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节日

合集下载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

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俗,取“更岁交子”之意。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惯,象征生活XXX。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俗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XXX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俗。

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XXX有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6.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XXX和XXX才干相见。

每到七夕将至,XXX和XXX 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而称中秋节。

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举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异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以是,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简介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简介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地“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地前一天,用击鼓地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地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地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地意思.b5E2R。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地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地一个传统节日.来历:古代地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地“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地一年地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地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地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p1Ean。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地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地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地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DXDiT。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地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地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地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地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地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RTCrp。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和除夕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下面简要介绍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的节日。

在春节前,人们会打扫房屋,贴春联和窗花,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被称为“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去墓地祭拜祖先,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清理墓地。

4.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也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和喝雄黄酒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赏月和团圆的节日。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等。

6.重阳节:重阳节是祭祖和登高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7.除夕:除夕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全家团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

除此之外,还有腊八节、小年等节日,也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每个地区的风俗也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目前我国的传统的节日具体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是咱们中华文化久远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构成部分。

在我国的传统的节日,毫无疑问并不是从远古传说发展趋势来的,从这种广为流传迄今的节日风俗习惯里,还能够清楚地看见古时候人民社会的精彩镜头。

农历正月1、正月初一:春节,鸡日,道家中原始天尊华诞,佛家中大肚弥勒佛华诞,古时候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多样名字。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限。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药王孙思邈)华诞。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股市开市,神话传说中五路财神华诞。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被称为人胜节,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家中阎罗王华诞,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道家中玉帝华诞。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块生日(祭石头)。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文化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万病。

12、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二爷得道成仙日。

13、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家上元节,是天官尧的华诞。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15、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来源于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故事。

这一节日又与降水节令有关。

春分后的时节是降水。

古代人觉得,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雨天、故此谓天穿。

神话传说与节气像结合,就建立了天穿节这一民俗文化节日传统式。

天穿节的具体风俗习惯:煎饼果子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打针。

16、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资源或祭磨神。

所说填仓,意思是铺满粮仓。

1、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光生日。

2、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二月初二、青龙节,佛家中济公活佛观音菩萨生日。

3、二月初三:神话传说中文昌帝君华诞。

4、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被称为花神节,百卉生日,仙女生日(开花期)。

5、二月十五:道家中九天玄女皇后娘娘华诞,道家中须菩提祖师、精忠岳王华诞。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

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

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节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知道多少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呢?你知道这些节日的来历吗?下面小编带来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带来参考。

一、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便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也是过去姑娘小伙最喜欢的日子之一。

三、清明节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山。

晋文公求之不出,抱树而死。

后来晋文公为悼他,禁止国人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最初确定在寒冷的冬季,后来“随时之宜,唯变所适”,逐渐演变确定在了清明节令期间。

鉴于寒食节活动内容长期在清明节日期间进行,久而久之,寒食节名称渐渐被“清明”所替代。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

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

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

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集锦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集锦

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

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有赏灯,猜灯谜,吃元宵的习俗。

3.二月二春龙节(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4.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清明节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

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汉朝。

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

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

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

七夕节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

中秋之夜,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习俗,有的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我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我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我国传统节日的介绍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拥有着众多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以下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为欢快跨年的节日。

它是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又称为“年初一”,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在这一天会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拜年等传统习俗。

二、清明节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也就是农历清明节。

清明节是祭祖的节日,人们会到祖坟上扫墓、烧纸钱,瞻仰祖先。

同时,在清明节这一天,还有食有关清明的食品,比如寒食,桃花酒等。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叫“五月节”、“端阳节”、“午日节”等,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赛龙舟起源于湖南岳阳小沙田的龙舟竞赛,吃粽子则是纪念屈原思乡和身坠江中的故事。

四、中秋节中秋节,也叫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等,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是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吃月饼、嫦娥奔月等。

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吃月饼了。

在这个节日里,亲朋好友会相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欢度佳节。

五、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的一个节日,也是孝敬老人的时候。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朝,最早记录在《易经》中。

在这一天,人们会守点登高,祭祖祭老和出游等活动。

总之,以上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也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这些节日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但它们从未失去中国人向往和传承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传统的节目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之一,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

下面分享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1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2、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3、清明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4、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5、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那你知道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吗?各自都有哪些时间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相关知识,以供大家参考借鉴!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各自的时间特点1、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岁首、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

2、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4、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各自的起源春节:团团圆圆过大年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

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中秋节:源于祭月迎寒活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源于古代的祭月迎寒活动。

作为节日,西汉时已初具雏形,晋时已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中秋节,至今长盛不衰。

这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代表着我们民族团结、喜庆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我国的传统节日。

1. 春节: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的开始。

这一天,家人们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观看烟花晚会,并进行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等。

红包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长辈给小辈压岁钱,象征着送去的祝福和财富。

2. 元宵节: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这一天,家人们一起品尝汤圆,欣赏花灯以及猜灯谜。

其中,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人们通过猜灯谜寓意着对祥瑞好运的祈福。

3.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四日前后。

这是一个寄托哀思、扫墓悼念亲人的节日。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整理坟墓、烧香跪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4. 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起源于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有多种传统习俗,最有代表性的是龙舟竞渡和吃粽子。

龙舟竞渡是模仿搜救屈原溺水后以划船寻找他的行为,而吃粽子则是为了纪念为了让鱼虾虫蛇不吃掉屈原的米而投江身亡。

5. 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是农历七月初七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向牵牛星和织女星祈求姻缘,而且会放空灯笼、写信纸、剪纸,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祈愿。

6. 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的传统节日,人们庆祝丰收和家庭团聚。

这一天,人们会一起赏月、吃月饼,还有龙、鼓等表演活动。

7. 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也被称为“老人节”。

人们会赏菊花、插茱萸、登高、踏秋、吃重阳糕等,以祝福自己和家人健康长寿。

8. 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初八,人们通常会用糖瓜、糖蒜、糖花生等糖食来祭祀祖先,也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9. 元旦节:元旦节是西方的节日,也被我国接受并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放假、出游、赏花等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

10. 劳动节:劳动节是为了庆祝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而设立的节日,通常在每年五一举行。

传统节日有哪些时间

传统节日有哪些时间

传统节日有哪些时间1、春节:正月初一,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2、元宵节(上元节):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3、土地诞(龙抬头):二月初二,也称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4、上巳节:三月初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该节在文字记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5、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6、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7、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8、七夕节: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

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9、七月半(中元节):七月十四/十五,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10、中秋节: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11、重阳节: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12、寒衣节: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13、下元节:十月十五,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14、冬至节:阳历12月22日前后,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

15、腊八节:腊月初八,俗称腊八”,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

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介绍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介绍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

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

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

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传统节日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2.【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3.【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

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

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

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

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

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

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

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6.【七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又称少女节或乞巧。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7.【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

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

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

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8.【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

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

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

在唐代,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

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

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

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

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9.【腊八】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10.【小年】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11.【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