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媒介定位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媒介定位资料(新概期末加油~)来源:赵勤勤的日志

看到去年的第二题表示很慌乱,因为对新闻媒体都没啥了解,感叹自己知识的匮乏……于是动手凑集了一些资料,希望有用哈~~~欢迎补充!

(先发这么多吧,下午有空再整点……)

《环球时报》

办报宗旨

首先,在内容上,《环球时报》开发中国人关心的国际新闻。长期以来,中国媒体上的国际新闻,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西方媒体帮我们选择的。他们的经济强势,造就了传播上的强势。西方的新闻产品像可口可乐、辣鸡翅一样,大量生产,大量推销,其他国家很难抗拒。因此,美国人持续关注的地区,比如中东,已经成为国际新闻报道的传统热点。发达国家的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如高尔夫,也时常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

《环球时报》一直坚持把新闻的观测点放在中国,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我们重点开发了几个领域。

第一,开发中国周边的新闻。在中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原本中国记者比较少,报道力量不强。《环球时报》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在中亚五国、东南亚各国,都培养了自己的特约记者,请他们帮助中国人了解,我们的邻国现在是什么状况,中国人到这些国家可以做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这方面的稿子很多,如《蒙古还想修三条铁路到中国》、《中国人闯荡越南股市》、《中哈公路没有王法》、《尼泊尔有上千人研究中国》、《投资柬埔寨别急于求成》、《中国人到金边炒房地产》等等。

第二,在传统大国开发跟中国有关的新闻。其中包括这些国家的对华政策、华人消息,还有,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大国关系以及地缘政治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外国元首访华,国内媒体的报道曾经比较单调,但《环球时报》开创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客观谈论这些重大外交的意义。如1998年克林顿来中国,我们在文章中配了一张漫画,漫画上克林顿身上被射了很多箭,说明了当时克林顿对中国的访问是抵住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中国媒体中是非同寻常的。

第三,在公共新闻中开发中国人感兴趣的侧面。打个比方,伊拉克有10人被炸死了,如果是美国的媒体,它就会调查被炸死的这10个人的名字、所属的部队,这起事件该由谁来负责等等。而日本人则关心当爆炸发生的时候,日本的军队在哪里,他们是否安全,被炸的1 0个人是被误炸还是有针对性专门选择的。但是这些与中国人关心的都不同,如果《环球时报》上出现了一篇让日本人说好,而中国人看不懂的文章,那这就不是一篇好文章。再如,一个记者到国外采访汽车展,我们要求先看看汽车展上有没有中国车,如果有,放在什么位置。不光是车展,还有航展、艺术展和其他世界性的活动,我们都要求记者主动发掘中国人爱看,对中国有价值的内容。又如,阿尔巴尼亚、刚果(金)发生大骚乱的时候,国内最关心当地中国人的安危。我们把越洋电话拨到当地使馆,开创了从国内采访驻外使馆的先河。

现在,这个方法已经成了各家报纸普遍采用的常规做法,可见,大家都很认同这种采访的效果。

其次,在技术上,《环球时报》努力把文章做得通俗易懂。最近这十几年,国际新闻的读者群有了很大变化。十几年前,中国人把国际新闻看成阳春白雪,看成只供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所以不要求它通俗易懂。现在,情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20多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过去跟中国毫不相干的事情,在今天对我们产生了很实质的影响,过去毫不关心国际新闻的人群,在今天成了国际新闻的典型读者。过去中国有几个人关注国际油价?可现在,有车族一听油价上涨就发慌。面对大量的普通读者,国际新闻一定要降低门槛。所以《环球时报》尽量把标题起得一目了然,把文章写得通俗生动,把版面做得美观大方。我们还介绍一些基本的国际知识,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最后,在手段上,《环球时报》大力夯实驻外记者队伍。我们紧紧依靠《人民日报》的驻外记者。在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时,《环球时报》出了特刊,主打文章是请使馆四名记者中惟一幸存者吕岩松写的,绝对独家。吕岩松就是人民日报社的驻外记者。此外,我们还努力发展政治上可靠的特约记者。现在,其他媒体的驻外记者和中国驻外机构的研究人员有不少在为《环球时报》写稿。而且他们都是“熟记者”,就是善于与编辑部合作,了解中国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文章,懂得怎么给中国读者写稿子的记者。即使偶尔一次写得不太理想,他们也可以接受编辑部的意见进行修改。

有了这样一个记者网络,无论新闻发生在哪里,我们基本上都能在现场,或者现场附近找到能满足《环球时报》要求的记者,从而使我们的报道与国内很多媒体区别开来。这已经成为《环球时报》的核心竞争力。但我们知道,《环球时报》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仅靠现有的记者力量还不够。我在美国采访时注意到,任何一个有几十万人城市的报纸,采编队伍都不少于300人,而且很多是经验丰富的记者编辑,《纽约时报》的采编队伍超过1000人。美国的劳动力很贵,工厂里没几个人,但惟有新闻媒体人数众多,我相信中国媒体将来也会这样。

读者群体分析

《环球时报》以中青年读者为主,公务员、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白领人群和专业人士占读者总数的89%,呈现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能力的特征。此外,《环球时报》在国内外292条航线上实行航空发行,每期航空发行量为10万份。《环球时报》航空发行增强了报纸对高端商务人士的覆盖与接触比率。读者群体:《环球时报》被评为“全国公信力最强的新闻类报纸”,有很高的广告可信度,读者偏于男性,32左右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公司白领和商务人士为主,专科以上学历者居多,而且广告占版率严格控制在25%以下,使刊登客户广告不至于淹没在广告的海洋之中《环球时报》家庭订阅占13.6%,报摊购买占60.9%,单位订阅占16.3%;男性占65.3%,女性占34.7%,79%的读者年龄为22~44岁之间的大专、本科学历以上者。

1、性别比例环球时报读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2、年龄分布环球时报读者平均年龄为36岁,78.3%的读者年龄在20—44岁之间,这一年龄段读者处于年富力强、事业有成阶段,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

3、教育程度环球时报读者中,具有高等学历的读者达到72.4%,表明环球时报读者文化素养高,是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