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 》课程实践指导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开放实验报告[江门市交通规划]2012_12_27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一目录一目录 (2)二、查找资料并识图 (3)三、规划制图过程 (5)1、实验底图的制作 (5)2.乡镇名的采集 (15)3、交通规划线的制作 (16)4.制图输出 (18)四、实验总结 (21)五、任务分配 (21)二、查找资料并识图通过网上的百度百科与江门市是规划局我们找到了,江门市行政区划图、行政边界图、江门市交通规划图,还有就是江门市规划文本,不过这个不能下载,只能在网上浏览。
行政区划图我们可以从行政区化图中明显的看出,江门市共由七个区县组成,利用谷歌地图对照该图可以看出从右上到左下依次为鹤山市、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开平市、恩平市、台山市,简称三江四市。
通过这图我们可以看出共有92个镇,其分布如下台山市镇:台城、公益、大江、水步、白沙、附城、冲蒌、端芬、都斛、斗山、海侨、三八、三合、田头、赤溪、北徒、上川、下川、沙栏、横山、海宴、四九、深井、汶村、隆文、广海、那扶、南湾开平市镇:水井、水口、月山、沙塘、龙胜、马冈、塘口、蚬冈、百合、赤坎、东山、金鸡、苍城、大沙、长沙、三埠、沙冈恩平市镇:洪滘、恩城、大槐、郎底、良西、恩侨、圣堂、江洲、君堂、东成、牛江、大田、沙湖、那吉、横坡鹤山市镇:沙坪、雅瑶、龙口、桃园、古劳、址山、宅梧、双合、云乡、合城、鹤城、共和蓬江区镇:环市、潮连、荷塘、棠下、杜阮办事处:仓后、堤东、沙仔尾、北街江海区镇:外海、江南、滘头、滘北新会区镇:大泽、会城、司前、七堡、小冈、沙堆、古井、三江、崖西、崖南、双水、罗坑、大鳌、睦州、牛湾还包括最南边上川岛和下川岛以及一些无名小岛综合交通规划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市内共有国道线一条G325,高速公路四条,轻轨线8条,地铁线8条,由于图的分辨率比较低,镇间公路就不叙述了。
江门市总体规划文本/trm_sys/news_view.asp?newsid=2813三、规划制图过程1、实验底图的制作打开Catlog找到我们需要建立新的shp文件的位置E/区域开放性试验/44,点击该文件选择新建shp,参数设置如下点击OK可以看见新建的线文件如下黑框中所示,此时文件中没有任何线元素打开ArcMap,加载江门市行政区划图和新建的线图层如下打开江门市行政区界图属性表,添加属性项“界线类型”利用Editor/starting editor开始编辑,画好市域界线如下,并在属性表中添加市域界线市域界线跟踪画好区域界线并在属性表中添加区域界线如下停止编辑并保存编辑,最后的市区域界线图如下把画好的线图层数据输出保存。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书课程代号:21050140总学时(或周数): 4学时适用专业:2007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一、课程实践目的《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的理论与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充分认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和特点,能够对各种区域经济现象与区域所处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二、课程实践要求根据本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体系,本实践项目的基本要求:1、领会有关区位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念,并能辩证地分析有关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
2、能较熟练地阅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图件,并初步具有评判规划结果的能力。
3、能将《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调查区域发展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对区域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措施。
4、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流程。
三、课程实践内容(一)选择一个研究区域的城镇体系(中比例尺)进行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的调查(本次要求是全省九个设区市,全年段按各自所在的设区市为大组,进而可按4-5人为一小组,选择其中某一个县(县级市)域工作对象,全为城区的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二)进行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库建设1、空间数据建立过程图*非农业人口指标(三)专题地图显示与分析1、专题图:①《╳╳县域区位分析图》,②《╳╳县城镇化水平分布图》③《╳╳县城镇规模等级分级图》;④《╳╳县城镇中心度指数分布图》⑤《╳╳县城镇职能结构分布图》;⑥《╳╳县总人口密度分布图》;⑦《╳╳县土地经济潜力分级图》;⑧《╳╳县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分布图》⑨《╳╳县交通网络规划分布图》注意:除②、④、⑥、⑦图用GIS软件制图外,其余用CAD软件制图2、专题分析结合县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该县城镇化水平差异、城镇规模等级、城镇职能结构分异、人口分布差异、土地生产潜力分布、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趋势,指出当前的特点及原因,并根据可能的趋势规划未来城镇规模、职能、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一个特定区域的综合分析,了解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人口特征、社会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再结合相关政策和规划原则,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首先需要对该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了解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势、气候、土壤等;了解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就业情况等经济状况;了解该区域的人口特征,包括人口分布、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等;了解该区域的社会需求,包括居民对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需求。
在进行区域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需要根据区域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确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
例如,如果该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如果该区域靠近重要交通枢纽,可以发展物流中心、商贸等相关产业。
其次,需要考虑区域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时,要合理安排不同功能区的布局,确保各区域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例如,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合理距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
此外,还需要考虑规划的可持续性。
在制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例如,可以引入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最后,为了实施规划,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确保其有效落实。
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通过区域分析与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制定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一些与区域分析与规划相关的内容。
首先,需要关注区域的经济发展。
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案全文
第一章绪论本章内容主要是介绍区域、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绍区域规划的发展阶段,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等。
本章教学重点是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节区域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二、区域的本质特性1、整体性: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联系性决定的,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如:上海的振兴改变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和系统。
2、结构性:区域构成的单元,按照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它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和稳定性。
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等。
第二节区域科学与区域发展的研究一、区域科学(一)含义: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研究对象:区域或区域系统。
(三)研究内容和任务: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及其时空规律。
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差异。
3、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二、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改变区域资源的概念:有形有形+无形传统的区域资源:指有形的物质资源。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下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内容提要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第四节优势区规划第五节土地保护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
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1)全局性。
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
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
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doc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一、说明《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模块课程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1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区域规划知识提供必要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并为应用地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初步基础。
2.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实践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得到技能方面的初步训练,并加深对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的理解。
3.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述,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以讲授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知识为主,适当地介绍一些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在保证【X••域分析与规划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以人类活动和地理区域分析为重点,适当结合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实践,注意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方法和技术的介绍。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区域分析与规划理论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开发中的意义和作用。
3.在理论讲授中,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演示实例,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阐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防止抽象的纯推理的倾向。
4.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要安排一定的训练项月,促使学生钻研区域分析与规划理论,牢固掌握知识。
5.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课程体系、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取讲授,讲授过程中注重引入学术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相关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考核方式理论考核: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2.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3.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4.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说明和要求:(1)掌握区域科学的基本特征,理解并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划分。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实验过程
• 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学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 收集实验数据,整理数据,为实验做好准备
• 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情况
• 运用区域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制定某区域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基本理论和技术
• 提高解决区域发展与规划问题的能力
• 熟悉实验数据和方法,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 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实验数据与方法
实验数据
• 提供某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等相关数据
• 提供某区域发展规划的文本和图表资料
实验方法
• 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情况
01
发展趋势一:信息化
•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效
率和准确性
• 利用GIS、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可视
化程度
02
发展趋势二:智能化
•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
的智能化水平
• 利用专家系统、知识图谱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
的科学性
03
发展趋势三:跨学科融合
SMART CREATE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CREATE TOGETHER
01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定义与内涵
区域分析
• 是一种研究区域空间结构和发展过程的方法
• 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为区域规划提供依据
• 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通过区域分析,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实验课程指导书学时总学时: 12学时级地理科学专业适用专业:2011级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实践内容(一)选择研究目的和范围(一)选择研究目的和范围在对区域分析与规划相关理论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区域分析与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步骤,掌握区域分析与规划所需主要的研究资料,据此查阅相关资料,选定一个研究范围作为研究对象。
该研究范围可为省、市、县等行政区划单位,也可为经济区、开发区等特色发展单位,研究范围的选定从分析和规划的重点及目标的角度来考虑。
研究目标的选定以可获取资料为依据。
每人选择一个研究对象(襄阳市不可选),不可重复。
(二)查阅数据和图件等资料(二)查阅数据和图件等资料根据自己的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明确所需资料和图件,资料应至少包括:所需资料和图件,资料应至少包括:1、区域基本的自然经济情况;、区域基本的自然经济情况;2、区域及所在大区各产业部门2005年和2010年的经济规模(可用产值或就业人数表示);3、包含研究范围基础地理要素(行政界线、水系、道路等)的图件。
(三)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三)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用Shift-Share方法分析区域的产业结构,明确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动态,预测未来发展主导方向。
未来发展主导方向。
1、软件:Excel 2、步骤:、步骤:1)应用Shift-Share理论模型对区域各产业部门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计算;2)应用Microsoft Excel 中的函数计算功能对Shift-Share 分析方法中的各参数进行计算,得出行计算,得出 Shift-Share 分析表分析表3)根据分析表的数据,根据分析表的数据,应用应用Microfoft Excel 中的绘图功能绘制Shift-Share 分析图;图;4)根据Shift-Share 分析表和分析图进行总体论述:分析评价该区域各产业部门的发展现状和预测将来的发展趋势对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自己的初步规划见解。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大纲(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课程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基础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08112287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 时 数:____54___其中:实验学时:________实验学时:_______学 分 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 _适用专业:_____________地理教育本科_、地理信息系统________先修课程:_____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_执 笔 者:_________吴国玺_______ 编写时间:____2006.9______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区域分析与规划》是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门应用性理论课程。
是在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而开设的。
目的是掌握区域分析的基本内容,了解区域规划的一般方法。
通过《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学习能够掌握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基本内容、理论和规划的编织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为今后学习有关专项规划等方面的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区域发展、区域规划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从事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基础,也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理论和编制方法,了解区域规划已成为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合理有序地发展和实施政府有效调控区域发展的主要手段。
2.培养学生的区域综合思维能力,编制区域规划的基本技能,以及科研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或与人合作,运用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对区域的发展作出正确的评判和科学客观的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102032
二、课程名称: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设计
(Regional Analysis and Regional Planning Practice)
三、学分、学时:1学分; 1周
四、教学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
五、开课单位:水资源环境学院
六、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对区域规划的实习,理解区域规划的一般原理及其与区域发展、区域规划中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区域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及环境规划等的关系,掌握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
七、主要内容:
参观、调查某一区域的区域规划及其对该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影响。
八、方式与安排:
九、考核内容和方式:
考查。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将实习内容总结成实习报告,并以此作为考查成绩的主要依据。
《区域规划实习》课程简介
一、课程编号、名称
a)编号:?
b)名称:《区域规划实习》(Regional Planning Practice)
二.教学对象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
三.实习内容简介
通过参观、调查某一区域,分析、理解区域规划对该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实习时间:1周
五.实习方式与安排
野外集体实习。
六、考核内容与方式
考查。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将实习内容总结成实习报告,并以此作为考查成绩的主要依据。
区域分析与规划实习报告
区域分析与规划实习报告卧羊湾村庄规划1.指导思想以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意见为指导,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 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 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 按照先行一步, 规模推进, 探索路径, 积累经验和以点带面的要求, 加大领导和推进力度, 力争早日见成效。
2.村庄基本概况卧羊湾位于淇县城西南5公里处, 驻村人口501人, 150户, 人均收入3000元, 无村办企业, 集体经济薄弱。
居住建筑大部分建于80年代, 为砖混结构的一层独院平房, 也有一些二层小楼, 有少部分土坯房卧羊湾村现状由卧羊湾、油城、大水头、南山门口、北山门口五个自然村组成, 居住人口共2348人, 786户。
村现有公建设施:村委会、小学、一处配电室80KN, 无图书室、文化大院、老年活动中心, 村内缺少绿地, 无卫生室, 村民看病极不方便;幼儿园在小学院内, 缺少一所正规的幼儿园;村民供水为自备井, 排水采用雨污合流制, 为无组织排放。
村中一条南北向的道路穿村而过, 路宽约为5米, 是该村的主要道路, 其它道路等级不高, 基本为土路。
3.遵循原则3.l、坚持突出特色原则。
从卧阳湾村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其经济基础、产业现状、地域优势、传统习惯、社情民意和人才储备, 科学确定方向、重点工作和阶段性目标。
3.2.坚持先易后难原则。
在具体项目的安排上要有所侧重, 有所取舍。
基础条件好, 自筹能力强的项目先搞;群众呼声最高, 要求最迫切, 参与最积极的事先办;拉动能力最强, 影响力最大, 最容易见到实效的事业先行, 让群众尽快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3.3.坚持超前动作原则。
充分发挥该村基础条件好, 创造条件, 抢先推进,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 完成5年的工作任务为下步工作开展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3.4.坚持同步发展原则。
统筹兼顾, 综合推进。
基础建设和公益事业同步进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步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展开。
《区域分析与规划》指导书-10
10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地理教育专业《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计划书某县域城镇体系“三结构一网络”模拟规划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教研室2012年11月目录第一部分课程实践计划书 (3)第二部分综合课程实践内容指导 (5)第三部分课程实践报告编写要求 (8)第四部分参与学生实践分组说明 (9)第五部分规划实践案例解析 (10)第六部分主要规划图件案例解析 (25)第一部分课程实践计划书一、课程实践的意义《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战略性、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且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学习好《区域分析与规划》这门课程,并能适应未来区域分析与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不仅需要有坚实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一定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和极端重要的。
本课程实践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区域分析与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就是专门针对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而言的,即在调查和收集并分析整理区域城镇体系发展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城镇的发展战略、城镇化水平预测,并进一步构思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以及城市经济区、城镇体系的支撑系统和城镇发展时序等。
这项工作本来是十分复杂的,特别是“三大结构及其支撑网络系统的规划”,要占有充分的原始资料,并要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
此外,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
正是基于这些,本次课程实践在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程序与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简化(实践操作过程指导部分),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包括运用GIS软件或CAD软件及PS软件表达效果),从某一实际区域出发,深刻认识城镇自身的发育发展过程,以及城镇与城镇、城镇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积极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统筹兼顾与协调整合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习方案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习方案一、实习教学目的意义《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在学习本课程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实地观察、调查研究、资料收集、GPS的使用以及ArcGis的使用等过程将书本知识加以运用,并达到熟练运用,因此,《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习是对书本知识应用的模拟演练,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知识和方法的理解。
本次实习通过安排学生对特定区域的特定元素的调查取材,分析,提出初步规划方案等过程,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分析方法,达到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实习教学的内容方法本次实习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外地教学实习,主要是组织学生到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先进的新建或改造县城考察,听取当地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对整个城市设计理念的介绍与分剖析;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第二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在《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本分析规划要素和分析规划方法的框架下,运用ArcGis等相关软件对杨凌示范区相关规划要素进行绘制及综合分析,提出相关的分析报告或规划方案,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ArcGis相关软件的熟练操作和对规划要素的实地取材能力。
相关实习分析题目如下表:三、实习安排7月12日上午,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由陈江生老师主持,按所列实习题目对全体同学进行分组,各小组按人数要求选择实习题目。
下午,各小组实习讨论时间,由各小组长自行组织,主要是对小组的任务和实习进度进行安排。
7月13日,外地教学实习,由陈江生老师带队,主要是组织学生到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先进的新建或改造县城考察,了解设计院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构思,从而促进个人的设计理念及思路的形成,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7月14日,各小组进行外业测量实习,收集本小组课题所需的数据及资料,进行汇总。
7月15日,各小组在机房中对本小组的课题进行设计,完成实习报告。
7月16日,课题汇报,各小组对本小组的课题进行PPT形式的回报,每个小组抽调一名同学组成评分小组,对各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
区域分析与规划实习指导书(3个实验)
《区域分析与规划》实习指导书主编:李泽琼地球课科学学院2003年12月18日实验设计一应用SHIFT-SHARE方法进行区域产业结构分析,评价与规划1.实验目的:用Shift-share方法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明确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动态,预测未来发展主导方向。
2.实验要求:1)掌握Shift-Share方法进行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2)掌握Microsorft Office中Excel的函数计算功能;3)掌握Microsorft Office中Excel的绘图功能;3.实验设备:计算机(配备Microsoft Office 97)4.实验基础资料:表4.1和表4.25.实验内容1)应用Shift-Share理论模型对表4.1和表4.2中基础资料进行分析计算:2)应用Microsoft Office中的Excel函数计算功能对Shift-Share分析方法中的各参数进行计算,得出Shift-Share分析表(表5.1,表5.2);3)根据表5.1和表5.2的数据,应用Microfoft Office 中的Excel的绘图功能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4)根据Shift-Share分析表和分析图进行总体论述,分析评价A:该区域各产业部门的发展现状和预测将来的发展趋势,B:该区域生产工业中各行业的的发展现状和预测将来的发展趋势;对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自己的初步规划见解,最后综合汇编成为一个图文并茂的完整的Word文挡。
6.实验报告:将综合的WORD文挡打印出来上交。
格式为:表4.1 美国及阿拿巴马州各产业部门经济指标(单位:1000美元)表4.2 美国及阿拿巴马州生产工业各行业经济指标(单位:1000美元)表5.1 阿拿巴马州各产业部门Shift-Share分析表4表5.2 阿拿巴马州生产工业各行业Shift-Share分析表5实验设计二成都市发展方向规划1.实验目的:掌握各种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应用:即应用这些理论分析区域的发展,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对区域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进行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实验
实验一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料的收集、鉴别与整理一、目的意义资料是区域分析与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相关研究的前提。
资料的收集、鉴别与整理是区域分析与规划工作的基础。
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
抓好粮食这个基础性、战略性资源的生产和供应,关系到一个地区甚至国家的命运。
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包括气候、耕地面积、农资投入等多个方面,因此,鉴别粮食生产相关数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二、相关概念及方法(一)资料的概念及分类资料是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各种思想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一切印刷品和视听材料的统称,它通常指书籍、报纸、期刊、科技报告、专利说明书、技术标准、产品目录、产品样本、设计图纸、实物样品、历史档案、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等。
资料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如下4类:1. 文字资料:档案、书籍、报纸、刊物、公文、宗谱、手稿等。
此类资料的优势:便于保存,传之久远;信息明确,使用方便;覆盖广阔,易于传播。
这是最主要也是最传统的手段。
其缺陷:为历史各个进程的产物,受历史的限制,有时更受时代和阶级的限制,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所以,利用文字资料时,首先必须认真鉴别其时间性和归属性。
2. 实物资料:文物、遗址、艺术品、日常用物等。
此类资料的优势:真实可信、确凿无误。
但是,实物资料往往要与文字资料相互印证,互补说明,利用起来方能准确。
有的实物资料还需要科学手段的鉴定,盲目判断或随意推理是不能成立的。
3. 口碑资料:民歌、俗语、传说、回忆、谈话、采访等。
此类资料的优势:鲜活、生动、明确,并能及时地深入挖掘。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资料欠准确,失真的概率大于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利用时必须与文字资料、实物资料相佐证,以利客观。
再者,口碑资料是流动的、容易消逝的,采集、利用时要抓住机会,以至于要抢救,否则就会消失。
4. 音像资料:影片、照片、录音、录像、电脑软盘等。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号:21050140/32050700总学时: 48学时,其中讲授/理论44学时,上机/课外实践4学时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概论。
一、本课程地位、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理科地理学“九五”规划教材。
同时也是全国高等院校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教材。
它系统阐述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理论和编制方法,与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共同构成经济地理专业三大支柱课程。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应用型基础课程,也是学生今后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的理论与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充分认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和特点,能够对各种区域经济现象与区域所处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区域分析与规划》着重在于区域规划,它是以区域和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以研究空间变化规划和区域间各物质要素合理布局为中心的人文地理学来说,本课程更是学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结合点与应用领域。
因此,本课程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理论和技术含量较高。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在向学生系统地讲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划分,阐明了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及其与区域规划之间的关系,概括了区域分析与规划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书
课程代号:21050140
总学时(或周数): 4学时
适用专业:2007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
一、课程实践目的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的理论与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充分认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和特点,能够对各种区域经济现象与区域所处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二、课程实践要求
根据本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体系,本实践项目的基本要求:
1、领会有关区位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念,并能辩证地分析有关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
2、能较熟练地阅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图件,并初步具有评判规划结果的能力。
3、能将《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调查区域发展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对区域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措施。
4、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流程。
三、课程实践内容
(一)选择一个研究区域的城镇体系(中比例尺)进行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的调查(本次要求是全省九个设区市,全年段按各自所在的设区市为大组,进而可按4-5人为一小组,选择其中某一个县(县级市)域工作对象,全为城区的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二)进行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库建设
1、空间数据建立过程图
*
非农业人口指标
(三)专题地图显示与分析
1、专题图:
①《╳╳县域区位分析图》,②《╳╳县城镇化水平分布图》
③《╳╳县城镇规模等级分级图》;④《╳╳县城镇中心度指数分布图》
⑤《╳╳县城镇职能结构分布图》;⑥《╳╳县总人口密度分布图》;
⑦《╳╳县土地经济潜力分级图》;⑧《╳╳县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分布图》
⑨《╳╳县交通网络规划分布图》
注意:除②、④、⑥、⑦图用GIS软件制图外,其余用CAD软件制图
2、专题分析
结合县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该县城镇化水平差异、城镇规模等级、城镇职能结构分异、人口分布差异、土地生产潜力分布、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趋势,指出当前的特点及原因,并根据可能的趋势规划未来城镇规模、职能、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
(四)实践成果
《╳╳县域城镇体系规模、职能、空间结构及交通网络专题制图及其分析》
组员:(指导老师:)
一、研究区城镇发展自然、经济、社会支撑基础分析
二、研究区城镇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城镇的规模分布特征
2.2 城镇的职能分布特征
2.3城镇的交通及空间分布特征
三、城镇的发展战略分析
3.1城镇的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3.2城镇的空间发展战略分析
四、研究区城镇体系发展对策建议
4.1 城镇规模结构的构思
4.2 城镇职能结构的构思
4.3 区域交通网络构思
4.4城镇发展空间结构构思
4.5各类城镇建设的战略思想
参考文献
四、课程实践进度安排
根据教学日历安排,集中完成课程实践任务在本学期的第14周至17周,以学生课外自主完成为主,课堂只作方法性指导,具体安排如下表。
本次实践的实践安排详情表
五、使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一)教材
崔功豪等编著.《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二)参考书
1.崔功豪等编著.《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宗兴主编.《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3.李小建等著.《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吴殿庭.《区域分析与规划》.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方创琳著.《区域发展规划论》.科学出版社,2001
6.魏后凯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7.刘再兴主编.《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15%,分两部分构成:
1、每组选一人作现场汇报并说明其实践区域研究的成果,占实践成绩的40%;
2、每组按上交一份实践报告(含电子文档)和个人心得体会,占实践成绩的60%。
七、本指导书编写参照系、编写根据、编制人
本指导书参照地理科学系关于《区域分析与规划学科建设》与《教学计划》及《区域分析与规划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具体内容则参照教育部关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及要求来写的。
编制人:符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