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与肠镜下的表现的初步分析

合集下载

科普一下中医对结肠炎的认识

科普一下中医对结肠炎的认识

科普一下中医对结肠炎的认识结肠炎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出现的结肠炎症性病变,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普遍发生腹泻、腹痛或便秘症状,患者自觉便意频繁、排便不尽,可出现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脱水、低血钾症、低蛋白症以及贫血等情况,患者一般都出现多发性关节炎、口腔溃疡、结膜炎、坏死性脓皮症等其他肠道外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同时结肠炎有引发结肠癌的危险。

本文从中医角度对结肠炎五大证型的症状及治疗进行简单的介绍,科普一下中医对结肠炎的认识。

一、湿热证型结肠炎中医认为大肠为传导之官,主管运输,接受由小肠下移的残渣,将其变为粪便排出体外,并吸收残渣中的水分,参与人体津液的代谢。

夏季气候炎热且多雨,热蒸湿动,暑邪夹杂湿邪,当人体正气不足时或者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时,就会导致湿热内蕴、阻滞肠道,影响肠道正常功能。

患者出现腹胀、腹痛的症状,严重者排便次数剧增,泻下急迫,患者大便稀溏,可出现便中带有脓血的情况,大便质地黏稠、气味腥臭,患者出现里急后重、腹泻不爽的症状,同时可伴随出现口渴、发热、小便赤短的症状。

治疗以清热化湿、调气活血为主:可选择芍药汤、白头翁汤、葛根苓连汤等加减进行治疗。

如选择葛根苓连汤治疗结肠炎,对于有痢下脓血症状的患者可加白头翁、马芷苋提升清热解毒除湿的功效,伴随发热症状的患者可增加黄柏、栀子进行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葛根苓连丸、二妙丸、四妙丸等中成药进行治疗;或选择关元穴、足三里穴、曲池穴、丰隆穴等使用灸法治疗,达到排除湿气的目的;患者同时应在饮食上提高注意,避免辛辣、生冷的食物,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类的食物为主。

二、脾胃气虚证型结肠炎脾胃气虚证型的结肠炎患者多是原本就存在脾胃虚弱的症状,患者在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情况下导致脾失运化,无法正常消化导致患者出现泄泻的症状,患者多伴随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身体倦怠等症状,进食后脘腹痞胀症状加重。

治疗应以益气健脾、化湿和中为主:可选择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加减进行治疗;或去往正规的医院由医生诊断后,选择艾灸中脘穴、关元穴、神阙穴、足三里穴等进行辅助治疗,改善患者脾胃虚弱的情况。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23例疗效分析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23例疗效分析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23例疗效分析冯卓慢性结肠炎属临床多发性疑难病之一,特发于结肠黏膜、黏膜下层的炎症溃疡改变。

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为特点。

以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粪质稀薄迁延不愈超过3周和反复发作为特点 [1]。

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肠道感染、神经精神因素、过敏因素、自体免疫等有关;中医学认为是由外邪伤脾、湿热蕴结,脾失健运、湿浊内阻等所致气血凝滞,雍而为脓为癖,致腹痛、痢下赤白粘冻等症状[2]。

作者对23 例慢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收集门诊自2008年11月~2010年8月患者23例,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者58岁,20~30岁4例,30~40岁6例,50~60岁13例;病程:3个月~1年7例,1~2年11例,2年以上5例。

1.2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便次数在3~8次/日,左下腹部或脐周部压痛,多数有黏液血便及有“腹痛-排便-缓解”的规律。

食少,脘腹胀痛不舒,神疲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11.9~25.1)×109/L,其中13例(56.52%)血白细胞数增高,出现核左移。

大便潜血检查均为阳性,查有红细胞8例(34.78%),白细胞11例(47.83%)。

细菌培养阴性23 例(100%)。

乙状结肠镜检查:结肠有不同程度黏膜充血水肿,多数小出血点及小溃疡形成,以直肠黏膜最为显著。

符合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2.1 本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别以自拟升清降浊汤和四神丸为主方化裁治疗,随证加减。

2.1.1 发作期:证见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大便泄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方药:黄芩12g、黄连9g、黄柏9g、葛根15g、炙甘草6g、茯苓6g、白头翁9g。

2.1.2 缓解期:证见虚寒怕冷,五更泄泻为主,选用四神丸处方加减,方药:党参9g、肉豆蔻9g、五味子6g、补骨脂15g、吴茱萸9g、生姜6g、大枣7枚、白术9g。

肠镜下辨证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体会

肠镜下辨证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体会

慢 性 非 特 异 性 结 肠 炎 ( C 属 于 祖 国医 学 : U ) ‘ 久 痢 ”“ 泄 ” 、泻 范畴 , 一 种 多 因性 或原 因 未 明 了的炎 是 性肠 病 。 目前 尚无 理想 的治疗方 法 。 多采用 水杨 酸抑
着 有脓 性分 泌物 ; C钡 灌肠 照片 所见 : a黏膜粗 乱 或
肠 炎 , 与采用西 药治疗 的3例进行 对 比观察 , 并 2 疗效
显著 。 现报 告如下 。 1 临床 资料
者 , 以诊 断为本病 。 可
2 治 疗方 法
21 治疗 组 . 共 观察 6例 , 中男 3例 , 2 例 ; 4 其 8 女 5
() 1采用 中药 保 留灌 肠 。 肠 基本 方 : 灌
1 一般 资料 . 1
白花 蛇舌 草3 白及 3 白头翁 2 五倍 子 1 0g 0g 0g 0g 土茯 苓 2 。 ) 0g f 内服基 本方 : 陈 白术 丸 。 2 参 加减方 法 : ( 内镜所 示肠 黏膜病 变为依 据 ) 黏膜 有 出血者 加 以 肠 云南 白药半 瓶 ; 黏 膜 充血 、 肿者 加 苍 术4 ; 肠 水 0g肠 黏膜广 泛性 糜烂 、 溃疡 者 白及加 至5 ; 0g肠黏 膜红 白
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 2 。 各3例 治疗组运 用中药主 方, 根据 内窥镜 下不同黏膜病 变特点加减用药 , 进行 中药保 留灌肠。 对照组
3例 采 用西 药S S i 疗 。0 d 1 程 , 察 3 疗 程 。 果 : 疗组 治愈 率 为 3.%, 有 效 率 为 9.%; 照 组 治 愈 率 为 1 . 2 A P ̄ 1 为 疗 观 个 结 治 2 8 总 5 0 对 88 %,
维普资讯
第 1卷 第 7 4 期

中医辨证与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与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与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作者:周长鹏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4期【摘要】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疾病,其病变主要为结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及縻烂、粘液多。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脓血粘液便,属祖国医学的‘久痢’、‘脏毒’等范畴。

【关键词】中医辨证慢性结肠炎中药灌肠一、一般资料本组病倒共20例,全部经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5月,最长4年。

所有病倒均有反复发作或持续性腹泻,脓血便或粘液便,伴有腹痛或里急后重。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临床表现:大便不成形,便秘,大便不稀不稠,脓血便,粘液便,腹痛,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少苔剥苔,脉象濡沉细或滑数。

分型:(1)大肠湿热型:腹痛下坠,肛灼热,大便难下或泻而不爽,苔黄腻,脉滑数。

(2)寒湿困脾型:大便清稀,腹痛纳少,苔白腻,脉滑缓。

(3)脾胃虚型:大便溏稀次数增多,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神疲倦怠,舌淡红苔白,脉细弱。

(4)脾肾阳虚型:黎明腹泻,腹痛肠鸣,泻后则安,肢冷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

三、实验室检查(1)纤维结肠镜见:肠粘膜充血,粘液多,水肿,散在出血点,血管纹理不清,溃疡或糜烂。

(2)病理检查发现:肠粘膜轻、中度炎症为多。

(3)大便细菌培养:未发现致病菌。

(4)大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四、治疗方法(1)三黄汤加味:黄连、黄芩、黄柏、诃子、苦参、甘草。

便秘加大黄,脓血便加白头翁,腹痛加玄胡索,溃疡加海消。

(2)灌肠液制备:将药粉碎用1000ml水浸泡2小时,然后文火煎至500ml,过滤后装瓶置冰箱中备用。

(3)灌肠方法:灌肠液加热至40度备用,让患者取右侧卧位,用灌肠器常规灌肠一样将灌肠液徐徐注入,拔出后令患者左侧卧小时再仰卧。

五、疗效观察痊愈: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纤维结肠镜检查肠粘膜无异常,随访2年未复发。

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大便镜检正常,肠镜检查偶见轻度水肿或微充血,偶有复发,经再治疗症状缓解。

中医对慢性结肠炎的辩证和治疗

中医对慢性结肠炎的辩证和治疗

中医对慢性结肠炎的辩证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性疾病。

主要症状特点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性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且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

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

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或呈持续性并逐渐加重。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为多见,男稍多于女。

我国发病率较国外为低,近年来本病似有增加趋势。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的“痢疾”、“泄泻”、“便血”等范畴。

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胃、肠等脏腑有关。

初起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犯及脾胃;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因湿热之体复饮食生冷以致脾胃损伤,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或因感受暑湿热毒之邪,从而湿热毒邪内蕴,下迫肠道,气血凝滞,壅而化脓;出血日久,亦必耗血伤阴。

久病入络,可致瘀血内阻;病久脾肾阳虚,清阳不升而中气下陷,温运无力而胃关不固。

慢性结肠炎病人多表现为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肠道易并发感染,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烟、禁酒及避免使用酸、辣、呛(如辣椒、芥末)等刺激性调味品,以免引起肠道敏感,加重腹泻。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疾病,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

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便下黏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反复发作。

慢性结肠炎以其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成为现代医疗的难题之一。

由于肠黏膜长期充血、水肿甚至溃疡,肠道环境紊乱,吸收和排便功能异常;在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易导致肠黏膜组织增生,引发结肠癌。

俗话说得好,病靠“三分治,七分养” ,要想有效地改善慢性结肠炎的症状,防止病情的恶化发展,饮食调养很重要。

由于慢性结肠炎造成的长期腹泻,导致饮食营养“穿肠而过”,加大了饮食调理的难度,食物的选择、料理和进食方式都要格外注意才行。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引言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结肠黏膜的持续或反复的炎症损害。

传统的中医药学认为,慢性结肠炎是由于脾胃虚弱、湿热瘀滞等原因导致的。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

本文通过对慢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经验和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慢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不同年龄段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

治疗方法采用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包括中药汤剂、穴位按摩、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炎症指标、肠道功能指标等。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结果患者基本情况共纳入5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

年龄范围为18-65岁,平均年龄为40岁。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中医药治疗,40例患者的腹泻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8例患者的便秘症状得到改善,2例患者未见明显改善。

炎症指标变化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炎症指标进行比较,发现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等指标明显下降(P < 0.05)。

肠道功能指标变化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肠道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排便次数、排便时长、粪便性状等指标有所改善(P < 0.05)。

临床总有效率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相关指标的变化,计算得出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

讨论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中医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炎症,并提高肠道功能。

这可能是由于中医药通过调理脾胃、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等作用,调整了机体的平衡,促进了结肠黏膜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开展。

其次,本研究未设立对照组,未与西医药治疗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判断中医药治疗在疗效上是否优于传统的西医药治疗。

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医结肠炎

中医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中医辩证施治发表者:赵东奇提要:慢性结肠炎就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结肠、乙状结肠与直肠为发病部位。

指直肠结肠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溃疡、出血病变。

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时便下沾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下断、反复发作。

慢性结肠炎就是慢性结肠通常根据致病原因分为特异性,即有明显原因的结肠炎,与非特异性即致病原因不明的结肠炎。

中医认为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与房事过度而致脾肝肾功能障碍。

一、中医对慢性肠炎的病因认识:本病病因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与房事过度而致脾肝肾功能障碍。

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

肝主疏泄、肝气条达,则疏泄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

肾为先天之本,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而致泄泻遂成本病。

二、中医对慢性肠炎的病机认识:1、病位:本病在脾胃,与肝肾关系密切。

2、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脾胃肝肾之气失司为本,导致清浊不分,升降失与,混杂而下,并走大肠泄泻为标。

3、病势:本病的发生就是以先天之气不足、肝失疏泄、脾胃失与,气机升降逆乱为主,渐及它脏,脏腑失调。

以泄泻、腹痛、肠鸣为临床特点。

4、发病:脾失健运、胃失与降、肾阳不足、肝失疏泄,致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而致泄泻。

病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三、中医对慢性肠炎的辨证要点:1、辨病缓急:慢性泄泻发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日久,每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而复发,常以脾虚证为主。

或病久及肾,出现五更泄泻,腰膝怕冷,就是命门火衰,脾肾同病,治疗则脾肾同治。

2、辨病重:一般泄泻,若脾胃不败,饮食如常,多属轻证,预后良好。

若泄泻不能食,形体消瘦,泄下无度;或久泻滑脱不禁,致津伤液竭,则每有亡阴、亡阳之变,多属重证。

《中藏经》说:“病洞泄不下食,脉急则死。

”可见能食与不能食,对于权衡泄泻的轻重有重要意义。

3、辨寒虚: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腹痛喜按,小便利,不渴,多属虚证。

慢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47例临床观察

慢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47例临床观察

243慢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47例临床观察贾风云【关键词】结肠炎;慢性;中医辨证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243-03慢性结肠炎是常见疑难病症之一,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稀便或大便带脓血,多伴有纳差、腹胀、里急后重、神疲乏力为主要表现,具有反复发作,经久难愈的特点。

笔者自2004~2007年,运用中医理论对慢性结肠炎患者47例进行辨证施治,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l临床资料参照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分会指定的诊断标准确诊慢性结肠炎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19岁,平均38.5岁:病程最短为1年,最长l O年,平均为3.2年。

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8例,肝脾不和13列,脾虚湿困I o例,脾肾阳虚l l例,气滞血瘀5例。

2治疗方法2.1湿热内蕴型证见腹泻腹痛,泻下急迫,或便下脓血,肛门灼痛,小便短赤,口干苦,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则:清热除湿,理气止痛。

方药:白头翁159,黄莲69,黄柏109,炙大黄109,白芍209,木香109,枳壳159,败酱草159,银花109,当归129,苦参109。

2.2肝脾不和型证见腹泻腹痛,痛即欲泻、便后痛减,便出不畅,多因情志不畅、精神紧张而复发或加重,并伴脘痞腹胀纳差,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方药:柴胡129,香附159,白芍209,白术159,陈皮109,防风109,当归129,郁金159,黄莲69。

2.3脾虚湿困型证见肠鸣腹泻,大便稀溏带有粘液,稍进油腻生冷则稀便次数增多,伴少腹坠胀,食少肢倦,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治则:健脾化湿,温中益气。

方药:党参209,黄芪209,茯苓159.白术159,砂仁109,苡仁159,扁豆159,山药159,陈皮109。

2.4脾肾阳虚型证见五更泄泻,久治不愈,有粘液脓血,伴少食自汗,畏寒肢冷,腰酸困倦,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慢性结肠炎怎么治疗,中医内治法效果好

慢性结肠炎怎么治疗,中医内治法效果好

慢性结肠炎怎么治疗,中医内治法效果好
慢性结肠炎是常见的肛肠疾病,会出现左下腹疼痛和腹泻的症状,而且还会出现便秘,便秘和腹泻会交替发作,治疗慢性结肠炎可以选择中医对症治疗,同时注意饮食调理。

★1、肝气侮脾型:腹泻与情绪变化后发生,以胸胁胀满痛疼、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大便不畅为特征,苔薄白,脉弦细。

方用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

重加白芍、炙甘草以缓急止泻,同时加槟榔、焦三仙以消补兼施。

★2、脾虚夹湿型:以神疲乏力、纳呆脘闷、肠鸣腹泻、粪便夹有不消化物为特征,舌淡苔白,脉濡缓。

方用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偏寒加肉桂、炮姜;偏热加黄连、黄芩与炮姜寒温并用。

★3、脾肾两虚型:是本病的严重和难治阶段,病程较长,以畏寒、面色晄白、腰膝酸冷、肠鸣腹泻多在黎明前,或滑泻、泻下完谷不化之物为特征,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方用四神丸合连理汤加减。

改干姜为炮姜,入乌梅、芡实、乌药等温涩肠道。

★4、湿热下注型:为本病的初起和发作时,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赤白粘冻或脓血为特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用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热重加金银花、红藤;湿重加厚朴、苍术。

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研究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研究,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慢性结肠炎多发于乙状结肠、直肠、结肠等处,主要症状为慢性的泄泻,大便带有黏液,或便秘、腹胀,病症多样,亦可见大便溏经年不愈,畏寒下腹隐痛,泻后痛减或便中夹有白冻。

有根据不同的程度分为不同的症型。

本病病程长,且有些类型的结肠炎病因尚未明确。

故治疗方面亦增加了难度。

中医药可以根据病情对症选取不同的药物治疗,疗效较好。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1月~2020年1月经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100例。

男50例,女50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43岁,平均年龄51岁。

1.2方法运用中医诊断方法诊断症型,选取对症方药,进行适当加减。

此为最关键的步骤。

将健脾和通补通用进行结合,处理好扶正与去邪的平衡关系。

1.2.1湿热型大便带有黏液,不畅,有滞涩感。

严重时大便带有脓血、病程长,应用乌梅败酱汤。

方药组成:炒白芍15g,乌梅15g,茯苓15g,太子参15g,败酱草30g,葛根15g,炙甘草6g,黄连6g,木香9g,当归10g,炒白术10g,炒枳壳10g。

大便脓血严重时,并伴有舌红、黄腻舌苔、口苦、情绪急躁等症状的患者,应减少健脾益气药物的用量,如太子参、白术。

加入一些清肠导滞之品,如白头翁12g,炒槟榔8g,秦皮10g,大黄炭8g。

若气滞又伴有湿邪的患者,出现舌苔白腻的情况,可加薏苡仁10g,白豆蔻10g。

服用方法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

1.2.2脾虚肝旺辨证为脾虚肝旺,伴温湿气滞。

可用吴连汤。

吴连汤:干姜10g、党参15g、吴茱萸5g、焦白术15g、白芍10g、防风10g、赤芍10g、广香10g、陈皮6g、大枣10g、黄连6g、红豆蔻8g、薏苡仁30g。

另外,症状较重的加入一些健脾、疏肝的药物,如柴胡与鸡内金,可各加10g。

有寒湿阻滞的,配伍小茴香5g。

脾胃虚者加炒扁豆10g、山药30g。

中医话说慢性结肠炎。

中医话说慢性结肠炎。

中医话说慢性结肠炎。

日常生活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人都深受疾病的折磨,其中肠胃病居首,很多时候患者在发生疾病的时候都不以为然,因为早期疾病病情不严重,患者不重视,结果最后就引起癌症等危害,所以说疾病一定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早康复,那么患上慢性结肠炎的时候容易发现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慢性结肠炎的症状。

慢性结肠炎的早期症状主要是腹痛,腹泻前多有腹痛症状,腹痛则腹泻,腹泻后疼痛减轻。

疼痛多以胀痛为主,多局限在左下腹或左腰腹部,持续隐痛者也不少见,轻者多无腹痛。

然后腹泻:这是慢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症状,也是常见的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愈,个别病人还会出现便秘、腹泻交替进行的现象。

案例:张某,男,50岁,初诊。

主诉:反复便前腹痛5年余。

现病史:大便溏,便前腹痛5年余,食后腹胀,精神差,多次大便常规均正常,肠镜检查示慢性结肠炎,现大便稀软,日3~6次,便前腹痛,胃脘作胀,食后尤甚,面色不华,精神困疲,喜暖畏寒,舌质淡,苔薄腻,脉弦。

中医诊断:泄泻。

中医辨证:脾虚泄。

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

中医治法:扶脾抑肝,温运中阳。

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炙黄芪,炒白术,桂枝,白芍,防风,茯苓,焦山楂,干姜,大枣,炙甘草。

7剂。

二诊:大便虽溏,性质转稠,次数亦减,便前腹痛减轻,精神较前好转,但腹中胀气未除,前方甘草、茯苓减半,加陈皮、广木香。

7剂。

三诊:时偶有腹痛,大便未成形但稠,大便2~3次,便前腹痛减轻,精神较前好转,腹中胀气有所消退。

继续前方14剂。

四诊:腹痛腹胀均除,大便成形,大便1~2次,精神及饮食均明显好转。

分析:本案病病史5年余,神疲色萎,喜暖畏寒,属久泄虚寒之症,张景岳云:凡脾泄久泄证,大都与前治脾弱之法不相远,但新泄者可治标,久泄者不可治标,且久泄无火,多因脾肾之虚寒也,根据本案症状来辨,应以脾虚为主,但初诊时脉象弦,右肋作胀,可见肝气偏旺,故以扶脾抑肝,温运中阳为治疗原则。

慢性结肠炎中医治疗

慢性结肠炎中医治疗

慢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是一种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为临床表现的反复发作性疾病。

本病病变范围广泛,病程较长,难以治愈,且愈后容易复发,为临床难治病之一。

中医学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相当于“ 泄泻” 、“ 痢疾” 、“ 肠癖” 、“ 滞下” 范畴。

现就慢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近况概述如下:一、中医辨治思路及经验刘氏、邓氏认为:慢性结肠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一般责之于久泻脾虚、健运无权,或脾病及肾、肾阳亏虚,故以健脾止泻、温肾固下为常规治法。

但临床所见,证情复杂,病机错综,有兼肝郁、食滞不化、湿热留恋、肠间蕴热、中气虚陷、关门不固、久泻伤阴等,中医应采取病证辨治,并将临床用药思路概括为:消补同用,以助脾胃运化;在治疗中选用补脾益气利湿药的同时,加山楂、建曲、枳实等消导药,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寒热并进,以祛胃肠湿热:慢性结肠炎每多正虚邪实,正虚者脾虚气弱,或为脾肾阳虚。

邪实者,多为湿热逗留肠道。

在治疗上,既要温补脾胃,又需清化湿热,才能取得效果。

常用干姜配白头翁、吴茱萸配黄连、肉桂配马齿苋加入方剂中。

温涩合参、振奋脾肾阳气:慢性结肠炎泄泻日久,脾病及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以致脾肾阳虚,泻下清稀,缠绵不愈。

临床用药宜温涩合参,温补脾肾,使脾肾阳复;收涩固脱,以免阴伤阳脱。

方用四神丸或附子中理中汤加乌梅、诃子、女贞子。

祛风胜湿,升举下陷中气:慢性结肠炎系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致脾失健运,脾为湿困,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清浊不分,并走于下发为泄泻。

常用羌活、防风、升麻、柴胡之类配方用药,从而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扶土抑木,调和肠道功能:慢性结肠炎常因失眠、焦虚、忧郁发病或加重。

为气机受阻,功能紊乱,肝、脾、胃三脏失和所致。

在临床中多用百合、柴胡、白芍、生白术、陈皮、防风,以调达肝性之刚,涵养其木;以醒脾养血益胃之剂培其土;以疏肝解郁清心之剂安其神。

李氏总结张继泽教授治疗慢性结肠炎( 脾虚肝郁型) 的临床经验。

病例分析: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

病例分析: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

病例分析: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病例分析:刘某,女,41岁。

患者自2000年开始腹泻,服用多种抗生素,腹泻停止。

后每到夏季或休息不好,过于劳累即出现腹部疼痛、泄泻等症。

应用中西药治疗有短时效果,但泄泻一直未愈。

2012年冬季因出差野外受寒,出现水泻,时轻时重持续至今,重时日7~8次,轻时日1~2次。

去年10月在省级某医院作结肠镜检查,发现在距肛门15cm处肠粘膜充血水肿明显,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现症见:泄泻,日4~5次,左下腹部疼痛,肠鸣,肛门有下坠感,食少腹胀,面色萎黄,畏寒肢冷。

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苔薄腻色白,脉沉细无力。

诊断:中医诊断:泄泻(脾肾阳虚、气虚下陷)。

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

方药: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5g,桂枝5g,白芍10g,柴胡6g,升麻6g,薏苡仁30g,诃子肉12g,砂仁8g,陈皮10g,泽泻12g,炮姜5g,制附子10g,炙甘草3g,生姜10g,大枣15g。

7剂,水煎服二诊:水泻止,大便日1~2次,有时溏便,左下腹仍胀痛,肠鸣。

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苔薄腻色白,脉沉细。

上方加赤石脂15g。

7剂,水煎服。

三诊:大便日1次,肛门下坠感消失,腹胀大减,饮食增加,但左下腹仍时有疼痛,舌苔薄白,脉沉细有力。

上方去赤石脂,加煨肉豆蔻10g,五味子10g,补骨脂10g,吴茱萸5g。

10剂,水煎服巩固效果。

专家介绍赵志章,原陕西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陕西省医学会第二届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委。

从医50余年,曾参加“三线医疗队”,荣获“三等功”;曾参加“中国赴苏丹医疗队”。

50多年来一直坚持参加临床、教学、科研的医疗实践工作。

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

参加“世界生物学工程医学学术会议”和“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并发表论文。

实施中西医结合,不断研究,探讨对疑难病、慢性疾病、肿瘤病的诊断和治疗,取长补短,独创一家。

为患者及朋友解除病痛,解决疑难。

擅长治疗:失眠、心脑血管疾病、胃炎、结肠炎、腰腿疼、风湿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便秘、乳腺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症、哮喘病、癌肿及癌性疼痛的治疗、疑难杂症等。

慢性结肠炎的辩证治疗

慢性结肠炎的辩证治疗

慢性结肠炎的辩证治疗引言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病,表现为结肠黏膜的持续或反复发作性炎症。

对于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传统的辩证治疗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结合中医辨证理论,详细介绍慢性结肠炎的辩证治疗方案。

1. 慢性结肠炎的基本概念慢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两类。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中医辨证理论中医辨证理论认为,慢性结肠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辨证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因、病机,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1 辨证类型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类型主要包括湿热蕴结型、脾胃虚弱型和肝郁犯肾型。

•湿热蕴结型:主要表现为大便稀溏,带有黏液、血丝,腹痛胀满,舌苔厚腻,脉滑数。

•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大便稀溏,食欲减退,乏力,舌苔薄白,脉细弱。

•肝郁犯肾型:主要表现为腹痛,大便不畅,舌质暗红,脉弦细。

2.2 辨证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辨证治疗的原则也有所不同。

•湿热蕴结型:清热利湿、祛瘀止血。

•脾胃虚弱型:健脾养胃、补益气血。

•肝郁犯肾型:疏肝理气、滋阴养肾。

3. 慢性结肠炎的辩证治疗方案基于中医辨证理论,我们可以制定以下针对慢性结肠炎的辩证治疗方案。

3.1 湿热蕴结型治疗方案•中药方剂:龙胆石斛汤龙胆10克、石斛10克、黄芩6克、白芍10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车前子10克、茅根6克、阿胶10克、当归10克、红花6克、柴胡10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饮食调理: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粥等。

3.2 脾胃虚弱型治疗方案•中药方剂:四君子汤加减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白芍10克、红枣10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饮食调理:饮食要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煮熟的蔬菜等。

3.3 肝郁犯肾型治疗方案•中药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克、生白芍10克、当归10克、黄芩6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白术6克、泽泻6克。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

指直肠结肠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

那么要是用中医药怎么治疗慢性结肠炎呢?今天就来说一下用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吧。

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型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槐角地榆丸或清肠饮加减。

槐角12克,地榆12克,生苡仁30克,银花12克,木香6克,川连6克,苦参15克,仙鹤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归尾9克,积壳9克,败酱草30克。

2.瘀毒型治法:化瘀解毒。

方药:隔下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9克,赤芍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木香6克,川连6克,红藤15克,白头翁3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枳实12克,八月札30克。

3.脾亏肾虚治法:健脾固肾,消症化积。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云苓15克,生薏仁30克,陈皮6克,罂粟壳6克,肉豆蔻9克,淡吴萸6克,野葡萄藤30克,方儿茶12克,五倍子12克,北芪20克。

饮食:1、银花红暮粥:红薯,大米,金银花,生姜。

红薯切成小块或研成细粉,加入金银花(视临床症状轻重酌量)、生姜,按常法煮饭、煮粥均可。

每日3餐均吃,要坚持吃,不少于3^4个月,方可逐步收效。

红薯含大量食物纤维,可加强肠蠕动,其所含的多量维生素E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而含有的大量胡萝卜素对上皮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在红薯饭内加入金银花无疑会增强抗菌、抗炎功能,与生姜调胃和中的作用相结合。

腹胀、腹痛症状均可减轻。

2、马齿苋饭:马齿苋,大米。

马齿苋洗净切细,和大米调和。

加水常法煮饭。

可早晚服食。

连服15日以上。

本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有效。

马齿苋是常用的清热解毒、痢止泻的中草药,也可作食物用。

乡间以马齿苋加肉作馅,包饺子、做包子等均可,有防治胃肠炎、细菌性疾等作用。

3、山药芡实扁豆糕:鲜山药,赤小豆,芡实米。

白扁豆、云茯苓各。

乌梅。

慢性结肠炎中医证治及其病理变化分析

慢性结肠炎中医证治及其病理变化分析

慢性结肠炎中医证治及其病理变化分析
杨园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年(卷),期】2006(20)5
【总页数】1页(P486-486)
【关键词】慢性结肠炎;中医证治;病理变化
【作者】杨园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第三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62
【相关文献】
1.中医对慢性结肠炎366例的证治 [J], 王景龙;孔祥金
2.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分析 [J], 郑凤萍
3.真武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效果及中医证候积r分分析[J], 何浩
4.中医辨治思路联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中医证候评分情况分析 [J], 刘培
5.慢性结肠炎中医辨治思路分析 [J], 刘世文;邓泽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与肠镜下的表现的初步分析摘要:运用中医辨证对16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分型,并结合患者肠壁在电子结肠镜下的表现,总结分析了中医各证型在肠镜下的特点。

关键词:慢性结肠炎;中医证型;肠镜
【中图分类号】r473.5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81-01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我们总结分析了16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镜资料,并与中医各证型相结合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60例均系门诊患者,其中男性78例,女8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0岁,平均40.9岁;病程最短6月,最长10年。

1.2诊断标准
1.2.1诊断要点:①1有明确的病史及典型的慢性结肠炎症状;
②大便镜检有红细胞及白细胞,且排除细菌性痢疾等其他疾病;③x线钡剂灌肠发现粘膜粗糙,局部有细颗粒样改变或结肠袋消失呈管状;④乙状结肠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或有溃疡灶,或有出血及粘膜糜烂;⑤结肠粘膜活检提示有慢性炎症。

1.2.2中医辨证[2]:湿热阻滞型:腹痛,腹脘胀痞,里急后重
感明显,大便粘滞如糊状,头身困重,口苦纳呆,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脾虚泄泻型: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饮食不慎诱发,食后脘闷,腹胀不适,面色萎黄无华,肢体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濡而弱。

肝郁脾虚型:腹痛腹泻,胸胁闷胀,嗳气不畅,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伴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薄白,脉弦。

脾肾两虚型:久泻不愈,形寒肢冷,少气懒言,腹中隐痛喜按,腹胀肠鸣,五更泄泻,食减纳呆,腰膝酸软,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细。

1.3中医证型:本组病例以脾肾两虚型居多,占39.4%,其次为湿热阻滞型,占30.6%(见表1)。

表中结果经 x2检验,脾肾两虚型与湿热阻滞型两者发病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两型比较,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1)。

表1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湿热阻滞型脾虚泄泻型肝郁脾虚型脾肾两虚型总计例数49311763160比例(%)
30.619.410.639.4100.01.4检查方法:160例患者均采用电子结肠镜(奥林巴斯cf-140l)检查,用双人操作法。

检查时,患者取左侧卧位。

先行肛门指诊,肠镜插入前涂润滑油后通过直肠乙状结肠到达移行部位时,根据肠腔走行不断调整角度钮,尽量使肠腔保持在视野内。

使肠镜顺利通过乙状结肠,降结肠移行部,可缓缓退镜寻找横结肠开口,肠腔注气,肠腔显示,可
推镜前进到达肝曲,循腔找到升结肠开口,靠角度钮将肠镜插入升结肠抵近盲肠。

肠镜抵达盲肠后,通常让患者取仰卧位,稍退肠镜,即可见镜头压住瓣口上唇,再送镜滑入回肠末端。

1.5肠镜检查的结果:正常的结肠粘膜呈淡桔红色,表面光滑,血管纹理清晰。

本组病例根据中医各证型分组,在结肠镜下观察后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到如下结果:①湿热阻滞型粘膜充血水肿明显,肠壁呈深红色,血管纹理模糊,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

常有糜烂或溃疡,有时出现假息肉和肠腔狭窄。

②脾虚泄泻型粘膜充血少,水肿多,肠壁呈淡红色,血管纹理模糊不清,有少许溃疡点。

③肝郁脾虚证粘膜充血及水肿较重,肠壁呈浅红色,血管纹理模糊,伴有少许糜烂。

④脾肾两虚型粘膜无充血,水肿重,呈苍白色,血管纹理模糊,伴有少许糜烂和溃疡。

2讨论
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1∶1.05,平均年龄为48.6岁,可见慢性结肠炎男女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中老年人居多,病程较长。

慢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复杂,根据中医辨证一般分为四型:湿热阻滞型、脾虚泄泻型、肝郁脾虚型、脾肾两虚型。

其中脾肾两虚型和湿热阻滞型的发病率较高。

各证型在肠镜下均有共同的炎症表现——充血或水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糜烂和溃疡。

慢性结肠炎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中医认为泄泻的主要原因是“虚”和“湿”。

湿为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脾虚湿盛是发病关键。

湿为阴邪,易困脾土,运化不利,升降失职,水湿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成泄泻。

脾主运化升清,脾气虚弱,清气不升,化生內湿,清气在下,则生泄泻。

若湿热之邪犯及肠道,熏灼肠壁,脉络受损,故触之易出血,常有糜烂或溃疡;热邪易动血,血脉扩张,故肠壁充血;湿邪侵犯肠道,流注于肠壁间隙之中,故肠壁水肿,血管纹理模糊(后三型肠壁水肿的原因与此相同,后面不再赘述);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淤血浊气相聚而成假息肉;溃疡愈合过程中,肠壁相互粘连,致使肠壁狭窄。

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化瘀止血为主。

若脾气虚弱,健运失司致水湿内停,但正气尚可,与邪交争,所以肠壁充血少,水肿多,且湿邪偏盛,气机不利,易致气滞血瘀而成溃疡。

治疗上以健脾益气化湿为主。

若肝郁气滞,横逆犯脾,则升降失职,气机不畅,郁而化热,故肠壁呈浅红色;气机郁滞,血运不畅,经络瘀滞而致损伤脉络,故伴少许糜烂。

治疗上以抑肝扶脾,疏肝理气为主。

若脾肾两虚,阳衰寒盛,气血不充于血脉,故肠壁呈苍白色,正气不足,气不摄血,血溢脉络,故伴少许糜烂和溃疡。

治疗上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为主。

由于长期腹泻,脏腑虚损者多、虚寒者多,但也常虚中有实,寒热错杂,由于起病缓慢,可持续不缓解,或活动期与静止期交替呈慢性反应。

在常规治疗用药后症状可得到缓解,症状减轻,停药后容易复发,所以治疗尚有较大的困难。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有较大的优势,通过电子肠镜对慢性结肠炎在肠镜下的表现的观察,并结合中医辩证加以总结分析,研究中医各证型在肠镜下的特点,有助于指导中医临床用药以及临床疗效的观察。

参考文献
[1] 林瑛瑛.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53例疗效观察.国医论坛,2005,20(3):31
[2]郑秀芳,等.海南岛慢性结肠炎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海南医学,2003,14(12):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