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美学状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生态美学状况

李庆本

2013-04-07 09:28:22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2008年5

内容提要:国外生态美学具有自己的理论渊源、发展过程、理论形态结构和研究方法。它既与环境美学有联系,又有区别。国外生态美学新范式彻底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模式,不仅注重环境的和谐、有序和规律等对人类感知有利的美学因素,也注重生态系统中的不和谐、变化、非平衡的审美因素,从而使它初步与环境美学切割开来。国外不少生态美学研究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探讨人们对生态的审美体验。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中外对话

作者简介:李庆本,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3)

由于我国生态美学基本上是在国内相对封闭的学术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缺乏与国外生态美学的积极交流和对话,以至于有许多研究者对国外是否存在生态美学尚有疑问。我们了解较多的是国外的环境美学,而对于国外生态美学则所知甚少,即使有一点介绍,也仍存在着很多盲点。对于国外生态美学的渊源、理论、方法,特别是国外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问题,都没有进行认真系统的总结、提升。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国外生态美学的综合研究,了解国外生态美学的发展状况,学习和借鉴其有价值的成果,以加速和完善我国生态美学的构建。

一、国外生态美学的渊源和发展

欧洲有人将捷克学者和艺术家米洛斯拉夫•克里瓦(Miroslav Klivar)称为“生态美学”的首倡者,但由于克里瓦本人采用捷克语写作,他的研究成果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知。北美许多学者更愿意将生态美学的起源追溯到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949年出版的《沙郡年记》(A Sand County Almanac)一书。在本书中,利奥波德提出了Conservation Aesthetic的概念(我国有人翻译为“环保美学”),虽然这个词不同于后来的Ecological Aesthetics(生态美学),但却包含着生态美学的主要价值观念,以至于美国生态美学家高博斯特(Paul Gobster)在1996年明确指出:“有关美学的想法——已有人将它称为‘生态美学’——大多源于奥尔多•利奥波德,这在他的《沙郡年记》中达到顶峰。”[1]

当然,国外生态美学的真正开展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0年,美国学者理查德•E•切努维斯和保罗•H•高博斯特(Richard E. Chenoweth and Paul H. Gobster, 1990)的《景观审美体验的本质和生态》(Nature and Ecolog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he Landscape),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景观审美体验进行了实证研究。随后,高博斯特又连续发表了《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中的森林美学、生物多样性、感知适应性》、《服务于森林景观管理的生态审美》、《〈森林与景观:生态、可持续性与美学〉导言》等多篇重要论文,他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外颇有影响力的生态美学家。

进入21世纪以后,生态美学研究在亚欧美洲许多国家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促进了生态美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以下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形态结构。第一,保罗•H•高博斯特(2007)等人的《共享景观:美学与生态学有何关系》,促希•I•科瓦克斯(Zsuzsi I. Kovacs, 2006)等人的《美学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态学的》等文本,研究生态学与美学的内在关联,梳理以生态审美

为核心的生态美学的概念模式和话语系统,强调以生态审美体验的参与性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美学与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传统审美静观学说的区别。这种对生态学与美学关系的讨论,标志着生态美学研究的成熟。第二,加拿大学者夏庞德(S. R. J. Sheppard, 2001)的《超越风景资源管理:正在形成的生态美学理论和可视化管理》等文本,探讨生态美学在景观设计和管理中的作用,探讨美学在影响景观变化上的重要性以及美学与生态学的对立和互补是以何种方式影响着景观的问题,凸显了生态美学的实践品性。第三,德国艺术家赫尔曼•普瑞格恩(Herman Prigann, 2004)策划出版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中的艺术理论及应用》一书作为主要考察对象,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研究生态与艺术(大地艺术)的关系,使生态美学与艺术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四,挪威学者诺塔•特勒(Notto Thelle, 2005)的《宇宙茫茫,何为我所——挪威渔人与老庄神聊》和美国学者波林斯卡(Wioleta Polinska, 2006)的《生态与艺术:东亚传统与西方》等为文本,探讨国外研究者对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借鉴,促进了中外生态美学思想的对话与交融。

二、理论基础、内容、方法

从理论基础和观念上看,国外生态美学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例如德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奥都•威拉克(Udo Weilacher 2004)在《当今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美学》一文中指出:在21世纪,我们是否需要“生态美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关键在于:它应该采取什么形式来使它不同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原始田园风光式的自然美学。他认为,生态美学必须基于这样的观念:人类作为一种有机生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作为有教养和有理性的物种,人类有自己的自律意识,从而必须为自己的

行为负全责。这种观念也成为许多生态美学家的共同观念。在这种认识之下,梅洛—庞迪的感知现象学、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贝特森的控制论也成为生态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生态美学开始突破传统的自然美学、环境美学的局限,研究视野从自然和环境扩大到由自然—社会—人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并摒弃了传统美学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审美静观学说,而强调生态审美体验的参与性。而探讨生态美学在景观设计和管理中的作用成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森林资源管理学院教授斯蒂芬R. J. 夏庞德(Sheppard, S. R. J. 2001)的《超越风景资源管理:正在形成的生态美学理论和可视化管理》—文通过分析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林业管理系统的状况,提出了可视化管理理论。主张以该理论为核心,结合生态审美,探索协调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管理法则。针对最近几年发生在美国理论界的一场关于美学与生态学的关系以及“生态美学”对景观设计和景观管理的影响的可能性的争论,高博斯特等人在《共享景观:美学与生态学的关系》(2007)中探讨了美学在影响景观变化上的重要性以及美学与生态学的对立和互补是以何种方式影响着景观的问题,由此,作者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概念模式。也有研究者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研究生态与艺术(大地艺术、音乐等)的关系,由德国艺术家赫尔曼•普瑞格恩策划出版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中的艺术理论及应用》(Ecological Aesthetics: art in environment design: theory and application)一书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书中收录许多生态艺术和大地艺术作品,并从理论上予以阐发,对生态美学的建设和发展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书中特别提到德国艺术家将一处废弃的煤矿改建为景观公园的例子,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本书也是不多见的以“生态美学”命名的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