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重点总结
社会保障学重点
社会保障学重点1.社会保障的定义: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2.社会保障的基本结构:在中国,社会保障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3.社会保障的必备要素:1)依法建立2)突出以人为本3)具有经济福利性4)属于社会化行为4.社会保障的三个层次:1)经济保障2)服务保障3)精神保障5.社会保障的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6.社会保障的功能:1)稳定功能(“精巧的社会稳定器”/“减震器”)2)调节功能(在第一层次上有效调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在第二层次上直接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在第三层次上还直接调解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还对市场体系起调节作用)3)促进发展功能4)互助功能5)其他功能(如防控风险)7.社会保障的特征:1)公平性特征:①保障范围的公平性②保障待遇的公平性③保障过程的公平性2)社会化特征:①制度的开放性②筹资社会化③服务社会化④管理与监督社会化3)福利性特征4)法制规范性特征5)多样性特征:①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日益多样化;②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也呈现不同的模式;③项目结构多样化;④水平结构的多样化6)刚性发展特征8.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 2)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3)责任分担原则;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5)其他原则(互济性原则、法制性原则等)9.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1)经济因素(重要影响因素);2)社会因素(基础性影响因素);3)道德伦理因素(又一重要因素);4)政治因素(特别关注的因素)10.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背景(工业化的产物,它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令为起始标志)详见P51 1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1)立法先行;2)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3)协调发展(各具体项目、各子系统协调发展);4)多样化发展12.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P67~8113.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1)共性:①都是基于对特定风险损失分担的社会化机制;②都进行风险转移;③都以给予损失赔偿或保险金给付等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④充足的基金是两种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⑤都具有为偶然性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的特征2)区别:①性质不同;②经营目标和经营主体不同;③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不同;④保险责任主体和所有者权益不同;⑤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不同;⑥被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不同14.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1)社会救助;2)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遗属,残障,护理);3)社会福利(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其他);4)军人保障;5)补充保障(慈善事业,社区服务,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家庭保障)15.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1)以劳动者为核心;2)责任分担;3)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合; 4)互助共济;5)现收现付16.社会保障基金的定义:是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取、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
《社会保障》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特点:(1)无法制约束,并非固定经常的措施;(2)所提供的救助是一种恩赐行为;(3)救济活动十分有限。
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自然经济条件下是家庭保障,靠的是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的帮助渡过难关;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下,出现两极分化,政府采取措施;在手工生产时代,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费用也有家庭承担。
3、促进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条件必要条件:社会化大生产以市场经济的建立充分条件:劳资矛盾尖锐与工人运动兴起技术条件:社会互助组织及商业保险的产生4、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理论依据(1)国家干预主义(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施穆勒、布伦坦等提出福利国家理论,强调政府的干预作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实施社会保险,缓解劳资矛盾。
(2)福利经济学理论(1920年英庇古提出,认为收入均等化,即一个人收入越多,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小。
收入转移就是主张由政府向富人征税,补给给穷人。
):社会的福利岁国民的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社会福利随收入的均等化而增大。
(3)凯恩斯主义(1936年凯恩斯提出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建立累进税制和最低工资制):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增加有效需求。
(4)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计划(1942年贝弗里奇对英国设计“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
):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国民保障制度,对每个公民提供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
还提出了六项原则:基本生活资料补贴标准一致的原则;保险费标准一致的原则;补助必须充分的原则;全面和普遍性的原则;管理责任统一的原则;区别对待的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过程:A、萌芽阶段产生日期:封建社会晚期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发展5、互助组织以会员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创造了不以营利为目的、共同集资、互助互济的全新的保障遭遇风险人群基本生活的组织模式。
社会保障学重点
1.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2失业保险的支付办法:按本人失业前工资的一定比例支付;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按当地最低工资;按最低生活保障金。
3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条件:经济条件(现代社会保障制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家庭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条件:无产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4养老保险支付责任模式:给付确定制和缴费确定制。
5工伤保险的特点:补偿不究过错;个人不缴费;待遇较高;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
6养老保险收支模式: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7社会保障各子项目公平分配原则:社会救助(选择性原则、人道主义、受助权利、最低生活)社会保险(权利与义务、统筹互济)社会福利(普遍性与选择性结合)社会优抚(权利与义务结合)1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向:银行存款;国债;股票;投资基金;金融债券;期货期权;基础设施建设。
2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①社会保险型②福利国家型③强制储蓄型(新加坡模式,又叫公积金模式;)④国家保险型。
3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的区别:社会救助一词,有些也称为社会救济。
通常来说,救济是一种消极的救贫济穷措施,基于一种同情和慈善的心理,对贫困者行善施舍,多表现为暂时性的救济措施;而救助则更多反映了一种积极的救困助贫措施,作为政府的责任而采取的长期性的救助。
因此,政府的责任而采取的长期性的救助,是指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特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主要是对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其目标是扶危济贫,救助社会脆弱群体,对象是社会的低收入人群和困难人群。
社会救助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和安全网。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劳动者、企业(雇主)或社区、以及国家三方共同筹资,建立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因年老、工伤、疾病、生育、残废、失业、死亡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时,给予劳动者本人或供养直系亲属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学详细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一、名词解释社会保障体系: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
社会保障基金:指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来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经费。
企业年金:是企业举办的一项养老保险计划,员工退休后获得的养老收入,被称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支柱。
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一种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拱资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水平并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是一种按受益原则征收,由获得某种特定收入的纳税人缴纳,专项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直接税种,是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为筹措社会保障基金而开征的一种税。
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
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
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
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
最低保障线:又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国家为救济社会成员收入难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人口而制定的一种社会救济标准。
商业保险:所谓商业保险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运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由专门的保险企业经营。
社会保障:以立法的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稳定机制。
失业社会保险: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其因非个人原因而失去工作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向其提供一定物质援助或现金补助,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属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就业关联制度: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
它规定:享受年金或其他定期补助的权利,一般取决于工作或独立劳动时间(即工龄)的长短;家属津贴和工作保障则取决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
政府是所有保障待遇的最后保证人。
普遍保障制度: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
又称按“人头”补助制度,即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补助。
社会保障学重点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
2社会救济对象:无依无靠,完全无生活来源,遭受意外灾害一时无法维持生活者,有收入来源但收入水平低或仅相当于法定最低标准者。
3社会救济内容:贫困救济,灾害救济4社会保障功能:保障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劳动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精神文明进步5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英国在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标志着现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德国是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工人疾病保险规定,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残障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形成时期,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为标志全面发展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建立为起点1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2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3国家保险型保障模式4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6社会保障管理体制1政府直接管理模式2半官方的自治管理模式3商业保险管理模式7社会保障管理体质现状发展方向1社会保障立法有待加强2社会行政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3社会基金管理需要完善4社会体系需要完善8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1现收现付制2完全积累制特点:初期收费率高,见效快,长期收费率保持稳定,可形成储备基金3部分积累制特点:根据分阶段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缴费率,这与多层次社火保险体系的兼容度较高部分积累制的设计特征使之可以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制度的方式解决新老制度转轨期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储备金既可以应付意外指出又可用来投资9基金的筹资方式1缴费方式:即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方式优点在与强制征收时有一定灵活性2征费方式:征收社会保险税的方式优点在与具有强制性,负担公平,有利于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的提高10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的基本原则1安全,福利,流动性原则11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向1政府公债2金融资产3各类贷款4有形资产12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信托基金管理模式基金会管理模式商业经营性管理模式13现代养老保险的基本类型1投保资助型的养老保险模式三个层次普遍养老金,雇员退休金,企业补充退休金2福利国家的养老保险模式实行与职业相关联的养老金的同时,还是行普遍养老金计划3强制储蓄型养老模式(自我保障)14替代率分析:退休者养老金水平与其工资水平的比例15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1我国实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1)基本养老保险(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3)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2我国现阶段退休条件及待遇的规定1关于退休条件的规定男工人和男干部年满60,女工人年满50,女干部年满55,连续工龄满10年2特殊岗位待遇规定,男满55,女满45 2关于离退休待遇的规定退休:工人与干部退休,按月领取的养老金一般为工人工资的60——75%,领取到死亡位置离休:男年满60,女55,离开工作岗位享受离休待遇,发给本人退休前工资的100%的养老金16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覆盖面及参与资格1企业职工,自由职业者,城镇个体工商业及其从业人员都属于参加人员范围,从事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也才加原则上参照个体工商户的参保方法执行2城镇异地就业的职工和农民合同制职工要参加单位所在地的社会保险3中外双方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17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1社会统筹: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将上缴资金作统一调配,按统一标准发放,实现社会保险的共济性,一定程度上说服企业,行业间的不公平性2个人账户:将个人投保部分计入个人的名下,个人账户随职工调动可转移,职工死亡,个人账户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3部分积累制: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的筹资模式18企业缴费以企业上个月的全部工资总额为基数19基本养老保险待遇1享受条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职工个人缴费年满15年的2停发情形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提供本人居住证证明或其他相关证件的下落不明超过6个月,某亲属或利害关系人申报失踪或户口登记暂时注销户口的被判刑手贱执行或被劳动教养期间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20我国企业年仅制度的框架1建立条件1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2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3已建立集体的协商机制21年金,费用来源和缴费标准企业缴费不超过被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12,企业和职工缴费合计不超过上年度工资总额的1/622医疗社会保险的特点普通性,涉及面广,具有复杂性,短期性,经常性23医疗社会保险的支付方式1按照服务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算制,定额付费,按病种分类付费,工资制24医疗保险费用的分担方式1扣除保险,共付保险,限额保险25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框架1参保范围,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职工和退休人员2基本医疗保费由单位的个人承担单位缴纳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个人缴纳工资收入的2%左右3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个人缴费及单位缴费的30%左右划入个人账户4统筹基金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1个人账户主要支付小额和一般门诊费用或自购药品费用2统筹基金主要支付大额医疗费用或者住院治疗费用和部分特殊疾病的费用5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和支付限额1起付标准:一般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2最高支付限额一般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左右,2010年提高到6倍左右,山东省从2015年起提高到18倍3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个人也支付一定比例26我国现阶段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1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2企业补充医疗保险3商业医疗保险4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参保范围: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2)筹资标准”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与适当补助27目前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1困难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3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支出不合理4医疗资料非配不公28医疗机构改革1对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2促进医疗机构内部改革3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4实行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5调整医疗服务价格29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改革1调整药品价格管理形式2建立药品价格管理的灵敏反应机制3提高药品价格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4加强药品市场价格监督和检查30药品生产流通体质改革1推进药品流通秩序改革2加大药品监督管理的执法31我国失业保险制度1覆盖范围城镇企事业单位(包括农民工,不包括公务员)2资金筹集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职工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农民合同工除外)3领取失业保险的条件缴纳失业保险满一年,非自愿失业,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4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低于当以最低工资标准,高于i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失业保险金的申领程序所在单位出具证明,单位7日内将失业人员名单报社保经办机构职工本人可选是否领取失业保险,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审核,领取失业保险金32工伤社会保险原则补偿不过究原则,个人不缴费,因工伤残与非因工伤残相区别的原则,区别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原则,保障与赔偿相结合的原则,一次性补偿与长期补偿相结合的原则,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的原则二,确定伤残和职业病登记的原则33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境内各类企业及有雇工的个体商户,应为其职工或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认定范围1在工作期间,因工作原因收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受到事故伤害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旅行工作职责收到暴力的意外伤害的,患职业病的,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收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上下班途中,收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34以下情况视同工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或在48小时内抢救无限死亡的,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收到伤害的,职工远在军队服役,因站,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旧伤复发的35不得认定工伤因犯罪或违法治安管理伤亡的,自残或自杀的,酗酒导致伤忘,吸毒导致伤亡的36职业病的范围及其认定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37生活自理障碍的程度“完全不能自理,大部分不能自理,。
社会保障学重点整理
社会保障学重点整理社会保障学第一节社会保障概念一、社会保障释意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最早出现在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费城宣言》正式采纳了“社会保障”一词。
国际劳工组织的解释:“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养老、疾病预防或治疗、失业等风险提供保障的行为。
”各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和需要对社会保障的含义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和解释。
我国的界定:通过立法,动员社会社各方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一种社会制度。
三、社会保障内容及层次(一) 社会救济国家和社会对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层次中最低层次的保障制度,其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需求。
经费源于政府财政和社会捐赠,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
救助对象:①.无劳动能力、无依靠、无生活来源的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②.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③.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自然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
(二) 社会互助社会团体、工会、妇联、民间等群众团体组织开展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慈善救助等活动。
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以及政府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三) 社会优抚政府及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及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措施和制度。
优抚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人员:现役军人和武警官兵;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等。
(四) 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为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及增进整体国民福利水平,提供的各种各种文化教育津贴、家庭补充津贴、住宅津贴等,各种公共卫生、公共娱乐、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等。
2024年社会保障学总结(二篇)
2024年社会保障学总结尊敬的领导和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是2024届社会保障学总结报告的撰写人。
在过去的一年中,社会保障学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以下是我对2024年社会保障学的总结和评估的详细报告。
一、总体情况2024年,我国社会保障学继续秉持“人民至上、公正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致力于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质量和效率。
在政策研究、制度设计和实施监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政策研究2024年,社会保障学在政策研究领域深入开展了多项重要课题的研究工作。
其中包括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就业保障制度建设等。
通过对各领域的深入调研和案例分析,我们得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政策建议,为政府提供了参考和决策支持。
三、制度设计2024年,社会保障学在制度设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我们提出了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想,通过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协调和优化。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统筹管理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提高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实施监督2024年,社会保障学在实施监督方面加强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监督和评估工作。
我们通过对各地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加强了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保障了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五、问题和挑战尽管在2024年社会保障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不断增大,需要继续加大研究和政策支持力度。
其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此外,社会保障监管和评估体系的完善仍然需要加强。
六、展望未来展望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学仍面临诸多的挑战和任务,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不断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度设计,为政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重点
影响社会保障的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道德伦理因素政治因素。
社会保险制度的特征: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保障过程是规范性、强制性。
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尊重本国的国情,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努力追求社会化,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
福利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措施主要:削减福利支出,调整福利结构,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引入私营机制。
美国的政策调整或改革主要表现:调整社会保障指导思想,适当调整社会保障的目标,调整社会保障的有关内容,重视私营机构的作用。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所面临的的问题: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法制建设滞后,责任模糊,新制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完整性、协调性、层次性。
社会保险制度特色:预防性、补偿性、储蓄性、责任分担、互助共济。
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其他福利。
社会福利的特点:保障对象全员化,保险项目广泛,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水平弹性化。
社会保险型模式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以劳动者为核心,责任分担,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合,互助共济,现收现付。
福利国家模式及其所推行政策的主要特征:累进税收与高税收,普遍覆盖于全民共享,政府负责与保障全面,法制健全,充分就业。
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国家财政拨款,雇主和个人缴纳,社会筹集,其他渠道。
金融投资:储蓄存款、债券、股票。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补充保障。
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其他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方式:征税方式,征费方式,强制储蓄制,自由筹资。
社会救助基本特征:最低保障性、按需分配、权利义务单向性、社会救助还具有全民性。
民政部门相关机构:救灾救济司、最低生活保障司、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司、优抚安置局、政策研究中心。
社会保障学各章节重点知识点汇总
社会保障学第一章社会保险学导论一、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措施的总和。
社会保障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政府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应承担的基本义务。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1、法律强制性2、对象社会性3、福利性4、经济保障性5、机会公平性6、收支互济性7、待遇差别性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劳动者(一般是挣工资的劳动者)不涵盖资本家、企业主、雇主阶层(雇主)社会福利的对象是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优抚的对象是社会上一部分倍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军人及其家属三、社会保障的目的社会保障的经济目的是为了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社会保障的政治目的是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安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四、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的萌芽----社会救助(首出现于英国);社会保障的形成---社会保险(德国首推);社会保障的发展—社会福利五、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1、社会保障有利于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增长2、社会保障有利于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3、社会保障有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维护社会稳定,通过社会救助,可以保障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需要;通过社会保险,可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通过社会优抚,可以保障特定人口的生活需要;通过社会福利,可以保障全社会公民的生活改善与发展需要。
4、社会保障有利于兼顾公平与效率5、社会保障有利于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6、社会保障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六、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1、社会保障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2、社会保障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七、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1、社会保障以法律为依据,实行明显的强制性分配2、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使用的社会性3、社会保障形式多样,具有复杂性八、社会保障模式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的相关措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遇到各种风险事故时予以救助,使其不陷入贫困,对已处于贫困的发给社会保障津贴,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学--重点笔记
社会保障学1.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2.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补充保障3.社会保障的特点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保障性公平性4.四种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强制储蓄型5.支撑这种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呢?主要有三点:一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大。
二是高度发达的经济。
高度发达的经济和科技,是支撑“三高”政策的根本。
三是高素质的国民。
当然,北欧能够实行“三高”政策,还有一些其他条件。
如长期没有战争,对外奉行“中立”政策,国防开支少等,也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财富积累。
北欧能实行“三高”政策,高税负支付高福利,高福利培育高素质,高素质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还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政府官员的廉洁;(法制健全完善)二是医疗教育体制的优良高效,能把税负资源有效的使用。
6.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割的体系:在城市,建立起以国家保险为主体、以单位福利为补充的制度;在农村,则建立起以社会救济为主体、以集体福利为补充的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A、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B、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三项补充:C、农村社队集体保障D、社会救济E、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7.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第一,高度附属于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统包统配,不单是劳动保险,还包括公费住房、免费教育。
✧第二,平均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三,以单位身份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制度。
单位制是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典型特征。
✧第四,城乡二元结构化的制度设计。
1956 年以后,中国开始限制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居民自由流动,出台了户籍制度,对于城乡两个地区的居民进行严格的户籍身份管理。
8.对改革前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学重点总结
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相关知识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于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责任主体、事实依据、实施手段、基本目标、实施对象)社会保障: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达成政治目标。
社会保障内容三个层次:经济保障:从经济上保障国民的生活,它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实现,解决的是国民遭遇生活困难时的经济来源问题。
服务保障: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与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变化,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来满足国民对个人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
如安老服务、康复服务、儿童服务等。
精神保障:属于文化、伦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它突出地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人性化要求,属于更高层次的保障。
社会保障的总目标: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的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由于各种先天与后天因素(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的功能:稳定社会功能、调节社会、经济和政治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互助功能、防控风险、资本积累等社会保障的原则:公平性原则(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保障过程的公平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权利义务原则。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救助子系统、社会保险子系统、社会福利子系统、社会优抚子系统、补充保障子系统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三个特点比较):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和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却因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依据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2.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责任主体、实施依据和保证、资金来源、目标)3.社会保障的基本体系(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补充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VS社会救助VS社会福利)4.社会保障与消灭贫困的关系5.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异同6.社会保障法的形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地方规章、法律解释、条约与协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1.慈善事业时代(构成慈善事业的三大支柱)2.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3.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4.现代社会保障制度5.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特征6.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第三章养老保险制度一、养老保险定义及其特征二、养老保险模式【责任承担模式、资金筹集模式(筹资依据)、运行模式(管理方式)、缴费模式与给付(水平确定)模式】历史债务、养老金替代率三、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人:1.“强制险”?、2.“哪些职工必须参保”?3.试用期职工有权参保么?4.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能参保么?5.农民工也能参保么?6.外国人有资格参保么?(二)钱:“缴费”【1.谁缴费?2.缴多少?3.如何缴?4.缴费能否中断?】“待遇”【1.基本养老金组成2.领取条件】四、新农保制度的基本特征五、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六、重复参保七、企业年金讨论议题1.退休年龄延迟(1)人口预期寿命、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待遇水平?(2)退休年龄延迟与劳动就业的关系?(3)男女不同退休年龄如何影响其养老保险待遇?(4)退休年龄延迟真的可以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么?第四章医疗保险制度一、医疗保险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二、医疗保险的当事人及其关系三、医疗保险费的支付方式四、中国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五、医疗保险费用的分担方式【1.医疗保险费用的偿付方式;2.费用分担方式:起付线、共同付费、最高限额、混合支付】六、医疗保险的制度模式【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强制储蓄医疗保障模式/合作医疗保障模式/私营医疗保障模式】七、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原则、覆盖范围、缴费费率、特殊群体缴费、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基金来源、职责(用途)(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第五章工伤保险一、工伤的定义及其含义二、工伤保险的定义三、工伤责任认定四、工伤保险的原则【1.无过失补偿原则,2.个人不缴费原则,3.补偿直接经济损失的原则,4.因工伤残与非因工伤残区别对待原则,5.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的原则】五、工伤保险的基本内容【工伤范围认定、工伤鉴定、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基金、工伤预防与职业康复】六、中国的工伤保险【工伤保险的目的、工伤保险的原则、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工伤保险基金、工伤的范围(视同、认定)、工伤认定程序与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第七章社会救助制度一、社会救助的定义与特点二、社会救助的手段三、社会救助的内容四、社会救助标准及其确定方法五、社会救助管理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七、五保制度第一章绪论1.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国以后-1978:少有研究,也没有学科,仅有实践。
社会保障重点汇总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与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思考题: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1、是生产手段和方式变革的结果2、家庭结构变小,家庭保障功能下降3、贫富分化现象严重4、失业成为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5、阶级矛盾加剧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理论流派福利经济理论:提出背景:19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社会改良思潮兴起,一些学者提出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实行某些社会改良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现存统治。
1. 福利国家理论:强调国家的经济作用,主张由国家兴办一些公共事业来改善国民生活。
2.英国费边主义福利国家蓝图:企图通过缓和的、渐进的改良办法,实现所谓的“社会主义”3.英国经济学家和改良主义者主张以“社会福利”作为经济研究的中心问题,通过税收政策或国有化政策,使剩余价值归政府所有,用于社会福利4.英国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系统的论述了福利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收入均等化,认为收入转移的途径就是由政府向富人征税,补贴给穷人。
国家干预理论提出背景: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生产凋敝,失业剧增,社会矛盾尖锐,一些政治家和学者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提出国家干预理论。
1.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提出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还提出了建立累进税制和最低工资制。
2、贝弗里奇计划:提出一份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的长篇报告,制定了一整套对英国全体公民实行福利制度的指导原则,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历程1 慈善事业时代2 济贫制度时代3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4社会保障改革第二章概念社会保险: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达到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重点
题型:一.不定项20二.判断:10 x 1分=10分三.名词解释:4 (摩檫性事业,医疗保险)四.简单:3五.论述:2(养老保险)六.案例分析:2(养老保险)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1.社会保障的特征: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强制性、公平性、法制性、刚性发展2.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社会性功能(稳定器)、经济性功能(调节器)、政治性功能。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1.简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初创阶段(1949-1956)(1)发布一系列法规文件开展济贫救灾。
(2)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
(3)建立国家工作人员社会保障制度。
(二)调整阶段(1957-1965)(1)建立企业职工和国家公务人员统一退休制度(2)制定了民族工商业以及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方面的政策法规(3)落实了精简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并解决了保险待遇异地支付的问题(4)对医疗制度进行改革(三)停滞、倒退阶段(1966-1976)(1)职工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方面出现了倒退现象,从由政府、公会分工合作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倒退到由政府一家做主的集权化管理模式。
(2)职工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从由企业按比例提取劳动保险金统筹使用的社会保险形式倒退到企业营业外列支的企业保险形式。
(3)用工制度出现倒退,一方面友正常的社会保障业务被破坏,社会保险机构被撤销,致使大批具备退休、退职条件的企业职工没有及时推出生产领域。
另一方面,上山下乡致使千百万青年学生到农村就业,企业得不到劳动生产力军补充、更新。
(四)重建阶段(1976-1985)(1)恢复职工退休、退职制度。
(2)整顿和恢复企业劳动保险管理工作(3)开展国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试点工作(4)社会救济工作得到恢复重建(五)改革阶段(1986-1999)(1)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2)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工作(4)建立城镇失业保险制度(5)开始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几个阶段,代表国家和事件(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社会保障制度萌芽(2)德国社会保险三法(3)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1935年(4)《贝弗里奇报告》英国(5)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3.《贝弗里奇报告》:(1)目的:消灭贫困、疾病、愚昧、肮脏、懒散五大社会病(2)社会保障涵盖的六类人群:雇员,有酬工作人员,家庭主妇,无酬工作人员,尚未到达工作年的人,超出工年龄人的退休人员(3)六项基本原则:A.基本生活待遇水平统一.B缴费率统一.C行政管理职责统一D.待遇水平适当.E广泛保障.F分门别类,适合不同人群4.社会保障模式(一)福利国家保障模式→英国特点:(1)全民保障;(2)社会保障范围从生到死,全包;(3)社保保障基金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4)实行广泛而优厚的公共津贴制度,津贴与个人收入及缴费之间缺乏联系(5)财政负担重(二)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美国,德国特点:(1)社会保障网络以各种社会保险制度为中心,再补充其他救助或福利性政策(2)在政府、社会、雇主与劳动者个人之间建立起责任共担机制,实现风险保障的互济性(3)强调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4)实现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相协调(三)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新加坡、智利特点:(1)法律强制受保人必须按一定比例缴纳基金(2)创立个人账户,雇主和雇员的缴费记录全部记入雇员账户(3)个人账户资金投入则本市场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4)雇员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完全取决于个人账户积累额(四)国家保险模式→苏联,东欧特点:(1)社会保障事务完全由国家(或通过单位)包办,政府对社会保障资源进行直接分配,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较低。
最新社会保障学重点
一章 1、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与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包含以下四个要点,一,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
二,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依据和保证是相应的社会立法。
三,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用它来支付保障费用。
四,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1.社会保险,就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
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
或者虽又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不低于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保障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
有如下特点,强制性。
互济性,储备性,无偿性。
包括以下项目:老年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
2.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好,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社会救助的内容,贫困救助和灾害救助4、社会福利,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与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给予帮助,以保证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5、社会保障的功能,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矛盾的调节器;社会政治的稳定剂。
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社会救助是最后一道防线。
二章 1、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产生过直接影响的重要思想理论:一,国家干预主义,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国新历史学派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提出的国家福利国家理论;二,福利经济学理论,1912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的《财富和福利》一书,三,凯恩斯主义,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四、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计划。
社会保障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答:基于国外、港台地区、内地学者三个方面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三大部分,还有面向军人的独立保障系统,以及其他补充性的社会保障措施。
从层次上划分,则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一是经济保障,即从经济上保障国民的生活,它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实现;二是服务保障,即当代社会还需要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与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变化,满足国民对有关生活服务的需求,如安老服务、康复服务、儿童服务等;三是精神保障,即属于文化、伦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这是更高层次的保障。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目标?答: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着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①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②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③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答: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
传统的社会保障理论,一般只承认社会保障事后救助的单一功能,然而,范围广泛、项目齐全、形式多样的当代社会保障体系,早已远非历史上单一的救灾济贫可以比拟,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
这些功能并不因为某些人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批评甚至完全否定而被抹杀,而是在实践中作为事实而客观存在。
4、社会保障具有哪些特征?答:社会保障具有的特征有:①公平性特征。
主要体现在:一是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二是保障待遇的公平性;三是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②社会化特征。
主要体现在:一是制度的开放性;二是筹资社会化;三是服务社会化;四是管理与监督社会化。
社会保障学重点整理
社会保障学第一节社会保障概念一、社会保障释意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最早出现在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费城宣言》正式采纳了“社会保障”一词。
国际劳工组织的解释:“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养老、疾病预防或治疗、失业等风险提供保障的行为。
”各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和需要对社会保障的含义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和解释。
我国的界定:通过立法,动员社会社各方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一种社会制度。
三、社会保障内容及层次(一) 社会救济国家和社会对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层次中最低层次的保障制度,其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需求。
经费源于政府财政和社会捐赠,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
救助对象:①.无劳动能力、无依靠、无生活来源的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②.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③.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自然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
(二) 社会互助社会团体、工会、妇联、民间等群众团体组织开展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慈善救助等活动。
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以及政府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三) 社会优抚政府及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及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措施和制度。
优抚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人员:现役军人和武警官兵;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等。
(四) 社会福利供的各种各种文化教育津贴、家庭补充津贴、住宅津贴等,各种公共卫生、公共娱乐、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等。
生活保障而建立的制度。
(五)社会保险通过立法,运用社会力量,给予因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而丧失部分或全部生活来源的劳动者一定收入补偿,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促进社会安定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相关知识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于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责任主体、事实依据、实施手段、基本目标、实施对象)社会保障: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达成政治目标。
社会保障内容三个层次:经济保障:从经济上保障国民的生活,它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实现,解决的是国民遭遇生活困难时的经济来源问题。
服务保障: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与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变化,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来满足国民对个人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
如安老服务、康复服务、儿童服务等。
精神保障:属于文化、伦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它突出地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人性化要求,属于更高层次的保障。
社会保障的总目标: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的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由于各种先天与后天因素(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的功能:稳定社会功能、调节社会、经济和政治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互助功能、防控风险、资本积累等社会保障的原则:公平性原则(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保障过程的公平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权利义务原则。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救助子系统、社会保险子系统、社会福利子系统、社会优抚子系统、补充保障子系统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三个特点比较):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和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却因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依据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基金1、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社会依法,从已有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专用资金。
(社会保障基金是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消费性社会后备基金)社会统筹:是指在一定的区划范围内,政府按照统一标准征收资金,统一调配,并按照统一标准发放的基金积累模式。
个人账户:是指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个人缴费或企业缴费记录在个人名下的基金积累方式2、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是指由专职的社会保障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例向计征对象征收社会保障费(税)的一种行为。
思1、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a 国家财政拨款(财政拨款、税收优惠或让利、社会保障管理费用)b 雇主和雇员缴费 c 社会筹资:社会捐赠和发行彩票 d 其他渠道:社会福利服务收费、基金运营收益、发行特殊国债或国际援助等3、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方式:a 征税方式 b 征费方式 c 强制储蓄 d 自由筹集思2、比较社会保险征税制与征费制的优缺点征税方式:优点:强制性、负担公平、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保险项目简单明了,缴税和支付有章可循,管理简便;不足:税收形成财政资金后只能通过年度预算来安排,且通常以年度收支平衡为基本目标,很难积累社会保障基金,无法应对周期性社会保障风险;征税方式通常与现收现付型社会保障制度相适应,不能适应完全积累式社会保障模式。
征费方式:一般只是限于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资金分项来源于雇主和雇员缴费,并用于专门项目。
优点:兼具强制性和灵活性。
既可以采取类别费率,也可采取综合费率;既可以混合筹集,也可以分项筹集。
基金的收缴和支付实行两条线管理,既可以与现收现付制相结合,也可与积累制相结合。
4、社会保险基金的给付:是指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由社会保障机构按一定的标准和方式将资金支付给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的过程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原则:a 保障受保障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原则 b 随物价变动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 c 让受保障者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原则思3、社会保障基金给付方式:货币支付、实物支付和服务支付思4、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必要性和意义:所积累的社会保障基金,如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中个人账户基金,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会遭遇贬值的风险,从而使保障对象的福利可能随时间推移而下降。
投资运营,一方面有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减轻政府、企业和参保人的负担。
思5、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原则:安全性原则、营利性原则、分散投资原则、流动性原则、社会效益原则。
投资渠道:金融投资、实业投资。
思8、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功能: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弥补制度转型中历史债务和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社会保障支付的需要。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a 中央财政预算拨款 b 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 c 经国务院批准的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如发行彩票收入 d 投资收益 e 股权资产思9、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原则:安全性、法制化、专款专用、收支分离、预算管理。
社会保障管理与立法1、社会保障管理模式:A 按照政府介入的程度:政府管理、自治管理、民间管理B 按照集权程度划分:集中管理、分散管理、集散结合管理2、社会保障管理的基本原则:a 公开、公正与效率原则 b 依法管理原则 c 属地管理与原则 d 与相关系统协调一致的原则3、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a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b 民政部 c 其他部门:卫生部、财政部、审计署、发展与改革委4、社会保障法的原则:人权保障原则、公平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5、社会保障水平:是指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
通常用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的主要指标。
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1、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理论依据:市场失灵说、公共职责说、国家认同说2、列举不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对应的政府责任模式类型A 有限政府模式:与德国、美国等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对应 B责任政府模式:与英国、瑞典等福利国家保障模式对应 C 政府包办模式:与国家保险型对应 D 有效政府模式3、政府责任的发展趋势:a 责任承担上的适度化 b 注重制度的可持续性和激励功能,在重视公平的同时关注效率 c 从监管合一向管理与监督是读奋力转化 d 制度的开放性和选择的自由度 e 政府与其他主体配合,官民结合、政府与市场结合4、评价中国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的现状A 责任分布上,行政主导B 责任主体之间,边界模糊C 责任履行上,越位与缺位并存D 责任种类上,重垂直投入,轻间接引导。
实践篇概念:是国家或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影响养老保险的因素:a 文化传统、家庭结构和功能影响养老保险的价值取向 b 人口类型和人口政策影响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现收现付、部分积累或完全积累)c 劳动就业制度和人均预期寿命影响养老保险的具体规定 d 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影响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
思1、养老保险的特征:a 普遍需求—老年风险及待遇享受的普遍性b 地位特殊—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险项目c 长期性—缴费和领取养老金时间均长d 管理复杂—因长期积累、基金规模大、保值增资负担重,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基金运营 养老保险责任承担模式:政府负责型、责任分担型、个人负责型、混合责任型养老保险的财务模式: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 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模式:社会统筹模式、个人账户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养老保险金缴费模式:给付既定模式(以支定收)、缴费既定模式(以收定支) 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水平确定模式:普遍生活保险模式、收入关联模式养老保险缴费率的确定:C = B * D养老保险三支柱:第一支柱是公共支柱,即由政府主导、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多实行现收现付制。
第二支柱补充养老保险。
是政府倡导并扶持但由企业自主发展的企业或职业年金,多实行完全积累方式的私有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个人自愿养老储蓄或自愿购买的商业人寿保险。
(企业年金是指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企业及职工经平等协商后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即参加了企业年金缴费的职工,退休后除可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外还能从本人所在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一次性或定期领取一笔收入)养老保险五支柱:“零支柱”:是非缴费型养老金。
以国民养老金形式提供给老年人最低水平生活保障金,与本人收入水平不同程度地挂钩。
“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导、强制参加的收入关联型基本养老金。
财务模式是现收现付制。
“第二支柱” :政府倡导并扶持但由企业自主发展的企业或职业年金,财务方式多实行完全积累方式的私有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团体或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人寿保险。
“第四支柱”:家庭成员之间或代际之间对老年人在经济或非经济方面的援助。
确定养老金待遇水平的方式:a 收入所的基准 b 生活费用基准即替代率。
养老金替代率=报告期离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报告期在职员工平均工资或离退休前一定时期平均工资*100%(养老金替代率是指退休金价值占某一时期内员工或退休前、前五年、终生平均工资的比例)养老保 险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思5、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覆盖范围、基金来源与筹资方式、享受资格、待遇水平、基金运营、管理体制基金来源:企业缴费和个人缴费。
筹资方式:征费制。
财务模式:部分积累制。
基金运行模式: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给付模式:以支定收企业和个人缴费:城镇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所在企业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
城镇职工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工资基数,按照8%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全额计入个人账户。
缴费工资基数低于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工资基数;超过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不作为计发基本养老金的基数。
享受资格:a 达到法定年龄:男职工60岁、女职工50岁、女干部55岁。
特殊行业和特殊情况另有规定。
b 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内,累计缴费15年。
待遇水平: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 ,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个人缴费满15年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市(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