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料】浅谈痰饮水湿病证治.汇编
浅谈痰饮水湿病证治
![浅谈痰饮水湿病证治](https://img.taocdn.com/s3/m/d7e0b3290722192e4436f603.png)
• 复诊:双下肢浮肿未减,余症同前,问之无汗。前 人云:水肿的产生,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治在脾 。肺主通调水道也,当微汗发表以宣肺,遂于前方 中加麻黄10克,再服7剂,水肿退尽,久未复发。
• “祛除水湿,当为水湿寻求出路。导邪外出之路有
三……湿在表者,可用祛风胜湿药物……湿在腠理
三焦,可用淡渗利水药物,导湿从前阴而出……水
水
水:质清,流动性大的液体,多流积于人体低下 松驰部位。 《金匮》将水气病分为四水(风水、皮水、正水 、石水),五脏水和气分、血分、水分。 前人总结水气病的形成:“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其制在脾” 。
《景岳全书》谓:“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 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 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3.肺中停饮辨脏腑寒热虚实缓急,治以开宣肺气
肺胀 • 肺胀是一种宿饮内停,复感风寒,触动内饮,饮 郁化热的病证,以咳而上气、烦躁而喘、目如 脱状、脉浮大为特征。 • 肺胀以标急为主,病机中有热的因素,治疗多 采用急则治标的方法
类别
原文 病机
越婢加半夏汤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咳而上氣,此爲肺脹,其人喘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 ,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 ,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14) 加半夏湯主之。(13)
• 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分。 • 外湿多为久卧湿地,阴雨连绵,或汗出衣里湿冷 ,或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 内湿则脾虚失运,水湿内停。 • 湿病的发生,多先有内湿,后感外湿,内外合邪才 能发病。 • 内湿可以招致外湿,外湿可以引动内湿。
三、辨治思路
1.湿病辨表里虚实,治以 因势利导 2.饮病辨饮停部位,治以 标本兼顾 3.肺中停饮辨脏腑寒热虚 实缓急,治以开宣肺气 4.水气病辨所主脏腑,以 先治其标为则
?痰湿、水饮、水湿
![?痰湿、水饮、水湿](https://img.taocdn.com/s3/m/01b832d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b.png)
痰湿、水饮、水湿
痰湿、水饮、水湿这些病邪是异常的津液凝聚而成,阻塞四肢经络心窍,从而在身上表现出很多相应的症状,这些病邪有非常多的联系,也常互相转换和兼杂。
产生这些病症的原因,包括经常居处潮湿、淋浴当风、饮食不节、油腻、肥腥海鲜煎炸食用过多,或缺乏运动,凡是会损伤人体的阳气脾胃功能,以及影响气机运行的因素,都可以诱发而导致痰湿水湿等病邪。
因此,调理的重点在于温阳行气,调畅脾肾肺气机的运行,调节体内水气津液的气化功能,这是治疗水湿痰饮等病症的基本思路。
比如,水湿停滞肌表可以用疏风解表发汗的方法,比如用麻黄桂枝等药物,如越婢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驱邪外出,使水液从外而解。
如果是寒湿水饮困阻脾胃,可以通过温阳健脾利水祛湿的方法,比如用实脾饮。
肾阳不足,阳虚气化功能失常,所致下焦水湿或浮肿等病症,可以用真武汤、五苓散等药方加减。
这些经典的药方,都是通过调节脾肺肾等脏腑的阳气和气化的功能,以达到排出水湿痰饮病邪的目的。
浅谈对于“痰饮”的认识
![浅谈对于“痰饮”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737db08f77232f60ddcca1f7.png)
浅谈对于“痰饮”的认识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饮的总称,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狭义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仅指水饮停积于胃肠。
痰饮是由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停积而形成的病证,其病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
张仲景根据不同的证型,确定不同的治法和方剂,这些辨证纲领至今还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
标签: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中医学所论之”痰”指稽留在体内脏腑、组织、肌肉、经隧、脉络、关节内的无处不到,无物可证,无形可见,能引起某些特殊病证的致病因子[1]。
从文字学角度加以考证《说文解字》及《释名》中均无痰字记载[2]。
我们现在看到的”痰”字出现较早的医学典籍是《神农本草经》和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痰饮俱作“淡饮” 称[3]。
一、痰饮的形成《金匮要略·痰饮病》12 条称:”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对痰饮的病因病机予以扼要阐述[4]。
1.摄水过多是痰饮病的重要病因:任何疾病状态下,都会使机体抗病力消减或下降,此时如果大量摄入水液,超过自身适應能力,水湿就会停蓄而引发痰饮;对于邪盛阻气等实证者,或脾虚失运、气虚失宣、阳虚失温等病人,若再饮入大量之水,均可导致水湿停运而引发痰饮。
2.实证病人摄水过多,也是痰饮的重要病因:经文的病人,既言痰饮病人,也包括其他病人。
在邪实情况下,适当饮水,有助驱邪。
若超其适度,反而增加抗邪负担,以致水湿停蓄而发为痰饮。
3.虚证病人摄水过多,也是痰饮的重要病因:以阳虚、气虚为主而致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肾失蒸化、三焦失于通调,都能使水湿滞留而引发痰饮。
而虚证的形成,则又与邪实久羁、劳倦过度、情志失畅、饥饱不调等因素关系至密。
经文的”食少”,既可是疾病时(如脾虚)的纳入不良,也可是条件所限而造成的进食不足。
中医关于“痰饮”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痰饮”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2f0aacb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8.png)
中医关于“痰饮”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等,引起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不归正化,或代谢失常,或停于局部,形成无形或有形的复杂饮病证。
一、病因1.外感寒湿因气候湿冷,或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寒湿之邪侵袭肌表,困遏卫阳,致使肺不能宣布水津,脾无以运化水湿,水津停滞,积而成饮、成痰2.饮食不当如暴饮过量、恣饮冷水、进食生冷,或炎夏受热以及饮酒后,因热伤冷,冷热交结,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水液停积,而为痰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论“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即指此类。
3.劳欲体虚劳倦、纵欲太过,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于输化,停而成饮。
体虚气弱,或劳倦太过,多易伤于水湿,水饮停蓄为病。
《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提出“人因劳役远来,乘困饮水,脾胃力衰”为饮停之因素。
二、病机1.痰饮的基本病机主要为三焦气化失职,肺、脾、肾功能失调,阳虚阴盛,津液停聚。
三焦司全身气化,为内脏之外府、水液运行之道路,气化则水行。
若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
如《圣济总录·痰饮统论》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溉灌周身。
若三焦气涩,脉道塞闭,则水饮停滞,不得宜行,聚成痰饮。
2.五脏之伤皆可生痰,但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最为密切。
肺居上焦而主气,又主宜发肃降和通调水道。
或外感邪气伤肺,或气郁气滞,或血瘀气滞,或阳气不足,均致肺气失于宜达,通调失职,津液失于布散,聚而为痰。
脾居中州,主运化,布散水谷精微以养五脏。
若湿邪困脾,则脾失运化,或脾阳、脾气亏虚而致脾虚不运,均使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聚而为痰。
肾居下焦,主气化水液,司膀胱而泌清浊。
若肾气肾阳不足,蒸化失司,水湿泛滥,亦可导致痰饮内生。
此三脏之中,以脾运失司最为关键。
因脾所居为升降之枢,太阴脾土阳气易伤,脾阳既伤,上不能输精微以养肺,水谷不归正化,反为痰饮而干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水寒之气反伤肾阳,由此则致水液内停中焦,流溢四处,波及五脏3.痰饮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结合五脏相关理论浅谈痰饮水湿病证治
![结合五脏相关理论浅谈痰饮水湿病证治](https://img.taocdn.com/s3/m/c1220203de80d4d8d15a4f76.png)
五脏相关理论的由来:㈡ 提出者
• 邓铁涛教授自20世纪中叶 首倡“五脏相关”学说以 来,积五十年学术研究的 深刻体悟和丰硕临床经验 ,结晶升华成为颇为完善 的学术理论,既体现中医 认识生命活动机制的独特 观念,又克服了五行学说 呆板固定的模式,用于临 床,能更灵活、贴切、有 效地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堪称继承与发扬中医学 术的典范
• ——《素问· 阴阳应象大 论》、《素问· 五脏生成论》
学术渊源之一:《内经》“五脏相通”内容 提要
• ⑵通过五行相乘相侮体现五脏之气相通。《素问· 玉
机真脏论》: “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 气舍于肾, 至肺而死。脾受气于 肺, 传之于肾, 气舍于心, 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 传之于肝, 气舍于脾, 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 传之于心, 气舍于肺, 至脾而死。 • 古人推理五脏疾病传变有一个模式。以肝为例: 肝受气于心, 心有病 承其母, 则心、肝二脏受伤矣; 肝病传之于脾, 则脾为三脏受伤矣; 肝 病气舍于肾, 则肾为四脏受伤矣; 肝病至肺而死, 则肺为五脏受伤矣。 每脏之病有五, 一脏有五脏之传,五五二十五变。传之所胜之者, 为相 乘关系的传变; 传之所不胜者, 为相侮关系的传变。即以疾病 • 传变来说明五脏之气相通。
• 邓教授赞同上述医家的论点,同时指出古人虽然 已经认识到五行的中心实体是五脏,但今天如仍 沿用五行理论、受其框架的束缚,临床上难免存 在着名实不符、内容与形式不统一的缺陷。 • 比如:在五行关系方面, 相生与相克是抽象的哲 学概括, 但对生与克的对象与方向的限定, 又是 对事物关系过于机械的认识。如土固生金, 何尝 不生木木克土, 金当然也克土水与火之间,谁克谁 则视情况而定⋯ ⋯ • 五行学说的缺陷已经成为长期以来中医教学中 令人困扰的问题。教材中的五行学说不得不从 最基本的五材概念关系说起, 这已经较难令现代 的初学者接受到了实践中再费力地向学生说明 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增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痰饮中医总结报告范文(3篇)
![痰饮中医总结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6a3cf0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4.png)
第1篇一、引言痰饮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理产物,源于人体水液代谢失调,导致水湿停滞于体内。
痰饮的形成与脾胃、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总结痰饮的中医理论、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痰饮的中医理论1. 痰饮的形成机理痰饮的形成,主要与脾胃、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生,则易生痰饮。
肺为水之上源,若肺气失宣,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则聚而成痰。
肾为水之下源,若肾阳不足,水液不得温化,则聚而成饮。
2. 痰饮的分类根据痰饮的性质和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痰湿:痰湿质地黏稠,易于停滞,多见于脾胃虚弱、湿邪内阻证。
(2)痰热:痰热质地黏稠,色泽黄腻,多见于肺热壅盛、痰热互结证。
(3)痰寒:痰寒质地清稀,色泽白腻,多见于寒痰阻肺、寒湿内阻证。
(4)痰瘀:痰瘀质地黏稠,色泽紫暗,多见于痰瘀互结、脉络瘀阻证。
三、痰饮的临床表现1. 呼吸系统症状(1)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出,伴胸满、胸闷、气短。
(2)喘息:呼吸急促,气息粗重,伴心悸、乏力。
2. 消化系统症状(1)恶心、呕吐:痰湿阻遏,胃气上逆。
(2)腹胀、便溏:痰湿困脾,运化失司。
3. 其他症状(1)头晕、头痛:痰湿蒙蔽清窍。
(2)肢体麻木、浮肿:痰湿下注,络脉瘀阻。
四、痰饮的诊断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痰饮的成因、发展过程及伴随症状。
2.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舌象、脉象,注意痰液的性状、色泽等。
3. 辅助检查必要时进行胸部X光、CT等检查,以明确痰饮的部位和性质。
五、痰饮的治疗1. 治法(1)健脾益气,温阳化饮。
(2)清肺化痰,润肺止咳。
(3)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 方药(1)痰湿证:二陈汤加减。
(2)痰热证:清金化痰汤加减。
(3)痰寒证:温肺化痰汤加减。
(4)痰瘀证:血府逐瘀汤加减。
3. 其他治疗方法(1)针灸:取肺俞、膻中、丰隆等穴位,行针法。
(2)推拿:按揉肺俞、膻中、丰隆等穴位。
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诊断治疗方
![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诊断治疗方](https://img.taocdn.com/s3/m/b998d6d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e.png)
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诊断治疗方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随其潜伏之处不同,见症亦千变万化。
若为其症状所惑,则万象纷纭,难以尽识;若识其根本,则能执简驭繁,知常达变。
水饮症,其辨证要点在舌。
凡舌体异常胖大,或舌苔水滑欲滴者,必有水饮!遇此舌象,不论其症状如何,即当利水;水饮去则症状减。
若妄加辨症,反舍近求远!水、饮、痰、湿有何区别?答:水饮痰湿,同出一源,但其形态及特性却有所不同。
湿者,潮湿之气也,乃无形之邪。
水、饮、痰乃有形之邪也!水与饮最为相近,常并称为水饮。
痰与湿差异较大,多另当别论。
湿者,散之如雾,聚之成痰。
积水为饮,饮凝为痰。
水清、饮稀、痰稠。
水饮痰湿的形成,论及形态差异,可概括为:“从无形到有形、从弥漫到聚集、从清稀到浓稠”。
水邪致病,可分为三类:水饮、水臌、水肿。
水饮证的主症就是舌象。
只要舌胖大苔水滑,不任是何病名,都按水饮论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问曰:夫饮有四。
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痰饮:脾主湿,肺主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肺不运,水湿流注胃肠,聚为痰饮。
悬饮:水停胁下,咳则牵引胸胁作痛,或兼发热,此乃悬饮。
即今之所谓“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水”之类。
溢饮:水气行于四肢,手足浮肿无力,谓之溢饮。
支饮:水饮停于胸膈、胃脘,如物支撑,以至心下坚满,咳逆不顺,谓之支饮。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
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浅议痰饮水湿
![浅议痰饮水湿](https://img.taocdn.com/s3/m/fee31c4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9.png)
浅议痰饮水湿发布时间:2021-09-24T02:25:45.666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3期作者:李喜强[导读] 痰、饮、水、湿,本是同源,性质是阴性李喜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痰、饮、水、湿,本是同源,性质是阴性,是机体津液输布失调产生的代谢产物,也是现代各种复杂类症候的致病因素,致病种类繁多,如代谢性疾病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痰、饮、水、湿本属一类,在体内常常混合存在,容易相互转化,又常常混称,如有湿痰、痰饮、水饮等名称,四者在形质,流动性、症候表现,理法方药等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想要提高中医疗效水平,系统阐述痰饮水湿尤为必要。
1.痰饮水湿之源流痰饮水湿是由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体内津液不能转化,造成代谢产物堆积。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所以体内痰饮水湿邪气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1]人体内的水液代谢需要肺、脾、肾三藏协同作用,若脏腑功能紊乱则会导致机体水液停聚,从而产生病邪,而这些邪气在体内又会对人体各个脏腑尤其是对心脑血管以及肺脾肾的损害。
痰、饮、水、湿四者,是人体内津液不正常转归形成的病理性产物,正所谓“一源而四歧”,“一源”是指四者形成的本质都是脏腑亏损,不能正常输布津液,“四歧”是因为各个脏腑的损害程度不同,以及机体差异阴阳分布不同,最终所形成的邪气性质、致病程度、疾病转归也各不相同,因此其形成总与肺气的宣发肃将,脾的运化,肾阳的气化,以及三焦和膀胱气化失常关系密切。
2.痰饮水湿在性质、流动性上的区别痰,是体内水液停聚凝结而形成的一种质地稠浊而黏的病理产物。
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型之痰常呈现胶质状态,一般部位以肺为主,以咳嗽咯痰为主,无形之痰病症复杂病机变化多段,可与有形之痰相兼、转化,常常遍布机体各个孔窍、脏腑,同时也是导致血糖血脂升高的无形因素之一。
水湿痰饮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水湿痰饮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8fc069e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7.png)
水湿痰饮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中医理论中,水湿痰饮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它是由于体内湿气积聚、津液停滞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水湿痰饮在临床上表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并降低生活质量。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介绍水湿痰饮的相关内容。
首先,在"2. 水湿痰饮名词解释"部分将给出水湿痰饮的定义和概念,并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接下来,在"3. 痰饮的解释说明"部分将详细介绍痰饮对身体的影响、常见症状及体征特点,以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然后,在"4. 湿饮的解释说明"部分将讨论湿饮的形成和原因分析、主要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以及中医治疗湿饮的方法与原则。
最后,在"5. 结论"部分将总结对水湿痰饮的认识深化与启示意义,并提出预防与调理的建议,同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对水湿痰饮的名词解释和解释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湿痰饮的定义、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并提供相关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疾病,读者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水湿痰饮,提高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2. 水湿痰饮名词解释2.1 水湿痰饮的定义和概念水湿痰饮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指体内湿气郁结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病理状态。
它主要表现为水液代谢紊乱,导致体内水分过多,使身体各个部位出现水肿、浮肿等情况。
同时,湿气蓄积也会引发痰液过多的问题,使咳嗽、咳痰等现象出现。
水湿痰饮不仅可以单纯存在于人体中,还往往与其他因素相互影响,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水湿痰饮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油腻、辛辣等食物的大量摄入容易产生湿气。
- 外界环境因素:如高温潮湿或者长时间待在潮湿环境中会让人体易受湿邪侵袭。
- 脾胃功能失调: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功能不佳会导致湿气积聚。
中医关于“痰饮”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痰饮”的证治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4d55bd9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0.png)
中医关于“痰饮”的证治分类一、痰饮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为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引起。
(一)脾阳虚弱1.临床表现:胸胁支满,心下病闷,胃中有水声,伴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2.证机概要:脾阳虚弱,清阳不升,水饮停胃。
3.治法:温脾化饮4.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前方温阳化饮,健脾利水,后方止呕降逆,温胃蠲饮5.常用药:桂枝、生姜温脾化饮;茯苓、白术淡渗利水,与甘草补气健脾;陈皮、半夏理气化痰降逆。
若胸满,心下痞者,加薤白、瓜菱祛痰宽胸消痞;泛吐清水者,加吴茱萸温脾散寒;心悸气短者,加黄芪补气升阳;便溏者,加薏苡仁健脾利水;苔白滑而灰,气短重者,加制附子加强温阳散寒化饮。
(二)饮留胃肠1.临床表现: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或虽利,但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排便不畅,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2.证机概要:水饮塞结,留于胃肠,郁久化热。
3.治法:攻下逐饮分消。
4.代表方: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前方化痰逐饮,散结通脉,后方涤饮泻热,前后5.常用药:甘遂、半夏逐饮降逆;白芍、蜂蜜酸甘缓中,以防伤正;甘草与甘遂相反相激,驱逐留饮;大黄、葶苈子攻坚决壅,泻下逐水;防己、椒目辛宣苦泄,通利小便。
若心下坚而满者,加陈皮、厚朴行气散饮;心下痛者,加木香理气止痛;利下腹满反复者为正气已伤,加干姜温脾助阳,加黄芪、白术补中益气;肠鸣腹满者,加枳壳、大腹皮理气;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葛根生津;苔腻者,加砂仁、陈皮化湿。
二、悬饮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病,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肺失宜通,饮停胸胁,络气不和。
如若饮阻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
(一)邪犯胸肺1.临床表现:咳痰胸痛,咳甚气急,伴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不解,咳嗽,痰少,呼吸、转侧则疼痛加重,心下痞硬,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证治纲要——水湿痰饮证治
![证治纲要——水湿痰饮证治](https://img.taocdn.com/s3/m/3d5368a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5.png)
证治纲要——水湿痰饮证治小标题目录:第十节水湿证一、湿证1、湿阻中焦证2、气分湿热证3、肝胆湿热证4、大肠湿热证5、膀胱湿热证6、经络湿热证二、水饮证1、水停证2、饮证第十一节痰证一、湿痰证1、痰湿阻肺证2、痰阻心脉证3、痰蒙心神证4、痰气互结证二、热痰证1、痰热壅肺证2、痰火扰神证3、胆郁痰扰证三、寒痰证四、燥痰证五、风痰证第十节水湿证一、湿证1、湿阻中焦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2、气分湿热证:若湿重热轻,可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濡或濡数;若湿热并重,可见身热倦怠,肢酸沉重,小便短赤,苔黄而腻,脉滑数。
3、肝胆湿热证:胁肋部胀痛灼热,或有痞块,厌食,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或寒热往来,或身目发黄,或阴囊潮湿、瘙痒难忍,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因瘙痒。
4、大肠湿热证:腹痛,下痢赤白粘冻,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或有恶寒发热、但热不寒等症,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5、膀胱湿热证: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频黄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舌红苔黄腻,脉数。
6、经络湿热证:肢节烦痛,肩背沉重,遍身疼痛,下注足胫,肿痛不可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脓水不绝;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紧数或濡数。
方证:①湿阻中焦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急性胃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平胃散(苍术20 厚朴10 陈皮10 甘草生姜大枣适量)②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
或山岚瘴气等。
(肠胃型感冒,急性胃肠炎)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藿香正气散(大腹皮茯苓各15 半夏曲厚朴各12 白芷紫苏白术陈皮桔梗藿香各10 甘草3 生姜大枣适量)③湿热中阻之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水湿痰饮——百病皆由痰作祟
![水湿痰饮——百病皆由痰作祟](https://img.taocdn.com/s3/m/838fb76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7.png)
水湿痰饮——百病皆由痰作祟经常听见中医大夫说“痰饮”,中医所说的“痰饮”到底是什么呢?水湿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之一。
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水湿痰饮虽然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但四者同源异流,在性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又有所区别。
水湿痰饮的关系首先我们可以认为水湿痰饮“本是同根生”,水湿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
但无论从性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与治疗,这都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
1、形质的区别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
2、停留部位的区别湿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易困阻脾土,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水多溢于肌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痰则外而皮肉筋骨,内而脏腑,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饮多停留于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病名。
水湿痰饮的关系如下图。
3、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有形之痰,系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之痰鸣,体表可触之瘰疬、痰核等。
无形之痰,系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直接视之不可见,但却有征可察,如梅核气、眩晕、癫狂、呕吐、肿块、腻苔等,临床上主要通过分析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加以确定。
无形之痰饮的概念,拓展了痰饮作为继发性病因的致病范围,进一步丰富了痰饮学说的内容。
水湿痰饮皆为阴邪,异名而同类,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或同时并存,或相互转化。
因此许多情况下难以截然分开,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内伤病机痰、饮、水、湿的区别与治疗
![内伤病机痰、饮、水、湿的区别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98c059e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3.png)
内伤病机痰、饮、水、湿的区别与治疗中医学理论是基于以五脏为中心,以阴、阳、气、血、津、液、精等为生理基础的知识体系。
从古到今,从理论到实践,中医学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环境到人体,从病因到病机,从病证到治法方药等,在中医学传承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特殊发展过程,使得很多理论与概念缺乏内涵的稳定性,这一现象在内湿的相关概念上显现的尤为突出。
与内湿相关的概念均与水液的代谢障碍有关,包括水、痰与饮,四者具有很多的相关性,有时一同致病,是导致在概念上有一定的交叉和混用的主要原因,甚至在特殊情况下难以区分和界定,但是在来源与性质上四者仍有明显区别:《素问·经脉别论第二十一》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句经文是被后世医家反复引证用以说明津液代谢的过程与途径,内经是从比较笼统的角度予以概括的,实际上津液的代谢是非常复杂的,经过全身脏腑经络的运行化生,演化成各种具备功能的液态物质或功能状态。
《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
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
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这几句话提出了饮食入胃之后,进一步的分化,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宣则为气,出则为汗,逆则为泪,下则为尿,行者为津,留着为液。
病理情况下,寒则聚沫为痛,结则为水。
痰饮病证治
![痰饮病证治](https://img.taocdn.com/s3/m/b50b0e1df18583d04964594c.png)
痰饮病证治痰饮病证治泰山医学院李华安痰饮病理根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第十二》的说法,痰饮就是水毒,即水分代谢障碍。
水湿痰饮病类似于西医卡他性炎症,即粘膜、浆膜、腺体、结缔组织等急慢性渗出性炎症。
体内水分在生理状态下叫做津液;在病理范畴内称为水、湿、饮、痰。
稀者为水,稠者为痰。
痰饮不仅包括西医所谓直观下的水肿,还包括水湿停聚内脏,如水湿困脾、水气凌心等;不仅包括西医所谓能咯吐出来的呼吸道分泌的粘液,还包括鼻咽腔和消化道分泌的粘液。
根据痰饮停滞在体内不同部位,分别称为悬饮、支饮、溢饮等。
根据痰饮病程长短又分为留饮和伏饮等等。
痰饮证治经方派最早提出治疗痰饮的总原则是“当以温药和之”,并提出化痰、渗湿、逐水的治法。
“呕家……,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
“哕者,小半夏汤主之”(同上)。
呕家,就是经常呕吐的人。
心下有支饮,就是胃中水湿滞留。
哕,包括恶心、干呕、呕吐。
总之,用小半夏汤治疗胃中水湿滞留引起的呕吐,能消除恶心、干呕。
“呕家本不渴,渴者为欲解。
反而口渴,心下支饮故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同上)。
反复呕吐,本来不口渴,反而口渴,是因胃内停水的缘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突然呕吐,胃部胀满痞塞,眩晕,心悸是由水饮引起,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因为眩晕、心悸而用茯苓,可见茯苓还有镇静作用。
(同上)。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又曰:“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同上)。
“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都应利小便,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茯苓、白术都有微弱的利尿作用。
当胃中水饮大量停滞时,就会出现“水入则呕”的“水逆”证。
此时应加重处方的利尿作用,用五苓散治疗。
五苓散即苓桂术甘汤,去甘草,加猪苓、泽泻。
猪苓、泽泻都有较强的利尿作用。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同上)。
“水、湿、痰、饮”实质及治疗原则探析
![“水、湿、痰、饮”实质及治疗原则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c0703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5.png)
ʌ理论探讨ɔ水㊁湿㊁痰㊁饮 实质及治疗原则探析❋任㊀爽,刘妍彤,张㊀杰ә(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阳㊀110001)㊀㊀摘要:水㊁湿㊁痰㊁饮本属一类,均为脏腑失和㊁代谢失常㊁水液运化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四者之间同源而异流,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兼夹出现,常难以区分界定并影响临床诊疗㊂本文通过对中医古籍及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从性质㊁形质㊁成因㊁分类㊁病位㊁症状诸方面探讨水㊁湿㊁痰㊁饮的特点及性质,揭示水㊁湿㊁痰㊁饮的实质特征㊂并基于水㊁湿㊁痰㊁饮的实质特征,提出其共性治疗原则,即治病求本㊁治本用温及助气行水㊂同时辨析各自特点阐述个性治则,即水病辨阴阳标本论治,湿病辨表里三焦论治,痰病辨寒热部位论治,饮病辨饮停部位论治,以期加深对水㊁湿㊁痰㊁饮内涵的理解,掌握四者之间的界定及相关性,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㊂㊀㊀关键词:水;湿;痰;饮;实质;治疗㊀㊀中图分类号:R22.1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1-0013-04Essence and treatment principle of "water ,dampness ,phlegm and fluid"REN Shuang ,LIU Yang-tong ,ZHANG Jie ә(The First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gyang 110001,China)㊀㊀Abstract :Water ,dampness ,phlegm and fluid belong to the same category ,they are all pathological products of abnormal metabolism of viscera and disorder of water transport.The four are of the same origin and different flow ,influence each other ,transform each other and appear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s often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and define and affect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ncient books and liter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Water ,Dampness ,Phlegm and Fluid from the aspects of nature ,shape and quality ,causes of 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disease location and symptoms ,and reveal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dampness ,phlegm and fluid.Based on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dampness ,phlegm and fluid ,the common treatment principles of water ,dampness ,phlegm and fluid are put forward :looking for the basic causes in treating diseases ,using mild medicine to cure diseases ,and running Qi and fluid.At the same time ,analyz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expound the individual principles ,differentiate Yin and Yang in water diseases ,differentiate triple energizer and exterior interior in dampness diseases ,differentiate cold heat and location in phlegm diseases ,differentiate location in fluid.In order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water ,dampness ,phlegm and fluid",master the definit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four ,and better guide the clinical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㊀㊀Key words :Water ;Dampness ;Phlegm ;Fluid ;Intrinsic quality ;Treatment❋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973661)-基于leptin-JAK 及NLRP3细胞焦亡通路探讨祛痰除湿中药对RA 痰湿因素的效应机制研究;辽宁省中医药临床学(专)科能力建设项目(辽中医药函字(2018)27号)-中药复方青痹颗粒外用治疗中医热痹的临床方案优化及疗效再评价;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18)224号)-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作者简介:任㊀爽(1983-),女,辽宁沈阳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从事风湿免疫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㊂ә通讯作者:张㊀杰(1971-),女,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从事风湿免疫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Tel :************,E-mail :zhangjie945@ ㊂㊀㊀水㊁湿㊁痰㊁饮均是因脏腑代谢失常㊁水液运化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四者之间同源而异流,其性质㊁表现不同㊂湿聚成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四者相互影响㊁互成病因,亦可相互转化或兼夹出现,如痰湿㊁水湿㊁水饮㊁痰饮等,病变可涉及多条经络及多个脏腑,临床表现多变㊂故本文将从性质㊁形质㊁成因㊁分类㊁病位㊁症状诸方面探讨水㊁湿㊁痰㊁饮的特点,揭示水㊁湿㊁痰㊁饮的实质,探索其治疗方法,以期证实中医理论对临床的诊疗作用㊂1㊀ 水㊁湿㊁痰㊁饮 溯源 同源异流水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㊂‘素问㊃阴阳别论篇“曰: 三阴结,谓之水㊂ ‘灵枢㊃宣明五气“说: 下焦溢为水㊂ 隋㊃巢元方‘诸病源候论㊃水肿候“首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且沿用至今[1]㊂湿首见于‘素问㊃五常政大论篇“: 大雨时行,湿气乃用 ,此时湿指自然界的一种潮湿的气候状态㊂后‘素问㊃痿论篇“: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 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将湿引入病因之中㊂后东汉㊃张仲景在其著作中首创 痰饮 一词,并设专篇‘金匮要略㊃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讲解该病㊂隋代‘诸病源候论“首先对痰病㊁饮病从痰的性状和成因进行区分,其中 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 饮 ㊂宋㊃杨仁斋‘直指方“首次将痰饮分为 痰涎 和 水饮 , 痰之与饮 其状亦殊,痰质稠黏,饮为清水 ,从形质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了鉴别[2]㊂2㊀ 水㊁湿㊁痰㊁饮 实质探析水㊁湿㊁痰㊁饮本属一类,均是脏腑代谢失常㊁水液运化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难以截然分开,且四者之间可相互转化或兼夹出现,如痰湿㊁水湿㊁水饮㊁痰饮等㊂但因量㊁质㊁停留部位与表象的不同,而命名㊁治疗有异㊂故本文将从性质㊁形质㊁成因㊁分类㊁病位㊁症状诸方面,探讨水㊁湿㊁痰㊁饮的特点,从而揭示其实质㊂2.1㊀性质按照张仲景六经辨治体系,中焦虚寒为导致水湿痰饮停聚的内在因素,因此水湿痰饮属于中医学 太阴病 范畴[3],即均为阴寒性质的病理产物㊂正如‘素问“言: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但其中湿与痰可寒化或热化㊂湿从寒化即为寒湿,湿从热化即为湿热;酿痰生热即为痰热,寒湿生痰即为寒痰㊂水则辨其属性,归为阴阳;饮多因寒而生,故予 温化 ,太阴得温,水饮自去㊂2.2㊀形质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状态[4],易困阻脾土㊂湿无形,水痰饮有形㊂周长清[5]对此进行了详尽阐述:湿为水之性,凡具渐湿黏濡之变者统谓之湿,以其为水之渐也,无论外感内伤,多见沉重倦怠诸症;水为湿之盛,其表现为水液停留或泛溢,如肿胀㊁肠鸣㊁泄泻㊁小便不利之类;痰饮统为水邪所化,只以稠厚者谓之痰,清稀者谓之饮,得阳热煎熬而成者谓之痰,得阴寒凝聚而成者谓之饮,故将形质归纳为水属清液,湿性黏滞,痰多厚浊,饮为稀涎㊂2.3㊀分类水㊁湿㊁痰㊁饮各自具有不同的分类方式㊂水依其属性可以分为阳水及阴水,湿依其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外湿及内湿[6],痰有有形与无形之别[7],有形之痰,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为实质性痰浊,质地较稠,流动性较小,见于咳出之痰㊁哮鸣之声㊁瘰疬之块等㊂无形之痰,视之无物,触之无形,闻之无声,但见其证不见其实,是通过痰致病所特有的症状或病证表现出来㊂饮根据停留部位进行划分[8],停留胃肠谓之 痰饮 ,留于胁下谓之 悬饮 ,支撑胸肺谓之 支饮 ,泛溢四肢谓之 溢饮 ㊂2.4㊀成因水㊁湿㊁痰㊁饮均以肺脾肾功能失调㊁三焦气化失调㊁气机不畅㊁津停为患[9]㊂水的成因为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脏腑功能异常致使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其中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㊁疮毒㊁水湿而成,病位主要在肺㊂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㊁禀赋不足㊁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10];湿多外感由时令或居处潮湿或由脾失健运㊁水液运行迟缓而弥漫地浸渍于某些脏腑组织,病变可涉及多个脏腑,其中与脾关系最为密切[11]㊂五脏尤以肺脾肾三脏阳虚不运为痰饮病形成的根本原因[12]㊂心阳不振失于推动,肺阳亏虚失于宣降,脾阳虚衰失于健运,肾阳亏虚失于温煦,肝失调达㊁三焦气道不利,水谷难以化为精微以养荣,却化为痰饮并随人体虚弱中医学部位而潴留㊂与此同时,四者相互影响也可互成病因,即湿聚成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积水为饮,酿湿为痰㊂2.5㊀病位水多溢于肌表,以头面㊁眼睑开始,或起于四肢㊁腹背或全身水肿为特点,严重者可伴有胸水㊁腹水等㊂湿流关节,水溢肌肤,以肢体㊁关节㊁肌肉㊁经络㊁骨节为主要病变部位;痰则外达皮肉筋骨,内连脏腑经络,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13]㊂饮多停留于胃肠㊁胸胁㊁四肢等脏腑组织的间歇或疏松部位㊂需要区别的是水广泛溢于肌肤,聚于局部则为痰饮;痰饮虽无处不到,却多停留于局部,痰饮广泛溢于肌肤则可形成水肿㊂2.6㊀症状水多溢于皮肤肌表,以头面㊁下肢水肿甚则一身悉肿为主㊂外湿邪致病临床表现以身痛㊁肢体屈伸不力为主,内湿致病则以倦怠㊁乏力㊁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14]㊂痰之为物,随气上下,无处不到㊂痰湿阻肺则见痰多㊁咯痰,痰阻于肠则见腹胀㊁肠鸣,痰浊上蒙则见眩晕㊁癫狂,痰留于胃则见恶心呕吐,痰迷心窍则见神昏㊁痴呆,痰火扰神则见精神狂躁,痰气阻喉则见如物梗阻㊂饮停于不同的部位则表现为不同的证候,其中饮在肠胃沥沥有声;饮滞胸胁,咳唾引痛;饮停胸膈,咳逆浮肿;饮溢肌肤,水肿身痛㊂3㊀ 水㊁湿㊁痰㊁饮 治疗原则方随法出,法随证立,因此水㊁湿㊁痰㊁饮的治疗方法是基于其病因以及病性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治疗原则㊂3.1㊀共性治疗3.1.1㊀治病求本㊀水㊁湿㊁痰㊁饮多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㊁气滞水停而致㊂‘景岳全书㊃肿胀“曰: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㊂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㊂[15] ‘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云: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病之生当责于脾㊂脾虚水液不运,水津失布,或脾虚湿邪壅盛阻滞气机,水谷不归正化,内湿蓄积,或湿停成饮,或湿聚成痰[16]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17]中云: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㊂ 其治法凸显了脾胃的核心地位,这也与痰饮的病机相契合,即 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者 的中心思想[18]㊂故在水㊁湿㊁痰㊁饮的治疗过程中,治病求本,注重肺㊁脾㊁肾的治疗,而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㊂3.1.2㊀治本用温㊀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是治疗痰饮总的治疗原则㊂水㊁湿㊁痰㊁饮同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故给予温阳化气㊁温化水饮[19]㊂温阳药有振奋阳气㊁通行水道的作用[20],因此治疗水湿与痰饮一样,当用温热之药,非温不足以化[21]㊂对于水的治疗,益气利水㊁温阳利水均符合治本用温的治疗原则㊂同时肺脾肾阳气亏虚,肾阳不足,蒸化失司,水湿泛滥,或脾阳虚,上不能输精养肺,反痰饮而干肺,下不能助阳以制水,水寒之气反伤肾阳,由此必致水液内停中焦,流溢各处,波及五脏,痰饮内生㊂故对应治法为温上以复肺宣发通调之职,温中则以助脾精微运化输布,温下则助气化水行;阳气得以振奋,三焦得以通利,大气得转,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痰饮自然得消,阳气得复,饮不复聚,则病证自愈㊂3.1.3㊀助气行水㊀‘难经“云: 三焦者,水谷之通路,气之所终始也㊂[22] 三焦为元气的运行通路,是参与人体气机运行㊁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三焦气化失宣是水液代谢异常的主要病机㊂三焦司全身气化,为内脏的外府,运行水谷津液的通道,气化则水行㊂若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㊂三焦调通,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㊂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饮停积,不得宣行,聚成痰饮[23]㊂水㊁湿㊁痰㊁饮致病范围涉及广泛,全身气机郁滞,行气助运则是消散停积水液的重要治法㊂3.2㊀个性治疗除水㊁湿㊁痰㊁饮的共同治疗原则,还应根据各自特点针对性进行治疗㊂3.2.1㊀水病辨阴阳标本论治㊀水病的治疗首先应辨别阳水阴水的不同,阳水多由于肺失通调所致,多兼有风水相搏的表证属标,故治疗以祛风解表㊁宣肺行水为主,风水表虚给予防己黄芪汤,表实里热给予越婢汤,表实兼热给予越婢加术汤散邪清热[24]㊂阴水多由脾肾阳虚为由属本虚,治疗则应多注重调补脾肾,其中脾阳不振应温运脾阳㊁行气利水;肾阳衰微应温补肾阳㊁化气行水㊂张仲景治疗水气病主张腰以上肿当发其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水邪壅盛泛滥则攻下逐水,这三法都以祛邪为主,待大部分水邪排出后应转为从本论治或标本兼治,以使新邪不生[25]㊂3.2.2㊀湿病辨表里三焦论治㊀湿病的治疗应首辨表里,兼顾内外,注重分上中下三焦论之[26]㊂外湿为患,湿邪在表,由皮毛而入,流注肌腠㊁关节,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㊁身重㊁骨节疼痛为特征,治当因势利导用发汗之法㊂若风湿相结袭表,宜用微汗法,因 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㊂故应微发汗为主,使阳气缓缓流通,则风与湿邪俱去[27]㊂内湿为病,由相关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津液代谢障碍而生,其病位在里,但当利其小便,配合调整脏腑功能则内湿去㊂若内外合邪㊁相互为病则需辨两者之轻重,并配合健脾化湿㊁芳香化湿㊁苦温燥湿㊁淡渗利湿㊁清化湿热㊁温化水湿等方法清三焦之湿[28]㊂3.2.3㊀痰病辨寒热部位论治㊀对于痰的治疗,可结合痰聚之部位进行分脏论治,并结合寒热属性确立治法㊂痰聚肺脏可出现咳嗽㊁咳痰,应根据寒热属性清热化痰或温化寒痰,给予清气化痰丸或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方药治之;痰聚于胃肠可出现腹胀㊁肠鸣,应健脾化痰,给予二陈汤等;痰聚于心脑可出现神昏㊁痴呆,应化痰开窍,给予滚痰丸等;痰聚于咽喉可出现喉中如物梗阻,应燥湿化痰,给予四七汤等;痰聚于经络可见痰核,应化痰通络,给予消瘰丸等,根据痰病寒热属性的不同消补兼施,温清并用[29]㊂3.2.4㊀饮病辨饮停部位论治㊀饮的治疗应祛饮以治标,温阳以治本,在表则发汗,在里则温化,虚则补之,实则攻之,邪实正虚则消补兼施,饮热相杂则温清并用,并根据痰饮㊁悬饮㊁支饮㊁溢饮的不同分则论之㊂痰饮可见饮在肠胃㊁沥沥有声,给予己椒苈黄汤攻下逐饮等;悬饮可见饮留胸胁㊁咳唾引痛,给予十枣汤㊁控涎丹等泻肺祛饮;溢饮㊁支饮虽饮停部位不同,但外寒里饮的病机相似,异病同治,皆以小青龙汤宣肺解表㊁散寒化饮[30]㊂与此同时,临床上饮积不化㊁气机升降受阻,故常见气滞,应注重调畅气机,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气机畅则饮自消,因此在临床上应配合使用气滞类药物㊂4 结语综上,水㊁湿㊁痰㊁饮均为水液代谢的产物,在性质㊁形质㊁成因㊁分类㊁病位㊁症状方面可加以区分,在其本质等决定因素的作用下,可以提出治病求本㊁治本用温㊁助气行水的共性治疗原则,并可依据四者的特点,求同存异㊂并注重治疗主要致病因素以及四者之间的相间证候,从临床角度出发,探讨水㊁湿㊁痰㊁饮的实践应用,为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提供依据㊂参考文献:[1]㊀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2]㊀杨仁斋.仁斋直指[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3.[3]㊀马家驹,张晓雷,王玉光.以治则治法为核心构建经方痰饮水湿辨治体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4):69-71.[4]㊀郑守曾.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6.[5]㊀周长清.‘金匮要略“水气病之水与气及其他[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2):84-85.[6]㊀陈一芝,陈小仙,吴卫兵.试论 湿为阴邪,非温不解 [J].中医杂志,2009,50(S1):47-48.[7]㊀李灿东,吴长汶,杨小婷,等.痰证之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9):3922-3924.[8]㊀刘宁,贾春华.‘金匮要略“水湿痰饮病的认知原型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9):1490-1493. [9]㊀李茜,占永立.对‘伤寒论“中 水㊁湿㊁痰㊁饮 的认识[J].北京中医药,2016,35(9):863-865.[10]㊀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11]㊀陈莹,刘悦,杨关林,等.从脾主运化水湿角度论胸痹心痛的发病[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10):2541-2543. [12]㊀张萍.从痰论治眼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852-853.[13]㊀刘妍彤,吕晓东,庞立健,等.慢性复杂性疾病中医共性证治探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3):669-671.[14]㊀梁润英,姚振发.张仲景与薛生白对湿邪为病认识异同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2):39-41.[15]㊀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16]㊀陈楚为.从药物性味配伍分析‘伤寒论“治水湿痰饮病方剂的组方规律[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17]㊀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18]㊀方芳,栗明,周海纯,等.‘医门法律“痰饮门论治用药特点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5,32(4):83-84.[19]㊀赵鼎,吕翠霞.浅议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5):2229-2232.[20]㊀张永,胡勇,欧阳孙孟,等.吴瑭运用温热药治疗温病的理论初探[J].中医药导报,2017,23(12):11-12.[21]㊀陈仲杰,吴中朝,王巧妹,等.高脂血症痰饮病机及 温灸和之 治法探析[J].中医杂志,2012,53(17):1460-1461.[22]㊀扁鹊.难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6.[23]㊀李燕,刘尚义.刘尚义治疗痰湿思路[J].中医杂志,2017,58(18):1550-1553.[24]㊀张晓雷,马家驹,蔡永登,等.‘金匮要略“痰饮水气辨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7):43-45.[25]㊀杨奕望,张再良,吴鸿洲.‘金匮要略“利水法举要[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4):41-42.[26]㊀张雪亮,成准模.湿阻三焦,治重上焦论 ‘温病条辨“ 气化则湿化 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2):1099.[27]㊀李智煜,田立新.论非温阳无以祛湿也[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9):1589-1593.[28]㊀余瀛鳌.中医学验领域中的继承与创新 荐阅‘中医湿病证治学“[J].中医杂志,2008,49(1):20.[29]㊀靳长旭. 方 位 相配论痰饮[J].中医杂志,2007,48(11):1050-1051.[30]㊀张丹丹,温成平.张仲景汗法论治湿㊁水㊁饮病思路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2):252-253.收稿日期:2020-03-18(上接第1页)草干姜汤,或炙甘草汤,或升陷汤加大剂量的铁脚威灵仙㊂上下两条是气机升降问题,不是病位问题㊂九是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㊂禁通噤,口紧不开,鼓颌战栗㊁恶寒而神智不能控制㊂把寒战㊁口噤归于火,是热病前驱期的症状,君火㊁相火时期为多,也见于火邪内郁,阳气被遏不能外达的真热假寒证,可用升阳散火汤(李东垣)或‘沈氏尊生书“的升麻石膏汤㊂十是诸痉项强,皆属于湿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有 因于湿,首如裹 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张为痿㊂ ‘金匮要略“有刚痉㊁柔痉之分,多见于湿痹㊁暑湿㊁湿瘟,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可用葛根汤㊁羌活胜湿汤㊂十一是诸逆冲上,皆属于火㊂胃逆用左金丸,痞逆用旋覆代赭汤,气逆用桂枝加桂汤或奔豚汤㊂十二是诸胀腹大,皆属于热㊂此条是臌胀㊁肝硬化之类,用中满分消汤,分下水液㊂十三是诸躁狂越,皆属于火㊂躁是烦躁不安㊂‘难经“说 重阳者狂 ,狂是言行夸大,发疯㊂越者,失常度也㊂叶天士喜用当归龙荟丸㊂十四是诸暴强直,皆属于风㊂此条即破伤风,用玉珍散㊂十五是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㊂此条说肠蠕动,从腹中发出的声音,自己和他人都能听见,腹部叩诊有鼓音,是胃肠功能紊乱㊁易激综合征之类㊂用肥儿丸或痛泻要方㊂十六是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㊂胕即跗,这是下肢肿酸痛的一套症状,疼酸是痛得凄切楚楚㊂惊骇是突然惊发而起,是糖尿病足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象㊂王冰注 热气多也 ㊂当指局部,因血糖高㊁热郁或血瘀所致,此处,除有寒则痛(‘素问㊃举痛论“)或 不通则痛 外,热郁也能致痛,代表方四妙勇安汤㊂十七是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㊂这也是一组症状,转是头转,反是头向后,戾是捩,热转㊂水液浑浊,除指尿外,是呕吐物,这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㊂用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诊一得“)㊂十八是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指口吐水液,小便冷尿,大便,便冷水㊂笔者见到沿海地区,因多吃海鲜,海鲜为寒性而患肠套迭,腹痛而大便稀水㊂用四逆汤,重加附子㊂十九是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㊂上吐酸水,大便呈暴发性泄泻,是霍乱病(注意霍乱弧菌等引起的霍乱尚没传入),可用玉枢丹(也名紫金锭),用左金丸合芍药汤也可㊂此十九条精辟地概述了五运六气中五胜㊁气反(下㊁上)㊁六气的病机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最后用‘大要“的话又点拨了重点: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㊂五胜 是六气应五行变化之胜而发生五脏病㊂被列为谨守之先㊂在本大论中,十九条前面的 六气之胜 一段,以帝与岐伯对话形式做了解读: 六气之胜,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也㊂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㊂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㊂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㊂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㊂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㊂所谓感邪而生病也㊂ 这是六气致五脏病的病机,可谓机中之机㊂病机十九条理论上重要,还与表述方式的特点有关㊂我认为有三点:一是病象的宏观惟象性㊂从看得见摸得着症状体征,令人见微知著;二是用症状-推理-判断的三段式逻辑;三是易简思维,简捷而达快速学用㊂病机十九条真是 圣人所以极深而研机也 之作㊂收稿日期:2020-12-26。
痰饮水湿
![痰饮水湿](https://img.taocdn.com/s3/m/51da43380b4e767f5acfcec3.png)
枝附子汤;
痰饮水气病方证述要
• 痰水停滞上焦,主要影响心肺功能,治以宣散,卑肺气通调,水 湿布散流通。 • 水滞中焦,主要阻碍脾胃阳气,致升降失常,治以温化,重点在 健脾运,间或温肾阳。 • 水流下焦,主要影响肾阳蒸化,膀胱开阖失度,治以通阳利水。
• 四肢肿势较甚,肌肉轻度跳动,用防己茯苓汤(芪桂草);
产生,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治在脾。肺主通调水道也,当微汗发表
以宣肺,遂于前方中加麻黄10克,再服7剂,水肿退尽,久未复发。
湿病方证述要
• 表湿阻肺,身痛发热,气喘鼻塞心烦者,可纳药鼻中宣泄,后世多用辛 荑消风散; • 表湿夹寒,身疼无汗者,用麻黄加术汤; • 表湿化热,日晡诸症加剧,用麻杏苡甘汤; • 表湿兼卫阳虚弱,汗出恶风者,用防己黄芪汤; • 湿兼风邪犯表,身痛不能转侧,小便不利,大便溏薄,湿盛阳微者,用桂
身重脉浮。
• 湿易困阻脾胃,见纳呆便溏,舌苔白腻等。
• 湿为六淫之邪,湿性粘腻多兼挟风、寒等不同的邪气。
• 湿性粘腻、重滞,湿为阴邪, 易损伤阳气,所病缠绵难愈。
• 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分。 • 外湿多为久卧湿地,阴雨连绵,或汗出衣里湿冷,或汗出入 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 内湿则脾虚失运,水湿内停。 • 湿病的发生,多先有内湿,后感外湿,内外合邪才能发病。 • 内湿可以招致外湿,外湿可以引动内湿。
膝、踝、掌指、近端指间关节2度肿胀,晨僵超过20小时,发热
37.3~38.5℃,纳呆,睡眠不安,二便少。前医投予桂枝芍药知母汤
4剂,诸症不减。问之,虽发热但无汗,全身闷热心烦,舌淡红苔白,
脉浮紧略数。
• 此乃风湿表实证。《金匮要略》云:“若治风湿者,发其 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即投麻黄加术汤发汗 解表,除湿通络:麻黄、桂枝、杏仁各12克,甘草6克,白术15 克。当天下午服1剂,至晚上见微微汗出,僵硬感减轻,当晚 安睡,晨起体温正常。服完3剂,热退,关节疼痛缓解,纳增。 安然出院回校就读。
浅谈痰饮水湿病证治共54页
![浅谈痰饮水湿病证治共54页](https://img.taocdn.com/s3/m/22a3609fe45c3b3566ec8ba7.png)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浅谈痰饮水湿病证治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痰饮病证治浅识
![痰饮病证治浅识](https://img.taocdn.com/s3/m/7c0f6b1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6.png)
痰饮病证治浅识杨梦琳;李勇华;张运辉【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21【总页数】2页(P3841-3842)【关键词】痰饮病;中医;辨证论治【作者】杨梦琳;李勇华;张运辉【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重庆市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404120;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重庆市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404120;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4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8痰饮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产物,并可继发成为病因,痰饮病证候复杂多变。
较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清代沈金鳌所著《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云:“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
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痰饮具有影响水液代谢、阻滞气血运行、蒙蔽心神以及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等特点[1]。
临床上许多顽疾从痰饮论治往往收效甚佳。
本文对痰饮病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作了一定的阐述,并以2例临床病例佐证。
1 病因病机痰饮病形成的内因主要为肺、脾、胃、肾的气化功能异常及三焦水道不利。
《四圣心源·痰饮根原》曰:“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湿。
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乃痰饮之本。
盖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肾水温升则化气。
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
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2]。
”津液入胃后经消化,以精气的形式上输至脾,脾气有散精之功,水谷之精气与肺呼吸之精气合于肺,肺通调水道,又为水之上源,一方面使津气输布全身,部分通过腠理排出,另一方面下输膀胱,排出代谢废物。
《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3]。
”肾司开阖,气化之本,一旦气化失司,开阖不利,水液代谢失常,清津不能运化,浊阴不得降,水湿停滞,酿为痰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乃风湿表实证。《金匮要略》云:“若治风湿 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即投 麻黄加术汤发汗解表,除湿通络:麻黄、桂枝、杏 仁各12克,甘草6克,白术15克。当天下午服1剂,至 晚上见微微汗出,僵硬感减轻,当晚安睡,晨起体温 正常。服完3剂,热退,关节疼痛缓解,纳增。安然出 院回校就读。
眩晕等。
水
水:质清,流动性大的液体,多流积于人体低下 松驰部位。
《金匮》将水气病分为四水(风水、皮水、正水 、石水),五脏水和气分、血分、水分。
前人总结水气病的形成:“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其制在脾” 。
✓ 《景岳全书》谓:“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 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 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2.饮病辨饮停部位,治以标本兼顾
• 饮停于胃者,主症以反复呕吐清稀痰涎、口渴不欲 饮水,或口渴饮水与呕吐交替出现为特征;亦可表现 为心下坚满,得利稍减;或者是出现背寒冷如掌大; 或者是胸胁部位支撑胀满不舒;或者是发为眩晕,如 坐舟船,不能视物等。
• 饮停于肠者,主症可有腹满胀大,二便不通;或为腹 中肠鸣,沥沥作声;或为脐下动悸,状若奔豚等。并 可见体形素来丰盛,今却日渐消瘦,口舌干燥,心中 悸动等。
在表在上者,宜用汗法;在里在 下者,当利其小便。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
微汗法
• 《金匮要略·湿病》:“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 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 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 因湿乃重浊之邪,不可骤去,宜微汗,缓图而散之。 • 微汗又分表实与表虚之不同,轻、重、夹风、夹寒
二、痰饮水湿之邪致病特点
痰
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从症测知。 “百病皆由痰作祟” 。 《类证治裁》: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
在肝则眩,在肾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 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化百端”。
饮
饮:常聚集于胸、腹、胃肠等管腔之中。 根据饮邪停留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痰饮、悬
• 湿易困阻脾胃,见纳呆便溏,舌苔白腻等。 • 湿为六淫之邪,伤人多兼挟风、寒等不同的邪气
。 • 湿性粘腻、重滞,湿为阴邪, 易损伤阳气,所病缠
绵难愈。
• 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分。
• 外湿多为久卧湿地,阴雨连绵,或汗出衣里湿冷 ,或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 内湿则脾虚失运,水湿内停。
• 湿病的发生,多先有内湿,后感外湿,内外合邪才能 发病。
之别。
[案例1]
• 患者,女,16岁“四肢中小关节反 复对称性肿痛2年,加重1个月,多 方治疗无效”。接诊:四肢、肩、 肘、腕、膝、踝、掌指、近端指 间关节、下颌关节、胸锁关节均 疼痛,难于屈伸,双侧腕、膝、踝、 掌指、近端指间关节2度肿胀,晨 僵超过20小时,发热 37.3~38.5℃,纳呆,睡眠不安,二 便少。前医投予桂枝芍药知母汤4 剂,诸症不减。问之,虽发热但无汗 ,全身闷热心烦,舌淡红苔白,脉浮 紧略数。
浅谈痰饮水湿病证治.
一、生理与病理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 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 五经:五脏的经脉。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示意图
吸呼
精微上输
肺
全身 宣发作用
汗
肃
饮 食
胃、脾
降 作 用
气 化 作 用
类别
苓桂术甘汤证
肾气丸证
短气,小便不利+心下 短气,小便不利+畏寒
主证 悸,胸胁支满,目眩 足冷,腰痠腿软,少腹
肾阳暖脾
肾
气化作用 膀胱 尿
病理:痰饮水湿的产生与肺脾肾密切相关
• 肺失宣降,肺失通调,可发生溢饮、支饮、悬饮或者 风水;
• 脾不运化水液, 可发生痰饮、悬饮、支饮、溢饮或 为皮水;
• 肾气化无力,可为痰饮、正水、石水; • 可合并为病:痰饮、痰湿、水饮、水湿、湿饮、
湿痰等 。
•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 “肺为水之上源”
风水与溢饮
• 《医宗金鉴》中说:“溢饮者……即今之风水水肿 病也”。
• 溢饮,水泛肌表成肿,无汗身体疼重。 • 风水,可见汗出恶风之表虚证。
湿
• 湿:湿如雾露,游行散漫,上升外达,从外感受,常客 肌表,郁遏表阳而营卫不和。
• 湿病特征为发热恶风,发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肢体关 节疼痛,汗出,身重脉浮。
• 悬饮指肝肺气机不舒,饮停胸胁,症状表现以胁下咳 唾引痛为特征,并可痛引缺盆。
• 溢饮指肺卫失宣,饮溢肌肤,症状表现以不汗出、身 体疼重为特征。
• 支饮指肺失宣降,饮停于胸膈,症状如咳嗽、吐清稀 泡沫痰或黄稠痰、气喘、胸满不能平卧,或喉中哮 鸣音若水鸡叫声,若病程日久,病情严重,影响其他 脏腑,可出现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大便干结、面 浮肢肿等症。
• 内湿可以招致外湿,外湿可以引动内湿。
三、辨治思路
1.湿病辨表里虚实,治以 因势利导
2.饮病辨饮停部位,治以 标本兼顾
3.肺中停饮辨脏腑寒热虚 实缓急,治以开宣肺气
4.水气病辨所主脏腑,以 先治其标为则
1.湿病辨表里虚实,治以因势利导
湿邪在表:以发热恶寒、身 重、骨节剧烈疼痛为特征。
湿停于里:以小便不利,大便 反快为特征,还可见黄疸、痹 痛、带下等。
饮、溢饮、支饮。 根据水饮病邪的轻重、停蓄时间的长短、病位的
浅深,又有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 不同也……饮清沏而痰稠浊”。
“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停为 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 之伤皆能致之”。
饮证常以咳喘、短气、闷胀、浮肿为多见。 痰证多见嘈杂不食、纳呆食少、喉中痰鸣、头目
饮病治疗大法“当以温药和之”
• 痰饮所成,阳气不运为其本。 若阳能运化,饮亦自消。
• 饮属阴邪,遇寒则凝,得温则 行。饮成之后,最易伤阳。
• 温药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 通行水道的功能。
• “和之”:温而不可太过,并 非专于温补,寓有温药调和之 意。须治本与治标相结合。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 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