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https://img.taocdn.com/s3/m/e09a489258f5f61fb73666c3.png)
辨证论治 (四)支饮
4、体虚支饮误治变证及其辨治。 (原文三十六)论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冲气
的证治。 方药:桂苓五味甘草汤
(原文三十七)论冲气已平而支饮复作的 治疗。 方药:苓甘五味姜辛汤
辨证论治 (四)支饮
(原文三十八)论冲气与支饮的鉴别。 方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原文三十九)论水去形肿的治疗。 方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本条外寒仅为诱因,饮久阳虚,招 引外寒方为致病的实质,应表里兼 治,可用小青龙汤。
治则
(原文十五)论述广义痰饮病总的治则。 脾阳不运 水湿停留 痰饮
饮除 振奋阳气 “和之”提示不可专用温补,亦 不可过于刚燥,温补妨邪,刚 燥伤正。
辨证论治
(一)狭义痰饮 1、阳虚饮停 (原文十六)论述狭义痰饮的证治。 病机:饮停心下 治则: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方药释义:
木防己汤 木防己、桂枝—行水饮,散结合 石膏—降逆气,定喘 人参—补虚
服木防己汤后
心下虚软—水邪虚结心下, 的利则水去气行 ,结聚自 散—愈
心下痞结结实—水邪实结 于心下—缓解,三日复发
治则: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方药: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去石膏:恐其辛凉不利于化饮 加茯苓、芒硝: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现代临床常将本方用于符合中医上述 病机的诸多西医疾病,如(1)以眩晕为主 症的梅尼埃病、高血压病、脑震荡后遗症、 颈椎病;(2)以心悸、短气、胸闷为主症 的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充 血性心衰、心包积液;
(3)以咳嗽气喘、咯吐清稀涎沫、胸胁支满 为主症的结核性胸腔积液、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百日咳重症痉咳;(4)以脘 腹逆满、呕恶,或背寒冷如手大为主症的慢 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潴留、慢性结 肠炎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精讲二 留饮、伏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精讲二 留饮、伏饮](https://img.taocdn.com/s3/m/dff6a45869eae009591bec1f.png)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二留饮、伏饮下面,我们把第8条~第10条,看一下,这就是留饮的概念,说它分属于四饮之中,现在,我们看四饮的留饮,就是第8条到第10条,这三个条文讲:“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它原文写的是“如手大”,请大家注意看[校勘],那么多的注家,同意把它改为“如掌大”,这也是来源于临床实践,“如手大”,手挺大,“如掌大”,就手掌这么大的地方,后背一共才几巴掌大啊,所以,应改成“如掌大”,你若背诵这个原文的话,也就是狭义痰饮的留饮,有“背寒冷如掌大”,“背寒冷如掌大”的病机,怎么解释?我们《讲义》说得比较浅湿,就是饮邪留积以后,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出现背寒冷。
我觉得,在上次讲“心痛彻背”的问题上,给大家说了关于“胸为气海”的问题,背为五脏六腑的腧穴所在,所以,它又是阳气出入之所,因为狭义痰饮,饮留在心下,那么背应该特指心俞而言。
作为腧穴来说,它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这是我们复习过的,作为在背部的心俞,当然,背也是胸之府,诸阳它受气于胸中,而心阳转行于背,因此,饮留心下则出现了一块,象手掌大的地方寒冷感,有寒冷感,是由阻遏阳气,同时也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所致。
关于“背寒冷如掌大”,能够见到很多的情况,当审因论治,比方说肺结核的病人,我见过的八型空洞型肺结核,那个病人总是说,他后背有一巴掌大的地方凉,但实际上我们说,作为空洞型肺结核,应该是偏于虚热,但是长期不愈,则表示阳气不足,也表示局部的寒冷,特别是背部,我说了,作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因此,“背寒冷”表示阳气不达,是阳气不得舒展的一种标志。
我还看过我们的一位老书记,老领导,他实际上就是一位冠心病的病人,他就说他背寒冷,用了好多温阳的办法,同时,他自己用一些电热的小器械,在后背局部温暖,效果均不佳,那就是衰老的一种表现,不仅要看到心阳的问题,也有肾阳的问题,所以,在临床上要具体分析,“背寒冷如掌大”,首先,你应该想到是,狭义痰饮的一个标志,然后,你再结合,具体的体质因素和病证情况,至少告诉你,这是阳气不达的表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dec0a5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a.png)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
1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https://img.taocdn.com/s3/m/5427391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1.png)
(1)虚寒性腹满者——无口舌干燥
(2)实热性腹满者——口舌干燥,但欲饮水 (3)痰饮病者——口舌干燥,不欲饮水或水入即吐
【临床应用】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5.痰饮冒眩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
【解析】
心下有支饮——心下停饮,胸胁支满(目眩)
同煮
甘草——调中、解毒
以防伤正
以上两汁再加白蜜——合煮顿服,安全性大。
【功效】攻逐水饮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按语】
1.关于峻下逐水药的实验研究。
2.关于“十八反”的药物认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4.肠间饮聚成实 【原文】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29)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 汤主之。(30)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提示】以上3条论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治。
【辨证要点】呕吐而不渴或渴而呕者,心下痞、眩悸者。 【病因病机】脾阳不运,饮盛阳弱,或饮阻阳郁。 【方药】小半夏汤
半夏与生姜相伍和胃,降逆止呕之效尤佳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概述
痰饮病名,为张仲景首创。《金匮》专篇论述饮病,有 广义、狭义之分。 1.命名:
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指水液 动荡之貌。
宋·杨仁斋《直指方》以 粘稠浓浊——痰
清 稀——饮 2.概念:泛指一切饮邪为患的疾病。
广义痰饮是四饮(狭义痰饮、悬饮、溢饮、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九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厚朴大黄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九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厚朴大黄汤](https://img.taocdn.com/s3/m/4cde288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d.png)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九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厚
朴大黄汤
【原文】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当我们看到厚朴,枳实,大黄,这三味药,心里马上就想到了小承气汤,这里却是叫厚朴大黄汤。
这种支饮胸满,张仲景称作厚朴大黄汤。
因为这个支饮,是因为小肠,下焦不通,便秘堵到了,造成的支饮,所以,才会用到厚朴。
厚朴降逆气,临床上看的时候,不要担心。
病人来了会告诉你,胸肋这里很胀满。
我们在看病人的时候,心里面一定是空空的,什么都不要想,先听病人怎么讲。
病人告诉胸肋很胀满,很难过,我们会问病人的大小便,问胃口如何。
病人告诉你有便秘,排气很严重。
我们所说的降逆气,一个是排气,放屁,还有一个就是气往上升,这个都是重用厚朴。
一个人肚子很大,一直在放屁,就是气很多,用厚朴来重用。
这种支饮,用不到排水的药,用小承气汤,厚朴重用,大便通出来,心下痞的现象就解除了。
从这个条辨我们就可以了解我们中医的治病手法,我们在治疗饮病时一定先查看肚子,如果一个人大小便都很通利,应该是没有饮病的。
如果有不通利的情形,我们就先把大小便通利。
当大便正常、小便也正常时,还有饮病在时,我们就要想别的方法来去饮病。
厚朴大黄汤中要重用厚朴,这跟小承气汤不一样,小承气汤是重用大黄,因为是下焦宿食产生的浊气上升,所以会重用厚朴来降这逆上之气。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https://img.taocdn.com/s3/m/7d0da12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69.png)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饮病如果是肺里面,是摸不到弦脉的,但是,会造成呼吸很短,很急促。
病人又喘又不能平躺睡觉,那这就是肺里面有积水了。
因为当肺里积水的时候,身体平躺,水就会回逆上去,这时,呼吸就会更短,所以,必须要坐起来,因为人一坐起来,水就跑到肺的下方,这样就会比较舒服一些。
如果是堆积在肺里面的饮,这个饮跟水不一样,饮是黏答答的黏液像痰一样,如果是在肺里面,脉就不会弦,但是呼吸很困难,气会很短促。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我们讲的支饮是在我们的胸肋这边,并不在肺里面,在肋膜外面。
所谓渗透现象就是肋膜间有积水,叫做支饮。
支饮也可以让病人喘不能卧,但水饮并不是在肺里面,而且非常短气。
但是支饮的脉却是很正常的脉,摸到是平脉,摸不到那种饮的弦脉。
所有的饮大部分都兼有痰。
痰的来源是因为一个人湿太盛,湿久会生痰,所以无论是寒湿、热湿都会生成痰。
最初就是水气的湿没有被排除掉,慢慢就变成痰,痰饮会造成堵塞,如果有一层痰积在一处,会让水停下来,于是水就跟痰混在一起,变成黏液。
所以我们治饮病的时候,攻水的同时病人除了会吐出水来,还会吐许多白色的黏液、白津出来,这就是痰饮。
所以张仲景说“当以温药和之。
”所有的饮病张仲景认为都是寒湿造成的,所以说要开温药给病人,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刚刚讲我们开温性的药来利水。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https://img.taocdn.com/s3/m/ebd0511fa8956bec0975e382.png)
分析
4.鉴别: 双弦(无力)―寒也―皆大下(下利、攻下) 后善虚 (本虚) 偏弦(有力)―饮也―水饮阴邪偏注于某一局 部,为邪实 (标实)
第15条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总治则
饮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 1.饮邪性质: 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
肺、脾、肾阳气虚衰,运化失司,水 饮邪的生成: 津停积体内而成——阳虚为本。
分析
1.“病人”――什么病? “食少饮多”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的病人。
2.病因病机: 内因――脾胃虚弱运化水谷无力 外因――饮水多
――――――――水停心下,阻滞气机。
分析
3.脉证: 甚者― 悸 心下悸―水气内停较重者,上凌于心 脐下悸――如:奔豚气病 微者――短气――妨碍气机的升降 脉偏弦,弦而有力。
实者三日复发:仍痞坚结实,是饮结较 重,病重药轻,原方不能胜任。
木防己汤去石膏 加茯苓芒硝汤
《心典》:“以坚投坚而坚不破者, 即以软投坚而即破也。”
第26条
治本
心下 治标
肠间
第16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 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提要
论述痰饮停留心下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1.症状: 胸胁支满 目眩 小便不利
2.病机:
饮停中焦,阻碍气机升降, 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3.治法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
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
第1、2条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 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 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 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 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倪海厦【金匮】痰饮咳嗽病
![倪海厦【金匮】痰饮咳嗽病](https://img.taocdn.com/s3/m/83b8fc5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4.png)
倪海厦【金匮】痰饮咳嗽病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接下来呢,我们介绍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记不记得我们在念金匮第七篇的时候,第七篇有谈到:这个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呼吸很短,病脉证,实际上这两个非常的相关,哦相关的。
一开始呢,诸位看,饮有四。
什么叫做饮?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在介绍......继续介绍之前呢,先跟诸位有个基本上有个对“饮”的概念。
我们每个人呢,多多少少难免都有一点“饮”,这个“饮”就是水饮。
那平常呢,我们为什么要去多做练功夫?多劳力工作多做一些运动?就是运动出汗的话,这个“饮”就会排掉。
这个“饮”从哪里来呢?可能呢,你是喝水喝太快了,哦,我......这个运动嘛,喝水喝太快,嗝在那个中间,打嗝一下,实际上“饮”就进去了。
那有的时候可能是你在发表,就是说你在这个台北很流行在室内运动,跳什么健身操这样,骗人的哦,在那个那个强的冷气间跳舞,那神经病嘛!运动本来就应该到外面去,对不对,怎么跑到冷气间里面去跳舞,应该要到外面去,运动就应该让它流汗,汗流掉以后,慢慢慢慢喝水进去,新的水再去补充旧的水,这样才会把“饮”排掉。
可是有的人很......很骚包啊,我要fashion,我要流行,在那很冷强冷的空间里面在做运动,不管是用跑步机呀,什么机器,反正就是在那里做运动,然后要流汗就用三温暖,这个都不对的。
你都利用外在的,不会自己去动。
像台北市很热嘛,跑出去一下,如果中个暑回来,治不好你再跟我讲,对不对。
这个很简单嘛,可是你啊都不去做,这些都是造成“饮”病,“饮”的病,那老师,你怎么知道这个人有“饮”病?那我举个例子给你听,如果你今天得了感冒,老师,这个人是桂枝汤症!你开桂枝汤给他,一剂就好掉了,这个人就没有“饮”病。
每次得了感冒,很严重,这种人就有“饮”病在里面。
还没有发大病的时候,赶快把“饮”病排掉啊,“饮”的问题排掉,这个饮呢水“饮”呢,常常停在内脏的下方,哦内脏的。
痰饮咳嗽病
![痰饮咳嗽病](https://img.taocdn.com/s3/m/262a711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45.png)
"一作,"辄已"。(9) ❖ 原文:胸中(xiōnɡ zhōnɡ)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
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10) ❖ 原文: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
(11)
第八页,共59页。
留饮与伏饮概念(gàiniàn):
第二十二页,共59页。
饮停下焦逆犯于胃的治疗(zhìliáo) 方法:
❖ 原文: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 水也,五苓散主之。(31)
❖ 五苓散方:泽泻一两(yī liǎnɡ)一分 猪苓三分(去 皮) 茯苓三分 白朮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右 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 汗出愈。
第三十二页,共59页。
溢饮病与外感(wàigǎn)伤寒的区别:
1、溢饮是饮停四肢的疾病,是广义痰饮病中偏于实 的疾病。饮湿由内生,阻滞四肢经脉与阳气(yánɡ qì)。因为阳虚,故无恶寒发热,唯身体疼痛,或 沉重
2、外感病中大青龙汤治疗外感寒邪,四肢肌肉疼痛, 伴见微恶风寒,舌淡红,咽燥;小青龙汤治疗外 感风寒,恶寒,咳嗽,四肢轻微疼痛,或沉重, 舌淡,苔白滑,唾痰清稀。
第二十四页,共59页。
痰饮(tán yǐn)饮停在肠,饮热互结的 证治:
❖ 原文: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 苈黄丸主之。(29)
❖ 防己椒目亭苈大黄(dàihuáng)丸方: ❖ 防己 椒目 亭苈(熬) 大黄(dàihuáng)各一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九, 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1、痰饮:饮停在胃:胸胁(xiōnɡ xié)支满,目眩; 或心下 痞坚;或呕吐。 饮停在肠:腹满,大便难或大便泻泄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https://img.taocdn.com/s3/m/ab43335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8.png)
痰饮咳嗽的症状
咳嗽
多为阵发性咳嗽,痰多 且质地黏稠,或痰少而
干咳。
咳痰
痰液量多,色白或黄, 有时带有血丝或血块。
胸喘,呼吸急促。
如头痛、发热、恶寒等。
02
痰饮咳嗽的诊断
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望诊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咽喉 等部位,判断是否有痰饮内停
的症状。
对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痰饮咳嗽,可 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雾化吸入治疗
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变成微小颗粒, 直接作用于呼吸道,起到消炎、湿化 气道、缓解咳嗽的作用。
其他疗法
食疗
通过调整饮食,食用具有止咳、 祛痰、化饮作用的食物进行调理,
如梨汁、萝卜汁等。
环境改善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烟 雾、灰尘等刺激性物质,有助于
闻诊
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判断是否 有咳嗽、喘息等症状。
问诊
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 等信息,了解痰饮咳嗽的发病
过程和病情状况。
切诊
通过切脉,了解患者的脉象, 判断痰饮咳嗽的性质和病情轻
重。
诊断标准
咳嗽、咳痰、喘息等 症状持续存在,痰液 量多且易咳出。
舌质淡红或暗红,舌 苔白腻或黄腻,脉象 弦滑或弦紧。
痰饮咳嗽的病因
01
02
03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等六种外感邪气侵犯人体, 影响肺的正常功能,导致 痰饮内生,引发咳嗽。
内伤七情
情绪波动、过度劳累等因 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水 液代谢失常,形成痰饮, 引发咳嗽。
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油腻食物,损 伤脾胃功能,影响水液代 谢,形成痰饮,引发咳嗽。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0)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在五脏的症状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0)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在五脏的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0d0155b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8.png)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0)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
在五脏的症状
【原文】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这个条辨,如水在脏,如水在肝脏,水在心脏,水在脾脏,水在肺脏,水在肾脏,我们怎么去区分他。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就是水在心脏的下方,心下就是胃脘的地方,胃脘这个地方很硬。
为什么恶水不欲饮?因为里面已经有水在里面了,所以,不想喝水。
水在心,就是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一共三味药,就可以把水在心下去掉。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如果是肺里面,常常会吐一些白泡沫的痰出来,而且还口渴,又想喝水,这个就是肺里面有水。
这是按照症状来区分。
“水在脾,少气身重”如果水在脾脏,脾管的是少腹,脾脏如果有水饮的时候,这个水饮会渗到少腹来,就会感到呼吸很短,腹部都是水,吸气下去被水饮挡到了,这个气就会回逆。
脾主肌肉,所以水饮就会渗到肌肉里面去,就会感到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如果水在肝,胸胁苦满,打喷嚏而痛,就知道水在肝。
“水在肾,心下悸”如果水在肾,心下会产生悸动,心下就是胃脘的地方,也就是胃脘这个地方会产生动悸。
这是按照不同的部位,产生不同的症状,我们就可以判定水在什么地方。
例如象心下悸,就可以苓桂甘草汤或者是五苓散,如胁下支满,我们用小柴胡汤,知道水在那里,重用半夏,水在脾,身体重,我们可以用桂枝汤加点白术茯苓一点利水的药就可以了。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89db4c1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6e.png)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5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20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2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10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8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8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3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5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17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18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螷虫丸主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0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5 肺萎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痰饮病证治
![痰饮病证治](https://img.taocdn.com/s3/m/b50b0e1df18583d04964594c.png)
痰饮病证治痰饮病证治泰山医学院李华安痰饮病理根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第十二》的说法,痰饮就是水毒,即水分代谢障碍。
水湿痰饮病类似于西医卡他性炎症,即粘膜、浆膜、腺体、结缔组织等急慢性渗出性炎症。
体内水分在生理状态下叫做津液;在病理范畴内称为水、湿、饮、痰。
稀者为水,稠者为痰。
痰饮不仅包括西医所谓直观下的水肿,还包括水湿停聚内脏,如水湿困脾、水气凌心等;不仅包括西医所谓能咯吐出来的呼吸道分泌的粘液,还包括鼻咽腔和消化道分泌的粘液。
根据痰饮停滞在体内不同部位,分别称为悬饮、支饮、溢饮等。
根据痰饮病程长短又分为留饮和伏饮等等。
痰饮证治经方派最早提出治疗痰饮的总原则是“当以温药和之”,并提出化痰、渗湿、逐水的治法。
“呕家……,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
“哕者,小半夏汤主之”(同上)。
呕家,就是经常呕吐的人。
心下有支饮,就是胃中水湿滞留。
哕,包括恶心、干呕、呕吐。
总之,用小半夏汤治疗胃中水湿滞留引起的呕吐,能消除恶心、干呕。
“呕家本不渴,渴者为欲解。
反而口渴,心下支饮故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同上)。
反复呕吐,本来不口渴,反而口渴,是因胃内停水的缘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突然呕吐,胃部胀满痞塞,眩晕,心悸是由水饮引起,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因为眩晕、心悸而用茯苓,可见茯苓还有镇静作用。
(同上)。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又曰:“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同上)。
“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都应利小便,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茯苓、白术都有微弱的利尿作用。
当胃中水饮大量停滞时,就会出现“水入则呕”的“水逆”证。
此时应加重处方的利尿作用,用五苓散治疗。
五苓散即苓桂术甘汤,去甘草,加猪苓、泽泻。
猪苓、泽泻都有较强的利尿作用。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同上)。
痰饮病
![痰饮病](https://img.taocdn.com/s3/m/a299650fa6c30c2259019e90.png)
四、痰饮治则
•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 本之法。
《金匮要略心典》“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 眩。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温振阳气、开 发腠理、通调水道。非太过、非燥补、以致中和。
• 《素问· 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 净府,去菀陈错”,以治标。行消开
二、复习水液代谢的相关内容
• *《素问·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 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 精四布,五经并行。” • 《灵枢· 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 《素问· 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 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 《素问· 太阴阳明论》提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 《素问·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说“肾者,胃之官也,关 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 • 《素问· 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 《灵枢· 本藏篇》“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 其应”。
• 现代医学之胸腔积液可按悬饮论治。
溢饮
• 条文: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不汗出、 身体疼痛,谓之溢饮。
• 溢,如水旁渍,满盈遍溢。有些像水气病,是饮邪流行, 溢于四肢、关节、皮腠。四肢为太阴脾之经表,肺主皮毛。 溢饮是痰饮涉及两太阴。 • 《伤寒论· 太阳病》大青龙汤条下“伤寒脉浮缓,身不痛 但重,乍有轻时”,为湿困太阳经表。可与本条互参。四 肢关节重痛为主者,可与湿痹相互参照。 • 首以治标之法治之。 • 溢饮之邪当从汗解、兼以利小便,再配合治本之法,使饮 从内消,内外兼治。
痰饮与内湿之邪的异同
• • • • • ①同为阴邪,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 ②同具缠绵粘滞之性。 ③痰饮随气而行,无处不到,但痰饮有位。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又可弥漫。 *⑤湿为水之渐、湿聚而痰饮生,水谷不化精津则 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津停为饮、津凝为痰。 • 痰湿可共生,常并称。 • 深(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https://img.taocdn.com/s3/m/032c26053b3567ec102d8ac5.png)
(二)四饮与主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 饮,有溢饮,有支饮。(一)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 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 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 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 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二)
【提要】
以上两条论述痰饮的分类和四饮的主证。
【释义】 痰饮 悬饮
痰饮(广义) 溢饮
支饮
(三)五脏水饮
•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三)
•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四) • 水在脾,少气身重。(五) •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六) • 水在肾,心下悸。(七)
(四)留饮与伏饮
脉浮而细滑,伤饮。(十九)
【提要】 论述广义痰饮病的病因与脉症。 【释义】 饮水过多——水湿不运——停聚于胃,上逆犯
肺,壅塞气机,肺失宣降——突然气喘胸满
中焦阳虚,脾阳不运,胃纳不佳——食少
气化失常,气不布津,津不上承——口渴多饮
(轻者)妨碍呼吸——短气 水饮停于心下 (重者)水气凌心——心悸
【释义】
【提要】 本条论广义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释义】 成因:阳气衰弱,饮停不化,随体虚之部位而潴留 治疗:饮为阴邪,得阳则化,宜温药以振奋阳气
【释义】
温药:针对痰饮病的治疗提出总的原则。用药 以“温”为度,不可过热,刚燥伤阴,即使养 阴亦不可滋腻遏阳,清热不可寒凉伤人阳气。 和之:治疗的具体方法要以“和”为贵。“和” 有和其不和之义。具体方法:如行、消、开、 导等,以恢复人体阳气,使五脏得温,阳气恢 复,功能正常,是其法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这章主要讲的是痰饮咳嗽病,咳嗽原由很多了,主要讲的痰饮。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痰饮之病,痰饮是个概括的说法,那么细分可以分四类,这四类饮是什么意思?"何谓也",问这个名称了,世人都说痰饮有四,指什么说的呢?答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说饮有四啊,有这么几种,一种叫痰饮,一种叫悬饮,一种叫溢饮,一种叫支饮,有这么四种之分。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底下又问,名字虽然知道了,但是这个四饮有什么不同呢?又一个一个解释了,先解释痰饮,"其人素盛今瘦"他本来从前很丰盛,人挺胖的,可现在可瘦了,人身上这个胖瘦主要在水分之多少,现在都清楚,人体重水分占百分之七十几。
津液不行水不化,停在身体里不化,津液不行就无力从形体。
咱们人身上这种形体里头水分多的很,中医里中都叫津液,这个水不化津液,在里面停着,所以这个人瘦,形体上组织里水分很少,原来挺胖的人现在瘦下来了,这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肠胃里去了。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从胃到肠有水声了,这就叫痰饮。
第一答的,人啊喝这个水不变成津液充实形体,所以人原来挺丰盛的,逐渐消瘦起来。
这水跑哪去了呢?都流到胃肠里了,走于肠间沥沥有声,就是痰饮的一种症侯,这种饮就叫做痰饮。
这个水变成痰或者饮,痰饮要分开,粘稠者谓之痰,稀薄如水谓之饮,搁在一起代言之"痰饮",首一条就把"痰饮"部位、状态都谈了。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说饮后这个水不往胃肠去了,流在胁下,怎么叫悬饮呢?它悬于胁,在胁下悬着,古人起名字啊,很有意思,就像悬在胁下似的,一咳嗽就引着胁下痛,甚至胸胁全痛,这样谓之悬饮。
悬饮与痰饮不一样了,饮这个水流在胁下,你咳唾,这个地方就痛,这叫做悬饮。
底下是溢饮了,"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还有一种水流行啊,归到体表,它说四肢就代表外界体表了,主要在四肢,使四肢感觉沉。
本来就应该汗出而不汗出,这句话大概溢饮都是表证的多,像咱们说那个大青龙汤,"伤寒脉浮缓,其人身重,乍有轻时",那个就是溢饮,"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它这个都是个表证,本来当汗出,一汗出,水气都在体表呢,不能停蓄在这个地方了,随汗排除了,它不汗出那就流到四肢皮肤肌肉,所以身体痛重。
那他流到四肢这个痛,我们讲的很湿痹之症,也感觉沉,尤其四肢常痛,后头讲到风水的时候就有了,风湿风水这一类的,大概都有外邪。
这叫做溢饮,溢饮者本来咱们喝水都喝到肠胃里,它溢于外,往体表上来,溢者溢于外叫溢饮。
最后讲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支饮者从下往上这是支,支东西的支,饮是往上,这个波及到肺,后面说有肺水,就指这个说的。
这个饮冲逆于肺,所以它"咳逆倚息"。
咳嗽,逆,上气谓之逆了,就是咳嗽上气了。
喘而倚息,凭倚东西呼吸,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那就喘了,靠着东西而不得平卧。
气短,里有饮,这个支饮开始发于胃,往上逆迫,胃上有支饮就气短,压迫横膈膜,平卧往上压迫更的厉害,坐着靠着哪地方,水气往下往上压迫还轻点,所以他不得卧。
"其形如肿",咳喘的厉害脸也要肿的,这咱们常见到过,为痰饮、哮喘、咳嗽多有这样的,眼泡还肿,这就叫做支饮。
支,由下以支上,饮往上冲逆,高到肺部,所以有咳逆倚息不得卧反应。
上面别看很少,这一段考试经常出题,在《金匮要略》最整齐莫过于痰饮和水气,有四种都是什么样子,考试出了多少回了。
这一节就水的处所、部位及形象分为四类,根据这个来分的。
底下就是与脏腑的关系了。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这不是说水饮跑到心脏去了,不是那样死于句下。
就是这种水饮涉及到心脏的症候了,主要还是"心下坚筑",心下坚还是胃。
筑,悸,就是跳,跳的还挺厉害,跳还是属于心脏,后世说水气凌心,心属火最怕水,涉及到心脏它还要跳,当然这个水也在胃,我们看这一段就是上面痰饮。
"短气",胃里有水就短气,有水就叫恶水,我们要是想喝水都是胃里头没水,胃中干口中燥,有水就是恶水,而不愿意饮。
往心脏上贴也行了,水克火了,所以水涉及到心脏,那他恶水的很了。
其实就是痰饮,痰饮往上涉及到肺就是支饮,也有时水气涉及到心脏,心跳动的厉害,古人就说关系到心脏了,水在心。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吐涎沫",就是咳唾涎沫。
水涉及到肺了,一定要上面说的"咳逆倚息",都这里是简单说的,它光提个"吐涎沫",痰呀,浓的叫涎,稀薄的叫沫,涎沫都来自于肺,与肺有关系,所以它说水在肺。
那么由于咳吐涎沫太多,伤津液,所以咽干口燥也愿意喝水的。
这是水在肺,就是说的支饮,支饮与肺有关系的。
水在脾,少气身重。
"少气身重",里边有水少气,胃有水。
才刚说的水饮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呢,他就身子重。
这个就是一半说的溢饮,一半里面有痰饮的关系。
这个脾主四肢,古人这么看的,是就部位上说的,这个与脾有关系。
碍及中气,咱们说中气归于脾了,水在里,碍及中气,所以它少气。
就是刚才讲那个,说水停心下,有点水就短气,压迫着横膈膜,身重呢,就是组织里有水,那么由于脾主四肢,所以说水在脾,与脾有关系。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这就说的是悬饮,这说的是部位,胁下嘛,是肝部位。
那么水在肝,胁下发支满,这是悬饮了。
"嚏而痛",上面说的是咳吐引痛,那打嚏喷它也是引痛,意思是一样的,上面说的是四种,这里说的是波及到五脏了,字句稍有变化,一个意思,咳嗽当然也引痛。
这是说的悬饮,悬饮部位在胁下,肝所主的部位,所以说水在肝。
这和刚才讲的一样,不是水跑到肝里去了,不是那个事。
水在肾,脐下悸。
"心下悸",错了,这肯定是"脐下悸",属于下腰嘛,水在肾,水在哪动哪就跳,所以心下悸应该是胃,那我们讲痰饮可以,脐下,在下焦这里动,应该是脐下,属肾,也是部位上属肾,所以叫水在肾。
那么这两项,上面说四类,下面又说五脏之水,是一个问题,是两方面看。
就水的形象部位来说四类,就它这个部位关系到五脏所主上说,五脏的关系,其实是一个,你们好好看就知道了。
这就是观点不一样了,站在五脏上来观察,五脏各有属主证,胁下肝所主,胁下有水说水有肝;那么咳唾涎沫,??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心下有留饮就是胃,这"留饮者"就是饮留而不去的意思,换言之就是胃里有水。
水性寒,当胃的部位在他背后,较寒冷,这是自觉症,如掌大那么一块,是如掌大。
上面说的五脏有水,也是各有症侯的,这个呢说水留在哪,哪就有症侯,如留在胃,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
它这小注"一作转甚",是对的,"咳嗽则辄已"不对,辄已抹掉,还用后面转甚是对的。
这说的是悬饮。
他说如果这个留饮留在胁下这个地方,那就是悬饮了,他说是胁下痛引缺盆。
我们头前说,痛饮胁下,缺盆就是心口窝这个地方了,也是在胁下这个部位,不过是偏正,是一个意思,不过是语词变化了。
如一咳嗽就更厉害了,咳嗽牵引这个地方痛,一咳嗽更厉害了,不咳嗽也感觉痛,十枣汤证就这个样子。
那么这个讲什么呢,这个留饮留在胁下这地方了,它出这个问题。
那么这个痛引缺盆,你别咳嗽,别喘气,或打嚏喷,这样子痛的更厉害,这有时候留饮所在而发生的症侯,他详细分析一下。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
这就是头前指水饮了,那肺饮,吐涎沫嘛,这指是肺饮也就是支饮。
这饮怎么跑到胸中去了?它由肺往上冲逆,水气波及到胸中,不是水跑到胸中了,跑到胸里那就是胸水了,古人的意思不是那个意思,水气往上冲逆,胸中有些症候发作,主要发作什么呢?就是咳唾涎沫,其人呢?而渴,短气还是里面的水,心下有水了,这说的是支饮。
这个地方呀应该是一句,他这个前后搁在一块就不像话了。
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这个文字是错的,头前都是因有留饮怎么怎么的,在什么部位,怎么怎么的。
这块先提出四肢历节痛,就是四肢痛重,这光提个痛,没提重,当然也重了,这个指的是溢饮呀,如果脉沉者,脉沉是里面有水饮的一个脉应,脉沉者当责有水嘛,这就是有留饮?留饮留哪了?留在四肢了,留在四肢还不是溢饮,当汗出而不汗出。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这就是咱们说的外邪内淫这种老年气管炎说的。
他说膈上病痰的话,他不说膈上有饮,他不象上面说的有饮在膈上,他不是的。
这块是病痰但是当时不显呐,指的什么呢?就指满喘咳吐,这个病发作起来呀,又满又喘又咳嗽又呕逆,咱讲的小青龙汤证就是这个东西,平时不显,反正里面有痰,咱说有痰喘就是指这个东西。
他发作的时候,平时不显,一得感冒,一天气变化,受了风寒就诱发,发作的时候就发冷、发烧,就是表证了,那他里面有潜伏的痰,就是饮呐,换言之就是水气,遭受外邪了,就是外感了,那他里面潜伏的痰饮在这时就起作用了,外有风寒之邪,内有潜伏之饮,那么他一发作起来,不但发热恶寒,而且背痛腰疼,这都是一切的表证呀。
而使"目泣自出",淌眼泪、流鼻涕、打嚏喷、咳嗽都来了吗?"其人振振身瞤剧",这个身瞤剧,这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他喘咳的身动的挺厉害,另一个是有水气也可以,身振振欲僻地,里头有水饮也能够有症侯的发生,筋惕肉瞤,这个我也想他不是,这个他说的是由于咳喘相当厉害,发作起来,同时发烧怕冷身体痛疼,目泣自出,他咳喘的厉害是身体动的。
咳喘这个病咱们在临床上经常见着,并不是那个水气在那个水气动经,身为振振摇,不是那个。
这种病怎么叫伏饮呢?平时不显,可一发作他显了,所以有这种情况就像支饮似的,所以叫伏饮,伏饮者潜伏,他这个平时伏潜的像好人一样,他也别感冒,别到冷的季节,这个在临床上很多,到时候能诱发的发作,一发作连同外感到痰饮的症侯必重,像他刚才所说的。
所以这个饮呀在这块说,很明显平时也是能看的着的叫留饮,平时不显的叫伏饮。
所以用的字眼也不一样,他说"膈上病痰",换言之膈上有痰病,但平时不显,一发作起来满喘咳吐,发热恶寒,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瞤动也相当剧烈,那么这个叫伏饮,伏饮的意思就是平时潜伏,这个病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