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第1课时《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二、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1.充分利用书本资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往往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在教学中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在《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节内容中,课本上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有许多物品的画面,其中蕴藏了许多数学问题。小棒、小正方体、小圆球,等等,都藏着很多的数字。学生发现这些数字不是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生活中更是常见,从而体验到生活中也有数学。

2.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根据学情,11~20各数的数数每个学生都能朗朗上口,因此在教学中淡化了数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视了在数数的基础上了解数的组成,从而掌握数的读法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数出11根小棒,要求摆出来的小棒让人一眼能看出是11根小棒。学生同桌合作,纷纷按不同的方法摆出小棒:有2根2根摆的;有5根5根摆的;还有10根和1根分开摆的。教师分别出示这些摆法,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更直观。学生一致认为10根和1根分开摆的方法更好。然后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继而体会10个一转化成1个十的过程,初步理解11的组成。通过小组合作,分解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明确数的读法,形成数感,同时渗透学生之间的评价意识,发挥学生之间的评价功能,使学生都爱上数学课,愿意探究数学知识。

3.知识应用不广泛。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本节课的不足是练习方式的陈旧,我只设计了简单的练习,例如填空、看图填数等,只将知识停留在书本上。数学问题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社会实际用11~20各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第2课时《11~20各数的写法》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是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颇为关注的问题。《11~20各数的写法》一课,通过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还利用对比材料,让学生达到会认、会摆、会读、会写的目标,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如果不会用这些知识来描述现实或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知识是“死”的。《数学课程标准》

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学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一、亲历建模过程,建立数感。

数感是不能传授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二、重视实践运用,形成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练习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

三、激励猜测验证,发展数感。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验证是指学生在进行探索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3课时《十加几、十几减几或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不错,整节课我围绕利用数的组成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这一重难点来进行教学。在探究新知识时,我利用摆小棒一方面突破了本单元的重点,另一方面又攻克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掌握了十加几、十几减几或十的计算方法。在练习过程中,我先是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然后让学生找找规律,学生发现十加几或几加十都等于十几,十几减十都等于几的规律。这样,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也很惊叹自己的发现,也更有计算的欲望了。

第4课时《十加几、十几减几或十:练习课》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利用数的组成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这一重难点来进行教学。在情境导入时我结合看图,让学生明确:14(14个蘑菇)和3(3个蘑菇)合起来是17,既复习了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又攻克了本节课的重点。学生掌握了计算十加几、十几减几或十的方法。在巩固提高练习的设计上,我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口算时,不要求学生的计算速度,只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达到通过理解算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让学生说算理的时候较多,但学生说得不够流利,需要我不断引导,使得我语言过多,显得啰嗦。我想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少说算理,多练习以达到巩固计算方法的目的;其次我的评价语言太生硬,没有达到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第5课时《排队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遵循《新课程标准》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和要领要逐步深入”的理念选编的一个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一些简单的加减法、基数、序数有了一些体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排队问题,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排队问题”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但是这里面蕴含的数学问题却是学生从未想到过的。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已经尝试从优化的角度考虑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体会统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在此阶段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类似问题。但学生在理解和计算“间隔人数”这一问题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创设了实际排队的情景,适当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第6课时《数学乐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复习已学知识为主,面面俱到。活动课只是一种课堂形式,其内容才是活动课的实质。这节课为加深学生对20以内数的有关概念和计算的认识,把有关知识有机地、有序地分布在游戏环节中,包括计算、位置、基数与序数、加法、减法、连减等。走出不同的路线,认识不变中有变,并辅以简单的统计思想。每个环节都蕴藏了所学的知识,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系统地复习并巩固已学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