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浅谈质量管理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浅谈质量管理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摘要:质量的好坏是我们对产品的基本要求之一,为保证产品质量达到一定的使用要求,这就需要对产品质量进行管理。
质量管理需要有相应的质量体系标准认证,它是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等来实现质量方针、目标及职责等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对质量管理的控制往往很难把握。
关键词:质量管理现状前景1 质量管理及其发展历程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开展,一般情况下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内容。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质量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质量问题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显著作用。
1.1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是由精益生产发展而来的,自二十世纪以来,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整整的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程。
首先,检验质量管理阶段。
在生产力的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本世纪初企业管理走向了科学化的发展方向,质量管理也走向规范化。
其主要表现是设立直属厂长领导的专职的质量检验部门,例如如质量检验科来负责全厂的检验工作,并由它派出专职的检验员从事生产过程的检验把关。
这种方法对于大批量的生产方式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其次,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由美国休哈特博士为主的统计质量管理方法得到了重视和应用。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数理统计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到质量管理之中去,提出质量管理不仅需要事后把关,更需要事先预防。
在通过对生产过程使用控制图等方法加以监控,从而达到预防和降低废次品出现的目的,同时对产品抽检的标准和方法也作了科学的规定。
最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一、我国食品质量管理状况、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意识到食品质量安全重于泰山,企业靠市场,市场靠商品,商品靠质量,以质量站稳市场,以质量开拓市场,并将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到食品企业中来。
当前我国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发展并不平衡,出现了两极分化。
经济效益较好的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已初步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而效益滑坡的食品企业,疲于应付生存危机,质量工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控现象。
具体来说,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意识淡薄在不少食品企业中,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员工,对食品质量和食品质量管理的认识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比如对产品质量的内涵、质量控制内容认识不足。
一些食品企业的管理层认为产品质量是质量保证部门的事,过多地依赖质量检验。
在许多食品企业,质量的重要性未能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当质量与其他指标如产量、销售额发生冲突时,质量往往成为牺牲品。
加强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解决制约质量管理的根本性问题。
食品企业首先要加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手段,完善各项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监督,以法治代替人治,积极提高员工积极性并全面参与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改进,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2.未能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粗放的原料生产方式制约质量管理。
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的原料大量来源于千家万户粗放型操作,而非集约化生产的原料基地,生产产业化程度较低,即便现在时髦的公司+农户形式,也难以避免粗放型原料生产带来的各种安全弊病。
粗放的生产管理、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以及多种原料来源,造成原料安全质量的不一致性,农药、兽药残留、寄生虫以及物理性异物等食品安全危害,都可能随着原料进入食品加工过程。
对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追溯性差。
在劳动密集型食品加工方式下,如果不对员工的个人卫生状况进行严格管理,细菌很容易通过这些员工的呼吸、唾液和创口污染正在加工中的食品。
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
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
国际市场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求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这就导致了各国的市场日益对外开放,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全球性的竞争更趋激烈。
现实环境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真理:质量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构成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质内容。
为了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人类对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人类的质量管理活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由于人类质量观念的不断更新,也导致了质量管理新的发展。
现代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发展趋势:一、全面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社会化趋势在“传统”质量观念中,质量一词主要是指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也主要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产成品、半成品等进行检验,以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而现代质量观念认为质量是指全面质量,其含义首先表现在: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整体的概念,即企业必须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来认识和对待质量。
企业的产成品质量、半成品和零部件质量、原材料质量、工艺工序质量、工作和服务质量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质量管理应该是整个企业全体人员的总体行为。
全面质量的第二层含义是,人们对质量的认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传统观念强调,产品质量就是要符合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而并不重视用户的实际需要和满意程度。
如今,先进国家和企业对自己产品的要求,已不局限于符合质量标准。
他们认为,即便符合质量标准,只要用户还不满意,就不是“完美”的高质量商品,“用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正体现了这种现代质量价值观。
进入90年代后,日本逐渐兴起的CS经营战略也是当代质量观的表现。
“CS”是英文“Customer Satisfaction”的缩写,意即顾客满意度。
CS经营战略要求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的满意度为指针,从顾客的观点而非企业的观点来定义消费者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发产品。
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比较
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比较一、概述质量管理是一种以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为目的的体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就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进行比较。
二、国内质量管理研究现状在中国,质量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但已经逐步发展。
国内研究可分为两种类型: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主要关注质量管理系统的实际运作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过程等问题。
而理论研究主要关注质量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模型,探讨质量管理的内在关系和实现路径等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重点逐渐从传统的质量控制向全面性的质量管理转变。
质量管理模型的研究也逐步多样化,如《ISO9001》标准、六西格玛、LEAN等模型的推广和应用,这些模型对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质量管理的实证研究多在制造业领域进行,较少涉及服务领域研究。
三、国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国外的质量管理研究历史较长,研究范围也较广。
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企业家指出“百分之百的一词其实意味着失败”,提出了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原则。
相较于国内,国外的质量管理研究更注重质量文化、质量标准和服务领域。
其实证研究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领域,在制造业领域,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包括完整性、度量、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在服务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外部服务的质量控制,包括可接受性、安全、有效性和效率等方面。
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方面,美国的学者较早提出并提供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型,例如DEMING模型、 Juran模型等。
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质量管理思想的普及和应用。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质量管理研究的应用和普及程度更高,并且更加注重企业自我管理和质量文化的培育,这些均能加快质量管理理论的转化与应用。
四、结论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的比较表明,质量管理的研究重心在于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并且整体上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领域。
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摘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相关法律法规为线索,研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在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其次总结目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现有监督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对传统工程质量监督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创建新型工程质量监督模式,最后对新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程质量管理;历程;现状分析一、工程质量管理的简要历程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质量检验阶段。
十九世纪以前,质量管理主要是依靠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把关,故有人称之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二十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以泰罗“科学管理”为代表的“管理运动”,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有人称之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司规模日益扩大,检验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给专职的检验人员,有人称之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这一方式一直持续到二战初期。
第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质量管理的手段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产生废品并检验成品的质量。
质量的职能在方式上由专职检验人员转移给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承担。
这标志着将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并预先加以预防的观念。
但是由于该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忽视管理工作,使得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
同时,由于数理统计方法理论深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普及推广。
第三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经理菲根堡姆,1961年他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
该书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全体人员的责任,解决质量问题不能仅限于产品制造过程,在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质量管理,并且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不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的统计方法。
质量管理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质量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综述学生: XX指导老师:XXX摘要:搞好质量管理是提高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就本文拟对质量管理的涵义、发展历程及动向进行论述。
同时,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管理改进新趋势的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改进新趋势。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rendsStudent:XXTutor:XXAbstract: Do a good job in quality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imag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 enterprise. Based on amounts of former work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discuss some main issues about the meaning of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have a summary of 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suggestion of some future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Keywords Quality Management:;Development history;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引言:飞利浦电器公司总裁蒂默宣称:质量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反映了质量与社会、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质量已成为了效率、完美、合理和进步的同义词,“生活质量”的提出把质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1]。
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的发展质量管理从产生到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人类历史上自有商品生产以来,就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
按照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我们可以将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从18世纪中叶欧洲革命开始,直到19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
当时,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检验工作是质量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把关,对已完成了的全部产品进行事后的、百分之百的检验。
而由谁来执行检验这一职能则有一个变化过程。
初期的检验由工人自己进行,工人依靠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把关,故有人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其后,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到了工长,有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后来,由于公司规模的扩大,这一职能又有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有人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选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这确实可以保证产品质量,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
随着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这样做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而且缺乏系统的观念,责任不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卸责任。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但在战后才得以传播和广泛应用。
其主要特点是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抽样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以预防不良质量产品的出现,即进行事前的、预防性的生产过程控制。
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事后质量检验的弱点,尝试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来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并发明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摘要】:建筑工程质量是决定建筑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 质量的优劣, 直接影响工程建成后的应用。
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建设施工单位的信誉和效益,更是与人们的生活、工作休戚相关。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是参建各方工作的重点, 也是参建各方共同的职责。
本文结合我国建设发展的具体情况, 阐述了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工程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和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问题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我国的建筑业的发展也很迅猛,很快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日益增多,也在不断地满足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而建筑工程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同时,某些建筑工程也出现了质量方面的问题。
在实际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一)工程质量管理的概况广义的工程质量管理,泛指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其管理的范围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决策、勘察、设计、施工的全过程。
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指的是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
专家认为它从系统理论出发,把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作为整体,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以正确的设计文件为依据,结合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数理统计,建立一整套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才能投入生产和交付使用,用最经济的手段,只有合乎质量标准,科学的方法,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投资大,建成符合标准、用户满意的工程项目。
工程项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要求把质量问题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工程质量好与坏,以预防为主,手续完整。
并以全过程多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
这就是要把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以事后检查把关为主变为预防、改正为主,组织施工要制定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找出来,发动全员、全过程、多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理论、程序、方法,参加施工人员均不应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本模板】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学专学院:业: 号: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日期:摘要在建筑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以质量为核心的非价格竞争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将直接严重影响着建筑企业的发展。
目前国内有关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已经逐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实践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仍需在实践的操作中不断完善不断探索符合自身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模式.更好的与国际化接轨.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水平。
本文详细叙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发展与现状。
首先分析工程项目质量(包括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管理要素)�再分析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程序与内容�然后分析目前国内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依据、主要阶段、任务、内容和方法�其内容包括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关于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
最后提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关键字。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Abstract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quality at the coreof non-price competi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osition. Good or bad qual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will be a direct and seriou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Currently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laws and regulations have been gradually establishedand improved. The practice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质量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1. 质量检验阶段,仅能对产品质量实施事后把关,但是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
全数检验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2. 40-60 年代,质量管理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所以将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提前到生产阶段,实行过程控制。
并采用抽样检验来适应大规模生产。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
从种植,采购,仓储,生产等一系列环节都要有相应的质量管理。
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朗志正,我国著名的质量和标准化专家,现任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他于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第一机械系,1966年调入北京理工大学任教.从1978年起,他开始从事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教学、科研、企业诊断和咨询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工作,是"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目前还担任着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质量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等多项职务.195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火炮设计与制造专业,任南京307厂设计研究所设计组长,1966年调入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在飞行器系、管理工程系和管理与经济学院任教,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8年任国务院参事、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北京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全国质量管理优秀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先进个人,2000年质量管理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1979年开始结合工作实践着手写出一本50万的《质量控制方法与管理》,这是国内最早的基本有影响的质量管理方面的书籍之一。
以此为基础,郎志正一方面参加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一方面积极参与全国质量管理的推行活动。
刘源张,1950年夏天刘源张教授在东京,经由日本质量学者石川馨的介绍,在日本“科技联”研究质量理论。
《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质量管理的研究,并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形成了很多相关的理论。
1911年,Taylor F W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将质量检查从制造和加工中分离出来。
虽然Taylor F W后来提出的质量检查不能在制造过程中起到管理和预防的作用,但是相关研究仍为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1]。
于是在1924年一些统计学家意识到预防缺陷的重要性,Shewhart提出的过程控制理论等数理统计开始在质量管理中被广泛应用。
贝尔实验室首先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处理质量管理难题,利用抽样检验理论开展试验。
20世纪40年代,基于数理统计理论的统计质量管理被社会逐渐接受,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也有不足,对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依赖性过高,导致质量控制不仅会被误解为“一种统计方法”,还会被误解为“统计学家的工作”,有一种距离感。
与此同时,检验、制造部门对质量管理的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导致其他部门的人员工作态度消极,也限制了其适用与晋升[2]。
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后火箭、航天器等大型复杂产品的研发应用,人们对产品安全性、经济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质量问题也成为了焦点。
对于复杂的产品和项目,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调查,要把“系统工程”的概念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整个过程、整个企业及所有员工实施管理。
从1970年开始,随着行为科学理论被提出,开始由统计质量管理阶段转变到综合的质量管理阶段。
Feigenbaum最初提出了“综合质量管理”的概念,所有人员应将质量功能的实施当作自己的责任,并提出了“高质量”的概念[3]。
同样,1940年,Deming W E认为品质管理的有效性需要高层管理人员的决定和参与以及团队精神。
通过提高质量意识的教育和质量技术培训,持续改善所有级别员工意识和技能,以便理解和分析进度基准的质量成本。
综合质量管理的概念逐渐被全社会所认可,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提升[4]。
全面质量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产品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而全面质量管理的显著特点决定了它在提高企业绩效方面所起的作用。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有利于企业质量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调动,使每一位员工都积极的参与质量管理,并将完美质量作为本职工作的目标,最终促成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企业的全面质量理念认为质量不仅仅是指产品的技术性能,还应包括满足顾客需求的性能,所以全面质量管理能够促进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求企业在市场调研、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中都把好质量关,使各环节中反映出来的质量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从美国企业的一些具体数据中,也不难发现全面质量管理确实给企业界带来了生机,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绩效。美国的得克萨斯铭牌公司,其雇员不到70名,在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后,公司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3年间从不到 3%提升至5%,产品的缺陷率由 65%降低至1%,按时交货率从 95%增长到98%。
汉阴县佳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金银花茶、花茶等产品专业生产加工的公司,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佳禾农业充分利用陕西富硒优势资源和金银花改良品种的种植、技术推广、科研和开发,致力于效高质优的金银花中药饮片和花卉苗木产业,以及有汉阴特色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富硒食品和保健食品。本文通过分析汉阴县佳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全面质量管理与绩效的联系,分析全面管理的特点,探索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绩效的重点和策略。
4.5 员工对于全面质量管理意识不足
5 完善汉阴县佳禾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
XX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研究
可借鉴之处及其对XX企业的适用性分析
01
数据驱动决策
02
XX企业可引入六西格玛管理法,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和决策。
03
通过数据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针对性的 改进措施。
可借鉴之处及其对XX企业的适用性分析
01 精益生产理念
02
XX企业可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理念,消除生产过程
THANK YOU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质量挑战越来越严峻,加强质量管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 展的必然选择。
针对XX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对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 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XX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 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为企业的质量管理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03
国内外先进质量管理 经验借鉴
国内外典型企业质量管理案例介绍
国内案例:华为公司的质量管 理
采用先进的六西格玛管理法, 注重流程优化和数据驱动决策
。
以消除浪费和持续改进为核心 。
强调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
国效率、低成本的生产。
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探讨
原材料质量控制
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选择优质的供应商 ,建立严格的进货检验制度,确保原材料质 量符合要求。
落实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安排
明确责任主体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实施 。
制定时间节点安排
根据改进措施的复杂程度和紧急程度,制定合理的时间节点安排,确保改进措施 按计划推进。
持续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三种方法
持续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三种方法提纲: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的概述2.1 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及其演变2.2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2.3 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标准第三章: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方法3.1 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3.2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控制机制3.3 实施全员培训和参与质量管理第四章:应用案例分析4.1 某公司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探究4.2 某企业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分享4.3 某公司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经验总结第五章: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展望5.1 影响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因素分析5.2 展望未来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方向和趋势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必须不断提升其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持续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方法,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
在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研究中,主要意见集中于如何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有效性。
例如,赵和然、马文等人提出了应用“六西格玛”方法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有效性;西耶邦等也提出了基于“PDCA”模型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法。
此外,国外也有很多著名企业成功实践了质量管理体系,例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通过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方法,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汽车制造企业之一。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和分析,总结出三种持续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方法。
主要包括: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控制机制、实施全员培训和参与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引言【本讲重点】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世界范围内TQM的实施状况和代表人物TQM八大原则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
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
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
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
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
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论国内外可靠性研究发展现状及特点
论国内外可靠性研究的现状及特点文章摘要:可靠性是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
近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已把可靠性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紧密地集合起来,有力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可靠性工程诞生在20世纪40年代。
在五六十年代已经被应用到了航天工业当中。
进入70年代,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广泛用到可靠性技术。
八九十年代可靠性研究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更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关键。
国内外把对可靠性的研究工作提高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高度来认识。
在现代生产中,可靠性技术已贯穿于产品的开发研制、设计、制造、实验、使用、运输、保管及维修保养等各个环节。
以下是对国内外可靠性研究目前的进展及成功的介绍,并从中得到可靠性研究在新世纪发展当中又产生的新特点。
文章关键词:可靠性研究现状特点美国德国中国海洋可靠性土地可靠性一、世界一些国家应用可靠性理论的情况。
(1)美国在以下几个方面都运用可靠性理论对他的工业生产进行了科学的规范,美国在可靠性的理论研究及工业应用方面堪称是代表。
美国是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的代表,也是国际上较早开展结构可靠度研究的国家之一,公认1947年美国Freudenthal A. M.教授的论文“结构安全性”是结构可靠性理论系统研究的开始,现在,在美国混凝土规范ACI 318一02中,将抗力折减系数必由0.8提高到0.9,这将导致梁板等受弯构件的纵向受拉钢筋减少约10%。
在解释这一变化时,该规范指出是基于过去和现在的可靠度分析、对材料性能的统计的研究。
其次、在公路桥梁方面,新一代的美国和加拿大规范都采用了基于概率的荷载与抗力系数设计规范,如美国州公路与运输官员协会的《桥梁荷载与抗力系数设计规范》( AASHTO LRFD 1994),加拿大《安大略公路桥梁设计规范》(OHBDC 1979, 1983,1991)和《加拿大公路桥梁设计规范》( CHBDC 2000)。
在美国,公路管理联合会(F H WA)重视支持长远技术项目的研究,其中之一是贯彻荷载与抗力系数设计方法。
从演变历程看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从演变历程看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荆宁宁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和技术呈现爆炸性的增长,新的产品不断涌现,产品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顾客对产品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个性化;市场加速向全球化发展,产品和服务在质量方面的国际竞争也随之日益增强。
企业的经营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动态环境,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六个C”,即变革(Change)、复杂性(Complexity)、顾客需求 (Customer demands、竞争压力(Competitive pressure)、成本冲击(Cost impacts)和约束因素(Constraints)[1]。
这种形势引导着企业的质量管理不断变革,质量管理从最初的仅有质量部门参加的技术简单的检验,发展到目前全员参与的理论和技术复杂多样的全面质量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知识管理的产生和应用,人们开始关注质量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的联系,已经有学者和专家发表了这方面的研究论文[2-4]。
本文主要分析质量管理的演变过程,考察知识在质量管理中的演化,研究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论证基于知识的质量管理将取代基于信息的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从产品质量检验到全面质量管理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经过的历程来看,质量管理这一概念自从20世纪初被提出以来,按照其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大致经历了产品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SPC)和全面质量管理(TQM)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阶段TQM 阶段高20世纪20年代初到30年代末是产品质量检验阶段。
随着生产方式从手工作坊转向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根据泰勒(F.W.Taylor)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企业内部实行专业分工,出现了专门的质量检验。
专职检验职责是从产成品中挑出废品,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检验成为一道重要的生产工序。
但是通过检验来控制产品质量的方式只能进行“事后把关”,在大批量生产条件下,由于信息反馈不及时,往往造成大批量废品的产生。
1924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的方法,将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中,从产品质量的波动中找出规律,消除产生波动的异常因素,使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控制在稳定的生产状态之中,从而较有效地控制了产品或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