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入蜀》阅读鉴赏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送何遁山人归蜀》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送何遁山人归蜀》含答案
(2013·福建卷·T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分)
答:
【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
“绿”本为形容词,但在第一句中“绿”字却展现出在春风吹拂下草木生发、万物复苏的动态过程,有化静为动之效。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
答:
【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赏析评价的能力。
本诗三、四两联采用虚写手法,我们可以从虚写的具体内容、产生的艺术效果角度来分析。
《送友人》阅读答案
《送友人》阅读答案《送友人》阅读答案1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7.(1)诗交代送别时间、地点的一句是。
(1分)(2)“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描写在诗有什么作用?(3分)(3)说说诗“天涯去住泪沾巾”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答案:7.(1)(1分)峡口花飞欲尽春(2)(3分)“花飞欲尽春”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又渲染了送别时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3)(2分)“天涯去住泪沾巾”写出司空曙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与惆怅伤感;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体现其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友人》阅读答案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人简介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
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
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
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
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那首诗中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
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宋]黄庭坚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释】①此诗是黄庭坚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一幅横竹画而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两句中“吐”表明黄斌老创作动机非凡,故画出的竹气势峥嵘,不同凡响。
B.第三、四句把竹子比作“偃蹇”之卧龙,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
C.第五、六句描述黄斌老在晴明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D.第七、八句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突出黄斌老画技高超。
(2)黄斌老笔下的竹子为全诗的情感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备战高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附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释】①部曲:即部属。
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
②急急符:紧急命令。
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
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
④於菟:楚人“谓虎於菟”,即虎的别称。
(1)对全诗进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 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 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 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 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2)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送别之情。
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
②先公后私的情怀。
只要部属有着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分析】(1)C项,“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错误,从诗中来看,“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是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这应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
故选C。
(2)从诗歌的标题“送湖南部曲”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这基本上已经指明了情感的方向;再看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前一句以一个“送”字着重点明送别之情,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后一句是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化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48古代诗歌阅读真题专练
专题49 古代诗歌阅读——真题专练一、(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
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
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送客入蜀》杨凝唐诗鉴赏
《送客入蜀》杨凝唐诗鉴赏
【原文】
送客入蜀
剑阁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
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
【赏析】
这首送行诗,艺术上有三点特色:
首先,唐人多送行诗,其写法,或写离筵、临歧之际的别绪,或抒送别之后的离情,或凄别后。
杨凝这首诗却独具匠心,写临别前日之预想次日的送行;;别在明朝,今日却已在想像明日送别处、行人途经处、入蜀处,亦即未曾相别而别绪已先萦怀,如此构思,更见别情深挚,故而于送行诗中,可谓别开生面之作。
其次,唐人送行诗,述及友人别后所经旅途,往往由近及远,而此诗则另辟蹊径,叙写客人的行程由远而近:剑阁,又名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客人入蜀处;梁山,在今陕西南郑县东南;;客人中途所经之地;子午关,《元和郡县志》:“子午关在京兆府长安县南聚力”;;
明日临歧处,亦即客人初发之地,诗人以想像之词,将旅程一一逆向写来,其旨在既着意突出了行人去处的迢遥感;;空间距离之大,送者唯梦想间方能去得,又渲染了关山的阻隔感;;由“迢迢”蜀路而“绕”梁山而方至相别处,从而表达了相忆路漫漫、相聚难上难,因而更加难舍难分的惜别意绪,章法之奇绝,用意之婉曲,较之顺路写去,更具一种别离的沉重感。
最后,这首诗叙写离情别绪,既未作哀伤之语、发唏嘘之声,亦无一览无余的直说,然而其深挚之情愫,不但见于前日之萦怀中、迢迢之梦想间,且亦见于送行者在秋雨槐花背景下目送行者“骑马摇鞭去”的特写镜头中,通篇不明言离情而怅别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既含蓄蕴藉又基调明快,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语似浅而情愈深。
【作者介绍】
杨凝。
大历时人。
生平事迹不详。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李白《送友人入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送友人入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原诗】: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①见说:听说。
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
②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
③蜀城:成都。
④升沉:指功名得失。
⑤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翻译】: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
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著马头上升翻腾。
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著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赏析】: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
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送友人入蜀》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
诗作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体现了诗人文笔和思想都很成熟的特点。
【阅读训练】:(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4分)(4)、作者在最后一联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做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山上蜀道景致,“绕”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
远景。
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送友人》《送友人入蜀》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送友人》《送友人入蜀》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乙】送友人入蜀[唐]李白见说蚕丛路①,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释】①蚕丛路:指入蜀的道路。
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
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生活,以卖卜为生。
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
小语:这两首诗都是李白为了送别友人而作。
【甲】诗首联中,诗人用“”“”描绘了一幅色彩清新明丽的图景,虽未写送别之事,其不舍之情已露端倪。
小文:而【乙】诗颔、颈两联写景。
颔联中“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颈联则写出了秦栈和蜀城的风景瑰丽、优美动人。
小语:这两首诗虽然都是送别诗,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甲】诗中,诗人借马鸣声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
小文:【乙】诗中,则用君平占卜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友人的劝勉,寄寓了自己在政治上被人排挤的感慨。
【答案】青山白水狭窄险峻不舍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详解】(1)(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
甲诗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所以(1)处填写:青山;(2)处填写:白水。
(3)本题考查炼字。
乙诗写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
“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送友人入蜀》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送友人入蜀》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送友人入蜀①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平静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
从“见说”一词可知。
B.颔联写人在栈道上走,“起”、“生”二字,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
C.尾联用典,婉转地启发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借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渴望归隐。
D.本诗着眼于送别,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
4.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颈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3.C4.“笼”和“绕”。
“笼”,笼罩;写出山上树木繁茂、枝叶婆娑、笼罩栈道的景象,生动传神写山上蜀道景美。
“绕”,环绕;写出山下春江环绕蜀城,形象贴切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
由近景到远景相互映衬,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
C.“借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渴望归隐”错,尾联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又寄寓作者本人在长安政治上遭人排挤的深深感慨,但是没有淡泊名利渴望归隐之意。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的意思是花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此联中的“笼”和“绕”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
前句中的“笼”是“笼罩”的意思,包含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
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
李白古诗《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优秀)
李白古诗《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优秀)送友人入蜀篇一[唐] 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李白《送友人》译文鉴赏及赏析篇二《送友人》唐代: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送友人》注释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
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兹:声音词。
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送友人》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
《蜀道难》同步练习(含答案)
《蜀道难》同步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①。
注释:①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中的“蚕丛”与《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意义相同。
B.颈联中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描绘了一幅瑰丽的蜀道山水画卷。
C.尾联写作者告诫友人一定不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
D.本诗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风格清新俊逸,开阖顿挫,变化万千。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典故,含蓄蕴藉。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B.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黄庭坚《登快阁》)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3.《蜀道难》和《送友人入蜀》都是写蜀道,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入蜀①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这首诗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
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占卜为生。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
首联从蜀道之难写起,但与《蜀道难》强烈感叹的写法迥然不同,这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
B.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想象奇特,境界奇美,形象地表现出入蜀道路之险,隐含着对友人的关切担忧。
C.尾联含蓄蕴藉,语短情长,借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升沉应已定”的羡慕,又暗含着对自身浮沉难测的感慨。
送何遁山人归蜀 阅读附答案
送何遁山人归蜀阅读附答案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 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 杜鹃:又名子规。
‚息机:拜托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炼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解析:首先,绿是指树的姿态,它和春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因春风到来,树才变绿。
所以以树绿来写春风的活力。
【思路点拨】解答诗歌中的炼字题,首先解释字在诗歌中的具体含义,其次明确这个字是在写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最后明确所炼的字的效果。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 答:
。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到家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
送何遁山人归蜀 阅读答案附赏析
送何遁山人归蜀阅读答案附赏析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2分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4分【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
只要巧妙地抓住绿这个形容词的用法,结合上下文分析,就能写出答案。
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
考查的是表现手法中抒情手法的运用,题目已经告诉是借景抒情,并且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社燕客归息机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为何遁山人,山人一般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
根据题目中的归蜀一词可知,何遁山人是要回在蜀地的家。
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
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
此诗全用想象,读来却无重复累赘之感,何也?诗人想象的角度不同使然。
根据诗人想象的角度,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后两联为一层。
我们先看前两联。
这两联是从何遁山人远在蜀地的孩子的角度进行想象。
《送人之巴蜀》《好事近 分手柳花天》《辛苦吟》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吴本泰《送人之巴蜀》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送人之巴蜀[明]吴文泰烟波迢递古荆州,君去应为万里游。
倚棹遥看湘浦月,听猿初泊渚宫秋。
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
若见东风杨柳色,便乘春水泛归舟。
1.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请简要赏析。
(6分)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第三联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5分)【参考答案】:1.诗人的感情经历了由惜别到祝愿再到期待的变化过程。
(2分)秋月生凉,猿啼凄清,离别时诗人感到惆怅伤感。
但是云开巫峡、千峰尽出,明朗壮阔的气象传达出诗人对友人征程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
而东风杨柳、春水归舟的明媚图景,又饱含着诗人期待友人来年春天轻舟归来的深挚情意。
(4分)2.①联想、想象(虚实结合)。
巫峡多云雨、巴江路难行,此时诗人在古地荆州送友人至巴蜀,自然希望友人的必经之地巫峡“云开”雾散,巴江“一字”无阻。
(2分)②寓情于景。
巫峡雾散,千峰尽出,“巴江一字”,顺畅无阻,寄寓了诗人对友人征程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
(2分)③(答对偶或夸张并有简要分析,得1分。
)陈维崧《好事近·分手柳花天》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好事近[清]陈维崧①夏日史蘧庵②先生招引,即用先生喜予归自吴阊过访原韵。
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
转眼葵肌③初绣,又红欹阑角。
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
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
[注]①[陈维崧(1625—1682)]江苏宜兴人,历明、清两朝。
科举数不利,遂游食四方。
②[史蘧庵]名可程,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同祖弟,明崇祯十六年进士。
清定江南后,未出仕,流寓江南,常与陈维崧诗酒唱和。
③[葵肌]应指蜀葵,又名一丈红,夏天开红花。
柳花天:即暮春,杨柳飞花时节。
雪:指柳絮。
晋时才女谢道韫咏雪,有“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此处是反用。
葵肌:指葵花。
欹(qī):倾斜。
吾徒:我辈,我们。
索索:风声。
1.说明“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两句的含意。
(3分)2.“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3.“忽凉风索索”,以景作结,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窗外,白白的柳絮像雪一样漫天飞舞,(1分)点出分手的季节是春天。
【最新2019】送人之巴蜀(吴文泰)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1页)
【最新2019】送人之巴蜀(吴文泰)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送人之巴蜀(吴文泰)阅读答案
送人之巴蜀
[明]吴文泰
烟波迢递古荆州,君去应为万里游。
倚棹遥看湘浦月,听猿初泊渚宫秋。
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
若见东风杨柳色,便乘春水泛归舟。
8.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请简要赏析。
(6分)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第三联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5分)
【答案】①联想、想象(虚实结合)。
巫峡多云雨、巴江路难行,此时诗人在古地荆州送友人至巴蜀,自然希望友人的必经之地巫峡“云开”雾散,巴江“一字”无阻。
(2分)②寓情于景。
巫峡雾散,千峰尽出,“巴江一字”,顺畅无阻,寄寓了诗人对友人征程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
(2分)③(答对偶或夸张并有简要分析,得1分。
)。
2019-2020-《送人之巴蜀 吴文泰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页)
2019-2020-《送人之巴蜀吴文泰>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送人之巴蜀吴文泰>阅读答案
《送人之巴蜀》阅读答案
[明]
烟波迢递古荆州,君去应为万里游。
倚棹遥看湘浦月,听猿初泊渚宫秋。
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
若见东风杨柳色,便乘春水泛归舟。
8.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请简要赏析。
(6分)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第三联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5分)
8.诗人的感情经历了由惜别到祝愿再到期待的变化过程。
(2分)秋月生凉,
猿啼凄清,离别时诗人感到惆怅伤感。
但是云开巫峡、千峰尽出,明朗壮阔的
气象传达出诗人对友人征程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
而东风杨柳、春水归舟的明
媚图景,又饱含着诗人期待友人来年春天轻舟归来的深挚情意。
(4分)
9.①联想、想象(虚实结合)。
巫峡多云雨、巴江路难行,此时诗人在古地荆
州送友人至巴蜀,自然希望友人的必经之地巫峡“云开”雾散,巴江“一字”
无阻。
(2分)②寓情于景。
巫峡雾散,千峰尽出,“巴江一字”,顺畅无阻,寄寓了诗人对友人征程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
(2分)③(答对偶或夸张并有
简要分析,得1分。
)。
李白《送友人入蜀》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送友人入蜀》阅读答案及赏析李白《送友人入蜀》阅读答案及赏析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送友人入蜀》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这首诗作于天宝二(743),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①见说:听说。
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
②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
③蜀城:成都。
④升沉:指功名得失。
⑤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4分)(4)作者在最后一联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做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山上蜀道景致,绕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
远景。
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
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
(2)到蜀地去的路,险阻崎岖很不好走。
直立的山崖在人的面前耸立,白云靠近马头飘浮。
芳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环绕着美丽的成都城。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送友人》古诗原文及赏析
《送友人》古诗原文及赏析《送友人》阅读答案篇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友人南归王维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注]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
悬知:料想。
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
”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15、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6分)答案:14、C(“羡慕”“追随”之意不存在,颈联倒是有一些对友人的劝勉、慰藉之意)15、衬托。
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单。
用典。
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
想象。
整首诗以想象贯串全诗。
首联想象友人到家时的家乡的景象;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美好。
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而望的情景。
(每点2分)《送友人》【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篇二城、郭城本义为城墙,古时建邑立都先要建城池作防务之事,《说文》“城,以盛民也,从土成,成亦声。
”段玉裁注:“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
”古时指墙的同义词很多,像“墉”“堵”“垣”“墙”等。
如仔细考究,现代汉语常用的“墙”字,《说文》日:“垣蔽也”。
段玉裁“垣”下注日:垣自其大言之,墙自其高言之。
可见,墙字强调的是遮蔽、保护功能,与“城”义最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送友人入蜀》,完成练习。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①见说:听说。
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
②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
③蜀城:成都。
④升沉:指功名得失。
⑤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首联平静点出蜀道“崎岖不易行”的题旨。
B . 颔联则化虚说为“实感”,紧承“崎岖”二字。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尽显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诡异。
C.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则灵笔一转,由险峻奇诡而优美瑰丽,清丽明畅。
D.尾联则以旷达顺适之情,劝慰友人进入蜀地当积极追求功名。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6分)
诗歌阅读参考答案:
1.D
2. 此联中的“笼”和“绕”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笼”:笼罩,写山上蜀道景致,表现了树木繁茂幽深、峰壑起伏陡峭的景象;“绕”:围绕,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
远景、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
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
诗歌鉴赏:
【翻译】: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
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著马头上升翻腾。
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著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赏析】: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
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送友人入蜀》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
诗作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体现了诗人文笔和思想都很成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