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简答题1

合集下载

马原简答题资料

马原简答题资料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材料分析.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15分)【材料 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 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 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 1 、 2 、 3 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5分)(2)材料 4 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10分)材料1.荷兰曾以“围海造田”而闻名于世。

经过800多年的努力,荷兰国土的1/5是“造”出来的。

荷兰人用珍贵的土地发展蔬菜、花卉种植业和畜牧业,从而成为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如今,荷兰人因造地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大面积的滩涂和沼泽被抽干水,形成了陆地,使该地区和附近地区的地下水位明显下降,过去35年中地下水位下降了0.07m;一些水利工程改变了河道,部分河流入海口出现泥沙淤积现象,因而不得不频繁地进行疏导;在人造土地上过量施用化肥,污染了田野和含水层,使许多植物锐减,有的甚至已经绝种;本来多雨的荷兰,近年来屡屡出现干旱,饮用水源受到威胁。

有关专家已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指出必须对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做法进行纠正。

为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荷兰政府通过了一项大规模的“回归大自然”计划,求把大约24万公顷良田“毁掉”.使之重新变成森林、沼泽和湖泊。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题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

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

(2分)2、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12分)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1分)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2分)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1分)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分)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分)5、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马原简答题一

马原简答题一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5.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6.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7.简要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8、简要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9.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0.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11.简述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1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3.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4.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5.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对性运动和相对性的关系。

16.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17.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8.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9.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20.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1.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22.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3.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4.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5.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26.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27.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28.简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29.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

30.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1.简述认识主体的含义及其性质和特点。

32.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3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34.简述唯物论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35.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37.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38.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题)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题)

简答题三、简答题:1、简述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2、谈谈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5、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6、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三、简答题:1、市场对经济活动的作用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配置资源,二是调节经济活动。

市场配置资源的活动就是通过市场把各种资源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安排,结果是个体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能够获取最大利益的领域中。

市场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通过市场去影响]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

这些活动都是以市场为载体,必然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要通过无限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并且最终一定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一定层次、一定水平的实践只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而且实践检验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因而实践检验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和社会存在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5、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哲学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矛盾斗争的统一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历史。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的完全发展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劳动创造和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主张人类应当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体人的自由和平等。

4.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历史的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趋势。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论述题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

主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强调了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形态的变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改变和发展生产力,人类可以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

通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马原简答题 (1)

马原简答题 (1)

1.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义:①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

②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

哲学基本问题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于理解哲学和哲学史上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③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内在所引起的;否定是的环节和的环节,是包含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1)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4)这一原理是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的哲学基础。

5.如何理解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重要)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原简答题题(含答案)《1》

马原简答题题(含答案)《1》

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意义。

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内涵:第一,思维、精神和自然界、现实世界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第二,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第三,怎样达到、怎样实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及意义。

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 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 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起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能动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的作用在性质和程度上有两个方面,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一是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还具有历史继承性。

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集成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

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来源中相互作用形成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

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反对割裂二者关系,既反对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什么?(10分)
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一种情况.它们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不相容的,它像一个毒瘤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反封建迷信、反腐败斗争.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我国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同精神文明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有关.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教材主要是讲了这一方面.
当然,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3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20分)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10分)
1、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

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

4、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从服务的方式看,上层建筑通过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的调控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从服务的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阻碍两种情况。

6改革与革命的区别与联系?(10分)
改革和革命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他们的联系在于,他们都是通过某种手段和措施来改变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适应的部分,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究其区别来说,他们的定义、手段、作用、效果不同.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部分进行根本的变革,过程相对平和;而革命则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用这种暴力行动来从根本推翻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制度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过程比较动荡.
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0分)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生活的创造者。

整个社会所需的衣食、生产用品都是由人民群众所提供的。

第二,人民群众也是精神生活的创造者。

在浩浩汤汤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和源源不绝的创新思维为社会提供了用之不绝的精神财富。

第三,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变革中的中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人类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每一次变革都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的革命斗争。

正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进步,因此人民群众才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然人民群众也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8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什么?(10分)
(1)科学技术是现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2)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的变革.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
9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10分)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观点。

4.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观点。

5.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