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潮州大锣鼓的起源及演变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潮州大锣鼓的特色乐器及其乐队编制

潮州大锣鼓的特色乐器及其乐队编制

潮州大锣鼓的特色乐器及其乐队编制作者:代宏郑珂雅来源:《音乐探索》2021年第03期摘要:在田野采風的基础上,结合潮州大锣鼓的历史发展,重点对潮州大锣鼓的特色乐器及其乐队编制进行分析。

潮州大锣鼓中的特色乐器如大鼓、深波、号头、二弦、大冇弦、梅花琴、琵琶,从材质、音色、形制到乐队组合方式无不显示出潮州地域特有的历史记忆,体现了潮州人在对外音乐文化交流中的认知方式和情感态度。

今天的潮州大锣鼓在平衡自身内部各乐器以取得整体和谐审美效果的过程中,应以“移步不换形”的方式葆有传统,塑造潮州人在历史和现实转换中对音乐的新认知。

关键词:潮州大锣鼓;十八大套;乐队编制;“移步不换形”中图分类号:J632.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1)03 - 0081 - 12DOI:10.15929/ki.1004 - 2172.2021.03.007潮州大锣鼓是潮州地区特色鲜明的乐种,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古老乐种之一,有“东方交响乐”之美誉。

潮州大锣鼓源自中原文化,是以大鼓为中心,以二弦或唢呐为主奏的多种打击乐器相配合的大型管弦乐合奏形式,其“十八大套”作为传统曲牌套曲尤其享有盛誉。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音乐文化,潮州大锣鼓主要用于潮汕地区节日民俗或祭祀活动中,每年正月在潮州各村落的“劳热”①和大型庆典活动中尤为隆重,广泛流行于粤东、闽南、粤港澳、东南亚及海外潮州人生活区,可谓有潮州音乐的地方就有潮州大锣鼓。

在已有研究中,陈天国、陈威、黄唯奇等学者对潮州大锣鼓记谱法、演奏技法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②潮州大锣鼓在传承过程中如何平衡自身内部各乐器以取得整体和谐的审美效果?如何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葆有传统?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潮州大锣鼓的历史发展,解读其特色乐器及乐队编制,探讨以上问题。

一、潮州大锣鼓的历史秦汉时的百越、魏晋时的岭南土著俚人受云南铜鼓的影响,铸造了“北流型”铜鼓(见图1)。

晋·裴渊《广州记》载“俚僚铸铜鼓”。

潮州大锣鼓

潮州大锣鼓

潮州大锣鼓一、潮州大锣鼓简介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汕地区民间传统音乐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是潮汕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

潮州大锣鼓以打击乐为主,是以大鼓为中心,以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

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

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

潮州大锣鼓流行于粤东、闽南以及东南亚一带,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大锣鼓的风采。

每逢年节,大锣鼓便声震百里。

潮州大锣鼓渊源潮州大锣鼓源于古中原文化。

在唐代,有一种以打击乐为主的鼓吹乐,常在庙堂祭祀、迎神赛会或节日欢庆活动中使用。

潮汕人的先祖从古中原南迁而来,带来了这种气势恢宏的广场艺术,并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潮州大锣鼓。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已有吹击管鼓的记述,说明那时已有鼓吹乐的存在。

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演出剧本《刘希必金钗记》中有“三棒鼓”和“得胜鼓”的锣鼓字谱记录。

嘉靖丙寅年(1566)刊行的《荔镜记》“睇灯”场中,对潮州元宵佳节的描述有“鼓乐吹唱”、“满街锣鼓闹喧天”的词句。

明清时期,潮州戏曲活动鼎盛,民间音乐也随之发展,锣鼓乐在舞台和民间已十分流行。

每逢节日庆典,大锣鼓班便列队游行,穿街走巷,或集中广场台榭,进行演奏比赛,并成为潮州民间习俗。

潮州大锣鼓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进步,从乐器组合、音响效果、演奏技法到表现内容都日趋完善,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艺活动形式。

大锣鼓在民俗活动中更是焕发异彩,城乡各地都有大锣鼓班,解放前潮州城区就有十三班锣鼓,涌现出一批很有代表性的名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潮州大锣鼓逐渐形成了以许裕兴、邱猴尚、陈松等三大流派:许裕兴为武派锣鼓,功法精湛,气势豪放,有如千军马,浩浩荡荡;邱猴尚为文派锣鼓,鼓点密集均匀、文雅细腻、力度适中、清脆感人;陈松则文武相兼、节奏鲜明、姿势优美、动作挺拔利索、手势多变。

浅谈潮州音乐中潮州大锣鼓及潮州歌谣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潮州音乐中潮州大锣鼓及潮州歌谣的现状与发展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浅谈潮州音乐中潮州大锣鼓及潮州歌谣的现状与发展黄烁玲(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摘要】潮州音乐流传于我国广东粤东地区潮汕一带的潮州方言区,除粤东地区外,它还广泛流传于澳门各地及东南亚各国的潮人聚居地,它是我国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之一。

潮州音乐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其中包括锣鼓乐、笛套古乐、细乐、庙堂音乐、弦乐等五大类,还包含了潮语歌、潮州歌谣、潮剧、潮州大锣鼓、潮州弦诗乐及民间“营老爷”等民俗音乐。

俗话说“有潮人之处就有潮音袅袅”,潮乐是潮州人文精神的体现,数百年来在民间延绵不衰。

有人说,潮州音乐跟潮菜一样,有着清淡、细腻、多样化等特点,而潮州大锣鼓和潮州歌谣就是其中两类极具潮州特色的佳肴。

本文结合目前潮州音乐的发展情况,浅谈潮州大锣鼓及潮州歌谣的现状与发展,从而发现潮州音乐发展中缺陷,这对我们建立保护潮州音乐,传承和发展潮州音乐的意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潮州大锣鼓;潮州歌谣;现状;发展【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一、潮州大锣鼓的繁荣与传承潮州的音乐、民俗文化独特,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含浓郁的中古遗风。

其中,潮州大锣鼓便是享誉全国乃至海外的极具潮州文化特色的潮州音乐之一。

潮州大锣鼓流行于粤东、 闽南以及东南亚一带。

在潮州一旦逢年过节,大锣鼓便声震百里。

潮州大锣鼓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奏而成,既能坐定演奏,又能游行演奏。

大锣鼓主要以打击乐为主,是一种大鼓为中心、唢呐为领奏、二胡、古筝、扬琴、笛子和镲等民族乐器协奏的大型合奏形式。

鼓手既是乐队主奏,还是乐队指挥。

整套大锣鼓器件甚多,演奏起来气势磅礴,气氛浓郁,沁人肺腑。

在潮州大锣鼓美名远扬的今天,凡是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大锣鼓的风采。

现今潮州的市区、县城及各大乡镇都有属于自己的锣鼓队,不管是已经小有成绩的专业队伍还是还是活跃在民间社团的业余潮乐队,都活跃在弘扬和发展潮州大锣鼓音乐的道路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大锣鼓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大锣鼓研究综述

前言潮州大锣鼓是潮州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潮州音乐最具特色的乐种,与舟山大锣鼓、陕北大锣鼓等齐名,是我国民间鼓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古乐种之一,素有“东方交响乐”之美称。

它根植于潮汕文化土壤,广泛流行于粤东地区、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以及海外潮人社区。

它以其气势磅礴、粗狂雄壮、节奏变化无穷、音乐格调绮丽清朗的特点征服了无数中外听众,在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潮州大锣鼓源自唐朝,历经前辈先贤的继承发展,至明代与戏曲融合,清代至民国不断创新,千锤百炼的潮州大锣鼓由早期的纯锣鼓打击乐形式逐步改革发展到今天,变成以大鼓为中心主导,多种打击乐器相配合,伴以唢呐为领奏的一种大型管弦乐合奏形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性民间乐种。

潮州大锣鼓的演奏形式分“长行套”和“牌子套”两种,长行套是由民间的唢呐鼓手班为适应逢年过节、游神赛会时在行进中演奏需要发展而成。

“这种场合演奏的大多是从传统套曲中提取较优美动听、节奏规整的‘二板’或‘三板’曲牌,或选一些流行的民间乐曲、小曲加上锣鼓科介,穿插成套来演奏。

”[1]3在游行时,锣鼓套与管弦乐曲交叉进行,雄壮粗犷的大锣鼓声和优美悠扬的管弦乐声此起彼伏,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牌子套则是在舞台或广场坐定来演奏的,其演奏曲目多为传统的锣鼓套曲”[1]3。

由民间唢呐鼓手班搬演正字戏曲牌音乐锣鼓演变而成。

在新中国建立早期,潮州大锣鼓作为民众一种自娱自乐的精神粮食,演奏者多为民间艺人,其音乐素养较低,此时的潮州大锣鼓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和收集、排演阶段,缺少有序的组织和管理,这时期尚未发现有关大锣鼓的研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l.35No.5Oct.2014第35卷第5期2014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大锣鼓研究综述郑尧(韩山师范学院陶瓷学院,广东潮州521041)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大锣鼓的学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影响力逐步扩展,研究逐步深入化、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其中涉及到史学、乐器学、民俗学、乐谱学等多个研究层面,这对于传承和发展潮州大锣鼓具有重大的意义。

浅谈潮州大锣鼓的起源及演变

浅谈潮州大锣鼓的起源及演变

浅谈潮州大锣鼓的起源及演变刘玉婷运城学院音乐系07级摘要: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汕地区民间传统音乐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是潮汕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

本文在于通过对潮州大锣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其传承与发展的阐述,让更多的人了解潮州大锣鼓的演变。

关键词:潮州大锣鼓、乐器组合、潮州音乐、潮剧、民间潮州大锣鼓以打击乐为主,是以大鼓为中心,以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

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

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

潮州大锣鼓流行于粤东、闽南以及东南亚一带,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潮州大锣鼓的风采。

每逢年节,大锣鼓便声震百里。

潮州大锣鼓与古中原文化潮州大锣鼓源于古中原文化。

在唐代,有一种以打击乐为主的鼓吹乐,常在庙堂祭祀、迎神赛会或节日欢庆活动中使用。

潮汕人的先祖从古中原南迁而来,带来了这种气势恢宏的广场艺术,并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潮州大锣鼓。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已有吹击管鼓的记述,说明那时已有鼓吹乐的存在。

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演出剧本《刘希必金钗记》中有“三棒鼓”和“得胜鼓”的锣鼓字谱记录。

嘉靖丙寅年(1 566)刊行的《荔镜记》“睇灯”场中,对潮州元宵佳节的描述有“鼓乐吹唱”、“满街锣鼓闹喧天”的词句。

明清时期,潮州戏曲活动鼎盛,民间音乐也随之发展,锣鼓乐在舞台和民间已十分流行。

每逢节日庆典,大锣鼓班便列队游行,穿街走巷,或集中广场台榭,进行演奏比赛,并成为潮州民间习俗。

潮州大锣鼓历史演变潮州大锣鼓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进步,从乐器组合、音响效果、演奏技法到表现内容都日趋完善,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艺活动形式。

大锣鼓在民俗活动中更是焕发异彩,城乡各地都有大锣鼓班,解放前潮州城区就有十三班锣鼓,涌现出一批很有代表性的名师。

浅谈潮州大锣鼓的形成以及演奏风格

浅谈潮州大锣鼓的形成以及演奏风格
的神妙土地,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 境使这里 比较完整地保留了部份中原古韵 ,这就是
被称为 “ 华夏 正 声 ” 的潮 州 音 乐 。 潮 州 音 乐 是潮 汕 地 区 民间 音 乐 的 总 称 。 行 于 粤 东 、 南 以及 上 海 、 澳 和 东 南 亚 潮人 聚居 地 , 为 潮 汕 文 化 的 象征 , 流 闽 港 成 以其独特的魅力 蜚声海 内外 。 潮州音乐是 中国民族 民间音乐的瑰宝 ,它以古朴浑 厚、典雅秀丽 的风韵在 国内诸多乐种中独 树一帜 ,被誉为南 国奇葩 。潮州音乐的人文品格是博大与兼容 。有专家认为,潮州音 乐是中国传统音乐 中品种最丰富、器
它的传 统 乐曲脱胎 于海 陆丰 的正字 戏和 西秦 戏 ,经 数代鼓 师 的不断创 新 ,从 乐谱资料 到 司鼓演 奏技 术都有 很 大的提 高。它雄健 欢快 、
气势磅 礴 、音律 协调 、跌 宕有 致 ,与 陕北 大鼓 、舟 山锣鼓 并列 为 中国三 大锣 鼓 其最 主要 的 区别是有 一 种独 具特 色的合 奏 形式 一一
为 领 奏 乐器 。 潮州大锣鼓表现功能齐全 ,对于喜、怒、哀 、乐各种情绪的表达,采用不同的铜器组合和不 同的节奏型变化,十分生 动形象 ,例如表现欢乐情 绪采用 [ 彩花牌] ;表现急行军 ,采用 [ 哭相思 ] ;表现愤怒情 绪,采用 [ 急枢槌 ]转 [ 三板介] ;
表现骤闻噩耗的悲哀情绪 ,采用 [ 慢枢槌 ] ;表现思索对策的情 绪,采用 [ 想计科] 。大锣鼓 的科介 ( 科即表演的唱做念打 , 介即介头,指挥铜器敲击 的姿势、节奏,或音响) ,随着 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 同的科介 ,介头常随 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创新 。 介头的创造最初是约定俗成的,不论老介头或 是新介头 , 都是如此 , 随着实践的重复使用,介头便固定下来 ,并通用流行 。 现在通用流行的科介有 :乱锣 、鼓沿火炮、大锣火炮、大锣纱帽头、大锣三脚介、小锣三脚介 、蕊蕊金 、大锣三笑科 、大 锣 出水 锣鼓 、大 锣 英 雄 白 、大 锣 相 思 锣 鼓 、小 锣相 思锣 鼓 、报 鼓 、一 更 鼓 、二 更 鼓 、三 更 鼓 、四 更 鼓 、五 更 鼓 、武场 锣 鼓 、

粤东潮州大锣鼓研究

粤东潮州大锣鼓研究
维普资讯
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06 2 0 年第2 期
T E VOIEOFY -F T e ae c eidcl f hn agC nevtr f s ) HEN W C UE U(h dmiPr i eyn osraoyo i Ac o aoS Mu 容 提 要 】本文就粤东潮州大锣鼓的历史概况、 内 分类、 表演形式、 结构和风格特点进行研究与
探讨。 ‘ 对‘ 原生态” 音乐的发展基因、 存活方式及传播途径等方面也进行 了一定的
阐述 。
概 分 表 结构/风格 [ 关 键 词】 潮州大锣 鼓/ 况/ 类 / 演 / 【 内容 类别 词 】 民 族音 乐
潮音、 西秦、 外江诸多剧种音乐的熏陶和影响, 在不 潮州音乐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 清的正字、 音乐。潮州大锣鼓是潮州民间音乐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广 断兼收并蓄之下, 形成了今天这种既具本地区独特艺术风格, 泛流传于潮汕地区、 闽南一带以及东南亚等潮汕华人聚居的 叉具外来音乐痕迹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嘲 ” 在那漫长 地方。 潮州大锣鼓以其打击乐丰富多彩的节奏处理和变化莫 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粤东这个独特的 测的强弱对比, 并与管弦乐器的紧密结合, 水乳交融浑然一 地理环境中, 创造出属于 自己的文化艺术。公元 4 3 1 年潮州 体,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性风格特点。 追溯它的发展沿革, 立为附郡首县以来, 一直是历代郡、 路、 州、 府的所在地。 有不 研究它的艺术风格、 表现形式以及在发展创新中对构建人类 少朝廷命官先后出任、 流放、 贬职此地, 如唐元和十四年(1) 89 。
2 世纪 5 年代以后, O O 潮州大锣鼓在整理、 创作、 演出等方
神需求, 同时也是人们拜祭神祖、 祈求幸福安乐的精神寄托 , 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也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5 从 93

潮州大锣鼓[资料]

潮州大锣鼓[资料]

潮州大锣鼓潮州大锣鼓随着熟悉的锣鼓声响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出现在脑海,我不由想起家乡的山山水水,那里乡音袅袅,功夫茶飘香。

我想起家中逢年过节游神赛会的情景,想起大街小巷不时传出的音乐。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而潮州大锣鼓与这里的山水的融合是多么的和谐。

锣声飘荡云天,鼓声回震山水,云天与山水间飘荡着这震撼人心的音乐。

音乐声中陶冶了这一方勤劳勇敢乐观的人民。

于是心中的那根弦,随着锣鼓的声音而拨动,这才知道,无论我走了多远,我的那颗心还是潮汕的。

我的心弦随着锣鼓声的震动共鸣,我的热血随着锣鼓的节奏而奔涌。

听了这么多的音乐,从来没有一种音乐这么热烈,任你多么寂寞多么无聊,只要你用心地听,那锣鼓会敲醒你沉睡的心灵,让你融汇到那热烈的氛围中。

夜是静的,锣鼓声是响亮的,一声声,敲在我那游离在远方的乡魂。

魂兮归来!仿佛听到故乡母亲的召喊,于是在这异乡的夜里,一缕无依的乡魂在那阵潮州大锣鼓的招引下,飞越千山万水,回到海滨邹鲁之家。

在我很小的时候,朦朦胧胧中对着大锣鼓有着一股莫名的感情。

每逢年节,便是游神赛会的时候,游神是有大锣鼓伴奏的,在对神明的虔诚中,那锣鼓声,一声声,响彻云天,直震那幼小的灵魂。

游神之后,通常便有大戏,就是潮剧。

潮剧,一个土生土长的剧种,用潮州方言演唱,用潮州大锣鼓伴奏,潮剧和大锣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于是,潮州大锣鼓也被认为跟演唱的潮州话一样,是那样的亲切,宛若亲口所说。

那时年幼的我喜欢的是热闹,一听见锣鼓声便雀跃欢跳,跟着锣鼓队穿村过寨,四处游动。

于是,锣鼓声在童年中代表的就是欢乐了。

潮州大锣鼓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潮州地区居住的都是少数民族,是很蛮荒很落后的,这里山高皇帝远,朝廷有什么官员要贬,都是贬到这里来的。

唐朝的韩愈说:“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名潮。

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

”在这里,有瑶族,畲族,黎族等的少数民族聚居,他们以打猎为生,生产力十分低下,在巨大而残酷的大自然面前,他们的力量是显得多么的渺小,因此他们认为冥冥之中有着一股控制着他们的力量。

潮州大锣鼓民间传承与学校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比较研究

潮州大锣鼓民间传承与学校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比较研究

潮州大锣鼓民间传承与学校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比较研究
本题目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当代潮州大锣鼓在民间与学校两种语
境下的传承活动,立足于母语音乐文化思维、生态思维等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实地考察,运用文献研究、参与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比较等方法,对潮州大锣鼓的传承实践进行理论整理、归纳和总结,弥补当前潮州大锣鼓音乐教育模式上的不足,为潮州大
锣鼓在学校进行教育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文章主要包括几个章节:第一章简要梳理潮州大锣鼓的研究历程,对潮州大锣
鼓进行了详细的概念界定,简述考察潮州大锣鼓民间与学校传承所用
到的研究方法,确定本研究所聚焦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主要是对潮州
大锣鼓在民间语境下的传承进行个案描述、并且对所涉及的传承场所、传承目的、传承内容与方式、师徒之间的关系、评价的方式,以及当
下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阐述。

第三章主要是对潮州大锣鼓在学校语境下的教学进行个案描述,对应第二章同样对学校教
育中所涉及到的传承场所、传承目的、传承内容与方式、师徒之间的关系、评价方式以及当下呈现的突出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阐述。

第四章通过几个维度将潮州大锣鼓在民间和学校两种语境下的传承
展现出的特点进行并置比较,并且从历史背景以及社会价值的角度进
行分析;第五章提出现代社会中潮州大锣鼓学校教育的实施策略,并
且结合后现代的相关理论进行探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
文化情境的音乐教育;2)回归“生活世界”的音乐教育;3)基于“视界融合”的音乐教育;4)立足于“根文化”的音乐教育。

论潮州大锣鼓的沿革和现状

论潮州大锣鼓的沿革和现状

中图分类号 :J3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2-62 (09 0 1x 20 )6-09 09一o 3
潮州锣鼓 乐 , 远 流长 , 有 关记 载 , 迟 可 追 源 据 最 溯 至唐朝 。潮州 大 锣鼓 是 以大鼓 为 中心 和 指挥 , 以 各种 锣 、 钹等 多种打击乐 相配合 , 弦乐 以唢 呐等为 主
奏并配以管弦乐的大型合奏式音乐品种 。它粗犷雄 壮、 气势磅礴 , 音乐格调绮丽清 朗, 司鼓指挥法和鼓 点演奏法别具一格, 特别是潮州锣鼓大鼓所特有 的 摇槌 摆 槌 鼓 技 , 时 还 借 鉴 武 术 的 “ 剑 ” “ 有 拔 、 挑 剑”” . 连环 割 ” 动作 , 势 鼓 花千 变 万化 , 有 极 等 手 带 其浓厚的表演色彩, 能表现重大历史题材, 完整的故 事情节 和 渲染 节 日喜 庆 气 氛 。潮 州 大 锣 鼓 形 成 历 程: 唐宪宗 元 和年 问 ( 1 ) 韩 愈 被 贬 为 潮 州 刺 史 , 89 , 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已有吹击 管鼓 的记述 , 吹击管 “ 鼓, 侑香 洁也” “ 以音声 , ;侑 以谢神 贶 ” “ 斋洗 , :躬 奏 音声” 。说 明那时 已有鼓 吹乐 的存 在 。明 宣德 七 年 剧本《 刘希必金钗记》 中有“ 三棒鼓” 得胜鼓 ” 和“ 的 锣鼓 字谱记 录。嘉靖 丙寅年 的 《 镜 记 》 , 潮 州 荔 中 对 元宵佳节有“ 鼓乐吹唱” “ 、满街锣鼓闹喧天” 的描述 词句 。 明清 时期 , 潮州 戏 曲活动鼎盛 , 间音乐也 随 民 之发展 , 锣鼓乐 在 舞 台和 民 间 已十分 流 行 。每 当逢 年过节 游神赛 会 , 大锣鼓 班便列 队行进 演奏 , 街走 穿 巷( 长行 套 ) 或集 中坐 定广 场舞 台演 奏 , 行 交 流 ; 进 比赛( 牌子套) 并成为潮 州民间习俗。它既是“ , 御 前清曲” 也是” , 闯里俗乐” 这种雅俗共赏的音乐 品 , 格成就 了艺术 的原 动 力 , 潮州 音 乐经 久 不衰 的艺 使 术生命得以绵延古今 。据专家介绍, 潮州大锣鼓 ” “ 植根于潮汕地区, 广泛流传于粤东 、 闽南和东南亚各 地, 有着 “ 中华 民族 民间音乐瑰 宝 ” 的美誉 。

多元化背景下的潮州锣鼓经教学改革

多元化背景下的潮州锣鼓经教学改革

教改教法摘要伴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理念悄然融入到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即使目前各大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够成熟,多元化理念的融入恰到好处地让音乐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将多元化理念和传统音乐教学连接在一起,以利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本文以潮州锣鼓经的教学为例,在多元化背景下对潮州锣鼓经的传统教学进行改革探析,进而探索如何将传统音乐不断延续下去。

关键词多元化潮州锣鼓经教学改革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haozhou Gong and Drum Tabla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versification//Yu ShaoyingAbstract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society,the concept of diversification is quietly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music.Even though the teaching mode of music education in ma-jor universities is not mature enough at present,the integration of diversified ideas is just righ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teach-ing to a certain extent.More and more scholars also connect the concept of diversification with traditional music teaching to facili-ta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usic.Taking the teaching of Chaozhou gong and drum tablature as an example, an explorat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haozhou gong and drum tabla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versific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music. Key words diversification;Chaozhou gong and drum tablature; teaching reform潮州锣鼓乐是潮汕地区传出的一种民间音乐,其主要是以击鼓为主、唢呐等管弦乐器辅助的音乐形式,演奏形式激昂顿挫,气势恢宏。

文化传承视野下高校传承与创新地方音乐研究——以潮州大锣鼓为例

文化传承视野下高校传承与创新地方音乐研究——以潮州大锣鼓为例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文化传承视野下高校传承与创新地方音乐研究----以潮州大锣鼓为例◎钟晖(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摘要:高校的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出艺术人才,还要实现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要与艺术教育相结合。

潮州大锣鼓作为潮州地区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宝贵的价值,需要加以传承。

高校针对地方音乐的传承要有创新机制,明确基本路径,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设定民族音乐的教育內容,以满足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传承;高校教育;文化传承;音乐教学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历史凭证,不同地域在发展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潮州大锣鼓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流行于粤东、闽南以及东南亚一带,以打击乐为主,是以大鼓为中心,以唢呐为领奏的大型鼓吹乐,被西方称之为“东方交响乐”。

而艺术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传承备受关注的背景下,高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传承与创新地方音乐,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一、潮州大锣鼓音乐进入高校教育理论基础探究(一)文化传承是音乐教育的责任文化体现出民族精神,现代文化教育体现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体现出对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现代文化教育融合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增强民族自豪感,推动民族文化的兴盛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潮州大锣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虽然潮州大锣鼓还保持一定的活力,但是传承却面对着多方面的挑战,文化遗产存在失传的风险,不利于潮州文化的传承。

而高校是实现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也是学生获得专业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二)文化传承是对社会文化多元的回应潮州音乐文化有较多种类,内容有一定的差别,特别是潮州大锣鼓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变化,体现了潮州的文化传统,代表着潮州音乐文化。

因此,潮州大锣鼓也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直接体现。

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音乐文化从原有的独立发展演变为多个音乐文化的共同发展,是文化多样化直接体现,也是民族文化繁荣复兴的体现。

潮州大锣鼓幼儿心得

潮州大锣鼓幼儿心得

潮州大锣鼓幼儿心得【实用版4篇】篇1 目录1.潮州大锣鼓的概述2.幼儿学习潮州大锣鼓的意义3.幼儿学习潮州大锣鼓的方法4.幼儿学习潮州大锣鼓的成效5.总结篇1正文潮州大锣鼓是一种源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被誉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将潮州大锣鼓引入到幼儿教学中,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

本文将从幼儿学习潮州大锣鼓的意义、方法以及成效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幼儿学习潮州大锣鼓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潮州大锣鼓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敲击大锣鼓可以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更重要的是,潮州大锣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幼儿进行传承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幼儿学习潮州大锣鼓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采用互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让他们在敲击大锣鼓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韵律美。

此外,通过组织幼儿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强自信心。

幼儿学习潮州大锣鼓的成效是显著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幼儿不仅能够熟练地敲击大锣鼓,还能够跟随音乐演奏出完整的曲目。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收获了快乐,还培养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潮州大锣鼓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将来成为文化自信的一代新人奠定了基础。

总之,将潮州大锣鼓引入幼儿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2 目录1.潮州大锣鼓的概述2.潮州大锣鼓的特点3.潮州大锣鼓的传承与保护4.潮州大锣鼓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5.幼儿学习潮州大锣鼓的心得体会篇2正文一、潮州大锣鼓的概述潮州大锣鼓,又称为潮州锣鼓,是中国广东潮州汕头一带的民间音乐,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潮州大锣鼓以大鼓、斗锣、大钹等打击乐器为主,辅以唢呐、扬琴等民族乐器,演奏出激情四溢、节奏鲜明的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

潮州大锣鼓民间创编及其社会认同研究

潮州大锣鼓民间创编及其社会认同研究

为潮州大锣鼓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一、潮州大锣鼓民间创编简述潮州大锣鼓民间创编较为普遍,不同的艺人创编方式不同,其取得的效果与质量亦不同,与此同时,对潮州大锣鼓的爱好者是其实践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使得潮州大锣鼓的民间创编既要体现主体的特征,也要反映客体的实践需求,主客体密不可分。

(一)潮州大锣鼓民间创编目的潮州大锣鼓发展至今已有很多年的历史。

新时代如何发展对于潮汕音乐工作者来说可谓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既要保持原有的潮州音乐地方特色,又要敢于创新和突破使潮州大锣鼓更能适应时代发展与潮流,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并热爱潮州音乐。

潮州大锣鼓民间创编的目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西方音乐强势的影响下,本土的民间音乐在不破坏原有音乐精髓的情况下只有运用多元艺术手法不断对其合理的创新,才能在当今音乐舞台上处于屹立不败的地位。

如1977年由林任平作曲,潮州大锣鼓省级传承人陈镇锡配鼓的《欢庆》;又如1979年由林任平作曲,潮州大锣鼓国家级传承人黄义孝配鼓的《潮州情》等都是运用多元艺术手法对潮州音乐进行创编的典范。

第二,潮州大锣鼓由潮州弦诗乐与锣鼓乐组成,而潮州弦诗乐中仍有大量的曲目未配有锣鼓经,如今潮州大锣鼓民间艺人对其进行深入挖掘,配以与弦诗乐旋律相匹配的锣鼓经,丰富了潮州锣鼓乐演奏曲目。

如潮州大锣鼓潮州老干部大学著名司鼓师杨业成根据潮州弦诗乐的曲调特点及板式为其编配了锣鼓,如《画眉跳架》《景春锣》等,为潮州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潮州大锣鼓民间创编原则潮州大锣鼓的创编活动需要遵循其发展的规律和基本原则,才能保证创编的作品符合实际。

一般而言,曲式风格不同、表演形式不同,创编的原则和过程亦不同。

如潮州大锣鼓著名司鼓师杨业成在为一首弦诗乐配以锣鼓经就需要考虑其板式及其乐曲本身所表现的情感特点,如果这首弦诗乐表现的是一种传统的较文雅轻柔的二板乐曲,在配锣鼓时就要配同样的二板锣鼓经,并且以声音较小较文雅的小锣鼓为其编配,使其更加符合乐曲的意境;又如潮州大锣鼓国家级传承人黄义孝在创编《强渡乌江》时说道:在配鼓时不同场景要用不同的乐器组合及不同的击打方式,以表现不同的情绪。

略论潮剧锣鼓经及其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略论潮剧锣鼓经及其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略论潮剧锣鼓经及其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潮剧锣鼓经是潮剧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锣鼓演奏者必备的技艺之一,也是潮剧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在潮剧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潮剧锣鼓经不仅扮演了其
自身技艺传承的角色,同时也影响到其他相关技艺的发展。

潮剧锣鼓经主要包括锣、鼓、三角锤、大鼓、小鼓、拍板等乐器,每种音乐乐器都有
其独特的演奏方法和技艺要求。

在表演潮剧时,锣鼓演奏的音乐节奏必须精确,表现出激
情与动感,才能打造出有魅力的潮剧表演。

因此,掌握潮剧锣鼓经对于潮剧演奏者的技艺
提高和潮剧表演的提升至关重要。

在潮剧教学中,掌握潮剧锣鼓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学习锣鼓经,学员不仅可以
掌握锣鼓演奏的基本技能,更能够了解潮剧音乐的美学特点,提升对潮剧表演的艺术鉴赏
能力。

同时,掌握潮剧锣鼓经也将对学员以后的舞台表演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

通过讲解潮剧音乐的特点
和精髓,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同时,在纯技能的传授中,也要让学
员了解技能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让学员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只有这样,学生们
才能真正理解潮剧音乐的艺术价值,并且在音乐表演中发挥出己身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
力。

总之,潮剧锣鼓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潮剧艺术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潮剧锣鼓经不仅能够提高学员的技艺水平,更能够加深对潮
剧艺术的了解和对其魅力的认识。

同时,也能够让学员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发,增强
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MR技术在“潮州大锣鼓”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运用

MR技术在“潮州大锣鼓”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运用

MR技术在“潮州大锣鼓”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运用作者:肖敏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3年第11期潮州大锣鼓作为潮州地区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通过活态传承,年轻一代可以亲自参与演奏、学习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继承这一传统文化。

活态传承不仅关注传统技艺的延续,更注重创新与发展。

当前,数字化体验与传播方式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混合现实技术是数字化技术的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非遗数字化存储已经进入到了混合虚拟技术开发的新时代。

本研究融合MR技术,研发“潮州大锣鼓”虚拟仿真实训课程,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新形式,为非遗文化保护提供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潮州大锣鼓与非遗活态传承1.潮州大锣鼓的起源与发展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市考察,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并殷殷嘱托“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潮州大锣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承载潮州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起源于潮州地区的乡村庙会活动,随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成为潮汕文化的重要代表。

潮州大锣鼓最早出现在唐代,但真正发展壮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在唐代有一种以打击乐为主的鼓吹乐,常在庙堂祭祀、迎神赛会或节日欢庆活动中使用,潮汕人的先祖从古中原南迁而来,带来了这种气势恢宏的广场艺术,并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潮州大锣鼓。

明清阶段,每逢节日庆典,大锣鼓班便列队游行,穿街走巷,或集中广场台榭,进行演奏比赛,并成为潮州民间习俗。

在古代,潮州地区的庙会活动是人们表达敬神、祈福、庆贺等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大锣鼓则是庙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演奏与舞蹈共同表达喜庆、祥和的美好祝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潮州大锣鼓不再局限于庙会活动,逐渐扩展到潮州地区的各个社区、村镇。

浅谈潮州大锣鼓的起源及演变

浅谈潮州大锣鼓的起源及演变

浅谈潮州大锣鼓的起源及演变刘玉婷运城学院音乐系07级摘要: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汕地区民间传统音乐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是潮汕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

本文在于通过对潮州大锣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其传承与发展的阐述,让更多的人了解潮州大锣鼓的演变。

关键词:潮州大锣鼓、乐器组合、潮州音乐、潮剧、民间潮州大锣鼓以打击乐为主,是以大鼓为中心,以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

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

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

潮州大锣鼓流行于粤东、闽南以及东南亚一带,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潮州大锣鼓的风采。

每逢年节,大锣鼓便声震百里。

潮州大锣鼓与古中原文化潮州大锣鼓源于古中原文化。

在唐代,有一种以打击乐为主的鼓吹乐,常在庙堂祭祀、迎神赛会或节日欢庆活动中使用。

潮汕人的先祖从古中原南迁而来,带来了这种气势恢宏的广场艺术,并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潮州大锣鼓。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已有吹击管鼓的记述,说明那时已有鼓吹乐的存在。

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演出剧本《刘希必金钗记》中有“三棒鼓”和“得胜鼓”的锣鼓字谱记录。

嘉靖丙寅年(1 566)刊行的《荔镜记》“睇灯”场中,对潮州元宵佳节的描述有“鼓乐吹唱”、“满街锣鼓闹喧天”的词句。

明清时期,潮州戏曲活动鼎盛,民间音乐也随之发展,锣鼓乐在舞台和民间已十分流行。

每逢节日庆典,大锣鼓班便列队游行,穿街走巷,或集中广场台榭,进行演奏比赛,并成为潮州民间习俗。

潮州大锣鼓历史演变潮州大锣鼓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进步,从乐器组合、音响效果、演奏技法到表现内容都日趋完善,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艺活动形式。

大锣鼓在民俗活动中更是焕发异彩,城乡各地都有大锣鼓班,解放前潮州城区就有十三班锣鼓,涌现出一批很有代表性的名师。

潮州大锣鼓百度百科

潮州大锣鼓百度百科

潮汕大锣鼓潮州大锣鼓: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吹打乐,从清锣鼓形式发展起来。

过去,在潮州各地都设有锣鼓馆,在每年游神盛会时演奏,乐器只用四面锣、二副大钹,属清锣鼓形式,俗称“四锣二钹”。

因奏法过于简单,艺人们增添了唢呐吹奏一些弦诗谱,如《过江龙》、《百家村》等,这样有吹有打,发展成为吹打形式。

为丰富演奏曲目,各锣鼓馆争相聘请正字戏班的乐师传授音乐,于是吸收了戏曲乐队中使用的一些乐器,增添了小唢呐、苏锣、深波和一些常用弦乐器等,逐渐形成了现在这样“吹、打、拉、弹”俱备的综合性吹打乐队。

吹管乐器有大唢呐、小唢呐、大笛(横笛)、小笛(俗称箫仔)、箫等;打击乐器有的鼓、苏鼓、中鼓、大鼓、苏锣、深波、斗锣、钦子、亢锣、月锣、大钹、小钹,铜钟,云锣等;拉弦乐器有二弦、椰胡、二胡、胡弦等;弹弦乐器有小三弦、大三弦、琵琶、月琴、扬琴等。

潮州大锣鼓的创始人有欧细奴、谢奴仔、吴德润等,其中以欧细奴的贡献最大。

欧细奴原是潮安镇合旗鼓亭的吹首,他熟悉正字戏音乐,在他二十四岁被锣鼓馆请去传艺,提供了不少正字戏音乐。

在现有的十八大套曲目中,极大部分是正字戏音乐联奏。

潮州大锣鼓的特点潮州大锣鼓的音乐格调绮丽清朗、刚柔相济。

乐队中的领奏乐器唢呐以麦杆为哨,发音柔美,司鼓艺术与我国拳术、剑术相结合,别具一格。

潮州大锣鼓十八大套曲目是:《六国封相》、《关公过五关》、《秦琼倒铜旗》、《红迈追舟》、《十仙皤桃会》、《岳飞大战牛头山》、《复中兴》、《抛网捕鱼》、《陈春生告官》《三休樊梨花》、《薛刚祭坟》、《十八寡妇征西》、《黄飞虎反朝歌》、《绿袍相掷钗》、《八仙庆寿》《天官赐福》、《双咬鹅》和《闹鸡》。

传统套曲结构厐杂,不够集中。

今人演奏时,常将原来音乐材料大加删减,选取其中的主要曲牌和唱腔进行器乐此加工。

如《关公过五关》原有曲牌十三支和穿插的锣鼓段,潮州市民乐研究组整理改编的新版本为:(1)思兄、(2)封金挂印、(3)荒郊策马、(4)梵宇香茗、(5)过关斩将、(6)吹鼓尾声。

略论潮剧锣鼓经及其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略论潮剧锣鼓经及其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略论潮剧锣鼓经及其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潮剧锣鼓经是中国传统潮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潮剧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专业教学中,潮剧锣鼓经的学习与演练对于培养学生的潮剧音乐素养和表演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潮剧锣鼓经是潮剧表演中的伴奏乐器,包括锣、鼓、钹等,它们与潮剧演员的唱词和动作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潮剧音乐特色。

潮剧锣鼓经不仅要与潮剧演员的唱词和动作协调一致,还要能够准确地传达剧情、情绪和节奏变化,为观众营造出戏剧化的氛围。

潮剧锣鼓经在潮剧表演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专业教学中,潮剧锣鼓经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潮剧音乐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潮剧锣鼓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潮剧音乐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通过学习锣鼓经的节奏和音色变化,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潮剧音乐的特点和韵律,从而在表演中更准确地传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剧情的发展。

潮剧锣鼓经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也至关重要。

潮剧锣鼓经的演奏需要高度的协作和默契,每个乐器的演奏者都需要准确地掌握自己的音乐线索,并与其他乐器相互呼应,形成整体的音乐效果。

通过潮剧锣鼓经的学习和演练,学生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音乐表演技巧,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潮剧锣鼓经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潮剧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潮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通过学习潮剧锣鼓经,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潮剧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感受潮剧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潮州大锣鼓的起
源及演变
浅谈潮州大锣鼓的起源及演变
刘玉婷
运城学院音乐系07级
摘要: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汕地区民间传统音乐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是潮汕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

本文在于通过对潮州大锣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其传承与发展的阐述,让更多的人了解潮州大锣鼓的演变。

关键词:潮州大锣鼓、乐器组合、潮州音乐、潮剧、民间
潮州大锣鼓以打击乐为主,是以大鼓为中心,以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

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

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

潮州大锣鼓流行于粤东、闽南以及东南亚一带,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潮州大锣鼓的风采。

每逢年节,大锣鼓便声震百里。

潮州大锣鼓与古中原文化
潮州大锣鼓源于古中原文化。

在唐代,有一种以打击乐为主的鼓吹乐,常在庙堂祭祀、迎神赛会或节日欢庆活动中使用。

潮汕人的先祖从古中原南迁而来,带来了这种气势恢宏的广场艺术,并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潮州大锣鼓。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已有吹击管鼓的记述,说明那时已有鼓吹乐的存在。

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演出剧本《刘希必金钗记》中有“三棒鼓”和“得胜鼓”的锣鼓字谱记录。

嘉靖丙寅年(1566)刊行的《荔镜记》“睇灯”场中,对潮州元宵佳节的描述有“鼓乐吹唱”、“满街锣鼓闹喧天”的词句。

明清时期,潮州戏曲活动鼎盛,民间音乐也随之发展,锣鼓乐在舞台和民间已十分流行。

每逢节日庆典,大锣鼓班便列队游行,穿街走巷,或集中广场台榭,进行演奏比赛,并成为潮州民间习俗。

潮州大锣鼓历史演变
潮州大锣鼓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进步,从乐器组合、音响效果、演奏技法到表现内容都日趋完善,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艺活动形式。

大锣鼓在民俗活动中更是焕发异彩,城乡各地都有大锣鼓班,解放前潮州城区就有十三班锣鼓,涌现出一批很有代表性的名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潮州大锣鼓逐渐形成了以许裕兴、邱猴尚、陈松等三大流派:许裕兴为武派锣鼓,功法精湛,气势豪放,有如千军马,浩浩荡荡;邱猴尚为文
派锣鼓,鼓点密集均匀、文雅细腻、力度适中、清脆感人;陈松则文武相兼、节奏鲜明、姿势优美、动作挺拔利索、手势多变。

潮州大锣鼓历史回眸
1951年,邱猴尚、陈松等组成的大锣鼓队,赴广州参加欢迎苏联红旗歌舞团访问广州的演出活动。

1952年,他们又到汉口参加中南地区的民间艺
术会演,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

由邱猴尚司鼓的《抛网捕鱼》获得优秀节目奖。

1953年,潮乐艺人组成了潮州民间音乐研究组。

1956年,又组建了潮州民间音乐团,使音乐艺术的发掘研究更进一步。

整理出近二十套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锣鼓套,如《六国封相》、《三关》、《双咬鹅》等等。

潮州民间音乐团多次参加市、地、省、全国的各级文艺会演,创新曲目《庆丰收》参加1956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音乐周,荣获优秀节目奖,轰动京华;传统曲目《抛网捕鱼》是潮州大锣鼓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1957年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荣获金质奖章,为潮州音乐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1995年,德国埃尔森大学教授卡尔·劳达格一行莅潮访问,市民间音乐团演出了潮州大锣鼓《关公过五关》,被德国教授称为"东方交响乐"。

2000年,市民间音乐团锣鼓队在无锡市举行的"中华鼓王大会"中,获"优秀表演奖",鼓师陈镇锡获"中华鼓王"称号。

2004年1月24日,潮州大锣鼓作为中法文化年中国新年大巡游的压轴节目,穿过法国凯旋门前香榭丽舍大道,征服了巴黎观众。

潮州大锣鼓特点
潮州大锣鼓的游艺队伍常以旌旗开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标”,用带尾的青竹做旗杆,杆首挂着吉祥物,扛标的一般都是女青年。

扛标姑娘只穿袜子不穿鞋,盛装墨镜,婀娜多姿。

随后是精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
担、八宝吉祥担,给人们带来了祥瑞。

娃娃们还扮戏人,表演一些传统潮剧片断。

庞大的先导过后,是连绵不绝的锣鼓乐队。

潮州大锣鼓的演奏分为长行套和牌子套两种。

长行套常见于喜庆和节日游行,演奏一些长行鼓点;“二板锣鼓”、“三板锣鼓”。

乐队行列如长龙出海、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牌子套则由许多不同宫音系统的牌子曲联缀而成。

成套曲目以表现历史故事为主,结构紧凑、疏密相间、技法全面、风格独特、规范性强、极富地方特色。

潮州大锣鼓类别
长行套:由民间的唢呐鼓手班为适应游行和广场演奏的需要发展而成。

鼓手班一般只有唢呐、苏鼓仔、钹仔、钦仔、月锣,亢锣等。

由苏鼓仔增大而为柿饼鼓,再由柿饼鼓发展至直径2市尺的尖脚大鼓,大锣和大钹也由2个锣1个钹增加到4个锣2个钹,最多增加到24个锣8个钹,常用为8个锣4个钹,并配以深波和苏锣。

管弦乐除大唢呐、小唢呐外,增加大锣鼓笛(28节笛)、洞箫、椰胡、中胡、秦琴、三弦、大阮、云锣等。

大锣鼓常用鼓乐段有:火炮鼓,洗马锣鼓,拗槌锣鼓,相思锣鼓等。

管弦乐的二板长行套和三板长行套常用乐曲有:“过江龙”、“小梁州”、“一粒星”、“北山茶”和“闹江州”等。

在游行时,锣鼓套与管弦乐曲交叉进行,雄壮粗犷的大锣鼓声和优美悠扬的管弦乐声此起彼伏,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牌子套:又称套曲锣鼓。

由民间唢呐鼓手班搬演正字戏曲牌音乐锣鼓演变而成,约形成于清代咸丰年间 (1851—1861)。

大锣鼓的套曲牌子主要用于表现戏曲人物故事情节。

一个套曲锣鼓由若干音乐曲牌联缀而成,有固定的排列次序和一定的故事内容。

潮州大锣鼓套曲锣鼓
潮州大锣鼓流传下来的套曲锣鼓有18套,分为文套套曲锣鼓和武套套曲锣鼓。

所用乐器以大鼓、中鼓、斗锣、大钹、小钹、亢锣、深波、苏锣、钦仔、月锣等;管乐则以唢呐、笛子为主,此外还有椰胡、扬琴、叁弦、琵琶、提胡、大胡等。

演奏大锣鼓时以大鼓为中心,司鼓者通过生动的鼓点、音色的变化以及吸收了中国拳术、剑术的手势结合击鼓、指挥的动作,在演奏时以不同的底鼓节奏(又称“明介”或“实介”)和抑扬收放的手势(又称“暗介”或“虚介”)带领乐队的情绪和演奏,表现了独有的气势和色彩[2]。

1.文套,以唢呐和小锣鼓为主要乐器,有文静温柔的特点,长于表现悲欢离合和儿女之情,如《抛网捕鱼》、《掷钗》等。

2.武套,以大锣鼓和大唢呐为主要乐器,具有气势雄伟的特点,善于表现古战场的格斗场面。

如《关公过五关》、《薛刚祭坟》等。

当代整理和新创作的套曲锣鼓有《双咬鹅》、《大战三利溪》、《春满渔港》、《喜送丰收粮》等。

主要用于舞台演奏。

潮州大锣鼓传统曲目汇总
潮州大锣鼓传统曲目共有十八大套,分别是:《抛网捕鱼》、《陈春生告官》、《复中兴》、《薛丁山三休樊梨花》、《薛刚祭坟》、《十八寡妇征西番》、《秦琼倒铜旗》、《六国封相》、《黄飞虎反歌》、《绿袍相掷钗》、《关公过三关》、《岳飞大战牛头山》、《十仙蟠
桃会》、《天官赐福》、《洪迈追舟》、《八仙庆寿》、《双咬鹅》和《闹鸡》。

潮州大锣鼓传统曲目详解
《抛网捕鱼》该曲由西秦戏《二度梅》某些场面的唱腔和牌子曲组成,全曲内容按剧情分为三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描写梅良玉、陈春生投江自杀;第二段描写陈春生被渔婆母女解救,留宿于渔家的经历;第三段描写陈春生被渔婆招为快婿并择吉成亲。

《陈春生告官》该曲也是由西秦戏《二度梅》某些场面的唱腔和牌子曲组成。

内容描写陈春生被渔家母女救后招为快婿,渔女被知府公子抢去,陈春生写状告官,经过——番周折,最后一家团圆的故事。

《复中兴》该曲由《王莽篡位》中若干场面的唱腔和曲牌组成,全曲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描写马武归刘秀;第二段描写吴汉杀妻;第三段写杀王莽。

《薛丁山三休樊梨花》该曲描写唐代薛仁贵征西,兵至樊江关,遣子薛丁山与樊梨花交战,二人一见倾心,互订终身,薛仁贵为二人完婚。

因薛丁山疑心,三休樊梨花,后误会解除,夫妻和好。

《薛刚祭坟》该曲描写的是唐代名将薛门这后薛刚因大闹花灯,惊倒皇帝,踏死太子,致累一家三百六十余口被戮埋于铁丘坟;薛刚与妻子夜祭铁丘坟,被武三思追杀,两人战败逃走冲散;銮英产下一男,取名薛葵,带子避难的情景。

《十八寡妇征西番》该曲描写的是宋代杨家将十八寡妇征西番的情景。

由杨令婆考武、寡妇出兵、出番将、杨勇中箭、杨五郎下山、杨五郎点阴兵、团圆等乐段组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变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潮州大锣鼓的演奏技巧愈加完美,乐队编配与表演有所创新,绮丽清朗而又热烈奔放的艺术风格更为鲜明。

关于它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对传统乐谱的挖掘整理,而对于它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

在潮州音乐为世人所瞩目的今天,我们更有责任去发扬光大。

通过对潮州大锣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其传承与发展的阐述,让更多的人了解潮州大锣鼓的演变,并期望热爱潮州大锣鼓的人们一起努力,争取在原有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手
法、表演风格上有所创新发展,让潮州大锣鼓走出潮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佐辉 .潮州锣鼓音乐 .汕头海洋音像出版社 ,1997 【2】陈镇锡 .潮州大锣鼓.人民音乐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