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合集下载

小学生的自我认知

小学生的自我认知

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小学生的自我认知是指他们对自己的了解和感知,涉及到他们的性格、能力、外貌等方面。

自我认知的建立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建立正确认识和自信心,还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和社交中更好地适应和表现。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小学生的自我认知。

一、自我意识和自尊小学生的自我认知首先涉及到自我意识和自尊的建立。

自我意识是指小学生对自己存在和行为的认知,包括他们知道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以及对自己行为和表现的评价。

自尊是指小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接受程度。

一个孩子的自我认知水平高低与其自尊水平有着密切的关联。

当孩子能够积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时,他们会建立起正向的自尊感,从而更有动力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二、认知能力和学习动机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还涉及到对自己认知能力和学习动机的认知。

认知能力是指小学生对自己的智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认知。

良好的认知能力对小学生的学业发展至关重要,他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和学科特长,并有意识地培养和利用它们。

同时,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还涉及到学习动机的形成和调控。

学习动机是指小学生对学习的动机、兴趣和目标的认知,它会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小学生需要通过自我认知来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进而调整学习策略和行为。

三、社交认知和人际关系社交认知和人际关系也是小学生自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交认知是指小学生对自己在社交交往中的角色、行为和态度的认知。

它涉及到小学生对他人的需要和情感的认知,以及小学生在社交互动中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人际关系是指小学生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通过社交认知,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人,并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这对于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涉及到自我意识和自尊、认知能力和学习动机,以及社交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通过正确的自我认知,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并提高学习动力和社交能力。

小学生自我意识培养

小学生自我意识培养

小学生自我意识培养自我意识是一个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小学生阶段,培养好自我意识能够帮助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中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已、找到自已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已的特长才能并提升自已的自信心和爱与被爱的能力。

所以,在小学生时期,家长和老师应该引导、培养和巩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一、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培养自我意识的第一步。

而在小学生时期,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小学生多问自己问题。

比如,问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等等,并鼓励他们将自己所思所想写下来,或是在书本上进行记录,以便在日后进行复盘和反思。

此外,家长和老师也可以利用绘画、写作等活动让小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

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心情,这样也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从而做出更加正确的决策。

二、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是让小学生拓展自我意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孩子的天性就是充满好奇心,而这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关键。

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通过阅读、体验来寻找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孩子们可以遇到许多不同的人物、事情和情感,以此来感悟自己喜欢什么,从而在某一领域深耕或是广泛涉猎。

而体验方面,通过参加不同的活动如运动、实践等等也同样可以让孩子们寻找和培养自己的兴趣。

三、发展特长才能小学生时期是孩子们发展特长才能的重要时期。

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到孩子们的优点和特长,并帮助他们发挥最大优势,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当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后,他们的自信心也会水涨船高。

家长和老师还可以利用班级活动、课堂上的讨论等方式去挖掘和发扬小学生的特长。

比如,当孩子们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可以让他们进行发言和互动,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发现他们在某个方面更加擅长,并且给他们自信。

四、提升自信心和爱与被爱的能力自信和爱与被爱是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的两大关键。

自信是孩子们走向未来的最大支撑,而爱与被爱则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温暖的庇护。

如何帮助小学生发展自我意识

如何帮助小学生发展自我意识

如何帮助小学生发展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优点和不足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自我意识意味着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学会积极应对自己的情绪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供家长和老师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来帮助小学生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

1. 提倡积极的自我反思鼓励小学生反思他们的行为和经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挑战。

例如,你可以让他们写下一件他们感到自豪的事情,以及一次他们觉得需要改进的经历。

通过反思,他们可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且通过思考提出改进的方法。

2. 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帮助小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激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且在这些领域中获得成功的机会。

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比赛、艺术展示或音乐会。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尝试不同的事物,并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爱好。

3. 培养自信心鼓励小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给予他们正确的赞美和鼓励。

当他们取得成就时,及时表达对他们的认可和赞赏,这将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让他们明白失败是成长的机会,需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挑战。

4. 教授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小学生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可以通过与他们讨论各种情况下的情绪反应,并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

教授他们一些放松和自我调节的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或做运动。

这些技巧有助于他们在面对挫折或压力时保持冷静和平衡。

5. 鼓励积极的人际交往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人际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鼓励他们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并学会有效地沟通和相处。

教给他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分享的重要性。

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小组讨论和互助项目,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自我认知。

6. 提供良好的榜样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有良好的榜样来引导他们。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积极示范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

以身作则,并且在与孩子们交流时展现出积极的思维和态度。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存在和特性的认知和意识。

在小学儿童发展阶段,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并表现出一些明显的个性心理特征。

1.自知力:小学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辨别和表达自身的需求和情感。

他们开始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并渴望将这些特点展示给他人。

2.规则意识:随着成长和学习,小学儿童逐渐理解社会和家庭对其行为的期望和规则。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并试图遵守规则。

同时,对于规则的理解和遵守也会影响他们的个性发展。

3.社交意识:小学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成员,并开始与他人进行交往和互动。

他们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同时也会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他们逐渐学会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尝试合作和共享。

4.自尊心:随着小学生的成长,他们开始对自身特点和能力产生评价。

他们渴望被他人接受和尊重,并对自己的外貌、学习、运动等方面有一定的评价。

良好的自尊心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

5.自我调控能力:小学儿童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他们开始能够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或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

以上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常见表现,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同时,这些特征受到家庭、社交环境、学校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帮助小学儿童发展健康而积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1.给予肯定和鼓励: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有助于小学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家长和教师要及时赞赏儿童的努力和成就,并尊重他们的个人差异。

2.提供适当的引导与规则:引导小学儿童遵守社会和家庭的规则,并明确告知他们规则背后的原因。

同时,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3.培养积极的社交能力:引导小学儿童主动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培养共同分享和关心的意识。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从外部自我向内部自我转变的过程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从外部自我向内部自我转变的过程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从外部自我向内部自我转变
的过程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从外部自我向内部自我转变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穿着和言行举止,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

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同学关系等,他们会根据这些因素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角色认同感。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方式。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并试图寻找自己的定位和角色认同感。

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更加独立自主,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也更具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总之,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外部自我向内部自我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逐渐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观念。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二〕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
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评价自己,比拟容易建立起较正确的自我观念。例如,一个人拙于工艺,而长于社交,这就说明他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而工艺能力较差。在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社交的、文学的、艺术的、体育的……等等。如果一个人在几项活动中都取得了成果,那就说明这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因此,分析自己的活动成果,以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评量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较客观些。
自我意识的开展促进着个性的开展。从少年期开场,人的自我意识开场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进展分析、评价、监视和校正。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开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修养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开展。自我意识形成和开展的上述三个方面的途径是密切联系的。个人进展自我教育的时候,应把这三方面获得的经历有机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这样,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才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活动的结果对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开展的巨大意义,还在于活动结果往往要受到他人和集体的评价,从而影响一个人在周围人们中的地位。个人在人们当中的地位又必然会影响到他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有经历的教师都懂得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开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既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通过他人、通过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己,是间接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观察是直接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观察也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自己的一些特性,例如,从镜中看到自己的脸型〔美或丑〕、身材〔胖或瘦〕,从自己所拥有的财产认识到自己的富有程度等。前已述及,个人对自己直接感知到的特性往往要与他人相比拟才有意义、才能做出评价。自我观察的另一种形式是自省,即对自己的心理进展观察的过程。这时个人的意识被分解为被观察者的"我〞〔me〕和观察者的"我〞(I)。当个人对被观察者的"我〞进展观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对过去的我进展回忆,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产生情绪体验,也可以对过去的我进展分析,进展自我批评,发扬优点,克制缺点,进一步完善自我。从少年期开场,人才会产生对自我进展内省。

小学生目标设定培养自我意识

小学生目标设定培养自我意识

小学生目标设定培养自我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自我意识是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而目标设定,正是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自我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包括知道自己的兴趣、优点、缺点,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期望等。

一个拥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孩子,能够更自信、更有方向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选择。

那么,为什么说目标设定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呢?首先,当孩子开始思考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时,他们就不得不对自己进行一番审视。

他们需要思考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比如说,一个孩子想要在数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那他就得先了解自己目前的数学水平,是计算容易出错,还是应用题理解有困难。

通过这样的思考,孩子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现状,从而增强自我意识。

其次,目标设定能够让孩子学会规划自己的行动。

为了实现目标,他们需要制定计划,安排时间,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明白自己的能力和限制,知道自己能够完成哪些任务,哪些任务对自己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比如,为了提高语文写作水平,孩子决定每周写两篇作文,并且每天阅读半小时。

在执行这个计划的过程中,他可能会发现自己有时候无法按时完成任务,这时候他就会思考是时间安排不合理,还是自己的写作效率有待提高。

这种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过程,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和能力范围。

再者,目标的实现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设定的目标时,他们会感到无比自豪,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会促使他们更加勇敢地去面对新的挑战,设定更高的目标。

然而,要让小学生有效地进行目标设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首先,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明确目标的方向。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可能不知道什么样的目标是合适的。

这时候,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从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入手。

如何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如何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如何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能力,包括对自身特点、能力、需求和价值的认知。

在小学阶段,培养和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帮助小学生增强自我意识。

一、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身份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身份。

比如,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身份或角色,通过亲身经历来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区别;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合作活动,了解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价值。

二、鼓励表达和沟通为了增强自我意识,小学生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言语表达,比如讨论课、小组讨论、演讲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倾听,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三、培养自信心和自信心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赞扬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学生取得进步或有好的表现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四、注重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并提高自我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课外兴趣小组或课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参与;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参观展览、参与社区活动等,拓宽视野,培养兴趣爱好。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学生需要学会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为个人成长设定目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比如,让学生在学习日记中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问题和进步;通过学习小组互相评价和建设性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进。

六、倡导积极的心理态度培养积极的心理态度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也可以通过分享成功故事、名人经历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乐观地面对挑战。

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行为和感受的认知和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从教育、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分享几种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方法。

教育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首先,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并鼓励他们积极发展自己的优势。

其次,提供积极反馈。

教师应及时给予小学生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

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

第三,开展互动合作的学习活动。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方式,鼓励小学生彼此交流和学习。

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自己的社交技能。

家庭方面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首先,关注情感表达。

家长应鼓励小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

可以通过与他们进行日常交流、共同参与兴趣爱好等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培养。

其次,提供积极的家庭环境。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设定合理的目标和规则,给小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和自主权。

家长们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在一个支持和尊重个体差异的环境中成长。

第三,共同制订个人发展计划。

家长可以与小学生一起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和目标,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通过这个过程,小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发展出对未来的规划意识。

社会方面在社会环境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首先,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课外兴趣班等,小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领域和人群,拓宽自己的视野。

这样的经历有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与情绪表达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与情绪表达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与情绪表达自我意识和情绪表达在小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段时间是小学生开始认识自我、理解情绪并积极表达的关键阶段。

本文将从自我认知、情绪识别和情绪表达三个方面来探讨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情绪表达。

一、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思考、感受和目标的了解。

小学生逐渐明确自己的身份、兴趣和价值观,并与他人进行比较和交流。

这种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

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来培养。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学习和体验活动,让小学生参与其中,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同时,家长和教师也需要给予小学生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

二、情绪识别情绪识别是指小学生能够准确地辨别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

这对孩子的情绪管理和社交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小学生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增强与他人的共情能力。

在学校和家庭中,可以通过游戏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小学生学习情绪识别。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情绪游戏,让小学生表演不同情绪的表情和动作,其他学生要猜测所表演的情绪。

此外,家长也可以与孩子共同观察电视剧、电影或绘本中的情绪,帮助他们学习辨别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

三、情绪表达情绪表达是指小学生能够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通过有效地表达情绪,小学生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并解决一些内心困扰。

为了促进小学生的情绪表达,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安全、支持性的环境。

教师可以设置情绪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倾诉内心的感受。

同时,父母也应该和孩子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鼓励他们表达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回应。

除此之外,培养小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也对情绪表达有着积极的影响。

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情绪,释放内心的压力。

总结: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情绪表达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帮助小学生培养自我意识

如何帮助小学生培养自我意识

如何帮助小学生培养自我意识引言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内在感受、想法和特点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个性,建立自信心,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小学生培养自我意识。

1. 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小学生正处在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他们会对自己的外貌、能力和特点产生深刻的兴趣。

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以下是一些方法:•夸奖和鼓励:多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鼓励他们发掘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并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些特点的重要性。

•提供良好的榜样:为孩子树立积极的榜样,让他们看到成功的人也曾经经历过困难和挫折。

2. 培养情绪意识情绪意识是孩子了解自己情绪状态以及情绪背后原因的能力。

培养情绪意识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有效地处理情绪。

以下是一些建议:•鼓励孩子表达情绪:让孩子知道,情绪是正常的一部分,鼓励他们用言语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教导情绪管理技巧:教导孩子一些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积极思考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情绪。

•提供情绪倾诉的机会:为孩子提供倾诉的机会,让他们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来诉说自己的忧虑和困惑。

3. 培养自主决策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包括培养他们的自主决策能力。

以下是一些方法:•提供选择机会:给孩子提供一些合理的选择,让他们从中做决策,并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并做出独立的决策。

•提供适度的支持:在孩子做出决策时,给予适度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4. 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评价是指孩子对自己行为、表现和能力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为进一步发展做出调整和努力。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个体显着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

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小学生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

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

比如,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

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初它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等不同的层次。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不足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不足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不足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的综合体现。

对于小学生来说,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对于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

在2023年,面对越来越繁忙和复杂的学习生活,小学生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小学生而言,了解自己的不足意味着需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知。

具体而言,需要对自己的身体、认知、情感与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首先,他们应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存在健康问题,如近视、脊柱侧弯、听力损失等,以及如何避免或改善这些问题。

其次,了解自己的认知能力,例如是否具有自己的阅读、思考、解决问题、创新等能力,以及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如是否开朗、友善、自信,是否存在紧张、焦虑、孤独等情绪问题。

最后,需要了解自己的行为特点,如是否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是否表现出礼貌、诚实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上述不足,小学生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改善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需要加强自我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其次,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小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如用积极的心态看待生活,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

最后,小学生需要坚持练习正确的行为习惯,如讲礼貌、讲卫生、遵守纪律和规矩等。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发掘自身潜能,我们还需要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

在教学中,学校应该多样化教育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我意识。

同时,学生也需要有多样化的选择,有机会参与教学设施和活动,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发掘自身的特长和潜能。

此外,学校和家长还应该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网络,为小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在2023年,我们期望小学生们能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逐步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积极探索自身的特长和潜能,发现自我价值。

第七章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第七章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7,心理自我从14,15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 ,心理自我从14,15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 这个时候,我们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 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地发展变 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我们开始进 入心理自我的时期. 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 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不再象以前那样满 足,开始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 性格等
2,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 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 (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 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3)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 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 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 (如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 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和内心世界的评价( 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和内心世界的评价(如 表里如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 表里如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
(1)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处于上升 时期,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二年级的上 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 时期.小学二年级到小学三年级的差 异也达到显著水平,在上升期中属次 要地位.这是因为学校的学习活动进 一步加强了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如考 试成绩的好坏,教师对自己的评定, 同伴对自己的接纳性等等,都使儿童 从不同角度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而 学习活动对儿童的自我监督,自我调 节和自我控制等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 要求,从而促使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 很大的发展.
自我概念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现实自我, 自我概念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现实自我,投射自我 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 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 自我的各种特征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躯体特点,行为特 点,人格特点,角色特点等的认识.现实自我又称个人自 我,纯属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主观性强,是自我概念中的 最重要的内容.投射自我是个体所认为的他人对自己的认 最重要的内容.投射自我是个体所认为的他人对自己的认 识.现实自我和投射自我不一定相同,两者之间可能会有 距离.当这个距离相差太大时,个人便会感到别人不理解 自己,因而产生隔阂.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立场出发构 自己,因而产生隔阂.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立场出发构 建将来要达到的理想标准,它引导个体实现理想中的个人 自我. 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谁" 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谁"或"我是怎样一个人" 我是怎样一个人" 等问题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情景再现
• 玲玲同学在班里胆子小,不太敢说话。当老师特意给她安排她能 胜任的任务时,她也一直推辞,觉得自己不行、没能力,大家都 不喜欢她。老师想了很多办法,她仍然觉得自己是一个没能力、 不受同学们喜欢的学生。
[教学支招]
• 老师可以通过“戴高帽”的心理游戏,让玲玲感受到来自全班同学 的赞扬和鼓励,找到自己的优点,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二、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 1.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内部
特征的描述发展。如。面对“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一 般从“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外部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 进行回答;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从个人的“品质、人际关系、动机、性 格”等特征来描述自己。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仍带有较大的具体 性和绝对性。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第四节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及结构
• 1.自我意识的定义 •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个体
对自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次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 2.自我意识的结构 • (1)自我体验 •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 (3)自我调节 •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三、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 1.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 (1)创设困难情境使小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 (2)积极肯定地评价小学生
• 2.自我体验能力的培养 • (1)家庭教育 • (2)学习活动 • (3)人际交往活动
• 3.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 (1)建立良好的父母控制模式 • (2)有效的言语指导 • (3)加强学生纪律性和规则性 • (4)合理利用榜样的力量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首先,在小学阶段,孩子开始注意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性别、外貌和能力与别人不同。

例如,他们会发现自己在一些事情上比其他人更强,或者在其他方面相对较弱。

其次,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他们能够辨认出自己的情绪,并开始使用适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

他们会逐渐学会控制情绪,并认识到情绪的变化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此外,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动机。

他们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理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他们开始建立对自己行为的评估,并尝试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法。

另外,小学生的自尊心开始发展。

他们开始注意到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交环境中的地位和地位。

他们会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能力和成就,并从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这个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和尊重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孩子经历着各种认知和社会变化,他们逐渐形成了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价值和能力的总结和理解。

孩子的自我概念会受到家庭教育、学校环境、同伴互动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开始形成对自己的看法,并且主动构建自己独特的个性。

因此,家庭和学校在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学校应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经验,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提供适当的反馈和指导。

总结起来,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而有价值的个体,并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理解。

家庭和学校的积极引导和支持对于促进小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如何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如何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引言:在当今社会中,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特点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如何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培养家庭环境中的自我意识1.给予孩子独立性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独立性,让他们有机会自主决策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等,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2.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意见。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家长应该倾听他们的倾诉,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3.提供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奖励可以是鼓励和赞扬,惩罚可以是责备和批评。

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能力。

二、学校教育中的自我意识培养1.开展自我认知训练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自我认知训练,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自我评价活动,让他们在团队合作和个人表现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不足之处。

2.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如学生会、文学社、艺术团等。

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3.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需求。

通过心理辅导课程,学生可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社会环境中的自我意识培养1.提供多元化的社交机会社会环境中,孩子们可以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文化。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社区活动、亲友聚会等,让他们有机会与其他人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我认知。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教师应怎样才是引导...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教师应怎样才是引导...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教师应怎样才是引导小学生
进行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
(1)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与一般特点
小学阶段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

从小学生自我意识组成的各因素看,小学生能够形成自我概念。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具体表现在: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的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开始具有对内心品质评价的倾向;自我评价的抽象概括性有了提高;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发展有很高的一致性。

在自我调控方面,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还不高。

(2)小学生的自我教育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因此进行教育时不能讲更多的抽象理论,而要从细节、从小事做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对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要求的要具体、直观,对高年级学生,则要求他们用概括化的观点看待自我、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促使小学生自我意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同时对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个别学生,教师要帮助他、用事实纠正他的错误认识,告诉他评价的标准、主次方面,以提高他的自我意识水平。

第七章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第七章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A
3
(二)自我意识表现形式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又包括自我感知、自我观察、自我概念、 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心理成分。其中自我评价 集中代表自我认识的发展水平,是自我意识的核 心。 自我评价是个人对自己身心特征的判断和评论。 其重要功能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自我评价 对个人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尤为重要。 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①社会上他人对自己态度 与评价,②与条件相仿者比较,③个人对自己的 心理活动的特点分析。
A
13
7、心理自我从14、15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 这个时候,我们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 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地发展变 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我们开始进 入心理自我的时期。
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
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不再象以前那样满 足,开始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 性格等
A
10
3、在1岁以后,儿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部 位,意识到身体的感觉,开始把自己的名字当做自己的信 号,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
例如: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时儿童只 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代号,遇到叫周围同名的别的孩子 时,他会感到困惑。儿童从知道自己的名字过渡到掌握代 名词我、你时,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 个质的变化。此时,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与别人不同 的人来认识。从此,儿童的独立性开始大大增长起来,儿 童经常说我自己来,我要……。随着儿童把自己当作主体 的人来认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或不乖、 好或不好的含义。
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谁”或“我是怎样一个人” 等问题
A
5
2、自我体验 它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对评价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
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评价自己,比较容易建立起较正确的自我观念。例如,一个人拙于工艺,而长于社交,这就说明他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而工艺能力较差。在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社交的、文学的、艺术的、体育的……等等。如果一个人在几项活动中都取得了成果,那就说明这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因此,分析自己的活动成果,以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评量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较客观些。
1.自尊感
自尊感也称自尊心。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产生一种高级的自尊的需要,总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评价。当社会评价满足个人自尊需要时,就产生自尊感。它促使自己更加奋发向上,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望。如果社会评价不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甚至产生矛盾时,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产生自我压力感,从而使自己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另一种是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动物没有意识,更没有自我意识。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人在劳动的过程中随着言语的产生,不但认识了自然界而且认识了自我,并将“我”与“非我”做出区分。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的识也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自我意识的充分发展,保证着个体正确地认识世界,并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动的力量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二)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集中体现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优、缺点所抱的态度上。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的积极效果。反之,如果不能正确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或只看到自己的缺点,都可能导致自己落后和失败。因此,增强主体的自我意识,如通过自我认知看到自己的力量,通过情绪体验保持健康的情感生活,通过自我监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做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
”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个人由于自己感官直接感受到自己的一些特性往往必须经过与他人的相同特性相比较,才会有意义,也才能建立起对自己的评价。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人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好像是一面镜子,使自我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从“外面”来加以认识。所以,他人对个人的态度和评价在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我控制有时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这叫做“自我掩饰”。自我掩饰不能一概说好,也不能一概说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出于公心和礼貌,也要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例如,当别人不当心把墨水溅到你身上而向你道歉时,你尽管心里恼火也会表示:“喔,不要紧。”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一)对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
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在和别人的交往和团体活动中,由于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和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意识到自己负有某种责任或义务,从而自觉地调节情绪,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
教学课题
第十四章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了解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和作用。
掌握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能够灵活运用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能够灵活运用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难点
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2.自信感
自信感也称自信心。自信感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感是与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良好的自信感是建立在适当、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能看到自己的潜力,又能充分地估计到可能发生的困难而产生的。而不适当、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导致自信感的转化。在自我评价过高的情况下,自信感转化为自高自大,而自我评价过低,自信感又会转化为自卑感,无论是盲目自大还是严重自卑,都对个性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
(三)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为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1.自我检查
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
2.自我监督
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有人把它比之为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无需任何外在形式的监督,而听命于内心自我监督的行为才是真正自觉的意志行为表现。
四、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一)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我
自我意识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通过认识他人而逐渐认识自己的。儿童开始时不能把自己和周围环境区别开来,他吮吸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脚趾,就像吮吸奶头、玩弄玩具一样。8个月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这可以用下列实验来验证:先让儿童照镜子看自己镜中的像后,在他的鼻子或脸上涂上一点颜色,再让他看镜中的像。实验表明,8个月左右的儿童已懂得用手去擦掉自己鼻子或脸上的颜色,而不是擦掉镜上的颜色。在一周岁至两周岁时儿童对自我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年龄、性别开始可以在不同情况下认识了。儿童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成人。成人在确定“他是谁”,给他取名字,教他在别人呼唤他的名字时要答应,提供词汇教他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器官。近两周岁时儿童言语中出现了人称代词“我”。在此之前他说到自己时都用第三人称来称呼。人称代词“我”的掌握,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即开始把自己当做主体的人来认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着个性的发展。从少年期开始,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分析、评价、监督和校正。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修养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上述三个方面的途径是密切联系的。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应把这三方面获得的经验有机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这样,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才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及健康程度等)、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人们常常这样说:“我认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这里有两个对立部分的自我。句子里开头主语部分的“我”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意识者;句子里宾语部分的“我”是客观的我,即被主观的我意识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因此,也可以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
活动的结果对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意义,还在于活动结果往往要受到他人和集体的评价,从而影响一个人在周围人们中的地位。个人在人们当中的地位又必然会影响到他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既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通过他人、通过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己,是间接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观察是直接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观察也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自己的一些特性,例如,从镜中看到自己的脸型(美或丑)、身材(胖或瘦),从自己所拥有的财产认识到自己的富有程度等。前已述及,个人对自己直接感知到的特性往往要与他人相比较才有意义、才能做出评价。自我观察的另一种形式是自省,即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的过程。这时个人的意识被分解为被观察者的“我”(me)和观察者的“我”(I)。当个人对被观察者的“我”进行观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对过去的我进行回忆,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产生情绪体验,也可以对过去的我进行分析,进行自我批评,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进一步完善自我。从少年期开始,人才会产生对自我进行内省。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①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状态,称生理自我;②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③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
一般说来,人们对自我的正确的认知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其需要、动机、能力等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有位心理学家选择了25个被试(他们彼此都很熟悉),采用排队法对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进行比较的研究,提出九种品质(文雅、幽默、聪明、交际、清洁、美丽、自大、势利、粗鲁),要求每位被试分别将这些品质在所有被试身上(包括自己在内)依次排队,程度最高者排在第一,程度次高者排在第二,依次下去,程度最低的—个列为第二十五。然后予以统计,把各人在每种品质排列中自己所占的地位和其余二十四人排列的地位(平均数)进行比较,发现有很大差异。例如,有一位被试自以为他的“文雅”程度应该排在前几名的,可是把其余二十四人对他的评价平均起来,他的名次却排在二十名以后;另一被试对于“清洁”品质的评价,自己排的位置要比别人排的平均位置提前五名、“聪明”“美丽”提前六名、“势利”“自大”“粗鲁”等自己排的位置要比别人排的平均位置退后五名到六名。这一实验结果表明,优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常常比他人的评价高,不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却比他人的评价低。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控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例如,坚持做完功课后再玩,坚持利用假日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等,都是自我发动与支配自己行为的结果。二是制止作用,即抑制不正确或在当时情境中不应有的言论和行为,例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抛纸屑、公共场所不抽烟等,都是自我控制的结果。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