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沙兰镇水灾采访手记真相只能活在记忆里
现场采访关键字:抓,等,聊——采写舟曲泥石流现场报道心得
的救援 写好 了,比 “ 蜓 点 水” 蜻
式 地 扫 描 舟 曲 县 城 各 个 点 的 灾 情 个 完 整 清 晰 的 故 事 。 况 且 ,他 们也
混 乱 , 记 者 往 往 要 花 九 牛 二 虎 之 和 救 援 更 有 意 义 ,冲 击 力 更 强 。 力 收 集 官 方 统 计 的 灾 害 “ 数 据 ” 硬 , 在忙 碌 中错过 现 场 直 击 报道 的最
下 深 入 受 灾 最 重 的 月 圆 村 。经 过 时效 ,怎么 强 调 都 不 过分
新 闻从 业 者 都 明 白时 效 是新
半 天 采 访 , 我 感 觉 到 月 圆 村 非 常 镜 头 捕 捉 。 灾 难 现 场 悲 痛 欲 绝 ,痛 具 有 代 表 性 ,把 月 圆 村 的 灾 情 、
好 好 的 受 害 者 亲 属 平 平 发 现 了 一
张 全 家 福照 片 ,她 冲过 去 ,把照
事 后 , 我 们 通 过 新 华 社 稿 件 道 第 一 现 场 的 采 访 关 键 字 总 结 为 采 用 系 统 查 询 ,发 现 这 篇 现 场 特
中 英 文 媒 体 采 用 ,是 舟 曲 泥 石 流 写 被 1 1家 国 内 媒 体 、2 2 7家 境 外 位 了 , 场 直 击 报 道 就 能 出彩 。
伤 亡 数 字 的 同 时 更 想 第 一 时 间 了 解 灾 情 的惨 重 和 救 援 进 展 。
只 能 靠 等 。8月 8 日 在 月 圆 村 救 所 不 同 。其 实 ,每 个 受 灾 家 庭 都 有
援 现 场 , 兰 州 军 区 防 化 团 新 闻 干 事 打 电 话 告 诉 我 , 在 某 处 废 墟 下 如 果 能 救 出 幸 存 者 ,无 疑 是 这 天 感 人 的 故 事 值 得 去 写 ,而 记 者 要 做 的就 是找 到合 适 的采访 对 象去聊 ,
2005年6月,黑龙江宁安沙兰镇小学被洪水淹死100余名小学生
2005年6月10日下午,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沙兰河上游突降暴雨,瞬间形成洪峰,并引发泥石流,沙兰镇中心小学被淹。
当时正在上课的300多名师生遭到洪水围困,造成重大伤亡。
截止到6月21日,死亡人数最终确定为117人,其中学生为105人。
黑龙江宁安突降暴雨引发洪水,图为遭洪水袭击的小学。
6月10日,抢险人员在遭遇洪水的学校中进行搜救。
新华社发(张克非摄)
6月10日,沙兰镇居民全力抢救遭遇洪水袭击的孩子。
新华社发(张克非摄)
6月10日,一位遇难学生的亲属手扶亲人的遗体悲恸欲绝。
新华社记者高广志摄
小学校长伤心不已
洪水退后,一年级一班白墙上的水印高过门楣。
在洪灾中,该班仅一人生还。
沙兰中心小学重建资金到位
发布时间:2005-08-02
8月1日,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国家对沙兰镇中心小学异地新建项目投资890万元已到位。
6月13日,国家、省发改委组成专门小组实地察看了学校遭灾情况。
国家发改委就灾后镇中心小学的重建问题,要求各级发改部门要将这一项目作为特殊事项主动支持,急事急办、加紧办理。
市发改委
根据沙兰镇的地势情况,提出了重建规划方案,决定将沙兰镇处于凹地的小学、危房小学和规模不足80人的小学共计13所小学,
一起易地搬迁到沙兰镇北部高岗地带,新建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小学。
新校将完全达到国家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彻底消
除洪灾威胁,并有利于优化当地农村小学的布局,发挥集中办学优势,
提高办学效益。
省发改委,国家发改委确定该方案为沙兰镇中心小学
易地重建的方案。
加沙11岁战地女记者作文
加沙11岁战地女记者作文战火硝烟中,我紧紧攥着笔,
在废墟角落里写下一行行字。
炮弹落下,我用尽全力护住稚嫩手稿,
仿佛那是我仅存的希望。
邻居家的小朋友被炸伤,他们无辜的眼神
在我心头烙下永不磨灭的伤痕。
妈妈常说,写作是我逃离战争的避风港。
可我不想逃,我要亲历残酷的真相,
用年轻的笔端,为世界旁白加沙的悲凄。
有时连续几天无法入睡,震耳的爆炸声
在我耳畔不停回荡。
我翻遍了字典,寻找最恰当的词语
描绘战争的惨烈,人性的扭曲。
我会一笔一笔地记录下每个孩子的名字、
年龄、和他们被夺走生命的经过。
我们都曾是纯真的孩子,却被硬生生推上战场。
我的笔锋所指,是人间的仁慈,是和平的力量。
即使身陷绝境,我也矢志不渝传递希望之光。
我是加沙的女儿,用文字捍卫家园,
让世人看见,在废墟里仍孕育着生命的坚韧。
35年前河南特大洪水溃坝惨案 残酷记忆正被遗忘
35年前河南特大洪水溃坝惨案残酷记忆正被遗忘京广铁路遂平段,50吨的火车车厢被冲走5公里,铁轨被扭成麻花形……被困水中的灾民。
汝南县灾民向高处转移。
医疗队向灾民宣读慰问电。
在35年后酷热的7月末,我们来到板桥水库。
在大坝复建纪念碑前,9岁的小姑娘王思念,手里拿着一本著名少儿文学作家马红鹰的书,旁边是自己家里摊在水泥路面上晒的小麦。
粉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安然地生活在大坝下面。
复建的大坝依然连接着一南一北的两个山头,大坝显得结实而现代。
在大坝溃口处,一个当地警察在酷热的午后照例在村庄里巡逻,村子里除了老人,就是35年后的又一茬小孩。
巡逻警察把没有空调的闷热汽车停在一片树荫下,打开门散热;在草丛里自在地小便之后,将脚伸到一个水管汩汩流水的小洞上,任哗哗的水流弄湿他的制服。
“你问‘75.8’吗?我们这代人没有几个知道。
”警察有些难为情,笑着说。
是的,忘记的不仅仅是年轻的一代。
包括他们的爷爷和父母们,也在忘记———前辈刻意忘记的是痛苦;年青一代,不经意间忘记的却是历史。
不仅是年青一代对“75.8”记忆缺失,就连属正史记载的当地县志,关于“75.8”的记载,也只有短短一小段文字,寥寥数语。
巨大灾难在这里是那么轻描淡写。
把死去的孩子从妻子怀里蹬掉河南省遂平县文城乡魏湾村的魏成栓和新婚妻子赵英被巨浪打散了———所幸,他们后来生子生女,已经有了第三代。
共有28口的家族瞬间失去14口老老小小,而今重新兴旺起来———在魏湾没有谁家的房子比他们家的漂亮;而当年21岁的姑娘,变成了56岁的慈祥大妈。
8月8日凌晨,哥哥魏栓发现院子已经变成了大水坑,屋里的水也渐渐没过小腿肚。
过了约半个小时,魏栓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紧接着老屋内墙上的土块一直往下掉。
“房子要塌,得跑。
”魏栓赶紧招呼父母先出去,他一手拉着妻子,一手抱着小女儿向外走。
水很快漫过了胸口,妻子拖着哭腔对他说:“你会水,你先走吧,看来我活不成了。
”魏栓瞪了妻子一眼:“要死咱一块死。
2005年沙兰镇水灾:一连串错误导致的悲剧
2005年沙兰镇水灾:一连串错误导致的悲剧作者|李海鹏,原《南方周末》记者本文采写于2005年6月,为《南方周末》当年未发稿。
作者按五月的时候,收到了一个很重很重的包裹。
包裹里是分成很多包的东北的新米,还有两大包晒干的蘑菇和木耳。
包裹来自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
如果你听过周云蓬那首《中国孩子》,里面有一句「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歌词里的说的,就是这个东北小镇。
从现在算的话,整整11年了。
11年前,这个叫沙兰的小镇来了一场洪水,沙兰镇小学105名学生不幸罹难。
寄包裹的人是其中死去的一个孩子的母亲。
这应该是我记者生涯中最艰难、最辛苦的采访之一,被跟踪、被监视、被旅游,甚至是被塞钱做局。
最终,报社顶着压力发了稿件,在当时的情景里,已是殊为不易。
但是上版的稿件隐去了很多细节。
如今「文责自负」,终于可以把在电脑里存了一年的原稿贴出来了。
当一些事,无力改变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忘记。
没有忘记,是自己对这105个孩子唯一的纪念。
在当天下午2点15分洪水到达沙兰镇之前半个小时,赵国琴老太太赶到了沙兰中心小学,带走了她的孙女王萌萌和儿媳带来的另一个孙女牛新颖。
当时她大声地向一位老师发出了警告,却受到了轻视。
这是那天下午第4个未能引起任何警觉的报警讯息。
这时已有一些村民们在街上以讹传讹地互相转告「水库开口子了」,有的村民就此到镇政府前打望消息,没见到什么动静,也就没有相信。
他们没想到的是,第2天是端午节,镇政府的干部们提前放假了,只留下几个人值班,而且很少接听电话。
来自上游的和胜村和王家村的至少3个人的报警电话,因此变得毫无意义。
入夏以来,黑龙江省内发生局地暴雨并导致洪水肆虐的事例,并非只出现在当天沙兰镇的一时一地。
中央气象台的消息称,此前10天内北安、五市、孙吴和逊克山区都先后出现了局地暴雨,导致一些地方农田淹没,桥涵道路毁坏,房屋进水及牲畜溺毙。
另外,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也涝灾严重。
但这些讯息并没有让人联想到,小小的沙兰河亦需要足够的重视。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走近你——我在海地地震灾区的采访亲历
机进入的媒体 , 其他地方媒体要进人海地还真得要 自己解决。他建议我可 以让酒 店推荐可靠 的司机 , 因为酒店都有 自己的车 队。我火速赶 回酒店大堂 , 酒店老板本来就觉得我一个 中国女记者要去海地 采访非常 了不起 , 如今知道我 的难处 , 很快就 帮我 找到一个 可靠 的司机 , 还是海地人。虽然价格没便 宜, 但至少安心了。 于是 , 这一天 , 按计划前往海地 。
多 米 尼加 后 该 怎 么 办 , 么 转 道海 地 , 哪 落 脚 , 何 发 稿 … … 怎 在 如
本刊特稿 藿
睡梦 中时不 时 惊 醒 。
了, 为我壮了胆。不料 , 日司机和保安准时出现虽 次 说 同意我 的价格 , 但一定要全部付清 。我说这不公
平 。对方 立 马 就拉 下 脸 , 来 就 长满 横 肉的 脸更 凶 本
近半个小 时队 , 竟然幸运地拿到了最后一张预定班次的机票。 出发当晚 , 晴了几天 的旧金 山突然 下起 了雨 , 同处在地震
带的旧金山 , 似乎也在为海地“ 洒泪” 。在去机场 的路上 , 我几乎
昏昏睡去 。 2天内, 从东部时间到西部时间 , 回到东部时间, 再 似 乎已忘 了今夕何时 。办好手续后 , 踏进机舱那一刻 , 是一种从未 有过的忐忑 , 流不 出眼泪的眼睛疲倦地合上 了。可是一想到达
西的, 国的。彼此打过招呼后 , 法 我发现 , 选择这条 迂回的通道前往海地却是最便捷 的。
我 急 切地 关 注 外 国 同行进 系方式 , 赶紧打去电话 , 找到 了商会副代表刘
如涛 。 了解 了我 的处 境 后 , 先 生说 , 了随 救援 包 刘 除
脑子里一个声音在说 : 保存体力 , 抓紧休息。 开
弓没有回头箭 , 无论如何都要进入海地 。朋友后来
《南方周末》深度灾难报道评析-3页word资料
《南方周末》深度灾难报道评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损失惨重,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此次地震报道,其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全面,是历史上少见的。
在众多媒体中,《南方周末》仍沿袭“深度”的报道特质,并在强大的关怀情绪下给受众以理性的思考,这是十分难得的。
现对《南方周末》5月15日号外和22日两期的整合报道进行评析。
感性关怀与感性诉求1.感性关怀5月15日和5月22日《南方周末》策划了两期整合报道。
15日号外的大标题是《逼近震中》,6篇独立的深度报道从不同角度展现灾民近况和救援情况。
22日报道的大标题为《大地震现场报告――汶川九歌》,从9个方面展现灾情的进展情况。
媒体不仅仅要关注灾难的死伤人数,更要关注一个个具体生命。
5月22日报道中的《悲剧之容》中有4个醒目的标题《你可以听见我的呼唤》、《你可以看到我的牵挂》、《你要相信我的坚持》、《你要铭刻我的人生》,这4部分内容分别用不同的图片展现了失去亲人的极度悲伤、等待被救援的孩子的渴望、前线武警战士的坚持和为灾区祈祷的人们的真诚。
这些图片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以往的灾难性报道总是将领导的慰问活动作为重点。
而15日号外中的16幅图片和22日所引用的63张图片当中,只有一张是有关温总理在灾区的图片。
在这张图片中,温总理关爱地拉着一个受伤孩子的手。
这说明媒体在报道领导人活动时,慰问活动已经不再是报道的重点,真情流露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2.感性诉求(1)标题。
《逼近震中》和《大地震现场报告―汶川九歌》。
这两个标题都给人醒目的提示。
第一个标题《逼近震中》让读者有抗震救灾的紧迫感和亲临现场的真实感。
《汶川九歌》透出一种举国上下的悲壮之情,与现实情绪相符。
(2)图片。
15日号外和22日的地震报道共选取图片79幅,有6幅图片没有直接表现抗震救灾,剩下的图片全都是表现现场救援和灾民现状的。
这些图片感染了众多受众。
(3)来信。
在《南方周末》的这次地震报道当中,来信作为独立成篇深度报道直接加入版面。
起死回生_外一首
116
会员风采
这个夏天,母亲总说自己的汗水已经流完
我才想起,她的半生已经过去那些汗水如雨
滚落于厨房、柴堆与田野里滋养我安逸的往昔,如今她皱纹愈深的脸
像水土流失后的高原我突然想放下自己的一生留在老家,带她看花饮茶
浇灌那些被遗忘、快要渴死的庄稼我想让那些落于各地的汗水
起死回生
我想让母亲的后半生不再因缺水而患上新的皱纹
夏季如一封长信
蝉鸣持续到黄昏时候,终于变得虚弱,日子像附着于叶尖的雨我根本来不及,拧开空瓶子去收集七月已如远去的牧笛
你如一个长久的疑惑,围困着我月光照亮的落叶林山坡
实在太遥远了;而夏季依旧滚烫如一封长信,夹杂着雨夜晚的星星也因此少了一些我在灯光微弱的房间里收听蛙鸣那动人的旋律,一次又一次地唤醒我的表达欲
起死回生
外一首
谭智文
(四川师范大学)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当洪水淹没大地,心归何处
当洪水淹没大地,心归何处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0年第17期文/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2010年虽只走到三分之二,但全球各地各种触目惊心的自然灾害却隔三差五见诸报端,这些灾害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每个人对此的感受必然有所不同。
比如,我们很可能都在某个不经意的场合听到类似下面这样的一段对话:甲:看到甘肃甘南的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了吗?很可怕的,洪水和泥沙来势凶猛,几乎没有空隙让掩埋在下的人呼吸。
后期的营救基本是非常困难的。
乙:看到了,没什么感觉。
甲:看到前一阵吉林省的暴雨成灾吗?几个城市—度断水,—度与外界切断联系,至少那里的人们当时会很恐惧的。
乙:是吗?毕竟我们这里没什么事。
甲:你不觉得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的风险越来越大了吗?报纸上说,上世纪50年代以前,舟曲那里山清水秀,没有砍伐和污染,没有伤害。
现在我们的环境这么脆弱,在某种程度上是自作自受。
乙:这都不是我们能管得了的事情。
我现在对这个问题没那么大兴趣。
甲:史前有没有大洪水?有人说也许那也是一场生态灾难。
从玉树到舟曲,让我感觉到生命很渺小,也很脆弱。
乙:那又怎样?我现在有空就打点小麻将。
你没看见网络上有张图片吗?重庆暴雨成灾,几个人漂在水面上打一桌麻将,气定神闲,很让人羡慕。
甲:我很惊讶,但并不羡慕。
我不知道人们究竟怎么了。
难道生死大事也不值得去认真想想吗?难道我们有一天就这样稀里糊涂断送了性命?乙:我听你说了这么半天,你不能想点高兴事吗?人们早已经不像“非典”和“汶川”那一阵了,现在大家都刚强多了。
该干吗干吗去吧。
也许你是病了。
你去看看心理医师吧。
从心理学上看,上面对话的两人真正有心理问题的是甲还是乙呢?毋庸置疑,甲在心理上存在着一点点焦虑。
但我认为这种焦虑并没有超出一个平常人可以忍受的心理波动范围。
乙从表面上看不存在心理波动,但我却认为乙有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他说:“人们已经不再像‘非典’和‘汶川’那一阵了。
”就是这句话隐约透露出了他的问题所在。
《南方周末》记者翟明磊辞职信全文
《南方周末》记者翟明磊辞职信全文辞职信南方周末编委会:谨辞去南方周末记者一职。
近三年来,我没有利用南方周末四字赚取一分钱私利,也未将周末当做晋职升官的基石。
我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
翟明磊2003年8月17日附:我辞职理由如下。
一上星期三(8月13日),我经过艰难采访完稿的《明孝陵保卫战》在新闻部同仁努力下,撤下一个广告版安排上稿,编排完毕。
4时许,张东明总编告知新闻部同仁,这稿子撤下,理由是1,此稿批评了南京市政府。
2文中写了明清民国三代对明孝陵的严格保护,有今昔比较的效果。
此稿因此被枪毙。
同仁表示惊讶与气愤。
我对此事的看法是:我尊重张东明总编枪毙稿子的权利。
但报社毕竟不是衙门,不是唯官是大,上面做什么,下面无条件服从。
枪毙稿件需要充分的理由。
此稿相同的题材已在南京北京多家媒体上发表,均批评了南京市政府。
应该说此稿风险并不大。
宁愿得罪记者,也不愿得罪政府,而且在当地政府完全没有施加压力情况下枪毙稿件。
我个人在周末是第一次碰到,在我七年记者生涯中也是第一次碰到。
这种随意枪毙稿件的做法,我认为失去了周末的风骨,也超过我的忍耐底线。
我必须为自己稿件发表权提出抗议。
这种枪毙属丑闻,否定了记者劳动,也否定了两位七十岁专家在南京最酷热的天气中在野外的劳动,更影响了周末在南京记者群中的信用。
历来只听说周末领导顶住压力,努力发稿,未闻领导主动因稿件批评了政府而撤下。
在实际采访中周末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周末领导能顶压力,地方记者愿意将料供给周末,这一基础如不存在,周末名存实亡。
联系到周末同仁多次被随意枪毙稿件,并发生了领导主动将批评深发展的稿件交给深圳市政府审查的蠢事。
我认为张东明先生始终没有完成一个新闻检查官向报纸总编的转化。
我对他的考察期已经结束。
一句话概括之:卿本佳人,奈何做贼?他是一位好的新闻检查官,却不是一位合格的总编。
特别不配做南方周末的主编。
我不赞成周末冒进做无谓的牺牲。
在目前情况下尤其需要策略。
人祸比天灾更可怕实例
今年2月以来,“天灾”“人祸”将全球的目光聚焦到了两个热点事件上,一是东北亚的日本因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二是北非的利比亚因内乱引发的战争危机。
两个危机表面上似乎并不具有可比性,但深究起来,“前因”和“后果”却具有惊人的相似。
从“前因”而言,对于地处断裂带的日本,频发地震几乎属于家常便饭,每次破坏性的地动山摇当然是属于“天灾”,此次9级以上的地震,更是属于大天灾。
由地震诱发的次生灾难也并不鲜见,然而,由地震震出的核危机,将此界定为“天灾”,则实属牵强。
如果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人祸”的话,日本此次的核危机也是地地道道的“人祸”。
日本在二战中经历过核打击,对于核破坏性,迄今为止,只有日本有深刻体验,如果说其他国家对于核破坏缺乏经验教训的话,日本则有切肤之痛。
对于多震的国家,防震意识和应对举措,在日本做到了极致,例如此次震后的初期,日本国民表现出的、任何其他国民难以达到的那份淡定,就足以说明日本人对地震的心理准备多么充分。
然而,日本从地震中获取了经验和吸取了教训,但在核问题上则显然地教训不足。
对于多震的日本,在利用核能的当初,本应对地震或海啸可能造成的核泄漏应有充足的认识的,但这次事故处理中日本上下的那种茫然、那种不知所措,就是属于“本应想到”但“实际没有想到”的“人祸”。
日本作为二战后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技术大国,完全有能力防范于未然,何况印尼大海啸早就拉响了警报。
日本此次的核危机,“前因”不在于地震、海啸,而在于在核利用上的粗心大意。
利比亚作为一个拥有国土面积175.95万平方公里,世界第八大石油出口国,原油产量占全球份额2%而人口只有600多万的北非国家,除丰富的石油资源,还有天然气、铁、钾、锰、磷酸盐、铜等资源,按人均占有的资源来说,本应属于富饶的国泰民安的国度。
然而,卡扎菲对于利比亚长达40年的统治并没有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一个人民分享福利、安居乐业的国家。
由内乱诱发大规模的战争,是地地道道的“人祸”使然。
描写对洪水的厌恶之情作文
描写对洪水的厌恶之情作文洪水的记忆:一场噩梦般的经历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嘿,你们知道吗?上个月我们家乡刚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场面无比骇人。
作为亲历者,从接到洪峰来临的消息到千辛万苦地躲避灾难,我简直被折磨得身心俱疲。
光是回想起来,我就对那场浩劫感到无比厌烦与反感。
那时我正在自家的小院子里种地,突然天空中就传来了一阵隆隆的雷声。
我当时一点也没在意,毕竟夏日阵雨再正常不过了。
可是很快,雨点就密集得如同水浸一般猛烈落下,我不得不迅速冲回房内避雨。
可就在回屋后的不久,一阵巨大的轰鸣声隆隆而来,伴随着几乎将整个村庄震颤不已的摇晃。
我急忙跑到院子里一看,竟发现附近的大坝已经被冲毁了,一大堆浑浊的洪水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正汹涌地朝我们小村庄蔓延过来。
"快!把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都集中在一起,立刻向高地撤离!"村里广播里很快就传来了令人心悸的指示。
我拉着母亲腋下,顺着人群一起朝外跑去。
周围一片狼藉,滚滚洪水已经淹没了道路两旁的房舍,而且势头丝毫未见减弱。
当我抬头望向四周时,那滩污浊得几乎看不清底的洪水如同一只张牙舞爪的怪兽般恐怖,热浪般的漩涡喷吐出刺鼻的泥浆腥气。
大水咆哮着冲过来,一路上卷走了房舍、农田和树木,沉重的打击声骇人听闻。
一棵粗大的梨树被生生拔起,在空中打着旋,用枝桠狠狠扫过路面,我禁不住打了个冷颤。
就在我努力冲向安全区时,一位面容扭曲惊恐万分的中年妇女突然扑向我们,嘶声力竭地喊叫着:"我家的孩子还落在了房里!有谁能去救救他!"我顿时感到一阵毛骨悚然,浑身的汗毛根根直竖。
我不由自主想象着那可怕的景象:水往高处猛涌滚滚而来,水流正变着龙卷,将一切都吞没其中。
所幸我们最终还是平安避过了这次灾难,现在重建家园已经进入了尾声。
然而那场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阴影却怎么也难以磨灭。
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便能隐隐听到那漩涡般的水声肆虐咆哮,吞噬了一切珍重之物的景象历历在目。
亲眼目睹了大自然的震怒,浩劫过后我更加珍惜平凡而安宁的生活。
有关成长的励志作文日志素材
有关成长的励志作文日志素材荷兰一次海坝决堤,人们从洪涛中救出一位拼命挣扎的临产的妇女,这人就是后来荣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彼得·塞曼的母亲。
塞曼进大学后,被花花绿绿的城市生活迷惑了,追求穿着游乐,物理竟不及格。
母亲看到他的成绩单,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地说:“早知你是这样一个平庸之辈,我当年真不该在洪涛中拼命挣扎!”母亲一番话使塞曼暗暗下了急转向上的决心。
毕业时,塞曼成绩优异。
31岁时,他在老师的帮助下,在物理学上取得了重大成绩。
1902年,他和老师同时获得诺贝尔奖金。
法国的维克多·格林尼亚出身于有钱人家,自幼生活奢侈,不务正业,人称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二流子”。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格林尼亚意外地受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的羞辱。
姑娘对格林尼亚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了视线!”骄横的格林尼亚生平第一次遇到别人对他的蔑视和冷遇,他怒不可遏。
可是这令人无地自容的耻辱并没有使格林尼亚失去理智,他像一个昏睡的人被猛击一掌后突然清醒过来一样,开始对自己的过去产生了悔恨之情,他留下一封家信,悄悄地离开家乡。
信中写道:“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绩来的。
”此后,他潜心于学问,在导师巴比埃的指导下研究金属镁所引起的有机合成反应,创立了格林尼亚反应。
这一成就,使他于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诗人散文家让·热内,生于1910年,襁褓中被父母抛弃。
15岁时,他因偷了一件小东西而被作为盗窃犯送进儿童教养院,从此发誓要终生行窃,向社会报复。
二次世界大战前,他蹲遍欧洲的少儿教养院和拘留所。
之后,他被带进上流社会。
在一个名叫奥里沃尔的社会组织负责人鼓励和帮助下,1945年,35岁的让·热内开始发表小说和剧本。
他曾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讲:他勤奋写作,是为着“永远走出监狱”。
这个曾是窃儿的监狱常客,获得了1983年度法国文学大奖。
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
让沙兰悲剧不再重演
让沙兰悲剧不再重演
程晓陶
【期刊名称】《中国防汛抗旱》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沙兰镇105个被山洪夺去宝贵生命的孩子,离开他们温暖的家庭、可爱的学校和令他们憧憬的社会,已经整整一个月了。
痛定思痛,人们要问:沙兰悲剧如何才能不再重演。
6月29日至7月3日,笔者利用到黑龙江出差的机会,专门拜访了省防办、省水文局、牡丹江市水务局和市防办直接参加了救灾工作的部分领导与专家,并到沙兰镇做了实地的考察,为始终萦绕心头的一个困惑寻求答案——沙兰悲剧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
【总页数】5页(P51-55)
【作者】程晓陶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1
【相关文献】
1.让沙兰悲剧不再重演 [J], 程晓陶
2.让沙兰悲剧不再重演——2005年沙兰水灾事件的反思 [J], 程晓陶
3.愿悲剧不再重演敲响危化品安全管理的警钟 [J],
4.让夏天的悲剧不再重演 [J],
5.进楼充电引发火灾悲剧如何不再重演 [J], 王绍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痛悼沙兰的孩子
天阴,下着雨。
我在听歌。
网友问我:“知道沙兰的事吗?”我不知道。
她说:“晕。
”接着就告诉我,6月10日,黑龙江省沙兰山洪爆发,沙兰镇中心小学被淹没,有105名小学生死亡。
洪水退后,墙壁上留下了孩子挣扎时的手印。
我求她不要再说,我不想知道,可是泪水已顺颊而下。
105个孩子。
6月10日,居住在祖国南疆的我正在为女儿准备棕子。
我告诉她:古代,有个爱国诗人叫屈原,因为壮志难酬,在这天投江。
人们担心鱼吃他的身体,就把米用棕叶包裹起来,丢到江里,让鱼们不吃屈原的肉。
后来,这天成为传统节日,吃棕子,是因为我们要记住屈原。
那时我不知道,会有105个祖国的北疆的孩子,在2005年,在以后的每一年,都吃不到棕子。
他们自己,成了棕子,被洪水淹没。
是谁,把祖国的花朵做成棕子投入水中?天灾吗?不是呀,这是一场人为的灾难!砍伐树木;选择校址;集了建楼房的钱却建成平房;乡镇府的电话无人接听,他们已提前回家过明天的节;派出所的人则答复孩子的父母:死几个孩子算什么……一问再问洪水的成因,已没有用,就是种树、查找贪赃、追究责任、免职、甚至杀头都不再有用,谁能把那105个孩子还给母亲?105颗心脏,因惊恐而崩裂;210只眼睛,看到的只是漫天浑浊的水。
而他们,纯洁的他们,要被这样的水夺去生命,甚至不知道为什么。
他们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痕迹,只是教室墙上小小的手印。
这样的小手,原本是要紧紧攥在母亲手心的,却为这个世界,为所有人类,刻下了这样一幅画——岁月再也无法掩盖、名为永恒悲怆的画!6月11日,很多人在家里过节,包括我。
孩子,我不知道,当我不再关注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们的小手已把地球抓出血痕。
孩子,我真的不知道,在我吃棕子的时候,你们以自己的身躯,去喂了鱼。
孩子,明年的端午节,我仍要吃棕子,但这已不是屈原的棕子,而是你们的。
孩子,无能为力的我,只想教你们唱一首歌,我只想让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你们,是祖国的花朵。
来吧,随我一起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我们的生活多愉快。
我亲历的1977年延河大水灾
我亲历的1977年xx大水灾xx1954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吴堡水文总站招收船工,我父亲因为从小在黄河边长大,长大后经常从陕西游水到山西玩,练就了一身的好水性,被选成了一名船工,专门负责为水文测量技术人员摇船服务。
没过几年,测量技术改进,不再靠摇船测量了,船被退了下来,父亲被派往黄委会干部学校进修学习,学习结束后就变成勘测工。
1960年困难时期,父亲曾因饥饿两次浮肿,后来被领导知道,把他派到生态植被较好的汾川河流域临镇水文站工作,这里至少可以食用的树叶还多点(据说第三次浮肿生命就无法挽回)。
1967年,父亲调动到甘谷驿水文站工作,我们全家也随迁到甘谷驿。
1977年7月5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之前,已经连续下了几天雨。
那天晚上我睡得很沉。
半夜,迷迷糊糊中听到妈妈的呼唤,并说:“外面大雨已经下了好一会了,你爸昨晚吃饭时说他值班,你们快起,去看看!”,我哥一听三下两下,穿了衣服就要往外跑。
妈命令他把我也带上。
我也就穿了雨衣和雨鞋出了门。
外面简直就是倾盆大雨,我和哥哥从渡槽上过去,走在满是庄稼的地边,一脚下去,雨鞋就不见了,随之满鞋的水和泥糊糊钻进来,雨鞋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手里提着雨鞋,深一脚浅一脚艰难的行走在大雨中。
这样的情况我们都知道,雨下的时间长,降雨量也很大,因为地被雨水泡绵了,落在地上的雨滴往外冒泡泡,庄稼已经支持不住了,东倒西歪了。
穿过庄稼地,老远看到河边发昏的灯在闪,知道父亲还在坚持工作,也就放心了!我们哥俩来到河边爸爸值班的小房里,爸爸看到厉声问道:“你们来干啥!快往回走!”,又对哥哥说“你不要往水里钻,要来大水了!”哥哥一听,命令我就呆这里不许乱跑,他却一头扎进雨里跑了,我知道他又去捞河柴去了。
父亲一会进一会出,一会取沙,一会看水位,一会又跑到电话前,拐拐哇哇的说一通,忙的不可开交。
我们平时站着看水的石畔已经坍塌,浪头拍打着乱石。
这时天渐渐亮了,雨也渐渐小了,我来到办公室院子,叔叔们忙忙乱乱的开始撤离一些贵重仪器和重要资料,我帮他们提沙桶、抬资料柜。
彭州山洪悲剧:人是喊不醒的,是痛醒的
彭州山洪悲剧:人是喊不醒的,是痛醒的文/如海彭州山洪,汹涌狰狞,无情夺命,看得人心酸心塞心痛。
朋友圈里刷屏,人间悲凉,人们哀痛落泪。
8月13日,四川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河道未撤离游客被卷入山洪。
目前,事故已致7人死亡、8人轻伤。
我们在这个高温的夏季煎熬,酷暑、疫情,已经足够烦躁和悲哀,还有猝不及防的意外,生离死别,把人打落人间。
有一张最揪心的图片,是山洪漩涡中的一对父子。
父子被困于山洪之中,父亲抱着孩子,背对洪水,坐在一块石头上。
爸爸用后背拼尽全力地挡着洪水,竭尽全力地保护孩子。
悲催的是,洪水咆哮汹涌,势不可挡。
紧紧相拥的父子坚持了大约15分钟,最终不幸都被水冲走了。
那一刻,他们有多绝望和悲恸。
那样的场景,生而为人,无不痛心和悲伤。
孩子是父母的星辰大海,投奔尘世而来,一场无妄之灾,淹没了他的生命。
父子美德,儿之遗产。
有人痛骂那样的男人,把孩子置于险境之中,愚蠢或病态到极致。
保护孩子,是父亲天然的责任和担当。
很多人注意到,这次灾难悲剧,舆论声音颇有些不同。
矛盾并未特别指向公权、管理和制度,问责的声音寥寥,反思规范的言论稀疏。
洪水夺命之前,从预警到洪水到来,有着足足53分钟。
在那么长的时间,当地的村干部和管理员,都一直在用喇叭呼喊那些游客离开,强调洪水已经快要到来,危险近在咫尺。
彭州市防汛防灾要求,禁止一切人员进入河道内。
当地居民也表示,龙漕沟周围一直有铁丝网围着,沟里路很难走,本地人都不会过去玩。
偌大醒目的提醒矗立在那里:珍爱生命,不要下河。
铁丝网立了,警示牌也挂了。
越过禁区,就是危险。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何况有的人还带着孩子,玩乐之心极度,安全意识全无,这不是自寻死路,是什么?不作死,就不会死。
自作孽,不得活。
一句话,权力和制度都可以免责了。
一个未开发的景区,被网红炒作炒热,引来蜂拥而至的游客,而相关部门已经反复提醒,知会警示,也为山洪的摧毁袭击喊破了喉咙。
可人是喊不醒的,是痛醒的。
人性的贪婪,哪怕是对快乐,也变得有恃无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村民们说得很清楚,我也看得很清楚,来水只有一个方向,就是沙兰河。我们的出租
车在6月14日打了680多块钱,除了在往来的公路上花了大约300多块钱之外,就是在沙兰
镇转来转去,没看到任何其它方向来水的迹象。一个必须注意的客观事实是,山很远。常
识是,水往低处流。哪里最低?河流和湖泊所在地最低。如果距离够远的话,山上下来的
出槽、顺路流至操场以及冲跨学校围墙的时间,无人见证,我模糊计为5分钟。也就是说
,最高水位出现在2点30分。
3点多一点儿,赵南日等家长已经可以冲进校园,当时水位是至胸,不超过1米2。也
就是说,洪水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退却了将近一半。
这是什么样的洪水?没错,它可以杀人,甚至再小一些也可以杀人,但是不能回避的
§ _∕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 ╲
※ 修改:·cbi 于 06月19日10:18:39 修改本文·[FROM: 162.105.40.243]
※ 来源:·北大未名站 ·[FROM: 162.105.40.243]
回文章
客观事实是,它的规模绝对不大。如果河道设施合理一点,既便洪水不能完全疏导,又如
何能在短时间内杀死100多个孩子?
C、 河道设施不合理,学校成为蓄水池
由于当时无法到达上游的几个村,因此我们无法判断上游的河道设施是否有拦水、蓄
水情况,不过沙兰镇的情况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报道中已经写到,中心小学附近的中心桥的桥面距水面有10米左右,而下游的这处矮
被侵吞。专案组的一个工作人员含糊地告诉我,“现在专案组主要在查一些比较深入的事
儿,比没人接电话要深入。”我认为这与村民们反映的情况相关。
4、11日夜,部分遇难者家属在宁安市街道上阻拦汽车通行,以示抗议。
三、沙兰镇所见
洪水过后的沙兰镇,跟我们去过的一些灾难现场一样,痛苦和愤怒过后,人们的精神
《南方周末》沙兰镇水灾采访手记:真相只能活在记忆里
一、一个记者的判断
6月13日下午5时左右我们到达沙兰镇外的救援指挥部,到牡丹江市委宣传部部长唐、
曹处登记,获得“采访资格”。当日在镇上采访至晚10点左右,回宁安市。14日早8点30
出发,在宁安市殡仪馆和沙兰镇不间断采访,至晚11时回牡丹江。此前在11日下午及晚上
,已经被仔细查过的司机被要求再次接受检查,并被带离我们的车。我怀疑警察是要向司
机询问我们都采访了什么,马上跟了过去,警察把15分钟前检查过的程序一模一样重复了
一遍之后,只好再次放行。警察说,他们这么做是为了防止救灾物资外流,可是他们连后
备箱都没查。警车随即掉头回驶,显然是专程来追我们的。
同行交流。
业务交流,均勿误会。
在沙兰镇,我和同事无数次被村民们嘲讽:“光采访有什么用,采访完了不播,你们
都不说真话!”当时我们曾经答应他们,尽量说真话。我们说,我们跟什么什么不一样,
我们会尽力的。因此我现在写出这些。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做这件事。当时在
那里采访的记者有几百人,如果有一天再去沙兰镇,希望我们都能问心无愧。
罗伯特.潘.沃伦有句诗说:上帝爱世界,因它之所是。昨天我不爱这个世界,而今天
我能爱这个世界一刻,区别仅仅在于自己是否努力过。
本文引用通告地址: /jinhongwei/services/trackbacks/436173
.aspx
者的判断。
D、 我怀疑“200一遇的强降雨”的说法。
这一点我没有证据。同事徐彬在北京做了全天努力,联络气象专家,综合解析黑龙江
省水文局局长董淑华的说法,以及我们查到的与之似有矛盾的中央气象台气象报告。专家
们出言谨慎,分析无结果。
这种怀疑只是建立在对极小概率事件的不相信的基础之上。
一片茫然。
对于中国农村来说,孩子往往是家庭存在的唯一理由,失去孩子,家庭在实质上就不
复存在。现实一点儿说,人们期待老有所养,孩子没了怎么办?有些村民是中老年得子,
再生已无可能,15万赔偿款够不够活下半辈子也是个问题。更常见的情景是,人们在最初
几天的悲痛欲决之后,很快就转入到下一个试图寻Βιβλιοθήκη 的阶段,可是也只是说说而已,仇恨
当日当地的天气要形成董淑华局长所讲的状况,要同时满足3个条件:
1、恰好发生了200一遇的强降雨;
2、恰好是罕见的局地强降雨,范围之小,躲过了由全国至少2600个的观测站组成的
气象观测网,导致黑龙江省和中央气象台事前没有预报,事后没有记录。
3、恰好导致了100多人死亡,没出事儿的时候好像从来不会多少年一遇。
不清楚。
遇难者家属代表突然变卦,不再提供遇难者名单。
因此我还是没有证据。
我之所以怀疑,是因为沙兰镇上的每个人都在说数字是假的,而且情绪强烈。还因为
当地政府在灾难发生后头两天里公布数字时的表现。
每个人都看得出他们曾经试图隐瞒,这一点不用多说。作为以集纳有效信息为任务的
卖南方周末。
又一只双层安全套。
就在刚才,接到一个电话,很热情,“我是沙兰这边儿的宣传组的,姓杨”,他说他
们欢迎我们再去沙兰镇。
一次又一次,我们写了稿子,留在自己的电脑里,留在公共信箱里。那么多事情,过
去就算了。这一次我觉得可以灵活一点,不妨从采写技术的角度,做一点儿业务思考,跟
--
╰════╯╰════╯╰════╯
╭─╮ ╭-e
├─┼- (╲ ╲
2、一个当地官员告诉一个遇难者家属代表:“给你们20万你们要闹,给你们15万你
们还是闹,那不如给你们15万。”善后处理小组对代表进行威逼利诱,几个代表被村民们
指责为叛徒。就是在这天,6月14日,遇难者家属代表王、李答应向我们提供死难学生的
完全名单,后突然变卦并躲避。
3、村民们向灾害专案组反映了镇上官员的贪污行为,其中主要是当初建学校的公款
记者,我必须判断他们的信用等级。
综上所述,对比官方说法,我认为沙兰镇灾难出现之前的核心事实是当地下层官员的
疏忽冷漠,事后的核心事实则是当地官方整体上的谎言蒙蔽。
二、没有写入报道的信息
为了通过规避报社的风险,报道已经克制,没有写到的信息还有:
1、村民们说,宁安市委副书记李新平在6月11日上午9时被愤怒的村民追打,事情起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5年06月19日10:32:59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如果是真的,相关欺上瞒下的领导人等皆应断头以谢其罪。中国不缺的为什么会都是这些
垃圾!!
【 在 cbi (01BIO※要租房求帮忙)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一个记者的判断
: 6月13日下午5时左右我们到达沙兰镇外的救援指挥部,到牡丹江市委宣
,还有10个小时左右用于收集当地气象、水文和其它资料。
这一工作量,在当时条件下也算不少,因此我相信自己获得的信息的数量。另外我也
相信这些信息的质量,因为我相信眼睛,多过相信耳朵。
主观判断不能写入新闻,但是可以在这里说出:
A、 我不认为当日的沙兰镇有什么山洪和泥石流。
新浪的新闻专题里有一家媒体制作的现场示意图,显示两股山洪从山上下来,这是错 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
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注意上面的“并”字,固体和泥沙都是必要条件。其实这是常识。黄河水一碗水半碗
沙,可是黄河不能叫泥石流。
到现场采访的记者有几百人,有谁见过上述符合定义的物质,可以指正我。如果当地
桥桥面与水面的距离不超过5米。这座已被村民们称为“憋水桥”的矮桥受损严重,铁栏
杆已经被彻底冲跨,显然承受过巨大的冲击。相比之下,学校附近的中心桥则毫发无损。
正是下游的这座矮桥,起到了拦水坝的作用,使学校成为蓄水池
在报道中我写道,这是村民的判断。这是事实。在这里我可以说,这同时也是一个记
其他蹊跷之处,在同事在北京采写的稿件中已经叙述。
E、 死亡人数成疑。
我们和上海电视台的女记者闯进了宁安市殡仪馆的几间停尸间,查到24个孩子和4个
成人,记录了他们的名字。每个金属冰柜放两个孩子,一颠一倒。
更多的冰柜放在殡仪馆的车库里,进不去,我们在窗外查数,视线里重叠的很多,查
因的两个版本分别是,A、李新平当着村民的面,用手机向牡丹市领导汇报工作,说到“
没多大的事儿。”B、李新平受到村民责难,竟然说出“不就死几个人吗,多大的事儿啊
?”
有超过30个村民说确有此事,有1个村民表示自己亲眼所见。强调一点,出于现实的继续
采访的考虑,我们没有向当地有关部分及李新平本人求证此事。
我要是不说我喜欢那个领头儿的警察,就有点儿不近人情了。我们言谈甚欢,两车交
错时他们鸣笛以示友好。我们在车里哈哈大笑。
又一次笑早了。6月15日晚,禁令到。
6月16日下午,在牡丹江机场接到在沙兰镇认识的一位《中国经营报》记者的电话,
说他在哈尔滨买不到当天出版的南方周末,报摊上的人告诉他,当地有人说,这几天不许
官员继续说这是泥石流灾害,请拿几块石头出来,航拍一张照片,让大家看看山洪和泥石
流冲击沙兰镇的轨迹。
14日,我们两次试图去上游的王家村、和胜村以及和胜水库,但是道路阻断,至当晚
仍不能通行,因此无法判断上游几个村的情况。我只能说,在上游,山洪和泥石流也许有
,也许没有。可是我们必须弄清楚一点,对于沙兰镇本地来说,人们遭遇的东西简单明了
,就是河水出槽。
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山洪、泥石流和河水出槽,责任大小不同,这也是常识。
B、 规模与死亡人数严重不成比例。
洪水至沙兰镇,即水到中心桥,约在2点15分。按受访孩子所述时间平均计算,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