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灵魂观的比较

合集下载

形相学简论

形相学简论

关于人格结构方面,柏拉图在其灵魂说中倾向于理性、意志与情欲三因素合成的观点,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倾向于理性认知与情感意志二因素论。

亚里士多德还从进化的角度探讨人灵魂的构成,他认为灵魂有高低等级之分,这与生物的身体相对应。

最低级的生物是植物,它们相应具有最低级的灵魂,即营养的灵魂,只具有吸收营养以及生殖的功能;其次是动物,动物不仅具有营养的灵魂,还具有感觉的灵魂。

感觉的灵魂能使动物感觉到快乐和痛苦,产生欲望。

位于动物之上的是人类,人类除了营养、感觉的灵魂外,还具有理性的灵魂。

理性是人所特有的功能,.它使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

亚里士多德这种灵魂进化观与整体观对于我们理解人格心理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西方思想家的人性论中也包含着关于人格发展与改造的观点。

柏拉图的人性论把人的本性等同于人的灵魂,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神所创造的。

灵魂在出生之前生活在完美的理念世界中,了解并掌握了丰富的理念知识,因此它天生就具有各种理念知识。

但是,由于人出生时,人高贵的灵魂与低贱的肉体的结合,导致灵魂被玷污,人暂时遗忘了各种理念。

为了重新获得那些知识,就必须学习。

学习不是向外部世界探索,而是反省内心深处,将原有的理念知识、美德等逐渐“回忆"起来,他人的教育不过是一种诱发而已。

由此看来,柏拉图把内心活动与回忆看成是人格完善的主要途径。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格完善主要靠后天的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才能训练出所谓的“实践智慧",从而掌握“中庸之道"。

在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本性恶,要改造人,使之人格完善,只有通过人的理性,遵循自然律,建立专制国家,制定严厉的法律,排除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制止侵害社会其他成员利益的犯罪行为。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自私不是人的天性,而是私有制的产物。

因此,只有废除私有制,建立主权在民的国家,才能防止罪恶产生,充分发挥人善良的本性。

在理想人格方面,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认为美德就是知识,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一个人有理性,才会具有知识;有了知识,这个人才能完善自我。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比较

邪 恶两 面 他坚 信灵魂 不灭 . 为人 只要 活着就 不能 ” 认 摆 脱 肉体 的限制 、 扰 , 干 只有 死亡 才 能 获得 纯粹 的灵
魂 灵 魂不仅 在我 们 的 肉体死 亡后 仍然 存活 . 而且 它 将 持 续 到永远 。它是 完 美 的 , 是无 形 的 、 可摧 毁 它 不 的. 它是 永恒 不朽 的 。 柏拉 图根据这 点 , 灵魂 分为 9 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比较
平 静
摘 要 : 绍 了柏 拉 图 、 里 士 多德 和 笛 卡 尔关 于 灵魂 的观 点 。 元 论 者 笛卡 尔倾 向予 将 灵魂 和 身体 看 成 是 两 个 分 离 的 实 介 亚 二 体 . 认 灵魂 和 身体 的相 互 作 用 。 否 柏拉 图倾 向 于把 灵 魂 和 身体 当作 两个 相 互 独 立运 动 的 实体 , 不 否 认 灵 魂 与 身体 之 间 但 的 相 互作 用 亚 里 士 多德 认 为灵 魂 与 肉体 结合 才 能发 挥 其 应 有 的 作 用 . 会使 人 更加 完备 。 才
图写 的著作 .现 在 以他 署名 的作 品都 属于苏 格 拉底 .
被 美化 与恢 复 了本来 面 目的苏格拉 底 ” 由此可 见 . 苏
格 拉底 对他 的影 响之深
( ) 一 灵魂与 身体
柏拉 图把灵 魂分 为理性 、激 情和 欲望 3个 部分
在柏拉 图看来 . 魂和 身体 的关 系归根 到底 是理性 与 灵
术 与社 会 。
收稿 日期 : 0 1 0 - 2 2 1 - 7 1
灵魂 , 原意 是指 呼吸 、 生命 , 是人 的生命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灵魂 与 肉体辩证 统一 的过 程就是 人 的生命 成

赫拉克利特的灵魂观

赫拉克利特的灵魂观

赫拉克利特的灵魂观赫拉克利特的灵魂观,在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与其他伊奥尼亚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在客体之外关注到了作为主体的人,最早提出了认识论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将灵魂看作宇宙逻各斯的一部分,确立了人与宇宙的新型关系,在此基础上改革了当时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创立了一种全新的以一神为特征的宗教思想。

一、灵魂是火要理解赫拉克利特的灵魂观,首先要理解赫拉克利特的火。

在他的思想中,火、逻各斯、宇宙、神的概念都是等同的。

赫拉克利特与伊奥尼亚派的其他自然哲学家不同的是,他说宇宙是一团永恒的燃烧的火,而不是水、气或其他,“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残篇30)。

伊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家提出的万物的始基,不论是水或气,都是一种具体的物质性的元素,而赫拉克利特提出的火有了根本的不同,他所说的火,与其说是物质的火,还不如说是他从燃烧的火中观察到宇宙正是处在这样一种生生不息的对立的状态中,这个火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物质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在强调的是火的运动和生灭的特性。

这个火近似于一个抽象的火,它是万物构成的法则,所以“(他把火称为)不足和多余”(残篇65),火燃烧的过程体现出一种不足和多余相互补偿的过程,它构成这个世界存在的永恒规律。

同时,它又是万物的主宰,“雷霆驾驭万物”(残篇64),它有如神一样,决定着万物的存在,“火在升腾中判决和处罚万物”(残篇66)。

真正的智慧(逻各斯)就是认识万物的主宰,也就是火。

“智慧就是一件事情:取得真的认识,即万物何以通过万物而被主宰”(残篇132),“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说万物是一,就是智慧”(残篇50)。

在此基础上,赫拉克利特肯定地指出,产生万物又驾驭万物的逻各斯(对立统一)才是真正的神,“唯有智慧是一,它既不愿意又愿意被人称之为宙斯”(残篇128)。

灵魂知识点总结

灵魂知识点总结

灵魂知识点总结一、宗教视角下的灵魂在宗教中,灵魂被认为是人类存在的核心,是超越肉体的精神实体。

在不同宗教中,对灵魂的理解和看法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灵魂具有不朽性,是个体的永恒生命。

在基督教中,认为人的灵魂来自上帝,并将在死后脱离肉体,进入天堂或地狱。

在伊斯兰教中,灵魂则会在死后经过审判,被分配到天堂或地狱。

在佛教中,灵魂则被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在轮回中不断投生死灭。

在宗教中,灵魂不仅是个人的存在,也是和宇宙间相互关联的存在。

宗教信仰者认为,通过灵魂的修炼和敬畏上帝,可以获得永恒的幸福和安宁。

因此,灵魂在宗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生活,也塑造了整个宗教体系和传统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

二、哲学视角下的灵魂在哲学中,灵魂被认为是人类思维和意识活动的本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提出了关于灵魂的理论。

柏拉图将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部分、感性部分和本能部分,认为灵魂是永恒不朽的,由上帝赋予并附着在肉体上。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灵魂是物质和形式的统一,是使事物活动和有生命的根源。

在现代哲学中,尼采认为灵魂是人的本质,是个体的真实自我。

康德则认为,灵魂是自由意志和理性的结合。

另外,存在主义者认为,灵魂是人的自我意识和选择,是在存在和虚无之间进行选择和决定的实体。

总的来看,在哲学中,灵魂是人类内在世界的本质和核心,是思维、意识和自我形成的基础。

对灵魂的思考和探索也是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影响着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三、心理学视角下的灵魂在心理学中,灵魂的概念逐渐演变为心灵或心理。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灵魂被视为一种不可观测的虚构,被舍弃而不再成为研究对象。

而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弗洛伊德和荣格等心理学家则认为,灵魂是个体内在的非理性部分,与自我和超我形成三重结构,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在人本性心理学中,灵魂则被更多的理解为人的心灵和情感世界。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情感、欲望、信仰等方面,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灵魂观念名词解释

灵魂观念名词解释

灵魂观念名词解释一、哲学角度哲学对灵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柏拉图哲学中,灵魂被认为是人的基本本质,是超越物质存在的不朽部分。

柏拉图将灵魂分为三个层次:理性、意志和欲望。

理性是人最高级的部分,能够认知真理和道德价值;意志指的是人的自主性和决策能力;欲望则是人的欲望和情感。

而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灵魂被认为是物质和形式的结合体,是生命活动的本源。

二、宗教角度在宗教中,灵魂被视为永恒的存在,具有超越物质世界的特征。

在基督教中,灵魂被认为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神圣之所在,具有永生的本质。

在佛教中,灵魂被看作是一个连续性的意识能量,通过转世转生来实现解脱和觉悟。

而印度教则认为每个个体灵魂(阿特曼)都与普遍灵魂(布拉曼)相连。

三、心理学角度心理学将灵魂视为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的总和。

心理学对灵魂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人的意识、个性特征和心理过程展开。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的思维和知觉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方式,而精神分析学则关注潜意识和潜在的心理动机。

在现代心理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灵魂并非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人的心理和心灵的综合体现。

而在一些哲学和心灵实证主义的流派中,灵魂被视为一个能量场或非物质的次级实在。

综上所述,灵魂观念涉及了哲学、宗教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灵魂都被认为是人类内在的核心和永恒的存在。

不同的学派对于灵魂的定义和属性存在差异,但都认同灵魂具有超越物质的本质。

无论我们如何理解灵魂,它都是探求人类存在和本质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灵魂”?

什么是“灵魂”?

什么是“灵魂”?
灵魂是传统哲学和宗教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人类文化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对于这个概念的定义却不尽相同。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灵魂的含义。

一、灵魂的哲学观点
在哲学中,灵魂是人格、道德和感官基本特征的所在地。

换句话说,灵魂是人在存在意义和意识上的反映。

从此角度来说,灵魂是人体的一部分而又不同于人体。

它是人体所欠缺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承担着感知、思考和情感的功能,是人与生俱来的超自然本质。

二、灵魂的宗教观点
在宗教中,灵魂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主要宗教对灵魂的观点都有所不同。

在基督教中,灵魂被认为是上帝所赐予的,是人在死后所拥有的超自然存在,是永恒和不灭的。

在伊斯兰教中,灵魂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它被认为是人与上帝之间的联系,人的作为和行为都需要受到灵魂中良心和道德的约束。

佛教中认为,灵魂是无常的,不存在永恒性的灵魂,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心灵过程。

三、灵魂的科学观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灵魂作为一个超自然的概念,在科学上的论述也越来越普遍。

但是,科学对灵魂的定义却大相径庭。

一些神经科学家认为,人的“灵魂”是由人体中各种化学反应所组成,它是受到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控制的。

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灵魂是人对自身和环境的意识和认知,与神经系统并不紧密相关。

综上所述,灵魂作为一个概念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解释。

但是,在人类的文化中,灵魂却总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界诸宗教灵魂观以及对死亡问题之探讨世

界诸宗教灵魂观以及对死亡问题之探讨世

世界诸宗教灵魂观以及对死亡问题之探讨环顾世界诸宗教,无论是制度性的宗教,或是在被称为原始社会中的宗教,各宗教的灵魂观以及对死亡的观点,总是与其教义或仪式拥有密切的关系。

以下分别介绍这些不同宗教的灵魂观以及对死亡的观点。

原始宗教(一)灵魂观点在传统原始的社会中,灵魂的本质就是力量;在此想法之中,力量、灵魂和生命是可彼此互换的观念。

同时在原始人的想法之中,一个遍在的力量或是生命的法则,不仅被认为存在于人类自身而已,同时这些力量也被认为存在于其他生物的生命之中。

对一个原始人而言,他认为自己的潜能是不受拘限的;因而他总是想要抓住隐藏在他身体之内的本质,而其方法就表现在各种类型的巫术上。

同时对原始人而言,灵魂的力量是可以计数的;并且人人所拥有的力量皆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所拥有得灵魂力量也不相同。

原始人的灵魂观,依着情境之不同,而对灵魂有不同之命名。

举Fang of Gabon为例,对灵魂有七种命名形式:(1)eba:位于脑的生命原理,在死亡时消失;(2)nlem:心,知觉所在之处,掌管人之行动,并在死亡时消失;(3)edzii:个人之名字,保持个人之特征,并在死亡时消失;(4)ki:个人之标志,并在肉体消失之后使自己不朽的力量;(5)ngzel:当其在身体时,作为灵魂活动之原理;(6)nsissim:灵魂和替身;(7)khun:肉身消失后的灵魂,如鬼。

如上述之例子,灵魂并非是无定形的物质,并且以机能体(脑、心)、肖像(替身、鬼)、象征(名字、个性标志)等来重现。

在澳洲土着居民,将灵魂分为内部灵魂(Internal soul)和外部灵魂(External soul)。

所谓内部灵魂,就是整个身体都被视为是灵魂的物质部份。

至于外部灵魂就是可以离开身体之外的灵魂;例如在睡梦中,灵魂会离开身体,并且停留在一动物替身(double)之上,而这替身就被视为其图腾(totem)。

替身(double)被视为第二个自我,并神秘地与自身联合。

柏拉图与奥古斯丁的灵魂观比较

柏拉图与奥古斯丁的灵魂观比较

2020年12月第6期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Dec.2020No.6柏拉图与奥古斯丁的灵魂观比较石慧琳(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湖南吉首416000)摘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古罗马帝国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都对灵魂极其关注并且形成系统的灵魂观。

一定程度上说,奥古斯丁灵魂观是对柏拉图灵魂观的继承和改造。

分析柏拉图的对话录及奥古斯丁论述灵魂的:柏拉图灵魂观中的灵魂是不生不灭的实体存在,柏拉图重视灵魂轻视肉体,认为肉体是灵魂的枷锁;奥古斯丁则坚持灵魂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灵魂与肉体二者实体性地位,强调灵肉结合的积极作用。

但二者灵魂观的终极指向都为善和真理。

关键词:;奥古斯丁;灵中图分类号:B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9—0673(2020)06—0015—05A Comparison of Plato and Augustine's View of SoulSHI Huilin(Institute of Philosophy,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nan416000)Abstract:Plato,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and Augustine,the epitome of medieval religious theology,both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oul and formed a systematic view of soul.To a certain extent,Augustine's soul view is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Plato'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lato's dialogue and Augustine's works on the soul,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oul in Plato's view is an inanimate entity existence,which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soul and despises the body and holds that the body is the shackle of the soul.Augustine insists that the soul is God's creation from"nothingness",confirms the substantive status of soul and body,and em­phasizes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spirit and flesh.But the ultimate direction of both soul views is good and truth.Key words:Plato;Augustine;Soul View灵魂是什么一直是人类探寻的问题。

各种文化对灵魂的解释

各种文化对灵魂的解释

各种文化对灵魂的解释
“灵魂”是中国传统宗教中的概念,它通常被视为一种超自然、非物质的精神实体,与人的身体和生命密切相关。

不同文化对灵魂的解释也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释:
1.佛教中的灵魂观:在佛教中,灵魂被认为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之一,是生命的根本。

佛教认为灵魂是不生不灭的,它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但必须依附于肉身才能发挥作用。

2.基督教中的灵魂观:在基督教中,灵魂被认为是人类的精神和意
识的核心,是与身体分离存在的。

基督教认为灵魂可以离开身体而独立存在,但它需要得到上帝的救赎才能获得永生。

3.道教中的灵魂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一个重要的分支,
它的灵魂观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在道教中,灵魂也被认为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它不是生命的根本,而是由精气神三者结合而成的。

道教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但也需要得到道教的修持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4.民间信仰中的灵魂观:在一些民间信仰中,灵魂也被赋予了特殊
的意义。

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认为灵魂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它可以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幸福等。

总之,各种文化对灵魂的解释各有不同,但都强调了灵魂对于人的生命和意义的重要性。

古埃及 多灵魂观

古埃及 多灵魂观

埃及人是诚信灵魂不死的民族,灵魂观念是埃及宗教思想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他们从经验中领悟到各种有灵现象,如睡梦中的影像、病中的错觉、阳光下的阴影图案等。

所以,埃及人坚信灵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每个人的灵魂不止一个,而是……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有五个,一说是有四个,还有一说是有九种==。

说法大致相近又略有不同。

第一种:第一个灵魂叫&卡",在埃及语中指生命的精气。

精神“卡”与生俱来,有着本人的形象,对于人非常重要,它比个人肉体生命存在的时间更长。

卡在人活着时附着于肉体之内,死后继续附着于尸体或与本人肉体酷像的雕像上。

卡存在的时间的持久程度,是根据尸体或雕像保存的完好程度而定。

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一面墙上,现仍然保存着一座珍贵的浮雕,它真实地再现了国王阿门荷太普三世出生时的情景,神用双手抱着新生的王子,旁边还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孩子,好像孪生兄弟一样,这个旁边的孩子身上刻有“卡”字,这就是初生儿的灵魂。

第二个灵魂叫“巴”,意思是永远活着的人死后,巴就随时飘出身体之外自由活动,但尸身或者雕像仍是巴依附的基础,巴在自由漂浮中经常飞回墓穴,把人们的供品带给棺材中的尸体享用。

当巴重新进入身体后,死人便苏醒过来享用食物。

按照原始思维的形象性特征,埃及人也自然地把抽象观念转化为形象来把握表现,巴就被画成一个具有人头和人手的鸟的形象。

为了方便巴自由进出,人们往往在墓室、棺材上开个小孔。

这同我国西安半坡村原始人在瓮葬所用的瓮上开的小孔是同样的含义。

第三个灵魂是“心”,具有伦理意义上良心的含义。

埃及人认为,心脏具有辨别和认知的能力,它决定个体的行动和意志人如果失掉心脏,很可能入黑暗而不能再生第四个灵魂是人的影像。

影像随着人的动作而展现,有时是全身,有时是半身,有时是正面,有时是侧面。

为了完全准确地表现影像灵魂跟人形的合拍,在绘画人像时往往采用正侧面组合画法。

影像不能受到毁损和歪曲,它直接影响到生命和健康。

因此,凡是代替本人影像的肖像、雕塑必须是本人的准确的影像。

简论佛教的灵魂观

简论佛教的灵魂观

简论佛教的灵魂观∙发布时间:2011-10-24 信息来源:点击次数:687∙灵魂说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始信仰,亦是后来各种宗教的核心观念,虽然它一直受到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质疑和批判,至今依然十分活跃,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佛教也对灵魂有自己独特而有趣的解释,由于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所面临的环境和对手不同,在灵魂说上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体现了佛教的灵活自如、不执著的精神和不立两边的中道原则。

一、灵魂说的缘生及其意义生命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生死问题,对死亡的恐惧也是最大的恐惧。

作为最高级的生命,人类不甘心于走向于死亡,不愿意承认生必有死这一残酷的现实,因而创造出了种种法门来对抗死亡,试图超越这一现实,达到永生,由此也就产生了各种宗教。

不论哪种宗教,都具备超越性与神圣性,而宗教试图超越的就是死亡,在依赖自身力量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下,就希望有一种永远存在的神灵,并依靠这种神灵使人类自身也能达到永恒,希望有永恒的神灵,不过是曲折地表达人类自身对生命的渴望,这就构成了宗教的神圣性。

对于各种宗教来说,战胜死亡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承认有一种永生的灵魂的存在。

人类不愿意承认死亡的必然性,宁可将死亡看成是由某种偶然的因素造成的,然而这种带有明显的自欺欺人的味道的想法不可能长久,残酷的事实还是逼迫人们不得不承认死亡的不可避免,特别是肉体的死亡。

眼看着美丽的红颜变成可怕的白骨,谁也无法否认想让肉体不死是不可能的。

尽管古埃及人将法老的遗体做成木乃伊,希望将来他们能够复生,尽管人类想尽了各种办法来保留伟大人物的遗体,但保住也毕竟只是遗体,一种生命遗弃的躯壳,复生的希望现在看来还是极为渺茫。

尽管中国道教执著地追求肉体成仙,试图让生命以一种完整的形式实现永恒,然而不死的仙人在现实世界实在是难得一见。

因而多数宗教不得不被迫做出另外一种选择或者说是让步,即承认肉体会死,但坚持还有一种永生的灵魂,通过灵魂使生命以另外一种形式实现永恒,因而灵魂说几乎成了所有宗教共同拥有的法宝,成了宗教的一种特征。

柏拉图

柏拉图

论柏拉图灵魂论李运香(南方医科大学14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一、柏拉图的灵魂三分理论:柏拉图在理想国第4卷中提到理想城邦已经建成,进而讨论城邦的正义是什么,接着,按照城邦与个人的类推,他以城邦中的正义为指导去理解个人灵魂中的正义,这也是他最初之所以要建立一个理想城邦的目的。

苏格拉底说他们建立的城邦是善的,并且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为了证明这个国家是有这四种美德的,苏格拉底说首先在他们建立的城邦中可以看到第一种美德—智慧,因为他们所描述的国家有很好的谋划,所以是智慧的,这种智慧是人数最少部分的统治者的知识,唯有这种知识才是智慧的;接下来说到勇敢,苏格拉底认为勇敢这种美德存在于那些为了保卫国家而上战场的那一部分人。

他认为勇敢就是保持,勇敢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形下他们都永远保持着关于可怕事物的信念。

他用羊毛染色来比喻通过音乐和体操的教育,培养战士要像接受羊毛染色一样来完全接受并相信他们的法律,并且不被快乐,苦恼和害怕,欲望等对人们的信念具有强烈褪色能力的碱水给洗褪色,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使战士畏惧法律而不畏惧其他的品质才是勇敢,而那些不是有教育造成的和法律无关的但出现在兽类或奴隶身上的同样表现都不能称之为勇敢;苏格拉底说节制是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他在这里提到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较好的部分和一个较坏的部分,当较坏的部分受到较好的部分时,那这人可以说是自己的主人,反之,当较好的部分受到较坏的部分控制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奴隶和没有节制的人了;在这里他提到国家和灵魂一样,受智慧的控制,国家里众多下等人的欲望被少数优秀人的欲望和智慧统治着,同样的,他依此类推,在统治阶层中也有较好的部分和较坏的部分,当较好的阶层统治着较坏的阶层时,这个国家也被称为是自己的主人。

节制和前面所说的智慧和勇敢两种美德不同,它不属于专属的某个阶层,它是属于所有人的,是一种和谐和一致。

关于正义苏格拉底通过和格劳孔进行一些列推断,得出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

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观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西方文明的奠基者之一。

在心理学领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对后世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观点。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灵魂(soul)。

他将灵魂定义为生命的来源和身体的原则,是使人具备认知和意识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为三个层次:营养灵魂、感知灵魂和理性灵魂。

1.营养灵魂(nutritive soul):这层灵魂负责人的生长和营养,是所有生物都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使人们能够吸取食物和水,并提供生命所需的能源。

2.感知灵魂(perceptive soul):这层灵魂负责人的感知和感觉,使人们能够理解和认知外界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通过感官的刺激,人们能够感知外界的存在。

3.理性灵魂(rational soul):这层灵魂是人类独有的,使人具备理性思维和推理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理性灵魂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制定目标和做出决策。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灵魂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认为这三个层次的灵魂相互关联且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心理结构。

其次,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认知过程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通过感觉和知觉来实现的。

感觉是指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而知觉是基于感觉的印象和经验,通过思考和比较来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将知觉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感觉、印象和理解。

感觉是基于感官器官的刺激产生的,它提供了对外界事物的初步认识。

印象是通过感觉的结果,使我们能够对感知到的事物进行区分和分类。

理解是在印象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思考来得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关于记忆和学习的观点。

他认为,记忆是将过去的经验保存在心灵中,并在需要时进行回忆的能力。

而学习则是通过记忆和反思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灵魂的三个等级

灵魂的三个等级

灵魂的三个等级在遥远的古代,神秘的灵魂常常被视作生命的本原,因为人们普遍相信,没有灵魂便没有生命。

在原始的宗教那里,一般认为灵魂是一种超自然的非物质的组成部分,寄居于人或其他物质躯体之内并对之起主宰作用,可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死亡后其灵魂也称为鬼魂。

无论如何,生命与灵魂似乎从来未能清晰地割舍过。

贝希 (1998) 说,生命在古人面前就是一个黑匣子,充满着奥妙与神秘。

而哲学家正是一些凭借超人的思维、逻辑与天才试图在茫茫黑暗之中窥视这些奥妙的智者。

早在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借助于灵魂对生命的本质给予了无与伦比的深刻诠释,他的很多思想或学说即便对今天的人们也极具启迪性,有意或无意地遭到后人的“借用”。

1.亚里士多德的“生命”定义亚里士多德对生命给出了定义,认为生命是灵魂与躯体的结合。

他在《论灵魂》中说,“在自然物体中,有些有生命,有些则没有生命。

所谓生命,乃是指自己摄取营养、有生灭变化的能力。

所有有生命的自然躯体都是实体,这样的实体必然是结合而成。

它是这样一种躯体,即具有生命的躯体,但躯体并不是灵魂。

躯体并不隶属于某个主体,它自己即是主体和质料。

所以,灵魂,作为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形式,必然是实体,这种实体就是现实性……灵魂就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性;而且这样的躯体具有器官……植物的各个部分虽然十分简单,但也具有自己的器官,如叶片保护果皮,果皮保护果实,植物的根犹如嘴,因为根和嘴的用处都是摄取营养……生命这个词可以在多种意义上被叙说,只要以下任何条件存在,我们就可以说一事物有生命,如理智、感觉、位置上的运动和静止,或者摄取营养的运动以及生成与灭亡等等……正是由于这种摄取营养的本原,一切生物才有生命......”(亚里士多德1992)。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是一种“实体”,他是这样来解释的:“实体有三种意义,形式、质料以及这两者的结合。

其中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亚里士多德1992)。

古埃及-多灵魂观

古埃及-多灵魂观

埃及人是诚信灵魂不死的民族,灵魂观念是埃及宗教思想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他们从经验中领悟到各种有灵现象,如睡梦中的影像、病中的错觉、阳光下的阴影图案等。

所以,埃及人坚信灵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每个人的灵魂不止一个,而是……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有五个,一说是有四个,还有一说是有九种==。

说法大致相近又略有不同。

第一种:第一个灵魂叫&卡",在埃及语中指生命的精气。

精神“卡”与生俱来,有着本人的形象,对于人非常重要,它比个人肉体生命存在的时间更长。

卡在人活着时附着于肉体之内,死后继续附着于尸体或与本人肉体酷像的雕像上。

卡存在的时间的持久程度,是根据尸体或雕像保存的完好程度而定。

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一面墙上,现仍然保存着一座珍贵的浮雕,它真实地再现了国王阿门荷太普三世出生时的情景,神用双手抱着新生的王子,旁边还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孩子,好似孪生兄弟一样,这个旁边的孩子身上刻有“卡”字,这就是初生儿的灵魂。

第二个灵魂叫“巴”,意思是永远活着的人死后,巴就随时飘出身体之外自由活动,但尸身或者雕像仍是巴依附的基础,巴在自由漂浮中经常飞回墓穴,把人们的供品带给棺材中的尸体享用。

当巴重新进入身体后,死人便苏醒过来享用食物。

按照原始思维的形象性特征,埃及人也自然地把抽象观念转化为形象来把握表现,巴就被画成一个具有人头和人手的鸟的形象。

为了方便巴自由进出,人们往往在墓室、棺材上开个小孔。

这同我国西安半坡村原始人在瓮葬所用的瓮上开的小孔是同样的含义。

第三个灵魂是“心”,具有伦理意义上良心的含义。

埃及人认为,心脏具有区分和认知的能力,它决定个体的行动和意志人如果失掉心脏,很可能入黑暗而不能再生第四个灵魂是人的影像。

影像随着人的动作而展现,有时是全身,有时是半身,有时是正面,有时是侧面。

为了完全准确地表现影像灵魂跟人形的合拍,在绘画人像时往往采用正侧面组合画法。

影像不能受到毁损和歪曲,它直接影响到生命和健康。

因此,但凡代替本人影像的肖像、雕塑必须是本人的准确的影像。

(49)浅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差别

(49)浅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差别

(49)浅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差别展开全文柏拉图的灵魂观最大特点是将灵魂实体化,其著作《斐多》就是借苏格拉底之口来阐述自已观点,他认为,灵魂是善的东西,肉体是恶的根源,两者是可以分离的,他认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而灵魂和肉体结合时,真理是永远不能求得的,因为肉体使我们充满热情,欲望,惧怕,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

他认为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非得甩掉肉体,全用灵魂去看待事物,我们要求得智慧,在活着的时候得不到,要等死了才可能得到,所以我们除非万不得已,得尽量不和肉体交往。

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

另外,柏拉图也在〈斐多〉中阐述了关于形式与质料即支持与殊相的关系,并以来论证灵魂的性质,他认为存在着绝对的善、恶等概念,这些概念是作为共相而存在。

所以他说生并不可转化为死,而生的生物可转化为有死的生物,而灵魂是作为不朽而存在的,灵魂是具有不朽的形式,在这里,很明显柏拉图将灵魂当成实体,这个实体是纯洁神圣,而跟它结合的另一实体即肉体是阻碍灵魂进行认识的不洁的物体,灵魂无可奈何与之结合,而人死后作为共相的灵魂便会离开殊相的肉体,去到天神们的世界即柏拉图所描述的充满共相的世界。

而作为他学生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比他有更详尽的论述,他某程度上跟随柏拉图相同,即认为灵魂是共相开始,亚里士多德是利用潜在这个概念来描述灵魂的,他认为灵魂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性,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

所谓生命,是指自已摄取营养有生灭变化的能力,而生命的躯体是实体即质料,但躯体并不是灵魂,灵魂就像睡眠的现实性,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有所谓独特的共相存在,所以,他不赞成灵魂能跟肉体分离。

显然,亚里士多德是将生命作为有灵魂的东西和无灵魂的东西的区别,而什么条件下被认为是有生命呢?他认为如理智、感觉、位置上的运动和静止,或摄取营养等。

对植物来说,摄取营养是其为有关生命即有灵魂的重要条件,而动物的基本条件则是触觉。

在论灵魂的结尾,亚里士多德得出灵魂的一般性的结论。

灵魂的种类

灵魂的种类

灵魂的种类了解灵魂种类的目的:不是为了分别,而是为了接受自己、服务别人。

坦然接受自己的特色、做事的方法,明白自己的喜好、自然的倾向和兴趣。

服务别人时,知道从什么方式去学习与服务,更能沟通,可以事半功倍。

也有助于找一份适合自己灵魂品质的工作,可以更如鱼得水。

每个人会有一种主要的灵魂种类,可能也会有一两个次要的、辅助的灵魂种类。

灵魂种类会影响你的行为、个性,灵魂种类也会影响对灵性成长和开悟的定义。

例如:助人者可能会认为:可以帮助很多不同的人、很多不同的事代表灵性成长。

关照者可能会认为:真正开悟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关照者,可以关照很多人,又做得很完美。

(注:作者与指导灵沟通得很清楚,所以当咨询个案时、指导灵会告诉他案主的灵魂种类。

)主要分为十种灵魂种类:1.助人者…2.关照者…3.教育者…4.思想者…5.创造者6.表演者…7.狩猎者…8.领导者…9.灵修者…10.改革者1.助人者(Helper)特色:助人危险:没有时间给自己,时间排得满满的,遭人践踏。

(别人不见得珍惜)助人的动机是直接从灵魂来的。

很容易进入医疗的行业,像是:医生、护士,但也会在其它的行业中。

似乎一直在帮助别人,替别人做很多事情。

咨询案例:爱玛来咨询时,觉得自己能量耗竭,一点力量都没有了,她刚帮助朋友送了500份传单。

她除了自己的工作之外,还参加慈善工作,而且一天到晚答应替朋友做事,自己一点剩下来的时间都没有了。

她觉得自己从小总是在帮助别人,照顾别人的狗,或是负责教堂的装饰与插花等等。

建议:助人者要学会设下界限(boundaries)尊重自己的时间与范围。

2.关照者(Care-giver)喜欢关照别人。

特色:忠诚认为自己是别人最好的朋友,可以给别人很好的帮助,帮助的对象比较集中。

对他们而言,照顾别人是不可避免或逃避的,因为品质与动力是来自灵魂。

危险:都在照顾别人忘了照顾自己。

学习:先照顾好自己,才有力气帮助别人。

就像飞机上空服员示范的:如果缺氧时,要先带上自己的氧气,再替小孩戴上,否则两个人可能都会死。

中国古代关于灵魂的解释

中国古代关于灵魂的解释

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灵魂的解释是多元和复杂的,深受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灵魂通常被认为是人的精神、意识、个性等抽象事物的集合,它与肉体相区别,能在某种程度上脱离肉体存在。

儒家思想中,重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教化对灵魂的塑造,认为通过修身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品德的培养和完善。

在儒家经典中,如《论语》中提到“仁者,其言也訒”,意味着有仁德的人说话谨慎,反映出灵魂的内在道德光辉。

道家对灵魂的理解更偏向于自然和宇宙的哲学,如《道德经》中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达了对于超脱物质世界的追求,而灵魂被视为是通向这一境界的重要桥梁。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提出的“逍遥游”概念,也隐喻了灵魂的自由飘逸和超脱。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对灵魂观念也有重要影响。

佛教认为人的灵魂(阿赖耶识)是不灭的,人们在世时的善行恶行会影响到灵魂的轮回转世。

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与本土的灵魂观念相结合,影响了人们的生死观和道德行为准则。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关于魂魄的民间信仰和习俗。

例如,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会变成鬼,需要通过祭祀等方式来缅怀和安抚。

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信仰和仪式,如招魂、超度等,都体现了人们对灵魂的重视和对死后的想象。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关于灵魂的解释融合了多种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形成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文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灵魂观的比较摘要: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时代,灵魂的概念已经被普遍地使用了,在古希腊人那里,灵魂一词有终极运动者的含义。

所谓终极运动者,也就是使事物产生运动和变化的最为根本性的力量,因此,灵魂一词具有这样一些含义:本质、实体、理念、形式等等。

尽管不同的哲学家对灵魂的具体规定并不是一致的,但使用灵魂一词时,都是指一种终极性的生成原因。

这一时期,有关灵魂的观点已经产生了同一时期的对立统一,和历史上的继承发展。

本文以毕达戈拉斯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做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灵魂观;毕达戈拉斯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毕达戈拉斯派的灵魂观毕达戈拉斯提出了具有宗教和哲学双重意义的灵魂观。

就其主要内容来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灵魂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关于灵魂轮回的思想。

由于其论述经常是以表象化的方式来完成的,缺少一种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因而,其观点通常是含糊不清的。

他猜测到了宇宙中有某种灵魂性的存在,灵魂本身在做自我运动,而当灵魂在做自我运动时,它也就带动了其他事物的生成。

在具体的方面,他认为灵魂是太阳中微尘的推动者。

毕达戈拉斯认为,同一个灵魂可以流动于不同的身体,因而有了个体性和独立性,虽然还不具有完全的非物体性。

[1]在某种意义上说,毕达戈拉斯是运用灵魂原则的第一位哲学家。

但是把灵魂看做是思维的规定,并尝试用这样一种规定去解释自然和精神事件,毕达戈拉斯可以说是第一人。

灵魂概念到这里,算是建立起来了。

二、柏拉图的灵魂观柏拉图主要从灵魂与运动的关系来规定灵魂的本性,他认为“从外面获得运动的事物无灵魂,自身内即有运动的事物有灵魂”,因此,“自我运动即是灵魂”。

[1]2810(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所以,“灵魂是所有已经存在、现在存在、将要存在的事物以及与它们相反的事物的第一源泉和运动因”。

柏拉图把人的灵魂与肉体作为两个领域可见的人体形态和不可见的内在的人(柏拉图:《菲德罗篇》,279c),这蕴含着后来的身心二元论思想。

而他也并未否认灵魂与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不可见的理念统摄可见的有形物体的远着,即灵魂统摄身体。

他更看到身体对灵魂的反作用,这种作用有益于或者有害于灵魂。

《理想国》首次对灵魂做出理性、激情和欲望的三重区分。

《斐德罗篇》里的比喻,灵魂好像是两驾马车,理性是驭马者,激情是驯服的马,欲望是莱替的马。

[2]216(柏拉图:《菲德罗篇》,246a-b)柏拉图明确指出:“按照自然的规定,灵魂先于身体。

身体是第二位的、后生的;灵魂是统治者,身体是被统治者,这千真万确是最真实最完善的真理。

”这也就是柏拉图将灵魂与德性的对应关系当作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

柏拉图认为在灵魂的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中,理性部分是最重要的,正是这一部分具有神性,其它部分是可以分离的,并且与肉体密切相关,也会随之消灭。

灵魂是由不同的部分或要素构成的,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区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在《蒂迈欧篇》中说,理性存于头部;激情存于胸部;欲望存于腹部。

并把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理性对应于智慧,激情对应于勇敢;欲望对应于节制。

灵魂不仅有构成部分,还有不同的等级之分。

柏拉图在灵魂回忆说中,认为灵魂和肉体是相互分离而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灵魂是永恒不朽的,是永生的。

柏拉图又从灵魂“自身运动”来证明和阐述灵魂的不朽。

自身运动的事物是其他一切被推动事物运动的源泉和第一原理,它既不可能被产生也不可能被毁灭。

柏拉图以神话方式描述了灵魂在整个宇宙中的运行。

因此,所谓灵魂不朽,实际上是理性不朽;灵魂的非理性东西是可朽的。

作为认识功能的灵魂,主要也是理智的作用,灵魂的回忆是理智的运作,是再现理智先天得到的知识。

柏拉图的灵魂不灭和回忆说显得很荒谬,具有宗教和神秘主义色彩。

但是,不应简单地把它们等同于宗教上的灵魂说和轮回说。

柏拉图的学说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信念之上的:在生灭变化之中必定有不生不灭的实体,灵魂和理念就是这样的实体。

灵魂的不朽和精神的常存与理念的永恒是同等的。

正因为有这类东西的存在,人一到这世上他的生命就被灵魂所左右,他的精神之中潜在有关于理念的知识,只要运用理性就可将其变为现实的知识。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包括:灵魂的功能和类别、灵魂的感觉活动、灵魂的理性认识。

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形式”,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原则,即有生命的事物运动的原因。

属于自然哲学的研究范畴,属于实体学说,包含着认识论。

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都熔铸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所有生命的实体都有灵魂。

有生命的实体分植物、动物和人三大类,灵魂也相应地分成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类灵魂。

最低的等级是植物灵魂或营养灵魂,其作用主要是摄取食物和生殖。

植物仅有营养能力,所以是最低的灵魂形式,这是生命活动最普遍的特征。

比植物灵魂高一层次的是动物灵魂或感觉灵魂,除营养能力外,任何动物至少拥有一种感觉,即触觉。

感觉灵魂有三方面的功能,即感觉、欲望和位置移动的功能。

最高形式是人类灵魂或理智灵魂。

因为这种灵魂除包括营养灵魂和感觉灵魂的所有能力之外,还有推理和思维的能力,因此又被称作理性灵魂。

这种能力是人以外的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

四、三种灵魂学说的比较分析(一)三种灵魂学说有着不同的历史来源,和理论来源,这对三种灵魂学说的内容构成了内在的、客观的区别。

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观,来源于奥尔斯教派的灵魂转世说,把哲学的思辨作为净化灵魂的活动。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灵魂是一种和谐,哲学是对事物间和谐关系的思索,儿这些和谐都是一种数的规定性柏拉图灵魂学说的提出有着多方面的来源。

比如对于灵魂与肉体的区分,主要受巴门尼德和苏哥拉低的影响,把它作为两个世界区分的延伸。

而灵魂三重区分,则可追溯到荷马史诗,灵魂回忆说更具有宗教神话色彩,对于灵魂即理念为什么会与身体结合在一起,柏拉图用了一个神话做了很好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里集中阐述了灵魂思想。

他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思想,批判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把灵魂当作独立的运动实体的柏拉图的观点;另一种是把灵魂和身体看成两个分离实体的二元论观点。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之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并强调灵魂是生命的现实性原则。

(二)灵魂学说的提出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在其哲学思想体系内,与其他学说想联系,为了解决某些问题、完善其思想体系而为之。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灵魂观中灵魂学说占有重要地位。

灵魂意识奠定了他们哲学的二元论倾向或色彩,无论他们怎样看待“灵魂”,都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展开。

由于时代局限,自然科学发展缓慢,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只是开始意识到物质和精神的区别。

为了强调物质的不灭及其永恒的运动,运用与肉体分开的灵魂这一范畴,把一切都看作具有灵魂;为了强调精神的能动作用及其相对独立性,也运用灵魂范畴,把一切都说成是理性思维决定的,把精神也说成是可以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最后都同样得出了灵魂不死的结论。

这也就奠定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二元论倾向,同时,给后来的哲学家们留下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处理“身”和“心”的关系问题;这种“身”和“心”关系问题后来也一直没得到研究,“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毕达哥拉斯学派进而解释了古老的灵魂轮回说,这同样符合灵魂不朽的古代希腊人的共同信念,他们认为,灵魂不仅不朽,而且可以在多个躯体之间进行转生,这种理论后来也成为了希腊人灵魂观的一个基本信念。

它重视灵魂的净化,试图从灵魂转世的轮回中逃离出来,实现像神一样的不朽。

(三)三种灵魂观学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灵魂观的内容也更加完善、丰富;所能解释的问题也更广泛柏拉图的灵魂观,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诘难;它论证了灵魂不朽。

柏拉图对灵魂的理解较毕达哥拉斯派更深一步,他同样把灵魂看作人性的最高贵部分。

它让人成为人,它的和谐给人带来幸福。

灵魂的独特功能是生活的艺术。

这种艺术遵循着某些限制和界限,灵魂功能的发挥可以造成灵魂自身的和谐以及生活的幸福。

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精神和欲望。

要用理性控制精神和欲望,而不是被后者所干扰,导致混乱。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美好德性。

德性是人的功能的合适的发挥,这种功能首要的是灵魂各部分的功能。

它们的功能之实现就会带来德性。

德性主要来自于知识,灵魂的三个部分的功能如果和谐地统一起来,就能够达到对知识的把握。

这也就意味着善和幸福的实现。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调和了前人关于灵魂的思想,“得益于他们好的意见,避免他们的错误”。

他对灵魂的理解也同样遵从柏拉图的区分。

不过他认为存在着多种灵魂,如植物灵魂,欲求灵魂和理性灵魂。

这构成了人的全部本性。

他倾向于认为人的功能就是灵魂的活动,这种活动遵循着理性的原则,“人类之善就是和德性一致的灵魂活动”。

灵魂有两个部分:非理性和理性。

非理性部分包括营养部分和欲望部分。

非理性部分和理性部分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倾向。

他也把幸福看作与灵魂有关,说幸福或善“就是灵魂按照美德或者德性活动。

”如果要得到幸福,就必须让灵魂中的理性部分控制非理性部分。

德性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就是具有经验的人进行的深思熟虑的善的选择。

但是,这里的前提是选择的人必须具有真正的知识而不是虚假的知识。

参考文献:[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1]张祥龙西方哲学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1]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陈也奔[1]求真向善:人的存在状态—对柏拉图灵魂观的解读,王彩云[1]柏拉图的灵魂观,李彦,北京大学人文学院[1]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的灵魂观,唐代虎,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