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L实战之配置管理解决方案
ITIL—配置管理
Sino-i Technology Ltd.
ITSM / ITIL
ITIL 培训
——配置管理
Sino-i Technology Ltd.
ITSM / ITIL
➢ 案例讨论 ➢ 在ITIL中的位置 ➢ 目标 ➢ 主要动作 ➢ 关键词 ➢ 流程 ➢ 人员 ➢ KPI指标 ➢ 效益 ➢ 总结
Sino-i Technology Ltd.
ITSM / ITIL
命名
计划 配置管理
控制
Copyright ©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主要动作
状态信息
验证和审核
Sino-i Technology Ltd.
ITSM / ITIL
➢ CI ➢ DSL ➢ DHS ➢ CMDB ➢ Base Line
ITSM / ITIL
效益
➢ 通过控制所使用的配置项的版本提高了安全性 ➢ 支持和改进了发布管理 ➢ 便于组织有效安全,有效地实施影响分析和变更规划 ➢ 为问题管理提供有关的问题变化趋势方面的信息 ➢ 为IT服务持续性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 ©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ITSM / ITIL
CI的状态
➢ CI的生命周期是在CI的“生命”中出现的各个阶段 ➢ 每一个CI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 同一类型的多个CI共享一个生命周期
Copyright ©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Sino-i Technology Ltd.
ITIL实施步骤
ITIL实施步骤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是一套最佳实践,用于有效地管理和提供IT服务。
ITIL的实施可以帮助组织提高IT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以下是ITIL实施的一般步骤:1.规划阶段在ITIL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规划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确定实施的范围、目标,以及项目的资源和时间计划。
在这个阶段,需要明确谁将负责项目的推动和管理,并明确项目的预期结果。
2.评估和分析在这个阶段,需要对组织的IT服务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当前的服务水平和任何需求或问题。
这可以通过对现有的IT服务进行调查和分析来完成。
评估和分析的结果可以建立一份基准,以便后续比较和追踪改进。
3.设计阶段设计阶段的目标是根据规划阶段的结果制定一个ITIL实施计划。
这个计划将涵盖实施的范围、时间计划、资源和所需的活动。
此外,该计划还需要考虑组织的目标和需求,以确定应该实施的ITIL的具体过程和最佳实践。
4.实施在实施阶段,开始执行ITIL实施计划中的各项活动和任务。
这可能包括培训员工、设立服务台、制定和实施流程、配置IT服务管理工具等。
实施的重点是确保组织和员工正确理解并采用ITIL的核心概念和最佳实践。
5.测试和验证在实施过程的后期,需要对改进的IT服务进行测试和验证。
这是为了确保改进的服务满足预期的质量要求,并且能够有效地支持业务需求。
测试和验证包括对服务的功能、性能和可用性进行测试,以确保其符合组织的需求和预期。
6.过渡和支持一旦ITIL实施的改进被确认为有效,并已成功过渡到生产环境,就进入过渡和支持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继续监控和评估IT服务,以确保其质量和效率。
此外,还需要持续进行员工培训和沟通,以确保他们正确理解并按照ITIL的最佳实践执行工作。
7.持续改进ITIL的实施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持续改进的。
持续改进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通过不断评估和改进IT服务,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组织的业务需求和目标。
(完整版)ITIL-问题管理
ITIL-问题管理概述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是一种广泛采用的IT服务管理框架,旨在提供一套规范化的最佳实践指南,帮助组织有效管理其IT服务。
其中,问题管理是ITIL框架中的一个重要过程,用于识别、记录、优先级排序和解决IT服务中的问题,从而确保IT服务的连续性和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ITIL-问题管理的完整版。
问题管理的目标ITIL-问题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和减少由IT服务中的问题引起的影响,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 提高用户满意度:通过及时识别、记录和解决问题,减少用户受到的影响和不满意度。
2. 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减少IT服务故障和中断的发生,提高服务持续性。
3.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减少重复问题和人为错误,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并节省成本。
4. 改进IT服务管理过程:通过在问题管理中记录和分析数据,识别潜在的系统漏洞和改进机会,提升整体IT服务管理水平。
问题管理的流程ITIL-问题管理的完整版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流程:1. 问题识别和记录问题识别是问题管理的第一步,团队需要收集用户反馈、监控系统和日志、分析数据等方式,及时识别潜在的问题,并记录到问题管理系统中。
问题记录需要包含问题描述、紧急程度、受影响的服务和用户、问题的类型等信息,以便后续处理和优先级排序。
2. 问题分类和优先级排序在问题记录之后,团队需要对问题进行分类和优先级排序。
问题分类是将问题归类到相应的类别或类型,例如硬件故障、软件错误、用户操作错误等。
优先级排序是根据问题的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对问题进行优先级排序,以确定解决问题的顺序。
3. 问题调查和诊断在问题分类和优先级排序之后,团队需要进行问题的调查和诊断,以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
这可能涉及到对日志、系统配置、代码等方面的进一步分析和调查。
通过诊断问题,团队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ITIL-配置管理
Copyright ©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Sino-i Technology Ltd.
配置管理的流程控制
❖ 关键绩效指标 提高IT服务质量方面 ➢ 因配置项信息不准确而导致的IT服务运营故障比 例 ➢ 组件修复速度 ➢ 客户对服务和终端设备的满意度
ITSM / ITIL
ITIL 培训
——配置管理
Sino-i Technology Ltd.
主要内容
1. 配置管理概述 2. 配置管理的目标 3. 配置管理的流程 4. 配置管理的活动 5.配置管理的流程控制 6. 配置管理的成本和可能产生的问题
Copyright ©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Sino-i Technology Ltd.
配置管理的目标
❖ 效益 管理IT组件 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 有效地解决问题 更快速地处理变更 对软件和硬件实现更好的控制 提高安全性 遵守法律法规 更精确的支出计划 更好地支持可用性管理和能力管理流程 为IT服务持续性管理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Sino-i Technology Ltd.
配置管理的目标
❖ 配置管理的目标 维护与IT组件以及运用这些组件提供的IT服务有关的 记录并确保这些记录的可靠性 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文档以支持其他服务管理流程
ITIL培训 (配置管理)Config_Mgt
Slide 6
软件结构实例
软件系统
应用1
应用 2
应用3
程序 A
程序 B 模块 1
程序 C
子程序 1
Slide 7
子程序 2
基面 (配置项级) 在最低级,配置项能够被唯一确定
属性
• 属性 - 唯一确定 - 配置项 类型 ID - 姓名 - 版本编号 - 模块 / 类型鉴定 - 地点 / 位置 - 供应者 - 配置项历史 - 状况 - 关系 - 变量
Slide 12
测试题目
• A B C D 配置管理向IT管理的管理组织提供了什么信息? 协定的服务级别确定变量(IM) 不同自助集团(IM)调查和诊断所花费的时间 每类的事件数和问题数(IM) IT基础设施的细节和来历
Slide 13
测试题目
• 一个配置管理数据库 (CMDB) 能包含不同的配置项 。 以下哪一项 正常情况下不能被视为一个配置项? 用户名 一个视频监视器 (SW) 一个 bought-in 软件包 (HW) 一个手续 (DOC)
配置管理
Slide 1
目标 – 首要目标
• 通过对存在的所有配置项的版本确认、控制、维护和验证,为IT基 础部件提供一个逻辑模型。
Slide 2
配置项类型
• 4大配置项类型
1. 硬件 2. 软件 3. 文档 进程和程序 技术文档 图/图表 4. IT 职员 不是 用户
Slide 3
为什么要使用配置管理?
Slide 8
关系
• 关系 - ..是父/子的关系.. - ..是..样的一个版本 - ..被连接到.. - ..应用于..(例如:文档) - ..被用于.. (配置项 涉及到服务) - ..是..的一个变量 (微软的数据字典 英语 vs. 荷兰语) Any others that are meaningful and useful to the organisation can be used 任何其他的有意义,有用的组织都可以加以使用
ITIL内部培训资料(配置管理)
关键词
主要动作
配置管理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识别和定义配置项 Identifying and defining Configuration Items (CI) 规划、定义与管理配置管理数据库 Planning, design & management of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证CMDB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Regular verification of CMDB
accuracy
IT资产的详细报告 Detailed reporting of assets
硬件 CI举例
MAINFRAME NETWORK FILE SERVERS
SCOPE
MODEM HUB
关联关系 Is connected to Is part of 属性 Owner, Status, Location, Version, Serial Number
CMDB与传统数据库的区别
CMDB软件侧重于信息的管理(采集、整合、记录、维护、检验、更新等),数据库侧重于信息的物理存储,两者是密切联系的。 CMDB的功能需要专门的CMDB管理软件,很难在传统数据库上直接完成。因为对配置信息的管理是CMDB的核心功能,而这一部分功 能很难由数据库软件实现。
MODEM PC PC PC PC PC
PC
Keyboard CPU Mouse
CI LEVEL
实例
CMDB
概念 CMDB存储与管理企业IT架构中设备的各种配置信息,它与所有服务支持和服务 交付流程都紧密相联,支持这些流程的运转、发挥配置信息的价值,同时依赖于 相关流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实际的项目中,CMDB常常被认为是构建其它 ITIL流程的基础而优先考虑,ITIL项目的成败与是否成功建立CMDB有非常大的 关系。 70%~80%的IT相关问题与环境的变更有着直接的关系。实施变更管理的难点和 重点并不是工具,而是流程。即通过一个自动化的、可重复的流程管理变更,使 得当变更发生的时候,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去执行,能够预测到这个变更对整个 系统管理产生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估和控制。而变更管理流程自动化的 实现关键就是CMDB。
itil五大流程图(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发布管理)
开始
配置规划
归档处理
是
服务结束
否 结束 配置识别
CM DB
配置项控制
配置有变化
是 否 变更配置项记录
检查配置项完整性 (多平台/多地域)
配置项完整 否 是 发出告警信息并启 动巡检
配置状态报告
CM DB
进入审计条件
是 否 配置审计/验证
提供配置管理服务
CM DB
产生配置报告
紧急变更 流程
是
紧急变更
否 分析变更请求
通知变更请 求人
是
过滤否 否 变更情况分类 (优先级/种类)
否
变更方案设计 (包括回退方案)
方案批准 否 是 变更方案测试 (包括回退方案)
测试通过 是 变更实施
否
变更效果回顾 (包括回退方案)
效果确认 是 解决方案入库 与报告
CM DB
发布管理流程
开始
发布策略制定
突发事件管理流程
开始
识别
归档处理
否
突发事件
是
突发事件登记
突发事件分类 (优先级/种类)
服务请求 处理
是
服务请求
否 调查/诊断
处理资源足够
否 是
事件升级 (直线上级优先)
寻求解决方案
否
与客户确认结束
同意处理结果
是
报告/归档
结束
CM DB
问题管理流程
开始问题Βιβλιοθήκη 析归档处理否需要解决
是
问题登记
解决问题
是
已有解决方案
归档处理
是
服务结束
否 结束 发布实施计划制定 否
客户管理层沟通
方案批准 是 研发系统/购买 (独立测试介入)
基于ITIL的业务服务管理方案和流程
基于ITIL的业务服务管理方案和流程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IT服务管理框架,为组织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业务服务管理方案和流程。
该框架通过定义最佳实践和标准化流程,帮助组织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及提升IT服务的质量和价值。
1. 服务策略(Service Strategy):在这一阶段,组织需要确定IT服务的目标和战略,以及与业务目标的对齐。
同时,还需要考虑服务投资和运营的成本和回报,并确定组织的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之间的角色和责任。
2. 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在服务设计阶段,组织需要设计适合业务需求的IT服务组合。
这包括定义服务级别协议(SLAs)和服务目录,以及建立适当的安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此外,还需要考虑服务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并制定适当的容量管理和配置管理策略。
3. 服务过渡(Service Transition):服务过渡阶段涉及服务的开发、测试和部署。
在此阶段,组织需要确保服务能够无缝地过渡到新的或修改后的环境中,并进行适当的变更管理,以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还需要进行培训和沟通活动,以确保服务用户和提供者的充分理解和合作。
4. 服务运营(Service Operation):服务运营阶段是ITIL流程的核心。
在这个阶段,组织需要监控和管理IT服务的性能和可用性,及时响应和处理服务的故障和变更请求。
此外,还需要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以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 持续服务改进(Continual Service Improvement):持续服务改进是ITIL中的一个循环过程,通过对服务的性能和价值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找出潜在的改进空间和机会。
这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关键的性能指标和用户反馈来实现。
同时,还需要确保持续改进的目标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需求相一致。
itil 配置管理目标
itil 配置管理目标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是一套用于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框架。
配置管理是ITIL中的一个重要流程,它旨在有效管理和控制IT基础设施中的配置项。
本文将介绍ITIL配置管理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一、引言在IT服务提供中,配置管理是一个关键的过程。
它有助于组织管理和控制配置项,确保在服务交付过程中的配置项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配置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所有IT资源和配置的准确记录、跟踪和控制,以提供高质量、稳定的IT服务。
二、ITIL配置管理的目标1. 确保配置项的准确记录在IT环境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配置项,包括硬件设备、软件、文档等。
配置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对这些配置项进行正确的记录和标识,并建立一个集中的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以维护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实现配置项的跟踪和控制配置管理的目标之一是确保配置项在其生命周期内能够被跟踪和控制。
通过为每个配置项分配唯一的标识符,配置管理人员能够准确地追踪和控制这些配置项,包括对其进行变更、维护和退役等。
3. 提供准确的配置信息配置管理的目标是提供准确的配置信息,包括配置项的特性、关系和依赖关系等。
这些信息对于有效的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容量管理非常重要。
配置管理要确保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和实时性,以支持其他IT服务管理流程的顺利运行。
4. 支持变更管理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密切相关。
通过准确记录和跟踪配置项,配置管理为变更管理流程提供了基础数据,帮助管理人员了解配置项之间的关系和依赖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评估和管理变更的风险。
5. 促进问题管理配置管理通过提供配置项的准确信息,有助于问题管理流程的运行。
在故障排除过程中,可以借助配置管理的信息快速确定可能的故障根源,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尽快恢复服务。
6. 支持资产管理配置管理也支持资产管理流程。
ITIL解决方案
ITIL解决方案ITIL,全称为IT基础架构库(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是一套用于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框架。
ITIL提供了一套标准的方法和流程,用于规范和优化IT服务管理的各个方面。
在ITIL解决方案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服务战略(Service Strategy):这是ITIL中的第一个阶段,用于制定IT与业务目标之间的关系,并确定相应的策略和规划。
这一阶段包括确定IT服务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策略以及确定IT资产的价值。
2. 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这一阶段旨在确保IT服务能够满足业务需求,并设计出稳定、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IT服务。
在这一阶段中,需要进行服务级别管理、容量管理、可用性管理、安全管理、供应商管理等工作。
3. 服务过渡(Service Transition):这一阶段主要关注将新的或改进的服务引入生产环境中。
包括评估和管理风险、进行配置和测试管理、培训和准备人员等内容。
此外,还需要确保新服务与现有服务之间的无缝衔接,以减少对业务的影响。
4. 服务运营(Service Operation):这一阶段负责确保IT服务持续运行,并满足业务需求。
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访问管理、服务台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还需要对服务性能、容量和可用性进行监控和管理。
5. 持续服务改进(Continual Service Improvement):这是ITIL中的一个循环过程,用于不断评估和改善IT服务的质量和性能。
包括收集和分析数据、制定改进计划、执行计划、评估改进成果等工作。
通过持续服务改进,可以不断提高IT服务的价值和质量。
1.规范流程:ITIL提供了一套规范的方法和流程,帮助组织建立标准化的IT服务管理流程。
这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和重复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2.与业务目标对齐:ITIL强调将IT服务与业务目标对齐,确保IT服务能够满足业务需求,并为业务增加价值。
ITIL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ITIL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是一种管理IT服务的框架,旨在提高IT服务管理质量、降低IT服务成本、提升IT服务响应速度、降低IT风险。
ITIL框架由英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已经成为IT服务管理领域的国际标准。
ITIL框架分为5个生命周期阶段:服务战略(Service Strategy)、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服务过渡(Service Transition)、服务运营(Service Operation)和持续服务改进(Continual Service Improvement)。
每个阶段包含一些核心的过程和活动,这些过程和活动是实现各个阶段目标的关键。
1、服务战略阶段服务战略阶段是ITIL框架的起点,旨在确保IT服务的与业务目标一致性,达到最大的商业价值。
这个阶段包含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如业务战略、服务资产与配置管理、服务组合管理、财务管理。
2、服务设计阶段服务设计阶段是为下一阶段的服务转移做好准备工作。
在这个阶段,需要确保新的或改进的服务将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通过减少故障和减少重复工作,来提高效率和效益。
这个阶段包含服务级别管理、服务目录管理、安全管理等过程。
3、服务过渡阶段服务过渡阶段是新的或改进后的服务进行过程管理的阶段。
严格的过程管理可确保服务成功地移交给服务运营人员。
在这个阶段,应该专注于服务交付的透明性,以及市场和业务的信任。
这个阶段包括服务过渡计划和支持、版本控制、测试和评估、部署等过程。
4、服务运营阶段服务运营阶段是在全面支持业务质量的前提下,提供高质量IT服务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重要的一点是确保向客户提供无故障的服务,以及尽可能增加价值。
通过建立高效的ITIL服务管理流程,来提高服务质量和减少IT风险。
这个阶段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访问控制、批量作业管理、运维管理等重要过程。
ITIL-配置管理流程
生产系统配置管理流程一、目标配置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规范生产系统资源配置信息管理的流程步骤,来确保BOSS系统所有资源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并保证配置信息随着系统变更而同步更新。
配置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对BOSS系统内所有资源,包括各种硬件设备、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建立配置管理表,通过对文件中各个配置记录的维护,实现对配置项目的标识、记录、跟踪和报告,从而为所有的管理流程提供基础支持。
二、适用范围该流程适用于对下列工作的管理:•系统扩容、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等引起的配置信息变更•软硬件系统配置参数的变更•软件版本变更•网络拓扑结构变更三、相关定义1.角色和职责配置管理员负责整体配置管理工作,确保配置管理能涵盖生产系统中的所有软硬件资源,且配置管理表中对这些资源的描述随时都是准确完整的,并严格按照配置管理流程执行:•负责定义配置管理对象,抽取各个对象的管理元素,随时添加、更改或删除配置管理表中的配置项目,以保证与实际系统的同步。
•负责监督配置维护员的工作,检查他们对配置管理流程的执行情况•负责接收配置信息变更单, 指定相关配置维护员更新配置管理表.•负责评估配置管理表信息的准确性,在发现问题时敦促相关配置维护人员及时修改配置管理表•负责在配置管理表修改完毕并核查无误后,对其进行备份。
●维护配置变更汇总表,将每次的配置信息变更行为记录在册。
配置维护员根据配置管理表中定义的配置管理项目,收集系统数据,建立初始配置信息,并随着各种变更的发生而及时更新配置管理表的相关信息。
●收集所管辖资源的初始配置信息●检查配置信息的准确性●将核查正确的配置信息写入配置管理表●在发生变更前,备份系统配置文件和参数文件。
●接收配置管理员发送的配置变更单,据此修改配置管理表中的相关项。
配置维护员可根据管理资源的种类划分为:-主机和存储设备配置维护员-数据库配置维护员-网络配置维护员(包括对网络设备、软件、网络拓扑、IP地址分配等配置信息)-应用软件配置维护员(含开发工具)-外围设备配置维护员(包括微机、打印机等非关键设备的软硬件配置)2.配置管理对象配置管理所涉及的资源,主要包括:-主机-数据库-磁盘阵列、磁带库-网络设备-应用软件-外围设备3.配置管理项目各配置管理对象需记录的具体配置参数项,例如主机的名称、IP地址、CPU型号和数量、内存量、操作系统版本号等。
itil 实施方案
itil 实施方案ITIL 实施方案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是一套全球通用的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框架,旨在帮助组织改善其IT服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ITIL 实施方案是指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ITIL框架下的服务管理计划,以达到提高IT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增强业务灵活性等目标。
下面将介绍ITIL 实施方案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首先,制定ITIL 实施计划是ITIL 实施方案的第一步。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对组织的IT服务管理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现有的服务管理流程、人员技能、IT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还需要明确ITIL 实施的目标和范围,确定实施的优先级和阶段性目标,以及制定实施计划的时间表和预算。
其次,建立ITIL 实施团队是ITIL 实施方案的关键。
建立一个专门的ITIL 实施团队,这个团队需要包括IT服务管理、业务和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他们需要具备ITIL框架的知识和实际的实施经验。
团队成员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协同合作,共同推动ITIL 实施计划的执行。
第三,对组织内部进行ITIL 意识培训是ITIL 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
在ITIL 实施过程中,需要对组织内部的员工进行ITIL 意识培训,让他们了解ITIL框架的基本理念、核心概念和实施方法。
只有让员工们理解和支持ITIL框架,才能够顺利推动ITIL 实施计划的执行。
最后,持续改进是ITIL 实施方案的基础。
ITIL框架强调持续改进的理念,因此在ITIL 实施方案中,需要建立起持续改进的机制和流程。
这包括对IT服务管理流程和实施效果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审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在ITIL 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充分借鉴ITIL 最佳实践,但同时也要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定制,避免盲目套用ITIL框架。
itil4实践案例
ITIL4实践案例:服务请求管理案例背景某企业A是一家全球领先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客户提供各种IT服务和解决方案。
随着业务的持续增长,客户的服务请求也日益增多,导致企业A的服务请求管理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客户的服务请求未能及时响应和处理,处理过程中存在信息丢失和混乱等问题,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甚至影响到企业A的声誉和业务增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企业A决定引入ITIL4的服务请求管理实践,以提高服务请求的响应和处理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并实现业务增长。
过程描述企业A根据ITIL4的服务请求管理实践,设计了以下过程:1. 服务请求接收当客户有服务请求时,他们可以通过企业A的服务台渠道(如电话、电子邮件、在线门户等)向企业A提交服务请求。
企业A的服务台人员将负责接收服务请求,并进行初步的分类、记录和验证。
2. 服务请求记录与分类服务台人员将服务请求的详细信息记录在服务请求管理系统中,并根据事先定义的分类标准对服务请求进行分类。
分类可以基于服务类型、优先级、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
3. 服务请求评估与优先级确定服务请求管理系统将自动根据服务请求的分类和其他相关信息,计算出每个服务请求的优先级。
优先级的确定可以基于服务级别协议(SLA)中定义的响应时间、解决时间等指标进行。
4. 服务请求分派与处理根据服务请求的优先级,服务台人员将服务请求分派给相应的处理团队或个人。
处理团队或个人将负责处理服务请求,并在服务请求管理系统中记录处理过程的详细信息。
5. 服务请求跟踪与监控服务台人员和相关的处理团队或个人将定期跟踪和监控服务请求的处理进度。
他们可以使用服务请求管理系统中的报表和仪表板来获取实时的处理状态和统计信息。
6. 服务请求关闭与反馈当服务请求处理完成后,服务台人员将关闭服务请求,并通知客户。
同时,他们还会向客户征求对服务请求处理过程的反馈,以进一步改进服务请求管理的效果。
案例结果经过引入ITIL4的服务请求管理实践后,企业A取得了以下显著的结果:1.提高了服务请求的响应速度:通过优化服务请求接收和分派过程,企业A能够更快地响应客户的服务请求,减少了客户等待的时间。
itil4实践案例
itil4实践案例ITIL 4是一种IT服务管理框架,旨在帮助组织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
下面是一个ITIL 4实践案例的详细说明:案例名称:故障管理实践背景信息:某公司的IT部门负责管理和维护公司的IT基础设施和服务。
由于公司规模的扩大和业务需求的增加,IT部门经常面临各种故障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解决这些故障,IT部门决定采用ITIL 4的故障管理实践。
实施步骤:1. 建立故障管理团队:IT部门成立一个专门的故障管理团队,由经验丰富的IT专业人员组成。
团队成员负责接收、记录和处理所有故障报告。
2. 故障记录和分类:当用户报告故障时,故障管理团队会记录故障的详细信息,包括故障描述、报告者联系信息、故障严重程度等。
然后,团队会根据故障的类型和影响程度对其进行分类。
3. 故障诊断和解决:故障管理团队会根据故障的分类和严重程度,分配相应的团队成员进行故障诊断和解决。
团队成员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来分析和解决故障,并确保故障得到及时修复。
4. 故障解决确认和关闭:一旦故障得到解决,团队会与报告者联系,确认故障是否已解决。
如果故障已解决,团队会关闭故障记录,并记录解决方案和所花费的时间。
5. 故障趋势分析:故障管理团队会定期分析故障记录和解决情况,以识别故障的趋势和根本原因。
团队会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故障的发生和提高故障解决的效率。
6. 持续改进:故障管理团队会定期评估故障管理实践的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团队会与其他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合作,以确保故障管理实践与业务需求和公司目标保持一致。
通过实施ITIL 4的故障管理实践,该公司的IT部门能够更好地管理和解决故障,提高IT服务的可靠性和质量,同时提高用户满意度。
一起学ITIL之七核心流程-配置管理
一起学ITIL之七核心流程-配置管理
1) 相关概念
配置项CI:IT架构中,最基本的信息单元是配置项。
包括所有软硬件和各种文档。
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存放配置项信息,配置项相互关系的容器。
2) 目标
记录业务服务中对于的数据项/IT组件,及数据项的关系,确保这些记录的可靠性
监控IT组件的运行状态,确保最新状态可被如实的反映
为其他业务流程提供业务服务的公共数据
3) 关键技术点
识别配置项
业务(服务)
分类
属性
关系
技术难点
运行监控,维持最新版本
数据导入和导出
对所有业务对象、组件的建模
RECOMMEND推荐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TIL实战之配置管理解决方案作者:破子这里就不对配置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做解释了,类似的文章挺多,这里直面配置管理深入一些的内容,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三年,很少象这样需要开动所有脑力去思考一件工作,配置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让我耗费脑力最多的一块,所以先把它写下来。
先介绍一下我们的业务情况,我们公司的运维项目较多,有网络、系统的、桌面的、软件的,而且这些项目用到的设备都存在共用的情况,比如一个段线路,会属于多个项目使用,一台客户的电脑,也可能装有多个管理软件,同时它又是属于桌面运维的,这些我们的IT组件一是数量多(光是需要桌面运维的电脑台数在5000台以上),二是相互的关系复杂。
我现在所讲的,是经过很多思考与折腾后,所整理出来的,我对配置管理的出发点,是从软件实现方面考虑的,这可能与其它的公司有一些不一样,一开始,在思考整个配置的模型,也是CMDB的业务层面逻辑,很长一段时间,在CI的结构与关系方面,我一直无法理清楚,因为当CI的结构是怎样,关系是怎样不确定前,整个模型根本无从建立。
最开始首先确定的是,我决定把CI的结构与关系分离,即结构是结构,关系是关系,两者不互为影响,作用也各自不同,这个想法应该是比较大胆的,而且这是在我对ITIL不熟悉的情况做出的决定,如果这个做法错误,后续的很多工作都会受到影响。
决定后,剩下来就是攻破结构与关系了。
在那段时间的思考中,CI的结构是首先想通的,可能是因为以前是做ERP实施的关系,也可能是因为客户是汽车制造商的关系,最终我发现将CI组装时,它的呈现很象ERP中的BOM结构,这是个父子结构,它可展开任意的节点,这种结构具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也解决了配置管理颗粒度大小变化的问题,经过几天的思考后,我已非常确定这个思路可以解决我们的CI结构问题。
剩下的关系是花的时间比较久的,查了不少资料,我一直想确定到底CI之间有哪几种关系,这本身我一直觉得这个ITIL的推广组织本身需要制定或想通的,而不应该由我来思考,我也看了常态下象IBM他们的做法,但他们关系与结构是互为一体的,而且他们对关系的定义简单了些,所以最后没有采用。
在思考CI的关系时,我甚至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哪一些,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哪一些,看是否能对得出CI之间的关系有一些启发作用,也在网上查了很多关于事物关系的说明,可惜没有找到有用的说明资料。
最终找到一个解决方法,是一个周五下午快下班的时候,当时正在画一个示意图,想向领导表达,日后如果我们完成配置的结构与关系构建后,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怎样的东西,当时只把CI抽象成几个集合,CI是用一个圆圈图示代替,在画了几个图示后,突然有一点灵光闪过,我发现当把几十万个CI用这样方式串联起来时,象一个个灯泡一样,有的亮有的不亮,通过关系将这数量庞大的灯泡连接起来时,这种情况好像电路图,每一个CI位于一个复杂的线路中,形成我们公司自己的配置地图,而且这是一个三维的图形,多个项目形成一个面,每个项目的根据结构展开的所有CI形成一个面,而每个CI之间的关系又形成一个面,脑子里当时形成了这图像(这个三维的图形后来尝试了好几次用VISIO或PPT画出来,一直没有成功),想到这一点当时很兴奋,终于看到了一道门。
于在是周末休息时,去书店把数字电路的书找来看了一些篇章,最终确定引入门电路的概念来解决关系的问题。
上面介绍的是思考过程,在完成这个思考过程后,在项目启动会上,汇报了此构想,得到领导认可,同时为了验证可行性,我找了一个公司典型的项目做了一次试验,看一下这样的模型是否存在问题。
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们把结构与关系分离,一是考虑结构与关系是互不对等的,二是可以让其独立作用在不现的地方,这样分离之后,结构与关系本身更加严谨,我们将结构用于事件定位,关系用于故障推演,一个着眼于现在,一个着眼于未来。
下面将展开细节说明一、配置管理规划由于以前实施REMEDY时,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知识,也具备一些配置管理的概念,所以规划方面,相对单纯一些,我们以管理科为主导,各业务领域的主管为成员,目标是所有项目的CI项纳入管理,在此作业开展前,我制作了一个作业计划,主要分几个阶段。
1) CI分类规划2) CI属性设计3) CI命名规划4) CI模版制作5) 配置数据收集细节的作业进程就不一一介绍了,在做这个计划与真正执行时,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算是经验了,这些点我会在下面逐一介绍到,下面将我们的整体的配置模型做一个介绍,示意1说明:Ø 客户组织:指我们的客户的组织及用户信息Ø 运维组织:指我们内部的服务机构及员工信息Ø 服务目录:不作名词解释了Ø 运维对象:常态上说的配置管理,即CI的集合这四个纬度构成我们需要关注的所有配置信息,每一个纬度都是一个结构独立的树状目录,它可以多层级多节点的细分下去(这一点非常重要),在CMDB中我只会放入运维对象的所有信息(结构与关系),而运维对象与其它三个面的关系,也是会存放在CMDB中的,当客户组织、服务目录、运维组织都与运维对象发生关联时,这时,运维组织与客户组织(一个服务人员服务的客户是哪一些,或一个客户对应的服务人员是谁),客户组织与服务目录(一个客户享用哪一些服务,或一个服务哪一些客户),运维组织与服务目录(一个服务人员可以提供哪一些服务,某个服务哪一些服务人员可以提供),这些都可以通过虚拟连接起来,这种模型的建立,会带来日后无比便利的统计分析与查询汇总,同时也会解决我们现在许多管理上的症结。
为了后续交流的方便,我还需要对项目这个名词做一个定义,我是把它当成一个CI的集合,它是运维对象的一个节点,你也可以理解一个项目就是一个CI,这个CI是一个虚拟CI,它可以展开许多子节点,每一个节点都是CI,项目由于是我们公司很重要的一个“单位”,它与结算、人员、组织、服务目录这些都会存在关联,所以后续会经常提到它。
整体模型上面介绍的都是规划阶段的事情,这时具体的配置工作还没有真正展开,上面的整体模型相当于战略,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石,它决定了后续许多的事物构造,比如后续要介绍的内容,同时这种模型如此规划时,它如何在其它的流程中作用(比如事件管理、变更等)中发挥作用,也是做了考虑的。
说到这个就有一个建议了:在构建ITSM系统时,我的建议是首先从配置管理开始,而不是通常人们建议的从事件管理开始,配置管理决定地你们的运维管理的精细度与作业方向,它如何规划设计,会直接影响流程,你的绝大多数的数据质量也是由配置管理所决定的,在这个基石没有想清楚与确定前,展开事件及其它流程,最后整个作业可能是松散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你的配置管理越精细,它对你的事件流程及变更流程,都是会产生影响的,配置管理颗粒度越细,它对我们的服务人员的作业行为要求就越高,引发的变更控制措施也就越多。
在我的想象中,配置管理是一个服务平台的最底层建筑,它也是一个约束整个服务机制的重要所在。
所以在项目的最初期,我一直是想先开发CMDB的,先把CDMB搞出来,然后灌数据,直接维护,不用事件管理,也不要变更管理,而是光光的CMDB,到时我想看看所有的CI信息进去后,整个运维地图是如何的,故障的推演是否能实现,如果这些都是稳固的,再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其它的应用模块。
CMDB先开发出来还有一个好处,解决了配置数据收集维护问题,我们的配置数据届时会非常庞大,如果先收集,那在系统还未上线前,只能用电子表格维护,考虑到关系、结构的复杂,这基本上是不现实,每天有事件发生,无法做到同步的更新,不先收集,要等到系统上线的准确时间点,完成数据收集,这个难度又太大。
(做过ERP的朋友,应该知道在系统上线时,仓库盘点数据导入的难度,只要业务不停,数据总是一个动态的,而我们的配置数据远比这种数据复杂),有了CMDB后,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收集试验,同时还可以同步更新。
二、配置模型设计1) CI结构在CI的结构定义中,我们的思路中,有两个关键词,“树状目录”和“父子节点”及“虚拟CI”,基本的理念中,根据BOM的原理去构建我们的配置结构,最终形成的,整个公司的所有CI最终会挂在一个目录之下,象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一个项目相当于一根树枝,一个CI 相当于树枝上面的一片树叶,树干是父,树枝是子,树枝是父,树叶是子,父与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一个实例来说明,比如我们一个桌面项目,有2000多台电脑维护,每个电脑由显示屏、主机、电源之类的组成,这个项目就是父节点,每一个台电脑就是子节点,但当颗粒度到更细时,一个电脑由显示屏及主机组成,这时,相对于显示屏、主机而言,电脑是父节点,而主机是子节点了,如果颗粒度再精细时,把硬盘、内存、主板、CPU作为CI管理时,此时主机又是父节点了。
这里还有一个现实问题,一个桌面项目,它的子节点就是2000多台电脑,这样的目录,可能会太长了,不利于管理,这时为了统计或管理的方便,我们可以构建几个虚拟CI,比如按厂区,如果这2000多个台电脑是分布在十几个厂区内的,我们可以将这十几个厂区,也作为节点管理,这时,桌面项目下面的子节点就只有十几个了(厂区),每一个子节点下面的节点只有100多台电脑了,这样更富于结构,也便于查询定位,这是虚拟CI的概念,它是由于管理的需要产生的,这里面要尤其注意一个问题,当厂区已经作为属性管理时,是不能再为之构建虚拟节点的,因为你的一切管理需求已经在属性中考虑了,所以结构的设计是一个智慧的事情,你要考虑到分类、属性设计的空间问题,不然到时有许多要素重叠,这样一是不效率,二是可能导致数据冲突。
对于偏硬件的项目而言,它的CI结构规划是相对简单的,真正复杂的是软件类的项目,比如象我们的DMS(经销商管理系统)类项目,它是汽车制造商为了管理它的分销商而产生的,一般大型的汽车制造商的分销商(4S店)有200-400家左右,甚至更多。
每一家分销商的店内都有一台服务器,安装有DMS的服务端,店内还有许多电脑安装有客户端,而汽车制造商本身也有服务器,它与每一家分销商的服务器对话,交流数据。
这种项目涉及网络,数据接口,几百个的数据库,众多的服务器与工作站,这时的配置规划就有一定难度了,但基本上我还是发现存在一定的规律,在项目下面的一级节点中,按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接口服务器、程序、接口程序、数据库、专用设备、相关组件、相关网络等这样的思种去规划,再逐个细化,就可以理清整个项目的CI结构,这里需要注意的事情是共用CI的问题,当一个CI的运维权在某个项目时,这个CI的所有内部信息,别的项目只能调用,不能对其进行解释,比如上面说的DMS项目中会用到相关网络(A网路),A网络内部的所有结构与关系信息,都是由网络领域的团队进行规划设计的,DMS项目只能调用A网络本身这一个组件,这一个理念会非常重要,因为当项目众多,组件复杂庞大时,整个公司级的配置结构是难以合作同时构建的,这时需要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划,教每个团队按规则去绘制自已的整个树枝,最后会自动组装成一个参天大树,把最专业的事情交给最专业的人,用一种比较简单的逻辑,最后形成一个复杂的东西,象计算机的二进制是如此,象我们的整体模型也是如此,每一个纬度只需要与一个续度建立关系,最后所有纬度会相互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