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丹溪治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丹溪治痰

【关键词】朱丹溪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学说渊源于《内经》,并继承了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诸家学术思想,因而,丹溪治医能发挥经旨,参合哲理,融合诸家,并能结合临床实践而创立新说。丹溪学术虽以养阴为特色,但在临床上擅长于治疗气、血、痰、郁等杂病,临证每以气、血、痰、郁立论,尤其治痰更具特色,浅析如下,请同道指正。

临证识“痰”,独具慧眼

痰饮一证,前人论述其多,引戴思恭《推求师意·痰饮》中说:“至仲景分饮为四,一曰痰饮、二曰悬饮、三曰溢饮、四曰支饮。而痰之义始见河间,分五运六气之病于火淫条下则云,中风、风癫等病……”

痰是一种病理产物,由津液不行,自积成痰。凡情志忧郁、饮食厚味、外感无汗、滥用补剂,都可使气血失常,“清化为浊”,结为老痰宿饮。其关键在于脾虚、湿滞、气郁、火炽。丹溪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认为其痰来去无定,聚散无常,五脏六腑莫不为患,或贮于肺,或贮于胃,或凝滞于心膈,或聚于肠间,或客于经络四肢等等,故丹溪临床诊疾,无不尽其从痰论证之能事。如论热

痰,则多烦热,惊悸,结于咽喉为喉痹肿痛;结于胃中为呕吐,为嗳气,为嘈杂;若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为眩晕,痰郁其火,于咳难治。气痰随气机攻注走窜不定,阻于咽喉,如絮如膜,甚至如梅核,咽咯不去;滞于膈间,为气膈;积于胸腹为癥瘕积聚,为心腹块痛。风痰多见奇证,上攻头目,为头痛,为眩晕,为目眶痛,流注经络,为肢节臂痛,为偏瘫。湿痰倦怠软弱,体肥之人多有之,积于心下为痞,攻于头部为重痛;在腹为腹痛,为泄泻;注于下焦为白浊,为带下,为癫疝;流于经络为结核,或在顶、在颈、在臂、在身,其症不红不痛,不作脓;若妇人体胖饮食过度,经水不调者,乃是湿痰;惊痰多见疟痢口臭,痞块满闷;脾虚生痰,食不美,反胃呕吐等,皆痰之所为。因此,痰病复杂,诸证多端,正如丹溪所说“百病之中多有兼痰”确是经验所得。

审因论治,贵在求本

痰病论治,历代医家多尊仲景“以温药和之”的原则,认为痰饮为阴邪,每多挟寒,非温不化。丹溪认为“大凡治病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盖脾为后天之本,脾运不健,则津液不化,聚而成痰,正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若脾健恒常,气顺津畅,湿不能聚,岂有成痰之理。因而,丹溪提出“顺气为先,分导次之”的创见,所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认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所以主张以二陈汤

为准绳,成方活用,统治一身之痰证。如清痰属寒,则宜温阳化痰,以二陈汤加温药;湿痰致痿者,加苍术健脾燥湿,芩、柏燥湿清郁热,竹沥入络行痰,颈项痰核,加柴胡、桔梗升提气机,加炒大黄、连翘清热通下。湿痰下注,带下甚者,先以吐法提气,继以二陈加苍、白术健脾化痰;肥人湿痰闭塞胞宫,致经闭不行者,加南星、枳实破痰行郁,若郁而生热,再加川芎、黄连;内伤挟痰,则宜扶正化痰,如半身不遂,气虚痰阻者,二陈合四君子加竹沥;皮里膜外见痞块,气虚痰滞者,先予补气,香附开之,继用二陈加芪、参类调治;脾虚伤食,痰食相阻者,二陈加苍术、白术、山楂、川芎,以消积行气,开郁化痰;疟病久延,脾气伤者,二陈加苍术、川芎、柴胡、葛根;甚至妇女月色淡迟至,血虚痰郁者,亦用二陈加芎、归等出入化裁,曲尽其妙。这种非见痰治痰,以治气为先的原则,正是反映了丹溪治痰重脾胃的良苦用心。

遣方用药,自成格局

丹溪用药治痰,品种不繁,但能药随证转,机动灵活。他根据痰的不同属性,各拟主方,自成格局。如湿痰用二陈汤;气热者用清礞石丸;气滞湿热郁甚者用参萸丸、苍妙丸;湿痰气热用中和丸,或抑痰丸、黄连化痰丸;热痰用润下丸;上焦积热用三补丸;中焦热痰,用清痰丸;膈间热痰,用清膈化痰丸;风痰用千缗汤;食积痰用黄瓜蒌丸。食积痰兼阴虚者,取川芎、黄连、瓜蒌仁、白术、神曲、麦芽、青黛、

人中白研末姜汁蒸饼为丸服;兼火郁者,选贝母、知母、巴豆制丸等等。

丹溪治痰,除按湿、热、食积、风痰辨证选方外,也总结了不少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如湿痰用苍术、白术;热痰用青黛、黄芩、黄连;食积痰用神曲、麦芽、山楂;风痰用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蚕、猪牙皂角之类;老痰用海石、半夏、瓜蒌、香附、五倍子;滑痰用竹沥;酒痰用青黛;郁痰用僵蚕、杏仁、瓜蒌、诃子、贝母治之。他还指出: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导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非姜汁不能行经络;痰结核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药软坚之味。凡此种种,足见丹溪辨治痰证、遣方用药的娴熟功力。

痰瘀并施,去菀陈莝

《内经》对“痰瘀相关”的理论早有记载,但未明确提出“痰瘀同治”。丹溪对痰瘀关系较前人更为注重,首先提出“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论点,主张痰瘀同治。如论中风,丹溪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治血。”“若不先顺气化痰,遂用乌、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风、天麻、羌活辈,吾未见能治也。”尤其对中风出现半身不遂,他主张“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治之,这一认识对后世医家治疗中风影响很大。

论臌胀,丹溪认为系脾土受伤,转运失职而气浊、血瘀、热留、湿阻,故治疗上主张用禹余粮丸合小温中丸化裁,以补气行湿,活血化瘀,脾虚用大剂人参、白术,佐以陈皮、茯苓、苍术之类,蓄血而胀者,则宜抵当丸下死血。论噎膈,认为主要是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郁而为痰或“怒甚血菀于上,积在膈内,碍气升降,久则血枯津耗,胃肠传运失习所致,宜养血祛瘀、润燥和胃,投韭汁牛乳饮治之。”再如论治痰瘀肺胀,丹溪又用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姜汁之类。治痰瘀、身痛、胁痛,用控涎丹加桃仁泥丸,并认为人体内外所生包块,皆是痰浊死血积聚而成,治疗积聚成块,择其痰瘀多寡而治,开创了痰瘀致病之说。可见丹溪痰瘀同治的经验颇为丰富,很能启迪后人。

综上所述,丹溪治痰,巧思妙悟,匠心独具。临床运用痰药,灵活不呆,颇具特色,以其创窠囊之说,痰瘀并施,确是自树一格,为后世取法者殊多,诚不愧为临床治痰之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