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诗 《夜雨寄北》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0204afaef8941ea76e055f.png)
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译文一】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二: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词语解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何当:哪一天?却话:回溯。
“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
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
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
“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
“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
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
“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
然而,“巴山夜雨””,组这给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
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_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_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10678e6f1aff00bed51e52.png)
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
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夜雨寄北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一】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二: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词语解释】①选自《义山诗集》。
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现在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却话:回溯。
【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就是“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0204afaef8941ea76e055f.png)
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译文一】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二: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词语解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何当:哪一天?却话:回溯。
“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
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
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
“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
“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
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
“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
然而,“巴山夜雨””,组这给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
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夜雨寄北》原文及注释
![《夜雨寄北》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d1ae3279de80d4d8d05a4f7c.png)
《夜雨寄北》原文及注释《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夜雨寄北》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夜雨寄北》原文及注释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描写秋天下雨的古诗词
![描写秋天下雨的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3dbbfd09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a.png)
描写秋天下雨的古诗词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你对秋天的雨有什么印象?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形容秋天下雨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描写秋天下雨的古诗1、《夜雨寄北》年代:唐作者: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浣溪沙》年代:宋作者:韩淲雨阁云流小院秋。
半醺凉意不关愁。
一番相见一番休。
淡伫乍持杯未浅,懒歌浑罢笑初收。
主宾无处着绸缪。
3、《南乡子·秋半雨凉天》年代:宋作者:贺铸秋半雨凉天。
望後清蟾未破圆。
二十四桥游冶处,留连。
携手娇饶步步莲。
眉宇有馀妍。
初破瓜时正妙年。
玉局弹棋无限意,缠绵。
肠断吴蚕两处眠。
4、《菩萨蛮·绮楼小小穿针女》年代:宋作者:陈师道绮楼小小穿针女。
秋光点点蛛丝雨。
今夕是何宵。
龙车乌鹊桥。
经年谋一笑。
岂解令人巧。
不用问如何。
人间巧更多。
5、《长相思·短长亭》年代:宋作者:万俟咏短长亭。
古今情。
楼外凉蟾一晕生。
雨馀秋更清。
暮云平。
暮山横。
几叶秋声和雁声。
行人不要听。
描写秋天下雨的名句1、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2、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王维《栾家濑》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5、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刘禹锡《秋风引》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瞑》7、二十二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8、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10、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f82c556c85ec3a86c2c527.png)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①,巴山②夜雨涨秋池③。
何当④共剪西窗烛⑤,却⑥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①期:期限。
②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③池:水池。
④何当:何时能够。
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⑥却:还,再。
【写作背景】: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翻译】: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翻译二】: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简析】: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赏析】: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经典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经典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6b76c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8.png)
【经典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经典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我们怎么能剪掉西窗的蜡烛,谈论巴山的夜雨呢译文]:何时我们才能相依在西窗下共剪烛花,告诉你在巴山夜雨中我的凄凉和思念。
[摘自]李商隐的《夜雨北上》《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夜雨向北袭来李商隐你问是否有时间回来。
巴山夜里下雨,秋天的池子里又起了雨。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笔记① 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名易山,名玉玺生、范南生。
来自淮州河内(现河南泌阳)。
唐代诗人。
这首诗被寄给了一位朋友(或许是他的妻子)。
当时诗人在巴蜀,他的朋友(或妻子)在长安,所以他说:“派往北方。
在一个下雨的夏夜,诗人独自享受凉爽。
他禁不住想起了他以前的好朋友。
他充满了感情。
① 小君:你指的是作者的妻子王。
一个是朋友。
②、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泛指巴蜀之地)③ 秋天的池塘:秋天的池塘。
④、何当:哪一天?⑤ 剪掉西窗的蜡烛:剪掉西窗下的蜡烛雄蕊。
切断:切断烛光使烛光更亮。
⑥、却话:从头谈起。
却:副词。
还,且。
表示轻微的转折。
翻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①花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① 如果蜡烛燃烧很长时间,就会产生烛光,也就是说,火焰会跳动。
蜡烛中心必须剪短,以保持蜡烛火焰不动。
【韵译】你问我返回的日期,但我还没有确定返回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你和我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聚,在西窗共享烛光;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欣赏: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3dedb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d.png)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关键信息1、诗歌题目:《夜雨寄北》2、作者:李商隐3、诗歌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翻译要点5、赏析角度二、原文翻译11 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翻译为: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
111 此句开篇即直抒胸臆,通过夫妻之间的问答,展现了归期的不确定性,流露出诗人的无奈和羁旅之愁。
12 “巴山夜雨涨秋池”翻译为: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121 这一句描绘了眼前的实景,秋雨连绵,池水上涨,烘托出孤寂凄凉的氛围。
13 “何当共剪西窗烛”翻译为: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
131 诗人由眼前的景联想到未来相聚的温馨场景,表达了对重逢的期待。
14 “却话巴山夜雨时”翻译为:那时再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141 这一句回扣前文的“巴山夜雨”,使得思念之情更加深沉绵邈。
三、诗歌赏析21 情感表达211 这首诗情感真挚深沉,既有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又有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多种情感交织,令人动容。
212 诗人以朴素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细腻入微,展现了其高超的抒情技巧。
22 意境营造221 诗中通过“巴山夜雨”这一特定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222 同时,“西窗烛”的想象又为诗歌增添了温馨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3 结构巧妙231 诗歌采用了回环往复的结构,从眼前的实景到未来的想象,再回到眼前的景,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曲折动人。
232 首尾呼应,“巴山夜雨”的重复出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4 语言特色241 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242 用词精准,如“涨”字,生动地描绘出秋雨之盛,池水之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总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以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巧妙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和喜爱。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97f12c856a561253d36f70.png)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夜雨寄北唐·君问归期未有期①,巴山②夜雨涨秋池③。
何当④共剪西窗烛⑤,却⑥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①期:期限。
②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③池:水池。
④何当:何时能够。
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⑥却:还,再。
【写作背景】:这是晚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有致,很有意境。
【译】: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译二】: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简】:这是一首抒。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赏】: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词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dcb42ea8114431b80dd801.png)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词赏析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能够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译文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01e3d0e009581b6bd9eb84.png)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诗歌鉴赏】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4b517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7.png)
【诗歌鉴赏】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抠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注释、递北:写诗寄到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道“递北”。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想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则表示动作犯罪行为就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出现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转头说道,上溯。
李商隐《夜雨寄北》翻译译文一:你反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还没确认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就可以返回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家访,那时我再对你说道说道,今晚在巴山作客听到着绵绵夜雨,我就是多么孤独,多么怀念你!译文二: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译文三:你反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够说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存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趴在家里的西窗下,共抠烛花,相互诉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不好!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夜雨递北》就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词作品,这首诗就是李商隐连绵不绝巴蜀(今四川省)时柳亚子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夜雨递北诗意图戴敦邦所画北,故题并作《夜雨递北》。
寄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就是诗人给对方的回信。
诗的结尾两句以猜谜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发,阐释了孤独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想念。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42844c0508763230121272.png)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
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一】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二: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词语解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四川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却话:回溯。
【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3f1de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f.png)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赏析《夜雨寄北》原文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夜雨寄北》翻译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夜雨寄北》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4dba7d767f5acfa1c7cd8a.png)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①,巴山②夜雨涨秋池③。
何当④共剪西窗烛⑤,却⑥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①期:期限。
②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③池:水池。
④何当:何时能够。
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⑥却:还,再。
【写作背景】: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翻译】: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翻译二】: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简析】: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赏析】: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注释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e9cba50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f.png)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注释《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
这首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长安的妻子( 一说友人)之作。
从诗歌的内容和所表现的情感来看,被怀念的当是与作者关系非常亲密的人。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王晏媄的。
李商隐于大中五年 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似乎更确切些。
此诗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对方的深深思念。
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诗即兴写来,写出了作者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全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夜雨寄北》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1)寄北:写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 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初中古诗:《夜雨寄北》赏析
![初中古诗:《夜雨寄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724ef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b.png)
【导语】李商隐,字义⼭,号⽟溪(谿)⽣、樊南⽣,唐代诗⼈,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学价值也很⾼,是晚唐最出⾊的诗⼈之⼀,和杜牧合称“⼩李杜”。
下⾯是⽆忧考分享的初中古诗:《夜⾬寄北》赏析。
欢迎阅读! 《夜⾬寄北》 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夜⾬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夜⾬时。
【作者介绍】 李商隐朝代:唐代李商隐,字义⼭,号⽟溪(谿)⽣、樊南⽣,唐代诗⼈,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学价值也很⾼,是晚唐最出⾊的诗⼈之⼀,和杜牧合称“⼩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 【译⽂】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连夜暴⾬,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诉说,巴⼭夜⾬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的⼈。
诗⼈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诗表达了诗⼈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期。
4.巴⼭:指⼤巴⼭,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泛指巴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在谓语前,表⽰动作⾏为是由两个或⼏个施事者共同发⽣的。
可译为“⼀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西窗剪烛”⽤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 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
这是⼀⾸朴素的⼩诗。
整⾸诗明⽩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象征。
这在李商隐的诗⾥并不多见,他⼤部分作品以词采“华艳”着称。
这⾸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的归期。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的原文及赏析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的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fd681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5.png)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的原文及赏析《夜雨寄北夜雨寄北》的原文及赏析【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诗人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古诗《夜雨寄北》的文学鉴赏
![古诗《夜雨寄北》的文学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1f67e5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9.png)
古诗《夜雨寄北》的文学鉴赏古诗《夜雨寄北》的文学鉴赏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夜雨寄北》的文学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鉴赏一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
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
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
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
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
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
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
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
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
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
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秋天的诗《夜雨寄北》
描写秋天的诗《夜雨寄北》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
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
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
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
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
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
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
”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
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
”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
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
“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
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语文网,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小学语文必背古诗描写秋天的诗词十首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