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一、第一章: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时间范围和主要特点,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2. 教学内容: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与时间范围,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

二、第二章:1949-1978年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三、第三章:1979-1999年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学作品。

四、第四章:21世纪初至今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21世纪初至今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五、第五章:中国当代文学的流派与风格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与风格,掌握各种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2. 教学内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及特点。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学作品。

六、第六章:中国当代文学的主题与思想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主题与思想,掌握各种主题与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4、文学思潮♦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11、十七年诗歌(主题)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12、郭小川:(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为主(原因:生活经验、现实的政治文化的需要)(1)革命历史小说:代表作品:①解放战争: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 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①抗日战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②三十年代革命斗争:梁斌《红旗谱》、王愿坚《党费》、杨沫《青春之歌》③抗美援朝:杨朔《三千里河山》、陆柱国《上甘岭》、巴金《团圆》⑤其他历史: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李自成(第一卷)》咏史记怀(2)农村题材:代表作品:赵树理《锻炼锻炼》柳青《创业史》(3)非主流小说:①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红豆》、《在悬崖上》、《小巷深处》②干预生活的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办公厅主任》、《田野落霞》(一)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为民间文化代言)文学思想:(1).关于“文摊文学”,“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一、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三、港、澳、台地区文学第一编绪论:当代文学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2、“十年文革”期文学(1966—1976)3、新时期文学(1976—)第一章:“十七年”文学绪论:本时期文学发展的大背景:1、政治上: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2、经济上: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事业的开展;3、文化上:总体上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4、知识群体:作家由自由职业者转向国家干部,呈现出高度的组织性。

本时期的创作题材:农村题材的小说,工业题材的小说,“干预生活”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等等。

本时期的文艺政策概况:建国初期的“双百”方针,“八字方针”后的“三次会议”,大革命中的文化专制主义等第一节: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思潮一、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规范的确立1、召开时间:1949.7.2—1949.7.192、地位:a.是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b.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文艺组织;c.确立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的总方向;d.是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开端。

3、消极影响:①对新形势、新环境等估计不足,致使文艺工作简单化、教条化的毛病;②忽略了文艺自身的规律,导致创作中出现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③不能正确对待国统区作家,不利于文学的团结和发展。

二、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被认为是歌颂了向敌人(封建主义)投降并为敌人服务的人,即在分清敌友的问题上犯了错误;•宣扬了某种改良主义思想,对暴力革命推翻旧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缺乏认识,对刚取得胜利的革命合法性认同不利;•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党内,结果可能会导致革命斗志衰退和思想混乱。

2、对俞伯平《红楼梦》的研究的批判•其“红学”研究被纳入“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系统;•其类知识分子被赋予“资产阶级”政治身份;•判定其学术研究为“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绪论1 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当代文学所反映的主要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的生活和斗争。

它是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和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中国当代文学史分三个时期:一是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七年”;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三是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后的新时期。

第一编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5)时期的文学第一章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想论争1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的时间、地点、意义。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大会确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及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的“普及第一”的总方针,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这次大会,使长期被迫分离的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革命文艺队伍会师北平。

因此,它既是“在新民主主义旗帜之下,在毛主席新文艺方向之下胜利的大团结、大会师”的盛会,也是建设人民新文艺的大动员、大誓师的大会,对繁荣和发展中国当代文学起了巨大的保证作用和推动作用。

2 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任务。

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于1953年9月23日至10月7日在北京召开。

第二次全国文代会的中心任务是:“总结4年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的创作事业,鼓励作家和艺术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界更紧密的团结,健全文艺工作者的组织机构,把任务明确化,改进工作,改进领导,使文学艺术的生产能够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3 1956年以前文艺界开展了哪些文艺论争?1956年以前文艺界开展的文艺论争有:50年代初期,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有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论观点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4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来的,简称“双百”方针。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和政治变革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20世纪初开始,分析了不同文学流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并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特点和影响。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转折点。

运动以反对封建传统和主张文学革新为核心,推动了白话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兴起。

作家们开始用白话文写作,并且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陈独秀的《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提倡用白话文写作,探索现代思想和文化。

鲁迅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强调宣传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伟大成就,并将人民群众与革命英雄形象化地描绘出来。

鲁迅文化艺术奖获得者、毛主席文化奖获得者杨绛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长篇小说《洗澡》以女性视角反映了社会主义时期的人物命运和社会变迁。

四、文革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间,中国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批判。

许多文学作品被打上“反动”、“资产阶级”的标签,被命令回炉重写,受到了严重的审查和审判。

然而,即使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仍然通过隐藏在批判性的语言和隐喻的背后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看法。

亦舒的《倚天屠龙记》等作品通过古代武侠小说的形式暗示了对权力斗争和人性的批判。

五、改革开放与后现代文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现代文学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和自我,对现实进行多元化的审视。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描绘了农村社会的历史和变迁。

同时,莫言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元素也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观察和批判。

中国当代文学史(1)

中国当代文学史(1)

中国当代文学史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当前时间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活动。

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经历了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呈现出了多元、丰富的面貌。

本文将从政治背景、文学流派、代表作品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二、政治背景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深受政治背景的影响,尤其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被视为服务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劳动知识分子”的工具,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受到严格的限制。

文学家被要求为党和国家服务,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

三、文学流派的演变中国当代文学在政治背景的影响下,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揭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典型的代表作包括《红岩》和《围城》等。

从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乡土文学等不同的文学流派相继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四、代表作品的分析中国当代文学拥有大量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对于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部代表作品的分析:1.《红岩》《红岩》是由曾永杰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红岩村为背景,通过描写人民英雄方志敏的事迹,表达了对中国革命精神的赞美和敬意。

这部作品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围城》《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小镇上一个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婚姻,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性的困境和价值观的冲突。

这部作品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巧妙的结构,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活着》《活着》是余华创作的小说,通过一个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命运的沉沦和挣扎。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一、前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文学作品也反映了这些社会变革的过程和内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和总结。

二、新民主主义文学时期(1949-197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创作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中。

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巴金等。

他们以鲜明的写实风格和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批判,许多作家被迫放弃写作或者被迫改变创作方向。

然而,一些作家仍然坚持写作,他们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代表作家有余华、王小波等。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8-至今)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和活力。

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经验和内心世界,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代表作家有莫言、杨绛、娟子等。

他们的作品涉及到个人生活、家庭关系、社会变革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的复杂性。

五、后记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作家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观察。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中国当代文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人类内心世界的窗口,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总结起来,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学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学景观。

中国当代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这对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回顾中国当代文学史,包括文学运动、代表作品、作家群体和主题等。

一、文学运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有许多重要的文学运动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包括“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以及“新时期文学运动”等。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一批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积极追求现代性和个人自由,他们以自由的精神和新的写作观念,创作了一系列开创性的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批判,许多作家被迫沉默或受到迫害。

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也有一些勇敢的作家保持了自己的创作热情,并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

“新时期文学运动”则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作家们对社会变革和人性的思考更加深入,他们关注个体的心理和命运,同时也呼应了社会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王蒙的《黄金时代》、余华的《活着》等。

二、代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历经了激动人心的时期,涌现了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对现实的触及和对人性的思考而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鲁迅的《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作,通过批判封建文化和呼唤社会变革来唤醒民众的觉醒。

茅盾的《子夜》以对知识分子的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示了一个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无奈和人性的挣扎。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中国抗战时期农村家庭的生活与命运,并对人性的善良和邪恶进行了探讨。

中国当代文学史自考知识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自考知识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自考知识点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涵盖了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作家及其写作风格、思想倾向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些知识点:1.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宣扬科学、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第一代现代作家:陈独秀、鲁迅、胡适等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们以鲁迅的小说和胡适的散文为代表,探索和提倡了新的文学形式和思想内容。

3. 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潮:五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和文学组织,如《新青年》、《晨钟报》等。

同时,舒服文学、自然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不同的创作潮流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4. 抗日战争与文学:抗日战争期间,文学作品呈现出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了人民对于抗战的支持和呼吁。

徐志摩、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在此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

5. 后新文学时期: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学创作受到了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成为官方文学思潮,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反映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家和作品。

6.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

大量的作家和作品受到批判和迫害,文学创作陷入停滞状态。

7. 80年代文学复兴: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文学创作逐渐恢复活力。

新感性主义、实验性文学、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兴起,作家如余华、莫言、张炜等崭露头角。

8. 当代女性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作家的地位和作品逐渐受到重视。

女性文学关注性别、家庭、婚姻等女性话题,如席慕蓉、三毛、丁玲等作家。

以上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2. 使学生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当代文学的定义和分期2. 当代文学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4. 当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5. 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分期、事件、人物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当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4. 比较法:比较当代文学与其他时期的文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代表作品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以及如何鉴赏当代文学作品。

五、教学课时与安排1. 课时:共计15课时。

2. 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15课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当代文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a. 讲解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期。

b. 介绍当代文学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c. 分析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d. 讨论当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e. 比较当代文学与其他时期的文学。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4. 总结与布置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测试学生对当代文学知识的掌握。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合适的教材,如《中国当代文学史》。

2. 辅助资料:收集相关文章、论文、访谈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如作家作品介绍、文学评论等。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介绍本文档将重点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演变,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

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主题以及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五四文学运动(1919-1927)五四文学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这场运动在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下兴起,标志着文学从传统形式转向现代性。

许多年轻的作家和文学家开始在文学作品中探索新的思想和观念,对封建传统进行反思。

胡适、鲁迅等作家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新时期(1949-1976)新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主要以宣传社会主义、夸大革命和建设成就为主。

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融入了大量的宣传元素。

钱钟书、茅盾等作家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文化大革命(1966-1976)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文学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和控制,许多作家被迫停笔或遭受迫害。

然而,也有一些作家通过隐晦的方式表达对动荡局势的思考和批评。

改革开放(1978-至今)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时代的到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些作家开始关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普遍问题,呈现出更多的个体化和现实主义倾向。

余华、莫言等作家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结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革。

从五四文学运动到改革开放,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这一历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功绩就在于它为 当代文学准备了作家队伍,一些在现代时 期就享有盛名或十分活跃的文艺家在新中 国成立后又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骨干力量, 这些跨越现代而来的文艺家为当代文学的 产生发展提供了保证。
2024/4/3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1
• 第三,中国当代文学是随着新中 国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的。
虽然它在50、60年代向这个传统中灌注了过 多的政治内容,也曾经出现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 元独尊的偏向和并不十分成功的“两结合”的尝试, 甚至在“文革”中将这一传统变成了一种僵硬的政 治模式。但是,“文革”结束以后的新时期文学却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再一次使这 一传统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在不断地融合异质艺 术因素的过程中,使这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 当代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整体 的历史联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称为 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正是从文学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方面, 说明了当代文学与作为中国新文学 主流的革命文学的历史具有本质上 的一致性。但除此以外,当代文学 还有其他各种表现形式。这些表现 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2024/4/3
中国现当代文学(2)
22
1、文学现代性追求的深化。
中国文学自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完成了从 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之后,从内容到形式的现代 化一直是新文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当代文学是 中国新文学这个统一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 发展阶段。
在50、60年代步履维艰,在“文革”中甚 至处于一种完全中止的状态,但经过“文革” 后的“拨乱反正”,80年代以来,它又复归于 正常发展轨道,而且表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度, 也进一步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当代文学正以前 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它必将实现中国新文 学所确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的历史目标。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思潮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1949年7月2日到19日,中华全国第一次文 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这一事件被当 做是“当代文学”的起点。
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时的台上与台下
一、新的主流 二、有意的忽视 三、徘徊的远走者
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新体制的建立
• 思想方面高度的统一性(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 • 队伍方面高度的组织性(机构建设、机关刊物、作家身份)
• 艺术方面高度的规范性(以革命现实主义为艺术规范)
• 新中国文学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主导趋势,同“五四”以来多元化 的文学格局形成显著的比照。
1、思想方面高度的统一性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 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周恩来把这次大会称为各路文艺工作者的“大团结,大会师”:“是从 老解放区来的与新解放区来的两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也是新文艺部队 的代表与赞成改造的旧文艺的代表的会师,又是在农村中的,在城市中 的,在部队中的这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
诗歌: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闻捷、田间、顾 工等。 散文:魏巍、杨朔、刘白羽、秦牧。 话剧:茶馆、曹禺《明朗的天》、郭沫若《蔡文姬 》、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 文化性格:从出身江浙、福建(鲁、周、冰、 叶、朱、郁、茅、徐、夏、艾、戴、钱、穆、路) ;四川、湖南(郭、巴、丁、周、何、沙、艾芜) ;转移到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即晋察冀、陕 甘宁、晋冀鲁豫地区。(重人文、才情、学识的文 人传统变成意识形态;题材上从市民、知识分子到 农民)文化素养、写作经验的缺失导致“一本书” 作家。
•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 “新的人民的文艺”就是:要选择“新的主 题”,使“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 成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塑造“新的 人物”,即写“人民中的各种英雄模范人物 ”;采用“新的语言、形式”,使“语言做 到相当大众化的程度”。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摘要:一、引言二、20 世纪50-70 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三、20 世纪80 年代:现代主义与寻根文学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四、20 世纪90 年代:市场经济与文学多样化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五、21 世纪初至今:网络文学与新媒体时代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六、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自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创作。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演变。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作家作品。

二、20 世纪50-70 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背景与特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受到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歌颂社会主义建设。

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强调典型性和阶级性。

2.主要作家与作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有巴金、茅盾、老舍等,代表作品有《家》、《林海雪原》、《茶馆》等。

三、20 世纪80 年代:现代主义与寻根文学1.背景与特点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春天。

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兴起,作家们开始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探索人性、生存等哲学问题。

同时,寻根文学强调民族文化传统,寻找民族精神的根源。

2.主要作家与作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有贾平凹、莫言、余华等,代表作品有《废都》、《红高粱》、《活着》等。

四、20 世纪90 年代:市场经济与文学多样化1.背景与特点20 世纪90 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学创作环境发生了变化。

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既有现实主义,也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更加关注个体命运,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2.主要作家与作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有王安忆、阿城、韩寒等,代表作品有《长恨歌》、《棋王》、《三重门》等。

五、21 世纪初至今:网络文学与新媒体时代1.背景与特点21 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使文学进入了网络时代。

中国当代文学史全套精品课件

中国当代文学史全套精品课件
2、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 “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3、在具体的创作上,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 矛盾的作品,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在文学创 作中,最能显示“双百方针”的巨大精神力量的是青年作 家王蒙、刘宾雁、宗璞、李国文、陆文夫、丛维熙等人的 小说创作和流沙河、邵燕祥、公刘等人的诗歌创作。
“反党集团”的批判。
三、对批判的认识
1、这些批判不是纯粹学理上的批评,是主 流意识形态强行要求文学认同其规范的行 为,带有行政手段和权力色彩。
2、作为批判对象的“异端”派由于得不到 官方支持,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战自败。
这些批判共同巩固了第一次文代会所确定的 文学规范在当代文学前30年的统治地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中国当代文学定义 1、“中国当代文学”(分三个层面来理解) (1)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2)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的
文的分期
(1)50—70年代的文学,主要叙述特定的文 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 形态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文艺大跃进”和走向
“文革文学”
一、“文艺大跃进”
1、从“民歌”到“文艺大跃进”。1958年春在成都召开的 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搜集民歌”的任务,后又经再三 提出,“搜集民歌”成为了重要的政治任务。从上至下的 新民歌运动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后来“搜集民歌”发 展为写作民歌,提出了“村村要有李有才,县县要有郭沫 若”的口号。为顺应当时的经济大跃进,郭沫若提出“文 艺也要放卫星”,要求文艺上的大跃进。各省各地开始定 计划、作规划,“文艺大跃进”运动就此展开。此次运动 的成果是大跃进民歌的大量出版,单1958年下半年出版的 诗集数量就超过了新诗产生以来的诗歌总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大陆当代诗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1949——1962年。

颂歌是这一个时期的主旋律。

政治抒情诗:1950年,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1954年,邵燕祥《我爱我们的土地》;1955年,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1956年,贺敬之《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政治抒情诗的特点:1、思想内容上强烈的政治性,以及对诗的政治能力的强调。

2、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结构往往表现为观念演绎的形态。

3、重视情感效应。

贺敬之诗歌的特点:1、极其重视诗歌的时代性,紧跟时代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步骤。

2、富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是作为阶级、人民与时代这一整体代言人出现的。

4、在诗歌形式上,贺敬之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

列如:《回延安》信天游民歌形式,长篇的运用楼梯式。

等贺敬之长篇政治抒情诗代表作:《放声歌唱》。

《回延安》是一首真情流溢的抒情名篇。

郭小川诗歌特点:1、自觉地追求着时代精神。

2、富有深邃的哲理,是革命激情和人生思考的结晶体。

3、在艺术上长于采用“感物咏志“的象征手法,这也是体现他艺术个性的一个鲜明特征。

4、尝试过各种诗歌体裁。

如,楼梯式、半自由体、散曲的短句形式,新辞赋体(《甘蔗林——青纱帐》),等。

长篇叙事诗:郭小川《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

第四章散文创作狭义的散文即抒情性散文,也有人称为“艺术性散文”、“美文”,它是一种注重抒情,突出作品的艺术审美功能的散文。

杨朔散文的特点:1、杨朔提出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

具有诗意美。

2、善于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个片段发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作品的意思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具有诗的视角。

3、注重创造诗的意境。

4、非常讲究艺术结构,“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他的散文起笔从生活入手,似乎漫不经心,行文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结尾卒章显志,浑然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4、文学思潮◆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11、十七年诗歌(主题)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12、郭小川:(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为主(原因:生活经验、现实的政治文化的需要)(1)革命历史小说:代表作品:①解放战争: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①抗日战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②三十年代革命斗争:梁斌《红旗谱》、王愿坚《党费》、杨沫《青春之歌》③抗美援朝:杨朔《三千里河山》、陆柱国《上甘岭》、巴金《团圆》⑤其他历史: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李自成(第一卷)》咏史记怀(2)农村题材:代表作品:赵树理《锻炼锻炼》柳青《创业史》(3)非主流小说:①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红豆》、《在悬崖上》、《小巷深处》②干预生活的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办公厅主任》、《田野落霞》(一)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为民间文化代言)文学思想:(1).关于“文摊文学”,“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

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

(2)一般都是问题小说《“锻炼锻炼”》“小腿疼”和“吃不饱”这两个落后女社员的教育过程柳青的《创业史》: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高潮时期产生的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长篇巨着。

(1)尊重生活真实,深入挖掘与表现了建国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土改后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动,显示了较大的真实性与历史深度。

①、用典型化的手法反映生活,作品显示了较大的深度和广度。

(2)、成功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和“蛤蟆滩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等人物形象。

19、十七年散文“十七年散文”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1966年间中国大陆的散文。

杨朔、秦牧、刘白羽(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三大家)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三大家”,其创作有某些相同的表现:①都曾长时间从事专业的散文创作,发表了大量散文作品;②都形成了富于个性的散文风格并在文学界产生过重要影响;③其作品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那一个时代的痕迹。

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海市》《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2、注重诗境的创造。

杨朔散文着力创造诗的意境,把散文当诗一样写。

感情浓郁,意蕴深邃,诗意盎然,文本整体上洋溢着一股浓浓的诗意。

诗化散文的追求。

20、话剧:老舍《茶馆》21、文革文学文学一体化的极端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正面文学)“样板戏”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2.首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主要作家作品:浩然《艳阳天》““地下诗歌”:《相信未来》(食指)《三月与末日》、《深渊上的桥》、《白洋淀》(根子)《绿色中的绿》(芒克)《教诲——颓废的纪念》、《同居》(多多)其他“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少女的心》、《曼娜回忆录》(黄色手抄本);“天安门诗歌”黄翔(1941—)朦胧诗最早的探索者,文革前就有创作代表作:《长城》、《野兽》、《白骨》、《给贝多芬和我自己》、《留在星球上的札记》、《火炬歌》、《我看见一场战争》等。

《独唱》表现一种孤独、傲岸不群的人格形象,与同时代诗歌比有一种抵触特色。

《野兽》创作于1968年充满了对时代哲学性的思考、历史的批判,对人性沦丧的悲剧的概括。

2.食指代表作:《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的两部、《命运》、《书简》、《烟》、《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968年完成。

表达典型的知青情感。

知青在离城瞬间情感的波澜,抒发知青对上山下乡的真实感受,对离别情绪的真实写照。

语言陌生化、个人化。

(运用幻觉、比喻等手法,表达对母爱的眷恋,对北京的文明、习俗的眷恋与不舍)《相信未来》(在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中,对未来的执着的相信)《疯狗》(绝望的辛酸与无奈)食指的意义:食指的出现,为朦胧诗在70年代末的兴起定下了几个基调:1.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思想以及痛苦、矛盾与期待相交织的心理特征,后来成为朦胧诗派的基本路向之一。

2.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双重情怀极大影响朦胧诗人群的美学定位。

3.“白洋淀诗群”1969—1976年间,一批来自北京的中学生到河北保定白洋淀一带的村庄落户。

在这些知青中,形成了一个诗歌创作群体——“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白洋淀诗群”是“文革”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地下诗歌群”,也是“文革”开始以后较早开始现代诗探索的诗歌群落。

其时间定位应在1969至1976年,它是一个以河北白洋淀为聚集地,以北京知青为主体的相对独立的知青诗歌群。

主要成员有姜世伟(芒克)、栗世征(多多)、岳重(根子)、孙康(方含)等,另外,还包括不在白洋淀插队但与他们交往密切、经常赴白洋淀谈诗、交流思想的文学青年,例如北岛、江河、严力、郑义、陈凯歌等。

“白洋淀诗群”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现代性的创作追求,他们的诗歌主题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诘问与怀疑,对人的存在,灵魂的归宿以及个人命运的思考。

他们走出了盲目信仰,对时代做出了末日的审判,注定要成为黑暗铁屋中的早醒者与呐喊着。

在艺术上,他们普遍倾向于现代诗歌技巧,重视内心世界的开掘,大量运用象征、隐喻、通感、蒙太奇、意识流等手法,可以说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一种实验和再生,接续了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流脉。

代表作有:多多《青春》、岳重《三月和末日》“白洋淀诗群”的要点:1、反映了一代青年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思想的觉醒。

2、具有比较广阔的阅读范围和一定的艺术修养。

3、更注重借鉴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中的材料和方法。

4、活动方式:读书、朗诵诗歌、交换诗稿。

5、以“大字报”的形式开创同人杂志《今天》。

22、80年代初期的小说1.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等。

2.反思小说:对文革的性质、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及责任的思考。

代表作品有:《内奸》、《蝴蝶》、《绿化树》等。

3.改革小说:面对文革的“伤痕”和“废墟”,呼唤、表现在城市和乡村的改革。

代表作品:《乔厂长上任记》、《乡场上》、《人生》等。

2.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以1977年末刘心武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由卢新华的《伤痕》而命名。

代表作家作品1.刘心武“伤痕文学之父”以茹志鹃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在内容上由揭示“文革”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的总结,比伤痕小说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反思文学代表作品: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一度被认为是反思文学的标志性作品)张弦的《记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王蒙的《蝴蝶》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路遥《人生》等高晓声:《李顺大造屋》,A、主题:反思了造成农民窘困低下生存状态的主客观原因。

B、人物:李顺大:是一位盲目崇拜、感恩戴德、懦弱的人物。

C、艺术:反讽意味的叙述;“双声话语”;悲喜剧相融合的效果。

陈奂生系列:指高晓声创作的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

高晓声小说创作的特点:一、基本上第三人称叙述故事。

二、“寓洋于土,土洋结合”,采用“中西合璧”式的艺术手法。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通过具有大量性格化的典型细节的描绘,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发展过程。

成功借用西方小说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细致入微地绘写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历程。

三、在人物刻画上,高晓声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

首先,善于通过个性化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

其次,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

另外,通过人物之间以及人物自身的前后对比、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语言富于幽默感作品《“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性格,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

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同时物质精神又发生了一定变化的农民的画像,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

(三)、改革文学:时代主题的感应与张扬1.界定:改革文学是于70年代末开始初露端倪,80年代初蔚为高潮,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面对“文革”的“伤痕”和“废墟”,呼唤、表现在城市和乡村的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