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抒情yu托物言志区别

合集下载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犹存,桂花却要像雨雪般地纷纷落下。“绣茵
展”三句承上,绿茵茵的草坪如地毯似的平铺
着,仿佛害怕桂花误坠在台阶上,被人们践踏
成泥,又怕她像萤火虫般消失了美丽的形象。
下阙抒写词人像月中 一

重重,桂花
地铺金的时候,自己羁留
在外,不回
人的
词,上 写 ,下 抒 , 是 的
抒情”。所以, A 中 的美丽 香 了自己
060 I课"•教学I
本可确定,周朴园想通过钱来安抚侍萍以减轻 自己的罪孽,并想和侍萍彻底撇清关系以绝后 患。当然,《雷雨》中还有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 不敢相认,对鲁大海被打时敢怒不敢言的精彩 潜台词,都可让学生“补白”,去体会语言的魅 力和情感的张力,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不仅是潜台词,在体的情节中,有时人
压花低。正摇落,叹淹留、客又未归。
对这首的赏析,不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 咏桂花,托物言志,借桂花的美 丽浓香表现了自己高洁脱俗的高尚节操。
B. 的下阙“三六”三句是虚写,由眼前
的桂花联想到月中
的嫦娥。
C. 人借 之写自己之,借自然之秋
写人生之秋,无限的人生悲慨
中。
D. 词人 留在外,不
情,由桂花 之 与人 的无限
可以 全面准确地把握 形
当然,阅读学中的“补白”远不止以上三
类,在 学中, 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发
现 中的“留白”;更要鼓励学生依据本,大
胆想,将作品虚空处“补白”。读者和作者(作
品)的最佳关系是“主客相生,虚共济的状, 即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品意义的创造 ”叽读 者只有将“自”带入 的解读,可能是最 鲜活最 最具创造性的解读,这种阅读 可能有深度,不是在文本表面滑行。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以物喻人;把人的行为、性格、品质、精神等借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以物的形象来比喻、指代某种人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用“白杨树”来比喻北方的抗战军民..二.区别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比如: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比较刚才两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又;下面具体对比两首古典诗词: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总之;辨别二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两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一是“情”与“志”;写景就是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这几种表现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在白杨礼赞一文中;从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上来看;它具有北方抗日军民的特征;所以用它来指代北方抗日军民;这就是以物喻人;这样描写;在白杨树的形象上自然赋予了北方抗日军民的品质和精神;所以说白杨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及其精神;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所以又称为借物抒情..当然;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提炼这些表现手法时着眼点不同..其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在于“志”、“情”、“人”的具体内含不同;“志”强调志趣、追求;针对自己;如爱莲说是作者借莲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情”指作者对人对物的感情;多因外物引起;也包括自己的喜怒哀乐;如荔枝蜜就是通过对蜜蜂的赞美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的;“人”是对人物形象而言的;如千里马喻人才..再次;象征与其他几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在于象征具有暗示性;如变色龙一文用变色龙象征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军警;但文章中并没有出现变色龙;它只是一个象征物;再如海燕一文;通篇也没有出现象征本体;象征意义暗含在象征体之中..一般地;象征体的象征意义具有约定俗成姓;如红色象征革命;绿色象征生命;橄榄枝象征和平等..当然;我们在使用其他几种表现手法时;也往往赋予了所借之物临时的象征意义;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等..3.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2 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第一、“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借物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借物抒情虽也是一种文章的表现手法,除适用于通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外,借物抒情还多运用在叙事类文章的局部,起到交待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进情节发展、再现地域风光、增强诗情画意等作用。

第三、托物言志常常是作者受生活的启发,托物寓意的结果。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咏志。

它常常是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提炼升华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

如郑燮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人笔下竹石如画,但作品传递给我们的却是竹子的精神——立场坚定,不折不挠,顽强抗争,涵蕴着诗人的人格力量。

而借物抒情则是作者从自己的情感出发移情于物的结果。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朱自清的《春》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作者把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借助“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巧妙地表达出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

第四、“托物言志”之“志”必须是能从事物本身固有的特点自然引申出来,不能从外界移入。

自然万物各有其形态﹑色彩﹑性质﹑功用等自然属性,艺术家把对事物的独到发现和感悟提炼升华,使之与所要表现的某种意义相契合,这样就把物自然属性很自然地转化为某种社会属性,使该物体具有了象征意义。

咏物抒情yu托物言志区别

咏物抒情yu托物言志区别

咏物抒情,是一种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外物之中,通过对外物的描写来艺术地表达情感的写法。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或者说,它就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共同点是,这些“物”不是“景”,咏物,托物都不是写景,而是某种物品.不一样的是:“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咏物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要求达到思与境和谐,内容形成情物相生,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抒情方式里,咏物抒情与托物言志有什么区别吗?咏物抒情,是一种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外物之中,通过对外物的描写来艺术地表达情感的写法。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或者说,它就是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共同点是,这些“物”不是“景”,咏物,托物都不是写景,而是某种物品.不一样的是:“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咏物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景情关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以景结情·区别

景情关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以景结情·区别

景情关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以景结情·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教。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状物只是手段,传情言志,即:传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才是宗旨。

面对同样的景物,作者人生经验不同,其传达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也就大相径庭了。

·触景生情·(景在情先·先有景,后有情)《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情景交融·(景与情结合紧密,密不可分。

)天净沙·秋思元曲·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四句寓情于景,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整首曲情景交融。

)《代赠二首·其一》【晚唐】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释1、芭蕉不展: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

2、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

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

3、同向春风:芭蕉和丁香一同对着黄昏清冷的春风(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

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

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寓情于景·(情感隐含)(读后,见景不见情。

相对而言的直观印象。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得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ﻫ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得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得态度与对人生得感悟。

于就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得志趣、意愿或理想得寄托者。

作者得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得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得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得精神。

“托”借、假托得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得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得诗中借景抒情得“景”就是指自然风景,而不就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得“物”常常就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得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得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得“志”,所以瞧出此“物”非“景”,咏物不就是写景。

托物言志得“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得“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得目得就就是为了抒情,所以就是用了借景抒情得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得目得就就是言志,表现自己得高洁情操,所以就是运用了托物言志得表现手法。

ﻫ示例我在我未来得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得人。

ﻫ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得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得挫折与失败,永不言弃!ﻫ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得感情、表达得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与微草等,常常就是诗人借以抒情得对象。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寓情于物,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2019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专题06咏物诗

2019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专题06咏物诗

专题06 咏物诗一.咏物诗概说1. 咏物诗定义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作品。

2. 咏物诗和写景抒情诗的异同比较咏物诗是以物为描写对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所以与写景抒情诗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

①.咏物诗和写景抒情诗都是以自然界的景物为描写对象,且都是借景/物以抒情,表达诗人的情感。

②.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写景抒情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③.从写作目的上,咏物诗是节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抒情诗是描写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而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咏物诗歌咏对象示例①. 菊花:菊花常被赋予高洁、坚强、淡薄等意义,是隐士的代表。

例: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②. 梅花: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也是冰清玉洁、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代表。

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安石《卜算子·咏梅》)③. 竹:竹挺拔而有节,坚定顽强,不屈不挠,是君子品格的象征。

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④. 柳:柳一般作为春天的代表植物,多用来表现春天的美,但也有诗人根据柳的其他特点来表达不同的感情。

例:贺知章《咏柳》&李商隐《柳》&曾巩《咏柳》⑤. 在创作实践及高考习题中,出现过的咏物对象还有各种花卉(海棠、杜鹃等)、鸟类(画眉鸟、杜鹃鸟等)、山泉、雨及动物等,其象征意义也复杂多样,应针对作品做具体分析。

4. 咏物诗的常见情感主旨:①. 表达个人品质、节操与志向(包括政治志向),此类作品占咏物诗的绝大多数。

例:于谦《石灰吟》②. 借物喻己,抒发自身(幽愤、苦闷、伤感)之情。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龙源期刊网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作者:何祥禄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9年第07期咏物诗是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和人生之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作者在对事物细致描摹的同时,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寄寓自己美好的愿望,或包涵深邃的生活哲理,或表现高雅的生活情趣。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就保存咏物诗6021首。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意为吟咏风物只是幽隐地抒发情怀,因为个中之物有自我的情思。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如松、竹、梅、菊等)中,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

所以,一提到咏物诗,人们自然会想到“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

如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作者除了将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了对比外,整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说明菊花虽然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处,却自身高洁、清幽,慷慨地把自己的馨香奉献给了人们。

作者赋予菊花不羡慕高位、不追逐名利的高尚品质,托菊花表现自己淡泊、高洁、自甘奉献的志向和追求。

再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更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然而,咏物诗与其他题材诗歌一样,其表现手法往往不只一种。

除了惯用的、人们比较熟知的“托物言志”之外,有时也会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都是物、情交融的产物,但的确又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完整)咏物诗的类型

(完整)咏物诗的类型

(完整)咏物诗的类型咏物诗的类型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歌咏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千百年来,咏物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和普通百姓。

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二、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

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演示教学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演示教学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浅析借景物抒情与托物言志之差别

浅析借景物抒情与托物言志之差别

浅析借景物抒情与托物言志之差别在古代诗词中,借景物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形式非常常见。

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都能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感情、情感和思想。

然而这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接下来我们将浅析借景物抒情与托物言志之差别。

首先,借景物抒情是指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情绪和感受,来传达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

而托物言志则是通过对人类、社会现象的感慨、议论和思考来进一步反映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和思考。

其次,借景物抒情和托物言志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区别。

借景物抒情侧重于描述景物,通过景物的形象表现出诗人的感情,像是《离骚》里的“衣裳楼阁俨;九重城阙奇”。

“衣裳楼阁俨”描绘了楼阁的壮丽和美丽,突显了诗人对这座城市的赞美之情;“九重城阙奇”则将城市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托物言志则更多地着重于表达情感,通过对事物的评价、贬抑、喜怒哀乐的描述来表达情感、思考。

再者,在借景物抒情和托物言志中,诗人的态度也很不同。

借景物抒情中,诗人往往站在审美的高度,从诗人自身的私人立场出发,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诗人的情感,是一种比较主观的表达方式。

例如“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句话,正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表达对世事变幻和生命的感慨。

而托物言志,则更注重诗人意识形态的表达,故意为它的看待角度和主张更具有表现力,代表的也是作者的思想情感。

最后,借景物抒情和托物言志的表达对象也有所不同。

借景物抒情侧重于表现景物,将景物作为抒发情感的载体,是将诗人的内心感受转化为文学形式展现出来,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情感表达下,会体现不同的分寸、情感。

而托物言志则将各种事物作为表达对象,通过对人和社会现象的描述和议论,来表达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态度。

综上所述,借景物抒情和托物言志在表现形式、表达对象和表达态度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也是它们存在的不同之处。

在风格上二者都有各自的特点,诗人会根据自身的情感和思考,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初三语文中的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

初三语文中的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

初三语文中的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在初三语文的学习中,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是两种常见且重要的表现手法。

它们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让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得以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托物言志,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某种事物的描绘和叙述,来表达作者的志向和意愿。

这种手法常常借助对具体事物的细致描写,将作者的理想、抱负、追求等蕴含其中。

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通过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态和生长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志向。

莲花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成为了作者人格和理想的象征。

借物抒情则侧重于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这种情感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思念等等。

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通过对白杨挺拔、坚强的形象描写,抒发了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白杨在文中成为了作者情感的寄托,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澎湃情感。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借助“物”来传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或思想。

无论是托物言志中的“志”,还是借物抒情中的“情”,都不是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对“物”的描绘来间接体现。

而且,在运用这两种手法时,作者对所借之物的描写通常都非常细致、生动,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物”的特点和魅力。

然而,它们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托物言志更侧重于表达作者的志向、理想和价值观,所托之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与作者的人生追求紧密相连。

而借物抒情则主要是抒发作者的即时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是因某一特定情境或事件而引发,所借之物更多地是作为情感的触发点和载体。

在初三语文的学习中,我们能够在很多诗词和散文中看到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比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通过对石灰开采、烧制过程的描写,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怕艰险、坚守清白的高尚气节。

再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浅谈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怀”的异同

浅谈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怀”的异同

第6期 2012年6月现 代 阅 读MODERN READINGNO.6June.2012浅谈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怀”的异同苑秀萍(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第一中学)【摘要】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怀”的不同之处在鉴赏中难以辨析,笔者根据平常的教学积累,结合具体诗词对二者进行了细致区别,同时也探寻出了它们之间的相同点。

【关键词】咏物诗 托物言志 借物抒怀 异同【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2)06—0143-01咏物诗是借“梅、兰、竹、菊、松、风”等常用意象来抒发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看法的诗歌。

这种类型诗歌经常运用的艺术手法有:托物言志 、借物抒怀 、象征、对比、比喻、衬托、拟人等。

其中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怀的手法在诗歌赏析中尤其难以辨析。

下面我就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怀”的异同谈谈自己的浅见。

顾名思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客观之物上。

也就是作者通过对某个具体事物的描写或刻画,来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或寄托、传达作者的抱负和志趣。

其中的志与物有着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物不仅能达意而且以志为物核。

其实托物言志属于诗歌的整体手法,是诗词写作当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我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

以下的诗歌就是作者通过对被赋予了某种人格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和刻画,依托某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的。

如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作者除了将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了对比外,整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说明菊花虽然生长在了沼泽低洼之处,却自身高洁、清幽,慷慨地把自己的馨香奉献给了人们;作者赋予菊花不羡慕高位、不追逐名利高尚品质。

托菊花言了自己淡泊、高洁、自甘奉献的志向和追求。

又如(元)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抒情方式里,咏物抒情与托物言志有什么区别吗?
咏物抒情,是一种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外物之中,通过对外物的描写来艺术地表达情感的写法。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或者说,它就是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共同点是,这些“物”不是“景”,咏物,托物都不是写景,而是某种物品.
不一样的是:“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咏物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内容形成情物相生,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咏物抒情yu托物言志区别
———————————————————————————————— 作者:
———————————————————————————————— 日期:
咏物抒情,
是一种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外物之中,通过对外物的描写来艺术地表达情感的写法。
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或者说,它就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共同点是,这些“物”不是“景”,咏物,托物都不是写景,而是某种物品.
不一样的是:“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
“咏物抒情”中的“情”成情物相生,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借景抒情
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