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和云
小学科学雾和云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雾和云知识点总结雾和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们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许多变化和影响。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需要对雾和云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进行了解。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中雾和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雾的形成及特点雾是一种由微小的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气象现象。
雾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水分充足、空气饱和、气温下降以及风速较小。
当水分充足,并且气温骤降时,水蒸气会进行凝结形成了雾滴。
与云相比,雾的水滴较小,常常呈现出白色或灰白色。
雾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能见度低:雾的存在会导致能见度降低,有时候甚至只有几十米,给人们的出行和观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2. 温度较低:雾在形成过程中需要水蒸气凝结,因此常常伴随着温度的下降,使得人们在雾天需要注意保暖。
3. 湿度较大:雾在大气中悬浮的是水滴,因此雾天相对湿度较高,给空气带来一定的湿润感。
二、云的形成及分类云是由大量的水蒸气聚集在大气中形成的。
当水蒸气遇冷却时,会形成云滴,这些云滴在空气中会凝结成云。
云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气温、湿度和气流条件。
根据云的形状和高度,可以将云分为以下几类:1. 积云:积云是最常见的云之一,它们呈白色或灰白色,常常在晴朗的天空中形成。
积云的形状像是一团团棉花球,预示着天气的变化。
2. 层云:层云是云层铺展开来,呈现连续一片的形状。
层云颜色较暗,有时会阻挡太阳光线,使天空显得阴沉。
3. 卷云:卷云是云层呈卷曲状,常常在山脉或高地上方形成。
它们飘浮在空中像是一朵朵白色的羽毛,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4. 雨云:雨云是密集的暗色云层,它们带来的是降水,常常伴随着阵雨或雷雨天气。
雨云以其庞大的体积和威力而闻名。
三、雾和云对生活的影响1. 视野受限:雾会降低能见度,为行车和航行带来一定的困扰。
在雾天行驶时,我们需要提高警惕,保持安全距离。
2. 温度变化:雾的出现使得空气温度下降,人们需要注意保暖以应对寒冷的天气。
冀人版(2024秋)五年级下册2.5雾和云教案
1.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将分为两部分,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能力。
第一部分:知识巩固作业
-要求学生总结雾和云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特点。
-请学生举例说明雾和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农业灌溉等。
-让学生思考雾和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日常出行、户外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实践应用作业
-雾和云的预测:通过观察雾和云的形态、覆盖范围、移动速度等,可以推测出天气的变化趋势。例如,积云的迅速增多可能预示着即将下雨。
4.气象学与实际应用:
-气象学的应用:气象学对于预测天气、了解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雾和云的知识,可以提高对气象变化的敏感性,为生活和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现代气象学通过卫星、雷达等技术手段,结合大数据分析,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气象服务。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主要围绕雾和云的形成、特点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展开。以下是本节课需要梳理的知识点:
1.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雾的形成:雾是由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而形成的,通常出现在气温较低、湿度较高的环境中。
-云的形成:云是由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而形成的,根据温度和湿度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云。
-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系统理解雾和云的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雾和云的形成过程,掌握相关知识。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5《雾和云》教案
小学科学5《雾和云》教案雾和云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雾和云都是天气现象,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形成和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雾和云的定义、形成原理、分类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两种气象现象。
一、雾的定义和形成原理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的,通常出现在天气潮湿、温度较低的地区。
当温度下降到露点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
雾通常出现在早晨和晚上,能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二、雾的分类根据雾的形成原因和位置,可以将雾分为辐射雾、热对流雾、平流雾和降水雾四种类型。
1. 辐射雾:也称为地面雾,是指在晴朗、悠风、高气压天气条件下,夜间地面的辐射冷却导致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结在地面附近形成雾。
这种雾通常在早晨出现,随着太阳升起温度上升而消散。
2. 热对流雾:是在晴朗、高温条件下,地面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将水蒸气带到较高的层次而形成的雾。
这种雾通常在傍晚或夜晚消散。
3. 平流雾:是指空气在平流运动过程中遇到地形障碍物,使气流上升冷却,形成雾。
这种雾通常在山区或者海洋上出现。
4. 降水雾:是指在降水过程中,水蒸气凝结形成的雾。
这种雾通常伴随着雨、雪、霜或冰晶等降水形式出现。
三、云的定义和形成原理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形成的浮在空中的气象现象。
云是大气中的水汽通过冷却、凝结而形成的团状或片状物体。
云的形成过程与雾有些相似,都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变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冰晶)。
但云的形成高度要比雾高,并且云一般形成在大气中的上层。
四、云的分类根据云的形状、高度和特征,可以将云分为高云、中云和低云三类。
1. 高云:高云是形成在海拔较高的地区,云的特征是薄而白并且多卷曲。
高云主要由冰晶组成,形成于对流层上层。
2. 中云:中云形成于对流层中高度的地方,这些云比高云低而且较浓。
它们通常会遮挡太阳,使天空呈现出浑浊的颜色。
3. 低云:低云是云层最低的云,形成在大气中的低层。
低云通常很灰暗,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科学大象版六年级上册《雾和云》课件(共16张)
(1)实验中出现的“白气”是_小__水__滴___(填“水蒸气”或“小水 滴”)。 (2)“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这句诗中体现了雾的形成需 要满足的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要__低___,二是__水__蒸__气__含量要充足。 (3)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照射下,不断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面 蒸发、蒸腾,变成_水__蒸__气___,_水__蒸__气__遇冷就会凝结成许多 __小__水__滴__或__小__冰__晶__,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气中,离地面较 近的是__雾__,在高空的是__云__。云和雾的本质是一样的。
我认为……
二、事实证据
模拟雾的形成
能产生较多水蒸气, 造雾效果明显
实验步骤:①在杯子里装入3/4的温水,用来模拟自然界中因蒸
发而导致的水蒸气聚集的潮湿环境。②将冰块放在杯口上方约2
厘米处,视察杯口周围的变化。这个过程模拟的
是水蒸气上升后遇到低温环境的情形。③将冰块
移走再放上,反复几次,视察并记录杯口产生的
现象。
三、处理信息
整理我们获得的信息,与大家交流雾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现象:①温水杯。放上冰块之后,在冰块周围会产生一层 像雾一样的“__白__气__”;移开冰块之后, “白气”消失。②冷水杯。放上冰块之后, 没有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_水__蒸__气__足__够__多__且__遇__冷__才有可能形成雾。
雾和云
云和雾来自哪儿呢?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自然界中哪里有雾?哪里有云?
雾
云
一、猜想假设
回想一下对雾的经验和认识,猜一猜雾是怎样形成的。
钻到雾里感觉空气很湿 润,我猜雾的形成需要 潮湿的环境。
早上比中午、山上比山下见到“雾”的时 候多,我认为,温度高低可能也会影响雾 的形成,温度越低越容易形成雾。
雾和云教案及反思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5.《雾和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雾和云》是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循环》的第一课时。
本课是让学生认识雾和云,探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雾和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古诗词“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从而引出问题:云和雾来自哪儿呢?由诗句入手,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利用问题让学生对云和雾产生好奇心,为后续的探究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二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自然界中哪里有雾?哪里有云?在这个环节中先认识自然界中雾和云。
通过教科书呈现的两幅雾和云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自然观察开始,逐步深入认识自然界中的雾和云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再通过讨论、交流,深入认识雾和云。
第二个部分: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先利用实验制造"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雾和云形成的原因,然后通过视频播放自然界雾和云形成的原因,帮助学生梳理,加深学生的认知,在学生整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形成结论。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了解雾和霾有什么区别?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霾的形成过程,知道雾和霾的区别,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生活现象入手认识雾和云,再研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最后回归生活,研究雾和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教学目标】⒈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雾或云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形成的现象。
⒉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水蒸气凝结的实验;初步学会做雾或云形成的模拟实验)。
⒊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教学重点】1.知道雾和云形成的原因。
2.能够基于观察,运用比较、推理、概括解释雾的成因,再基于雾的成因推导云的形成。
第5课《雾和云》【知识要点】
第5课《雾和云》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
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2.深秋的早晨有时会看到雾。
在高山上能看到云海。
3.【实验名称】模拟雾的形成【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镊子。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
(2)用镊子夹取一块冰块,接近烧杯口,观察现象。
(3)把冰块移开,观察现象。
(4)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雾”)出现;把冰块移开;“白气”会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
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4.云和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答:云与雾形成的相同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都会遇冷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不同点是云在高空,雾距地面较近。
雾和云(课件)六年级科学上册(大象版)
03
课外知识
迁移应用 根据雾的形成,和同学们交流、推测云是如何形成的。 云其实就是高空中不接触地面的雾。它同雾的成因是一样的,也 主要由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
雾和云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LOGO HERE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实验现象:1温水杯。放上冰块之后,在冰块周围会 产生一层像雾一样的“白气”;移开冰块之后, “白气”消失。2冷水杯。放上冰块之后,没有明显 变化。
实验结论:水蒸气足够多且遇冷才有可能形成雾
信息整理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照射下,不断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蒸腾, 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 飘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雾。
学习目标
(1)科学观念:了解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2)科学思维: 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用科学语 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 (3)探究实践: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两个容积相同的烧杯,两块形状相同的冰块,两杯 只有温度不同的水(一杯凉水,一杯35龙左右的温水),实验记录 单,镶子或手套备用。
雾的形成可能需要潮湿和低温环境。
潮湿
制定计划
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 小组讨论,思考如何模拟雾的形成,实验时需要哪些器材,每种器材 分别有什么作用。
显微镜的使用
模拟雾的形成
能产生较多水蒸气, 造雾效果明显
信息处理 整理我们获得的信息,与大家交流雾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小水滴从哪儿来?
新知讲解
教室里的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眼镜片上的小水 滴应该与水蒸气有关系。屋子里温度高,眼镜片温度低。
湘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雾和云课件
交流
根据以上提示和 资料介绍,结合雾的 形成,说一说云是怎 样形成的?
小结
云也是水蒸气遇冷 凝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全课总结
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 遇冷后凝成的很多小水滴 或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形 成的。区分是雾在低空, 云在高空。
1.雾和云
朗读
大风起兮云飞扬, 雨雪冰霜纷纭降。 涓涓细流起波涛, 汇入大河腾巨浪。 江河湖海水蒸腾, 全靠阳光传热量。 水汽空中结云雾, 水再循环恒久长。
大自究雾的形成
雾是常见的自然 现象,说一说你见过 的雾的特点。
在雾中待久了, 衣服也会湿漉漉的!
类推云的形成
云和雾看起来很类似,云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云并不只是产 生在温度较低的秋 冬季节呀!
云是水蒸气在 高空中变成的吧!
高空处会不会 温度比较低呢?
你有过在高山上感 到寒冷的经历么?在高 山上我们会看到很多的 云?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和测量, 发现一般情况下气温会随 着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 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 落0.6℃。
雾是怎样形成的?请提出你的估计。
雾一般产生在 气温较低的早晨。
水汽充足的江 面湖面的雾更浓、 更大!
雾应该是水 蒸气变的!
假设
雾的形成与水蒸气 遇冷有关系。
怎样用模拟实验检验我们的估计?
实验器材: 一杯热水、一个冰袋。
实验方案
往杯子里倒入半杯 热水,先用冰袋接近杯 口,视察现象并记录。 然后将冰袋换为装有热 水的塑料袋,视察现象 并记录。
交流
分组实验, 并做好记录。
实验中看到 了什么现象?如 何解释雾是怎样 形成的?
小结
当用冰袋接近热水杯口,杯口会出 现很多“白气”。用装有热水的塑料袋, 并没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杯子里的水 蒸气在杯子外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很小 的水滴飘在空气中,这就是雾的形成。
小学科学雾和云知识点归纳
小学科学雾和云知识点归纳在小学科学学习中,雾和云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它们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气象现象,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影响和启发。
今天,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关于雾和云的知识点。
一、雾的形成和特点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冷凝而成的。
当水汽遇冷空气时,水汽分子会变得缓慢活动,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微小的水滴。
这些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了雾。
雾的特点是能够使空气变得湿润和浑浊。
当我们在雾中行走时,会感到身上和物体上有水汽凝结成的水珠。
雾的浑浊是因为雾滴很小,容易悬浮在空气中,使空气看起来不太透明。
二、云的形成和分类云是由水蒸气凝结在大气中形成的,与雾类似,只是云的高度比雾高得多。
云主要分为低云、中云和高云三种。
1. 低云:低云是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下的云,常见的有层云和积云。
层云是一层一层的云,有时会覆盖整片天空。
积云看起来像棉花球,形状不规则,常伴随着晴天或小雨。
2. 中云:中云是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6000米之间的云,常见的有高层云和高积云。
高层云看起来像一层薄纱,常伴随着晴天或阴天。
高积云形状多变,有时会出现飞机划过的云痕。
3. 高云:高云是海拔高度在6000米以上的云,常见的有卷云和卷积云。
卷云像一股水气形成的长带,好像绕在山顶上。
卷积云形状像花朵或棉花糖,通常伴随着雷雨天气。
三、雾和云的作用雾和云除了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影响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作用。
1. 降水:云是降水的前兆,暖湿气流在上升时遇冷会形成云,进一步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体,从而形成降水。
2. 遮挡阳光:低云和中云可以遮挡阳光,让阳光变得柔和,为我们提供一个凉爽的环境。
3. 照射日食:太阳光经过云层反射、散射后照射到地面,减少了强光对我们眼睛的刺激,使得日食观测更加安全。
4. 自然景观:雾和云常常出现在山区、湖泊等地,给这些地方增添了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景色。
通过对雾和云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现象,也能够更加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小学科学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雾和云》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雾和云》教学设计雾和云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节有关气象现象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关于雾和云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以及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针对这一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引入】为了激发学生对雾和云的兴趣,可以通过展示一些雾和云的图片或者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外观特点和观察到的现象。
这样的引入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提前预热本课的内容。
【知识探究】1. 雾的形成首先,我们要给学生解释雾的形成原理。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动画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雾的形成过程。
然后,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例如:“当寒冷的空气与温暖的空气相遇时,我们通常会看到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回答出“雾”的答案。
进一步解释寒冷的冬天,温暖的湖面等因素都会造成雾的出现。
通过这样的问答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雾的形成原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云的形成接着,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云的形成原理。
与雾相比,云的形成过程相对复杂。
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云的不同类型和形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的外观特点。
然后,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例如:“我们平常看到的云是由什么形成的?”引导学生回答出“水蒸气的凝结”这一答案。
接着,可以借助一些实际例子,如水蒸气在高空冷却凝结形成云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进一步加深对云形成原理的理解。
【知识拓展】1. 雾与气象变化的关系在学习了雾和云的形成原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雾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
例如,“为什么在下雨之前会有浓雾出现?”、“雾与气温变化有什么关系?”等等。
通过这样的问题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将雾和云的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气象现象的理解。
【课堂实践】1. 雾的观察与记录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雾的魅力,我们可以安排一个雾的观察活动。
在一个湿润的早晨,让学生在校园的露台或者户外场地上观察并记录雾的变化情况。
学生可以记录下观察到的雾的浓度、高度、形状等观察数据,并将其整理成表格或图表进行分析。
小学科学雾和云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雾和云知识点总结雾的形成是因为地面上的空气冷却,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微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而形成的。
一般来说,雾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湿度较高、温度下降、地表冷却、风速小等。
而且,地形、地表覆盖物和大气的稳定度等都是影响雾的形成的因素。
云是一种气态水蒸气在大气中的凝聚形态,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晶微小颗粒形成的。
云的形成与雾有些类似,但是它们通常形成在空中,是由大气中的上升气流将水汽冷却而形成的。
云的形成同样受到大气中的温度、压力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雾和云是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影响着地面的天气和能见度,而且也对植物生长和水资源的分布有一定的作用。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了解雾和云的形成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原理,也有助于了解地球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现象。
雾和云在自然界中的形成和特点:雾:雾是一种地面上的水蒸气凝结而形成的气象现象,当地面上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液态水微小颗粒,从而形成雾。
雾的成分主要包括水蒸气、液态水颗粒和气态水。
雾的特点是能见度较低、湿度较高、分布较均匀等。
雾的形成条件通常包括:空气中的湿度较高、地表冷却、风速小等。
云:云是一种空中的水蒸气凝结而形成的气象现象,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到上升气流的影响而冷却时,水蒸气就会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晶微小颗粒,从而形成云。
云的成分主要包括气态水蒸气、液态水颗粒和固态水晶颗粒。
云的特点是形态各异、可见度较高、具有一定的范围和高度等。
云的形成和特点受到大气中的温度、压力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总体来说,雾和云是大气中水蒸气凝结而形成的气象现象,它们的形成和特点都受到大气的温度、压力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而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影响也饱受地形、地表覆盖物和大气稳定度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了解雾和云的形成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原理,也有助于认识地球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现象。
2.1 雾和云
二、事实证据
3. 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温水杯
放上冰块之后,在冰块周围会 产生一层像雾一样的白气;移 开冰块之后,白气消失。
冷水杯
杯口周围没有变 化。没有像雾一 样的白气形成。
信三息、处处理理信息
方法1:可以根据研究目标来整理信息,可以把形成雾的条件和 没有形成雾的条件分开整理并进行对比。
四、迁移应用 根据雾的形成,和同学们交流、推测云是如何形成的。
云其实就是高空中不接触 地面的雾。它同雾的成因是一 样的,也主要由小水滴和小冰 晶组成。
雾和云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四、迁移应用
云其实就是高空中不接触地面的雾。它同雾
的成因是一样的,也主要由小水滴和小冰晶
组成。
(漂浮高空) 水
空气中的水蒸气
温泉水比较热,温泉周围 空气比较凉,水蒸气遇冷 凝结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
冬天哈气为什么能形成“雾”?
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到 冷空气凝结成飘浮在 空气中的小水珠。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照射下,不断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蒸腾, 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 飘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雾。
实验目的 猜想假设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二、事实证据
2. 方案交流
实验目的和猜想假设,是怎么确定的? 实验目的:研究雾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猜想假设:雾的形成需要潮湿和低温环境。
二、事实证据 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
杯子
冰块
温水
二、事实证据
实验步骤是怎样设计的?
①在玻璃杯里装入3/4的温水,用来模拟自然 界中因蒸发而导致的水蒸气聚集的潮湿环境。 ②将冰块放在杯口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杯口 周围的变化。这个过程模拟的是水蒸气上升后 遇到低温环境的情形。 ③将冰块移走再放上,反复几次,观察并记录 杯口发生的现象。
雾和云课件精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雾和云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能够做雾的形成 的模拟实验。
一、猜想假设 回想一下对雾的经验和认识,猜一猜雾是怎样形成的。
二、事实证据 模拟雾的形成
能产生较多水蒸气, 造雾效果明显
三、处理信息 整理我们获得的信息,与大家交流雾是怎样形成的。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课件
2.1雾和云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雾和云形成的原因。 科学思维: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 推理雾和云的形成。 探究实践: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能够做雾 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态度责任: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雾和云的形 成原因。
雾和云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温水
“白气” “白气”消失
潮湿 低温
小水滴
低
小冰晶 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蒸气 水蒸气 云
水蒸气
小水滴
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_ 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2、云和雾是一回事。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_ ,距离观察 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_ 。
作业设计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小水滴。( ) 2、云就是雾,雾就是云。( ) 3、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 4、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热水造雾效果好。( ) 5、冰袋具有降温作用。( ) 6、山上的云和雾难以区分。( )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照射下,不断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蒸腾, 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 飘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雾。
雾和云教案及反思
2.1,《雾和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雾和云形成的原因。
科学思维: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推理雾和云的形成。
探究实践: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能够做雾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态度责任: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知道雾和云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能够做雾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玻璃杯、温水、冰块、冷水。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假设1.提问:回想一下对雾的经验和认识,猜一猜雾是怎样形成的?生:在大雾中行走,到学校时,额头上的头发总是打湿了。
生:钻到雾里感觉空气很湿润。
我猜雾的形成需要潮湿的环境。
生:早上比中午、山上比山下见到“雾”的时候多,我认为,温度高低可能也会影响雾的形成,温度越低越容易形成雾。
2.谈话:刚才同学们,猜测雾的形成需要潮湿的环境和较低的温度,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雾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课题:雾和云二、事实证据:模拟雾的形成1.教师提出要求:依据我们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模拟雾的形成。
2.学生阅读书本第20面资料,参照书中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师:实验时为什么要用温水,用冷水做实验可以吗?生:我分析用温水做实验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样可以使空气很潮湿。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请同学们分两次做实验,第一次用温水做实验,第二次用冷水做实验。
4.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处理信息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2.讨论:根据实验现象,雾是怎样形成的?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讲解:我们可以借助流程图,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这样理加直观明晰。
板书:水蒸发水蒸气冷却凝结小水滴(雾)5.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自然界的雾是怎样形成的?师:在自然界,空气中的水蒸气从哪里来的?低温是从哪里来的?自然界的空气为什么会受冷呢?生:在自然界江河湖海里的水会蒸发到空气中,在自然界白天有太阳的照射,温度较高水蒸发快,空气中有很多水蒸气,到了夜晚没有了太阳的辐射热,温度就会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受冷,变成小水珠,飘浮在空气中。
《雾和云导学案》
《雾和云》导学案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雾和云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将进修关于雾和云的知识,了解它们的形成原理、特点和作用。
二、目标1. 了解雾和云的定义及区别;2. 掌握雾和云的形成原理;3. 认识雾和云的特点和作用。
三、进修内容1. 雾的定义及特点2. 雾的形成原理3. 雾的作用4. 云的定义及特点5. 云的形成原理6. 云的作用四、进修过程1. 雾的定义及特点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通常出此刻地表附近。
雾的特点是能够降低能见度,使得周围景物朦胧不清。
2. 雾的形成原理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冷凝结成水滴而形成的。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饱和时,水汽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
3. 雾的作用雾在自然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植物提供水分,增进植物发展;同时也能够减少土壤表面的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4. 云的定义及特点云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团,通常漂浮在空中。
云的特点是形状各异,颜色多样,能够反映阳光的颜色。
5. 云的形成原理云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层。
当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升高时,水汽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6. 云的作用云在大气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调节气温、降雨、防止紫外线照射等。
同时,云也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惊喜。
五、总结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雾和云的定义、形成原理、特点和作用。
雾和云是大自然中常见的气象现象,它们不仅美丽壮观,还承载着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珍爱环境,珍惜自然,共同呵护我们美丽的地球故里。
【1300字】。
2-1《雾和云》教案 大象版科学六上
(3)自然界中雾是怎么形成的?
二、云的形成
1、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各种各样,与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展示图片)
2、天上的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提示:根据雾的形成推测云的形成。
点拨:
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②将冰块放在杯口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杯口周围的变化。这个过程模拟的是水蒸气上升后遇到低温环境的情形。
③将冰块移走再放上,反复几次,观察并记录杯口发生的现象。
按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先说假设,然后试验验证
温水杯:放上冰块之后,在冰块周围会产生一层像雾一样的白气;移开冰块之后,白气消失。
冷水杯:杯口周围没有变化。没有像雾一样的白气形成。
明确:不行。杯口周围没有变化。没有像雾一样的白气形成。
5.信息处理
方法1:可以根据研究目标来整理信息,可以把形成雾的条件和没有形成雾的条件分开整理并进行对比。
方法2:可以借助流程图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这样更直观。
6、整理获得的信息后,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7、“雾”现象
(1)我们泡温泉的时候,泉水上方为什么会有“雾”出现?
回顾课堂并与老师一起总结本节课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板书
板书设计
大象版六年级2.1《雾和云》教学设计
课题
雾和云
单元
2
学科
科学
年级
6
教材分析
《雾和云》是《循环的水》单元第一课。教材设计以下几个活动环节:(1)提出猜想假设,初步确定雾的形成需要潮湿和低温这两个条件。(2)设计对比实验,模拟雾的形成。(3)处理信息。一种是根据研究目标分类整理,将形成雾的条件和没有形成雾的条件分开整理并进行对比;另一种是借助流程图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最后得出与雾的形成过程相关的结论。(4)迁移应用,根据雾的形成来推测云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气温接近零点,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雾的出现以春季二至四月间较多。
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雾的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烟雾。
成因:
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
而空气的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多。
1立方米的空气,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在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
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子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
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
这也是为什么秋冬早晨多雾的原因。
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白天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
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
气中能容纳的水汽的能力减少了。
因此,一部分水汽会凝结成为雾。
特别在秋冬季节,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
秋冬春的清晨气温最低,便是雾最浓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