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合集下载

痰饮

痰饮

用。①痰饮。多因脾阳虚弱,水饮停留于胃肠所致。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②悬饮。多因水饮流注于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所致。可见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治疗以攻逐水饮为原则。③溢饮。因肺脾之气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所致。可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脉弦紧等症状。治疗以温散化饮为原则。④支饮。因水饮侵犯胸肺,肺气上逆所致。可见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等症状。如寒饮伏肺者,治宜温肺化饮;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
(1)痰饮的实质研究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痰仅指肺部渗出物及呼吸道、口腔分泌物,而广义之痰还包括中医所谓无形之痰。目前对广义之痰实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其可能与脂肪利用障碍、血糖代谢及能量代谢障碍有关,尤其是与脂肪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张镜人于七十年代末就提出了痰湿与痰热和血脂升高有关。宋剑南采用药物反证的方法,充分证明了高脂血证与中医痰浊有密切关系,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实为中西医学上两个不同称谓的同一病证。一是认为痰证的实质可能由于脑血流量降低及动脉硬化。由于血管硬化,管腔变窄,加上血流变学异常,血流缓慢,造成组织器官(特别是大脑)供血不足而缺血,代谢产物堆积。滕修胜认为痰饮与体内自由基代谢有关,自由基是体内不断生长、损害自身的病理产物,它与体内大分子结合,形成过氧化物,后者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广泛的损害,这与痰饮理论相吻合。另外,林绍基认为:痰饮是机体功能失调所致物质代谢障碍,其临床表现和部分病机,在现代病理学中与炎症过程(包括免疫反应)极为相似。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辨证论治 (四)支饮
4、体虚支饮误治变证及其辨治。 (原文三十六)论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冲气
的证治。 方药:桂苓五味甘草汤
(原文三十七)论冲气已平而支饮复作的 治疗。 方药:苓甘五味姜辛汤
辨证论治 (四)支饮
(原文三十八)论冲气与支饮的鉴别。 方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原文三十九)论水去形肿的治疗。 方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本条外寒仅为诱因,饮久阳虚,招 引外寒方为致病的实质,应表里兼 治,可用小青龙汤。
治则
(原文十五)论述广义痰饮病总的治则。 脾阳不运 水湿停留 痰饮
饮除 振奋阳气 “和之”提示不可专用温补,亦 不可过于刚燥,温补妨邪,刚 燥伤正。
辨证论治
(一)狭义痰饮 1、阳虚饮停 (原文十六)论述狭义痰饮的证治。 病机:饮停心下 治则: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方药释义:
木防己汤 木防己、桂枝—行水饮,散结合 石膏—降逆气,定喘 人参—补虚
服木防己汤后
心下虚软—水邪虚结心下, 的利则水去气行 ,结聚自 散—愈
心下痞结结实—水邪实结 于心下—缓解,三日复发
治则: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方药: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去石膏:恐其辛凉不利于化饮 加茯苓、芒硝: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现代临床常将本方用于符合中医上述 病机的诸多西医疾病,如(1)以眩晕为主 症的梅尼埃病、高血压病、脑震荡后遗症、 颈椎病;(2)以心悸、短气、胸闷为主症 的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充 血性心衰、心包积液;
(3)以咳嗽气喘、咯吐清稀涎沫、胸胁支满 为主症的结核性胸腔积液、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百日咳重症痉咳;(4)以脘 腹逆满、呕恶,或背寒冷如手大为主症的慢 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潴留、慢性结 肠炎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精讲二 留饮、伏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精讲二 留饮、伏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二留饮、伏饮下面,我们把第8条~第10条,看一下,这就是留饮的概念,说它分属于四饮之中,现在,我们看四饮的留饮,就是第8条到第10条,这三个条文讲:“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它原文写的是“如手大”,请大家注意看[校勘],那么多的注家,同意把它改为“如掌大”,这也是来源于临床实践,“如手大”,手挺大,“如掌大”,就手掌这么大的地方,后背一共才几巴掌大啊,所以,应改成“如掌大”,你若背诵这个原文的话,也就是狭义痰饮的留饮,有“背寒冷如掌大”,“背寒冷如掌大”的病机,怎么解释?我们《讲义》说得比较浅湿,就是饮邪留积以后,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出现背寒冷。

我觉得,在上次讲“心痛彻背”的问题上,给大家说了关于“胸为气海”的问题,背为五脏六腑的腧穴所在,所以,它又是阳气出入之所,因为狭义痰饮,饮留在心下,那么背应该特指心俞而言。

作为腧穴来说,它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这是我们复习过的,作为在背部的心俞,当然,背也是胸之府,诸阳它受气于胸中,而心阳转行于背,因此,饮留心下则出现了一块,象手掌大的地方寒冷感,有寒冷感,是由阻遏阳气,同时也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所致。

关于“背寒冷如掌大”,能够见到很多的情况,当审因论治,比方说肺结核的病人,我见过的八型空洞型肺结核,那个病人总是说,他后背有一巴掌大的地方凉,但实际上我们说,作为空洞型肺结核,应该是偏于虚热,但是长期不愈,则表示阳气不足,也表示局部的寒冷,特别是背部,我说了,作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因此,“背寒冷”表示阳气不达,是阳气不得舒展的一种标志。

我还看过我们的一位老书记,老领导,他实际上就是一位冠心病的病人,他就说他背寒冷,用了好多温阳的办法,同时,他自己用一些电热的小器械,在后背局部温暖,效果均不佳,那就是衰老的一种表现,不仅要看到心阳的问题,也有肾阳的问题,所以,在临床上要具体分析,“背寒冷如掌大”,首先,你应该想到是,狭义痰饮的一个标志,然后,你再结合,具体的体质因素和病证情况,至少告诉你,这是阳气不达的表现。

中医关于“痰饮”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痰饮”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痰饮”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等,引起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不归正化,或代谢失常,或停于局部,形成无形或有形的复杂饮病证。

一、病因1.外感寒湿因气候湿冷,或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寒湿之邪侵袭肌表,困遏卫阳,致使肺不能宣布水津,脾无以运化水湿,水津停滞,积而成饮、成痰2.饮食不当如暴饮过量、恣饮冷水、进食生冷,或炎夏受热以及饮酒后,因热伤冷,冷热交结,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水液停积,而为痰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论“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即指此类。

3.劳欲体虚劳倦、纵欲太过,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于输化,停而成饮。

体虚气弱,或劳倦太过,多易伤于水湿,水饮停蓄为病。

《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提出“人因劳役远来,乘困饮水,脾胃力衰”为饮停之因素。

二、病机1.痰饮的基本病机主要为三焦气化失职,肺、脾、肾功能失调,阳虚阴盛,津液停聚。

三焦司全身气化,为内脏之外府、水液运行之道路,气化则水行。

若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

如《圣济总录·痰饮统论》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溉灌周身。

若三焦气涩,脉道塞闭,则水饮停滞,不得宜行,聚成痰饮。

2.五脏之伤皆可生痰,但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最为密切。

肺居上焦而主气,又主宜发肃降和通调水道。

或外感邪气伤肺,或气郁气滞,或血瘀气滞,或阳气不足,均致肺气失于宜达,通调失职,津液失于布散,聚而为痰。

脾居中州,主运化,布散水谷精微以养五脏。

若湿邪困脾,则脾失运化,或脾阳、脾气亏虚而致脾虚不运,均使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聚而为痰。

肾居下焦,主气化水液,司膀胱而泌清浊。

若肾气肾阳不足,蒸化失司,水湿泛滥,亦可导致痰饮内生。

此三脏之中,以脾运失司最为关键。

因脾所居为升降之枢,太阴脾土阳气易伤,脾阳既伤,上不能输精微以养肺,水谷不归正化,反为痰饮而干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水寒之气反伤肾阳,由此则致水液内停中焦,流溢四处,波及五脏3.痰饮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治未病的脏腑五常:五行风气:自然界的气候元真:元气或者真气客气邪风:泛指能令人致病的不正常气候疢难:疾病干忤:侵袭或者侵犯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谷饪:饮食五邪:风,寒,湿,雾,饮食厥阳:阳气偏盛至极,孤阳上逆脉脱:一时性脉象乍浮不见之病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所得:适合病人的饮食居处等因素所恶:病人所厌恶的饮食居处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痉: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的一种筋脉挛急性疾病湿: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暍:伤于暑邪,以发热、自汗、少气、脉虚、尿赤为主症的疾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由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导致,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临床特征狐惑病:感受湿热虫毒,以目赤、咽喉、前后二阴溃烂为特征的疾病阴阳毒:分阴毒与阳毒,与感受疫毒有关,以发斑,咽喉痛为主证声喝(yè):说话声音噎塞鸠眼:其目色赤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是因正气亏虚,复感外邪,邪犯经络脏腑,以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甚者突然晕倒,昏迷不醒为主症的疾病历节病:指肿痛遍历多个关节,甚者关节活动障碍,身体消瘦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喎僻:口眼歪斜盛人:外形肥胖的人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羸弱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因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导致阳气闭阻,血行瘀滞,出现以身体局部麻木不仁为特征的疾病平人:外形看起来好像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经虚损之人面色薄:面色淡白而无华酸削:两腿酸痛不适而肌肉消瘦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马刀:结核生于腋下属瘰疬侠瘿:结核生于颈旁属瘰疬脱气:阳气虚衰干血:积久难解之瘀血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痿特征性表现:反咳吐浊唾涎沫】肺痿:肺叶痿弱不振,以经常咳嗽、咳吐浊唾涎沫,短气为主症的慢性虚弱疾患。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0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0条

【每⽇⼀诵】伤寒论第40条第40条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伤寒表不解,⼼下有⽔饮,则⽔寒相搏,肺寒⽓逆,故⼲呕发热⽽咳。

《针经》⽈∶形寒饮冷则伤肺。

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逆⽽上⾏,此之谓也。

与⼩青龙汤发汗、散⽔。

⽔⽓内渍,则所传不⼀,故有或为之证,随证增损,以解化之。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表不解,谓脉浮紧、头痛、⾝痛、发热、⽆汗、恶寒之证仍在也。

⼼下有⽔⽓,谓⼲呕⽽咳也。

然⽔之为病不⼀,故⽈: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皆有⽔⽓之证,故均以⼩青龙汤,如法加减主之也。

经⽈:三焦者决渎之官,⽔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化则能出矣。

太阳受邪,若⽆⽔⽓,病⾃在经,若有⽔⽓,病必犯府。

病府则膀胱之⽓化不⾏,三焦之⽔⽓失道,停上焦则或咳、或喘,或噎,停中焦则或渴、或⼲呕、或满,停下焦则或⼩便不利,少腹满,或下利,凡⽔所⾏之处,皆得⽽病之也。

⼩青龙汤外发太阳之表实,内散三焦之寒饮,亦汗法中之峻剂,与⼤青龙汤并得其名。

⼀以治太阳表实之热躁,⼀以治太阳表实之寒饮也。

程知⽈:此明伤寒表证未解,⽔积⼼下,散寒涤饮法也。

汪琥⽈:『明理论』云:青龙主风寒两伤之疾固已。

伤寒表不解,则⿇黄可以发;中风表不解,则桂枝可以散。

惟其表不解,⽽⼜加之⼼下有⽔⽓,则⾮⼆汤所能发散,必以⼩青龙汤,始可祛除表⾥之邪⽓尔。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发热是表未解,⼲呕⽽咳,是⽔⽓为患。

⽔⽓者,太阳寒⽔之⽓也。

太阳之化,在天为寒,在地为⽔。

其伤⼈也,浅者⽪⾁筋⾻,重者害及五脏。

⼼下有⽔⽓,是伤藏也。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精)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精)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内容一、绪言(掌握学科特点)本科特点: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即脏腑经络辨证)二、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病因“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2、切脉(熟悉)如何理解:“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答:寸脉属阳主表,浮则说明病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之征,脉多浮而有力,尺脉属阴主里,浮则说明病在里,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

此条论述了脉象主病随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治则(重点掌握)①“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表里同病,里急当先救里,表急当先救表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新旧病急当先治其新病③“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证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杂病应审因论治4、预防(熟悉):①未病先防;②邪轻病浅,及早治疗;③注意房室,饮食,起居等三、痉湿偈病脉证治第二1、湿病的主证: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2、湿病的治法:风湿在表,当发其汗;风湿在里,但利其小便。

原文:“若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3、湿病的证治:(1)表实证①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为宜”(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②风湿汗出当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甫所剧者,名风湿,此病当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2)风湿表虚证——防己黄芪汤(此方在金匮中还见于风水表虚证)“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方药组成:防己,炒甘草,白术,黄芪】四、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①病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与心肺有关。

痰饮

痰饮

若口渴加芒硝清热润下
若大便不通,苔黄厚加枳实、厚朴泻下通便。 攻下逐饮之法,当谨慎使用,可暂不可久,以免伤正。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一、痰饮
2.脾阳虚弱 症状: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呕吐清水痰涎,水入
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 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证候分析:脾阳虚弱,饮停于胃,清阳不升而致心下痞闷,呕吐清水 痰涎,头昏目眩。 治法:温脾化饮。 主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儒门事亲· 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指出饮证的病因为 愤郁、困乏、思虑、痛饮、有热时伤冷,并提出治饮 不可滥用补药。 清代喻嘉言指出对痰饮之体虚、积劳、失血等虚证不 可妄用吐法或峻攻。 清代叶天士总结前人治疗痰饮病的经验,重视脾、肾, 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法。

(三)范围

四饮的临床表现多端,与西医学中的慢 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 不完全性肠梗阻,胃肠功能紊乱,慢性心功 能不全,肾炎水肿等疾病发展到某些阶段可 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四)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悬饮、支饮者,给予血常规、血沉、胸部X光片 及胸水B超,必要时予胸水穿刺检查对渗出液、 漏出液进行鉴别;痰饮者予胃肠钡透、胃镜、腹 部B超及幽门螺杆菌检查;溢饮者查尿常规、肾 功及肾脏B超;若有胸水伴呼吸困难,颈静脉怒 张,肢肿应查心脏彩超、心电、有助于对心力衰 竭的诊断。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一、痰饮
1.饮停胃肠 症状:心下坚满或痛,胃脘部有振水声,自利,利后反快,或 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或疼痛,便秘, 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证候分析:水饮壅结,留于胃肠,郁久化热而致心下坚满或痛。 治法:攻下逐饮。 主方: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

从《金匮要略》看中医痰饮病的治疗(下)

从《金匮要略》看中医痰饮病的治疗(下)

自觉头痛,全 身酸痛 ,四肢沉重 ,
恶 寒 无 汗 ,体 温 3 9 . 5  ̄ C, 烦躁 、呻
熬 而成 ,炼 液 为痰 ,浓 度较大 ,其 质稠 吟 , 口不 渴 ,咳嗽 ,咯 稀 痰 ,舌 淡
黏 ;饮得 阴气凝 聚而成 ,聚水 为饮 ,浓 红 ,苔薄黄 ,脉 浮紧。 中 医诊 断 :溢饮 。证 属 寒 湿
运 ,若阳 气虚衰 ,气不化 津 ,则 阴邪偏 盛 ,饮邪内停 。
表里 同治 ,发中寓 补 ,汗 出有 掠 ,; - 』 5
而不伤正。
单味 桔梗 汤以 宣肺祛 痰 ,服后 诸症 消失
而愈 。
按 : 《金 匮 要略 ・ 痰 饮咳 嗽 病 咏 证 篇 》云 : “ 饮 水流 行 ,归 于 四 肢 , 溢饮 , 皿从 ‘ 当汗 出 而 不 汗 出 , 身体 疼 重 ,谓之 溢 饮 。” “ 病溢 饮者 ,当发其 汗 ,大青 龙 汤 主 之 ,小 青龙 汤亦 主 之 。” 《伤寒
支 饮 症 见 咳 逆 街 息 碍 , f J f :
H q 』 ;痰 掖 清 l 怖f ,遇 寒 , 戎
症 见 肢体 沉 重 而 疼 痛 ,甚 则 肢 体 浮目 q J .小便 不利 ,或 见无 汗恶寒 ,口不
不 解 , 心 卜有 水 ,T ,,
满,
发 热 而 咳 ,或 粥 , 便 不 利 ,或 喘 ;
显 缓 解 。 守 前 方 ,稍 加 减 出入 继 / I  ̄ . 2 0 余
草 、生姜 、大枣 )。
烦 。用之治风 寒表实 ,兼有 里热 ,症 见
渴 ,舌 苔 白 滑 ,脉 紧 。 … 怅 f 人 j
盛 ,阳 气 不振 ,冶 } 、 温肺化饮 ,
小青 龙汤 加减 。 变 证 : 若 够 少 , 袁 I I ,

倪海厦【金匮】痰饮咳嗽病

倪海厦【金匮】痰饮咳嗽病

倪海厦【金匮】痰饮咳嗽病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接下来呢,我们介绍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记不记得我们在念金匮第七篇的时候,第七篇有谈到:这个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呼吸很短,病脉证,实际上这两个非常的相关,哦相关的。

一开始呢,诸位看,饮有四。

什么叫做饮?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在介绍......继续介绍之前呢,先跟诸位有个基本上有个对“饮”的概念。

我们每个人呢,多多少少难免都有一点“饮”,这个“饮”就是水饮。

那平常呢,我们为什么要去多做练功夫?多劳力工作多做一些运动?就是运动出汗的话,这个“饮”就会排掉。

这个“饮”从哪里来呢?可能呢,你是喝水喝太快了,哦,我......这个运动嘛,喝水喝太快,嗝在那个中间,打嗝一下,实际上“饮”就进去了。

那有的时候可能是你在发表,就是说你在这个台北很流行在室内运动,跳什么健身操这样,骗人的哦,在那个那个强的冷气间跳舞,那神经病嘛!运动本来就应该到外面去,对不对,怎么跑到冷气间里面去跳舞,应该要到外面去,运动就应该让它流汗,汗流掉以后,慢慢慢慢喝水进去,新的水再去补充旧的水,这样才会把“饮”排掉。

可是有的人很......很骚包啊,我要fashion,我要流行,在那很冷强冷的空间里面在做运动,不管是用跑步机呀,什么机器,反正就是在那里做运动,然后要流汗就用三温暖,这个都不对的。

你都利用外在的,不会自己去动。

像台北市很热嘛,跑出去一下,如果中个暑回来,治不好你再跟我讲,对不对。

这个很简单嘛,可是你啊都不去做,这些都是造成“饮”病,“饮”的病,那老师,你怎么知道这个人有“饮”病?那我举个例子给你听,如果你今天得了感冒,老师,这个人是桂枝汤症!你开桂枝汤给他,一剂就好掉了,这个人就没有“饮”病。

每次得了感冒,很严重,这种人就有“饮”病在里面。

还没有发大病的时候,赶快把“饮”病排掉啊,“饮”的问题排掉,这个饮呢水“饮”呢,常常停在内脏的下方,哦内脏的。

《金匮要略》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四四饮证治好,我们上课,“病溢饮者”,顾名思义也看出来了,在四饮当中,溢饮发病为急,所以,在用大、小青龙汤的时候,也是用汗法,这也是急则治标的办法,特别刚才我提到了,大青龙汤在临床上,用来治疗外寒里热,也是选新病,化热也是将要入里,没有化热或者是化热初期,表闭而热郁,用大青龙汤,所以,可想而知,大青龙汤用于治疗溢饮,急则治标,赶紧给饮邪打开出路,现在,请大家看我们书上的,[选注]第二个,就是柯琴(柯韵柏)的,《伤寒来苏集》,他对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的解释,看他怎么理解,这也是一个节选,他说,“……能化胸中之热气而为汗,故名大青龙,能化心下之水气而为汗,故名小青龙,盖大青龙表证多,只烦躁是里证”,实际上,我们现在说他不烦躁,这表证是饮邪为重,“小青龙里证多,只发热是表证,故有大、小发汗之殊耳”,仅发汗力上有区别。

《医宗金鉴》又说,“溢饮病属经表,虽当发汗,然不无寒热之别也,热者以辛凉发其汗”,就是温之中有石膏,大青龙汤是这样的,“热者以辛凉发其汗,大青龙汤,寒者以辛温发其汗,小青龙汤,故曰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也”,这就是将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用在溢饮上的道理给区别开,那么,具体这两个方的功效,我给大家归纳,就是大青龙汤,发汗兼清郁热,小青龙汤,发汗兼温化里饮,这就把这个证候特点说出来了。

下面,来讲支饮的证治,支饮,要涉及到11个方子,支饮主方就是小青龙汤,在35条上,而且35条的原文,就按照我们昨天讲的,支饮的临床特征给概括的,请大家看35条原文:“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一类)直接把支饮的临床主症,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阐明,“小青龙汤主之”,言支饮的主方,支饮的饮停部位一定是在胸肺,它直接影响到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因此,要出现一系列,呼吸困难的临床特征,包括他,凭倚呼吸,躺不下,要半卧位,甚至于坐起来,再重,就是端坐呼吸,那就肺心病、心衰了,病人这些形态,都是为了迎合肺的生理功能,才有这样的特征,本条所指的,就是因为胸肺有停饮,复感外寒,属内外皆寒的一种情况,那么,小青龙汤,作为主方的道理,就在于针对它表有外寒,里有寒饮,一定要温化,符合我们讲的“温药和之”,是温化饮邪,温运饮邪,方中行消开导之品,以辛散之品多,属于温散的一个方子,因为大家对本方熟悉了,不占用时间讲了。

金匮要略目录

金匮要略目录

金匮要略目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金匮要略》原著或咨询中医学专家,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木防己汤——精选推荐

木防己汤——精选推荐

⽊防⼰汤⽊防⼰汤出⾃《⾦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4条,组成为:⽊防⼰三两,⽯⾳⼗⼆枚鸡⼦⼤,桂枝⼆两,⼈参四两。

右四味,以⽔六升,煮取⼆升,分温再服。

仲景原条⽂谓:“膈间⽀饮,其⼈喘满,⼼下痞坚,⾯⾊黧⿊,其脉沉紧,得之数⼗⽇,医吐下之不愈,⽊防⼰汤主之。

虚者即愈,实者三⽇复发,复与不愈者,宜⽊防⼰汤去⽯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 ⽊防⼰汤以⽊防⼰逐湿驱⽔饮,以桂枝温阳平冲逆,并重⽤⼈参治胃虚⼼下痞,重⽤⽯⾳泄热治喘满。

本⽅配伍的关键有两点:⼀是防⼰配⽯裔,可除湿热,逐热饮;⼆是桂枝配⽯裔,外能发越经络郁热,内能化饮清泄饮热。

⽊防⼰汤证:膈间⽀饮,其⼈喘满,⼼下痞坚,⾯⾊黧⿊,烦渴,脉沉紧者。

叶⽒变通应⽤⽊防⼰汤的基本思路与⼿法 ⽊防⼰汤的主药是防⼰。

防⼰苦、⾟,寒。

⼀可祛风湿,治疗风湿热痹;⼆可利⽔消肿,治疗湿热、⽔饮壅郁的⽔肿;三可⽌痛,治疗关节肌⾁痹痛,或⽛痛、头痛及外伤疼痛。

此⽅⽤其合⽯膏,可治三焦湿热或经脉湿热之热重者;⽤其合桂枝,通经脉,利膀胱,可治⽔肿,湿热痹痛。

叶桂抓住本⽅的配伍特点,常去⽢壅守补的⼈参,加宣化利湿的杏仁、通草、薏苡仁等治疗湿热、暑湿壅郁三焦、经脉的病证。

叶⽒变通应⽤此⽅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两个⽅⾯: 第⼀,抓住⽅中⽯⾳、桂枝、防⼰相配伍的组⽅特点,参照《⾦匮要略》⽩虎加桂枝汤治疗温疟“⾝⽆寒但热,⾻节烦痛”的⽤法,领悟出⽯⾳、桂枝相配伍,善于⾟寒宣通关节肌⾁热痹之郁.治疗热痹。

进⽽认为,⽯膏、桂枝与防⼰合⽤,则善⾛经脉,可宣通经络风湿热郁,治疗风湿热痹。

以此为基础⽅,临证酌加杏仁、苡仁、通草、滑⽯等寅化分消三焦湿热药,主治湿热痹或风湿热痹。

具体⽤法尚有主⽤⽯膏配桂枝、防⼰逐饮热以通经脉;去桂枝重⽤⽯耷以清泄阳明;去⽯⾳留桂枝配苡仁、蚕沙、⾖卷等通络逐湿;去⽯膏留桂枝配附⼦⾟热通痹兼逐湿热等法。

这些⼿法,我们在上述“⽤于治疗湿热痹”中作了详细的总结,此不重复。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1)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1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痰饮病证治

痰饮病证治

痰饮病证治痰饮病证治泰山医学院李华安痰饮病理根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第十二》的说法,痰饮就是水毒,即水分代谢障碍。

水湿痰饮病类似于西医卡他性炎症,即粘膜、浆膜、腺体、结缔组织等急慢性渗出性炎症。

体内水分在生理状态下叫做津液;在病理范畴内称为水、湿、饮、痰。

稀者为水,稠者为痰。

痰饮不仅包括西医所谓直观下的水肿,还包括水湿停聚内脏,如水湿困脾、水气凌心等;不仅包括西医所谓能咯吐出来的呼吸道分泌的粘液,还包括鼻咽腔和消化道分泌的粘液。

根据痰饮停滞在体内不同部位,分别称为悬饮、支饮、溢饮等。

根据痰饮病程长短又分为留饮和伏饮等等。

痰饮证治经方派最早提出治疗痰饮的总原则是“当以温药和之”,并提出化痰、渗湿、逐水的治法。

“呕家……,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

“哕者,小半夏汤主之”(同上)。

呕家,就是经常呕吐的人。

心下有支饮,就是胃中水湿滞留。

哕,包括恶心、干呕、呕吐。

总之,用小半夏汤治疗胃中水湿滞留引起的呕吐,能消除恶心、干呕。

“呕家本不渴,渴者为欲解。

反而口渴,心下支饮故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同上)。

反复呕吐,本来不口渴,反而口渴,是因胃内停水的缘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突然呕吐,胃部胀满痞塞,眩晕,心悸是由水饮引起,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因为眩晕、心悸而用茯苓,可见茯苓还有镇静作用。

(同上)。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又曰:“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同上)。

“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都应利小便,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茯苓、白术都有微弱的利尿作用。

当胃中水饮大量停滞时,就会出现“水入则呕”的“水逆”证。

此时应加重处方的利尿作用,用五苓散治疗。

五苓散即苓桂术甘汤,去甘草,加猪苓、泽泻。

猪苓、泽泻都有较强的利尿作用。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同上)。

痰饮病

痰饮病

四、痰饮治则
•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 本之法。
《金匮要略心典》“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 眩。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温振阳气、开 发腠理、通调水道。非太过、非燥补、以致中和。
• 《素问· 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 净府,去菀陈错”,以治标。行消开
二、复习水液代谢的相关内容
• *《素问·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 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 精四布,五经并行。” • 《灵枢· 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 《素问· 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 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 《素问· 太阴阳明论》提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 《素问·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说“肾者,胃之官也,关 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 • 《素问· 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 《灵枢· 本藏篇》“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 其应”。
• 现代医学之胸腔积液可按悬饮论治。
溢饮
• 条文: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不汗出、 身体疼痛,谓之溢饮。
• 溢,如水旁渍,满盈遍溢。有些像水气病,是饮邪流行, 溢于四肢、关节、皮腠。四肢为太阴脾之经表,肺主皮毛。 溢饮是痰饮涉及两太阴。 • 《伤寒论· 太阳病》大青龙汤条下“伤寒脉浮缓,身不痛 但重,乍有轻时”,为湿困太阳经表。可与本条互参。四 肢关节重痛为主者,可与湿痹相互参照。 • 首以治标之法治之。 • 溢饮之邪当从汗解、兼以利小便,再配合治本之法,使饮 从内消,内外兼治。
痰饮与内湿之邪的异同
• • • • • ①同为阴邪,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 ②同具缠绵粘滞之性。 ③痰饮随气而行,无处不到,但痰饮有位。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又可弥漫。 *⑤湿为水之渐、湿聚而痰饮生,水谷不化精津则 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津停为饮、津凝为痰。 • 痰湿可共生,常并称。 • 深(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悬饮中医治疗最佳处方;

悬饮中医治疗最佳处方;

悬饮中医治疗最佳处⽅;悬饮中医治疗最佳处⽅;悬饮病名。

四饮之⼀。

饮邪停留胁肋部⽽见咳唾引痛的病证。

《⾦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后⽔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悬饮。

”证见胁下胀满,咳嗽或唾涎时两胁引痛,甚则转⾝及呼吸均牵引作痛,或兼⼲呕、短⽓等。

治腚攻逐⽔饮,⽅⽤⼗枣汤、椒⽬⽠蒌汤钱(切),桑⽪2钱,葶苈⼦2钱,橘红1钱,半夏1钱5分,茯苓2钱,苏⼦1钱5分,蒺藜3钱,悬饮者,⽔流胁下,肝⽓拂逆,肺失清肃,咳⽽引痛也。

摘录《医醇剩义》姜3⽚。

功能主治悬饮卷三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5⽇星饮悬饮、溢饮、⽀饮等。

《⾦匮要饮①病名。

饮证的总称。

出《素问·⾄真要⼤论》。

包括痰饮、悬饮略·痰饮咳嗽脉证并治》:“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有痰饮,有悬饮悬饮,有溢饮,有⽀饮。

”《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诸饮者,皆由荣卫⽓否涩,三焦不调,⽽因痰饮咳嗽悬饮则需逐饮,⽤⼗枣汤、控涎丹等⽅;畏寒肢冷、⽔肿,,⽤⼩青龙汤、苓桂术⽢汤等⽅;悬饮脉沉细者,属肾阳虚,宜温阳利⽔,⽤真武汤、肾⽓丸等⽅。

⼜:《丹溪⼼法附余》主张以⾠悬饮等条。

最后修订于 2009年砂半夏丸主治⼀切痰饮咳嗽。

参见痰饮、⽀饮、悬饮旋复花丸0克(锉碎,微炒)枳壳15克(麸炒微黄,去瓤)制法上药捣为末。

炼蜜和丸,如梧桐⼦⼤。

悬饮,腹满胁痛。

⽤法⽤量空腹时⽤⽣姜汤送服20丸。

摘录《太平圣惠⽅》卷五功能主治治悬饮⼗⼀最后修订于 2痰饮胁痛篇》:“痰饮流注于厥阴之经,亦能使胁下痛,病则咳嗽、⽓急引胁痛。

”孙⼀奎治此病证,主张悬饮胁痛(胸膜积⽔)可⽤⼗枣汤、控涎丹。

参见停饮胁⽤导痰汤(见《⾚⽔⽞珠》卷四)。

悬饮痛条。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6⽇星期⼆ 15:27:15 (GM内伤胁痛悬饮凝结两胁;或死内伤胁痛病证名。

由内伤引起的胁痛。

见《景岳全书·杂证谟》。

或因痰饮悬饮⾎停滞胁肋;或恼怒郁结,肝⽕攻冲;或肾⽔不⾜,龙雷之⽕上冲;或肾阳不⾜,虚阳上浮,⽽成胁肋之痛。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方论》必背条文65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0.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13.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䅽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痰饮的证治。
【教学参考】 本方除原文所述,尚可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咽喉不利、起则头眩、身振振摇、小便不利,
以及呕恶咳喘,甚至咳而遗尿、舌质淡嫩,舌苔白润甚至水滑,脉弦等诸症。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 管炎、心源性水肿、阵发性心房颤动、脑积水、内耳眩晕症、神经衰弱,属脾虚水饮内停者,用之 均有一定疗效。
者饮也”的定论,仍当四诊合参。
第14条 【原文】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词解】 脉平:谓平和之脉。
【释义】 支饮,其病不甚重,未伤脉络,故脉反平。饮邪支撑,上附于肺,肺气不能宣降,故短气,喘
而不能卧。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支饮轻证的辨证。
【教学参考】 [按语] 对“其脉平”者,有两种看法:①并非无病脉。此乃与“脉偏弦者饮也”相对而言,指其脉
痛不可忍,故欲咳而辄已”。盖“辄”,立即也,已,停止也,故陶葆荪认为临床中也有咳嗽冲开留饮, 唾出了稀涎,留饮移,积气泄,闭塞暂通,疼痛反而大减的。诸说可参。
第10条
【原文】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词解】 历节:关节。
【释义】 水饮停留在胸中,胸中被遏,肺气不利,故其人短气。胸阳不得温煦,气不布津,故有口渴。 若饮邪不留于胸中,而流于四肢,而使关节气血痹滞不通,则四肢历节疼痛。饮邪留于胸中,
【词解】 微饮:指轻微的痰饮。
【释义】 由于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者,有心脾气弱,不通运化水湿,而使微饮内留,妨碍升降,所以常有
短气证。若临床还兼见头目眩晕,食少消瘦,心下逆满者,可用苓桂术甘汤温化中焦,使水邪从小 便排出。若肾阳虚弱,不能温阳化气,使水停于下,引起少腹拘急不仁,腰痛或小便不利,或见畏 寒肢冷,可用肾气丸温养肾气,利水消饮。
第13条 【原文】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词解】 肺饮:指水饮犯肺,属支饮之类。
【释义】 由于肺气不能宣化,通调水道失常,水饮之邪上停于肺,肺气受阻而不利,故但若喘短气。本
证仅属肺中微饮,而与肝脾无关,故脉来不弦。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肺饮的脉证。
【教学参考】 [按语] 本条重在强调肺饮的临床症状,不以切诊作为诊断饮病的唯一依据,亦不拘于“脉偏弦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词解】 留饮:水饮内停。
【释义】 水饮形成之后,若饮邪留于心下,困阻心阳,则使阳气不布,不能温暖背部的心俞,故病人背
寒冷如手大。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留饮的辨证。
【教学参考】 [按语] 注家对“心下”部位,有心、胸、膈、胃之异,当视临床兼症而定。“背寒冷”病因病机颇
苓桂术甘汤为治痰饮病的主方,亦是“温药和之”的具体运用。临床当随证加减:头目眩晕甚者, 加泽泻;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干呕、巅顶头痛,因肝胃阴寒水饮上逆者,加吴茱萸; 心悸脉结,加人参、五味子;身拆动而水气上泛者,加附片。
第17条 【原文】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教学】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第十二
【目的要求】
1.了解痰饮的概念。
2.熟悉痰饮的成因、致病特点与辨证分类。
3.掌握痰饮病的治疗原则与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本篇是论述痰饮和咳嗽,但重点在“痰饮”。
论述痰饮分四种: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以及伏饮、留饮的成因
与证治。 第1条、第2条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一)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 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 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二)
[临床应用] 温药和之治本主方,脾虚者用苓桂术甘汤,肾虚者用肾气丸。后世根据本条精神, 按照广义痰饮病兼杂病因的不同,在祛痰涤饮的基础上,其治法用药,有所发展。
第16条
【原文】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以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化,敷布和排泄,水饮停留于所虚的不同部位而形成,尤以脾气虚不能为胃游溢精气为其主要病机。 仲景对痰饮病的分类,是以病位和症状为基础,并涉及病因与病机。临床当结合脏腑经络学说及八 纲的内容,进行辨证施治。
[临床应用] 溢饮病重时可见四肢微肿,支饮其形如肿,两者与水气病之必肿有主次之分,应 予鉴别。
临床中,若支饮初起,可出现咳嗽气逆,恶寒、痰多、苔白、脉弦等邪实之证;病久肺脾肾阳 气俱虚,则出现咳嗽喘逆,甚至不能平卧,或头面四肢浮肿、脉细弦等本虚标实之证。 第8条 【原文】
【教学参考】 [按语] 关于广义痰饮病的成因,除脾失健运而外,如肺脏功能失调,不能通调水道;肾阳虚
弱,不能化气行水等,都可引起痰饮的发生。 [临床应用] 本条说明脾失健运是痰饮病的内因,饮水过多是其诱因,故唐容川以“偏弦者,饮
也” 为由,提出治饮病当以涤饮为主,补虚为辅。临证之际,凡饮水过多,一手脉弦而见喘满短气 的,可酌用苓桂术甘汤;下后阳虚,两手脉弦缓而见喘满心悸的,可酌选真武汤。
阴寒凝聚,故脉沉。沉脉生气郁,又主结,故可一脉两断。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胸中留饮的两种变化。
【教学参考】 [按语] 本条留饮、“四肢历节痛”与历节病“不可屈伸疼痛”、痹证有别。历节病肝肾先虚,病在
筋骨,脉沉而弱;痹证乃风寒湿三气杂至,见浮紧濡缓之脉,与气候变化有关;留饮“四肢历节痛” 乃属“经络痰饮”,肢体局部顽麻疼痛,痛点固定,与气候变化关系不大。
第18条
【原文】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方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一本作无 。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词解】 欲自利:病人未经攻下而要下利。 利反快:下利之后,留饮减轻,病人感到轻快。
【词解】 素盛今瘦:治痰饮病人在未病前身体很丰盛,得病之后,形体消瘦。 沥沥有声: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诸病源候论》作“漉漉有声”。 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释义】 第一条是论述痰饮病共分四类型。由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和主证不同,分痰饮、悬饮、溢饮、
支饮,而这四种饮邪,总称为痰饮。所以痰饮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第二条是论述四饮的病机和主证。痰饮病是由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肺气不能敷布津液,
以上留饮三条,均可归属四饮:水饮停留心下,属狭义痰饮;在胁下属悬饮;在胸中属支饮; 在四肢关节属溢饮。此外,应与首篇“色鲜明者,有留饮”合参。
第11条
【原文】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拆剧,必有伏饮。
【词解】 振振身拆剧:拆,肌肉掣动,此谓全身振颤动摇。 目泣自出:指痰喘剧咳,气逆而甚,则眼泪自出。 伏饮:水饮潜伏于内而有巢囊,不易治愈。
【词解】 支满:胀满。
【释义】 由于心胸之阳不振,不能温化水饮,而脾胃虚弱,又不能运化水湿,胃中停饮,可使痰饮之邪
留于心下不去。饮邪郁阻,肺气不畅,所以胸胁支满;饮阻于中,饮邪上犯,清阳不升,故头目眩 晕。
治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健脾利水。方中桂枝温阳,化气行水;白术健脾化湿,淡渗利水, 通畅三焦。本方温心脾之阳,以化水饮之邪,是温药治水饮的代表方。
而使饮食精微变成痰饮,若下流肠间,则沥沥有声可闻。饮食精微化为痰饮,不得充养肢体,故身 体虚弱,日见消瘦。
悬饮病是由于水饮形成以后,停留肝区而积聚在胁下,以致气机升降不利,所以心下硬满,咳 唾时牵引胁肋疼痛。
溢饮是由于水饮形成以后,停积于内,泛溢于四肢体表,故身体或四肢疼痛而重,水邪郁滞, 表闭不开,故不汗出。
散寒、温肺化饮;若饮热交结而兼气虚者,宜选本篇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通阳利水,软坚补 虚;外证解后,由于胃阳素虚者,可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制水;由于肾气素虚者,可用肾气丸温肾化 水;由于脾肾俱虚者,可用真武汤温肾健脾行水,以善其后。
第12条 【原文】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同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中心思想】 本条是阴之病。若久用温补,则腻滞而不去。滋腻助湿,饮邪不
祛。若久用燥热,则宜伤正气而饮不散;若久用寒湿,则更助水饮凝聚,饮邪加剧。若久用得法, 水饮虽去,但脏腑更虚,水饮再聚而更重。故痰饮病的重要治略方法,以温药调和之。即根据痰饮 病的虚实盛衰,邪气轻重,病变部位,病情趋势和兼证等不同,选择相应的药物,组成一个消阴通 阳,调畅气机的有效方剂,以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使阴阳恢复最佳生理状态。
不弦,说明饮邪留伏未深。②指脉平和如常,人虽病而脉不病,可供参考。
第15条 【原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词解】 温药:温性药物。
【释义】 痰饮的形成,是由于胃虚,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虚不能散精,上归于肺;肺虚不能通
调水道,下输膀胱。肾阳虚弱。不能化气制水,水精不能四布,水湿停留,积为水饮。水饮多在肺、 脾、肾所虚之处,停留为患。总之,人体内水液代谢因虚而停,因寒而凝,聚成痰饮,病变多端。 治宜温药和之,温药可以通阳消阴下气,可使水气流行,津液布达,代谢正常,水饮之邪消散。用 温药温暖脾胃,可以助运化;温暖肺气,可助通调水道;温暖肾阳,可以助化气,水液代谢正常, 不停不聚,则不生痰饮。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微饮病的证治。
【教学参考】 [按语] 痰饮的由来多与肺、脾、肾的气化不及所致。然而有时也可有一脏病变而引起。所以
治疗方法,应有侧重,后再兼顾他脏。苓桂术甘汤侧重于脾,而肾气丸则侧重于肾。 [临床应用] 本条一病二方,虽皆用“温药和之”,然治脾治肾,各有所主。久病支饮,用肾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