体将是抽象㊁空洞的㊂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学中包含着很多重要的观念㊂在谈到基本人02①②‘荀子㊃正名“㊂[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5页㊂名家名篇伦时,孟子曾指出: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①,其中已关涉个体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㊂这里提到的君㊁臣㊁夫㊁妇㊁父㊁子,既以人的社会关系(人伦)为内容,又表现为一个个具体个体,而不是泛指抽象的人:事实上,作为人伦的不同关系项,君㊁臣㊁夫㊁妇㊁父㊁子可以视为这种关系的特定承担者㊂尽管君臣关系㊁夫妇关系,等等,包含某种历史的印记,但其中提到的亲㊁义㊁别㊁序㊁信又关乎个体之间如何合理交往的基本规范㊂从现代价值视域看,这些伦理的原则中,依然还有值得我们关注之处:父子之间以亲情相待,上下级之间以义(一定规则)相处,夫妇之间相互尊重,上下辈分之间,幼者尊重长者,朋友之间讲究信用㊁注重诚信,等等,都关乎人的交往过程,而亲㊁义㊁别㊁序㊁信等具有规范意义的观念则从一个侧面为如何建构和谐的个体之间交往关系提供了传统思想资源㊂当然,从更广的角度看,如何建构个体之间交往的合理原则,并不仅仅限于孟子说的五伦,我们还可以从现代社会多样的方面加以考察,包括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分相应,尊重个体之间的私人空间㊁培养良知意识之外的法理意识和契约精神,等等㊂这里需要强调的依然是,共同体之间的交往最后应落实于个体之间的交往,社会的基本价值原则㊁伦理规范,则首先以个体之间关系的调节为指向㊂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涉及共同体成员的个体之间的互动,而且关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㊂从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看,需要注意两个基本方面㊂首先是个体的社会化问题,这不仅仅涉及社会学的视域,而且关乎更广的思想意义,其中的实质指向是个体对社会的认同,它同时构成了建立合理社会秩序的重要前提㊂在这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包含不少值得关注的价值原则和观念㊂个体如何融入社会㊁群体中,为社会所接纳?这里的关键之一,是个体能够认同并接受一定社会共同体中普遍认可的价值原则和规范,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这些准则,从而为相关社会所认可和接纳㊂‘论语“中提到 修己以安人 , 修己以安百姓 ②,其中的出发点是个体( 己 ),但最后指向的是他人㊁群体(百姓)的安顿㊂在此,个体对社会的价值认同,被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㊂与之相近,‘大学“中提出的 修身㊁齐家㊁治国㊁平天下 ,表现了类似的思路: 修身 与孔子所说的 修己 具有相通的涵义,侧重于个体德性的完善, 齐家㊁治国㊁平天下 则逐步从个体引向个体之外的他人或更广的社会群体㊂如何以自我的完善为出发点,进一步建构起一个和谐完善的社会?这也是现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㊂如上所言,其中的实质方面,首先在于个体自觉认同社会所肯定的价值系统,并进一步融入群体㊂‘论语“中与以上思想相关的另一表述,是 四海之内皆兄弟 ③,这也关乎个体与社会或个体与群体的关系㊂四海之内的个体,本来也许没有任何亲近的关联,但是,对这些不同个体,同样应当以兄弟相待㊂ 兄弟 是人的具体一员,具有两重性㊂一方面,作为独立的个体,兄弟之间有特定的利益,也可能发生一些冲突㊁差异㊁矛盾,兄弟之间争论㊁争吵,往往是常见的现象,‘诗经“所谓 兄弟阋于墙 ,便折射了这一点㊂另一方面,兄弟又是手足同胞,彼此之间包含亲情㊂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主要便侧重于兄弟关系中的后一方面,12①②③‘孟子㊃滕文公上“㊂‘论语㊃宪问“㊂‘论语㊃颜渊“㊂阅江学刊2022年第3期其要义在于超越个体利益上的差异,更多地指向情感上的普遍认同㊂后来张载所主张的 民胞物与 ,实质上可以视为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展开㊂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这无疑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㊂比较而言,西方的文化传统较多地侧重于个体:如所周知,相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对群体的关注,西方文化体现的常常是所谓个体本位㊂历史地看,这种个体本位思想当然是在近代以后逐渐形成的,或者说,这一特点在近代以后越来越突出㊂就哲学层面而言,这种观念和取向的形成,可能与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相关:对个体的注重㊁把个体作为本位,与哲学上唯名论的趋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㊂按照唯名论的观点,唯有个体是实在的,一般概念都呈现抽象空洞的品格,缺乏实在性㊂引申而言,在社会领域,只有作为个体的人是实在的,个体之外的社会,则空幻不实,从而,价值的优先性,需要以个体为对象并落实于个体之上㊂与之不同,如前所述,中国传统的观念则将注重之点首先放在群体的价值之上,后者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具有更为切合的历史趋向㊂从历史观的角度看,在中国思想传统中还可以注意到对正统和一统的关注㊂正统涉及今天所说的政治合法性问题,对中国传统思想来说,政治合法性问题首先意味着能够建构一统㊂一统是正统的标志或表征之一,大一统与割据㊁分裂相对,其直接涵义是国家或民族在政治上的统一形态,这种大一统的意义之一在于把社会的各个方面凝聚起来,形成和谐的政治格局,对中国人而言,一旦达到了一统,便意味着在政治上具有了正统性㊂在谈到正统时,欧阳修曾指出: 正者,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合天下之不一也 ①㊂在此,合法意义上的正统,与侧重于一统的 合天下于一 便呈现相互关联性㊂统一性与社会凝聚的彼此联系,从政治上体现了对社会㊁群体价值的肯定㊂与之相应,对正统和一统关系的以上理解,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认可统一性㊁群体价值的思想趋向㊂传统社会中,对一统的注重与否定战乱相关,中国肯定分久必合,政权分裂(如历史上的南北分裂)之后,最后总是走向政治统一㊂南北朝之后的隋唐㊁五代之后的宋㊁宋辽金之后的元明等,都体现了这一点㊂统一的最直接结果是终止战乱和冲突,只有在这种统一的政治格局中,人民才可能安居乐业㊂现代中国对国家最终统一的追求㊁对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通过举国体制来实现理想目标这一点的肯定等,也延续了确认一统以及一统对社会群体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观念,这里体现的价值趋向,表现为在社会共同体的层面上凝聚不同的社会成员,以指向理想目标,其中渗入了基于社会㊁群体价值而注重一统的传统观念㊂以上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一个维度,其特点表现为个体对社会的认同,并以个体融入社会㊁基于群体以实现自己价值为指向㊂在这一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十分丰厚的思想资源和价值原则㊂除了个体对社会的认同以及使个体逐渐融入社会之中外,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还具有另一重要方面,即社会对个体的承认,这一维度同样不可忽视㊂在现代哲学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后起之秀霍尔特等将 承认 提到重要位置,广而言之,这里所说的 承认 ,可以引申为社会对不同个体内在差异的确认,后者构成了现代社会建立个体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㊂社会对个体承认的具体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对个体不同价值取向的宽容㊁关注个体多样的权利,等等,如果缺乏这些①欧阳修:‘正统论上“,‘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十六㊂22名家名篇方面,个体之间㊁个体与社会之间就很难真正形成内在的协调关系㊂一般而言,社会对个体总是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约束,由此容易导致个体对社会的某种抵触,要避免这种情况,社会对个体在观念上㊁价值取向上㊁利益上的承认,显然不可或缺㊂综合而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来说,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于以上两个侧面:一方面,个体需要认同社会㊁融入群体;另一方面,社会又应当承认个体㊁维护其合理权利,二者构成了建构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㊂㊀㊀三㊁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国家㊁民族间关系从更广的视域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涉及国家之间㊁民族之间关系㊂概要地看,处理或协调国家之间㊁民族之间关系的总体原则是相互尊重主权,互惠互利,走向普遍安全或永久和平㊂在这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也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思想资源㊂儒家的经典之一‘尚书“提出 协和万邦 ①的要求,这一主张意味着以和平相处㊁和谐交往为协调天下不同政治实体之间关系的原则㊂‘礼记“中提出 以天下为一家 天下为公 等思想,并以此为天下 大同 的具体内容㊂②宋明时期,张载更进一步提出了 为万世开太平 的观念,其中包含类似康德所说的 永久和平 的理想㊂从 协和万邦 ㊁天下大同,到 为万世开太平 ,这些观念的总体目标是超越具体或特定的民族或国家,以整个天下为关注点,由此建构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㊂这方面的思想,无疑也值得关注㊂今天,在天安门广场一侧,可以看到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的横幅,这里所表述的 世界人民大团结 ,既延续了天下大同㊁协和万邦等观念,又可以视为其进一步的展开㊂所谓 世界人民 ,所指便不仅仅是单一的民族或国家,而是超越民族㊁国家的界限㊂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很早已形成超越民族界限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 工人没有祖国 ③,便体现了这一点, 世界人民 的观念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传统中一以贯之的思想㊂当然,在肯定传统的 天下 观念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启示的同时,对其历史意义不宜过度夸大㊂时下不少论者把天下观念提到神乎其神的地位,似乎一旦复活或推广 天下 观念,便可以化解国际冲突㊁走向世界和平,这多少把中国传统的 天下 观念过于神化了㊂其实, 天下 的观念更多地蕴含着与现代 世界 观念的一致趋向㊂从思想衍化看, 天下 概念是在 世界 观念出现之前中国传统的表述㊂近代以来,随着 世界 作为 world 的汉译而被广泛运用,它也具有了愈益普遍的含义㊂相对于这一意义上的 世界 观念, 天下 并没有独特的规范意义㊂事实上,近代以来的世界意识已体现了普遍的价值意义, 世界人民大团结 的命题,可以视为其进一步的发展,在这方面, 天下 观念呈现的主要是与之相近的趋向,而并无进一步的规范功能㊂就实质的层面而言,这里更需要关注‘中庸“中的两个重要命题㊂首先是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㊂这一观念既涉及天人之辩,也关乎人与人之间关系,前一涵义(天人之辩)可留待后面讨论㊂从人与人之间关系来说,所谓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也就是让每一个体㊁每一集团㊁每一民族㊁每一国家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共同体中所有成员,都能够走向繁荣32①②③‘尚书㊃尧典“㊂‘礼记㊃礼运“㊂[德]马克思㊁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页㊂阅江学刊2022年第3期和发展,而不能把生存权利仅仅限定于少数国家或少数人之中㊂在此,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着眼于人存在的实际需要,要求关注人类所有成员共同的发展可能;协调民族与民族㊁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事实上也以此为基本前提㊂如果某一民族㊁国家被剥夺了生存空间,处于走投无路之境,则很难想象民族之间㊁国家之间能形成和谐关系,走向永久和平的目标也将流于空泛的愿望㊂唯有给每一个国家㊁民族以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使之具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才可以谈真正意义上的 协和万邦 ㊁世界和谐㊂‘中庸“中与以上相关的第二个命题,是 道并行而不相悖 ,其中更多地涉及价值观念㊂事实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背后存在更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基础问题㊂这里,共同的价值原则无疑十分重要,因为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便侧重于统一性㊁一致性,而共同的价值基础则是建构共同体的重要前提㊂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这种共同价值观的多样体现,也应给予高度重视㊂质言之,一方面,需要关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它关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所有可能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应注意,共同或普遍的原则乃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展现出来,其中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通常所说的儒家价值体系或东亚价值体系,以及广义的基督教㊁伊斯兰教传统中的价值取向等,便体现了这一点㊂不难注意到,在价值观上, 道并行而不相悖 的命题蕴含着宽容的原则,并要求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价值观念㊁不同的文明形态和不同的社会发展方式㊂比较而言,现代西方趋向于以所谓价值观㊁政治制度㊁意识形态来划分不同阵营,以其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为唯一或排他的系统,并由此显示其优越性,这种取向的背后,是西方一神教传统下形成的独断进路㊂从以上背景看, 道并行而不相悖 的观念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它意味着与以上的价值独断论保持距离㊂按其实质,具有多样体现形态的价值系统并非与人类命运㊁人类的普遍价值相冲突,也并不意味着与之相背离,但是,这种多样的价值系统又有着独特的文化烙印和文化印记,对此,同样不能忽视㊂现代意义上的民主㊁自由㊁平等,等等,这种展现人类发展趋向的观念从一个方面构成了普遍价值原则的基础,对此,需要加以认可,但同时,这些原则在不同文化传统之中的体现形态又存在差异,应当彼此尊重,不能独断地仅仅肯定单一的表现形式㊂价值系统的独断化容易引向抽象化,抽象化既导向形式化而缺乏现实品格,也会走向虚伪化:抽象化和虚伪化往往殊途同归㊂唯有充分注意普遍价值在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中所呈现的特独品格,并且对这种独特的形态给予充分的尊重,才能使共同价值取向得到真正的实现㊂在此意义上, 道并行而不相悖 的观念无疑十分重要,以求同而存异为取向,这一观念既承认普遍价值观,又要求肯定并尊重普遍价值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之下的独特体现形式㊂缺乏以上观念,价值系统便可能导向抽象或独断㊂可以看到,离开了尊重差异的宽容前提,价值冲突或理想的冲突便无法避免,而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也难以真正建立:就其具体内涵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超越价值观㊁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走向真正合乎全人类根本利益的存在形态㊂㊀㊀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天人互动除了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的个体与个体之间㊁个体与社会之间㊁民族与民族之间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之外,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涉及广义的天人之间,即自然和人类社会之42名家名篇间的互动㊂在理解天人关系或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总体的原则是应当注重天人之间的相分与互动㊂现在谈天人关系,往往单向地强调天人之间的合一,并以天人合一为中国文化的特点,这种仅仅以 合 为上的观点显然具有抽象的性质,需要再思考㊂事实上,理解天人关系,需要特别关注其中的相分与互动㊂历史地看,在天人关系上,首先应当区分 原始的合一 和 经过分化之后重建的合一 ㊂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和谐,并不意味着停留或回归于原始合一㊂原始社会时代或初民时期的先人,其存在方式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为特点,这种生活节律与自然变迁大致一致,这一意义上的人类生存方式与自然衍化也呈现彼此相通的一面,如果追求原始合一,则不免限定于此㊂然而,就动态的观点而言,仅仅礼赞并要求回归这种原初的合一无疑是非历史的,事实上,经历了工业化㊁现代化发展之后,没有人愿意再回到原初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㊁日落而息这种与自然节律大致合二为一的生活方式,主要以采集㊁狩猎等为基本的谋生手段,与之相关的往往是野居穴处㊁茹毛饮血的生存方式,它与现代人所向往和追求的生活保障相去甚远㊂近代以降,天人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天人之间的关系由原初的合一而发生分化㊂不过,在处理天人关系的问题上,近代以来过于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占有㊁支配㊁掠夺,由此常常导致环境恶化㊁生态失衡等众多负面结果㊂当然,今天重新关注天人之间的合一,并非简单地或浪漫地回到天人之间原初的统一,而是以分化之后重建的统一为注重之点㊂也就是说,在天人由原始的统一而分化之后,不能停留在分化的形态之下,而是应当致力于进一步达到新的(更高层面)的统一㊂这一意义上的天人关系呈现互动的形态,天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基于以上动态的作用过程,其具体内容表现为:从原始的统一走向分化,在分化之后又重建统一㊂在理解和处理天人关系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孟子曾提出 仁民而爱物 ①的观念, 仁民 即以仁道原则对待人民和百姓, 爱物 则要求不仅把仁道的原则运用于人类群体,而且进一步将其推广到人类之外的自然界中,以此作为处理天与人㊁自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㊂这一意义上的 爱物 ,以珍惜㊁爱护自然对象为具体内容,其深沉的价值意义则表现为在生态伦理的意义上肯定天与人的相合㊂‘礼记“提出了 树木以时伐 ②的观念,孟子也主张 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即砍伐树木要合乎 天 (自然)的内在法则,而非仅仅基于人的目的㊂这里既蕴含着保护自然的观念,也基于 仁 道原则而肯定了天与人之间的统一,其中包含了前述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的观念:作为万物之一,自然对象同样应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与自然对象之间也不应相互排斥㊂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价值原则所建构的,是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其总的趋向则是走向 天人共美 ㊂这里的 共美 既有别于仅仅抽象地追求合于自然,也不同于单方面地实现人自身的价值,而是不断在历史过程中重建天人之间的合一㊂在更广的意义上,这种 共美 与 合一 的走向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形而上的前提,也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㊂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之辩往往引向更广义的 万物一体说 ,程颢曾对此作了如52①②③‘孟子㊃尽心上“㊂‘礼记㊃祭义“㊂‘孟子㊃梁惠王上“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华传统文化机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华传统文化机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华传统文化机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潮流大势,总结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承,多次强调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始终崇尚和谐和睦、友好合作。

“和合”理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富有极其深刻的哲学思辨与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与民族性格,是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与价值支撑。

人类命运共同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依靠“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本质上是一种平等、自主、相互尊重的良性关系。

个人作为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的最小组成部分,在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运行的整个过程中起着最基本的作用。

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环境、语言和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带来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信仰差异,孕育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导致了人际交往、实践认知和思维的差异。

如何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合共生,主张和而不同。

《礼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论,对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具有独特的辩证智慧。

一方面,和谐并不等于相同事物的简单叠加,其本身也包含着差异和对立,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接受差异,是道德观念上的一种共识,也体现为人与人交往中的宽容与尊重。

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当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正确理解差异、尊重区别,以消弭隔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另一方面,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特征,既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和兼收并蓄的方式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用文化的同一性联结吸纳文化的差异性,也要搭建文化桥梁、摒弃文化偏见,在潜移默化中构筑基于文化理解与认同的新思维,在现实交往与文化传播中形成尊重包容、和睦共处的价值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涵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多个场合提出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类共同体意识,人类对世界大事的共同参与,人类对自身发展进步的共同追求。

这一概念强调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在2017年1月17日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

他在演讲中强调,我们生活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各国利益紧密相连,命运与共,需要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这一理念凸显了对世界发展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担当。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仅是我国对世界贡献的思想成果,也是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贡献。

这一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成为了推动全球发展、构建和平世界的重要共识。

二、中华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1 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以其灿烂的文化和博大的胸怀影响着世界。

从商朝商鞅变法到唐朝开放丝绸之路,再到当今我国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一直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贡献。

2.2 中华文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强调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智慧。

2.3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华文明早在古代就与其他文明进行了交流互鉴。

丝绸之路的开启、文化的交流以及礼仪之邦的发展,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在当今世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为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结语3.1 总结中华文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之一,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丰富的哲学智慧和文化资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人类历史上,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挑战,从大规模的战争到各种自然灾害,人类深切地意识到了自身的脆弱和渺小。

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国际问题也更加凸显了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曾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这一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意味着国家间的利益交融与相互依存,更是表达了全球共同发展与共同安全的愿景。

人类在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下,更需要追寻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其中中国的中华文明则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中华文明的特点与贡献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从古代的“礼乐文明”到当代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

其中,中国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提出的“仁爱”、“道德”等概念,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具有非常高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中华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在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全球贸易不平衡、恐怖主义等。

而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和谐共处的观念、以及对天人合一的理念,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展现了中国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

这正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相契合的,同样也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合作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路径和倡议。

四、对于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在当代社会,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

而要更好地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深刻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

这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责任,更是全球各国的共同使命。

只有通过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全球各国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对于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也有助于丰富全球文明,融合多元文化,构建更加包容和和谐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者:向玉珍殷文贵来源:《求知》 2018年第9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屡提及并不断丰富的一个国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关键原则和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是从来就有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精神,是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理念,是中华民族观察世界的根本方法和主要立场。

它探究的是“天”与“人”的内在联系,关切的是万物的前途与命运,并从根本上反对所谓的“物我二分”“身心二分”“人我二分”,这种理念可谓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的始终。

《易经》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这是“天人合一”理念的萌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对“天人合一”政治哲学的向往与追求。

而中国儒家学派的“天人观”,堪称“天人合一”宇宙观的集大成之表现。

《中庸》认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孟子》指出:“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此外,不论是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还是张载的“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抑或程颢、程颐的“天人一理”“天、地、人,只一道也”,以及张岱年的“天人相通”“天人相类”“天人本来合一”“天人应归合一”,无不彰显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这种观念既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也主张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包含着自然、社会、思维的多重逻辑,指导中国人民要以“合二为一”的整体性视角来考察万事万物,要在差异中寻求和谐统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刘芳芳(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曲阜 273100)【摘 要】 本文阐释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政治观为共同体思想提供了道德遵循;“与人为善”“亲仁善邻”的安全观为共同体思想提供了价值取向;“尚利贵义”“义利合一”的义利观为共同体思想提供了重要借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观为共同体思想提供了逻辑前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观为共同体思想提供了原则导向。

习近平正是从这些传统思想中充分汲取营养,并结合时代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传统文化;继承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基础。

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同时,它的提出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提升与发展。

一、“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政治观为共同体思想提供道德遵循儒家主张“亲仁善邻”,反对用暴动与武力来解决国际关系。

《礼记》中提到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强调的是把诚信与和睦作为选任贤能之人的重要标准,[1]提高到国家的层面,就是国与国相处要注意诚信与和睦。

《尚书》中“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强调的是要遵循依次渐进的原则,[2]从治理宗族开始,进而是治理国家,最后实现“协和万邦”。

道家曾用“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指出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3]反对以战争方式解决问题。

儒家与道家在处理国际交往上的具体阐述存在差异,但其核心观念都是反对战争,这些为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遵循。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提倡国与国之间要构建和平的伙伴关系,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秉承的和睦、协和的政治观息息相通。

“协和万邦”放到现在来说就是通过协调各方利益,发挥各自的优势,以相互合作实现全世界的和谐发展。

习近平在访问其他国家时也曾多次强调“和”是实现全世界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并提出各国和睦相处的期望。

热话题与冷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探究

热话题与冷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探究

热话题与冷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探究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以表达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国际战略观和国家治理理念,也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国家治理理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概念,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系结构和文化传统的诠释,强调了中华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渊源。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中国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了国家间和民族间应当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两者在内在含义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和国际社会治理理念之中。

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演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基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构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和共同价值取向。

在这种意义上,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总结,更是中国人对自身共同体认同的表达。

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对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治理理念的超越性创新。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富分化、安全与风险等,已经超越国家的边界,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共同应对。

作为全球化时代的一员,中国不仅要关注自身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更要承担起国际社会的责任,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

这种构想既表现了中国特色的国际视野,也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推进和超越。

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践中亦有内在联系。

中国政府强调民族团结与民族振兴,推崇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国家的文化认同和道德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和”文化的当代追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和”文化的当代追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和”文化的当代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治理理念,强调人类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各国要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的“和”文化具有包容、和谐、共生等特点,是中国人民对待世界、对待他人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当代中国正积极追求“和”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包含了许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中,“和”被视为治国之道。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信、仁等价值观,提倡“中庸之道”,即遵循天道,保持内外平衡,实现天人合一。

在“和”文化中,包容是一个核心概念。

古代中国有“兼爱”、“天下为公”等思想,强调对待身边人的包容和宽恕。

“和”文化还强调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对世界的尊重和珍视。

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正在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对国际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中国的“和”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中国始终主张和平发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

中国大力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合作共赢,倡导共同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还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促进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共同发展。

中国还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努力降低碳排放,致力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实践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和”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和”文化也在不断发挥作用。

中国始终主张国际社会应该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坚持对话解决争端,主张通过平等协商、相互尊重的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特征,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世界各国联系依存日益紧密,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大背景下,对发展中的中国未来将向何处去、新型国际关系应当如何构建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所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在文化交流互鉴中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方案在世界舞台上更具说服力,对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共建人类美好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传统文化“走出去”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联合”的要求。

人不能脱离现实社会孤立存在,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世界人民应该相互融合。

马克思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他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今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命运未来发展的一种思考。

全球化时代,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不是哪一个甚至哪几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必须由世界各国共同应对。

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合作共赢理念,既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提到的“消灭竞争,而代之以联合”,推动建立“共同联合体”下的“自由联合”的要求,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生”“和而不同”等思想的创新和深化,是马克思关于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成果。

传统文化“走出去”是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有效化解文明冲突的要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武 小 平 陈 永 霖提 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价值、核心价值和导向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创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天人合一”思想,彰显了天下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创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思想,蕴含予和取的辩证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创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以人为本”思想,体现了鲜明的主体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创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讲信修睦”思想,体现互利共赢、包容普惠的理念。

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在于,它主张平等公正地对待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开辟了文化共生共存之路;它秉持包容开放、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打破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隔膜,开辟了文化对话交流之路;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强调文明间的互鉴互进,开辟了文化包容开放之路。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世界文明作者武小平,男,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博士;陈永霖,男,温州医科大学副研究员,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法学博士(温州 325035)。

人类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回望最近100多年的世界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也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与发展。

从劫难中走来的我们,更加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各国均面临着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挑战,加之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使世界充满不确定因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解决今天和未来全球问题的一把钥匙,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淬炼而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素材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素材

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世界浴火再生,羲和鞭策日车向前奋进,劫灰飞尽,灾难不起,日月顺行,天下太平。

在此世界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的,针对一些近视者、逆潮流而动者、看不到人类未来命运灿烂前景者,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世界前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化解对人类命运的焦虑和忧患。

天下和合真情一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的精神价值世界,是真善美的艺术理想世界,它蕴含在世界各文明思想之中。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自古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引领着中华民族对价值理想世界(天下)的憧憬和永恒价值的追求。

其表述的话语虽多样而异,但同归而一,形式分殊,其理不二。

协和万邦,万国咸宁。

《尚书·尧典》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人亲密团结起来,表彰百官中妥善治理者,协调、和谐各诸侯国关系,使天下和睦、和平。

朱熹弟子蔡沈注曰:"万邦,天下诸侯之国也。

……雍,和也。

此言尧推其德,自身而家,而国,而天下。

"万邦即万国。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朱熹注曰:"圣人在上,高出于物,犹乾道之变化也。

万国各得其所而咸宁,犹万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

"天道、王朝、人事不断变化,各正性命,各得其所,天地万物保持最大的和合、和谐,和实生物,使天下万国大和、安宁的共同体的意愿得以实现。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华德性文化血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华德性文化血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华德性文化血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理念,它意味着全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而中华德性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倡导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提倡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德性文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尊重。

这种理念有助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环境,提倡绿色生活,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这种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华德性文化倡导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观。

这些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仁者爱人,义者正义,礼者礼仪,智者智慧,信者信仰。

这些价值观念有助于引导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正直诚信、虔诚忠孝,这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愈发频繁,而这些美德正好弥足珍贵地丰富了人类的共同精神家园。

中华德性文化提倡了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代表了对国家和家庭的忠诚与孝顺。

而节义则是对正义和诚实的坚守。

这些美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体现,它们使得社会更加和谐,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世界,各种冲突与矛盾不断加剧,而这些美德的力量则能够为和平与和谐提供可贵的支持。

中华德性文化强调了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

中华民族历来尊重多元文化,提倡和平共处,欣赏文化多样性。

中国古代曾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理念,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助于引导人们建立更广泛、更积极的国际视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