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重点和难点

合集下载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认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丝绸之路的路线。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3)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认识。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往来的具体情况。

(2)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3)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基本概念。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贸易往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2)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5. 课后作业:(1)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标注重要城市和贸易商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小组合作情况。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二、章节内容:第一章: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第二章:张骞出使西域第三章:丝绸之路的建立第四章: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第五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三、教学目标:1. 了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

2. 掌握丝绸之路的建立过程,了解其路线和贸易情况。

3. 理解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的影响。

4. 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建立和贸易情况、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

2. 教学难点: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丝绸之路的详细路线、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细节、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建立和贸易情况、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的影响。

4. 图片展示法: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和相关的文化遗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七、章节内容:第六章:丝绸与丝织品的制作与传播第七章:佛教的传入与影响第八章:西域文化的独特性第九章: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第十章: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重生八、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的制作过程,掌握丝绸在古代的重要性和传播情况。

2. 认识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了解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探讨西域文化的独特性,了解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4. 掌握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5. 认识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重生,了解其在现代的重要性。

九、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丝绸的制作与传播、佛教的传入与影响、西域文化的独特性、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重生。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知识点总结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知识点总结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知识点总结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时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上。

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并节约了时间。

通过学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涨,并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在小组内交流,消化掉。

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的不够扎实。

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1、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今年的7.5事件等。

2、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析题。

3、学生会了的问题,不应该再去过多的强调。

4、对于班超部分,使用的时间有点过多,因为是小字部分,可以让学生大体的了解一下就可以。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积极向优秀教师学习,多看一些与历史知识有关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一名优秀的老师。

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课堂教学设计

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课堂教学设计

第15课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课堂教学设计大港区培英外语实验学校刘喜荣《中国历史》七年级上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1.对课标的理解: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课标的要求是“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课本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围绕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我设计了六个教学活动:历史诊断、历史想象、历史积累、历史体验、历史探究、课外学史,帮助学生掌握汉通西域的史实;通过基于史实的合理想象,感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我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配以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以历史想象力的思维培养为核心,启迪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组织学生参与游戏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容易理解汉朝对外交往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

2.教学目标设计:①知识与能力:形成两汉时期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地理概念;熟悉张骞通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立的史实;能够基于史实进行合理的想象。

②过程与方法:教师设置特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角色扮演的形式再现和体会张骞通西域的艰辛;通过课堂讨论、参与游戏等方式感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不同之处,想象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可能遭遇的危险,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布置课后开放性作业,联系现实,在今天国家大力倡导西部开发的情况下,初步认识如何利用丝绸之路的人文资源开发西部地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对国家建设的参与意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感悟张骞、班超的开拓精神,认识到青年一代应从小立志,树立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中西方的首次直接交往正是通过它实现的,而张骞开通西域促成了这条中西方贸易要道的形成,所以本课以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为教学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讲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讲义
2 新疆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A) A 西汉时期 B 秦朝时期 C 战国时期 D 东汉时期
3 汉朝时期一个满载丝绸与瓷器的驼队,从长安出发到大秦去,这个商
队必须要经过的地方是(按顺序排出)( D )
①玉门关 ②河西走廊 ③安息 ④鄯善 ⑤于阗
⑥塞琉西亚 ⑦葱岭
A ③⑥⑦②④⑤
B ①②⑦⑤③④⑥
目录
1
教材分析
2
3
4
5
学法选择
遵循有效学习的原则,采用化整为 零、各个击破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 解答问题;设置情景,学生参与的过程 来完成学习。
目录
1
教材分析
2
3
4
5
一个人物
两条路线


















对比秦汉两朝的疆 域,你发现有什么 不同?
西行路线
情景一
我们坐上列车,来到敦煌(今甘肃敦煌), 看到敦煌壁画里有一幅“张骞拜别汉武帝 出使西域图”。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目录
1
教材分析
2
3
4
5
教材地位
西汉在中国历史上发兵征讨匈奴, 开拓四夷,声威远播,是一个重要的朝 代。西汉时期对外交往奠定了古代中外 文明往来的基础,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 路是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具体体现。本 课是初中历史第一次提到中外关系,对 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一 张骞通西域
5.张骞通西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②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5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三者之间因果相联,体现了中原王朝、匈奴族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3.学情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新课程理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进,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汉通西域的原因和过程。

2.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3.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1. 汉通西域的原因和过程。

2.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3.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中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1. 汉通西域的原因和过程。

2.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历史图片和地图,生动形象地呈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深入剖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 结合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扩展知识面,丰富历史素养。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背景。

2. 讲解汉通西域的原因和过程,分析其历史意义。

3. 讲解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分析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整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

3. 推荐一本与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相关的课外读物,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阐述。

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九、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和相关书籍。

2. 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3. 互联网资源,如历史网站、文章等。

4. 地图和图片等视觉辅助材料。

十、教学进度:1. 第一课时:汉通西域的原因和过程。

2. 第二课时: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标解读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标解读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填图学习法对张骞通西域的路线和丝绸之路,可以利用历史填充图进行填图,填图过程中增强对重要地点、重要路线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2.情景模拟法:可以教材插图模拟情景:扮演汉武帝和张骞,想象他及出使的艰辛。
3.模拟导游法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导游解说词,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有机结合,通过对重要地点的解说,让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再现历史。
七年级上《中国历史》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标细化解读
***中学:
2014年11月
七年级上中国历史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标细化解读
课程标准
三维目标
教学活动建议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学会正确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关注国家发展的意识。作为新疆孩子,能以丝绸之路为荣,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愿意为西部建设做贡献。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学习,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辅助:多媒体四、板书设计:西域的范围:两汉时期,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①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

1、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②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③开辟了丝绸之路。

2西亚欧洲五、教学过程:教师导入: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两个问题,请看大屏幕!第一个问题是今天的新疆是什么时间成为我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是丝绸之路是什么时间形成的?它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学生齐声回答:不知道!师:大家想知道吗?生:想!师:现在咱们就来学习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完这节课后,你就知道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了!教师指导学生看导学案,先让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并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师生一起看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由老师来读,并读到重点内容的时候做强调。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导学案自学第一部分――张骞通西域。

三分钟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提示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在小组内消化掉。

高中地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高中地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高中地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特点和影响。

3.分析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丝绸之路吗?它有什么作用?”2.讲解汉通西域讲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如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分析汉通西域的意义,如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控制,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汉通西域的路线和重要城市。

3.讲解丝绸之路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如从长安出发,经过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到达欧洲。

分析丝绸之路的特点,如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涵盖陆路和海上两条路线,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和贸易商品。

4.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讲解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如传播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引入外国的金银、香料、珠宝等商品;推动文化交流,如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入中国。

分析丝绸之路对现代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如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

5.课堂讨论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哪些积极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

四、板书设计1.汉通西域历史背景意义路线2.丝绸之路路线特点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使学生了解了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地理素养。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同时,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点解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要点解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点1:张骞通西域(1)汉初的西域:西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控制。

(2)张骞出使西域:①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物产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来往。

②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

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③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完成了探索沟通西域的历史使命,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从此天山南北成为中西交通的桥梁,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日趋密切。

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不断传入西域,丝织品、漆器等精美手工艺品大量向西域行销,对西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西域人民也把繁殖和饲养牲畜的方法、种植瓜果蔬菜和豆类的栽培技术传到了中原地区,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3)西域都护的设置: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虽然与汉朝建立了联系,但仍受到匈奴的控制。

为了供应往来的使者,汉朝便在渠犁、轮台等地驻兵屯田。

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期就已经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

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学点2: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开通时间在张骞出使西域后。

路线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贸易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欧洲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

西方的音乐、舞蹈、雕塑、佛教等通过此路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教案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教案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教案说课稿一、说教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阔的疆域”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朝对西域的通商和开发,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汉通西域,包括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对西域的治理;第二部分是丝绸之路,包括丝绸之路的路线、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历史人物、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史实来感知历史,理解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通西域的背景和过程,掌握汉朝对西域的治理措施。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汉通西域的过程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难点: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形式展示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教学内容(1)汉通西域①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②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及意义。

③分析汉朝对西域的治理措施。

(2)丝绸之路①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②讲述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③分析丝绸之路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3.小组讨论(1)汉通西域对汉朝有哪些影响?(2)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桥梁?(3)丝绸之路对后世有哪些影响?(2)强调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

5.课后作业(1)熟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汉朝时期,我国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进行交流的历史。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和终点,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人文交流和商品贸易。

教材还介绍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以及他为开辟丝绸之路所做出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古代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这一课时,会对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人文交流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学生对张骞这位历史人物可能会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学让他们了解张骞的事迹和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和终点,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使学生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经历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明白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和终点,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经历和意义。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以及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好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呈现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和终点,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经历和意义。

七年级历史第13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七年级历史第13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七年级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2、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

3、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

4、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我们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习方法]归纳法、跨学科综合法、自主互助。

[导学过程]一、创设连接、激情导入:回忆西汉初年匈奴的情况?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完成以下问题)(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和以西,也就是今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

3、概况: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结果或作用公元前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作用4、张骞通西域意义:5、公元前年,西汉政府设置,管理西域事务,意义(二)、丝绸之路:1、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人物是。

2、丝绸之路的路线:从往西经过、今,运到,再转运到。

3、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4、海上丝绸之路:(三)、班超经营西域:(了解)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2、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丝绸之路到5世纪时逐渐衰落,你能寻找它衰落的原因吗?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阻碍,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当时的世界形势,土耳其帝国当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和地理因素等。

主要材料如楼兰古国,罗布泊等历史遗迹。

通过此问题的扩展,更有利于理解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意义,如国力、内外形势、环境自然条件等。

四、强化训练、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总结丝绸之路的路线,可以用箭头五、反思感悟、归结升华1、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

初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初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初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武帝时期汉朝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掌握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和传播丝绸的途径。

3.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2.联系历史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3.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积极参与精神。

2.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历史文化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汉朝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掌握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和传播丝绸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1.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历史文化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复习《中国古代文明》课程。

2.查阅相关教学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3.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视频《丝绸之路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

2.让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古代的人们要开辟丝绸之路?它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学习新知识1.介绍汉武帝的开疆拓土的历史背景及其西域政策,让学生了解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和传播丝绸的途径。

2.让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材中的资料,自主探究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深化新知识1.利用图片展示和模拟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和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传播丝绸的途径。

2.讨论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巩固新知识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丝绸之路的变化和发展。

2.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深厚文化内涵。

课堂小结1.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梳理思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和体系。

2.强调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历史文化,在探究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相关历史文献。

3.相关历史文化视频和图片资料。

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2.掌握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3.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包容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3.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2.帮助学生对西域文化和丝绸之路的影响和贡献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汉通西域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向学生介绍汉朝为了开拓西域,多次向西域派出使者和军队进行交流和征服;2.学生分组,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了解汉朝的官员和军队走进西域的历史背景和经历;3.学生结合所掌握的信息,画出汉朝和吐火罗帝国的双方交流活动,形象具体化。

第二课:丝绸之路1.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学生分组,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了解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和影响;3.学生结合所掌握的信息,制作丝绸之路的图册、展板等,以此表达丝绸之路的贡献和影响。

第三课:文化交流和融合1.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东西方文化传承和差异,并介绍不同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实际案例;2.学生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分组讨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之间的优缺点;3.作为班级团队活动,以“文化大碰撞”为主题,开展文化展示等多种文化活动。

第四课: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1.学生结合文化展示的实际操作体验,分组进行创新游戏的设计,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开展创新思维;2.学生结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团队合作并组织实践活动,营造极具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环境和氛围。

五、教学评价1.转变教育方式,通过 PBL(问题实践式学习),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2.通过案例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3.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有用的技能和成为团队成员所需要的心态。

七上 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七上  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年级:初一课题:《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一、【课标与教材】1、【解读课标】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两部分内容,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中西方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课标中明确提出的两个必须掌握的要点,而且在本课中具有提纲挈领的纲领性作用,因此确定为本课重点。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而且意义性的问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

他们历史知识的初学者,对于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维技巧还比较欠缺。

而且古代史由于年代久远,对他们来说还比较生疏,但同时又有一些新奇,因此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教学中尽量深入浅出,过于专业性、理论性的地方应简化,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符合现实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

另外还要适当第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基于学生上述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有关史实;熟悉丝绸之路示意图,知道丝绸之路;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以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地图等材料,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分析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学习张骞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坚强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这一主题集中地体现在张骞通西域这一重点问题上。

张骞的出使西域,最初是以寻找盟友夹击匈奴为目的。

因为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同时伴随着同年卫青、霍去病在军事上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张骞在西域的活动明显带有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的政治经济交往和联系的目的(从出使的规模即可看出)。

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终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也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丝绸之路有海陆之分。

陆上“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

它从首都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

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西向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