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
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理解
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理解中国古代的时空观主要体现在哲学、宗教、天文学等方面,古代中国人对时空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其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一些主要特点:1. 阴阳五行观:古代中国哲学家在《易经》的基础上,发展了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念。
阴阳代表着宇宙间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极端,五行则是对自然界基本元素的分类。
这种观念影响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将宇宙的运行看作是一种永恒的周期性变化。
2. 天命观:古代中国帝王认为,他们的统治是由上天授予的,称之为天命。
这种观念将时间的流逝与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时间的推移是宇宙规律的一部分,人们应当顺应天命,尊崇自然法则。
3. 道教观念: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然法则,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道教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恒流动的道,超越了一切对时间的依附,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
4. 封建时代的天文学观:古代中国在天文学上有丰富的研究,编制了详细的历法。
对于时间的测量和预测,中国古代有着精密的体系,例如夏历、秋历等,通过观测天文现象制定历法,把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年、月、日,形成了独特的时间观。
5. 道教和儒家的时间观:儒家注重礼制和孝道,对时间的利用有一定规范。
时间被看作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应当用于学习、修身养性。
儒家的时间观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6. 佛教的轮回观:佛教将时间视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轮回,认为生死轮回是众生的宿命。
佛教对时间的理解强调生死循环,通过修行超越轮回,达到解脱的境地。
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哲学、宗教、天文学等多个层面。
这些观念不仅在古代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文化观念。
中国古代时空观与道观念的演变
中国古代时空观与道观念的演变一、中国古代时空观的起源与发展1.原始社会时空观的基本特征2.古代神话与时空观的渐次演变3.周朝时空观的主要特点二、中国古代道观念的进化和转变1.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2.儒家道观精神的拓展3.佛家对道观念的融合和转变三、中国古代时间的观念1.日、月、季节对时间观念的影响2.历法的诞生和发展3.时间观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四、中国古代空间的观念1.地理环境对空间观念的影响2.宇宙空间和人类社会空间的系统分析3.空间观念对人类灵性生活的影响五、中国古代时空观与道观念的演变1.时空观和道观念的相互作用关系2.时空观和道观念的演变特点与路径3.时空观和道观念的价值和意义注:题目为论文提纲,建议采用学术规范,避免使用口语化表达。
一、中国古代时空观的起源与发展1. 原始社会时空观的基本特征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们的时空观念主要体现为对大自然的感性认知。
人类处在一个大自然的空间和时间中,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都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被抽象、符号化的表达。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借助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等来进行时间感知,在空间方向上则依赖山水之间的定位感知。
2. 古代神话与时空观的渐次演变相比于原始社会,出现神话的古代社会对时空观的认知有了显著的改进。
神话带给人们一种鲜明的历史感和空间感。
《山海经》《谷梁传》等经典中记述了海外仙山、神龙所居以及崇拜八十一神的神话传说,随着神话讲述的过程,人们对时间的观念也愈加深刻,更多的故事传说被讲述在各种场合里,罗列的人物、年代和地名构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时空背景。
3. 周朝时空观的主要特点周朝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从周代开始,中国的历史开始被书面记录,这为中国的时空观念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周代的经典《周礼》将中国的历史分为“夏商周”,时间上达到了前2000年,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上的基础。
此外,周代还出现了各种地名志、巨石刻文、碑文和祭文等大量文字材料,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更加全面的时空信息。
宇宙之谜费米定理古代宇宙学说
1.我们是稀有物种
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已经跃过了大过滤器阶 段,也就是说什么发展到我们这个阶段是 非常少见的。下图展示了两个物种跃过了 大过滤器,而我们是其中之一。
2.我们是第一批
对于相信第一类解释的人来说,如果大过 滤器不是发生在过去,那么我们的仅存的 希望就是宇宙是直到最近才变得适合智能 生命发展的。这样的话,我们和其它物种 都还在朝超级智能的方向发展,超级智能 只是暂时还没发生罢了。我们凑齐是第一 批可能成为超级智能文明的物种之一。
恒星数量
虽然银河系里面有1000亿-4000亿个恒星,但是在 可观测的宇宙内有几乎同样数量的星系——对应 每一个银河系的恒星,就有一个巨大无比的星系。 也就是说,可观测宇宙内的恒星数量大概是在 10^22到10^24之间,这个数字写出来是这样的: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宇宙中的黑洞
黑 洞(Black hole)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
存在的一种超高密度天体,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完全不反 射光线的黑体,故名为黑洞。 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视界逃脱的天体。黑 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 “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黑洞的质量极其巨 大,而体积却十分微小,它产生的引力场极为强劲,以 至于任何物质和辐射在进入到黑洞的一个事件视界(临 界点)内,便再无力逃脱,就连传播速度最快的光(电 磁波)也逃逸不出。
棒 旋 星 系
费米悖论
满天星星的夜空看起来非常壮观, 但是我们只是在看看附近的地方罢 了。在最适合观星的夜晚,我们可 以看到大约2500个恒星,这大概是 银河星里恒星数量的一亿分之一。 这2500个恒星中的绝大多数都距离 我们不到1000光年,大约是银河系 直径的百分之一。所以我们看到的 星空其实只是下图中的红圈那么大 的地方罢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深厚而复杂的文化体系,其中的时空观是其核心之一。
时空观指的是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观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传承至今,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循环的过程,是一种无限重复的周期。
这种观念源自于古代天文学家对太阳、月亮和星辰运行规律的观察和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人们根据四季的变化来决定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
因此,中国人对于时间的认识是基于自然界的循环和变化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日”、“月”、“年”等词汇来衡量时间的流逝。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空间观念也与时间观念相辅相成。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有着“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人们相信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和自然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在古代中国的地理观念中,人们将世界划分为天、地和人三个层次。
天代表着宇宙、自然和万物,地代表着大地和自然环境,人则是处于天地之间的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空观还体现在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上。
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的传承和尊重,认为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中国人常常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和连续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过祭祀和纪念活动来纪念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以此来向过去致敬,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空观还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人注重和谐、平衡和稳定的生活方式,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时间方面,中国人强调“适时”、“有序”和“循序渐进”,注重时间的安排和时间的利用。
在空间方面,中国人追求自然和谐与人类活动的有序统一,注重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平衡。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观贯穿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中。
这种观念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传统的结晶,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观强调时间的循环和变化、空间的统一和谐,以及历史的延续和传承。
第十九讲 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第十九讲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创化的宇宙创造的人生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
宇宙是至大无外的。
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庄子·天下》引)这里的“大一”即是宇宙。
古人把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称做“宇”,把古今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称做“宙”。
《庄子·庚桑楚》界定“宇”为有实在而无定处可执者,界定“宙”为有久延而无始末可求者。
宇宙就是无限的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荀子说:“阴阳大化,风雨博施。
”(《荀子·天论》)这些都是肯定变易是这个世界最根本的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而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
老子说:“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
”(《老子》二十五章)宇宙是逝逝不已、无穷往复的历程。
庄子说:“万化而未始有极也。
”(《庄子·大宗师》)一切都在变动流转之中,变化是普遍的,没有终极的。
讲宇宙变化最详密的《周易·系辞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传》最突出的特点是视变化为创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宋人张载说,生生犹言进进。
这就是说,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大流,这就叫做“易”。
一阴一阳,生生之易,发生在天地之间。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周易·系辞传》)这是说,<周易>这部书,人们是不可以离开它的。
它所讲的道理,常常变化迁移而不是静止的,它普遍流动于阴阳六爻的地位。
所以爻位的上下是不固定的,爻的刚柔是互相变化的,不可以定出准则和纲要来,只有适应它的变化。
变易本身没有什么刻板的公式可循,一切都在创新发展着,宇宙是日新无疆的历程。
第二讲宇宙学(论)
二、两种不同时空观
牛顿时空观: 盛放物质的容器。
爱因斯坦时空观:静态、有限、无界的时空。
20
牛顿时空观: 盛放物质的容器。
牛顿的力学方程中没有宇宙中心的位置,任何时 空点都是平等的,即相对于任何时空点来计算, 物理规律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牛顿时空观中的相 对性。
牛顿对时间的认识是“绝对的、纯粹的、数学的时 间,就其本身和本性来说,均匀地流逝而与任何 外在的情况无关。”
1917年 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止、 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引进宇宙学原理、弯曲 时空等概念,从而开创了现代宇宙学研究的时代。
1922年,前苏联数学家弗里德曼研究了爱因斯坦所作
的计算,认为静态宇宙仅仅是场方程的一个解,应
该还有一个膨胀宇宙解。
29
1927年 比利时主教、天文 学家勒梅特提出均匀各 向同性膨胀宇宙学模型。
大爆炸宇宙论
33
大爆炸理论的提出
宇宙的产生为什么会想到大爆炸? 二十世纪匈牙利科学家勒梅特设想:
物质结构和次序的认识:物质的形成由简到 繁。
熵增原理: 最简单就是一个原子-----原始的原子的演变
到现在的宇宙
想到大爆炸理论的人是爱因斯坦
34
广义相对论理论基础 宇宙红移的观测事实
宇宙大爆炸理论观念 的形成
1950年前后,伽莫夫(美籍俄国)第一个建立了热大爆 炸的观念。
伽莫夫认为,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 初温度超过几十亿度,很快降至十亿度,那时的宇宙 中充满的是辐射和基本粒子,随后温度持续下降,宇 宙开始膨胀。当膨胀持续了几百万年时,温度冷却至 四千度,物质逐渐凝聚成星云,再演化成今天的各种 天体。
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 心,地球和水星、金星、 火星、木星、土星等绕 太阳旋转天穹的视运动 只不过是地球自旋的反 映而已。
中国古代神话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神话的宇宙观摘要:中国古代神话的第一母题是天地开辟宇宙形成。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宇宙观念是:天地万物都是神所化所生,圆圆的天是用擎天柱支撑着的,浮在水上的四方大地是由神龟驮负或神人手托举着的,地与天有天梯相连相通,整个宇宙空间是三分的世界,时间与空间是相互认同的。
关键词:神话;宇宙观;时空认同一、创世神话与宇宙起源“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这是我们很熟悉的《楚辞·天问》的开篇辞,屈原对天地开辟提出了疑问。
天地开辟问题即宇宙起源问题。
我国的创世神话记叙的就是宇宙起源、世界诞生之类的主题。
因为,只有有了天地,才可能有人类与一切动植物,才可能有一切生物活动的空间与场所,也才可能为后世的各种文化事项的产生创造条件。
在中国,为人们所熟知的创世神话是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此神话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为卵生型,或曰天地分裂型: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记》)另一类为尸体化生型:首生盘古,垂死化身。
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肤为田土,发髦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
(《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创世神话,即世界父母型,或曰自生型: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如其门。
有二神混生,经营天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淮南子·精神训》上面的古籍记载了卵生型、化生型和自生型三种创世神话,回答了宇宙的起源问题。
中国古地图上反映的宇宙观
王树连
地图是客观世界的摹写与抽 象 。但 是 “地 图 作 为 一 种 书 写 , 它却只是给了阅读者一个绘制者 眼中的世界,这世界的大小、上 下、方位、比是制图者的宇宙观,或者说是 制作地图的那个时代的流行的宇 宙观。我们知道,宇是指空间, 即古人所说的上下四方,宙是指 时间,即古人所说的古往今来。 因此,从宇宙观的角度说,地图
上,周边地区的 “蕃夷之地”居然简 略到只有国名,而没有版图范围。这 说明,一方面,古代绘图者只能比较 真实地反映了解的地理范围,而对陌 生的地理区域只能简略描绘;另一方 面,也反映了古人把华夏的中原地区 (今河南洛阳附近)视为 “地中” (大 地 中 心 )的 观 念 , 这 种 观 念 是 同
!!
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制造出地球仪, “其 制 以 木 为 圆 球 , 七 分 为 水 , 其 色 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 海 ,脉 络 贯 穿 于 其 中 , 画 作 小 方 井 , 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扎 马鲁丁的地球仪把西方基于理论推断 的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带给了中国人, 但是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
出了日心说,证明了地球是围绕太阳 公转,本身还进行自传。 !%%" 年,葡 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完成了绕地球一周 的航行,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球形 的。!%#( 年,荷兰科学家墨卡托第一 次设计出把地球表面描绘到平面上的 方法,称为墨卡托投影。墨卡托投影 是等角正圆柱投影,它假想用一个圆 柱切于地球赤道上,根据角度不变的 条件,用数学方法把地球的经纬线转 换到圆柱面上,然后将圆柱面展开为 平面。这样就把互相正交的经纬线展 绘到了平面上,这种科学方法延续到 今天仍然在应用。这些科学知识在明 末陆续传入中国。 !%)& 年,利玛窦在 广东肇庆制作了 《坤 舆 山 海 全 图 》 , 在知府王泮的支持下,刻印出来。这 是中国第一幅反映球形大地的地图, 在地图的说明中指出: “地与海本是 圆形,而合为一球,诚如鸡子,黄在 清内,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 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 ” !#*" 年 , 利玛窦与中国学者李应试一起绘制了 著 名 的 《坤 舆 万 国 全 图 》 ,图中绘出 了经纬线,内容更加详尽。中国学者 李之藻在 《题万国坤舆图》指 出 : “谓 海 水 附 地 , 共 作 圆 形 , 而 周 围 俱 有 生 齿 ,颇 为 创 闻 可 骇 。 ”天文学者 熊三拔在 《表度说》中也说: “是时 天圆地小之说初入中土,骤闻而骇之 者甚众。 ”可 以 说 , 以 日 心 说 、 大 地 如球为代表的科学宇宙观震撼了中国 知 识 界 ,冲 击 了 中 国 传 统 的 宇 宙 观 。 一些开明的敏感的科学家比如徐光启 等逐渐地接受了科学的宇宙观,并且
论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论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在古代,时空有限论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天圆如张盖”,或者“天似弯庐,笼盖四野”都是我们熟知的古代盖天学说。
据后来的《周髀算经》记载,覆于大地之上的天,其顶高八万里;而平直的方形大地每边长八十一万里。
这是“盖天说”所揣测的空间度量界限。
可见,盖天说是绝对地排除了空间的无限性的。
汉代形成的浑天说,认为天弯是一球形,而球形大地“宛如鸡中黄”,悬浮于其中。
浑天说也是一种有限宇宙模型。
古代西欧则有所谓宇宙球壳的说法。
古希腊人依据于肉眼观察,认为太阳、月亮和金、木、水、土、火等行星以及银河这些天体之外,其他所有恒星都“嵌于”距地球等远的球壳即恒星天层上,而这一球壳就构成了宇宙的边界。
这种模型与中国古代的浑天说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形成的,而在内容上也极其相似,依然是有限宇宙模型。
上述种种宇宙有限论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设定了宇宙的空间边界,断言存在着某一确定的空间度量限度这就是空间有限性概念的全部内容。
亚里士多德甚至明确地宣称:“在有限世界之外,既没有空虚,也无时间。
”关于时间有限性的概念,则与所谓宇宙从无中创生或宗教创世说密切相联,无非是断言时间乃以某一时刻为其绝对的开端。
例如,大主教J阿歇尔就曾以圣经为根据,“计算出”创世的时刻是在耶苏诞生以前四千零一年,十月二十三日,星期日。
对于宇宙有限论者所设定的时、空度量界限的否定,构成时空无限论的主要内容。
东汉的黄宪说:天远在日月星辰运行轨道之外。
日、月、星辰之外的“太虚”是无边无际的,空间本身在度量上没有止境。
西欧哲学史上关于时间无限性的观点,最早是以世界本原自身(不论是“水”、是“火”或是“无限”)的不生不灭或永恒不变性为基础的。
显然,世界本原自身的不生不灭,无疑可以排除世界在时间上的起点和终结。
在这种情况下,时间的无限性不过意味着世界本原之绝对的自我保持或延续。
佛教的轮回学说以及中国哲学史上表现为儒释合流的历史循环论所包含的关于时间无限性的思想,在本质上与上述观点相一致,所不同的是,佛教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单位“劫”。
大学物理:物理学与宇宙观
测者接收的频率将变低(波长变长—红移)。星系的
光谱红移说明它们正在远离我们而去。那么,哈勃定
律则给出了一幅宇宙正在膨胀的图景。
3.宇宙的年龄与大小
膨胀使宇宙密度降低,反推回去,宇宙膨胀必有
一个密度非常大的起点。根据现在的膨胀速度,可以推
断这种起点出现在大约100—200亿年前,这就是宇宙 的年龄。 宇宙到底有多大?人类能探索的只能是光信号能送 达我们的那些星系。因此,即使宇宙的确是无限的,但
所能到达的范围。
天文学观测表明,宇宙中的物质分布有强烈的结
团性,从而形成了行星、恒星、星系、星系团。
在太阳周围约十万光年的范围内聚集大约1011颗恒
星,即银河系。在银河系外,还有大量光点,它们并非
恒星,而是类似银河系的恒星集团(星系)。
星系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球型的,椭球型的,旋
涡型的,棒旋型的,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不规则型。
球形星系
漩涡星系
棒旋星系
在108光年的宇观尺度下,宇宙物质的分布是均匀和 各向同性的。宇宙很简单,是以星系为“分子”组成的 “均匀气体”。好比一箱密度均匀的气体,尽管原子的质 量集中在很小的原子核上,但从宏观上看,气体的分布是 均匀的。按宇宙学原理,所有星系都是平权的,宇宙没有 中心。
银河系是一个包含1011个恒星的庞大的“旋涡星 系”,恒星分布象一个扁平的铁饼,直径约7万光年, 中间凸起部分直径约1万光年,外部由几条旋臂构成, 我们的太阳位于离银心约2.5万光年的一条旋臂上。
大爆炸模型所描述的宇宙演化过程大致如下:
(1)大爆炸 宇宙开始于一个奇点,温度无限高,
密度无限大,t=0时刻发生大爆炸。在大爆炸后到10-44
秒(称为普朗克时间)的宇宙极早期,只存在量子引 力,量子效应起主要作用,四种相互作用统一即只有 一种力。 爆炸是如何从一个奇点状态开始的,尚不清楚。
方圆古代含义
方圆古代含义
方圆是古代中国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方圆被广泛用于形容宇宙、世界和人生。
一方面,方圆表示宇宙的无限广阔和神秘。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宇宙被视为一个四维的时空结构,由方圆两个维度组成。
方代表天,圆代表地,二者相互融合,形成了宇宙万物。
因此,方圆也被用来比喻人生的宇宙观,即人生也应该像宇宙一样广阔和神秘,充满无限可能。
另一方面,方圆也被用来形容世界和人生的规则和秩序。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方圆被视为是遵守和规范的象征。
方代表规矩和法则,圆代表变通和灵活,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世界和人生的秩序和规律。
因此,方圆也被用来比喻人生的行为准则,即人生应该遵守规矩和法则,同时保持变通和灵活,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方圆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概念,也是一种人生准则和行为准则。
方圆的含义涵盖了宇宙、世界和人生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哲学和美学价值。
中国汉代的宇宙观四个字
中国汉代的宇宙观四个字中国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宇宙观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渐深入,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
这个宇宙观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汉代宇宙观的核心思想。
在这个宇宙观中,天被视为宇宙的最高存在,是人们崇拜和敬畏的对象。
人则被视为天的一部分,与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这种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了人与天地万物的紧密联系。
首先,汉代人对天的崇拜和敬畏可以从他们的宗教信仰中得到体现。
在汉代,天帝被视为最高的神明,统治着天地万物。
人们通过祭祀和祈祷来表达对天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同时,汉代人还相信天意,认为天会通过自然灾害、天象变化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因此,人们会根据天象来预测吉凶祸福,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汉代人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他们相信人的行为会影响天地的运行和变化。
例如,人们认为君主的德行和治理能力会影响天地的和平与安宁,因此君主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明智的才能。
此外,汉代人还相信人的身体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他们通过观察天象和研究人体来探索人与宇宙的联系,形成了医学和占星学等学科。
最后,汉代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相互融合。
这种观念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汉代人注重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根据天象和气候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
他们相信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丰收和幸福。
总之,中国汉代的宇宙观可以用“天人合一”四个字来概括。
这个宇宙观体现了人们对天的崇拜和敬畏,强调了人与天地万物的紧密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宇宙观不仅在汉代影响深远,也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易经解析学习易学中的时空观与宇宙观
易经解析学习易学中的时空观与宇宙观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本”。
它不仅是一部占卜书籍,更是一部哲学著作,涵盖了丰富的思想体系。
在易经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时空观和宇宙观。
本文将对易经中的时空观和宇宙观进行解析和学习。
一、时空观时空观是指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和理解。
在易经中,时空观被视为宇宙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易经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的运行规律。
1. 时间观易经中的时间观主要体现在六十四卦的变化中。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和六十四爻组成的,每个卦象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时间状态。
易经通过六十四卦的变化,揭示了时间的流转和变化规律。
在易经中,时间被分为两个层面:天时和人事。
天时是指宇宙的时间规律,它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意志所左右。
人事则是指人类的活动和行为,它受到天时的制约和影响。
2. 空间观易经中的空间观主要表现为八卦的空间布局。
八卦是由阴阳两仪和四象组成的,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空间属性。
易经通过八卦的组合和变化,揭示了空间的结构和变化规律。
在易经中,空间被分为两个层面:天地和人间。
天地是宇宙的空间,它包括了天空、地面和地下等各个方面。
人间则是人类的生活空间,它包括了家庭、社会和自然环境等。
二、宇宙观宇宙观是指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在易经中,宇宙观被视为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易经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变化和规律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行为。
1. 宇宙的结构易经中认为,宇宙由天、地和人组成。
天代表着宇宙的最高层次,是宇宙的主宰和创造者。
地代表着宇宙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的根基。
人则是宇宙的一部分,是宇宙的参与者和体验者。
2. 宇宙的运行易经中认为,宇宙的运行是由阴阳和五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阴阳是宇宙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的运行规律。
五行则是宇宙的五种基本物质,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着宇宙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_153527
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标签:来源]摘要本文讨论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分析了古人对空间观念的定义以及他们关于空间的有限与否、空间取向的绝对性等问题的认识,并对古人有关时空关系的理论作了解说。
关键词科学思想史,中国古代,时空观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space in ancient China.The ancient Chinese definition of space and their cognition of whetherspace is finite of infinite and their knowledge of the absoluteness ofspace direction are analysed.The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space in ancient China is evaluated.Key words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 ancient China,concept of timeand space对空间特性的认识,是古人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空间观念,研究科技史,有必要对之加以探讨。
1关于空间的定义在对空间概念的抽象上,古人有多种说法,常见的是用空间的三维性来定义空间。
《管子》书中有《宙合》篇,后人解曰:“四方上下曰合”,“合”即为抽象意义的空间概念。
由“四方上下”着眼进行定义,显然是强调的其三维性。
除了用“合”表示空间以外,古人更多地则是以“宇”表示空间。
据《文子·自然》篇记载:“老子曰:……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这就是一例,它也是着眼于空间的三维性的。
在历史上,类似说法很多,表明它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空间表示方法。
《庄子·庚桑楚》对空间的定义则强调其客观实在性,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
子曰“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给出三种古代宇宙观。
子曰“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给出三种古代宇宙观。
古代宇宙观有很多种,以下是三种比较典型的:
1、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说:中国古代认为地球是平的,四面环水。
天空则是一个巨大的圆盘,周围有四个方向和七颗行星,太阳和月亮绕着天盘运动。
这种宇宙观念被称为“天圆地方说”,在中国古代一直被广泛接受和传承。
2、印度教的轮回说:印度教认为宇宙不仅包括物质世界,还包括精神世界。
整个宇宙是由无始无终的轮回组成,人们的灵魂也会在轮回中不断转世投胎。
这种宇宙观念与印度教教义紧密相关,被认为是一种精神上的理解。
3、古希腊的天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是由一个巨大的天球包裹着地球组成,天球上有恒星、行星和太阳等天体。
这种宇宙观念被称为“天球说”,对后来欧洲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宇宙观念虽然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中出现,但都试图解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中国古代时空观和广义相对论的异同
中国古代时空观和广义相对论的异同中国古代时空观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广义相对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它们对于时空的理解和解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首先,中国古代时空观主要以天文观测和宇宙观念为基础,而广义相对论则是现代科学的成果,是由爱因斯坦提出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时空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天文观测和宇宙观念。
他们认为宇宙是一个层层叠加的结构,上有九天,下有九幽,而人类所在的地球位于中间。
同时,古代中国人还相信宇宙存在着天地之气,天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他们认为时间是以天体运行为基础的,一年四季、昼夜交替都是由于天体的运行所致。
相比之下,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基于数学和实验的理论,主要用来描述重力和时空的弯曲。
它认为时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像中国古代观念中那样分层次的结构。
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著名的等效原理,即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物理定律都具有相同的形式。
这一理论还预测了黑洞、宇宙膨胀等现象,并且通过多次实验证实了这些预言。
尽管中国古代时空观与广义相对论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它们都试图解释和理解宇宙的本质。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和推测,试图揭示宇宙的奥秘。
而现代物理学家则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试图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其次,它们都认识到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古代时空观中的天地之气和广义相对论中的时空弯曲都表明,时间和空间是相互联系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时空观和广义相对论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它们对于时空的理解和解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古代时空观主要基于天文观测和宇宙观念,而广义相对论是现代科学的成果,是一种基于数学和实验的理论。
尽管存在差异,它们都试图解释宇宙的本质,并认识到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观点和理论的发展,为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思考方式。
千人智库:中国古代先哲的时空观
千人智库千人智库:中国古代先哲的时空观在一般人看来,“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比较狭窄的,就表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其它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有时甚至仅仅表示前者。
这种认识观念是把时间排斥在外的。
西方科学界认为,对宇宙的时空性解释起源于法国数学家庞加莱。
之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建立了相对论,抛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点,这样就完全把时空糅合在一起了。
但是根据中国古代文献可知,远在庞加莱和爱因斯坦之前,中国的先哲们就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汉斯出版社期刊《哲学进展》2013年8月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东莞理工学院数学教研室的作者熊辉,蔡思洁从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理解、古人的时间主控观和古人对宇宙的时空性等成就的态度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古代先哲的时空观。
《辞海》对宇宙的解释是:“宇,空间的总称;宙,时间的总称。
”这样的解释来自何处呢?先来解释下“宇”和“宙”这两个字本身。
《说文》曰:宇,屋边也。
即宇的本义为屋檐,又表示上下四方、天地之间,如词语“寰宇”、“宇内”等。
更可以引申为疆土、国家的意思。
宙,本义为栋梁,《说文》曰:“宙,舟舆所极覆也。
”由于覆在屋极上的栋梁是长而直的,因此被引申为时间。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若将“宇”和“宙”这两个字合成一个词,那么就表示时间和空间的总称,我们今天称之为时空。
这种对宇宙的时空解释在中国有多久的历史了呢?“宇”和“宙”两观念的简明界说,起源于《尸子》。
《庄子》和《淮南子》中对宇宙的解释都有可能是引自于《尸子》。
至少在2300年前,我国就已经有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掌握了宇宙的真实含义。
在中国的古代经典中,充满了对时空是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的文字描述。
除了像《庄子》这种哲学典籍外,诗词曲赋等文学作品中也随处可见。
如:用时间的跨度来描述空间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龄·出塞),用空间的跨度来描述离别时的时间“孤帆远影碧空尽”(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还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印红;唐·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例子俯首皆是。
周易中的时空观
《易经》的时空观是中国古代对时间和空间的一种理解和观念,它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为基础,将宇宙看作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
在《易经》中,“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
时间和空间在《易经》中被看作是密切相关的,不可分割的。
同时,《易经》中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等概念,表达了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对应关系。
例如,“二分”对应着空间的东、南、西、北,象征着四季的变化和昼夜的交替;“二至”则代表阳和阴两种力量的此消彼长,象征着生长和衰亡的过程。
现代数学中,空间被划分为四级:点线为一维、平面为二维、立体为三维,而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空间又增加了一维,即时间轴,这使得空间变成了四维。
《易经》中的时空观与此相似,它也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密不可分的,同时时间和空间也是相互转化的。
综上所述,《易经》的时空观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观念,它与现代数学中的时空观念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有关于宇宙的知识
有关于宇宙的知识浩瀚的宇宙是哪里来的?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有关于宇宙的知识,希望大家喜欢!宇宙基本知识历史资料《文子自然》:已知的宇宙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在这种观念之下,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
所以宇宙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
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独特智慧。
宇宙两字连用,最早出自《庄子》这本书,同时,《庄子》一书还给出了一种更抽象的宇宙定义。
他说:出无本,入无窍。
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
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
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现代学者张京华将其译为:有实体存在但并不固定静止在某一位置不变叫做宇;有外在属性但并没有固定的度量可以衡量叫做宙。
此种宇宙定义与时空无关,与现代宇宙观有相似之处。
但长期未被人们接受。
关于宇宙的概念结构观念众多的观点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做出推测。
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
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
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
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也有一些人认为,地球只是一只龟上的一片甲板,而龟则是站在一个托着一个又一个的龟塔...地球原来是球形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
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摘要:本文对于中国古代的时空观作出了一点简要的说明,包括宇宙的演化、时间观、空间观以及现代宇宙时空观的几个重要的发展理论,如红位移奇观、宇宙大爆炸论、宇宙稳态论和稳态论的崩溃。
关键词:宇宙的演化,时间观,空间观,红位移奇观,宇宙大爆炸,宇宙稳态论,稳态论的崩溃。
一、引言千百年来,人们都在寻找宇宙的本体到底是什么。
正是因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在其他许多问题的认识上也就没有得到澄清,甚至完全颠倒,以非为是,以妄为真。
然而也因为人类的社会总是在前进着,所以这个问题也吸引了许多古圣先贤费心地研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论断——无论真妄或是否完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一直以其强盛的国家政权、辽阔的疆域国土、先进的封建文化、灿烂的古代文明, 独立特出于周围各国之上, 因此,中国古代圣贤留给我们后辈的对宇宙时空的资源也叹为观止!本文尝试用概括的方法,简略叙述和探究一下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
二、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1、宇宙的演化从客观的宇宙的形态上说,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共有六种: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昕天说、穹天说、安天说。
盖天说:这是创立于商代的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学说,认为天是帽子,地是棋盘,天圆地方,当然天比要地大一些了。
看看中国历史上的主流钱币的形状,就可以轻易地理解盖天说了。
浑天说:创立于周朝,但东汉张衡为集大成者,制成了浑天仪,著有《浑天仪图说》。
认为天是个鸡蛋,地是蛋黄,悬在天中间,日月星辰就像是在蛋壳上跑来跑去的小虫子。
宣夜说:宣夜者,彻夜不眠也,说明这是大量天文观察得出的结论。
认为大地是一个球状实体,而日月星辰全是气体,漂浮于也是气体球的天空中。
此说创立于周朝,比较著名的反映这一理论的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杞人忧天》。
昕天说:昕者,太阳运动也。
此说是盖天说的改进型,认为天像一个车轮,会转动,所以天体在运行。
穹天说:穹者,房顶也。
此说也是盖天说的改进型,认为天是一个球状的壳,而且还会转动,带动了天体运行。
安天说:安天者,天不动也。
这是宣夜说的改进型,也是中国古代宇宙观中最接近现代思想的一种,认为天是不动的,是无边的,是永恒的,日月星辰各依轨道在天中运行,而球状的大地在天的中间转动,使我们觉得天是动的。
从宇宙的演化方面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不变说、循环论、演化说。
主张宇宙不变的,以《庄子知北游》记载的孔子师徒的对话为代表: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
••…•无古无今,无始无终。
”晋朝郭象注解这段话说:“言天地常存,乃无未有之时。
”即是说,古时与现今一样,宇宙并不存在生成演化问题。
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之说,亦可归于此类理论。
用循环论观点解释宇宙生成演化,这在《庄子》书中已有萌芽,佛教的传入,加重了这种倾向,最终形成了一套精致的宇宙循环论学说。
《隋书经籍志》对这一学说有所描述:“佛道天地之外,四维上下,更有天地,亦无终极。
然皆有成有败。
一成一败谓之一劫。
自有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
”这一学说对中国人影响颇大,在后世一些哲学家和文学家身上,屡屡可窥此说之影子。
但是,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宇宙逐渐生成演化的观点。
这一观点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比较普及。
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反映出上古先民对宇宙起源的认识,即已透露出宇宙早期是浑沌的,经过演化逐渐形成后世所见形状的思想萌芽。
诗人屈原脍炙人口的诗篇《天问》,开篇伊始就提出了与天地起源有关的问题,也反映了这种认识。
哲学家老子则直截了当提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首创五德终始学说的驺衍,善谈天事,齐国人称其为“谈天衍”,他主张宇宙创生学说,到处“称引天地剖判”,推演“天地未生”。
驺衍的学说在当时诸侯国中受到普遍欢迎,司马迁的《史记孟荀列传》对之有生动记述,很能说明问题。
承认宇宙是逐渐生成的,必然要回答一个问题:宇宙由何而生?老子《道德经》回答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庄子庚桑楚》也说:万物生于无有。
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
”这样,就又出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有”,什么是“无”?这里先提一个奇怪的论断:“有”的本质是空虚不实、空幻不定、空寂不存;“无”的本质反而是充盈不虚、恒常不变、独立不依!乍看到这样的论断,觉得似乎它提反了——其实不然!天地万物分明实实在在,为什么说是空虚的呢?先谈“有”之空虚不实。
X科学常识告诉我们:物体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分子之间有空隙,原子之间有空隙,原子内部更有巨大的空隙——原子核的直径还不到整个原子的万分之一,如果把一个原子放大到篮球场那么大,原子核只等于这个球场中间的一颗绿豆或是一粒芝麻。
微观世界如此,宏观世界也是如此。
茫茫宇宙,星球点点,简直就像空屋之中飘浮的粒粒尘埃。
可见,无论微观还是宏观,所谓“实有”都不过亿分之一乃至万亿分之一,岂非空空如也?X6?B0 其次谈“有”之空幻不定。
从辩证的观点看,一切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
正如有位哲人所说:“没有人能够第二次涉入同一条河流。
”因为,任何一条河流的河岸、河床、河水都在不停地变化,哪怕你刚从河里上岸又返身涉入这条河,后一分后一秒的这条河已经不是前一分前一秒的这条河了。
天地万物看起来真真切切,但是就实质而言,则既是它又不是它,因为后一分后一秒已不同于前一分前一秒。
如此变化无常,虚幻不真,即“空幻不定”之所谓。
再次,谈“有”之空寂不存。
天地万物之存在是无可置疑的,然而,一切有形有象的实体都有其“寿命”,“寿命”一终便不复存在。
“寿命”之长短各不相同,短的(如某些基本粒子)只有几秒钟,长的(如各大星系)可达若干亿年。
但无论其“寿命”长短,都有限度,因而从本质上看,一切“有”的存在都是暂时的,都要归于毁灭,归于空寂不存。
既然连太阳、地球之类的天体都要归于毁灭,那么功名富贵之类的人间事务就更是瞬息万变,无可久留的了。
这就是中国佛法中的对宇宙之“有”的观点看法!所谓“无”,自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另一种无形无象、不具备质量、不占有空间却又充斥于空间的存在。
首先谈“无”之充盈不虚。
“无”之充盈,乃因其无边无际,遍满环宇,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似乎一无所在,然而具有能量,载有信息,实则无所不在。
因此,“无”是其大无外、充盈整个宇宙的。
“无”之不虚,乃因之极细极微,其小无内(没有内部结构),不可再分。
因此,“无”是不可分解、不含间隙的实在。
其次谈“无”之恒常不变。
所谓“恒常不变”,并不是一片死寂、不含生机。
《老子》说“有生于无”,正说明“有”是由“无”变现而来。
然而,不论如何变现不息,其总量依旧不增不减,衍生了“有”却不离于“有”——包围着“有”,渗透于“有”,组成于“有”。
包围着“有”,作个形象的比喻:一切有限的“有”的个体,都象水中的悬浮物,“浸泡”于无限的“无”,绝对找不到摆脱“无”之包围的“有”。
渗透于“有”,比如一块巨石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假设在巨石的中心挖个密封的空洞,那空洞之中也照样充盈着“无”。
而且,就连石头内部的分子之间、原子之间以及原子内部,也都充盈着“无”。
“无”渗透于一切物体之中,绝对找不到拒斥了“无”之渗透的物体。
组成于“有”,例如一个原子,在原子核与电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这个空隙正是“无”。
这个“无”,本身就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正因为这个“无”的存在,原子才成其为原子;倘若剔除了其中“无”,原子也就变成“核子”,而不再是原子了。
整个宇宙都充盈着“无”,任何局部的“无”都与整体的“无”全息对应,毫无差异。
世上有万千种“有”,却绝无第二种“无”。
所以说,“无”是恒常不变的。
再次,谈“无”之独立不依。
我们前面谈到,作为宇宙本原的“道”也就是“无”。
“道”是“先天地生”的,“无” 自然也是先天地生、伴天地长、后天地存的。
任何一个天体都有毁灭之期,而当其毁灭之后,“无”依旧长存不灭。
可见,一切具体的“有”都是有限的(空间有限,时间有限),“无”则是绝对无限的。
“无”生发着“有”,却并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有”。
此即“独立不依”之所谓。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中的“道”,即道家所说的“无”、“无极”;所谓“道生一”,即“无极”显化而为“太极”;所谓“一生二”,即“太极”分化而为“阴”、“阳”;所谓“二生三”,即“阴”、“阳”相济而为“三才”(天、地、人);所谓“三生万物”,即天、地、人相互作用而衍生为万事万物。
2、时间观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基本物理量,中国古人对时间观念进行过内容丰富的探讨。
这一探讨首先体现在古人对时间的抽象定义上。
古人在谈论抽象的时间概念时,常常用“宙”表示时间。
早在《管子》书中,就有《宙合》篇。
西汉刘向对这一篇名的解释是:“古往今来曰宙也。
”可见,这里的“宙”指的是抽象意义的时间。
“古往今来”的说法,表明古人是从时间的流逝性及流逝的不可逆性角度出发定义时间的。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墨经》对时间概念的讨论,最具分析精神,它具体讨论了时间的定义、时间的构成要素、时间与运动的关系等。
在《墨经》中,时间被抽象称为“久”,其具体定义为:《经》:“久,弥异时也。
”《说》:“久,古今旦暮。
”这是说,时间概念是各种不同具体时刻的总称。
像“古、今、旦、暮”,这些都是具体的时间名称,它们的总和就是抽象的时间概念。
《经》:“始,当时也。
”《说》:“始,时,或有久,或无久。
始,当无久。
”《淮南子•原道训》中还有一段话,形象地描述了运动与时间的关系:“拘囹圄者,以日为修;当死市者,以日为短。
日之修短有度也,有所在而短,有所在而修也,则中不平也。
”中,指的是人的内心。
这里认为,一天的长短本来是一定的,有人感觉它短,有人感觉它长,是由于他们内心不平静的缘故。
这段话把时间流逝的客观性及人们对之主观感觉的不确定性做了清晰区分,表明了对时间概念认识的深化。
古人在探讨时间特性时,还涉及到同时性问题。
这些涉及多见于神话幻想之中。
例如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就多处提到“天上一日,下界一年”的说法,《述异记》中有“烂柯山”的传说,亦属同类。
古代文学作品中此类说法甚多,俯拾皆是。
这些说法都主张不同场合时间流逝快慢不同,这与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主张的同时相对性,在结论上有相通之处。
但应指出,二者的基础及内涵完全不同。
中国古人的提及,主要是出于对尘世仙境差别的憧憬,并将这一差别用时间流逝反映出来,是文学艺术想象力所致,没有科学基础。
在中国的时间观念发展史上,元初耶律楚材率先涉足地方时概念,这是值得一提的。
事情起源于对一次月食的观察,根据当时通行历法《大明历》的推算,食甚应发生在子夜前后,而耶律楚材在塔什干城观察的结果,“未尽初更而月已蚀矣。
”他经过仔细思考,认为这不是历法推算错误,而是由于地理位置差异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