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文化与爱国精神初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姬文化与爱国精神初探

汉元五年十二月年(公元前202年)的楚汉相争末期,项羽大势已去,处于败局之时,面对着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项羽英雄气短的哀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凄然起舞,并忍泪和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随拔剑自刎。

这是西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在记载。也是京剧《霸王别姬》的故事原型。历时历代许多文人墨客以虞姬那份忠于爱情而拔剑自刎的故事,其情,惊天地!其义,泣鬼神!一直传唱几千年。

然而,我们从故事的背后,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可以从虞姬的爱国精神进行探析。

据历史记载,项羽与虞姬生活在楚地《史记·项羽本纪》。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汉书·项籍传》中有“有美人姓虞”的记载)。虞姬作为楚国副将虞侃之女,自小生活在江苏沭阳(地理位置与鲁南地区接壤,临近孔孟之乡),深受注重孝道忠孝思想的儒家思想影响。

儒家文化诞生于乱世,《周书•汤誓》:“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樯事而割夏。”文中的“恤”所表露的就是一种忧患心态。这一“忧患”到了孔孟那里得到了空前的身化,“君子

有终身之忧”是孔孟思想的基调。他们忧国忧民,也忧礼乐的失传,文明的散失。而这一强化的忧患观念,对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君子有终身之忧”已成为了一切有抱负的仁人志士的共同人格特征。在中国古代社会,君不仅是指某个个体存在,也含有国家之意。君主常被作为国家的代表与象征。历史是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是以君主的存亡为标志的,一君亡则国灭。

因此,虞姬在项羽四面楚歌、危机四伏的关键时候,用“自刎”自绝性命,一方面表达对项羽的忠贞爱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一种深厚而浓重的对国家(楚国)命运的挂念与关注之情,一种力挽狂澜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还有一种不给项羽负担让其“破釜沉舟”力挽狂澜救国救民的决心。

儒家这种济世安民的追求,不仅给中国古代造就了大量的英雄豪杰,也培养出了国家的安危并不是寄托在少数肉食者身上,普通的民众也有义务和权力维护国家的安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儒家的这种心系天下的社会取向,既烘托了国家整体利益的至上性,又为爱国情感的滋生,准备了浓厚的社会心理氛围,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正是这一心态的生动写照。

对于虞姬文化的探究和挖掘,自古以来绵延不绝。古代的有汉朝初年陆贾所撰《楚汉春秋》,唐朝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冯梦龙《情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明代甄伟《西汉通俗演义》,明代钟山居士甄伟的演义体小说《西汉演义》等涉及虞姬也属于对虞姬的研究。近代有姚克的《楚

霸王》,曹余章的《上下五千年》。目前出版的有关虞姬研究的专著有杨鹤高先生的民间传说《从虞姬沟到虞姬墓》(1988年),沭阳葛恒扬任主编的《虞姬》(2004年),安徽灵璧范君、余云军的《水煮楚汉风流》,王立群先生的《王立群读〈史记〉》的专著等五本。

曾任沭阳知县、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离任43年后重游沭阳时,特地再到沭阳县颜集乡凭吊虞姬,作有“过虞沟游虞姬庙”诗,并自注:“相传虞故沭人也。”其诗: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时下,对于虞姬文化的研究,已经得到当地政府和许多学者的高度重视,虞姬文化和爱国精神的联系,也只是本人在虞姬文化、儒家文化学习中的一点启发。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能本人共同探讨,为弘扬民族文化贡献自己一份力。

作者:国光(沭阳县虞姬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