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跳水》第二课时教案
跳水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在自读的基础上注意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感受在危急面前沉着、冷静、果断的重要性,寻求最佳处理方法。
(四)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板书课题。跳水
2、导入:同学们都喜欢读书吗?读后是否也喜欢和大家交流?今天我们共同来读《跳水》好吗?
孩子追猴
④师:此时,你们想想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危急万分、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⑤互读互评。闭目想象当时情景,用朗读表现出来。
⑶我们小组研究的是“危急时刻,船长为什么要那样做?”
①采用想象方法。(也可以采用表演的方法)
②汇报,板书。当机立断
父亲举枪
③师:如果你们当时在场,会想出什么办法来帮助这位小男孩脱离危险?不跳水,行吗?
作业或预习
九、布置作业。
(一)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上的人们会说些什么?
(二)举两个现实生活中应沉着、果断采取行动的事例,说给同学听。
自我评价
在新课程学习中,教师角色已经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结合上述新课程理念以及我们学校所开展的《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课题实验的初步实践,我选用尝试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尝试,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⑤板书。猴子逗孩子
水手逗猴子
⑥师:如果你此时遇到小男孩类似的情况,你会怎样对待?为什么?
⑦汇报,师评价。
⑵我们小组研究的是“当孩子被猴子戏弄时,为什么说孩子会遇到了生命危险?”
①采用抓重点词、句。
②(出示课件)。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跳水》第二课时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跳水》第二课时教案《跳水》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案该如何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跳水》第二课时教案”,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案料栏目!《跳水》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感情朗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策略:运用“质疑探究法”引导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特色:以学生的问题提出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以疑引读,将读、思、议、练贯穿全过程,进行自主、互助和师生伙伴式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理清线索。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谁能根据板书和故事之间的联系,说说《跳水》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取乐,逗、追、命令、跳水)二、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自主合作式教学。
1、课件出示问题并读题:昨天,通过合作学习,大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问题一、一顶帽子并不值钱,孩子为什么非要去夺回它?问题二、在万分危急的时刻,其它人都束手无策,刚从船舱里出来的船长却为什么能这么快这么果断地作出跳水的决定?问题三、“40秒——大家已经觉得很长了。
”40秒的时间很短,为什么大家觉得很长?2、师:中国有句谚语:勤学又勤问,不愁没学问。
我相信,会提问的同学都是会思考会学习的同学。
今天,老师加入你们的讨论,倾听你们的发言,共同参与解答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三、自读自悟,展开辩论;释疑解难,适时点拨。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二)围绕问题,自主合作;展开辩论,发展思维。
问题一:1、师:同学们,你读懂了什么,告诉大家,让大家分享你学习的快乐。
谁读懂了第一题?2、放录像帮助理解课文。
3、感悟:通过生动的录像,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3、指导朗读: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划一划,读出猴子的放肆,孩子的气恼。
17《跳水》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7《跳水》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跳水》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过程:一、根据板书,讲述故事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小说《跳水》。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哦,船长、孩子、水手都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这是小小说的一个特点)2、小说中有哪些人物?(水手、猴子、孩子、船长)3、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经过——猴子逗弄孩子,孩子追赶猴子,追着追着就遇到了危险,结果船长出现,孩子就得救了。
)这些都是这个故事的情节,小小说的情节非常紧凑,给人一种扣人心弦的感觉,这也是小小说的一个特点。
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4、非常好,你看,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根据关键的人物,抓住主要的情节,就会让人听得清楚明白。
二、聚焦人物,体会境险1、刚才我们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你阅读了整篇文章之后的感受吗?(紧张、惊险、心惊肉跳、心惊胆战)2、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心惊胆战的一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让你“心惊胆战"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1)“摇摇晃晃”“发起抖来"感受到孩子脚下不稳,心里害怕,处境危险。
(2)还有哪里也让你体会到孩子处境很危险?(水手“全都吓呆了”“吓得大叫了一声”)从侧面反映出孩子处境危险。
丰富人物形象,促成思维进阶——《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文|蒋莉吴佳蔓教学目标:1.借助关键词句、思维图回顾故事情节,感受危急时刻。
2.抓住船长所见所为,初识船长的沉着冷静、果断机智。
3.以船长的所见所为展开推测,经历思维过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回顾故事,导入新课1.读关键句,忆情节发展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跳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手的三次笑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1)生自由读,师生合作读。
(出示三个句子)①水手们哈哈大笑,猴子就更加放肆起来,孩子也很开心。
猴子忽然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②水手们大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猴子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孩子的帽子,孩子朝它大喊大叫,猴子撕得更凶了。
③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猴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急了,不顾一切地追着这个猴子来到了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2)小结:用不同的词语描写不同角色的表现,正是由于角色间相互作用,才让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2.看思维图讲故事,初感危急你能根据图1简要讲讲这个故事吗?自己试试。
(1)生小声练讲,全班分享。
(2)小结:故事从“逗弄”开始,却一步一步把孩子推向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二、聚焦第5自然段,初识船长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船长出来了,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1.学生自学出示学习提示:(1)船长看见了什么?怎么做的?(2)默读第5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船长看见的,用波浪线勾画出船长所做的事。
2.全班交流预设一:交流船长看见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板书: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板书: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1)引导:关联上文,感受危急时刻。
师:(出示第4自然段孩子所处危险情境的句子)孩子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那是一种怎样的状况,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书中插图)抽学生看图说,顺势出示句子引导朗读:孩子没有了任何保护,坚硬的甲板,多危险呀!27米,足足9层楼,命悬一线啊!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只要有一丝风吹过,只要孩子一失足……全班学生齐读全段(可配乐)。
《跳水》第二课时教案
《跳水》第二课时教案《跳水》第二课时教案范文教学目的:1、理解事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2、理解“跳水”为什么是唯一解救的办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这一段告诉我们为什么?板书:放肆(果)取乐(因)。
二、讲读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边用不同符号分别圈出写猴、小孩、水手们动作神态的词语)2、读后讨论:(1)孩子们为什么哭笑不得?板书:哭笑不得。
因为①猴子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猴子的举动突然而且放肆。
板书:摘、戴、爬;②水手们都笑起来,笑声使孩子显得很尴尬。
板书:笑。
(2)孩子为什么脸红了?板书:脸红。
因为①猴子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气。
板书:摘、撕、逗,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
②水手们更大声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板书:笑声更大。
(3)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板书:追、爬。
3、小结:这段故事情节由水手逗猴子发展成猴子逗孩子;地点由甲板转到桅杆,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变化了。
(板书:发展)4、指导朗读。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后作业1后面的(1)(2)两小题。
2、讨论:(1)孩子怎样追猴子,猴子又是怎样戏弄孩子的?“生气”和“气极”有什么区别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孩子的心情吗(2)当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杆时,甲板上的人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板书:笑→吓呆→大叫一声)人们为什么吓呆了(读有关句子)这两名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处境十分危险)(3)孩子原来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板书:不由得发抖)是突然意识到危险表现出的本能行为。
说明孩子刚才只是一心要追上孩子,拿回帽子,没有意识到处境的危险。
)3、师生共同小结:(根据板书)这段围绕帽子,使故事在孩子与猴子的联系中间向前发展,由于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随时有失足摔死的危险,因而使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孩、猴之间发展成生与死之间。
故事情节的发展到了高潮。
四、讲读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思考课后作业1中的(3)习题。
2、讨论:(1)船长为什么要向自己的儿子瞄准,命令儿子跳到水里?(强调情况紧急,时间不许,突出用枪逼孩子跳的明智。
17跳水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7 跳水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7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和联系上下文,体会孩子的危险处境,了解船长的思维过程,感悟船长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
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难点:品读课文,了解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感悟船长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直奔主题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短篇小说《跳水》。
齐读课题。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相机板书。
评价: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按照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让人听得清楚明白。
板块一:聚焦人物,体会险境1.船长为什么要用抢逼孩子跳水呢?我们一起走到甲板上看看孩子当时的处境。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孩子处境的词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读后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孩子的危险处境?你们说的这些词语作者写到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课件出示: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分享交流:预设:(1)“放开了"摇摇晃晃”“发起抖来"感受到孩子脚下不稳,心里害怕,处境危险。
(2)还有哪里也让你体会到孩子处境很危险?(水手“全都吓呆了”“吓得大叫了一声")从侧面反映出孩子处境危险。
3.在这一段中,一连用了两组关联词,关注到了这两组关联词,我们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17《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答案:文中体现主人公勇敢的句子有:“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海中”,“他冒着生命危险游向男孩”。体现智慧的句子有:“他迅速判断出男孩的位置”,“他巧妙地利用水流将男孩推向岸边”。
4.请结合文中的例子,谈谈作者通过故事所传达的道理,以及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6.作业布置:提前准备课后作业,确保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教学资源整合:将上述准备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确保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运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8.教学资源检查:在教学前,对所准备的教学资源进行检查,确保教材、辅助材料、教学工具等物品的完整性和功能性,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时,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含义的困难,影响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此外,在分析作者写作意图和道理传达时,学生可能难以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影响学习效果。为解决这些困难,教师需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5.结尾示例:男孩被救上岸后,感激地看着年轻的船员,深深地鞠了一躬。年轻的船员微笑着回答:“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然后他转身回到船上,继续和同伴们一起航海。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跳水》的故事,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我们深入理解了主人公的勇敢和智慧,以及作者通过故事所传达的道理。我们学习了如何分析故事情节,如何理解人物形象,以及如何从故事中提炼出深层的道理。
4.请结合文中的例子,谈谈作者通过故事所传达的道理,以及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5.请发挥想象,为《跳水》故事写一个结尾,要求故事情节合理,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跳水》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跳水》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内容,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四)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发展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四、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跳水》一文是谁写的吗?(他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跳水》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为我们小朋友写的,故事内容惊心动魄。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二)学习第一段。
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作者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
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人物:水手们和猴子;起因:大家取乐猴子,猴子放肆起来。
)什么是放肆?从哪儿知道它放肆起来?(放肆的意思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
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显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显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
它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请同学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
同学齐读第一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师归纳板书,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人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
(三)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越来越放肆?读完以后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主要神态的词。
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
认识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猴子的动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
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作者:李大俊来源:《新课程·上旬》2015年第12期【教材分析】《跳水》是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
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设计理念】本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通过抓住课文的明线(故事情节)和暗线(情绪变化)来组织学生解读文本。
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朗读体会,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2.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带领学生入境谈话激趣,问题导入新课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船上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显然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在甲板上非常放肆。
那么,放肆的猴子会有怎样的举动呢?二、读——批注课文要点精读课文,按要求自主合作学习1.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笔记。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三、析—感知事件的发展(一)品词析句,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1.“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
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
”(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师点拨:此时此刻,孩子心里想写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2.“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说明)本课设计共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阅读课文,理解词语,交流字、词掌握情况和了解故事梗概。
”本设计是第二课时。
“生命,那是自然给予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诺贝尔[教学目标] 认知训练目标:进一步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疏通文章脉络。
了解孩子因遇险而跳水的全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在险情发生时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使学生懂得更加珍爱生命,凡事三思而行,不要因一时冲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发生在一艘远洋帆船上的惊险故事:一只猴子在水手们的挑逗下,摘下船长十一二岁的儿子的帽子爬上桅杆,在猴子的戏弄和水手们的讥笑下,孩子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一直追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造成了只要一失足就会摔死甲板的险情。
是船长沉着、果断地举起本想打海鸥的枪,瞄准了儿子,命令他立刻往海里跳。
随着船长“一、二、三”的口令声,孩子“扑通”一声跃入大海,使突发事件化险为夷。
故事惊险但情节并不复杂。
这一课,我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教师引导,个体感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生共同深入探究,最后让学生了解猴子的戏耍和水手的起哄是事件的导火索,孩子的好胜心理和冲动冒失是险情发生的原因,而船长沉着、镇定、机智,果断、处变不惊的态度则是我们应学习的思想方法。
诚然,这种按部就班的处理方式略显呆板、平淡,缺少创意。
为此,我在上这一课时,根据语文新课程要突出“人文性”特点的精神,又鉴于当前不少学校(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地处边远的农村学校)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特别拓展了“珍视生命价值,杜绝安全隐患”的内容,使课文的内涵和空间在瞬间得到扩展延伸,使“拯救生命”的主题上升为“珍爱生命”的主题,从而使课堂自始至终闪耀着生命的异彩和人性的光辉。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加来师范附小是一所既美丽又特殊的学校,因附属于加来师范,所以一些教学设备还算完善(如电脑室、多媒体室、投影机等可与师范共用),但学生来源却是清一色的当地农村、农场子弟,文化背景和人口素质较差。
部编版小学语文《跳水》教学设计
引读2:忽然,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见下边的叫声才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因为他自己一下子也明白了:(生读句子)
引读3:在这性命攸关的千钧一发之际,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为孩子的处境感到万分焦急,因为我们都知道:(生读句子)
7.教师采访:
(1)水手都吓呆了,你为什么能“立刻”瞄准儿子呀?
(2)你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呢?
8.从船长的动作和语言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沉着、冷静、机智)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佩服再来读读这段话。
(1)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孩子得救了吗?谁来读一下第6自然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孩子当时所处的险境和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
3、学习本文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句段的意思,归纳出孩子处境的危险、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过程:
是的,如果你们能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只要······就······”“即使······也······”,相信一定会进一步地去体会孩子的处境,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2)师:读到这里时,你紧张吗?你想救孩子吗?用什么方法?得快呀,你看孩子马上就要掉下来了!学生汇报救人方法。
6.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船长出现了!谁来读?
4.教师总结:实际生活中危险时刻都有,千万不要争强好胜,一时蛮干,把自己陷入危险境地呀!除了猴子的挑逗和孩子自己的争强好胜以外还有别的原因促使孩子走到桅杆顶端吗?学生交流:水手。
《跳水》教学设计(第2课时)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说紧张的故事情节。
2.体会水手们的“笑”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3.感悟并学习船长的思维过程,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点感受小说紧张的故事情节,体会水手们的“笑”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悟并学习船长的思维过程,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机智的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音频视屏。
教学过程一.复习故事情节导入L上节课我们对《跳水》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还记得起因、经过、结果吗?水手“逗”猴子猴子“气”孩子孩子“追”猴子船长“逼”孩子跳水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精彩的故事。
(板书课题)二、理清前因后果,感受紧张的故事情节1.我们知道孩子最后走上横木,陷入了险境。
(1)默读4-5自然段,用“一一”画出直接描写孩子处境的句子。
(2)汇报(3)只要一失足,结果就会怎样?即使不失足,拿到了帽子,结果又会怎样?看来孩子的结局只有一种一一失足跌落甲板是早晚的事。
(4)是什么原因使得孩子走上横木,陷入绝境?(猴子的戏弄、水手的笑)(5)猴子怎么逗孩子?请默读2——4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描写猴子的句子。
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汇报交流用课一个词形容就是一一“放肆”。
小结:你看,作者用上表示动作的词,猴子的形象就跃然纸上,猴子逗孩子的情景写得具体、清楚。
看,动作描写为小说增色不少。
指导朗读。
那要怎么朗读才能把猴子的放肆读出来?同学们把表示猴子动作的词读重了,让老师仿佛看到一只放肆的猴子。
面对猴子的挑逗,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一定要拿到帽子)2.水手的原因。
(1)请默读2——5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水手“笑”的句子。
并梳理孩子的心情变化,小组合作填好表格,(课后习题2)o⑵学生汇报,感受孩子的生气。
⑶水手的“笑”与孩子的心情变化有什么关系?水手的“笑”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联系?3.教师总结。
水手的“笑”使得猴子越来越放肆,使得孩子受到了羞辱。
跳水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跳水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跳水教学目标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体会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语言应用: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中开发学生潜能。
思维能力: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说出水手们的表现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2.能揣摩船长的内心想法,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难点:能揣摩船长的内心想法,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第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使学生懂得更加珍爱生命,凡事三思而行,不要因一时冲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语言应用: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了解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原因。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课时重难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二、品读课文1.默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帆船上的水手拿什么在取乐呢?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
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跳水》第二课时教案(精选12篇)
《跳水》第二课时教案(精选12篇)《跳水》第二课时篇1一、教学目标1.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以及孩子得救的过程。
三、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跳水的比赛吗?(有或没有)下面老师带大家到跳水比赛的现场去看一看(播放一段我国运动员跳水的录象),大家看后有什么感受?(同学谈感受)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跳水》,但和刚才看到的跳水却是完全不同的。
想不想知道课文中是谁跳水,怎样跳水?(想)那么同学们赶快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二)读中感悟,质疑问难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大概可归纳为:1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危险。
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后来孩子得救了。
2文中船长给人的印象最深,他的办法很好。
2.质疑问难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自己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个别问题边问边解答,归纳出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1这个孩子为什么走上最高的横木的?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3船长为什么用枪逼着孩子跳水?4有没有其它方法救孩子?(三)合作学习,讨论释疑1.对以上问题,自由结组,和自己喜欢的人、采取各自喜欢的方式来共同完成。
比如:读、说、画、演等。
2.同学和老师一起交流学习结果。
关于“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最高的横木的及孩子处境怎样”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弄清如下内容:(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难堪。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
2024年《跳水》教案三篇_6
2024年《跳水》教案三篇《跳水》教案篇112 跳水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__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一)理清__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三、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2课《跳水》,请大家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板书:《跳水》)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起因: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子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跳水》第二课时教案
《跳水》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四至六自然段,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上节课同学们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跳水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谁来说一说。
(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那么孩子是如何遇险,最后又如何转危为安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引导学文㈠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猴子越闹越凶,孩子一气之下追猴子,出现了什么情况读课文,思考问题并抓住重点词句读一读、画一画,理解之后自由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自由组合,充分理解、讨论)2、指读第四自然段,并用词语概括段意。
师: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这段内容(情况紧急、万分危急、千钧一发)板书:万分危急3、为什么说情况万分危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想法。
(①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即使也难以回转身来②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孩子只要就没命了③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4、假如你当时在场,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5、有感情朗读课文。
情况如此危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能够表现出来(语速快,声调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
)练读,指名读,范读,再练读。
㈡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读课文讨论: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⑵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1):①立刻②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2)想法:①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只能往海里跳,借助海水缓冲可能有生还的机会。
②要快,否则孩子就会失足掉下来。
③用枪逼迫孩子,使孩子不犹豫,马上跳下来。
2、拓展:还有没有其他的搭救办法(学生充分讨论、争论后,认为只有船长的办法最可行、最好。
17 跳水 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17 跳水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17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放肆、吓唬”等词语,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船长的话。
2.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借助情节结构图简单地讲述故事。
3. 抓住“笑”,品味水手的“笑”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4. 了解船长要孩子跳水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抓住“笑”,品味水手的“笑”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了解船长要孩子跳水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跳水(第二课时)一、复述故事、检查词语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不是一项惊险、刺激的体育赛事,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跳水》。
1.理清人物关系,画出情节发展图,并根据情节图简述故事发生在风平浪静的海面,蓝天白云,海鸥展翅自由飞翔。
紧接着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哪些联系?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完成情节发展图,并简要复述故事。
2.检查词语,根据词语具体复述故事(1)接龙读。
(2)提示重点:放肆、龇牙咧嘴、吓唬,齐读。
(3)用词语说说故事的细节。
二、抓住图文,感受险境1.抓插图:(1)出示插图,教师创造情境:猴子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孩子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想要去取帽子。
横木可真细呀,又窄又滑!横木可真高啊!据老师了解,一艘环游世界的船,最高的一根横木距离地面30—40米高,那可是相当于10层楼那么高呀!这真是生死攸关,万分危急的时刻呀!(2)四字词语概述:你能像老师一样用四字词语说说这种险境吗?生死攸关十万火急万分危急刻不容缓危在旦夕千钧一发火烧眉毛迫在眉睫齐读,做笔记积累词语。
2.抓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关联词”等关键句子:衔接:作者用了这些词语吗?阅读第4段,用波浪线画出孩子身处险境的词语或句子?预设:(1)横木离桅杆有1米多,距离远,孩子很难一下子再去抓到绳子。
没有绳子,他没有任何可以抓的住不让他往下掉的东西。
四年级语文教案《跳水》2
四年级语文教案《跳水》2一、导入课题: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
(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
孩子气得脸都红了。
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
)(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
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
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8《跳水》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8《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8《跳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3、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并学会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一课,大家齐读课题。
二、回顾内容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把主要内容说清楚呢?(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我们想一想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角色?学生回答(2)按角色的出场顺序说说?(生回答,生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3)这些角色与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师生交流板书。
2、现在谁能根据这些提示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说一说?3、我们都来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师出示主要内容。
三、默读自学过渡:水手是怎样逗猴子?猴子是怎样气孩子?孩子又是怎样追猴子的?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动作、神态、心情的变化的句子。
(注:水手,猴子,孩子)读读这些句子,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概括,然后批注在旁边。
读读自学提示,看看主要让我们干什么?(简化自学提示明确自学任务:画句子——读句子——概括批注)2、通过1自然段教学生批注方法我们先来看看课文1自然段。
(默读)按着自学提示先画句子,你想画哪些句子?用什么符号?读读这些句子,想象用哪些词语进行概括?(板书:逗钻、做鬼脸)现在你把这些概括的词语批注在旁边。
(学生批注)3现在大家就用这种方法默读2-8自然段,画句子——读句子——概括批注4、学生自学课文。
四、细读课文(一)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
我们按课文顺序说说,你花了哪些句子?怎么批注的?1、水手逗猴子,猴子怎么做的?(板书:摘帽爬杆)谁来补充,猴子把帽子摘走了,面对这么一个调皮的猴子,水手们、孩子又是什么反应呢?联系批注说(板书:都笑)这时孩子怎么样?(板书:哭笑不得)接着问:什么是哭笑不得?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猴子和水手)2、我们继续看这时候子又是怎么气孩子的?(板书:撕帽做鬼脸)水手们?(板书:笑声大、孩子脸红了,去追猴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水》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以及孩子得救的过程。
●三、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跳水的比赛吗?(有或没有)下面老师带大家到跳水比赛的现场去看一看(播放一段我国运动员跳水的录象),大家看后有什么感受?(同学谈感受)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跳水》,但和刚才看到的跳水却是
完全不同的。
想不想知道课文中是谁跳水,怎样跳水?(想)那么同学们赶快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二)读中感悟,质疑问难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把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大概可归纳为:
1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危险。
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后来孩子得救了。
2文中船长给人的印象最深,他的办法很好。
2.质疑问难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自己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个别问题边问边解答,归纳出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1这个孩子为什么走上最高的横木的?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3船长为什么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4有没有其它方法救孩子?
(三)合作学习,讨论释疑
1.对以上问题,自由结组,和自己喜欢的人、采取各自喜欢的方式来共同完成。
比如:读、说、画、演等。
2.同学和老师一起交流学习结果。
关于“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最高的横木的及孩子处境怎样”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弄清如下内容: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难堪。
)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
孩子气得脸都红了。
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3)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
爬到了桅杆的顶端,
……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
(4)引导:孩子此刻处境如何?从哪儿看出来的?
四年级语文教案
(5)课件演示:孩子走上桅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桅杆的高(与甲板之间的距离大),横木的窄,突出处境的危险。
(6)引导:此时,当孩子站在横木顶端,回过神儿来以后,他可能会想到什么呢?
(7)边听录音边训练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逼孩子跳水?”要引导学生弄懂以下原因:
(1)船长手里正拿着枪。
(2)船长一定很着急,他可能想:必须马上让孩子离开危险境地,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听从命令呢?枪是最有威力的,借助枪的威胁可促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
跳水之后,马上让水手把孩子救上来,孩子会很快得救。
(3)这样看来,你怎样评价船长这个人?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船长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机智、果断、做事考虑后果)
(四)练中运用,延伸创新
1.你还能想出抢救孩子的其他的办法吗?(课上交流)
2.孩子被救上来以后,可能会想到什么呢?请写下来。
(课下作业)●五、文本框: 气极了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