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美学状况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摘要】生态美学是一门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学科。
本文从生态美学的概念和特点、优势和益处、局限性和挑战、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生态美学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对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观念产生积极影响。
生态美学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局限性,如如何平衡人类审美需求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
未来生态美学的发展方向将主要围绕着跨学科合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全球性视野的拓展。
生态美学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生态伦理与文化建构的理论研究,以推动人们形成更加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生态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与价值观,其未来发展将在推动社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生态美学、利弊、未来发展、概念、特点、优势、益处、局限性、挑战、发展方向、重要性、前景、影响、思考、展望、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生态美学是一门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互补与共生关系。
生态美学旨在通过审美和情感体验,引导个体与自然的互动,促进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也存在着一些利弊及挑战。
生态美学的利益在于提升人类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个体可以更深刻地感知自然之美,进而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生态美学也面临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生态美学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规范。
生态美学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如如何在现代都市化的环境中推广生态美学观念,如何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等。
2. 正文2.1 生态美学的概念和特点生态美学是一门关于自然、人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美感,还包括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作者:黄若愚程相占来源:《求是学刊》2020年第02期关键词:环境设计艺术;生态美学;过程导向;地方认同;跨学科协作生态美学是后现代社会的新兴美学形态,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语境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西方生态美学正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学界一般将1972年约瑟夫·米克(Joseph W. Meeker)《走向生态美学》①一文的发表作为其起点。
中国生态美学的产生则晚于西方,最早探讨生态美学的研究也只能追溯到1992年《国外社会科学》所刊发的译文《国外生态美学》,并且直到2000年以后,中国生态美学才正式开始自觉建构。
然而,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中国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比西方生态美学更为繁荣和系统,至少可以说,在相关成果方面中国比西方更为丰富。
例如,迄今为止,中国以“生态美学”命名的著述多达30余部,而西方却屈指可数。
原因何在?不难发现,西方美学界对自然审美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对环境美学的研究上,而早期真正进行生态美学理论探讨的大多是景观管理和环境艺术等实践领域的相关管理人员或设计师,而非专业美学家。
其生态美学思想更多的是一种对景观管理或者环境设计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基于应对一种景观实践问题的具体对策,而非一种纯粹的美学自身的理论革新。
西方生态美学的早期理论观念,诸如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致力于荒野保护的“大地美学”、保罗·高博斯特(Paul H. Gobster)針对森林管理的景观美学和高主锡(Jusuck Koh)应用于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都是这一实践逻辑下的理论成果。
这就意味着中国生态美学的产生与西方有着不同的进路。
中国生态美学的发展是一种基于哲学本体论的理论演绎,而西方生态美学产生的一条重要路径则是对于环境设计实践的理论提升。
笔者目前所知的英语世界最早的一部以“生态美学”命名的著作——《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生态美学》)就正是这种关系的反映。
从环境美学到生态美学——论现代西方环境美学的未来走向
的美 学 被 概 括 为 “ 地 美 学 ” “ 态 美 学 ” 大 或 生 。
然而, 尽管利奥 波德完成 了西方生态美学的初创 , 6 但 0年 环境和生 态两个概 念在 当代 思想语境 中有着 内在 的密切 笔者 关 联 : 态 思 想 强 调 个 体 和 环 境 之 间 的 有 机 关 联 ; 环 境 思 想 代后却是环境美学 而非生 态美学成为西方美学 的生长点 , 生 而
学形 态之一。与此 同时 , 与环境 美学有着相 同历史使 命的 西方 利奥波德较 早地探 讨 了生态 、 伦理和美学之间的关系 。他 生态美学 虽也 获得 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 但其声势远不 能与环境 提 出了一种 “ 大地伦理 学 ”要求 我们将伦理关 怀 由人类 自身扩 ,
美学相 匹敌。而在 9 年代后 的中国, 态美学 却蓬勃发展 , 0 生 并 展 到整个大地共 同体 。 我们应 该怀着爱 与尊重对 自然进行审美 很 快 跨 越 了学 理粗 糙 的 初创 阶段 ,理 论 品 格 日臻 成 熟 和 完 善 。 观照 , 大地伦理学 ” 同“ 的原 则保持一致 。 不仅那 些理想 的 、 优美 探 讨 环 境 美 学 和 生 态 美 学 两 门 “ 缘 ” 科 何 以 有 着 不 同 的 际 的“ 亲 学 如画性 ” 景观 , 括湿地 、 包 沼泽在 内的一切 自然 物都应该 成
遇, 并对 二者的 内在关联 进行梳理 , 于环境 美学 和生态美学 为我们的审美对象 。为 了对这些 自然 进行 鉴赏 , 对 必须培 养对 自 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 的。 然的审美敏感性和纯 净 的美学趣 味 ,这就需要 借助于生知识 。 这类 知识会帮助我们正确 、 深
西方生态美学的进展:从景观感知与评估的视角看
式 仍 然是 传 统 的 哲 学 思 辨 ,所 以 , 这篇 文章 对 于 我们 来说 可 以 起 到 很 好 的 互 补 作 用 。 由 于 西方 以 生 态 关 学作
为 标题 的论 著 远 远 不 如 以 环境 美学 作 为 标题 的 论 著 多 ,西 方 学 者 一 般 不 太 注 重辨 析 生 态 美 学 与环 境 美 学之 间 的 区 别 与联 系 .这 就 造 成 了 当今 中 西 美 学 交 流 时 的 一 个 有 趣 现 象 :我 国 学者 甚 至 会 将 明确 冠 以环 境 美 学 的 西 方论 著 当作 生 态 美 学论 著 来接 受 。 加 拿 大埃 德 蒙 顿 阿 尔伯 达 大 学 哲 学 系教 授 艾 伦 - 尔松 则是 著 名 环 境 美 学 卡
作者简介f美保罗?戈比斯特paulgobster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社会科学家已经发表景现管理与保护城市绿色空问设计等方面的文章百余篇翻译成汉语在中国出版的有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中的森林荚学生物多样性感知适应性1996服务于森林景观管理的生态美学1999森林与景现
筝东 富 21 年第4 ’ 00 期
果 .却 对 西 方 生 态 关 学缺 少 了解 , 以 至 于 国 内许 多 学者 一 直 误 认 为 生 态 关 学是 我 国 学者 所 “ 创 ” 西 方 学 首 ;
者 也 由 于语 言 障碍 、 文化 心 理 等 原 因 ,对我 国的 生 态 美 学研 究几 乎 置 若 罔闻 。 在 全球 化程 度 日益 加 剧 的 今 天 ,从 事 生 态 美 学研 究的 中外 学者 无疑 都 应 该 高度 重视 国 际 学 术 交 流 ,重视
生 态 美 学与 环 境 美 学” 国 际 学 术研 讨 会 , 由 山 东 大 学 文 艺 美 学 研 究 中心 主 办 ,2 0 0 9年 1 0月 2 — 6 日在 济 南 42 召 开 关 于 第二 个会 议 , 曾繁 仁教 授 在 总 结 发 言 中将 这 次 会 议 的 主 要 收 获 概 括 为 如 下五 个 方 面 : 第一 ,这 是
西方生态美学的进展_从景观感知与评估的视角看
本文讨论景观的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结合的问题。
作为一名指导人们如何观察、体验和最终评价自然景观的社会科学家,我主要致力于应用研究,认为将美学和生态学结合起来非常重要。
在美学研究方面,我们对景观最直接、最快速的感知通常是一种审美感知,特别是在我们业余活动中例如在游览公园或自然景区时见到的景观。
对景观的积极的审美体验经常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对事物特征和性质的审美评价,这能让我们相对保持一种对景观的喜爱,从而走向与景观更加密切的互动。
生态研究则更为重要,因为当我们的审美评价可能对景观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时候,这种影响和作用就可能在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方面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结果。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对景观的热爱会导致一些保护性或恢复性的结果。
但是,如果感知有限或不准确,就可能会导致对生态价值有害的行为。
从更抽象的角度上来说,基于有限的或不准确的感知和评估的学术研究和管理,同样可能导致类似的有害结果。
因此我认为,在西方产生和发展的生态美学观念对于更加全面地理解人类对景观的审美反应有很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生态美学观念可以引导学者和专家有效地找准研究方向,从而促进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西方生态美学的进展:从景观感知与评估的视角看*[美]保罗·戈比斯特[著]杭迪[译]程相占[校]*本文系程相占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方生态美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运用”(08BZW0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美]保罗·戈比斯特(Paul Gobster ),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社会科学家,已经发表景观管理与保护、城市绿色空间设计等方面的文章百余篇,翻译成汉语在中国出版的有《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中的森林美学、生物多样性、感知适应性》(1996)、《服务于森林景观管理的生态美学》(1999)、《〈森林与景观:生态、可持续性与美学〉前言》(2001)。
译校者简介杭迪,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程相占,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250100)。
国外乡村美学现状分析报告
国外乡村美学现状分析报告一、引言乡村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不仅与自然和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在国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旨在探讨国外乡村美学的现状,并分析其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吸引力。
二、国外乡村美学概述国外乡村美学集合了自然地貌、乡村建筑、文化遗产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独特的美学理念塑造了一个独具魅力的乡村环境。
其核心理念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这种美学形式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对乡村生活质量的关注。
三、国外乡村美学的发展历程国外乡村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
首先是对乡村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初期阶段。
其次是在乡村发展和环境保护之外,进一步关注乡村文化和乡村社区建设。
最后,国外乡村美学开始与旅游业结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四、国外乡村美学的特点1. 自然环境保护:国外乡村美学注重保护自然资源,拥抱和尊重自然环境。
它通过合理利用土地、降低能耗以及鼓励环保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文化遗产保护:国外乡村美学将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元素,并通过有意识地将这些遗产纳入乡村开发计划来保护和传承。
3. 社区参与:国外乡村美学强调社区的参与和管理,以确保当地居民的权益、福利和参与感。
它通过建立社区组织和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鼓励当地人积极参与乡村发展。
4. 旅游发展:国外乡村美学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并为乡村带来了经济效益。
这种旅游形式通常注重游客的体验感,提供了许多文化体验和活动。
五、国外乡村美学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吸引力1. 对当地居民的吸引力:国外乡村美学重视社区的参与和利益,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此外,通过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乡村成为了一个宜居的环境,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对游客的吸引力:国外乡村美学的旅游形式吸引了许多游客。
这种形式不仅提供了独特的体验,还可以亲近大自然、感受当地文化。
游客可以参观当地的历史建筑、品尝地道的农产品,并参与各种文化活动。
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
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当我们审视周围自然环境的时候,欣赏其美丽的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
环境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旨在探讨自然和人工环境的美学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当代西方社会,环境美学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研究趋势、实践案例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一领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美学的研究开始受到广泛。
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寻求一种可持续的美学发展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们运用了多种学科方法,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为环境美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目前,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者们对环境美学的本质和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其次,对环境美学的跨学科性质进行研究,试图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环境美学中,以促进其发展;研究者们具体的环境审美实践,例如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中融入环境美学的理念,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尽管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例如,研究者们对环境美学的理论构建尚不完善,缺乏系统的研究框架;同时,对环境美学的实践应用也显得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等领域的作用;此外,环境美学的研究还面临着如何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交流等问题。
为了推动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发展,未来的研究需要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美学的理论构建,完善其研究框架,以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其次,需要加强环境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探究其在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等领域的应用潜力;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和交流,以促进跨学科的融合和发展。
西方20世纪环境美学述评
922西方20世纪环境美学述评曾繁仁(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西方环境美学从20世纪60年代酝酿,70、80年代逐渐得到发展。
其代表人物是瑟帕玛、卡尔松与伯林特。
出版《自然与景观》、《环境之美》与《环境美学》等标志性论著,提出“审美的生态原则”、“自然全美”、“自然之外无他物”与“参与美学”等一系列主要美学观念,是美学领域的一场重要革命,对于我国建设当代生态美学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环境美学;瑟帕玛;卡尔松;伯林特;中国生态美学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02-0229-07西方20世纪逐步兴起了环境美学这样一种新的美学形态。
关于环境美学的兴起,加拿大著名美学家卡尔松与芬兰美学家瑟帕玛都作了论述。
卡尔松在《自然与景观》一书中认为,环境美学起源于围绕自然美学的一场理论论争。
主要是赫伯恩(Ronald W.Hep lurn)发表于1966年的一篇题为《当代美学及对自然美的忽视》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对分析美学对自然美学的轻视予以抨击。
卡尔松认为“他这篇论文为环境审美欣赏的新模式打下了基础,这个新模式就是,在着重自然环境的开放性与重要性这两者的基础上,认同自然的审美体验在情感与认知层面上含义都非常丰富,完全可与艺术相媲美”。
①瑟帕玛也认为西方环境美学起源于赫伯恩对当代美学只讨论艺术的非难,但在20世纪中期之后就有了明显的改变。
他说,“在(20世纪)70和80年代组织的美学会议———尤其是最近1984年在蒙特利尔的会议———中的一个主题就是环境美学”。
②由此可见,环境美学的萌芽在西方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而正式产生于20世纪70与80年代。
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芬兰的瑟帕玛、加拿大的卡尔松和美国的伯林特。
一 约・瑟帕玛(Yrj o Sepanmana),芬兰约恩苏大学教授,曾任十三届国际美学学会主席,连续任五届国际环境美学学会主席,主要著作《环境之美》写于1986年,是较早的一部环境美学论著, 1993年出版。
田园生态设计国外研究现状
田园生态设计国外研究现状田园生态设计国外研究现状乡村景观是一种区别于城市景观的独特类型,不单单指自然景观,还包括经济、人文及社会等方面。
我国拥有着相当数量的文化特色不一的乡村景观,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得不到足够重视、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开发方式不妥当等原因并没有得到妥善的开发和利用。
建设和谐美好的乡村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缓解城市人口激增、周边农村出现“无人村”的重要举措。
我国要逐步加强农村发展的多功能性,加大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竞争力,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体系,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优化农村景观生态结构。
1 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研究1.1国内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我国便对乡村景观有了研究与分析,并且发展迅速。
早起对乡村景观以地理的角度为主进行研究,认为乡村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从更多的角度对乡村景观提出新看法。
中国知网相关数据显示,有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逐渐增多,2007年提出景觀村落,2013年提出美丽乡村,这都形成了国内研究的高潮。
刘滨谊、陈威等对中国乡村进化等问题提出了研究,针对乡村景观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王云才以地理景观学为基础,对乡村景观的建设与规划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乡村景观规划的有关原则,包括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原则、确保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原则,集成并保护传统文化的原则等。
同时,学者们也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原理、原则、方式等进行了分析,对实际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
1.2实际推进中出现的问题(1)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无序开发村民为了增加收入却不懂得合理利用,盲目开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土壤通透性及养分等运动特征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降低,生物多样性会受到影响,导致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除此之外,许多乡村快速发展旅游业等行为,使得乡村被过分商业化、城市化,传统的乡土风情逐渐淡化。
(2)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由于乡村与城市生活的方式、劳动类型及生活心理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不能按照城市规划的标准来应用到乡村规划中。
国内外关于原生态创意美术的研究
国内外关于原生态创意美术的研究一、引言原生态创意美术是一种将自然元素和人类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对原生态创意美术进行全面详细的研究。
二、国内原生态创意美术的研究1. 定义与特点原生态创意美术是一种将自然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其特点在于强调环保、可持续性和文化传承。
它通常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竹子、芦苇等,并结合传统手工艺制作而成。
2. 研究现状国内对于原生态创意美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家个人作品分析:如何运用自然元素和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作;(2)技术探索:如何利用不同材料进行制作,如何保证作品的可持续性;(3)文化传承: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艺术中,实现文化价值的传承。
(1)王亚平:王亚平是一位原生态创意美术家,他的作品常常采用天然材料,并结合传统手工艺制作而成。
他的作品《山水一色》获得了2019年全国美展金奖。
(2)方力钧:方力钧是一位著名的原生态创意美术家,他的作品常常采用竹子、木材等天然材料,并结合传统手工艺制作而成。
他的作品《竹韵》曾在2018年全国美展上获得银奖。
三、国外原生态创意美术的研究1. 定义与特点国外对于原生态创意美术的定义与国内相似,其特点在于强调环保、可持续性和文化传承。
不同之处在于,国外更注重将原生态创意美术与当代艺术相结合。
2. 研究现状国外对于原生态创意美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跨学科研究:如何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探索原生态创意美术的多维价值;(2)文化交流:如何将原生态创意美术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3)当代艺术:如何将原生态创意美术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有现代感和个性化的作品。
(1)安迪·戴维斯:安迪·戴维斯是一位英国原生态创意美术家,他的作品常常采用天然材料,并结合当代艺术手法制作而成。
他的作品《树形图》曾在2018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展览上展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外现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外现状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个关乎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
国外
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因此
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促进和保护这种和谐共生。
首先,许多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以确保人类
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例如,一些国家设立了国家公园和自
然保护区,以保护珍稀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此外,这些国家还限制
了一些破坏性的人类活动,如采矿和森林砍伐。
其次,国外一些国家也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他们鼓励采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他们还鼓励循环经济和资源回收,以减少废物的产生和对自然环境的
污染。
此外,国外一些国家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以
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
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达环保知识,鼓励人们采取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
例如,一些国家实施了严格的垃
圾分类和回收制度,通过教育公众正确处理垃圾。
总之,国外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他们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促进和保护这种共生。
通过制定保护环境的
法律和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这些国家正在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田园与自然:英国时尚的生态美学观
田园与自然:英国时尚的生态美学观作者:郭幸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时尚产业已成为继石化工业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污染产业,生态时尚的发展理念成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议题,而生态美学的思想有助于重新唤醒产业与消费者的自然性,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教育。
英国时尚生态意识伴随着现代时装同时诞生,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其美学思想受到法国哲学家卢梭自由哲学思想与自然审美观的影响,体现出田园、平等、自然的美学意识。
手工艺运动时期,英国设计师、社会环境学者威廉·莫里斯将对生态环境关注的最终指向着眼于人的生存状态,高屋建瓴地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存在、教育和美学结合起来,达到有机而综合的认知。
在千禧年到来前,英国设计师通过更加个性化的视觉呈现以思考时尚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体现出对现实的批判性反思与时代意识。
实现可持续发展时尚的目标需要找到人的行为、消费和环境三者的交汇点,呼吁公众共同参与,而生态美学这一普适性学科可为大众探究时尚提供一个新的观看维度,增强受众与消费者的审美参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时尚;可持续时尚;威廉·莫里斯DOI:10.16397/ki.1671-1165.20200307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近年来,与日俱增的资源消耗、棉花种植导致的土壤污染与废弃衣物造成的海洋塑料污染等问题,使得时尚产业已成为继石化工业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污染产业,为应对世界面临的环境挑战,推动循环可持续时尚的需求从未如此强烈。
建立一个有利于各国发展的生态环境发展共同体,这也是我们所要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因此,生态时尚的发展理念成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并被各大国际时尚品牌提到了战略高度。
与此同时,生态美学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境遇下应运而生,并形成了不断增强的影响力。
中西生态美学观论析
中西生态美学观论析
本文旨在从中西文化的视角探讨生态美学观,探讨生态美学的概念,探究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区别,从而探讨那种更好地融合了中西文化观念的新型生态美学观。
一、中西概念的异同
许多文化中都有深远的生态美学思想,而中西文化是两个最有影响力的文明,给了人类很多宝贵的文化财富,但在生态美学观念方面,它们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生态美学观是以“自然补天”的思想为基础的,认为具有美感的自然环境能够辅助人们实现自身的归元目的,让人感受到与大自然和谐一体的美感,以及与自然生机相融合的自我意识。
2、西方的生态美学观则更多建立在以“人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它认为人与自然的联系是关系改变自然,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自然的形态,以此来获得美感。
二、新型生态美学观探析
虽然中西文化在生态美学观念上存在差异,但是它们也存在类似之处,那就是它们都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性和互动性。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观念,既包含中国的“自然补天”思想,又包含西方的“人改造自然”思想,这种观念就是所谓的新型生态美学观。
新型生态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一种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其前提是:要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具有深
刻的联系性,要维护自然的生态系统,既要珍惜自然的美,又要改变自然,使它适应人类的需求。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文化中的生态美学观念,介绍了新型的生态美学观,其主要内容是构建一种促进共生关系的框架,既要尊重并珍惜自然的美,又要更加智慧地“人改造自然”,从而实现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共生。
国外公园景观发展情况 -回复
国外公园景观发展情况-回复
国外公园景观发展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绿化技术逐渐成熟。
国外公园利用新的种植技术、绿化材料和工艺技巧,将公园打造成为一处美丽宜人的休闲场所。
2. 多功能化发展。
除了提供休闲场所,国外公园还注重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开发,如设立博物馆、图书馆等,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文化艺术享受。
3. 景观设计注重自然与人工的融合。
国外的公园将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整体,卓然于其他公园之上。
4. 多样化的场馆设置。
公园内设置了不同的场馆,如儿童游乐场、篮球场、网球场、音乐厅等,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
5. 增加了公共服务设施。
为了使游客有更好的体验,国外公园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包括厕所、休息区、餐厅等。
总之,国外公园景观发展无论是在技术、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活动功能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为社会公众提供了非常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同时树立了美学、文化等多方面的形象。
西方生态美学的进展:从景观感知与评估的视角看
西方生态美学的进展:从景观感知与评估的视角看保罗·戈比斯特;杭迪【期刊名称】《学术研究》【年(卷),期】2010(000)004【摘要】在景观研究领域,景现设计师基于专业知识进行评估,社会科学家以公众偏好作为研究的基础,二者已经形成了一种庞大的知识基础,并且为评估与管理景观的视觉特性提供了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主导的风景美学立场限制并忽略了自然美这一观念;对诸如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等景观的生态价值而言,风景美学甚至可能是有害的.这一审美-生态冲突的状态迫使景观感知与评估方面的工作开始寻求另外的途径--即建构生态美学,以更好地理解与管理景观的审美价值.这种生态美学旨在探讨景观研究中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结合的问题,它融合了自然科学、自然审美哲学、生态艺术与设计以及景观感知整体性研究实践中的诸多观点,倡导一种全新的景观审美感知模式,为推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原则与指南.从生态美学角度来解释景观感知与评估已经引发了一场精彩讨论,内容涉及人类审美反应的本质、在人类头脑中灌输生态审美的能力,以及与此灌输活动相关的伦理学问题等.【总页数】14页(P1-14)【作者】保罗·戈比斯特;杭迪【作者单位】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I01【相关文献】1.西湖文化景观的生态美学价值评估 [J], 柳伟平2.基于生态文化服务视角的府南河景观游憩与生态旅游功能及服务评估 [J], 龚予春;杨弘;侯玲玲3.生态技术美学视角下煤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以河南省永城市车集矿景观改造为例 [J], 张熙熙4.戈比斯特的生态美学视角下的城市景观设计 [J], 程雅琳;卢彦蓉;张瑛5.若尔盖湿地旅游景观生态美学感知与评价研究 [J], 陈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生态美学状况
第28卷第5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 l.28N o.5 2008年9月 Journal of South2Central U niversity fo r N ati onalities(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2008α国外生态美学状况李庆本(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国外生态美学具有自己的理论渊源、发展过程、理论形态结构和研究方法。
它既与环境美学有联系,又有区别。
国外生态美学新范式彻底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模式,不仅注重环境的和谐、有序和规律等对人类感知有利的美学因素,也注重生态系统中的不和谐、变化、非平衡的审美因素,从而使它初步与环境美学切割开来。
国外不少生态美学研究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探讨人们对生态的审美体验。
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中外对话中图分类号:B83-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8)0520115204 由于我国生态美学基本上是在国内相对封闭的学术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缺乏与国外生态美学的积极交流和对话,以至于有许多研究者对国外是否存在生态美学尚有疑问。
我们了解较多的是国外的环境美学,而对于国外生态美学则所知甚少,即使有一点介绍,也仍存在着很多盲点。
对于国外生态美学的渊源、理论、方法,特别是国外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问题,都没有进行认真系统的总结、提升。
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国外生态美学的综合研究,了解国外生态美学的发展状况,学习和借鉴其有价值的成果,以加速和完善我国生态美学的构建。
一、国外生态美学的渊源和发展欧洲有人将捷克学者和艺术家米洛斯拉夫・克里瓦(M iro slav K livar)称为“生态美学”的首倡者,但由于克里瓦本人采用捷克语写作,他的研究成果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知。
北美许多学者更愿意将生态美学的起源追溯到利奥波德(A ldo L eopo ld)1949年出版的《沙郡年记》(A Sand Coun ty A l m anac)一书。
国外生态美学(上)
作者: Н.Б.曼科夫斯卡娅;由之
出版物刊名: 国外社会科学
页码: 33-37页
主题词: 相互关系;理论研究;生态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客体;审美价值;方法研究;艺术实践;研究者;本体论
摘要: <正> 现阶段国外生态美学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就艺术中的自然问题进行传统研究的范围,并首先同建立概念论的自然美学哲学模式的尝试联系在一起。
同时,分出了三类问题:本体论问题、批判问题和应用问题。
本体论问题包括对作为审美客体的环境,生态美学同艺术哲学的相互关系,自然界和艺术中的美、审美,艺术性的特点进行理论研究。
批判美学的核心是审美理想、审美价值、和谐等范畴,它们与经验描述以及对周围环境中的审美现象进行诠。
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自然鉴赏模式述评
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自然鉴赏模式述评提要|自环境美学的研究热潮兴起以来,环境美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美学范畴和理论,发展出一系列符合环境伦理的自然鉴赏模式,引导人们反思人与自然、艺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以“想象模式”、“自然环境模式”、“参与模式”等为代表的自然鉴赏模式进行分析梳理,将有助于把握环境美学的理论生发维度,为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关键词|环境美学自然鉴赏赫伯恩卡尔松柏林特中图分类号 |X196作者信息|张倩(1981—),女,四川德阳人,美学硕士,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宣传部副部长,主要研究方向:审美教育学和汉语言文学,618000。
20世纪中后期,西方学界兴起一股环境研究的热潮,在对环境危机积极回应的背景下,环境美学基于一种有机整体和普遍联系的思想,从美学的角度对环境做出新的考察与反省,吸引了美国、英国、芬兰、加拿大和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的众多研究者加入这场理论论争。
西方环境美学广泛地吸收哲学、心理学、行为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它将美学的疆界从单纯的艺术扩展到自然、城乡等整个人类生存环境,走出了精英艺术的狭小圈子,成为当代美学的重要生发点,形成一次对美学学科自身的重构变革。
西方环境美学家十分关注自然鉴赏的不同模式,他们力图通过这些模式重塑人们的审美感知,把握自然恰当的审美鉴赏本质。
鉴赏历来与审美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牛津英语词典》对鉴赏的定义是:“微妙的种种印象或区别感悟”,这与美学中的“鉴赏”词义是接近的。
在环境美学所提出的一系列鉴赏模式中,传统的“对象模式”和“景观模式”是与艺术的审美鉴赏直接相关的,而这在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家看来,它们将自然对象从其内容上抽取出来,使其成为了二维的审美对象,简化或者漠视了自然的审美对象。
在西方环境美学史上,赫伯恩(Ronald Hepburn)、卡尔松(Allen Carlson)、伯林特(Arnold Berleant)、卡罗尔(Noel Carroll)、萨格夫(Mark sagoff)、伊顿(Marcia Muelder Eaton)、瑟帕玛(Yrjo Sepanmaa)等环境美学家们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审美与伦理、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鲜明的自然鉴赏模式,对传统自然美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成为培育环境伦理意识的重要途径。
日本建筑的生态美学研究
折的,主要是因为,日本人认为神宫领地 犷,屋顶为 45°的草顶,草顶用来抗震,
内的一草一木皆为神灵所有,不得妄动, 屋面出檐深远以防雨。两端装饰着高耸的
“千木”;屋脊上并排着用鲣木制成的圆形
的压脊木。建筑外形用直线构成,材料为
桧木。后世在外露的木构件上嵌加了许多
金属饰件,给人以华丽的印象。伊势神宫
是日本原生文化的载体,流露出了日本人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单琳琳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环艺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INTERIOR ARCHITECTURE OF CHINA 2010,(3) 0次
参考文献(5条) 1.齐藤英俊.张雅梅 桂离宫:日本建筑美学的秘密 1996 2.向正祥 在交融互动中变革维新--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日本馆的启示 2005(12) 3.内藤广 建筑のはじまりに向かって 1999 4.赵鸿灏.曹仁宇 反"前卫"的前卫建筑师--日本建筑师内藤广 2006(4) 5.杨薇 日本文化模式与社会变迁 2006
180
Point of View
单琳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及其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环艺系讲师
日本建筑的生态美学研究
Eco-Aesthetic in Japanese Buildings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日本当代生态建筑迅速发展的社会根源,为我国当代生态建筑更好的发 展,我们需要了解日本建筑美学的内涵。通过分析日本原生文化、科学技术中的生态情感来了 解生态美是日本传统建筑美学的基础。这与民族的原生文化中的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感情、生命 一体感意识有着深厚的联系,在当代,这种简朴的自然美升华为日本现代生态建筑美学,并形 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由此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建筑。 关键词:日本建筑 原生文化 自然美 生态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生态美学状况李庆本2013-04-07 09:28:22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2008年5期内容提要:国外生态美学具有自己的理论渊源、发展过程、理论形态结构和研究方法。
它既与环境美学有联系,又有区别。
国外生态美学新范式彻底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模式,不仅注重环境的和谐、有序和规律等对人类感知有利的美学因素,也注重生态系统中的不和谐、变化、非平衡的审美因素,从而使它初步与环境美学切割开来。
国外不少生态美学研究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探讨人们对生态的审美体验。
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中外对话作者简介:李庆本,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083)由于我国生态美学基本上是在国内相对封闭的学术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缺乏与国外生态美学的积极交流和对话,以至于有许多研究者对国外是否存在生态美学尚有疑问。
我们了解较多的是国外的环境美学,而对于国外生态美学则所知甚少,即使有一点介绍,也仍存在着很多盲点。
对于国外生态美学的渊源、理论、方法,特别是国外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问题,都没有进行认真系统的总结、提升。
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国外生态美学的综合研究,了解国外生态美学的发展状况,学习和借鉴其有价值的成果,以加速和完善我国生态美学的构建。
一、国外生态美学的渊源和发展欧洲有人将捷克学者和艺术家米洛斯拉夫•克里瓦(Miroslav Klivar)称为“生态美学”的首倡者,但由于克里瓦本人采用捷克语写作,他的研究成果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知。
北美许多学者更愿意将生态美学的起源追溯到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949年出版的《沙郡年记》(A Sand County Almanac)一书。
在本书中,利奥波德提出了Conservation Aesthetic的概念(我国有人翻译为“环保美学”),虽然这个词不同于后来的Ecological Aesthetics(生态美学),但却包含着生态美学的主要价值观念,以至于美国生态美学家高博斯特(Paul Gobster)在1996年明确指出:“有关美学的想法——已有人将它称为‘生态美学’——大多源于奥尔多•利奥波德,这在他的《沙郡年记》中达到顶峰。
”[1]当然,国外生态美学的真正开展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
1990年,美国学者理查德•E•切努维斯和保罗•H•高博斯特(Richard E. Chenoweth and Paul H. Gobster, 1990)的《景观审美体验的本质和生态》(Nature and Ecolog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he Landscape),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景观审美体验进行了实证研究。
随后,高博斯特又连续发表了《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中的森林美学、生物多样性、感知适应性》、《服务于森林景观管理的生态审美》、《〈森林与景观:生态、可持续性与美学〉导言》等多篇重要论文,他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外颇有影响力的生态美学家。
进入21世纪以后,生态美学研究在亚欧美洲许多国家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促进了生态美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以下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形态结构。
第一,保罗•H•高博斯特(2007)等人的《共享景观:美学与生态学有何关系》,促希•I•科瓦克斯(Zsuzsi I. Kovacs, 2006)等人的《美学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态学的》等文本,研究生态学与美学的内在关联,梳理以生态审美为核心的生态美学的概念模式和话语系统,强调以生态审美体验的参与性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美学与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传统审美静观学说的区别。
这种对生态学与美学关系的讨论,标志着生态美学研究的成熟。
第二,加拿大学者夏庞德(S. R. J. Sheppard, 2001)的《超越风景资源管理:正在形成的生态美学理论和可视化管理》等文本,探讨生态美学在景观设计和管理中的作用,探讨美学在影响景观变化上的重要性以及美学与生态学的对立和互补是以何种方式影响着景观的问题,凸显了生态美学的实践品性。
第三,德国艺术家赫尔曼•普瑞格恩(Herman Prigann, 2004)策划出版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中的艺术理论及应用》一书作为主要考察对象,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研究生态与艺术(大地艺术)的关系,使生态美学与艺术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四,挪威学者诺塔•特勒(Notto Thelle, 2005)的《宇宙茫茫,何为我所——挪威渔人与老庄神聊》和美国学者波林斯卡(Wioleta Polinska, 2006)的《生态与艺术:东亚传统与西方》等为文本,探讨国外研究者对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借鉴,促进了中外生态美学思想的对话与交融。
二、理论基础、内容、方法从理论基础和观念上看,国外生态美学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
例如德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奥都•威拉克(Udo Weilacher 2004)在《当今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美学》一文中指出:在21世纪,我们是否需要“生态美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关键在于:它应该采取什么形式来使它不同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原始田园风光式的自然美学。
他认为,生态美学必须基于这样的观念:人类作为一种有机生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作为有教养和有理性的物种,人类有自己的自律意识,从而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
这种观念也成为许多生态美学家的共同观念。
在这种认识之下,梅洛—庞迪的感知现象学、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贝特森的控制论也成为生态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生态美学开始突破传统的自然美学、环境美学的局限,研究视野从自然和环境扩大到由自然—社会—人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并摒弃了传统美学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审美静观学说,而强调生态审美体验的参与性。
而探讨生态美学在景观设计和管理中的作用成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森林资源管理学院教授斯蒂芬R. J. 夏庞德(Sheppard, S. R. J. 2001)的《超越风景资源管理:正在形成的生态美学理论和可视化管理》—文通过分析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林业管理系统的状况,提出了可视化管理理论。
主张以该理论为核心,结合生态审美,探索协调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管理法则。
针对最近几年发生在美国理论界的一场关于美学与生态学的关系以及“生态美学”对景观设计和景观管理的影响的可能性的争论,高博斯特等人在《共享景观:美学与生态学的关系》(2007)中探讨了美学在影响景观变化上的重要性以及美学与生态学的对立和互补是以何种方式影响着景观的问题,由此,作者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概念模式。
也有研究者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研究生态与艺术(大地艺术、音乐等)的关系,由德国艺术家赫尔曼•普瑞格恩策划出版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中的艺术理论及应用》(Ecological Aesthetics: art in environment design: theory and application)一书便是这方面的代表。
书中收录许多生态艺术和大地艺术作品,并从理论上予以阐发,对生态美学的建设和发展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书中特别提到德国艺术家将一处废弃的煤矿改建为景观公园的例子,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本书也是不多见的以“生态美学”命名的著作。
此外,也有不少的国外研究者关注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如美国北方中心学院维奥勒塔•波林斯卡(Wioleta Polinstka)的《生态学与艺术:东亚传统与西方交会》论证道教和某些佛教教义(华严宗,禅宗)的宇宙论及其各自的审美实践能够给基督教提供可资利用的生态资源,另外,作者还分析了当代西方环境艺术实例中敏锐的生态信息。
作者认为,东亚审美实践充分展示了自然视界。
在自然视界中,宇宙各部分都在行使各自独特的职能。
根据这个模式,人类的作用不是统治自然,相反,作为宇宙共同体的成员,人类需要顺应宇宙万物。
因为东亚审美实践与当代生态艺术一起为我们如何深入领悟环境伦理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洞见。
在研究方法上,国外不少生态美学研究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探讨人们对生态的审美体验。
像波兰生态美学研究者马尔塔•泽澳莱克(Marta Ziolek, 2005)等人发表的以《景观美学与生态美学》为题的调查报告,以波兰国家公园为案例,利用张贴在互联网上的系列照片,收集了人们对于有关景观感受的1016份问卷(答案多达30,000个),并证实景观美学和生态美学是一致的。
这种研究方法是我国生态美学研究所缺乏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两种范式: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区别国外生态美学无疑与环境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起初许多环境美学家(如卡尔松、伯兰特等人)均将生态美学看成是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但随着生态美学的发展,不少研究者开始主张生态美学应该从环境美学中独立出来,以取得独立性的学科地位。
简单地说,生态美学研究者认为环境美学仍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而生态美学则主张生态整体主义。
像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土耳其美学家约尔•艾兹恩就持类似的观点。
她在2007年9月11日给本人的信中说:“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主要区别是,环境美学并不总是关心自然及其健康状态,环境可能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把人类放在中心焦点的地位。
生态美学当然也与人类健康的活动有关,但其主要的关注焦点是自然及其良好状态,所有的美学概念和作品(如艺术作品)都必须以某种方式与自然的良好状态相关联。
”也就是说,环境美学仍然属于建立在主客二元论基础上的人类中心论。
关于这一点,环境美学家伯兰特也不否认。
他认为“环境”一词已经成为“二元论的最后一个幸存者”[2]。
我们追溯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会发现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也经历了诸多变化,有些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虽然我们有时可能会视而不见。
在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看来,人类认识看待世界的方式即世界观便可以称为范式(paradigm)。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世界的范式,虽然这些范式可能大同小异。
而不同的时代,人类认识世界的范式则截然不同:在古希腊时期,人们通过精密的几何学来认识世界;进入中世纪,人们开始乞灵于上帝;而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则完全相信科学和理性的力量。
认识世界的范式标志着我们所处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共享着普遍的认识世界的前提,或者就像圣保罗所说的那样:“我们是在逻各斯中。
”[3]只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逻各斯罢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生态美学研究者贾森•希姆斯(Jason Simus, 2004)在《生态学新范式的美学意蕴》中对以卡尔松为代表的环境美学提出批评,他指出环境美学有这样一个认知前提,即和谐、有序和规律才是积极的美学因素,也就是说通过这些因素我们既可以科学地认识自然界,也可以从审美角度出发,去欣赏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