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袁隆平
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doc
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我们虽然没见过,但是我们都很熟悉,因为他生产出了杂交水稻,这个发明造福了我们全人类,自从有了杂交水稻,我们中国就没有挨饿的情况了,因此他也被我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袁隆平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袁隆平励志故事篇1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
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
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
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20xx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
"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袁隆平的简短小故事5篇
袁隆平的简短小故事5篇袁隆平的故事1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
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
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
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
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
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
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
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
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
袁隆平的故事概括五篇
袁隆平的故事概括五篇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袁隆平的故事概括,欢迎品鉴!袁隆平的故事概括篇1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今北京),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2021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世界科学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中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截止2021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中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202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1年4月29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
2019袁隆平的事迹 袁隆平的故事
2019袁隆平的事迹袁隆平的故事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
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
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袁隆平的故事,欢迎借鉴参考。
1.袁隆平的童年故事1931年~1936年,仅仅5年之间,袁隆平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
2岁到6岁,人生最稚嫩美好的阶段都是在动荡迁徙中度过,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可是坚强乐观的袁母,并没有因此而忽略了对孩子们的教育。
让人惊讶的是,当袁隆平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开始给他读尼采的书了。
“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这是袁母常说的一句话。
教师出身的母亲,在辞去工作后,就把她平生所学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完全放在了教育5个孩子身上。
她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以开发孩子的智商。
袁隆平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事物不服输的精神,对于生命如火般不灭的激情和热爱,正是袁隆平小时候母亲给他的最好礼物。
后来,孩子们长大一些能听得懂故事的时候,袁母就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听。
袁隆平在5个兄弟中是爱动脑筋爱提问的一个。
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常常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适时的教育。
夏日的夜晚,母亲带着孩子们在院子中乘凉,这时是母亲固定的讲故事时间,兄弟们搬个小凳子围绕到母亲身边。
袁隆平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他不会像其他的兄弟那样老实地坐在那里听故事,看见身边萤火虫飞舞,美丽异常,他就找来玻璃瓶,把萤火虫抓来放进去玩。
玻璃瓶被萤火虫映照得通体明亮,煞是好看。
小隆平乐在其中,母亲看在眼里,便不失时机地叫过他来,给他讲了一个“京娘千里报恩”的故事。
“少年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从盗窟中救出少女京娘,结成兄妹并护送她回家。
袁隆平的故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学习总结
袁隆平励志故事篇1颠沛磨难初长成,投身学农志坚定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
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
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让袁隆平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
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
因为兴趣所在,他在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学农。
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他更加坚定了信心,立志改造农村,为农民做实事。
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国内外多种中外文农业科技杂志,对学术孜孜以求。
年轻学子袁隆平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他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这在当时已显出一个青年人的大胆思辨和成年人思维的缜密老练。
躬身田畴心不改,杂交情缘定终身大学毕业,踌躇满志的他远离了繁华的都市,选择了偏远的湘西农村。
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
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周围充斥着反对声甚至嘲笑声。
但他在反复思考、探索之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
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
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引起国内外科技界高度重视的“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动荡年岁经风雨,于无声处听惊雷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袁隆平正式走进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但在那个年代,它无疑被视为反动学说。
使人激励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使人激励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袁隆平的励志故事1:试验逃过劫难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
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
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
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袁隆平人物事迹介绍7篇
袁隆平人物事迹介绍7篇袁隆平人物事迹介绍篇1袁隆平小时候亲眼看到老百姓没有东西吃,有的甚至被活活饿死在路边的惨景。
这个时候的袁隆平在想:我一定不能让老百姓挨饿……,多年以后他的梦想实现了。
袁隆平,大家都会想到他头戴稻草帽,天天在地里的劳动形象。
袁隆平为了中国的老百姓,他小时候就立下了长大要当农业科学家的愿望。
1953年,他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他毅然来到家乡到农校当老师,但好景总是不长,一种饥荒在湖南西部爆发,袁隆平亲眼看到父老乡亲们没有饭吃,有的甚至饿死的惨景。
袁隆平心里不能平静“我一定不再让老百姓挨饿”这句话,天天浮现在袁隆平的脑海中,他又想,如果能种下种子打出许多粮食,那该多好啊!这个念头一直在袁隆平心间。
后来,袁隆平天天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做实验,终于他研究出来了杂交水稻这个品种的种子,解决了老百姓的饥荒问题。
袁隆平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看看袁隆平爷爷小时候,再比比我,人家小时候都有那么大的远大理想,可我呢……,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剧院看表演,看着精彩的表演,我就嚷嚷长大要当演员;看到遨游在太空中的宇航员,又嚷嚷要当航天员,我就像故事中的小花猫一样,看到什么就干什么,最后一事无成。
我以后要给自己立一个目标,好好学习,为目标而努力!袁隆平人物事迹介绍篇2大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
可长期以来,水稻产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农民们成年累月种田栽稻,还是满足不了吃的需要。
粮食产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
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难题。
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
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
每天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
在试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但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
他就想进行一种试验,培育能保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
为了这个理想,袁隆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有时候在试验田里观察,连家也顾不上回。
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成功了。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事迹(精选7篇)1秘书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事迹(精选7篇)袁隆平的励志故事事迹篇120世纪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遗传理论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国资料,学习了孟德尔和摩根的现代遗传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
他为我们这一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终身学习,热爱和钻一线,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坚守岗位。
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乐于奉献,振兴中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当他人阶梯的合作精神。
袁隆平院士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一直着眼大局,从困难出发,考虑全局,所以每次项目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将研究团队发现的野生材料毫无保留地分发给国内18家研究机构,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实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应该有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声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要做一个合格的服务员,围绕整个公司和部门做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项目服务好。
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打造环保行业领先形象。
最后要学习袁隆平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谦逊豁达,不自命不凡;他作风朴实,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
在他身上,体现了忧国忧民、造福人类、自强不息、勇攀高峰、勇于面对困难、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创新精神。
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坚持和奉献深深激励了我。
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并不显赫,我们的地位并不高尚,我们的收入并不富裕,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却极其高尚,所以我会努力实现我个人的社会价值。
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我们,也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各部门的工作,认真学习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趋势,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的质量,建设一个项目,一座丰碑。
杂交水稻之父一袁隆平_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杂交水稻之父一袁隆平_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我们虽然没见过,但是我们都很熟悉,因为他生产出了杂交水稻,这个发明造福了我们全人类,自从有了杂交水稻,我们中国就没有挨饿的情况了,因此他也被我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袁隆平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袁隆平励志故事篇1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
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
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
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16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
"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事迹(推荐7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事迹(推荐7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篇1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
袁隆平特别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
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
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
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
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
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
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
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
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这件事给予袁隆平很多启迪:凡符合实际的“不服气”思想,不一定是消极因素,有时可以变成积极因素。
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催他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去争取胜利。
也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在他科研实验中遇到更大困难时,总是给他精神力量,促使他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攀登高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篇2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立志学农,躬耕田野,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民以食为天,“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多年以来,袁隆平始终没有放弃对杂交稻的研究,哪怕耄耋之年,仍然锲而不舍在稻田里搞研究。
为了让人民远离饥荒,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袁隆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孜孜不倦、一以贯之的坚守,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源于坚定的信仰,源于福谋天下的情怀。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精选7篇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精选7篇袁隆平的励志故事篇11931年~1936年,仅仅5年之间,袁隆平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
2岁到6岁,人生最稚嫩美好的阶段都是在动荡迁徙中度过,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可是坚强乐观的袁母,并没有因此而忽略了对孩子们的教育。
让人惊讶的是,当袁隆平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开始给他读尼采的书了。
“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这是袁母常说的一句话。
教师出身的母亲,在辞去工作后,就把她平生所学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完全放在了教育5个孩子身上。
她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以开发孩子的智商。
袁隆平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事物不服输的精神,对于生命如火般不灭的激情和热爱,正是袁隆平小时候母亲给他的最好礼物。
后来,孩子们长大一些能听得懂故事的时候,袁母就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听。
袁隆平在5个兄弟中是爱动脑筋爱提问的一个。
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常常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适时的教育。
夏日的夜晚,母亲带着孩子们在院子中乘凉,这时是母亲固定的讲故事时间,兄弟们搬个小凳子围绕到母亲身边。
袁隆平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他不会像其他的兄弟那样老实地坐在那里听故事,看见身边萤火虫飞舞,美丽异常,他就找来玻璃瓶,把萤火虫抓来放进去玩。
玻璃瓶被萤火虫映照得通体明亮,煞是好看。
小隆平乐在其中,母亲看在眼里,便不失时机地叫过他来,给他讲了一个“京娘千里报恩”的故事。
“少年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从盗窟中救出少女京娘,结成兄妹并护送她回家。
千里路上,赵匡胤扶京娘坐在他的马上,而他自己却牵马步行。
“然而就在这次送别之后,京娘在战乱中死去了。
后来,赵匡胤在一次夜战中迷了路。
忽然,飞来一只萤火虫为他引路,一直把他引出了险境。
传说这是京娘死后为报答赵匡胤相送之恩,化为萤火虫,在他有难时,特地赶来相救。
”袁隆平静静地听着,他被这个故事感动了。
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推荐文章偶像的励志故事范文热度:普京的励志故事_普京大帝的经典励志正能量故事热度:执行力励志小故事热度:部队励志故事短文热度:军队讲团结励志故事热度:袁隆平我们虽然没见过,但是我们都很熟悉,因为他生产出了杂交水稻,这个发明造福了我们全人类,自从有了杂交水稻,我们中国就没有挨饿的情况了,因此他也被我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袁隆平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袁隆平励志故事篇1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
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
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
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16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
"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袁隆平的励志启示故事
袁隆平的励志启示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读后感、观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袁隆平的励志启示故事袁隆平的励志启示故事(精选5篇)袁隆平,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你是否在寻找“袁隆平的励志启示故事”?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准备的袁隆平的励志启示故事(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袁隆平的励志启示故事(精选篇1)当今,农学院的老师只会“纸上谈兵”,学农的学生不会下田种地的情况并不罕见。
袁隆平励志故事(精选)
袁隆平励志故事(精选)袁隆平励志故事(精选)袁隆平,祖籍湖南省归阳县,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也是农业科学家。
他以其对农业发展的卓越贡献而崇高赞誉,被尊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一、儿时种下科学的种子袁隆平生于1929年,家境贫寒。
然而,即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依然对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会在家中的小田地里摸索植物的生长规律,尝试各种不同的种植方法。
袁隆平就读的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那里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教学资源。
但袁隆平并没有被限制住。
他在图书馆借了很多有关植物学和农业科学的书籍,阅读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他告诉自己,有一天他一定要改变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让大家不再挨饿。
二、砥砺前行:从植物育种到杂交水稻袁隆平曾在北京的农业大学学习,后来到了美国田纳西州的田纳西大学深造,主攻植物育种学。
他不断对植物进行观察和实验,希望能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1956年,他回到了祖国,并开始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之旅。
他尝试用不同的水稻进行杂交,希望能够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品种。
然而,一次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告诉自己:"只要心中坚持,终究能找到成功的方法"。
终于,在1964年,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验,袁隆平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一个高产、抗倒伏的杂交水稻品种。
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袁隆平也因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三、不断创新:摘取水稻之外的果实袁隆平的突破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意识到,如果仅仅满足于提高水稻产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培育出更为优质的水稻品种。
于是,他开始尝试其他水稻之外的植物,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基因。
袁隆平开始试验莲藕、芙蓉和荷花等植物,希望能够从中挖掘出更好的杂交基因。
经过不断的实验和筛选,他最终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系列杂交品种,它们在产量、品质和抗病能力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四、发扬传统,造福农民成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袁隆平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果。
袁隆平的励志事迹
袁隆平的励志事迹袁隆平的励志事迹1你好!大家好!袁隆平有两个愿望:一是合成超杂交稻;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声音,博大的爱。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从成绩和荣誉两个负担中解放出来,超越了名利,对于很多头衔和打工,可以辞职的坚决辞职,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灵缠绕的只有杂交稻。
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仅能提高我国自己解决饮食问题的能力,还能为解决人类还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袁隆平将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作为人类谋求幸福的崇高事业。
他还被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我喜欢看稻预千重浪,到处都是英雄下夜烟。
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是4月7日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天的寒冷,这里袁隆平把记者送到十字路口,说:我梦见杂交水稻的茎像高粱一样高,穗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成,我和助手们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乘凉。
满载袁隆平的梦想和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世界优秀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名为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上写着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农业科学的'成果中打败了饥饿的威胁。
他正在引导我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
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引进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杂交水稻技术作为战略计划,自90年代以来,特别支持在世界几个生产水稻的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袁隆平被聘为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的首席顾问,近年来,他每年都在海外指导,多次向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家指导,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从1981年到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开设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名科技人员。
1998年,越南和印度的栽培面积分别超过10万公顷和20万公顷,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到2吨的效果。
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袁隆平的励志事迹2国电集团和国电科环集团党委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向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同志学习的活动,并下发了《袁隆平传》一书,我怀着崇敬而好奇的心情开始翻看了这本以政治教育读本身份出现的书籍,但是,它传奇的色彩,丰富的内涵和感人的事迹立即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将它读完。
袁隆平励志事迹范文
袁隆平励志事迹范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袁隆平励志事迹范文袁隆平励志事迹范文5篇袁隆平励志事迹范文有哪些你知道吗?事迹是指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
2022年袁隆平的伟人事迹7篇
2022年袁隆平的伟人事迹7篇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
袁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
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
人民当家作主人,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
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__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
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
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
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
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
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
共和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故事学习范文四篇
【篇一】名人故事:开放的科研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
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
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识别,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
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存,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
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方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
稻田边的播送里,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逝世等大事件。
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
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20%以上。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一个特等创造奖。
【篇二】名人故事:自在随意的老头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
功勋人物袁隆平事迹大全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
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
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
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
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
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所有最普通的中国人,都知道袁隆平。
袁隆平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而在许多人的心里,他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
在共和国的嵴梁人物中,袁隆平是极具标志性的存在,是中国数十亿人深情爱戴的“国民英雄”。
袁隆平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他日夜操劳在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一线,只为14亿中国人有饭吃。
在普通中国人的认识中,“袁隆平”叁个字是一个充满意义和情感的象征,象征着一个国家的人民从饥饿走向温饱,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更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
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我们仅仅只是把他当做爷爷、奶奶辈讲的传奇故事罢了。
的确,我们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我们对袁隆平先生并不感冒,(蔡爽,不喜欢袁隆平,他种的杂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
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做出的贡献,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没有他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养活中国、养活世界。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
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
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
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起初因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农校教书,(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它位于湘西南,是湘与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镇,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那地方挺穷的)所以我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觉得他也就是农民出身。
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官二代的”,他父亲袁兴烈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本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她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选择了一个这么艰苦的职业,我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的。
毕业以后,他父亲本来是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的,但因为励志要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服从分配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
在农校教书的日子,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麦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平坦,即使在以前农业机械不发达的时候,耕种起来也没那么困难。
安江是湘西与云贵高原交界的一块峡谷盆地,虽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峡谷”二字没有,所谓的峡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缓一点,但种庄稼首先也要开山,开垦梯田一般开垦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图片那么优美,一般都很是很小的一块地方。
山区农民浇水施肥都要一点一点的靠双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
而且种水稻要先育种,然后等他发芽以后在一珠珠的插到水田里,以前条件没有那么好,插水稻的时候双腿浸在水里,各种各样的虫子就顺着腿往上爬,想起来都很恐怖。
对于一个官宦子弟来说,能像一个农民一样躬耕于稻田,我们可以想一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何况还要对一珠珠的稻穗进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长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
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凭着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的寻找理想中的苗珠。
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
正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的稻穗后,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了令世界震惊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随后,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培育出不育度都达到100%的水稻苗来。
在文革期间,他还遭受了多次批斗,实验器材及水稻秧苗一次又一次被毁,他就把秧苗藏在臭水沟里。
最让他痛心的是5.18“毁禾”事件,他经过多少年的研究,好不容易培育出的实验苗遭到了灭顶之灾。
袁隆平只觉得脑子里“轰”地一声,浑身发抖,好不容易回过神来,他含着泪水,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
在秧苗被毁的第四天,他在一口井中发现了些秧苗,捞上来一看,果然是他的试验苗,他不顾井深水冷,“扑通”一声跳下井去,可是无法捞到沉到井底的秧苗。
迫于政治的压力,他和助手们跑到云南进行水稻试验。
而这时灾难又来了,大地震袭击了他们所在的地区,袁隆平不顾生命危险,从摇摇欲坠的房子中抢救出了种子,为了不让试验中断,他们在田边的泥水地里,支起帐篷铺上草席,整整生活了三个月。
后来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他们就吃当地的甘蔗。
甘蔗虽然好吃,当饭吃可不好受。
三个人吃得口腔里一齐磨出了泡。
经过5个月的辛勤劳动,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
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充满了艰辛,而袁隆平凭借着他的智慧和执着,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终于在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亩产达到了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纷而来: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的农业科学家变成了一个身价千亿的世界名人。
但令我感动的是他虽然已经获得了那么高的荣誉、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虽然他已经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最新品种的杂交水稻竟然达到了平均亩产900公斤,他接下来的目标是实现亩产1000公斤。
他虽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他的性格却向一位朴实的农民一样,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他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坚忍不拔,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
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他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绵延世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他的成功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
他一生的奋斗经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