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间故事有哪些
【民间传说(十二)】传说故事
水口塔的传说水口塔,又名镇妖塔,坐落在宁都县城南郊梅江河畔山包上。
这座宝塔是宁都客家人的风水塔。
明朝万历年间,农夫叶伯,在梅江河里洗锄头,上游漂来一只烂木盆,他拾起带回家当鸡食盆用。
每天晚上倒在盆子里的剩饭残粥,第二天却是满盆。
叶伯奇怪,又试着放了一勺食盐,隔了一夜,又是一盆盐,再放上一枚铜钱,第二天也是一盆满满。
原来是只“聚宝盆”。
从此,叶伯生活越来越丰盈。
一年初夏,梅江河水暴涨,这时有一白发高髻道人路过此地,指点叶伯道:“此洪水乃梅江孽龙所兴,宁都城南郊梅江湾里有个深潭,即是孽龙巢穴,若能在潭上建一座宝塔,便能镇妖除患。
”叶伯得了指点,立即筹资备料建塔。
可是,一船船大石倒入深潭,即无影无踪。
怎么办呢?叶伯想起了家中那只“聚宝盆”,于是带着盆子来到工地,往盆里放了些泥土石块,猛地往深潭一掷,只听得一声巨响,一道金光耀目,霎时,深潭填满了,一座小山拔地而起,叶伯就在小山上建塔。
又有人传说,叶伯失去了聚宝盆,耗尽了全部资财,才兴建了塔的底下三层,上面六层是由曾、彭两姓捐资建成的,至今仍流传着“曾彭压叶”一说。
美人献花的传说在城西蔚村背岭,曾建有状元獬祖辈的冢坟,地肖美人献花形。
相传某富户请一地理先生择坟地,连续三年,均未选中。
这天,稳先生在河东岭脑上持罗盘遥测,发现城西蔚背岭有块美女形风水宝地,蕴蓄大贵之兆。
富户闻言甚喜,欲即刻点龙破土定穴。
谁知远眺形若真,走近虚无迹。
任凭先生施展技法,经半载,仍徙劳。
晚上,先生宿山上,梦见一如花似玉女子,执扇咏歌而行:“他家福禄已全无,苦苦何须逼嫁奴。
直待三年五载后,妾身情愿嫁樵夫。
”次日先生为富户另择坟地。
数年后,椎夫郑十四郎,斫柴歇肩蔚背岭,伏身饮泉解渴,忽然土崩塌被压身亡。
时家贫子弱,无能入殓,遂葬于此。
地理先生得知,将夜之情披露,断言:郑姓后裔必出能人。
数十年后果然应验。
十四郎曾孙郑獬于北宋皇祜五年,高中状元。
相关整本阅读/ebook/fac07be026fff705cd170a16.html冠石的传说冠石,在宁都县城正西面八华里,状如皇冠,故名。
客家往事(三篇)
创作评谭□温燕霞客家往事红丝线红丝线、绣鞋头,绣只鸟儿成双对,绣只鸳鸯水里游,绣只荷包跟郎走啊,绣根腰带把郎锁,绣块头帕遮风雨啊,绣件衣衫把妹嫁,绣个百年好合贴上门啊,绣个子子孙孙喜盈盈。
奶奶的歌声穿过夏夜懊热、浓稠的夜色,顽强地从记忆的隙缝里飘来,袅袅的在我眼前颤动。
我眼前一亮,似乎看见三十多年前的那盏油灯“噗”地爆出粗壮的灯花,奶奶瘦小的身影倏地占据了整面墙,浅浅地黑出几分奇异。
当奶奶坐在嘎吱嘎吱响的竹椅上,端着竹绷,扬起手腕,熟练而又优雅地穿针引线时,那纤细如发的红丝线竟在灯光下膨大成麻束。
它们随着奶奶的动作舒卷变幻,仿佛一个奇异的生命体,把那堵石灰已经剥落的墙面装点得婀娜多姿。
儿时,坐在竹椅上看奶奶绣花、做鞋、打套底是我每晚至大的乐趣。
奶奶的女红全村闻名,她纳的鞋底针脚密实,像坚硬的云片糕,不怕水浸,上脚后四五年磨不烂;她绣的花朵栩栩如生,仿佛见了阳光、沾了露水就会张开叶片、舒展花瓣;她做的衣裤合身、熨帖,技艺堪比裁缝。
奶奶还会搓麻绳,打草鞋,织葛布、麻布,奶奶……作为一个客家女人,奶奶掌握了诸多劳动技能,让懂事后的我羡慕不已。
其中,我最羡慕的是奶奶的绣工。
绣花是项精细活,需有闲时和闲心。
对于那时的奶奶而言,晚上也许是闲时,但她年近六旬,眼力不济,虽说有老花镜,可油灯昏暗,这“闲时”也因此大打折扣,而“闲心”在奶奶身上难得一见。
自1945年公爹去世后,守寡的奶奶独自拉扯大了父亲和姑姑,然后又帮着母亲养育我和弟弟,一直忙忙碌碌,难得有份闲适。
然而,闲时不多、闲心全无的奶奶却在粗放中完成了细致的绣花活计,且“作品”生动、精美得令人赞叹。
用邻居的话来说,奶奶的手指是“老天爷用砂纸磨过的———溜滑”(灵活)。
这质朴的语言其实是种至高的评价,奶奶听了,脸上偶尔会闪过几许得意之色。
说也怪,那时奶奶绣花的技术并没有打动我,让我念念不忘的是那些红的绿的黄的蓝的紫的丝线。
我喜欢它们的柔细、软适,还有那份湿润的色泽、光彩。
客家民间故事
客家民间故事“卖笠麻,顶打顶”客家人有句俗话,叫做“卖笠麻,顶打顶”。
用以讥笑那些办事死板的人,客家人所谓“笠麻”,是“笠帽”的转音,即“竹笠”。
一个竹笠,客语称“一顶笠麻”。
传说,旧时有个卖笠麻的人,按他爸爸交带“一顶卖一块钱”。
他便记住:“一顶一块,一块一顶”。
有一天,有个人来买,说要买五顶。
他说,好,便先递过一顶去,要买者给一块钱。
买者说:“我一下买五顶,给你五块吧?”他说:“不行,我阿爸交带,卖一顶捡一块,一顶一顶来!”闻者无不大笑。
他正经八股地说:“我卖笠麻就是顶打顶的,你们笑什么!”“有钱亲哥哥,无钱死孤摸”从前,有一对夫妻,老公是个老实人,老婆却是个见钱亲的。
老公有钱给她时,便每日里亲哥长亲哥短的叫唤,端茶送水,殷勤侍候。
一旦没钱,便马上换了一副嘴脸,动不动开口臭骂:“嫁给你这个穷鬼,‘孤摸’绝代!”大家都说她是“有钱亲哥哥,无钱死孤摸。
”“赖子满间角,唔当丈夫一只脚”客家人对那些子女多而不贤孝的,就说:“咳,赖子满间角,唔当丈夫一只脚!”这是客家方言俗话,意思是“孩子再多也没用,不如丈夫一条腿。
”这话是怎么来的呢?——传说,从前某地有一对夫妻,生了好几个男孩子,生活艰苦,总算抚育成人了。
但孩子长大后都成了家,娶了老婆,又生孩子,他们也各顾各了。
这对夫妻也逐渐老了,丈夫又因割田坎时跌伤了一条腿,变成了跛子。
老夫老妻,平时没病没痛还较好过些。
不料,有一次老婆又病了,是大腿上生毒疮,行走不动,躺在床上呻吟叫苦。
孩子们东一个西一个,都出了门,知道母亲病了也不回来看看,主要怕自己回来要出钱医治母亲。
有三个媳妇在家里,也互相推托,叫她们服侍老母也不肯去。
大媳妇对弟媳们说:“平时,你们说长嫂当母。
什么事都由我代了。
这一回该由你们孝顺一下了。
”二媳妇道:“俗语说,爷惜大,哀惜满,过去母亲最惜小弟,而今他不在家,正该由满嫂去服侍一下母亲,若我去,人家又说我争宠哩!”满媳妇一听忙道:“两位嫂嫂讲的都在理,不过,就按理说,我排行最小,若是我去服侍母亲,人家不又说我没大没小吗?”她们的争论,都给当“家官”(公公)的听在耳里,一切都明白,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只好跛着脚自己去服侍老婆,比前更加细心周到,终于把老婆的病服侍好了。
【民间故事】英德客家的鲁班经介绍
【民间故事】英德客家的鲁班经介绍鲁班经是英德客家人心中的传统文化瑰宝,据传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工匠鲁班所编纂的木工技艺之经书。
相传鲁班经记载了各种木工技艺和工艺细节,无论是木匠还是木雕工艺师都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经验与知识。
据传,鲁班经的编纂、整理和补充历经千年,是从古代木匠和木工艺师留下的技艺积累和实践经验中总结而来,因此鲁班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木工传统技艺和文化的宝库。
在客家人中,鲁班经不仅是木工技艺的宝典,更是一部包含着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的经典之作。
鲁班经通过讲述不同的木工故事和鼓励传统美德来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其中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是“鲁班挂锤”,这个传说故事讲述的是鲁班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遵守合同的故事。
传说中,当鲁班在为一位富豪设计、建造房屋时,由于计划和富豪的契约出现了分歧,富豪没有按照鲁班的建议来进行建造,结果房屋因承受不了重负而倒塌。
富豪却始终没有认为是自己的错,反而诬陷鲁班,说他没有按照契约设计建造。
面对这样的冤屈和不公之事,鲁班不愿意屈服于富豪的诬陷和压力,选择了“鲁班挂锤”,以此表明自己的清白和正义。
据说,在鲁班去世后,他的木工铁锤一直挂在房梁上。
有时候,当房子受到动荡或震动时,锤子就会下落,意味着鲁班的正义既不会消逝,也不会被掩盖。
相传这个故事一直传承至今,并且成为了英德客家人心中的正义和坚持信仰的代表。
鲁班的精神在客家人中被奉为最深刻、最高尚的文化特质之一,同时也是当地木工匠的传统精神,是他们执着追求的信仰和追求。
鲁班经是英德客家人精神和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所展现出的纯朴、深情、慈悲和坚韧的品质和人生价值观,在当代的客家人文化中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和传承,期待能够更好地延续下去,成为更加鲜活、丰富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客家童谣故事
客家童谣故事
在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地,有着一个独特的民族群体——客家人。
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客家童谣。
这些童谣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充满童趣,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和启发。
《小蜜蜂飞飞飞》是一首广为传唱的客家童谣。
谣曲轻快欢快,歌词简单易懂。
它讲述了小蜜蜂飞到花丛中采蜜的故事。
通过这首童谣,孩子们可以学到小蜜蜂的勤奋和努力工作的精神,同时也能增加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热爱。
另一首受欢迎的客家童谣是《小白兔乖乖》。
这首童谣以小白兔为主角,歌颂了它的乖巧和听话。
通过这首童谣,孩子们可以学会遵守规则和积极向上的品质。
同时,这首童谣也传递了亲子之间的温情和关爱。
客家童谣富有特色的同时,也是一种乐趣和教育的结合。
它们通过简单的歌曲形式,寓教于乐地传递着知识和价值观。
这些童谣既可以在课堂上教给孩子们,也可以成为家长们与孩子共同分享的活动。
总的来说,客家童谣是一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遗产。
它们以简洁明了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旋律,陪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客家童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孩子们在欢笑和歌声中学到更多。
客家故事
1、点心店偏偏不点心》宋湘为一间点心店写招牌,故意把心字中间的点漏掉。
招牌挂出后,轰动一时,引得各方人士都去观赏。
有的说这是古体,有的说这是草书。
因为是宋湘才子写的,所以无人敢说写错了。
由于去看的人络绎不绝,点心店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兴隆。
后来,宋湘又打那间店经过,店主说:“先生写的招牌好是好,可惜中间少了一点,大家都猜不出这是什么字体,未免美中不足。
”宋湘听后笑一笑,拿笔补上一点。
从此,点心店的生意便日趋冷淡,因为心字有点不奇怪,所以无人看字了,顾客也就少了。
2、《媳妇驳家翁》从前,有一老头子早就想抱孙子了,儿子刚成年便给他娶了媳妇。
媳妇过门三年后,还没有生养,老头子十分苦恼。
一天早晨,老头子洗漱完后,在门前淋花,恰好媳妇出来,他便唱了条山歌,暗示媳妇去改嫁:门前种条“月月红”,朝朝洗面朝朝淋,只晓开花唔结果,你莫把等我门风!媳妇听出了他的意思,大胆地回敬了一条山歌。
她唱道:门前有块大丘麻,细细牛仔么力耙,犁头入土么两寸,禾苗样般生得下?老头子被驳得哑口无言,再也不敢埋怨媳妇了。
3、《榄子树下的故事》清朝嘉应州某地有位年轻美貌的女歌手。
一天,她挑着鲁担从山上回家,行到村口时,见村里一位后生哥在榄子树上摘甘榄,便放下鲁担,向那后生喊道:“喂,阿哥子,送几个榄解解渴,好么?”那后生向下一瞧,原来是有名的女歌手,便微笑着答道:“要吃甘榄可以但要唱一条能打动人的山歌。
”女歌手一想,随口唱道:榄子打花花榄花,郎在榄上妹榄下;掀起衫尾等郎榄,等郎一榄就归家。
这山歌用语双关。
在客家话里“榄”、“揽”同音。
那树上的后生哥听罢,邪心顿生,竟失手从两丈多高的树上摔下来,一命呜呼了。
这惹来一场官司,那后生哥的父亲控告女歌手害死他的儿子。
衙门升堂审判时,女歌手申明原委,并当堂念了那首山歌。
县官一听,判决道:“歌手多才,后生多事;唱者无心,听者有意。
真心讨榄,并无歪意;自家心邪,该死该死!”4、化容桥老城鳄湖的化容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客家民间故事传说
客家民间故事传说客家是岭南汉族的一个分支。
那你知道客家民间故事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客家民间故事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民间故事传说:彩虹岭上看黄帝皂幕山横跨鹤山腰部,把附城都和双桥都从中间隔开。
建县初年,邑令黄大鹏组织人力开辟一条通道,从东到西跨越皂幕山山梁,这山梁取名为彩虹岭,便利了两地交通。
在筑路时,他发现山中有一块巨石,横卧地上,样子十分像一个人,就在石上刻了“横地”二字,还吟诗一首。
乡人将“横地”讹传为“黄帝”,并流传“彩虹岭上看黄帝”民谣,其实是看石头而已。
不过,石头也没能看多久,到乾隆十五年,邑令张甄陶不喜欢石人的形象,叫人把它砸碎了,从此再没有“横地石”可看了。
但是彩虹岭上有人,有村落。
清康熙四十六年有廖、陈两姓自惠州迁来此地种茶,聚居在彩虹岭西侧山腰间,建有陈屋和廖屋两村。
村民世代相传,以种茶、种果、养蜂、养牛、捕猎为生,到1978年,黄帝石村还有村民70人。
80年代全部迁走,现在只剩下一条印满客家人足迹的“彩虹古道”。
从东到西跨越这条山道,要花三个小时。
半路上,有黄大鹏题写的“彩虹岭”大字石刻见证着这一段历史。
客家民间故事传说:云宿山中玉垒城云宿山顶有一座用条石垒成的古城寨,不知是何时何人所修。
旧版《新会县志》和《鹤山县志》的作者都已经搞不清楚了,称它为“仙迹”。
民间也流传关于神仙垒城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有三位神仙云游四海。
他们腾云驾雾,望见云宿山高耸挺拔,祥云缭绕,绿树森森,凤鸣鹤舞,猿猴戏水。
他们降落山头,观赏一番,称赞道:好一座东土灵山!决意在云宿山顶修筑一座石头城,把山下大地变成海洋,云宿山也就成为“海上仙山”了。
三仙上奏玉帝,玉帝限期一夜完成,鸡鸣上天复命。
于是他们选择了十一月十八日冬至最长之夜动工。
他们的行动计划被当地的土地神知道了,他想,如果让三仙计划完成,这一带的良田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都将淹没在水中,我土地神也无家可归了。
为了拯救众生,他化作一位白发齐眉、红光满面的老道士,走到山下的布尚村,对村民说:“我是东华老祖,今日路过此地,见你们这里乌云压顶,瘴气熏天,明日冬至将有一场灭顶之灾,你们要及早打算!”村民听了大惊,一齐跪下请仙长搭救。
客家童谣故事
客家童谣故事客家童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深厚的底蕴。
它既是孩子们娱乐的方式,也是传承历史和陪伴成长的良师益友。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脍炙人口的客家童谣故事。
故事一:《小蝌蚪找妈妈》从前,有一只小蝌蚪,它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它游来游去,在池塘里寻找。
它看到一只鱼,问道:“你是我的妈妈吗?”鱼摇摇头,说:“不是。
”小蝌蚪又看到一只青蛙,问道:“你是我的妈妈吗?”青蛙也摇摇头,说:“不是。
”小蝌蚪感到很失望,它渴望有个妈妈来照顾它。
最后,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原来它的妈妈就是一只蝌蚪。
它们高兴地在一起生活,小蝌蚪觉得自己真幸福。
这个童谣故事让我们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渴望被爱的心,也希望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亲情是无价之宝。
故事二:《小兔子乖乖》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
快点出来笑一笑,妈妈不会生气。
小兔子乖乖,把窗户开开。
快点出来笑一笑,妈妈不会生气。
小兔子乖乖,把心门开开。
快点出来笑一笑,幸福会找上门。
这首童谣故事讲述了一个乖巧而懂事的小兔子,它懂得要听话,要乖乖地遵守妈妈的教导。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孩子们应该懂得尊敬和孝顺父母,体谅他们的辛劳和付出。
同时,它也教会了孩子们积极乐观的态度,笑一笑,幸福就会找上门。
故事三:《小白兔跳舞》小白兔跳呀跳,真高兴,真高兴。
小白兔教我跳,真有趣,真有趣。
左一跳,右一跳,一齐跳,一齐跳。
小白兔跳呀跳,真开心,真开心。
这个童谣故事呼吁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白兔代表着孩子们,它们一起欢快地跳舞,展现出无尽的快乐与幸福。
这个故事希望孩子们勇敢尝试,享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故事四:《捉迷藏》捉迷藏,捉迷藏,大家一起捉迷藏。
躲得好,找得到,好朋友们在哪里?在树后面,藏得多深,在草丛中,别站得太直。
这个童谣故事着重强调了团队合作和友谊的重要性。
大家一起捉迷藏,互相帮助,互相寻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验到了团队的力量,也培养了友谊和合作的意识。
【客家文化】客家俗语故事
【客家文化】客家俗语故事【客家文化】客家俗语故事在客家口头语中,有许多成语式的俗语,其中有不少俗语是有其渊源掌故的,一句话就有个生动的故事,这就是“客家俗语故事”。
一、“脚踏黄塘问黄塘”客家人碰到类似“明知故问”的事,就会说:“脚踏黄塘问黄塘”。
这句话的掌故与清代嘉应州(今梅县)岭南才子宋湘(芷湾)有关。
传说,有一日,宋湘要到黄塘去,来到黄塘村里,时已傍晚,见路边一女人,看不清年貌了,便随口问道:“叔娘子,到黄塘哪条路去?”那女子回头一瞥,见是一书生,也不直答,却唱出一条山歌来道:“你个先生样柬狂,脚踏黄塘问黄塘。
涯都黄花少嫩女,样般喊涯大叔娘?!”宋湘一听愕然,仔细一看,果是一少女。
但观其体态,不像未婚之人,便也随口用山歌驳道:“你话涯狂唔会狂,因为唔知正问黄塘。
你话你系黄花女,样般胸前两个‘旁’?!”“旁” 客家方言,指突起的肉,意为“乳房”也。
女子闻歌,不敢再言,含羞而去。
从此,“脚踏黄塘问黄塘”这句话,就在客家地区流传开了。
一直传到港澳、台湾、南洋各地。
二、“教师怕柴爿”客家有句俗语,叫做“教师怕柴爿”。
“柴爿”就是“柴头、柴片”之意。
“教师”这里指武教师,俗称“教打师父”。
这有个掌故——传说,过去某地有个教打师父,因出师不久,死遵师传,一招一式,丝毫不敢逾越。
有一日,惹了一个卖柴爿的人,又是个爆火鬼,口角起来,讲没三句半,两人就动了手脚。
那教打师父,自恃有本事,扎好马步,出招迎敌。
不料那卖柴人,根本不管什么招数,不待他准备好,就一片片柴爿飞过来。
教师还没见过这种打法,顾得上来挡不住下,关得前来顾不了后,实在难于招架。
只好口里乱嚷道:“咳,你怎么唔照路数呀?!”那卖柴人感到好笑,答道:“若照你的路数,我的老命会输给你了!”说着,又是左右开弓,两片柴爿飞来。
教师终于输了。
从此,“教师怕柴爿”的掌故就一直流传至今。
评曰:“刻舟求剑”,当笑刻板之人,“教师怕柴爿”,何尝不是如此!教师的可笑,就在于他的“死遵师传”。
客家人的故事
客家人的故事
客家人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山区和丘陵地带,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创造。
在漫
长的历史中,客家人不断迁徙,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他们的故事在各地传颂。
客家人的故事,是一部流动的史诗,记录着他们的艰辛与奋斗,记录着他们的智慧与勇气。
客家人的故事,是一部家族史。
客家人非常重视家族的传承,他们尊崇长辈,
注重家族纽带的维系。
在客家人的故事中,常常能看到家族的重要性,看到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看到家族文化的传承。
客家人的故事,是一部家族的荣耀史,是一部家族的传奇。
客家人的故事,是一部乡土史。
客家人对土地的依恋,对乡村的眷恋,贯穿了
他们的故事。
客家人勤劳耕种,开垦土地,建设家园,他们的故事中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家园的情怀。
客家人的故事,是一部乡土的诗篇,是一部乡愁的故事。
客家人的故事,是一部传统文化的史诗。
客家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他们的故
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客家人的故事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学艺术,有着精湛的建筑工艺,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
客家人的故事,是一部传统文化的宝库,是一部文化传承的典范。
客家人的故事,是一部奋斗史,一部传承史,一部家族史,一部乡土史,一部
传统文化的史诗。
客家人的故事,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一起走进客家人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坚韧与智慧,感受他们的热爱与奉献,感受他们的文化底蕴,感受他们的生活智慧。
客家人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客家人故事食人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节认识的发⽣和本质⼀、认识论中三种对⽴的观点(⼀)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主义先验论前提:物质第⼀性------- 意识第⼀性路线:物到感觉思想------ 思想感觉到物例:蜡块说、⽩板说-----回忆说、天赋观念总结:⼀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可知论------------- 不可知论世界是可知的------ 世界是不可知的⼀切唯物主义者都坚持可知论,彻底的唯⼼主义者也坚持可知论,但两者是有区别的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三)能动反映论----------被动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观点----- --- 排除实践的观点应⽤辩证法--------- 排除辩证法积极、能动的---------消极、被动、直观的总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命的反映论解释:1、亚⾥⼠多德的“蜡块说”蜡块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多德认识论的⼀个重要观点。
亚⾥⼠多德认为,感觉是感性灵魂的⼀种机能,它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不是质料,正如蜡块⼀样,当刻有图纹的⾦属作⽤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不是⾦属本⾝。
在亚⾥⼠多德看来,灵魂有认识的能⼒,但⾃⾝不会产⽣知识,感觉和思维都是在外部对象作⽤下发⽣的。
蜡块说的意义在于它肯定了⼈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2、洛克的“⽩板说”约翰·洛克(John L。
cke,1632—1704)是英国经验论的代表⼈物,然状态说”、“社会契约论”的提倡者,著有《政府论》、《论宗教宽容》、类理智论》等。
在认识论上,洛克提出了著名的“⽩板说”。
洛克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惟⼀来源。
他说:“⼈的⼼灵天⽣就好⽐⼀块⽩板(tahularasa)——不是⽩颜⾊的板,⽽是空⽩的板,上⾯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
⼈出⽣时⼼灵犹如⽩纸或⽩板⼀样,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在经验上⾯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
客家民间故事
客家民间故事客家,是岭南汉族的一个分支。
那你知道客家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客家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民间故事篇【1】相传从前,在客家某地方有个叫天理的人,为人憨厚朴实。
一天,他上山打柴,发现路上有根橙黄色的直条树枝,拿起一看,竟然是根黄澄澄、沉甸甸的金条。
再仔细看时,发现一端写着“天理”,另一端写着“良心”的字样,中间还划条直线呢。
他一时惊喜得心直跳:“这是怎么回事?是老天爷可怜我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给送来的?但那一端写着'良心’两个字,又是什么意思?”他想,“既然天理是自己,那么良心也必然是个人了?中间一条直线,是两人均分吧……”他看了看金条,又看了看四周,心里翻腾得像打鼓:“把它分了吧,眼看着这金条让我一生受用不尽,实在舍不得;不分吧,又恐违拗老天爷的心意,受到惩罚。
既然是老天爷送来的,那就照分吧。
”于是他到处找良心,一天两天……口渴了就掬口泉水,肚子饿了就采些野果、树叶来吃,实在饿得难受时就向人家讨点残羹剩饭吃。
一月两月……终于找到了良心这个人。
说来也巧,这良心也是苦难的穷人,早年没了父亲,母亲年高又得重病。
那天他正为母亲熬药,正愁没钱医治母亲,忽然有个邻居上门来报,说是外面有个乞丐来找他。
良心想,我都快要出门行乞了,还有跟我一样可怜的?他忙放下手中的药碗,到厨房把煮给老母亲的稀粥盛了小半碗送了出去,对来人说:“可怜的兄弟,我也只能给你一点点了,请原谅吧!”天理接过稀粥,问:“你就是良心兄弟?”“小弟正是。
”天理从怀里掏出金条,问:“小兄弟可识字?”“只念过半年书,名字倒可认识。
”良心接过金条:“啊,良心?!”“你再看看那边。
”“天理?那么说你就是天理兄弟了?”“是啊,我这个天理总算找到良心了,你看这中间一条直线,咱们就分了吧!”说着,把金条往膝盖上用力一磕,金条不见了!两人面面相觑。
良心想了想,说:“天理大哥,这金条来得蹊跷,莫非是个暗示:这地下就有金子?!”于是两人便合力同心从金条失落的地方,挥动锄镐敲开地面,直往里头挖,挖着挖着,果然咚的一声挖出个黄澄澄金闪闪的一缸金子来。
客家民间故事有哪些
客家民间故事有哪些客家民间故事是民间法的重要研究对象。
那你知道客家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客家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民间故事篇【1】远古时候,兴宁县神光山周围十余里的地方,全是荒山野岭。
山里野兽经常到山脚下的村里觅食,弄得村民不得安宁。
村里有个姓石的少年,从小练出一手掷石了得的武艺,石子掷出去百发百中。
他决心要为群众除害。
一天,忽闻有人大喊“狼来了”。
他抬头一望,只见远处一个人牵着一头牛边跑边叫。
这少年邀了几位同伴追了上去,一个石子就把狼砸得脑袋开花。
又有一天,即神光山只有三里远的黄矾塘来了一头老虎,附近的人吓得不敢出门.石少年又邀了十多个同伴,带上石头,分乘三条竹排从水路出发。
当竹排经过一处芦苇丛岛时,突然,“呜”的一声,从芦苇从中跃出一头黄斑老虎,又扑上一条竹排。
那竹排连人带虎跌落水里。
老虎泅水上了岸,人也跟着上了岸。
这时,另二条竹排上的人也赶了上来.他们拿起石头一齐向老虎掷去,不费很大功夫就把老虎打死了。
以后,那位姓石的少年掷石子的武艺越学越精,各处来求教的人也越来越多。
野兽渐渐少了,人民生活也就安定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姓石的少年,在神光山上设坛奉祀,称他为石古大王。
南越王赵佗,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封他为护国石古大王。
客家民间故事篇【2】传统的木匠师傅使用的墨斗、角尺和竹尺这三件关键的工具,传说是鲁班先师留传下来的,它们包含着泥木匠产品的设计和建造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直线直角和计量的内容,被称为木匠师傅的“师傅”,一定程度代表了鲁班祖师,相当于皇上的“尚方宝剑”,木匠们面对这三件工具,有“面剑如面君”的感觉。
墨斗一般由樟木或乌臼木等不易爆裂的木料制成,木匠工作过程中的所有直线、锯板和锯方条几乎一刻离不开它。
英德客家人流传有这样的故事:鲁班先师开始发明墨斗时,要分开木头取用木板或木方条,只要用墨斗线一弹,木头就开了,又快又省力。
后来鲁班有个徒弟在深山里建造工程时,因墨斗壶里的墨水用干了,附近没有水补充,这位徒弟偷懒,不愿走远去取水,偷偷地往墨斗壶里撒了一泡尿,亵渎了神明,造成墨斗线解不开木头了,此后才发明了木锯,使锯木取料花费了不少气力,懒徒弟也遭到了应有的惩罚。
客家故事幼儿园教案
客家故事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讲解民间故事,让幼儿了解客家文化。
2.引导幼儿理解与养成客家文化的优良品质。
3.通过故事情节的设计,锻炼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的大胆发言、团队协作和观察力。
教学内容•客家文化介绍•客家故事《扮猪吃虎》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客家文化1.师生共同排列“客家”二字,引出本次教学内容——客家文化。
2.教师讲解客家文化的背景与魅力,引导幼儿领略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二步:讲述客家故事《扮猪吃虎》1.教师讲述客家故事《扮猪吃虎》的情节。
2.教师引导幼儿参与讲述情节,桥段自然顺畅。
第三步:思维拓展1.教师以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激发幼儿表达欲望。
2.分组讨论并总结各自的答案,由组长代表发言。
第四步:故事演绎1.根据故事情节,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情节。
2.让幼儿对故事中人物进行重新塑造,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五步:心得分享1.所有幼儿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2.教师以及组长引导幼儿进行现身说法,分享角色扮演的体验,从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反思1.内容设计得当,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对客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2.整个教学过程幼儿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3.故事演绎阶段,幼儿的观察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之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总之,这种通过客家故事引导幼儿参与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也能促进幼儿语言和思维发展,从而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令人愉悦的体验。
客家故事
听外婆讲客家民间故事“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外婆家住秋长镇周田村,土生土长的客家人。
我与她相处六年,至今回想,那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快乐的时光。
外婆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出生于民国二十八年,卒于二零零五年,犹记得她当年还裹着小脚。
到外婆家居住十分偶然,母亲生下我后,因生活拮据,就将我抱给外婆喂养,早早做工去了。
于是,才有我和外婆的美好相处,才有外婆给我讲述客家民间故事的经历。
外婆见多识广,肚子里的故事一箩筐。
每逢夏夜,酷暑难耐,她总是抱着我坐在院子里的大樟树下乘凉,一边扇着大蒲扇,一边讲故事给我听。
是时,四野静寂,萤火点点,天空星光璀璨。
外婆不会说普通话,操着一口纯正流利的客家方言,讲起故事来,口若悬河,腔调抑扬顿挫,比唱歌还好听。
外婆给我讲的故事多而有趣,内容以善恶福报和勤俭持家为主,但有一个故事很特别,令我回味良久。
有一天,外婆拉着我去玩。
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幢大围屋面前,围屋正门上方镶嵌“碧滟楼”三个字,门前有阔大的风水塘,院子角落立有旗杆石。
从远处看,它依山而立,气势恢宏。
昔日的奢侈豪华,还能够从高大气派的阁楼建筑上略窥一二。
与附近其他众多的古民居相比,显得不同凡响。
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屋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壁画。
面对此情此景,我问外婆:“这么漂亮的房子,是谁建的呢?”外婆用沉痛的语调向我讲述碧滟楼的来历。
“碧滟楼的主人叫叶亚来,一百多年前大名鼎鼎的“吉隆坡王”。
当年生活在这个山村的他,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短工。
出生于1837年,天资聪颖,贫困的家庭却让他8岁就开始短工生涯;17岁那年迫于生计,取道澳头,南渡求生。
1873年,叶亚来在平定叛乱、收复吉隆坡之战中,表现杰出,被委任为吉隆坡首任行政长官,并被授予“巴生、吉隆坡光荣、英勇、胜利、而忠诚的华人甲必丹”称号。
叶亚来励精图治,呕心沥血,经过20年的开创治理与经营,不足千人的吉隆坡被建设成繁荣的大商埠,叶亚来因此被称为“开辟吉隆坡的巨人”。
客 家 岁 时——《客家
客家岁时——《客家史话》选登刘丽川内容提要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其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血肉联系,存在着相当大的.致性。
但客民有独特的迁徙历史,又有不同于中原汉民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背景,所以今天的客家文化又有别于中原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内容。
本文采用客观描述与历史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容家岁时这一侧面揭示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和差异。
我国汉族数千年来逐渐形成了炫丽多姿的,与农事、人事休戚相关的岁时节日。
这些节日让人们在一年繁重的劳作中得以休息、娱乐、互相交往,为人们紧张的生活增添一些轻松、愉快的气氛。
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
汉族的传统节日,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上被保留在今天的客民社会生活中,并且对客民的思想、心理、风尚等等有着深刻的影响,成为客民维系其汉族意识的重要手段。
这些传统节日在北方民间虽也大体保存着,但远不如客民那么重视,那么认真。
客民不但保存下许多中原的传统习俗,而且在自己社会生活中又产生了适应客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需要的某些节日与习俗。
这些不同于中原的习俗,又说明客民是一个与中原汉民有所不同的民系。
一、春节《辞源》载:“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客民从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入年界”了,直到新年的正月初五才算“出年界”。
客民有“官三民四”的乡谚,即过去祖上获得过官爵的人家二十三日“人年界”,乡镇中祖上没有官爵的百姓二十四日“入年界”,新年头,初三又讲穷鬼日,初四就话翻一日,初五、初六神下天,七不去,八不归,九九十一看到狮,十一、十二龙灯出,十三、十四过月半,索性过了月半才来归。
”这首歌谣愉快、诙谐地唱出媳妇回娘家后不愿转来的理由,这些理由正好将年初一至正月半的习俗串连起来。
初一、初二,客地有不动扫帚的习俗。
各家不管居室、庭院的地面如何布满厚厚的瓜果皮、烟灰、糖纸、炮竹屑,都不得扫地。
客民认为在这个日子扫地,会扫走家中的财气。
这个习俗也是由来很久了。
五代《录异记》载有“如愿”的故事:庐陵欧明过彭泽湖,被湖神青洪君请去作客,待之甚厚。
【民间故事】英德客家的鲁班经介绍
【民间故事】英德客家的鲁班经介绍英德客家的鲁班经,是一部流传于广东英德地区的民间故事。
故事中的鲁班是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工匠鲁班,他在故事中以巧将妙手艺创造出一系列奇迹般的事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的传承代代相传,在英德地区被讲述为一则经典的民间故事。
故事开始于古代的英德地区,这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地方。
英德地区的客家人以勤劳勇敢著称,他们辛勤耕耘,将这片土地变得更加富饶。
而在这个古老的客家之乡,传承着一个神奇的传说,那就是鲁班经。
相传很久以前,英德地区的客家人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
于是,神奇的鲁班出现了。
他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能够制造出各种不可思议的物件。
客家人感到非常幸运,他们请求鲁班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并且愿意报酬他的帮助。
鲁班很愿意帮助这些勤劳朴素的客家人,他开始展示自己的技艺。
他运用木头、石头、铁等各种材料,制作出各种实用、美观的工具和器物。
他制作的家具,精美细致,不仅实用,而且美观大方。
他还制作了各种农具,让客家人的农作物可以更加容易地得到维护。
鲁班的手艺和创造力让客家人大为惊叹,并且他们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好处。
除了家具和农具,鲁班还制作了许多其他的物件,比如车辆、建筑等。
他的技艺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客家人被他的技术深深地打动了。
他们感到非常庆幸,有这样一位神奇的工匠为他们效劳。
鲁班用自己的手艺,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繁荣和幸福。
鲁班还在英德地区建造了一些与众不同的建筑。
他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材料和技巧,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建筑,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道风景线。
鲁班经所传承的故事里,还有许多传奇的事迹,被讲述了下来。
鲁班的故事里还有一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绝技,比如他可以用一根绳子穿过两座山,还能用石头砌成一座高山。
这些传奇的事迹,让人们深深地对鲁班产生了崇敬之情。
鲁班经中还传承着许多关于鲁班的成就和故事,这些故事以其神奇的色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间故事——“葛藤坑”的传说
民间故事——“葛藤坑”的传说
相传当年黄巢造反,把大半个中国搅得天翻地覆,这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却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客家妇女所震慑了。
这位女子也和别的人家一样,因战乱连失亲人,逃亡中,身背侄子,手牵着更年少的儿子。
与黄巢狭路相逢时,黄巢骂她岂有此理:“两个小孩,年纪大、身体好的背在身上,年纪小、身体弱的却拖在后面走路”,那女子不知对方是黄巢,竟说:“身背的是我先兄的遗孤,怕被黄巢杀了,断了娘家的血脉;而自己的儿子牵在手上,万一被害了,还可再生。
”黄巢听了心头一软便嘱女子回家去,在大门口挂上葛藤,就可避免兵刀。
那女子立即赶回家里,在所在的山坑径口上,挂滿了葛藤。
果然,黄巢的兵马按黄巢的命令,凡是挂了葛藤的地方,不进不杀。
于是,保全了整个山坑的男女老少。
从此,后人便把这个地方叫“葛藤坑”,而且后来的客家人,都称自己是原来葛藤坑的人,还形成了逢年过节在门口挂葛藤避邪的习俗。
第 1 页共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民间故事有哪些
客家民间故事是民间法的重要研究对象。
那你知道客家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客家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民间故事篇【1】远古时候,兴宁县神光山周围十余里的地方,全是荒山野岭。
山里野兽经常到山脚下的村里觅食,弄得村民不得安宁。
村里有个姓石的少年,从小练出一手掷石了得的武艺,石子掷出去百发百中。
他决心要为群众除害。
一天,忽闻有人大喊“狼来了”。
他抬头一望,只见远处一个人牵着一头牛边跑边叫。
这少年邀了几位同伴追了上去,一个石子就把狼砸得脑袋开花。
又有一天,即神光山只有三里远的黄矾塘来了一头老虎,附近的人吓得不敢出门.石少年又邀了十多个同伴,带上石头,分乘三条竹排从水路出发。
当竹排经过一处芦苇丛岛时,突然,“呜”的一声,从芦苇从中跃出一头黄斑老虎,又扑上一条竹排。
那竹排连人带虎跌落水里。
老虎泅水上了岸,人也跟着上了岸。
这时,另二条竹排上的人也赶了上来.他们拿起石头一齐向老虎掷去,不费很大功夫就把老虎打死了。
以后,那位姓石的少年掷石子的武艺越学越精,各处来求教的人也越来越多。
野兽渐渐少了,人民生活也就安定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姓石的少年,在神光山上设坛奉祀,称他为石古大王。
南越王赵佗,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封他为护国石古大王。
客家民间故事篇【2】传统的木匠师傅使用的墨斗、角尺和竹尺这三件关键的工具,传说是鲁班先师留传下来的,它们包含着泥木匠产品的设计和建造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直线直角和计量的内容,被称为木匠师傅的“师傅”,一定程度代表了鲁班祖师,相当于皇上的“尚方宝剑”,木匠们面对这三件工具,有“面剑如面君”的感觉。
墨斗一般由樟木或乌臼木等不易爆裂的木料制成,木匠工作过程中的所有直线、锯板和锯方条几乎一刻离不开它。
英德客家人流传有这样的故事:鲁班先师开始发明墨斗时,要分开木头取用木板或木方条,只要用墨斗线一弹,木头就开了,又快又省力。
后来鲁班有个徒弟在深山里建造工程时,因墨斗壶里的墨水用干了,附近没有水补充,这位徒弟偷懒,不愿走远去取水,偷偷地往墨斗壶里撒了一泡尿,亵渎了神明,造成墨斗线解不开木头了,此后才发明了木锯,使锯木取料花费了不少气力,懒徒弟也遭到了应有的惩罚。
老木匠师傅以此告诫徒弟们:凡事要勤勉、虔诚,不要偷懒取巧,否则学不成本领;在使用墨斗时,当墨壶干了的时候,宁可吐口水去湿润壶中的棉纱,也千万不要往里面撒尿。
正因为墨斗、角尺和竹尺是鲁班先师的化身,所以英德的客家民间对此敬若神明,许多百姓家庭还将它们作为赶患驱灾的神器,在家人生小孩坐月子或生病时,便用这三件工具的其中一件放在枕头底下,以御防邪灾,保佑安康。
由于对墨斗、角尺和竹尺的崇敬,发展到对木匠师傅的崇敬。
大凡聘请泥木匠去做家具或房屋的人家,都必须敬重师傅,除了计付给比普通工人更高的工价外,还要以好茶好烟好饭菜招待,在开工或竣
工的时日要封红包利是,在师傅做工的场所不准胡言乱语讲不吉利的话,不准轻易借用木匠工具,不准坐木匠使用的工作凳。
还有更神奇的说法,说是在木匠师傅中流传一本《鲁班经》,里面除了记述各种家具房子的制造技术外,还有整弄主人家的一些魔法咒语,假如聘请的主人待薄师傅,师傅就要用魔法整治主人家。
因此,当哪户人家使用新家具或房产时遇到不顺利的事,就要反省一下有无待薄或得罪师傅的地方,如果有,则要虔诚地请回师傅,使之念咒解除。
当然,木匠师傅也要讲规矩。
讲良心,要以鲁班的为人为榜样,不能轻易刁难或整弄人,否则也会受到报应。
这都是有迷信色彩的说法,不足为训。
至于泥木匠使用尺寸裁定建造物品规格的规矩习俗,客家民间的通俗说法是要符合“周通”。
所谓“周通”,具体的说法是要符合“九”的规则,即以九寸、九尺、九丈为规则。
譬如做一般的门框,高度往往是四尺九寸,宽度往往是一尺七寸、二尺二寸、二尺七寸,四尺九寸可算是作五个半“周通”,即用四尺五除以九,如此类推,一尺七为两个“周通”,二尺二寸为两个半“周通”,二尺七为三个“周通”。
又如建造房子的内空宽度,往往用八尺一、九尺、九尺九、一丈零八,都是由此演算出来的。
简而言之,所有泥木建造物的长宽高尺度,包括箱柜、床铺、厨灶等都要符合“周通”,否则不但比例不协调,还会由此产生不吉利因素。
上面说过,本来两个周通是一尺八寸,但只取一尺七寸,两个半周通是两尺二寸半,而只取两尺二寸,为什么不取足呢?这是儒家传统礼教中的“凡事无十足”,“满招损,盈则亏”引申出来的道理,所以,即使房子的宽度号称九尺或九尺九,当泥木
匠师傅实际操作时,都会适当减去一寸几分,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正因为泥木匠是一件既讲究技术规矩又讲究人品的行业,所以但凡拜师学艺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刻苦耐劳的品格和聪明过人的接受能力。
学习泥木匠的人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修养锻炼的过程,一般要从师三年才能满师,学徒期满一旦走上社会,你的所作所为,包括人品和技术本领,还要牵涉到师傅,即由谁教育出来的,要师出有名,不能败坏师傅的名声。
英德客家的鲁班经还包括选用泥木材料、施工工序、建造结构等方面,涉及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许多领域。
总之,流传久远的鲁班经,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也体现了客家人尊师重教、循规蹈矩而又谦虚坚忍的品格。
客家民间故事篇【3】客家美食,客家酿豆腐的由来,相传很久以前,一个五华人和一个兴宁人是结拜的好兄弟,后来因为在点菜的时候出现了矛盾,一个要吃猪肉,一个要吃豆腐,后来,聪明的饭店老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制作出了酿豆腐。
动画表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深厚的客家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