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21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难词难句,整体把握文意。
(重点)2.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难点)3.学习愚公精神,学会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重点)【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听着这激情澎湃的歌曲,不禁让人心旌摇曳。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走进远古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难词难句。
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X国人,思想家、文学家。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X清静无为。
现存《列子》8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书中保存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1)给下列生字注音:万仞.(rèn ) 迂.(yū) 曾.不(zēnɡ)箕畚.(běn )荷.担者(hè) 箕畚.(běn) 孀.妻(shuānɡ )始龀.(chèn ) 智叟.(sǒu ) 穷匮.(kuì)亡.以应(w ú) 厝.(cu ò) 陇.(l ǒn ɡ) (2)通假字: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 (3)多义词: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 之⎩⎪⎨⎪⎧跳往助之.(代词,他。
)隐土之.北(助词,的)甚矣,汝之.不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何苦而.不平(表承接,不译。
)面山而.居(表修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语文版《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3、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4、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3、学习生字:塞(sè)孀(shuāng)迂(yū)龀(chèn)荷(hè).....叟(sǒu)箕畚(jī běn)厝(cuò)匮(kuì).....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第一段:交代了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一、分析故情况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二、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深入明白得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想;鼓舞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明白、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把握文中的字、词、句、明白得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讲读故情况节,体会愚公精神。
在明白得故情况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格。
第二教时;拓展阅读与实践。
在深化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复习回忆,讲明以下重点词语:二、导入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那么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和深刻的教育。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依照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储存了许多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奇。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四、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复习回忆,讲明以下重点词语: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
那个地点周围的意思。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
21.愚公移山【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
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
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
陇断: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
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一、学习目标1. 明白得愚公形象的意义,认识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体会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2. 明白得本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3.把握文中重要的虚词、实词,明白得专门句式的语法特点。
二、教学设想作为初二学生已积存了一些文言字词,把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差不多能够解决文言词语的明白得。
至于课文内容,可由学生先评点、讨论,老师引导、补正。
三、预习题:1.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2.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讲明。
〔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3.自我评点课文,发觉咨询题,自我解答。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由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列御寇、文章体裁〝寓言〞——明确学习目标2. 朗读课文——正音——朗读——依照图片,复述故事3. 预习检查〔配合幻灯展现〕文言虚词:之而以焉其专门句式:被动句:帝感其诚。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谓语前置〕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适应句式: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4.〝自读明白得评点〞检查①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讲明。
〔分析愚公、遗男的有关语句——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板书〕②愚公之妻与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他们对移山的态度是否一样?(朗读文段—板书〕前者是献疑的角度,更多的关怀;后者是讥讽的角度,更多的是反对。
③〔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智叟的话有没有道理,愚公怎么讲笨不笨?a.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咨询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愚公以进展的观点看咨询题〔挖一点少一点〕b.移山的缘故:惩山北之塞→知移山之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为子孙后代造福。
总结:愚公移山不是盲目的行动,他是考虑得专门周到的。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篇)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篇)doc初中语文一、教学设想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点;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体会,将枯燥的〝寓言讲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那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味味;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判那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1.通过对故情况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明白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导入:歌曲«愚公移山»山移愚公[一]四大元素山人过程结局〔听课文朗读〕山是如何样的愚公是如何样的移山是如何样的困难结局又如何样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残年余力————————柔弱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无垄断焉————————最后的[二]三处差异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1.人数课文〔5个〕材料,〔1个〕外援4 无结局成功失败愚公最终成功的缘故是什么?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确实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何苦而不平?〞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文章的最后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如何重新评判愚公?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判愚公?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请大伙儿猜想[四]一个疑咨询什么缘故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那个故事的评判:A他希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
假如在西方,我们可不能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
21.愚公移山列子教学目标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3.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注解试译全文。
二、导入从“杞人忧天”说起。
《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研读课文1.朗读课文2.翻译课文3.方法指导(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四、小结1.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2.通假字汝之不惠始一反焉一厝朔东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思考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研读分析1.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
思考下面问题。
(1)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3)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4)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5)讨论本文的寓意2.讨论归纳提示:(1)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
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
(2)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
(3)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4)愚——智——(5)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1《愚公移山》教学案 语文版
21、愚公移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2、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教学重难点】1、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导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看图讲故事导入。
(学生欣赏动画,教师讲述故事)二、走进作者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三、检查预习。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关于句中的停顿。
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2、引用原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信心)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愚心移山的艰巨性(可概括):(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年且九十。
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教材《愚公移山》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共四篇文章,各自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同时都隐含深刻的道理。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愚公不“愚”,实为大智若愚,做事要坚持不懈的思想意义,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感悟愚公精神的现代意义。
二、学情对于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初三的学生来说,结合工具书理解文章字词疏通文意并不难,教师应给予方法技巧上的指导,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
同时紧扣中考,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神话的探究”,选择类文对比阅读;结合口语交际训练里的辩论知识让学生模拟辩论;结合写作训练,加强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通过多种学法的体验,理解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通过辩论让学生学会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本文思想意义,在辩论中把握人物形象,在类文对比中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在互动交流中理解文章主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感悟愚公精神的现代意义。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课标相关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设计为)1、利用工具书积累常用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在辩论中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及突破的方法:1.通过课堂模拟辩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含义;利用课件,紧扣生活,感悟愚公精神的现代意义。
2.通过类文对比阅读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21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 教案
课文。
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
引导点拨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三、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难点
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手段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2doc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理解愚公形象的意义,认识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体会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2. 理解本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3.掌握文中重要的虚词、实词,理解特殊句式的语法特点。
二、教学设想作为初二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文言字词,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解决文言词语的理解。
至于课文内容,可由学生先评点、讨论,老师引导、补正。
三、预习题:1.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2.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说明。
(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3.自我评点课文,发现问题,自我解答。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由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列御寇、文章体裁“寓言”——明确学习目标2. 朗读课文——正音——朗读——根据图片,复述故事3. 预习检查(配合幻灯展示)文言虚词:之而以焉其特殊句式:被动句:帝感其诚。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谓语前置)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习惯句式: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4.“自读理解评点”检查①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说明。
(分析愚公、遗男的有关语句——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板书)②愚公之妻与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他们对移山的态度是否一样?(朗读文段—板书)前者是献疑的角度,更多的关心;后者是挖苦的角度,更多的是反对。
③(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智叟的话有没有道理,愚公究竟笨不笨?a.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愚公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挖一点少一点)b.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知移山之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为子孙后代造福。
总结:愚公移山不是盲目的行动,他是考虑得很周到的。
④愚公最终还是靠神的力量搬走了这两座山,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回扣问题③,归纳主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学案(无答案)语文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一一1.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 )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 )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 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仞()箕畚()孀()龀()匮()荷()2、词语(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3 )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4) 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十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2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9、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 2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
愚公移山1教学目标知识要求:疏通文意,读懂课文;认识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能力要求: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情感和态度:学习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临困难和挫折永不放弃!2重点难点疏通文意,读懂课文;认识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它选自古代典籍《列子》,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早就熟悉这个故事,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下面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活动2【测试】预习检测为了检查大家预习课文的情况,首先老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洪亮,节奏准确,语气适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再请看屏幕,你会读这些重点字词吗?请同学们每个词语读两遍。
请同学们再看屏幕上的预习检测三,你能将这些节奏读准确吗?投影显示两个重要句子。
先请两个同学读,再让学生齐读,将节奏读准确。
4.为了检测大家对文章内容熟悉的情况,老师出示几副图,大家看看顺序是否正确,如果有问题,应该如何排列才合乎原文意思。
活动3【讲授】讲读课文1.看到这几副图,同学们一定想把这个故事生动具体完整的讲给别人听,可面对的是文言文,可能有些难度。
不过,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我们将在读和思的过程中熟悉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以五副图为线索,解读课文。
以一副副图为单位,逐一解决,基本上遵循一下思路:(1)分析第一副图首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这副图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关联?学生回答。
请一个同学说说红色的字是什么意思?学生齐读本段。
(2)分析第二副图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副图,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与这副图相关的语句?个别学生回答后再请同学们齐读这些句子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和关联的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仞.()箕畚..()孀.()龀.()匮.()荷()2、词语(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4)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9、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也说明了()的道理。
10、愚公认为自己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认为人在()的,所以对移山之举采取()的态度,阻止移山之举,愚公是真正的(),智叟是真正的()。
三、练习反馈:(一)、词语解释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惩山北之塞③甚矣,汝之不惠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⑤惧其不已.也⑥无陇断.焉⑦年且九十⑧寒暑易节⑨杂然相许⑩吾与汝毕力平险⑾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二)、句子翻译①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③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⑦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汝心之固固:顽固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C.寒暑易节易:交换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皆以美于徐公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6.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杂然相许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 寒暑易节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 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C、非梧桐不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且.秦灭韩亡魏且.焉置土石10.文言词汇——我能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A.惩山北之塞(苦于)聚室而谋(商量)叩石垦壤(敲、凿)B.毕力平险(险要)出入之迂也(绕道)始龀(换牙)C.帝感其诚(诚心)亡以应(没有)固不可彻(彻底)D.长息曰(长时间)有遗男(遗留)杂然相许(纷纷)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2.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A、毕.力平险录毕.,走送之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争高直指.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14.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四)、简答题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 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4、文意理解:(1)、愚公的妻子和智受对愚公移山都曾提出质疑,但问话的态度和语气有什么不同?(2)、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3)、说说本文中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5、内容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③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
6.问题探究——“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7.拓展延伸——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题,我的解答:8.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9.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11.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