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边缘,发展现状,其他论文文档]浅析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边缘与郊区发展策略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边缘与郊区发展策略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边缘与郊区发展策略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规划,而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市边缘与郊区的发展策略。

城市的边缘和郊区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其规划和发展对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边缘和郊区的定义、发展现状以及相应的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边缘与郊区的定义城市边缘是指城市与非城市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城市边缘区和城市郊区。

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的最外围区域,位于城市核心区域与郊区之间,主要是城市的接触点和边界。

而城市郊区是指城市边缘区以外的地区,一般是指离城市较近的农村地区。

二、城市边缘与郊区的发展现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边缘和郊区的发展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城市边缘区域逐渐扩张,郊区则面临着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压力。

城市边缘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压力和城市扩张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占用等问题。

三、城市边缘与郊区的发展策略1. 优化城市边缘区域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边缘区域的功能布局,注重提升区域的空间质量和建筑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有效引导和控制城市扩张。

2. 加强城市边缘与郊区的交通连接。

通过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加强边缘区域与城市核心区的联系,提高郊区的交通便利性,促进资源和人员的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 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过程中,要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占用农村耕地和生态用地,保持农村的生产功能和生态环境。

4. 发展城市边缘和郊区的产业经济。

通过发展农业、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城市的边缘区域和郊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5. 加强城市边缘区域的社会服务设施建设。

提高边缘区域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减少城市边缘区居民对核心城区的依赖程度,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满意度。

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与改善研究

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与改善研究

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与改善研究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与改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边缘化地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些地区往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落后的区域,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问题也比较突出。

因此,对于城市边缘化地区的规划与改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边缘化地区的特点城市边缘化地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这些地区的历史原因和位置特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例如,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2.公共服务不完善。

由于这些地区居住人口相对较少,政府投入的公共服务也相对较少。

例如,教育、医疗等领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短缺。

3.居民生活水平低下。

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足,居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对较低。

例如,住房条件差、就业机会少、收入水平低等问题比较突出。

4.社会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居民生活水平低下,一些社会问题也比较突出。

例如,治安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

二、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的必要性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可以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城市形象。

2.改善居民生活。

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3.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进入城市。

4.促进经济发展。

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三、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的实施策略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完善公共服务。

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加大对住房、就业等领域的投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4.提升环境质量。

城市边缘地区规划合理规划城市边缘发展

城市边缘地区规划合理规划城市边缘发展

城市边缘地区规划合理规划城市边缘发展城市边缘地区是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通常位于城市繁华区的外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和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合理规划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缓解城市扩张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问题分析、原则指导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合理规划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

问题分析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往往面临以下问题:城市边缘低效用地过多、农村居民进城难、土地利用不合理等。

首先,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利用率较低,很多土地处于闲置状态,严重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其次,农村居民进城难,由于缺乏相应配套设施和服务,农村居民在城市边缘地区无法享受到城市的便利,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此外,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缺乏科学性,造成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原则指导在规划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指导:整体规划、分类指导、生态建设、公平公正。

首先,要将城市边缘地区纳入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发展需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其次,要进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和功能需求,科学规划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建设布局。

再次,要注重生态建设,保护好城市边缘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注重绿化美化和生态保护。

最后,要实现公平公正的发展,确保居民的权益得到保障,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具体措施为了合理规划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进城条件、推动生态恢复和提供基础设施。

首先,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城市边缘地区土地的集约利用,减少土地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其次,可以改善农村居民进城的条件,加大对农村进城人口的培训和转岗安置力度,提高农民在城市边缘地区的生活水平。

再次,要注重生态恢复,通过加强绿化和水域治理等措施,提高城市边缘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足够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边缘地区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浅谈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

浅谈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

浅谈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1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和城市边缘带在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上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城乡交错带。

由于城市边缘带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城市边缘带的土地利用既受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影响,又受农业用地的制约,土地类型复杂,动态性、过渡性强,土地利用问题尖锐和集中。

因而,加强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就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论述。

2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及特点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边缘环境向农村环境转变的过渡地带,是城乡建设中最复杂、最富有变化的地区。

可以从3个方面来解释和理解。

从空间位置上来解释,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的外围地带,一般指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城市与郊区交错分布的地带。

从社会经济特征而言,城市边缘区可称之为城乡结合部,即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和乡村经济、乡村社会的结合部或交错地带,即所谓的二元结构交错区。

从城市的扩散作用或城市的影响力而言,可以称之为城市直接影响区(阴影区)或城市化侵入地区,城市核心区对边缘区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核心区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3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1 城市用地与农业用地存在供求矛盾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心区与外围区进入同步发展的旺盛建设阶段。

由于城市的外向延伸导致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占用。

城市建设用地的粗放型外延扩张、工业园与各类开发区占地规模失控、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农村住宅建设分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用土地被过度使用已成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重点问题。

城市边缘区人口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土地的压力。

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得农业人均拥有土地的数量急剧减少。

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在边缘带形成犬牙交错的布局,用地供求矛盾突出,形成恶性循环。

3.2 土地压力过大,资源浪费严重我国城市的空间扩张形式主要表现为圈层式的无序蔓延以及沿交通路线的扇形辐射,城市的快速扩张必然引起人口的加速流动。

城市环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城市环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城市环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摘要:城市环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发展的现状及挑战以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旨在提供有关城市环境发展的深入了解。

一、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然而,城市化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和交通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导致空气、水质和土壤污染。

其次,城市土地的开发和城市建设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破坏,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此外,高密度的建筑和人口密集使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城市环境发展的现状及挑战当前,全球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环境问题,城市环境发展的现状和挑战严峻。

首先,空气污染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一个突出问题。

大多数城市的空气质量低下,PM2.5等有害颗粒物的排放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

其次,城市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也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此外,垃圾处理和废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滞后也限制了城市环境的改善。

最后,气候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城市需要适应更加极端的天气和自然风险。

三、未来趋势未来,城市环境发展将朝着更加智能、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首先,技术的创新将在城市环境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等将被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环境质量。

其次,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将成为未来城市环境发展的重要方向。

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系统建设,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改善空气质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此外,改善环境基础设施,提高垃圾处理和废水处理能力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后,低碳、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将逐渐取代传统能源,降低城市碳排放,推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

结论:城市环境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议题。

城市边缘化现象与政策应对策略

城市边缘化现象与政策应对策略

城市边缘化现象与政策应对策略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边缘化现象日益凸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城市边缘化,简单来说,就是指城市中一些区域或群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逐渐被主流发展所忽视或排斥,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造成城市边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一些城市,资源和投资往往集中在核心区域,如市中心的商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而边缘区域则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导致经济发展滞后。

其次,城市规划的不合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些城市在扩张过程中,缺乏前瞻性的规划,使得边缘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水电、通信等设施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再者,社会分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同阶层的人群在城市中的分布不均,高收入群体往往聚集在优势区域,而低收入群体则更多地集中在边缘地区,这进一步加剧了边缘地区的贫困和落后。

城市边缘化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在经济方面,边缘地区的企业发展困难,就业机会稀缺,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社会方面,边缘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匮乏,居民的生活质量难以提高,社会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加。

环境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划,边缘地区往往存在环境污染、垃圾堆积等问题,对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的生态造成了威胁。

为了应对城市边缘化现象,政府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

在经济政策方面,政府应加大对边缘地区的投资力度,引导产业转移和升级。

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在边缘地区建厂兴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加强边缘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提高物流效率,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城市规划方面,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合理布局城市功能。

在规划新的城市区域时,充分考虑边缘地区的发展需求,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加强边缘地区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共享。

我国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对策

我国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对策
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同时,提升互 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边缘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吸引投资和人才流入。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
01
依据边缘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现
案例二
人才引进
•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该城市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出台了一 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前来创业和发展。人 才的集聚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案例三
开放合作
• 某边缘地区充分利用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与周边国 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打造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通过 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推动贸易便利化等措施,实现了 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共赢。
边缘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
资源储备地
边缘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能源 等自然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
作 为我国战略后方,对于维护国家经 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潜力增长区
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 ,边缘地区有望成为我国经济新的 增长点,推动全国经济均衡发展。
范围
包括我国西部、北部以及部分中 部省份,如新疆、西藏、青海、 宁夏、内蒙古等。
边缘地区经济现状
01
02
03
经济增长滞后
相较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边缘地区的经济增长速 度较慢,经济总量较小。
产业结构单一
边缘地区往往依赖传统的 资源型产业,缺乏多元化 的发展。
基础设施落后
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 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了经 济发展。
案例三
制度创新
VS

城市边缘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城市边缘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城市边缘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边缘化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城市边缘化,指的是城市中部分区域或群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逐渐脱离城市主流发展,处于相对落后和边缘的状态。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形象,也给边缘化地区的居民带来了诸多困扰和挑战。

一、城市边缘化现象的成因1、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的发展往往不是均衡的,某些区域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产业,经济迅速崛起。

而另一些区域则因为缺乏优势条件,经济发展缓慢,逐渐被边缘化。

例如,一些老工业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未能及时转型,导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陷入困境。

2、城市规划不合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如果缺乏长远的眼光和科学的布局,可能会导致部分区域被忽视。

例如,新城区的建设过度集中资源,而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不到改善,使得老城区逐渐边缘化。

此外,交通规划不合理也可能导致某些区域与城市中心的联系不畅,阻碍了其发展。

3、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资源在城市中的分布不均,也是造成城市边缘化的重要原因。

优质的学校、医院和文化设施往往集中在城市中心或发达区域,而边缘化地区的居民难以享受到这些资源,这进一步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

4、人口流动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但由于城市的承载能力有限,一些外来人口只能选择在城市边缘居住。

这些区域往往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容易形成边缘化的社区。

同时,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也可能导致某些区域的人口减少,经济活力下降。

5、产业结构调整当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调整时,一些传统产业可能会被淘汰或转移。

那些依赖传统产业的区域如果不能及时培育新的增长点,就容易陷入边缘化的境地。

二、城市边缘化现象带来的问题1、居民生活质量下降边缘化地区的居民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少、收入低、居住环境差等问题,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如交通不便、水电供应不足等,也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城市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

城市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

城市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摘要: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产生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有力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正确认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正视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立足现实寻找可行的对策,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城市化;就业;资源利用;政府职能一、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1.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城镇人口不断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征。

194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1978年增长到17.92%,近30年只提高7.3%,发展速度很慢。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00的36.09%,22年增加了18.17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由2000年的36.09%增长到2004年的41.8%,2005年达到43%,年均增长1.4%。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由1978的17245万人增长到2005年底的56212万人,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8个。

2.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

城市化水平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城市化水平及增长速度均高于中西部地区。

截至2001年,全国城市总数为662个,其中,东部地区293个,占44.26%,中部地区247个,占37.31%,西部地区122个,占18.43%。

从省际之间看,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市,达到88.3%,北京、天津的城镇化水平超过70%,最低的西藏仅为18.9%。

地区间城镇化发展速度也不同,1990—2000年十年间,上海、江苏、福建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个百分点,浙江、广东、海南、重庆的增长幅度在15~20个百分点之间。

而中西部地区的增长不足10%。

3.城镇化水平低。

我国的户籍制度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边缘区设计与发展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边缘区设计与发展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边缘区设计与发展城市的边缘区域往往是城市规划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然而,城市边缘区的设计与发展对于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边缘区设计与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城市边缘区的重要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交界处的过渡地带,它既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压力,又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田等特点。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计和发展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边缘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源、土地和森林等。

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可以提供城市所需的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

其次,城市边缘区往往是城市农业的重要基地。

合理规划和发展边缘区的农田,可以保障城市的粮食安全,并促进城市与农村的良好互动。

再次,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可以为城市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

合理规划和开发边缘区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可以吸引企业和人才落户,并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总之,城市边缘区设计与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提供城市所需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支撑,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边缘区设计与发展的挑战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边缘区的设计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城市边缘区的地理位置和土地利用的特点,往往需要面对城市扩张带来的用地压力。

合理规划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的重要任务。

其次,由于城市边缘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使得边缘区的发展往往面临着交通拥堵、供水供气不足等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城市边缘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成为城市规划的难点。

再次,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发展需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城市边缘区往往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好边缘区的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城市边缘区设计与发展的机遇尽管城市边缘区的设计与发展面临着挑战,但也有很多机遇可以被合理利用。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城市化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趋势,它是人口迁移、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人口增长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集聚区。

据统计,全球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一半,预计到2050年,城市人口占比将达到70%以上。

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住房、交通、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的短缺。

其次,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通过集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生产力水平,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例如,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各大城市的贡献。

城市所吸纳的外来投资和技术创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最后,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进程的表现。

城市的规模扩大不仅体现在人口增加上,也体现在城市面积的扩张上。

城市扩张带来的好处是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市功能。

然而,城市扩张也带来了土地资源的争夺和环境问题。

城市的过度扩张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二、城市化进程的未来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城市化进程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未来的城市化进程需要注重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推动城市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其次,城市化进程必须关注社会平衡和公平。

城市是资源分配的中心,但也是贫富差距的聚集地。

未来的城市化进程需要重视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提供公平的机会,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福利。

中国城市群边缘地带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群边缘地带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群边缘地带发展问题研究内容摘要:中国城市化水平在不断发展,城市群的战略部署和建设也不断拓展。

在城市群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趋势下,城市群的边缘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对城市群的边缘问题进行描述,阐述了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五个边缘问题;分析了边缘地带发展对城市群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解决城市群边缘地带发展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边缘地带发展问题必要性建议在中国城市群研究和现实中,有一个具有“准城市群”内涵的概念必须给予重视,这就是在当下几乎和城市群一样随处可见的“经济区”。

目前国家批准的经济区在数量上已相当可观,它们基本上是以数量不等的城市为主体框架,从长远看,这些经济区必定要选择城市群的发展模式。

因而,近年来由国家相关部委批准建立的经济区,也包括以进入国家战略为目的的部分省部级城市群或经济区,均应纳入中国城市群研究的范围内。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

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扩大内需战略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并明确将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载体。

中国近十年的城镇化率从39.1%增长到51.3%,应当说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发展的成果还是很显著的,但是在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在中国城市群发展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边缘问题。

边缘问题的界定城市群,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都市圈(区)或大城市为基本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城市群边缘,指在城市群范围内,远离中心特大城市或都市圈(区)的一些地域和城市。

虽然城市群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人们由于过于将焦点和视线集中于城市群的主要城市和中心城市,而忽略了城市群整个范围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边缘范围的建设、发展和完善。

城市边缘地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政府政策的薄弱部分城市有时积极争取加入某一特定的城市群谋求发展,而城市群上报国务院需要地理面积、地域范围等指标的支撑。

都市边缘区的发展与规划研究

都市边缘区的发展与规划研究

都市边缘区的发展与规划研究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都市边缘区的发展和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都市边缘区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既有城市的便利和发展机会,又有农村的自然环境和宜居特点。

本文将探讨都市边缘区的发展现状、问题以及规划研究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都市边缘区的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都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逐渐由农业向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转变。

许多大型商业中心、工业园区以及新建的住宅区都位于都市边缘区,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本的涌入。

同时,都市边缘区的交通条件也得到了改善,高速公路和交通枢纽的建设使得边缘区与市中心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

然而,都市边缘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由于都市边缘区的发展相对较快,往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滞后于人口和经济的增长。

道路拥堵、供水不足等问题成为了边缘区居民面临的困扰。

第二个问题是环境污染。

由于边缘区大量吸纳了工业和商业项目,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任务变得尤为重要。

第三个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积累。

边缘区居住着大量来自农村的移民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面临着教育、就业、医疗等问题,需要得到更好的社会保障和服务。

针对这些问题,对都市边缘区的规划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平衡城市发展和农村保护的关系,规范边缘区的发展方向和步伐。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边缘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同步。

再次,要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促进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最后,要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

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以及医疗保障,满足居民的需求,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除了以上的规划研究,还需要加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制定有利于都市边缘区发展的政策,引导资金和人才向边缘区流动。

同时,加强政府与企业、居民的合作,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城市边缘区社会环境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

城市边缘区社会环境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

城市边缘区社会环境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2002.3城市边缘区是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半城市化地域,也是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产生激烈冲突的地区,其社会环境较城市或农村中的均质社区而言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异质性。

因此,边缘区社会环境问题往往是城市社会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栖霞区位于南京主城东北部,是典型的城市边缘区域,其中既有城市建成区,亦有刚刚起步的城市化地区和郊区农村区。

目前该区现有人口395388人,土地面积340平方公里,2000年GDP 为15.20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2:50:38,全年财政收入3.8亿元,人均收入4839元。

1 栖霞区社会环境的现状特征1.1 人口构成、文化结构、人居水平具有鲜明的城乡过渡地域特征1.1.1 人口构成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 外来人员比例较高。

栖霞区外来人口占本区人口的26.8%,占全市外来人口的7.5%。

据资料表明,本区外来人口来源于南京市区、江苏省内其他县以及外省地区,其中尤以南京市区为最多,占本区外来人口的37.8%。

(2) 非农人口比例较高。

本区非农人口的比例达55.03%,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54.14%,远高于郊县县城的16.8%。

(3) 人口流动性大,人户分离现象比较突出,暂住户、空关户较多。

栖霞区全户暂住户占全市全户暂住户的17.26%,远高于城区和县城,全户外出户占全市全户外出户数的7.5%,远高于县城。

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8.7%,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为72.7%,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1.1.2 居民文化水平介于城区与县城之间本区文化水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但高于郊县县城。

与城区相比,高素质人口比例较低。

学历层次以初中文化水平为最多,占36%,其次是高中文化水平,占16.3%。

近年来,随着仙林大学城在栖霞区落户,高素质人口将呈上升趋势。

1.1.3 人居水平介于城乡之间,居住条件参差不齐栖霞区平均每户住房的间数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2.23间/户,25.72平方米/人,低于郊县水平,但本区这两项指标又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全市这两项指标为2.2间/户,23.89平方米/人。

浅议城市边缘区域新型居住区的发展

浅议城市边缘区域新型居住区的发展

浅议城市边缘区域新型居住区的发展摘要: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域的了解,引出城市边缘新居住区存在的原因,从而进一步理解城市边缘新居住区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发展现状,并探讨了城市的发展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最后对城市边缘新居住区在中国今后的发展模式和方法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边缘区;边缘新居住区;居住区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随着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迅速提高,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建设发展中,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新建居住区向城市边缘区域发展的现象愈来愈明显。

城市边缘居住区因其毗邻城市中心区的独特地理优势,已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宝地。

1 城市边缘区域研究问题的提出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边缘并非事物的结束,而是如同希腊人所认识的是显现事物的开端。

城市边缘区域作为市区的一部分,担负着城市的部分功能,同时拥有大量的建设土地,有自己建设发展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地区。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扩大规模,昔日的郊区已变成今日的城区。

2 中国城市住宅布局边缘化的原因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住宅建设发展历程的调查研究,居住区向城市边缘区域发展是当今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主要表现在中等收人家庭纷纷离开喧闹的市中心,从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居住环境嘈杂的市中心搬迁到充满新鲜阳光、绿地、新鲜空气、居住条件优良的郊区。

但在中国,居住区向城市边缘区域发展化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其独特的内因。

由于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而住宅建设规模及城市规模却由于市区土地的限制无法同步增长,导致市区人口密度过大,加之生活配套设施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区等方面不尽合理,导致市中心的房价居高不下,使得中低收入家庭只能选择房价较低的城市边缘居住区。

因此,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导致城市居住区边缘化的第一诱因是价格而非居住环境。

3 中国城市边缘新居住区现有发展模式3.1 扩张发展无序型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的建设改造步伐不断向边缘区的乡村推进,乡村到城市的急剧转变,使得城市的综合配套规划跟不上区域发展的脚步,导致在一些城乡结合部出现盲目扩张、无序发展的现象。

城市群崛起背景下我国边缘城市的发展道路探析

城市群崛起背景下我国边缘城市的发展道路探析

城市群崛起背景下我国边缘城市的发展道路探析内容摘要:边缘城市,是指离省会城市或者非省会副省级城市以及城市群(圈)较远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的规模较小,很多是老少边穷地区。

在城市群背景下,远离中心城市的边缘城市如何发展?本文就我国边缘城市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边缘城市发展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边缘城市发展边缘城市的概念要弄清边缘城市的概念,首先要知道城市群的概念。

所谓城市群或城镇集群,是指在一定规模的地域范围内,以一定的超大或特大城市为核心,以众多中小城镇为依托,以多个都市区为基础,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城镇密度的城市功能地域(苗长虹,2007)。

而边缘城市,是指离省会城市或者非省会副省级城市以及城市群(圈)较远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的规模较小,很多是老少边穷地区(侯晓丽,2007)。

边缘城市的经济多数较为落后,每年在全省的GDP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边缘城市的教育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因为全国的高校大都分布在城市群内,这也是促进城市群发展的一支有利力量。

但边缘城市正是因为其边缘位置,自然人文环境往往很好,很适合人群居住,是人们旅游休闲的理想去处。

除此之外,边缘城市的农业多数较为发达,在全省中常常充当着菜篮子、粮仓和后花园的角色。

中心城市和偏远城市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由于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加之历史的种种因素,我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差距。

从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正式提出了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的构想,打破了我国在这之前沿海与内陆的传统区域划分。

从“七五”发展到“十一五”,伴随着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十大城市群如雨后春笋般跃然我国版图之上。

截至2005年,我国十大城市群的国土面积之和占全国总面积的9.99%,人口所占比重为35.02%,而GDP所占比重却高达52.83%,这意味着十大城市群以不到全国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承载着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出了二分之一以上的GD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摘要】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尽管包括城市边缘区规划,但其重点是副食品基地的布局等内容,贫乏的内容使边缘区基本上成为缺乏规划管理的“灰色”地带。

所以要在研究边缘区空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制订全面的合理规划。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退二进三”;规划管理;改革管理体制On the urban fringe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Wang Hong,Zhao Jian-xiang(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Qingdao Shandong 2660 00)【Abstract】Although China’s urban planning in urban fringe areas, including planning, but its focus is the food base for the layout of other content, poor content to the edge area is basically a lack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gray” zone. Therefore, to study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edge area base d on the formul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rational planning.【Key words】Urban fringe;“retreat into three”;Planning and management;Chang e management system城市边缘区(urban fringe)指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或由城市向郊区过渡的地带。

城市边缘区位于已建成的外城区的边缘,表现出明显的城乡结合部和城乡经济混合增长的特征。

当前,我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已进入中心区与外围区同步发展的旺盛建设时期,小城市的外缘建设亦在迅速起步,城市边缘区是多数大中城市的主要增长地域。

在我国城市边缘区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企业布局和对于短期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加之未能展开科学有效的管理,逐渐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问题。

加强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加速CBD的改造,改善城市地域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开发效益,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以至于搞好整个城市和周围地区的开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大城市郊区则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表现为一些新的取向:城市改造中的“退二进三”使工业郊区化外延、大城市改造中的“原住民”郊区化迁移、新兴居住用地的郊区化扩散等等。

主城区面临过度集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压力,出现包括环境、交通、地价等方方面面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使得居住和工业用地到主城区以外寻找空间,显现出城市分散化、郊区化发展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大城市边缘区日益成为大中城市的主要增长地域,形成了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

在我国特殊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城市与其边缘区城镇通过扩散与聚集的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

在由大城市——边缘区城镇——农村腹地共同构成的大的经济区域中,这些城镇具有更强的发展优势,能够依托中心城市,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共同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消除城乡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2. 随着信息化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大城市将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社会的相互联系也大大增强了。

当前,世界城镇化的主流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将有可能形成新的有机统一的城市体系。

美、英等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相当高,己进入了后城市化阶段,出现了郊区城镇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另外,这些国家的城镇化离不开城镇,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城镇的贡献。

以美国为例,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95%以上,但美国绝大多数城市人口工作选择在大城市里,居住选择在城镇。

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依赖并得益于城镇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有了大城市边缘区及其腹地城镇的发展,才有了美国大城市的兴旺与繁荣。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城市的发展也必然要经历欧美国家大城市的发展历程,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成为促进大城市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证明,城镇化是随着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在我国的城镇中除目前仍从事着农业劳动的人口外,有相当部分的农民己经脱离了农业部门,在各类城镇及其周围从事着各种非农劳动。

因此,中国的城镇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不可低估的力量。

近年来在“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大城市,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方针的指导下,城镇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城镇建设成为当前的热点。

城镇作为“城之尾,乡之首”,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但这同时也是其建设发展的难点所在。

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使得城镇发展中的利益冲突、矛盾纠纷比大城市更为突出,人口、用地、产业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尖锐。

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城镇合理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今后大城市边缘区城镇发展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要素扩散与乡村要素集聚而形成的,是位于大城市建成区与广大乡村地区之间的既不同于典型大城市、又有异于典型乡村的区域,已分担一定的城市功能且与主城之间拥有紧密的产业、居住、人流、物流、经济流、信息流联系的区域。

它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沿阵地,既是发展变化最迅速的地区,也是问题最多、最敏感的地带。

3. 1980年以来,我国大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大城市人口不断集聚,大城市空间在市域范围内快速拓展与蔓延,大部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地域空间结构进入中心区与外围区同步快速建设时期。

由于经济、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等原因,许多大城市边缘区城镇建设期间并没有做较深的考虑,便匆匆招商引资开始建设。

城镇在经历了一段盲目建设与缺乏规划的无序发展过程之后。

城镇演变成了“千镇一面”的雷同发展状态,缺乏个性与地域性,产业结构也由此变得混乱不清。

而且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在人口与资源集中的背景下,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发展逐渐朝着产业功能复合化和空间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是我国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由于我国大城市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刚刚开始,因此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政府在城市边缘区的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如二战后美国政府住宅资金援助促进了郊区住宅建设,迎来了郊区化的大众化阶段,促进了城市边缘区的发展。

我国大城市政府要认真研究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规律和动力机制,从城市总体格局、空间特点、城市性质、文化传统等方面出发,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进行调控,引导郊区化健康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要进行适当调整,要把郊区居住区发展规划、郊区工业区发展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及服务设规划等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国中,扩大城市总体规划的覆盖范围,使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建设有章可循。

4. 加强规划管理,以规划指导建设。

我国《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都明确规定城乡建设用地应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同时强调应注意两个规划之间的协调。

但从目前的规划编制情况来看,边缘区是城市规划和±地利用规划最薄弱的地带,二者的协调配合也存在许多矛盾。

边缘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求加强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应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生态”的原则,在切实保护优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好边缘区用地。

应根据集约用地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城市用地规模及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防止城市盲目扩大;应在对边缘区农用地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应加强边缘区村镇建设和乡镇工业小区建设的统一规划与统一管理,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公寓式住宅建设和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减少宅基地及乡镇工业占用土地;应科学划定土地利用分区,尽快建立和完善土地用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途管制制度。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城市边缘区非农用地扩展不同于国外的“居住导向型”,而是以“工业导向型”为主,即大致遵循“近郊农业用地一工业用地一居住用地充填一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配套”的扩展过程,故在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衔接与协调时,应特别注意边缘区的工业开发区选址与规划,既要注意保护农田,又要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还要注意环保设施的配套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完善边缘区土地估价制度,推进边缘区土地的有偿使用。

5. 改革管理体制城市边缘区的行政管理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必须协调好条块关系,完善内在管理机制。

首先,改革和健全行政运行机制.理顺职权关系。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除少数不宣下放的实行双重领导外,一般都要放到乡镇管理。

同时要理顺乡镇政府机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分工;理顺行政与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

其次,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理顺政企关系,实现职能转变,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

在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的调节、经济利益的诱导和经济方法的约束来管理,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体制。

6. 结束语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边缘区社会发展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有着多个影响因子。

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是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口和人口密度因素是城市边缘区发展的重要一部分;政府行为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生态产业是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保证;区位条件是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催化剂。

只有认识到这些因素的存在,对症下药,才能解决好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边缘发展问题。

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尽管包括城市边缘区规划,但其重点是副食品基地的布局等内容,贫乏的内容使边缘区基本上成为缺乏规划管理的“灰色”地带。

所以要在研究边缘区空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制订全面的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2]陈佑启.城乡交错带的概念及特征[J].经济地理,1996(3):27~31.[3]刘敬龙.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现状.济宁师专学报,2000(6):59.60.[4]周婕,王静文城市边缘区社会空间演进的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2,(5):16~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