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人文精神及其培养

合集下载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发扬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下面是由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范文,更多优秀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范文一党的xx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质上是把文化软实力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文化是软实力资源中尤为重要的一类,而人文素养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主体,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促进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关于“人文素养”的定义在文献中有不少阐述,有侧重于人文知识的(如文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有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等个人品质的,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侧重于人的行为方式的,表现为人的谈吐与做事的态度与方式。

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内化为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个人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国家来说,人文素养是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积淀,犹太人能够建国是因为秉承了他们永不放弃的爱国热情。

对个人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在人生道路上健康顺利行走的基石,是现代人在残酷竞争中保持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有力保证。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个人魅力与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繁重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1.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忽视传统文化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是人文知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人文和历史不甚了解,许多汉字和成语一知半解,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著名的古诗词及作者不清楚,缺乏人文底蕴,认识比较肤浅。

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培养字数:3321 字号:大中小摘要: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在当代就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试着就什么是人文精神及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现实中,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从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到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无不显示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辞中指出:“大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周部长的致辞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塑造与培养刻不容缓。

一、人文精神及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价值取向。

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其总体特征是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

具体表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本性,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主体的需要和满足。

二是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造福人类,求善求美。

“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整个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是从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校门的。

大学生看的书大多是考试书,可以说很少有什么人文精神的输入,再加上中学分班很早,理科生几乎在高一就不再学习历史政治等课程,这更是出现了一个人文知识的空白。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扎根于文化修养,现代科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以教科书为教学依据,所有人接受同样的知识体系。

教科书是现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它是经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

只要从头到尾接受它的灌输,循序渐进,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这个学科。

但是,人们在把握以先辈们的智慧荟萃成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常常忘记了它的反面:因为省略了这个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把人们在生生不息的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达方式、还有不完善或错误统统去掉了,留下来的虽然是目前为止这个领域里最正确的知识,但它的生命却凝固了。

人们通过教科书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用它解决具体问题,但人们也被它禁锢了思想,把它当成真理的标准,难以发现它所有的缺陷,就导致难以永远走出它的思维框架。

克服教科书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从课程教学本身着手,课程应当更多,增加个人的选择余地;上课应当更多对话,更多的思考;教科书应当多一些学科历史,多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多一些问题,包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从课程之外着手,学校不仅是上课的地方,还是自修、研究、对话、交流、游戏、实践的园地。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现实,但教育不是由过去或今天的教科书去规定、控制和支配明天,而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对话。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扩散和推广,也是文化的创造和再生。

科学精神立足于特定的哲学、信念,并依托广泛的文学、艺术修养,专业研究不是科学探索的全部内容。

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在于广泛的文化修养,其中主要是人文修养,而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本身。

任何学科,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阶梯。

一切思想在它最终的状态下是一致的,共通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最深处是一体的。

活生生的科学精神浸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信仰、好奇、直觉、想象、联想、试错以及执著精神的产物。

科学的每一重大发展都与非科学的滋养有关。

哲学构成各种文化形式、各门学科内在的思想基石。

试分析当代综合性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试分析当代综合性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据冯契 主编的 《 哲学 大辞典 》, “ 人文 ”这个 组合词语 见 《 易 》 周
程 ,就 是 偶 尔 有 一 门 人 文 类 课 程 ,也 被认 为 是 一 种 放 松 或者 消 遣 ,
“ 明以止 ,人 文也 。”在 这里 我们似 乎可 以将人 文理解 为与人相 学 生这样认 为 ,部 分老师 也这样 认 为。所 以,要 改变这种 现状 ,要 文 关的所有 事情 ;近代 西方对 于人文精 神 的广泛提 倡和 呼吁应该 是在 对综 合性大 学生作人 文精 神的培 养 ,首先 就要对 课程作 以改 变和设 文艺 复兴 及 以后 ,文艺 复 兴最 初是 针 对 限制 神 权而 尊重 人 权 开展 计 。当然 .课 程并 不单单 是指我 们在 教学计划 中安排 的教学 内容 , 的 ,呼吁对人 的尊重 和关怀 ,这也 归属于人 文精 神 的范 畴 ,我们 也 而是 指 “ 在学 校的指 导下 学生获得 的全部 经验 ,或从学校文化 中的 可以看作 是西 方对于人 文精 神的提倡 。所谓 人文精 神就 是指人 之为 全部 习得 ” 。 当然 ,课 程它本 身也处在 发展变化之 中 ,无永 恒之课
为 ,特别是这 种精神 和行为在 综合性 大学生 身上 的培养 。那么 现在 设计 已不复存 在 ,学科 、社 会和学 生 已经成 为课程设 计必须考虑 的
的综合性 大学生 到底存 在着怎样 的人 文精 神方面 的问题呢?


的影 响 ;反之 ,合理 的课程设 计必 须符合这 三者 的要 求 ,符合 它们 当代大学生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需 要掌握 的知识 特别是人 文方 的发展规律 .特别 是符合 学生 的发展 规律 。因为学生 既是课程 的设
人 的 文化 精 神 。

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还是科学精神辩论材料

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还是科学精神辩论材料

人文精神是大学和教育的灵魂。

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

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在我看来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

我理解的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在西文中对应的概念是Humanism,中文一般翻译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

严格的翻译就是“人的主义”,也就是将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价值。

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把人的最美好的价值通过教育体现出来。

这就是我对教育的看法。

一个合格的教育就是能够将学生身上美好的价值全部实现出来。

那么人身上到底哪些价值是最美好最珍贵的呢?我认为人有三种价值是最珍贵的。

一个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是最珍贵的,没有生命其它一切都谈不上。

第二个是头脑,人是有智力的,有智力活动的。

第三是灵魂。

从生命方面讲,相应的教育是体育,但其范围应该扩大,应该成为“生命教育”。

另外一个针对头脑来说,我们有智育。

相对于灵魂来说,我们有德育,但不够,我觉得还应该加上美育即审美教育。

所以我主张在学校里面配备这几种教育:一种是生命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的生命和对生命的尊重;一种是智力教育,它培养的是智慧的头脑;一种是灵魂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道德教育培养的是高贵的灵魂,不仅仅是守纪律、爱国,这样太简单了。

我理解的审美教育也是广义的,它要培养丰富的灵魂。

人的灵魂应该是高贵的、丰富的,这是德育和美育的目标。

先谈一下我对教育的看法。

我很赞同卢梭所持的观点: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生长。

就是人性中固有的那些美好的禀赋让它们生长出来。

教育就是给它们良好的环境让它们生长。

实际上人类有很多能力都是固有的,并不是后天放进去的。

这点我在我女儿身上看得特别清楚。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Th du a i n o l g t d n s e E c t fCol eS u e t o e
YU n mei Yo g
( h oil c ne eatet A k n ece C lg , na g 20 0 S a ni hn ) TeSc i c pr n, na gTahr oee A k n7 5 0 , ha x,C i a Se D m s’ l a
是人 文精神 不断确立和发展 的过程。如果不对 当今大 学生人 文精神进行培 养 的话 ,未来的他 们将成 为迷惘 的一代。如何培 养大学生的人 文精 神 ,树立大学生的人文理想刻不容缓。 关键词 :大学生 ;人 文精神 ;培养
中图分 类号 :G 4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 4 (0 6)0 0 7 0 6 0 9— 2 X 2 0 2— 0 6— 4
精神?都是值得探讨 的问题。当然人文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 ,但是这并不等于只向大学生传授某 些人文知识 , 使其掌握某方面的技能 。就如同一些学校把素质教育 的衡量标准作 了这样 的误解一样 : 给大学生开设多少 门人文学科课程 ,大学生修得多少学分等。这些教育内容方法当然是必要 的,但是 修完了人文学科的课程,获得了若干人文学科的知识并不等于完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要使人文 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还是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 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 文精 神的 内涵
2 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 ,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实现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培育 品 1
学兼优人才 的重任。人文素质是我国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之一 ,因为它是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的

论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加积极主动 的态度去面对大学生活。
【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 现状分析; 有效途径
人文精 神一词源于 西方 , 它是指 以人为核心 , 对于人 的本 化典籍 , 至在写东西时也会 出现诸多错别字 。这 说明当代大 甚
性、 平等 、 自由以及精神 的尊重与追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文精 学生人文科 学知识 的匮乏 已经不容忽视 。
职业教育
论 高校大 学生人 文 精神 的培 养
褚 云鹤
( 郑州铁路职业技 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 0 5 ) 50 2
【 摘
要】 当前时期 下, 在 随着 高等教育 日 益脱 离精英化, 业压 力 日 凸显 , 就 渐 原本 高校教育 中所致 力于的人 文精神教育也 日
渐淡化 。本文针对 高 大学生人文精神缺 失等现象进行分析 , 校 寻找建立 当代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 效途 径, 高校 大学生以更 使
与合 作的一个平 台,人文精神是 人类精神 世界的一个 巨大财 拜金主义深 恶痛绝 , 但又 随波逐 流 , 成大 学生人文精神 的失 造
富。当前 , 大学生整 体呈 现出积极向上, 乐观进取 的精神状态 。 落与迷茫。() 2 高校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 在 但受各方面 因素 的影响 , 目前 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仍 出 校 的办 学理念是 以实用 性为主 , 重理轻文 , 至在老师和学 生 甚 现 了一些不和谐 的音符 , 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失 中都流 行一句话“ () 学好数理 化, 遍天下都 不怕 ”而忽视 了对 走 , 范大学生缺乏诚信 已经成为一个不争 的事实 , 无论是名校还是 学生人文精神 的培养 ,过分强调政治教育而弱化 了道德教育 。 普 通学校 , 无论是成绩 好的还是成 绩差 的, 这种现象 都普遍存 目前公共课 中涉及到人文教育的课程多数是理论课 , 与 以陶 这 在 。学习上有抄袭作业 , 考试作弊, 论文造假等现象 ; 生活中则 冶情 操、 开阔视野 、 传承文化 为宗 旨的广博 的人文精神教育 相

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培养字数:3321 字号:大中小摘要: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在当代就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试着就什么是人文精神及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现实中,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从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到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无不显示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辞中指出:“大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周部长的致辞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塑造与培养刻不容缓。

一、人文精神及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价值取向。

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其总体特征是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

具体表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本性,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主体的需要和满足。

二是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造福人类,求善求美。

“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整个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是从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校门的。

大学生看的书大多是考试书,可以说很少有什么人文精神的输入,再加上中学分班很早,理科生几乎在高一就不再学习历史政治等课程,这更是出现了一个人文知识的空白。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当今社会的发展主流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导,以知识经济为社会主体的时代。

本文论述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在现代化进程中,在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中,在市场经济的角逐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和关系,作为传授科学知识与人类文化的大学,办学的侧重点、追求的办学理念是什么,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己任,个体心灵面对权力,财富、地位、荣誉应该如何去追求和体验。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当今社会的发展主流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群体为主导,以知识经济为社会主体的时代。

科技与人文、知识与资本、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人的精神作用在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中。

在市场经济的角逐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和关系?英国著名学者斯诺在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一文中指出:人类文化根据其物质精神的不同可以区分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科学文化主要诉诸于人的理性和智慧,探寻客观事物和真理;而人文文化主要诉诸于人类情感和意志,张扬人文精神。

从本质上讲,科学文化是以探寻客观规律为主要特征,人文文化是以探寻人的精神归宿为主要特征。

二者在基本理念及价值判断上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立场,以致使科学工作者与人文工作者互相排斥,工作侧重点各自向自己领域倾斜。

科学工作者认为人文工作者主观性、随意性太强,缺少科学事实的客观依据:而人文工作者认为,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已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科技的功利化、产业化扭曲了人探寻客观真理的这一本质,造成诸如人口过剩、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战争毁灭、贫富悬殊、道德沦丧等全球性问题。

两种文化的价值观能否有效地统一在一起?作为传授科学与人类文化的大学,办学的侧重点、追求的办学理念是什么,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己任?这些都有必要作一些有益的探讨,从而避免培养出的学生有技术无知识,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化无人文精神,导致人精神的荒漠,急功近利,自私,冷酷,心智不全,不懂得关心人、尊重人,成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造的躯壳”。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探讨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包括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等方面。

而人文精神则是指人类在追求自我完善、关注人类命运、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包括了人文关怀、道德修养、文化传承等方面。

这两种精神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涵。

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往往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素质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有效的培养路径和方法,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和未来的社会栋梁,他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他们是科技进步的推动者,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更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

当代大学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着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他们将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无论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还是新材料等领域,都活跃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影,他们的创新成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当代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他们不仅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更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源于人类对自然和人世的认识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情感它们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的偏差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加上中国传统中缺乏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致使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失。

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的发展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最主要的目标。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各项素质的基础因此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历史必然性从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不论方还是西方都一向重视人文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所谓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是把“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的教育也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

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

在西方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的基本目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博雅教育”的概念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发展理性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与和谐发展。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七艺”教育虽然渗透着宗教精神但仍是以博雅教育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冲破了宗教的束缚要求以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遗产来铸造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发展个性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可以说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西方的高等教育一直被博雅教育的思想和办学模式所统治大学为学生提供的是“心智训练”培养的是能够从事任何职业的“有教养的人”。

我国古代的教育也以人教育为主。

以儒家教育文化为代表强调通过“正心、诚意、修身”以加强道德修养通过“格物、致知”以把握真理和规律通学习“六艺”以求得全面发展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19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引向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这次从人文教育向科学技术教育的变革首先肇始于英国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英国皇家委员会提出教育应以升学和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试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若干方法和途径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一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二、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与现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上,时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大声疾呼: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并认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当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

”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随后,又在一些普通高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一些着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教授、杨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见,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些想法1、学校首先要确保教师的人文素养过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确保教师人文素养能够过关,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

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分析人文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揭示人文精神培养的内涵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同时探讨人文精神在大学生学术、品德、修养上的体现,以及人文素养的实践路径。

结合提出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建议,展示人文精神的可持续影响。

通过这些内容,本文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思政教育, 人文精神, 素养, 内涵, 培养途径, 重要性, 实践路径, 学术, 品德, 修养, 加强, 建议, 可持续影响.1. 引言1.1 大学生思政教育意义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作为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在面对社会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时,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审视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思政教育还能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思政教育的引领和指导,大学生才能真正发展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

1.2 人文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文精神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学习人文知识和文化,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进而形成独立、全面、深刻的思考能力和素养。

人文精神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功利主义、唯物主义的困扰,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

试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情商的培养

试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情商的培养

试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情商的培养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整个社会人文精神水平。

在高校的人文精神教育中,情商培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是塑造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主渠道。

关键词:人文精神;情商;思想政治教育一、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性1.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方法。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对于普适意义上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反对宗教教义和中古时期的经院哲学,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的思想。

当然,这种最初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渐渐使人们有了多种不同的认识。

2.情商培养是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一步情商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是一种情绪智力,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

国内外研究证明,加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有助于改善人与人的关系,有助于正确对待职业、爱情、家庭和婚姻,有助于完善人的性格,有助于改善人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提高做事的成功率和学习效果。

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是培养综合人文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提高学生的情商是综合人文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证明,加强情商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能力。

要尽快将情商教育引入学校课堂。

3.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在高校教育中人文教育承担着创造文化、递接文化的社会职责,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文其实就是指对人的塑造、改造和培育,包括内在修养,及培养、完善修养的手段和方式。

人文教育在成人之道这方面担负着更多地责任,要紧处就在于对理想人格的培养。

高校中发展人文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造就和自我实现,克服人性的刻薄和平面化,促进大学生作为人而保全其生命的完整性。

教育论文: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教育论文: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引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际之间的竞争日趋频繁,在表面上看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竞争,但是从深层次上来看,是整个民族精神以及整体素质的竞争。

若要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至对学生人文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才上来,就需要将高校思政教育当成一种文化现象进行对待,积极地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加以培养和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表现。

本文就是针对当前时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具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当前时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时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利益关系的繁杂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大学生功利主义的思想日益严重,在大学生人群中,谈论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少,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顺利地通过各种专业等级的考试并且能够取得合格证书,为今后的工作作打算以及埋下铺垫,从而对自身的人格却忽略了。

他们最终的期望达到的目标就是能够找到一份较体面的工作,对于那些不能为个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以及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人文学科根本无法引起他们产生兴趣。

况且,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教材虽然经历了几次改革,但是依然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追随潮流的不断发展趋势。

思政教育教学的教师在授课时也仅仅是拘泥于课本,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这就使得理论严重地脱离实际。

大部分大学生人文,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内容十分宽泛,与自身的知识学习以及将来的就业前途关系不是十分紧密,因此对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抵触感甚至是一种厌恶感,失去了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和激情。

上述各种因素都严重地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那么学生也很难在思政教育中获得多少收益。

教学内容较为繁冗,学生文化基础差,教师教学压力过大。

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涵养

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涵养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涵养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人文精神的内涵
03
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04
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05
涵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06
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涵养的关系
07
当前社会对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反思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人文精神的内涵
与他人交流,分享和探讨对人类文明的理解和感悟,拓宽视野和思维
广泛涉猎各类文化知识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变迁
参加文化活动,如音乐会、戏剧、展览等,感受艺术的魅力
旅行,体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慈善捐赠等
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人文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
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培养人文精神,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人文精神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人文精神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05
涵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深入了解人类文明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
参加文化活动,如博物馆、艺术展览、音乐会等,亲身体验和感受人类文明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生人文精神及其培养摘要:对人文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大学生因其特殊的身份,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探讨。

笔者结合现实,分析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并提出重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重塑对人文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

1993年7月,辽宁沈阳铁路信号厂的6名大学毕业生,辞去公职创办了万帮服务公司,提供搬家、心理咨询等服务。

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一场文化领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

从1993年至1996年,文艺界首先兴起“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此话题一直延续至今。

大学校园因其特殊的地位,大学生因其特殊的身份,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对大学校园人文教育这一问题的探讨长久不衰。

笔者在此重拾旧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人文精神的界定人文精神这个词并不是新生词。

《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里所提出的“人文”一词主要是指人从纯粹的自然界中脱离出来,与天道自然相对的社会人伦。

孔颖达疏“人文”曰:“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实质上就是儒家的教化天下的思想,也就是主张通过诗书礼乐等来塑造符合儒家社会理想的人。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译自“humanism”一词。

如果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看,“人文精神”至少包含这样两个基本要素:第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主张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要保证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自由,维护人的尊严;第二,从个人角度来看,主张人要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

1993年重提人文精神时,“在那样一个情况下面,我们讨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就特别强调人文精神不但是指那些人的物质性的需求,而更是指那些生活当中不能够直接地兑换成现钱的那些价值。

比方说对人的生活意义的思考,再比方说对美和诗意的追求,再比方说对于生活当中的一个从容的状态的重视,再比方说良知,这些东西都不能够直接兑换成钱,兑换成我们的物质利益,但是当时提倡人文精神讨论的时候,就觉得这些价值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些比这些价值更抽象、更摸不着具体形状的一些情感。

比方说敬畏之心……还有一种情感是当时争论很激烈的,就是崇高。

”(王晓明《重提人文精神》)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其中包含着传统的“人文精神”的一些基本要义,但同时又融入了鲜明的时代内涵,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调查考察公民的人文精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我们先看两组调查:2009年共青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对郑州大学、河南教育学院、河南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师专等6所高校的部分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近两成大学生缺学习激情。

2011年5月至7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联合进行了一次有关公民人文素质的大型入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虽然接受大专以上文化教育者人文素质得分较高,但在人文精神方面与中小学文化水平的公民并无多大差别;在本科学历以上的人群中,文科毕业生人文素养的知识、思想方面明显高过理工科人士,却一样并未转化成人文精神。

调查显示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现在点击率最高的、对大学生批评最尖锐的就是《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九宗罪》:(一)考试作弊成了盛行风;(二)课堂成了放牧场;(三)宿舍成了垃圾场;(四)贫困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假的;(五)上厕所的素质都不高;(六)校园里到处是恋爱者的后花园;(七)说话“超文明”;(八)吃饭浪费;(九)网络玩儿通宵。

我们归纳现实中大学生的一些负面情况:1、当今的大学生对自身、对未来相当的迷茫,他们更看重眼前的利益、更注重物质的享受,而对人文精神的探讨、对人的生活意义的思考、对美和诗意的追求、对于生活当中的一个从容的状态的重视、对良知等等更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比以往的大学生看得更淡然。

2、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浅薄;人文价值迷失,精神萎靡、颓废,缺乏社会责任感。

3、心理失常、感情荒漠化现象。

有些学生不论是对地球上的生物,还是对父母乃至对自己的生命,都缺少热爱、亲情、温情、同情。

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人格不健全。

4、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从不考虑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有的回报。

某些大学生性格孤僻,行为乖张,缺乏合作意识,他们意志薄弱,在挫折和打击面前手足无措,在心理上急进、狂躁,做事无恒心毅力,执拗偏激,容易走极端。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弱化,人文精神的失落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无可回避的事实,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弱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强烈的现实背景。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先“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之目的,是要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

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传统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一起否定掉了。

随着科技浪潮的推进,人们沉缅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利益和享受之中,现代人被“物化”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被逐渐冷落。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仅改变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管理体制等等制度层面,而且也带来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情感心态等文化心理层面的一系列变革和更新。

新旧观念交替和冲突中形成思想的混乱和社会失衡,大学生价值观空白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弱化,有我国学校教育自身的失误。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体制照搬前苏联模式,将文科与理科,文科与工科分离,致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很多大学生对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知之甚少,严重影响了自身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提高。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是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

我国中学阶段文理分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大学预备生。

要求短短数年的大学教育将他们培养成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不切实际的。

同时,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是从1989年以后,也就是大学收费开始,在1995年出现了一次“井喷”式的暴涨,随着扩招的开始,中国的大学开始了大跃进。

从社会上的情况来看,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的大学生就贬值了。

大学生现实的贬值、就业的不乐观造成了在校大学生的惶恐和对不能变现的知识、对以往所接受的价值观的怀疑,所以大学校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思想。

这种思想自然的排斥了站在人类更高思想的顶端的人文精神。

第三,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弱化,其实是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弱化。

大学校园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大学生活不是得道成仙的修身养性,所以大学生的问题其实是社会整体层面在知识界投射的影子,是社会形态的缩影。

我们说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功利思想严重、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精神压抑、人情冷漠,其实这正是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笑贫不笑娼”等观念的一个显现。

有人说:“社会就业越来越严重,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从大学一开始就教你生存之道,而不是教你如何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同时也在被告诉如何训练成为一台能够成功赚钱的机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国外的商学院培养的是企业领袖,我们的商学院培养的是富翁首富,这就是根本的不同。

”你能指责学校和学生的问题吗?显然这是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问题。

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重塑针对我国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许多高校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有些学校大幅增加人文必修课和选修课,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以期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或仅仅是培养政府需要的人才。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实用性的人才,而是要培养那种真正对社会的长远能够起作用的栋梁之才。

现代教育的理想就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杰出的、优秀的人才,还是要能够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简单地说就是整个社会应该树立这种观念,觉得人的生活当中有比赚钱更重要的事情,就社会来说,一个社会有比利益的平衡、利益的扩大更重要的目标。

其次,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需要政府放手对大学校园的管理,少一点对学术的干涉,还原大学校园的独立精神。

我们经常提及五四时期的北大精神,最能体现北大精神价值的东西,就是陈寅恪先生概括的两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北大人文精神是与北京大学的管理分不开的。

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1917年蔡元培说:“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只有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和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学教授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才能塑造“天之骄子”的灵魂,使大学生们成为这个社会“仰望天空”的人。

第三,重建大学人文精神,需要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抓起。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积累到一定层次后才会产生的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升华,人文精神的拥有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单纯通过教化就可以拥有和实现的。

它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广泛学习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在行为中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自我养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大学教育先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怎么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一)要让大学校园充满专门研究学术的教授当年的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观念……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他们不见得欢迎。

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来兼课,虽时时请假,他们还是欢迎的很,因为毕业后可以有阔老师做靠山。

所以要打破这些习惯,只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

”“正是在他精心营造的空气下,新的文化力量才有了存活的可能性,才有了势如破竹的力量。

”(凤凰网《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行民主治校方针》)(二)应该在大学中开设人文学科,鼓励多种思想的并存允许各种思想并存的校园才是允许“自由之思想”的校园。

一所大学,无论它是理工科还是综合型大学,都应该注重人文学科的设置,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哈佛是美国最著名的大学,也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在美国二百余年的历史中,有七位总统出自哈佛。

哈佛是全世界所有大学中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

“哈佛的教育设置分两个部分,大学部和研究生(硕士、博士),……大学部的教育侧重在”成人”,通过大学的教育掌握做人的原则、知识、修养,成为一个健康的真正有社会责任有人文关怀有历史使命的人。

”“在哈佛的本科生课程中,人文学科几乎占了一半,而在人文学科课程里面,语言与文学课程最多,占全部课程总数的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