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悲喜性质辨

合集下载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荒诞派戏剧在20世纪各种流派的戏剧当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这种戏剧并非一时形成的,而是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

作为一个流派,它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各国。

和其他的一些现代戏剧流派不同,荒诞派没有它自己的纲领,也不曾掀起过运动,而是由一群认为现实生活荒诞并将这种生活反映到戏剧创作中来的戏剧家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带来的严重破坏和可怕的灾难,首先就使敏感的知识分子感到痛苦、惶惑、迷惘、压抑、孤独、失望,甚至满腔愤怒,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认为现实世界已经走进死胡同,窒息着人们的生命,并且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荒诞派戏剧家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着力反映的大体上是下列的一些问题:第一,人们被荒诞的生活所奴役,被各种非人的因素所控制,处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人类的智慧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第二,现实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狭隘,人们彼此隔绝,互不来往,互不通气,互不了解,互不关心,没有交流,过着孤独生活。

第三,人们被各种虚伪的口号、意识形态,甚至各种艺术风格所约束,而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政治统治则是最可怕的奴役人们的力量。

第四,人们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彼此敌视,把生活变成了战场。

如此等等。

荒诞派不仅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且反对资产阶级文化传统。

荒诞派戏剧被称作“反戏剧”。

也就是说它是反对戏剧传统的。

这是一种笼统的提法,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

荒诞派戏剧和20世纪西欧的其他戏剧流派一样,主要是反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而不是反对所有的戏剧传统。

当然,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恰当的结论。

可以肯定地说:荒诞派戏剧要求重新评价西欧戏剧传统,对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更要有所突破,以便在创作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所谓“荒诞”,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42年加缪写的《西西弗斯神话》中。

它表明人类的处境艰难。

因此,荒诞派戏剧便将反映某种特定的生活情境这一内容提高到作品中的首要地位。

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荒诞”意识-精选资料

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荒诞”意识-精选资料

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荒诞"意识一、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荒诞"“荒诞”的语义本为不合理、不谐调、不合逻辑。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西方世界是一个荒原世界。

在理性主义的铁网中,人的价值与意义变成了一种空洞的符号。

于是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了汹涌澎湃的非理性主义大潮。

人们不再通过理性,而是通过非理性去把握世界和人,看到的是不可理喻、荒诞的世界,是外表变形、心灵扭曲和赤裸裸存在的人。

这里所说的“荒诞”,是指它的哲学意义,是一种主观意识对于外部世界的不适的感受。

荒诞取决于人与世界,二者缺一不可。

当人们对平庸无奇、习以为常的生活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时,也就意识到了荒诞。

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方面最鲜明的特征是荒原意识、荒诞意识与虚无意识,而荒原意识与虚无意识又是以荒诞意识为核心的.正是因为有一种荒诞意识,所以带来了荒原意识和虚无意识,三种意识都是理性观照的结果。

对异己的生存世界、荒原世界的描绘,只是一种表象,对理想的自由世界的探寻仍然是其根本。

二、“荒诞"的主要特征1、“荒诞”首先体现在世界的不可理喻上,表现在人与世界关系的不调和上。

在现代主义作家的笔下,世界是非理性的、模糊混乱的、不可理喻的,在理性的人看来熟悉的世界,突然间变得支离破碎,无法解释了。

在萨特笔下,世界是令人恶心的,充满了战争、谋杀、奸淫和灾难在这样不可理喻的世界中,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可能是调和的.这种不和谐关系的丧失投射到主体身上,就产生一种荒诞感。

2、荒诞更体现在自我的异化与迷失上。

现代主义认为社会压抑人,整体异化人.在强大的世界、社会与整体面前,人是极其渺小和孤独的,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人与世界产生矛盾,人在世界的挤压下自我异化以及寻找自我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尤奈斯库的笔下,人变成了犀牛,想保持独立人格的贝兰吉反而变成了另类,受到了众犀牛的围攻。

在“新小说派”作家的笔下,世界表现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甚至与人无关的永恒的荒诞.3.荒诞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孤独感、局外感和对立关系。

第二节++悲剧、喜剧、荒诞1

第二节++悲剧、喜剧、荒诞1
第二节 悲剧、喜剧、荒诞
三、荒诞
“荒诞”是 二十世纪 西方文学 艺术中产 生的一种 新的审美 形态。
毕加索《科尔尼卡》
荒诞释义
从词源上说,“荒诞”(absurd)一词来自拉丁文 “聋的”(surdus),原本用来描写音乐的不和谐, 字典上解释的含义是:不合道理和常规;不调和的、 不可理喻的、不合逻辑的。 在二十世纪以前,荒诞只是个日常用语,用来表示 生活中种种乖谬、悖理现象的荒唐可笑。 到了二十世纪,由于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的使用和 阐发,使“荒诞”一词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其原初字 义,而上升为一个能非常集中地概括二十世纪的时 代生活感受、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关键词。
Hale Waihona Puke 缥缈的城, 在冬天早晨的 棕色雾下 一群人流过伦 敦桥,这么 多人, 我没想到死亡 毁了这么多 人。 ——艾略特 《荒原》
蒙克《卡尔· 约翰的夜晚》
荒诞根源
为什么现代社会会呈现出这么一幅荒诞的图景? 其根源在哪里?根据西方许多学者的研究,其根 源就在于所谓的“现代性悖论”。 按照西方启蒙运动以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启 蒙设计,现代性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合乎理性的、 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健全的社会。然而, 这一目标在推进过程中却呈现出与其目的相背离 的悖谬形态。
荒诞派文学艺术用怪诞、夸张的艺术形式表现人 与世界对立的悲剧性内容,在某种程度上综合了 悲剧、喜剧的某些因素,但它既不可能使人笑、 也不可能使人哭,而只能给人一种哭笑不得的无 奈的苦涩感。
按照韦伯的看法,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合理化 进程所依循的是工具理性,这是一种使人陷入 计算、规范、以度量厘定世界并征服自然的态 度原则。而另一种以人类精神价值的创造和确 立为旨归,力图改变人类被奴役状态而向理想 之境迈进的价值理性却横遭贬斥压抑。

美学荒诞的名词解释

美学荒诞的名词解释

美学荒诞的名词解释美学荒诞是一种审美思想的流派,它强调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荒诞元素与艺术相结合,达到对生活的诗意解读和探索的目的。

在这种审美观念中,荒诞不再是愚蠢和混乱的象征,而是一种能够唤起我们对存在的直观体验的力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学荒诞的含义、特征以及其对艺术和生活的启示。

一、美学荒诞的含义美学荒诞是对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荒谬和无常进行审美化的观念。

从荒诞主义中演变而来,美学荒诞强调虚构和现实的融合、幽默与哲思的碰撞,以及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奇妙之处。

它带有一种戏剧性和戏谑的情感,让人们反思现实的真实与虚幻,突破因循守旧的思维和固有的惯性,拓宽审美的边界。

美学荒诞通过艺术的创作和表达,揭示现实生活的深层次意义和可能性。

它不仅仅是一种去除荒谬的工具,而是将其扩大并置入更加宏大的背景中,创造出令人难以预料甚至违反常理的场景和故事。

从而引发观众对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提供对生活的新的思考方式。

二、美学荒诞的特征美学荒诞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学荒诞的独特之处。

1. 逻辑断裂:美学荒诞通过打破逻辑性和因果关系,制造出令人困惑和疑惑的情节和事件。

在美学荒诞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无意义的对话、消失不见的事物以及随机的行为。

这种逻辑的断裂使观众陷入一种迷茫和思考的状态,促使他们重新审视和解读现实生活。

2. 背离常规:美学荒诞倡导解构和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和认知框架。

它通过赋予常见事物新的含义、改变场景的设置和改写角色的定位等方式,带人们走出习惯思维的圈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事物。

这种背离常规的冲击让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产生新的启示。

3. 虚拟与现实的碰撞:美学荒诞常常将虚拟和现实进行融合,打破二者之间的边界。

通过在现实场景中插入奇幻的元素,或者将虚拟世界的设定和语汇带入现实情境,美学荒诞创造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

这种碰撞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观众感受到虚拟与现实的交织和互动。

4. 幽默与讽刺:美学荒诞中的幽默和讽刺不仅仅是为了取悦观众,更是一种对现实中荒谬和矛盾的嘲讽和呈现。

苏晖

苏晖

苏晖上次更新:2009-11-26 15:30:52一、个人基本情况苏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辑,主要从事欧美文学、比较文学和喜剧美学的教学与研究。

2004年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7至2008年于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英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协助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项目7项,主持多个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出版学术著作2部,参加多部教材或著作的编写;发表有关欧美文学、比较文学、喜剧美学的论文40余篇,其中有5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优秀论文奖、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第四届科研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论文二等奖以及湖北省第六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等。

曾获华中师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全校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一等奖、华中师大“优秀园丁”、“优秀青年教工”以及“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二、论文1《超越者的悲剧——〈哈姆莱特〉与〈狂人日记〉比较》,《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并为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2年第4期全文转载。

2《读柳亚子编〈曼殊全集〉附录》(与忠翔合作),《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3《读黄侃文〈隽秋华室说诗〉——关于拜伦〈赞大海〉等三译诗的辨析》(与王忠祥合作),《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3期。

4《疯狂世界中的“边缘人”——论索尔•贝娄小说主人公心理模式的形成机制》,《华中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并于1996年获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第四届科研成果评奖一等奖。

5《析〈母亲的初恋〉的意蕴四层次》,《高师函授学报》1995年第3期。

6《焦虑•探索•回归——论索尔•贝娄小说主人公的心理模式》,《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

7《建国以来的传记文学通论及评介》(合作编译),《传记文学》1996年第9期,并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苏晖

苏晖

苏晖上次更新:2009-11-26 15:30:52一、个人基本情况苏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辑,主要从事欧美文学、比较文学和喜剧美学的教学与研究。

2004年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7至2008年于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英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协助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项目7项,主持多个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出版学术著作2部,参加多部教材或著作的编写;发表有关欧美文学、比较文学、喜剧美学的论文40余篇,其中有5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优秀论文奖、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第四届科研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论文二等奖以及湖北省第六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等。

曾获华中师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全校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一等奖、华中师大“优秀园丁”、“优秀青年教工”以及“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二、论文1《超越者的悲剧——〈哈姆莱特〉与〈狂人日记〉比较》,《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并为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2年第4期全文转载。

2《读柳亚子编〈曼殊全集〉附录》(与忠翔合作),《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3《读黄侃文〈隽秋华室说诗〉——关于拜伦〈赞大海〉等三译诗的辨析》(与王忠祥合作),《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3期。

4《疯狂世界中的“边缘人”——论索尔•贝娄小说主人公心理模式的形成机制》,《华中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并于1996年获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第四届科研成果评奖一等奖。

5《析〈母亲的初恋〉的意蕴四层次》,《高师函授学报》1995年第3期。

6《焦虑•探索•回归——论索尔•贝娄小说主人公的心理模式》,《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

7《建国以来的传记文学通论及评介》(合作编译),《传记文学》1996年第9期,并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真正的荒诞概念

真正的荒诞概念

真正的荒诞概念荒诞概念是指一些超出常理、违背常规思维的观念或理论,其逻辑混乱、荒诞离奇。

荒诞概念往往与现实世界的常识和观念相悖,它不同于科幻或奇幻,更接近于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与激进的思考。

荒诞概念可以在文学、哲学、艺术、社会学等领域中出现。

在文学领域,以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作品《局外人》和《鼠疫》为代表,他利用荒诞概念来探讨人的生存意义、社会的荒谬和人生的无聊。

在哲学领域,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争论往往产生荒诞概念。

在艺术领域,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中常常体现了对社会常规和现实世界的颠覆和批判。

荒诞概念的出现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荒诞概念能够挑战传统的思维框架和对常识的依赖,使人们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

荒诞概念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对世界的预设观念,使人们能够以更宏观、更激进的视角来审视问题。

其次,荒诞概念能够突破现实世界的限制,使人们思考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而拓宽思维的边界。

人类的进步往往来自于对不可能的追求和改变,荒诞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跳出常规思维的平台。

最后,荒诞概念能够暴露现实世界的荒谬和矛盾,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夸张和颠覆,荒诞概念能够从多个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弊端和问题。

然而,荒诞概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荒诞概念往往缺乏实践性,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游戏,很难转化为实际行动。

其次,荒诞概念可能会对现实世界产生一定的冲击和破坏。

人们对不可思议和超出常理的事物往往持怀疑态度,这可能会导致对荒诞概念的排斥和否定。

最后,荒诞概念容易陷入纯粹的自娱自乐,失去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关心。

荒诞概念应该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考的层面。

总之,荒诞概念是一种超越常识和观念的思维方式。

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和创造力,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和探讨。

然而,荒诞概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实际行动和社会关怀中找到发展的方向。

美学概论课件三3丑与荒诞

美学概论课件三3丑与荒诞
爱尔兰裔法籍剧作 家、小说家、欧美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 代表。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乡间小路旁 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 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边说着语无 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等了多时, 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 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 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 掉。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 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 了,明天晚上准来。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
格里高尔死后,使萨姆沙一家如释重 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 外郊游去了。
总之,格里高尔在“累人的差事”和 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完全失掉了自我。他 想找回生活的乐趣、自我的价值,但彻底 失败了,变成了一只人人恐惧、厌恶的大 甲虫。
《变形记》为我们揭示了审丑的审美活动的基
本性质:
在一种被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所高压下的社会 中,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 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 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 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在金钱和 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 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 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 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 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制度 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 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 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 和爱戴的。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 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格里高 尔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 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 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 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精辟地提出喜剧的对象是丑陋与错误的观点...阅读附答案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精辟地提出喜剧的对象是丑陋与错误的观点...阅读附答案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精辟地提出喜剧的对象是丑陋与错误的观点,将丑视为喜剧的基础,但他的喜剧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如把悲剧与喜剧形而上地对立起来,认为喜剧与悲剧有严格的界限,“喜剧不致引起痛苦”,强调喜剧的纯粹逗笑、欢乐的性质;同时,他重悲剧、轻喜剧,认为悲剧是最崇高的艺术,喜剧则等而下之。

亚氏的观点成为西方后世许多理论家、艺术家信奉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喜剧心理学角度看,喜剧的审美心理不是一味地轻松愉快,而是由紧张到松弛。

笑可以有轻松的笑、无可奈何的笑乃至撕心裂肺的笑,喜剧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复合的。

让·保尔曾指出:“喜剧性接近这样一种有形的痒感,这种痒感作为一种滑稽可笑的双音和复义震颤于痛苦与喜悦之间。

”喜剧性笑所具有的“紧张——松弛”的模式,是由作为社会生物的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需要及其满足过程所决定的。

人有需要就意味着他感到缺乏,当人产生需要时,肌体就会感到一种紧张,无论是人在遇到肉体的紧张或心理的紧张时,都有一种寻找解脱的欲求,希望从引起紧张的体内情境或体外情境中逃脱出来。

“笑就是摆脱紧张,重归松弛状态的一种心理对策”。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喜剧也是人类渴望摆脱制度与规范的束缚、解除紧张状态的方式。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于社会中,必然会受到种种社会制度、规范的限制和约束,人类的天性及种种需要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是,人的内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却又力求使这些本能表现出来。

因而,被压抑的本能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紧张状态会要求以间接、曲折的方式得到满足,笑正是缓解内心紧张、使人感到松弛的很好的方式。

所以,喜剧的审美效果是笑,笑是使人从紧张状态中解放出来的极佳方式。

但笑的情感状态仍是复合的,伟大的喜剧所引发的笑往往并不纯粹使人感到愉快,而是交织着忧郁甚至悲哀的情绪。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伟大的喜剧往往都蕴涵着悲剧因素。

莎士比亚、莫里哀、果戈理都是举世公认的喜剧大师,但他们的著名喜剧作品如《威尼斯商人》、《伪君子》、《钦差大臣》等,都有鲜明的悲剧因素。

荒诞与真实

荒诞与真实

表演 的 电影版 。冷冽 倨傲 。眉 宇间 英气 袭 人 .她
是唯 美凌厉 ,惊 才绝 艳 的东方 不败 .也是 男女 莫 辨 ,为 情所 困 的慕容 燕 / 慕 容 嫣 ,这 样 一 个 不 能 轻 易概 括 的女 人 .要 如何 演绎 赖声 川笔 下 那朵 白
色 的山茶花 ?
熟悉 的音 乐 自屏 幕 中倾 泻而 出 .灯 光 缓缓 照 亮 舞 台 ,幽 幽晃 荡 的秋 干上 ,云之 凡穿 着 一身 洁 白 的连 衣 裙 ,淡 然 地 开 口 ,一 如 我 记 忆 中 的 印 象 。全 身微 微颤 栗 ,音 乐 、人 物 、色调 、故事 在

缕青 烟 。无声 地消 逝在 看不 见 的夜 空 。层峦 叠
终 于 开始学 习原 谅 。原谅 自己年 少时 义 无 反
缘 巧合 .我 似一 只懵 懂 的小兽 .跌 跌撞 撞地 闯进

嶂 的洞 穴深 处 。有 一头怪 兽蠢 蠢欲 动 。
顾 地追 逐带 来 累累伤 痕 ,原谅 自己不计 后 果地 一 再 欺瞒 造成 众叛 亲 离 .原 谅 自 己曾经 的坚 定执 着 抵 不过 一 句甜蜜 但虚 假 的承诺 ……与 自己和解 是

出似 幻还 真 的
可 自拔 。
今夜 。距我 第一 次观 看这部 话 剧 .已过 去 了
六 年之 久 六年 之前 .我 在大 学第 五教 学楼 的某

教室 里 .和一 群怀 揣 同一心 愿 的伙伴 们观 看 了
项持 久而 伟大 的 事业 .我一 次 一次地 将 自己解
回到过 去 .改 写不堪 回首 的历史 。是 变相 的恩 赐 吗 ?曾 经 的风浪 铺垫 如今 的平 静 ,疼痛 让 我变 得 警 醒 .让 我每 当伤 心绝 望 的时候 .不断想 起 .当 初 究 竟是 怎样 的坚 持 .今天 才走 到这 里 没 有人

国开汉语言专科《外国文学》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开卷)

国开汉语言专科《外国文学》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开卷)

国开汉语言专科《外国文学》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开卷)试卷代号:2402国开汉语言专科《外国文学》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开卷)说明:资料整理于2017年6月5日;资料涵盖近七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017年春期期末考试时间:2017年6月24日11:00-12:30。

16年1月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共30分)(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每空1分,共10分)1.《俄狄浦斯王》____。

XXX2.《》____。

XXX3.《罗密欧与朱丽叶》____。

XXX4.《巨人传》____。

XXX5.《欧也妮·葛朗台》____。

XXX6.《XXX》____。

XXX。

XXX7.《榆树下的欲望》____。

XXX(或XXX)8.《苍蝇》____。

XXX9.《死屋手记》____。

XXX10.《等待戈多>____。

XXX(二)综合填空(每空2分,共20分)11.《伊利昂纪》和《____》两部史诗相传是____所著。

①奥德修纪②荷马12.《旬日谈>故事的重要主题是揭露教会和僧侣的糜烂、虚伪。

这部小说是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____主义作品。

理想13.17世纪英国文学最主要的成就是革命墨客____的创作,他的主要作品有长诗《失乐园》等。

弥尔顿14.《波斯人信札》开法国____小说的先河。

哲理15.18世纪70年代,在德国发生了一次天下性的文学运动,即“____”运动。

狂飙突进16.英国“湖畔派墨客”包括XXX、____、____三位墨客。

①柯尔瑞治②骚塞(①②可颠倒)17.____的“____戏剧”理论对20世纪戏剧理论作出了重要进献。

他的主要作品有《伽里略传》、《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等。

①布莱希特②叙事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8.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8.①浪漫主义作家强烈地不满现实,他们一般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而偏重于表现自己的主观理想和描写非凡的事物。

(3分)②浪漫主义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和热衷于鼓吹理性的古典主义不同,侧重于抒发个人的感情和体验。

第十一章 丑与荒诞PPT课件

第十一章 丑与荒诞PPT课件

据说蒙克曾在这幅画最上端一块血红色云彩中,写下了"惟
疯人能作此"几个字。《呼号》的创作动机,据画家本人说:"
一天傍晚,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散步。太阳下山了,突然间,天
空变得血一样的红。在灰蓝色的峡湾和城市上空,我看到了血
红的火光。我的朋友走过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在恐怖中
战栗起来,我似乎感到自然中的一声巨大震天的呼号。我于是
成为美 3 “丑”由于在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对
人世的悲愤体验而成为美。 4.“丑”由于发掘和显现实际生活中某些人
的丑恶的人性而成为美。
11
(一)“丑”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 力而成为美
庄子:“美”与“丑”相互转化,
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
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
贯 休 : 《 罗 汉 图 》
刘 松 年 : 罗 汉 图
(三)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 对人世的悲愤体验而成为美
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
——刘熙载
“宁丑勿媚” ——傅山
1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 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 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 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 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 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平板化:时空深度的取消,秩 序不复存在,造成了无高潮、无中 心的出现;
3.价值削平:荒诞艺术绝对地否 定任何价值。

简述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简述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简述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荒诞派戏剧是一种背离传统戏剧基本规律,采用荒诞的艺术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的戏剧流派。

其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反传统戏剧:荒诞派戏剧反对传统戏剧的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和连
贯性,追求一种非理性的、碎片化的表达方式。

2.象征和隐喻:荒诞派戏剧通常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主题,使得剧作
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暗示。

3.喜剧形式表达悲剧主题:荒诞派戏剧常常使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
悲剧主题,这种表现方式能够带给观众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4.人物形象模糊: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模糊且抽象,缺乏具体的性格
特征和语言特点,使得观众难以产生共鸣和理解。

5.非线性叙事:荒诞派戏剧的情节通常是非线性的,跳跃性强,甚至有时没有
明确的故事情节,这种叙事方式能够让观众更加主动地思考和解读剧作的意义。

6.舞台手段的运用:荒诞派戏剧在舞台表现上经常使用各种夸张的、非理性的
手段,如怪异的布景、奇特的角色设定等,以突出剧作的荒诞性和讽刺意味。

综上所述,荒诞派戏剧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特征的戏剧流派,其反传统、象征性、喜剧性、模糊性、非线性叙事和舞台手段的运用等特点,使得荒诞派戏剧成为一种极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戏剧形式。

文学作品中的荒诞与现实主义

文学作品中的荒诞与现实主义

文学作品中的荒诞与现实主义荒诞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流派,塑造了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氛围和思想表达方式。

荒诞主义通过夸张、夸大和逆转现实,揭示存在的虚伪和荒谬;而现实主义则追求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现实和人物形象。

尽管二者在形式和观点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有时候它们也会在文学作品中交相辉映,相互借鉴,以更深入的方式揭示人性和社会现实。

荒诞主义强调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嘲笑,通过夸张、逆转和虚构来破坏人们对现实的固有认知。

荒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常常超越了真实世界的常理,展示了一个荒谬和荒诞的世界。

同时,荒诞主义作品也借此揭示现实世界中的虚伪和荒唐。

例如,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具有冷漠和荒诞的特点,他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与现实世界的社会规范相违背,通过展示人性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呈现出一种荒诞的存在状态。

与此相反,现实主义以务实和客观的态度面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活。

现实主义作品力求真实地描绘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社会环境,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逼真的人物刻画,深入探索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内核。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正是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罗迪翁·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的罪行和内心的挣扎来反映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痛苦,使读者深刻感受到现实世界中的复杂和丑恶。

尽管荒诞主义和现实主义在理念和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在某些文学作品中,这两种元素可以相互交融和互相补充,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伍尔夫·高尔丁的小说《1984》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部小说揭示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和荒唐,通过描述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极权统治下的生活经历来探索现实世界的真相。

小说中荒诞和夸张的元素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极权主义社会的可怕和扭曲,同时现实主义的描写方式又使读者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变得更加深刻和真实。

在文学作品中,荒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同时也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美学荒诞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美学荒诞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美学荒诞的名词解释是什么美学荒诞的名词解释是什么?美学荒诞(Absurdity in Aesthetics)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名词概念,起源于西方哲学,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领域。

它首次在20世纪初被讨论并深入,至今仍然是一个有关艺术和美学观念的引人思考的话题。

美学荒诞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包括对艺术的本质、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探索等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美学荒诞的意义和相关的思考。

一、艺术的本质和荒诞感美学荒诞与人们对艺术的本质有密切关联。

美学荒诞指的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带有违背逻辑、混乱、或者迷惑的特征。

荒诞感在艺术作品中展现出来时,观众常常感到迷茫,无法理解或者解读其真正的意义。

例如,在达达主义的艺术中,通过对常规和传统的颠覆,艺术家试图引发观众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以至于观众在面对荒诞感时感到困惑。

美学荒诞正是通过引人思考的方式,使观众跳出常规化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思考生活的本质。

二、与人类存在的意义相关美学荒诞还与人类存在的意义相关联。

荒诞感提醒我们,人类面对生活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

人们对于存在的目的和生活的意义一直存在着纠结。

而荒诞的存在正是一种对这种无法解答的问题的抗争和反思。

通过荒诞感,人们试图揭示生活可能是毫无目的和意义的,同时也承认这种荒谬的现实。

在此过程中,个体可能面临无助和绝望的感受,但同时也有可能突破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意义体系。

美学荒诞探索了这种对存在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人们探索人生意义时的无解性。

三、对现实世界的探索美学荒诞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探索。

荒诞感使人们跳出传统的概念框架,以不同的视角审视现实。

通过荒诞表达的艺术作品,观众得以窥见隐藏在常规背后的复杂和深奥。

荒诞的存在使人们思考现实的可理解性和无限可能性。

同时,荒诞感也是对逻辑和理性的一种挑战,它可能打破人们对事物逻辑性的期待,揭开了常规思维的局限性,引导观众发掘多样性和独特性。

美学荒诞促使人们拥抱不确定性,以更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

2025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学生版小说——专题 09 荒诞派小说

2025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学生版小说——专题 09 荒诞派小说

2025年高考语文小说复习分类探究:荒诞派小说一、文体介绍1.文体概念荒诞小说是指用离奇的故事来讽刺现实的小说。

荒诞小说中的讽刺意味往往与苦涩的幽默结合在一起,通过不确定的时间、空间和人物来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将现实中的具体人物抽象化。

现实存在的因素和非现实虚幻的因素交织于一起,用写实的手法叙述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虽然看起来不真实,却开掘了主题的深度。

荒诞小说与魔幻现实小说具有交叉性,其共同特点有二:一是给读者很强的虚构感,就思想而言,将荒唐、人性异化成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作品被赋予浓厚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情调;二是作品都善于运用怪诞和象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用富有表现力的手法去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

2.教材链接二、考题探究荒诞小说的文体性考题,主要有两个:真实与虚构、讽刺与幽默。

1.真实与虚构考题指向小说的真实与虚构性探讨。

就虚构性而言,小说一般通过不确定的时间、空间和人物来叙述。

这些虚构性事实看似不切实际,但却是现实生活存在内容。

小说正是通过这种夸大事实的变形叙述,来表现现实生活的丰富内容。

2.讽刺与幽默荒诞小说的讽刺意味往往与苦涩的幽默结合在一起。

考题一般会指向小说的语言特点及人物刻画,来显示出其创作的特征。

讽刺性主要表现在故事本性或人物语言具有强烈的现实讽刺意义、幽默性主要表现在小说的语言诙谐方面。

答题时,应侧重关注这些方面。

三、直击高考阅读下列文本,完成后面试题。

文本一:地洞卡夫卡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

离洞口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

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

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

但那是不可能的事。

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

荒诞的审美特征

荒诞的审美特征

荒诞的审美特征第一篇:荒诞的审美特征荒诞的审美特征一、荒诞艺术,主要是艺术家通过扭曲、变形、夸张、错接、拼凑、坍塌、留残、裂解、分解、重构等手法创造出来的,决定了其独特的审美品格,可以给人迥然不同的审美感受。

二、它鄙夷崇高,摧毁传统,把丑的对立和不和谐进一步推向了极度。

它对世界丑陋一面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一种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

经过种种努力而依旧成为绝望后的伤感与颓废,通过各种非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人们现在可以普遍感受到的艺术审美中的荒诞。

三、荒诞的美学特性表现为反传统反理性,反形式,驳杂混乱,离奇怪异,朦胧晦涩。

作为崇高与理性的对立概念,荒诞表现出来的审美趋向为“形式崩溃”或称“反形式”。

四、荒诞是对传统艺术审美的一种戏谑荒诞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变态心理,荒诞试图在非理性的形式中体现潜意识里更高的理性。

特征表现:举例荒诞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最早进入文学和绘画艺术领域中。

由于荒诞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寓意,逐渐受到现代艺术家的重视,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尤其是现代图形设计中得到重要体现。

1、极端夸张的荒诞造型如达利作品《时间的轮廓》(图1)中的钟表软塌塌地挂在树枝上,钟表在形状和质地上的极度异变使我们惊怪不已,但是这些钟表的表盘、表针、质感却还是我们熟悉的。

2、具象事物的荒诞混合具象事物的荒诞混合是指画家和设计艺术家用本来熟悉的对象,运用超常的想象力和洞察力重新审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运用异质同构的手法,将互不相干甚至是矛盾的物体用梦幻般的方式进行剪辑组合。

用貌似偶然的创作方法进行日常事物的荒诞组合,将事物间由于非常规组合所产生的神秘和预示性的要素挖掘出来,借用传统的象征物,却又解构了传统的象征寓意,创造出神秘、梦幻般的感觉[2]。

如贝利的作品《我们是家庭》斯曼的作品《达利与骷髅》凯泽的设计作品《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3、3.矛盾空间的荒诞表现《海滩上的幻影》毕加索的《亚威农少4.经典作品的荒诞借用《空间维纳斯》诞艺术之所以是一种杰出艺术,第二篇:审美特征浅谈商业插画审美特征信息传达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插画的影子。

美学-荒诞之我见-演讲稿

美学-荒诞之我见-演讲稿

荒诞之我见文法学院中文092班20094120204 肖金磊荒诞,顾名思义是指不合情理、毫无意义。

荒诞艺术原先主要指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一个戏剧流派,即荒诞派戏剧,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不断发展最后流传开来。

今天所说的“荒诞”,虽然与荒诞派戏剧以及存在主义哲学有关,但它已远超出戏剧范畴,也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而是上升为一个普遍的深刻的重要审美形态。

“荒诞”作为美学中的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和观念,它经历了一个逻辑演变的过程。

在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荒诞”逐步发展成人类荒诞体验的表现形式,并最终确立为一种审美形态,它是对现实中荒诞的人生实践以审美的方式所做的否定、批判、反思,它进一步颠覆了人类既有的审美心理和美学传统。

“荒诞”所确定的审美品格是崭新的。

作为人类荒诞本质的审美概括,我们在荒诞派作品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是无法用壮美、优美抑或悲剧、喜剧来称述的,“荒诞”与悲剧、崇高虽然都有人与世界的冲突这个相同的前提,但悲剧中的冲突都是有社会原因或性格根由的,而“荒诞”则是在莫名其妙中发生一切,并且所有的冲突都没有解决的途径。

于是,审美主体不再满足于传统艺术中对崇高、肃穆的宣扬,而是着力于对自身混乱、不可理解的真实处境的洞察。

其审美效应就是引起审美主体恶心、呕吐、无奈等极端反应。

因而“荒诞”的审美观可以被表述为一种双重结构:于外在形态上是对喜剧的滑稽模仿运用,于内在特质上是对悲剧无奈悲怆情绪的吸纳发挥,“是既无悲剧之有又无喜剧之有,它唯一的审美品性是无。

”由此可见,“荒诞”的审美观所表现的艺术精神是象征性的。

它彻底逃离了现实主义手法的束缚,以荒诞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世界的荒诞,从而使现实生活的抽象思考富有了象征义。

同时,“荒诞”以反形式、反美学的审美形态将丑怪和支离破碎的艺术形式搬上美学舞台,并用戏拟、反讽的手法来表现离奇的生活情境。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因为成为“异类”而受尽冷漠、厌恶,主人公最后彻底绝望满含悲愤离开了人世,荒诞的情节在作者犀利的笔下被赋予深层含义。

丑与荒诞

丑与荒诞

3、文艺复兴之后,首先在审美实践中,丑作 文艺复兴之后,首先在审美实践中, 为审美的内容出现。(但丁《神曲》 。(但丁 为审美的内容出现。(但丁《神曲》、雨 巴黎圣母院》 果《巴黎圣母院》等) 1853年 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 4、1853年,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 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 在理论上论述了丑作为特殊的审美类型的 意义。 意义。 丑的内涵: 5、丑的内涵:对正常)荒诞(absurd)
1、20世纪的前半期,在西方艺术、美学中有 20世纪的前半期,在西方艺术、 世纪的前半期 相当影响。 相当影响。 尤内斯库《秃头歌女》 卡夫卡《城堡》 (尤内斯库《秃头歌女》、卡夫卡《城堡》、 约瑟夫·海勒《 22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第22条军规 》等) 1961年 马丁·埃斯林《荒诞派戏剧》 2、1961年,马丁·埃斯林《荒诞派戏剧》 “荒诞”作为审美类型得以确认 荒诞” 荒诞的实质: 3、荒诞的实质:人的异化与局限性的表现
(四)怪诞(grotesque) (四)怪诞(grotesque)
1、词源: 词源: 荒诞首先是音乐术语,表示不和谐; 荒诞首先是音乐术语,表示不和谐; 怪诞在英语中最初指古代绘画风格。 怪诞在英语中最初指古代绘画风格。 怪诞进入文学艺术领域: 2、怪诞进入文学艺术领域: 16世纪 法国, 世纪, 16世纪,法国,拉伯雷 1957年 3、1957年,德国批评家凯泽尔 艺术与文学中的怪诞》 《艺术与文学中的怪诞》
4、内涵: 内涵: 正常尺度的一种变形。 正常尺度的一种变形。 包括: 包括: 事物的变形, 事物的变形, 事物关系的变形, 事物关系的变形, 整个世界图景的变形。 整个世界图景的变形。 表现手法:间离化、 5、表现手法:间离化、陌生化
6、与“丑”、“荒诞”、“崇高”、“滑稽” 荒诞” 崇高” 滑稽” 之间存有可转化性与共通性。 之间存有可转化性与共通性。 所有西方的审美类型之间都有相互之间的可 转化性。 转化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外文坛出现了大量具有荒诞审美特征的作品,使“荒诞”逐渐成为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西方的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表现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以及卡夫卡、皮兰德娄、迪伦马特等作家的荒诞作品在20世纪影响很大;同时,这些作家作品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时期一大批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的创作,如王蒙、刘索拉、莫言、残雪、陈村、张辛欣、高行健等,即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仍不时有一些重要的荒诞文学出现,如梁小声的《浮城》,残雪的《思想汇报》、《历程》、《新生活》等。

中外学者对于荒诞这一美学范畴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目前学术界对于荒诞的悲喜性质存在很大的争议。

有的学者将荒诞视为美学悲剧性的子范畴(1),有的归为悲喜剧(2),有的认为荒诞的美学品格是非悲非喜的新的美学形态(3),也有少数学者认为荒诞属于喜剧范畴(4)。

学术界关于荒诞的悲喜性质观点分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有些学者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对喜剧、悲剧的美学特征的把握仍未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其次,对喜剧与悲剧关系的理解存在误区,如看不到悲与喜之间的联系,认为喜剧不能有悲剧内涵,喜剧只能充当表现悲剧内涵的工具等;再次,对荒诞概念的理解十分混乱,未能把握荒诞概念的本质。

笔者认为,荒诞属于喜剧范畴,20世纪荒诞文学体现了传统喜剧的发展和变异,并拟从三个方面陈述缘由。

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精辟地提出喜剧的对象是丑陋与错误的观点,将丑视为喜剧的基础,但他的喜剧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如把悲剧与喜剧形而上地对立起来,认为喜剧与悲剧有严格的界限,“喜剧不致引起痛苦”,强调喜剧的纯粹逗笑、欢乐的性质;同时,他重悲剧、轻喜剧,认为悲剧是最崇高的艺术,喜剧则等而下之。

亚氏的观点成为西方后世许多理论家、艺术家信奉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学术界关于荒诞的悲喜性质观点分歧的原因,是由于有些学者对喜剧、悲剧的美学特征的把握仍]理论]荒诞的悲喜性质辨]苏晖2007・1・文艺争鸣・理论未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如认为喜剧的特点是单纯的笑,喜剧是低于历史尺度的东西等,仍沿袭了亚里士多德对喜剧的看法。

从喜剧心理学角度看,喜剧的审美心理不是一味地轻松愉快,而是由紧张到松弛。

笑可以有轻松的笑、无可奈何的笑乃至撕心裂肺的笑,喜剧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复合的。

让・保尔曾指出:“喜剧性接近这样一种有形的痒感,这种痒感作为一种滑稽可笑的双音和复义震颤于痛苦与喜悦之间。

”(5)喜剧性笑所具有的紧张——松弛的模式,是由作为社会生物的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需要及其满足过程所决定的。

人有需要就意味着他感到缺乏,当人产生需要时,肌体就会感到一种紧张,无论是人在遇到肉体的紧张或心理的紧张时,都有一种寻找解脱的欲求,希望从引起紧张的体内情境或体外情境中逃脱出来。

“笑就是摆脱紧张,重归松弛状态的一种心理对策”。

(6)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喜剧也是人类渴望摆脱制度与规范的束缚、解除紧张状态的方式。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于社会中,必然会受到种种社会制度、规范的限制和约束,人类的天性及种种需要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是,人的内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却又力求使这些本能表现出来。

因而,被压抑的本能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紧张状态会要求以间接、曲折的方式得到满足,笑正是缓解内心紧张、使人感到松弛的很好的方式。

所以,喜剧的审美效果是笑,笑是使人从紧张状态中解放出来的极佳方式。

但笑的情感状态仍是复合的,伟大的喜剧所引发的笑往往并不纯粹使人感到愉快,而是交织着忧郁甚至悲哀的情绪。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伟大的喜剧往往都蕴涵着悲剧因素。

莎士比亚、莫里哀、果戈理都是举世公认的喜剧大师,但他们的著名喜剧作品如《威尼斯商人》、《伪君子》、《钦差大臣》等,都有鲜明的悲剧因素。

他们的喜剧,大大加深了文学反映生活、描写人物的深度和力度,同时也改变了西方长期形成的对喜剧的偏见,对后世的喜剧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启迪作用。

20世纪西方大量悲喜融合的喜剧的产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在喜剧中融入悲剧因素这一传统是分不开的,尤其是荒诞喜剧,与传统喜剧相比,只是悲剧因素更为浓重了而已。

可见,喜剧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实现对生活中悲剧的理解与超越,能与悲剧产生相似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20世纪著名喜剧理论家莫恰指出:“喜剧的确能以它特有的对生活的理解,它那奇妙的与悲剧的洞察力有同样力度的强烈情感呈现在我们面前。

”(7)怀利・辛菲尔也说:“如果我们现在难以把喜剧与悲剧区分开来,那不是因为喜剧与悲剧相似,而是因为喜剧时常与悲剧的行动轨迹重合,而又不失其自主性。

相反,喜剧凭借自己的资格,大胆地、不合逻辑地向一些传统中只属于悲剧的价值提出了挑战。

”(8)二喜剧与悲剧的主要区别在于喜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区别喜剧与悲剧,主要不是看其题材类型和表现对象有何特点。

有些题材,既可处理为悲剧,也可进行喜剧性处理。

黑格尔曾对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进行分析,可以证明悲剧与喜剧可以源自于同一题材的观点。

《云》这部喜剧辛辣地嘲讽了苏格拉底主观辩证法在伦理上的消极因素。

苏格拉底的善的道德原则存在片面性,使他在作道德的努力时惹出了与他的目的正好相反的东西,即道德的堕落,这就构成了动机与效果、本质与现象的矛盾,使苏格拉底成为喜剧人物。

黑格尔对此剧予以肯定,认为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剧《云》中做的是完全正确的”,并说:“这位以最诙谐、最辛辣的方式来嘲弄苏格拉底的诗人,他的一切都有非常深刻的理由,在他的诙谐内,是以深刻的严肃性为基础的”,他“绝对没有什么不公正,我们确实应当钦佩他的深刻,他认识到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的消极方面,并且用这样有力的笔触把它表达了出来”。

(9)但另一方面,黑格尔认为生活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民主衰颓时期,现存的伦理观念已经动摇,但还未完全丧失其合理性。

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派的道德观比希腊传统伦理观念“更善良”、更进步,他的悲剧性就在于他代表了历史的进步,但同时又不得不触犯了尚有合理性的希腊传统道德,因而遭到毁灭,他是一个坚持真理、勇于追求新思想的悲剧人物。

区别喜剧与悲剧,应主要看是否贯穿着喜剧意识或悲剧精神。

悲剧精神与喜剧意识的精髓都是超越精神,但悲剧是以行动、抗争实现超越,而喜剧是以反思、智慧实现超越。

悲剧精神是指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苦难与毁灭的必然性时,所表现出来的抗争与超越精神。

“悲剧美就在于生命的抗争冲动中显示出的强烈的生命力和人格价值。

”(10)悲剧主体不畏牺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顽强地坚持要占有对象,征服对象,而且由于这种积极的主观欲求之中包含着坚强的合理性,或者说这种主观欲求的存在与自身的生命形式和历史发展趋势并行不悖,因此虽然悲剧主人公的物质存在形式遭到毁灭性的否定,然而他们那坚强的、合理的本质力量却得到更强烈的喷射与升华,他们的形象便自然像圣者和殉道者那样具有鼓舞人和振奋人的崇高美了。

喜剧意识也是对现实的超越精神,但与悲剧精神不同,喜剧意识是喜剧的创作主体或欣赏主体以自己的别具冷眼和清醒的理智,敏锐地捕捉到对象身上的不协调和矛盾,达到揭露批判现实、歌颂赞美理想及宣泄狂欢或应付解脱的目的,从而超越现实。

喜剧意识通过审美客体、创造主体和审美主体三个方面显现出来:作为喜剧意识的对象化的审美客体应该具有不协调性、矛盾性和反常性特点;喜剧创作者的智慧是喜剧意识高度理性化的体现,但其表现形式却是非理性的,主要通过逆向思维和违逆语言常规等方面表现出来;喜剧意识的直觉化表现是受众的笑,这是蕴涵着复合情感的审美的笑,反映了一定的内在尺度支配下的审美评价和判断。

喜剧意识的鲜明与否是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为喜剧性作品或是否具有喜剧性因素的重要依据。

20世纪荒诞文学典型地体现出喜剧的美学特征。

不少荒诞文学作品都以荒诞的形式表现存在的荒诞性和人的荒诞感受,体现出了高度的反思意识和极大的喜剧智慧;这些作品给人一种理性倒错感和乖讹感,将喜剧对象的不协调性和矛盾性推到极致,甚至演变为对立或悖谬;审美对象与受众的审美尺度的反差极大,因而使受众感到极端出乎意料,从而发出笑声。

另一方面,20世纪荒诞文学消解了传统悲剧的美学特征,其对传统悲剧的颠覆是本质性的,它消解了传统的悲剧冲突及悲剧结局,尤其是将构成悲剧性的基本条件——悲剧精神消解了。

荒诞文学揭示了许多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的悲惨景象,却没有相应的悲剧感。

因为现实中的悲哀惨痛并不等于文学世界里的悲剧。

文学世界里的悲剧是人类社会实践主体对人生矛盾与痛苦的主观审美观照的集中体现。

所谓主观审美观照,往往依赖于文学世界里处于矛盾旋涡中的主人公的某种英雄主义的选择作为其表现中介。

传统悲剧的精髓正在于主体悲剧精神的张扬,他们的抗争使自身的精神风貌升华到崭新的高度,展示出人的全部价值,因而转化为一种崇高感和惊赞感。

但是荒诞文学中的主人公虽然客观上也挣扎辗转于现实的矛盾旋涡里,但他们在主观态度上却始终游离于矛盾旋涡之外。

他们以局外人、边缘人、漂泊流浪者的态度对待自己所处的历史现实处境。

由此,这种主观态度与客观境遇的脱节、断裂,终于把构成悲剧感的主观英雄主义完全拆解了。

荒诞文学中的人物认为人生就是一种错误,世界本质是荒谬的,人类社会的终极依然是不和谐的,人永恒地处于异化的境地;面对社会的荒谬,人与人之间是疏远的敌对的关系,个人本质上是孤独的,并因此导致了强烈的恐惧感和孤独感,对世界产生强烈的厌恶感;在这种感情驱使下,对人生处境的绝望成为一种必然的情感表现,导致了宿命认命态度。

当人面对人生中的不幸、苦难乃至毁灭的威胁时,如果他表示屈从、认命、绝望、悲观的话,他的悲剧精神就必降到了最低点。

所以,荒诞文学所具有的悲剧色彩,只是表现人类社会荒诞所导致的苦难现象,而缺乏悲剧精神这一重要因素,但是荒诞文学却又以嬉笑、戏谑、自嘲来显示极度的悲痛感,鲜明地体现出喜剧意识。

还需提及的是,荒诞文学与悲喜剧也是有区别的。

荒诞文学既有悲,但却是以笑为悲;它有笑,却是至悲的笑、惨烈的笑。

这同18世纪西方莱辛、狄德罗所创建的“悲喜混杂剧”中的悲喜情绪完全不同。

西方传统的悲剧和喜剧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对立的情感形态,“悲喜混杂剧”打破了西方传统悲剧只表现悲、喜剧只表现喜的悲剧与喜剧完全隔离的状态,创立了在一剧之中同时既表现悲又表现喜的戏剧形式;然而在“悲喜混杂剧”中,悲与喜这两种情感类型仍然是泾渭分明、两相对立的。

荒诞喜剧却是打破了悲与喜的情感界限,消解了各自的情感特征而使苏晖・荒诞的悲喜性质辨2007・1・文艺争鸣・理论对立面相互转化,相互混同,彼此同一,却以悲为喜,以喜当悲,把原来各自对立的关系演化为互为表里的关系,以至使绝望的大悲转化为荒诞的大笑,荒诞的大笑表现的却是撕裂的痛感和惨烈的大悲。

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出荒诞喜剧超越传统美学观念的叛逆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