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习题集第四章 经 络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4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四)别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A .浮络B .孙络C .别络D .经筋E .奇经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9.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A .十五别络B .十二经别C .十二经筋 D.十二皮部E .奇经八脉A .浮络B .孙络C .经筋D .别络E .皮 部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的是:1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A .皮部B .别络C .正经D .奇经E 经 A .足少阴肾经 B .足太阴脾经 C .足厥 阴肝经 D .足阳明胃经 E .足少阳胆经第四章【典型试题】、选择题1.经络系统中, 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7.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A .奇经八脉 D.十二经筋EB .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十二经脉A .十五别络B .浮络C .孙络D .正经E .奇经2.经络系统中, 为: 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 8.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A .经别 B. 络 经筋 C .正经 D .奇经 E.别 A .阴跷脉B .阳跷脉C .足三阴经D .经 别E .浮络(一) A 型题A .络脉B .孙络 脉C .浮络D .别络E .经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 10.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A .经别B .经筋 络C .皮部D .经脉E .别12.下列各组经脉中, 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A .直线贯注B .手足贯注C .上下贯注 D.循环贯注E .左右贯注A .心肝肾经B .胆胃三焦经C .心肺心 包经D .心胆小肠经E .肺脾胆经1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A .太阳经B .厥阴经C .冲脉D .任脉E .带脉A .肝胆肾经B .肝脾胃经C .肾膀胱胃 经D .脾胃肾经E .脾肝肾经14.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 A .督脉 B .带脉 C .任脉 D .阴维脉 E .阳维脉A .阳明经B .太阳经C .少阳经D .厥 阴经E .少阴经A .冲脉与任脉B .足阳明与足少阴C .阴 维脉与阳维脉D .阴跷脉与阳跷脉E .手太阳 与手少阴A .足少阳胆经B .手少阳三焦经C .手 太阴肺经D .足厥阴肝经E .手少阴心经21.在十二经气血循环流注中,与足厥阴肝经终端相接的是:16.“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A .足少阳胆经B .手厥阴心包经C .手 少阳三焦经 D .手太阴肺经 E .足少阴肾经A . 头 居 上 部 , 且 有 阳 经 分 布 B.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22.十二经脉在腹面的分布, 由内向外的顺序为:A .足阳明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足厥 阴经B .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 厥阴经E .头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所C .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 阴经D .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厥阴经、足18.下列经脉中,不与脏腑连属的是:19.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是:20.下列经脉中,具有表里关系的是: 15.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C .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D.与阴经相表里的阳经输送气血于脑17.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28.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均会于:E .足厥阴经、足阳明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A .印堂穴B .神庭穴C .大椎穴D .百会穴E .关元穴23.与手太阴肺经的起点相接的是:A .手阳明大肠经B .手少阴心经C .手太阳小肠经D .足厥阴肝经E .足阳明胃经29.具有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联系作用的是:A .别络B .经别C .奇经D .经筋E .手少阴心经A .手足阳明经B .手足太阴经C .手足太阳经D .手足少阴经E .手足少阳经30.下列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中哪个环节是错误是:25.十二经脉中,哪条经脉在体表循行最长,经过部位最多:A .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TB .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C .手厥阴-手少阳 -足少阳-A .足阳明胃经B .足太阳膀胱经C .足厥阴肝经D .足少阳胆经E .足少阴肾经D .足少阳-足厥阴-手太阴TE .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A .心经、脾经、肝经、胃经B .胃经、肝经、冲脉、任脉C .肾经、任脉、胆经、冲脉A .经别B .别络C .奇经D .督脉E .浮络26.下列哪组经脉环绕口唇:31.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D .脾经、肝经、冲脉、任脉E .肝经、胆经、胃经、冲脉32.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27.以下经脉入于上齿中者为:A .冲脉、督脉B .任脉、带脉C .阳跷、阴跷D .冲脉、任脉E .阴维、阳维A .足少阴肾经B .手阳明大肠经C .足阳明胃经D .足少阳胆经E .足太阴脾经33.十二经脉中,循喉咙,挟舌本的是:太阴经24.十二经脉中,多气多血的经脉是:A .足太阴脾经B .足厥阴肝经C .足少 阴肾经D .足阳明胃经E .手太阴肺经A .足太阴经B .足阳明经C 阴经D .手阳明经E .手厥阴经36.奇经八脉中,有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作用的是A .足少阴经B .足太阳经C 阴经D .足厥阴经E .足少阳经A .目眶下B .口唇C .目内眦D .胞 宫E .会阴44.十二正经中,既分布于目内眦,又分布于目外眦的经脉是:38.具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经脉是:A .手少阳三焦经B .手太阳小肠经C •足少阳胆经D .手阳明大肠经E .足太阳膀胱经A .足阳明胃经B .足少阴肾经C •足厥 阴肝经D .阳跷脉、阴跷脉E .足太阴脾经A .三焦经 B .小肠经 C .胆经 D.胃经 E .大肠经A .正经B .奇经C .经别D .浮络E .别络A .冲脉 B.督脉 脉 E.阴维脉 C .阴跷脉 D .阳维41.十二正经中,“络脑”的经脉是:35.奇经八脉中与脑、髓、 肾关系密切的是:A .心经B .肾经C .肝经 胱经 E .胆经D .膀 A .带脉 B.冲脉 C 跷脉.任脉 D .督脉 E .阴42.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A .阴维脉、阳维脉B .阳跷脉、阴跷脉 C.督脉D .带脉E .任脉43.循行于“乳中线”的经脉是:37.任脉的终点是在:A .肝经B .胃经C .胆经 经 E .肾经D .脾40.十二正经中,有两支别络的经脉是:34.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是:.足厥.足太 45.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39.对全身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的是:46.奇经八脉中,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的经脉是:A .足阳明胃经B .足少阴肾经C . 脾经D .冲脉与任脉E .足少阳胆经A .任脉B .督脉C .冲脉D 维脉E .阴跷脉A .足厥阴肝经B .足少阴肾经C 太阴脾经D .足阳明胃经E .足太阳膀胱 经48.按循经诊断,在胸前“虚里”处疼痛,痛连左手臂及小指,应考虑:A .足厥阴肝经B .手太阴肺经C . 三焦经D .手太阳小肠经E .阳跷脉7.循喉咙、入颃颡的是:A .心脏疾病B .肺脏疾病C .肝胆疾 病D .脾胃疾病E .肾脏疾病8.环绕口唇的是: 49.与任何脏腑均不相连的经脉是:9.上连目系的是:A .带脉B .督脉C .任脉D 焦脉E .冲脉A .手阳明大肠经B .手少阳三焦经少阳胆经 D .足太阳膀胱经 E .足少阴肾经(二) B 型题A .孙络B .浮络C .别络D .正经E .奇 经1.行于浅表而常浮现的是:2.主要加强相为表里两经间在体表联系作用的 是:A .督脉 BD.足太阳膀胱经 E .手太阳小肠经3.在人体上肢无分布的是:47.十二正经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5.到舌根两旁的经脉是: 10.起于睛明穴,其支者从头顶到耳上角部的是:12.起于目外眦, 于耳前者为:其支者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 足太阴.阴4.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 .足 6.环绕口唇后到目眶下的经脉是:手少阳 C .足11.起于关冲穴, 出走耳前者为:其支者从耳后分出, 进入耳中,.足厥阴肝经 C .足少阴肾经13.其脉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的是:24.能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的是:14.出于额上达巅顶的是:15.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的是:1.足阳明经所络属的脏腑为:A .足少阴肾经B .足太阳膀胱经C .任 脉D .督脉E .冲脉A .膀胱B .三焦C .脾D .肾E .胃2.十二经别的含义应是:16.沿脊柱两旁循行的是:A . 从 十 二 经 脉 别 行 分 出的 正 经 B.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的体系18.其分支从胞中出,向后与督脉相通,脊柱内的是:C .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D.主要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联系的作用E .主要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 在深部联系的作用3.十二经筋的含义是:23.与妇女妊娠关系最密切的是:4.手太阳经脉所络属的脏腑是:19.称为 血海”的经脉是:20.称为 十二经脉之海”的是:21.称为 阴脉之海”的是:A .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B •有加强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联系的作用A .督脉B .任脉C .阳跷脉 E .带脉D .冲脉C .十二经脉之气结、聚、络于筋肉、关节的 体系D .为十二经脉较大的分支22.与女子月经关系最密切的是: E .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三)D 型题17.沿脊柱里面上行的是:上行于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E .阴维脉.阴跷脉A .三焦B .胆C .心D .肺E . 小肠 11.在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接的经脉是:A .足厥阴经B .足太阴经C .足少阳经 D.足少阴经E .足阳明经A .目外眦B .手小指端C .手大指端 焦 E .食指端A .目外眦B .鼻翼旁C .足大趾 内眦 E .足小趾端A .足阳明胃经B . 阴心经 D .手太阳小肠经E .手阳明大肠经A .足少阳胆经B .足少阴肾经C .足厥 阴肝经D .手太阴肺经E .手阳明大肠经A .手太阴肺经B .手阳明大肠经C .手太 阳小肠经D .手少阴心经E .手少阳三焦经A .目内眦B .目外眦C .足小趾D .足 大趾 E .足小趾端A .小指端B .目内眦C .食指端D .无 名指端E .目外眦5.手太阴经的起止点分别是:D .中12.交接于胸中的经脉是:6.足太阳膀胱经的起止点分别是:A .足厥阴肝经B . 阴心经 D .足少阴足少阳胆经C .手少 E .手厥阴心包经D .目13.交接于心中的经脉是:7.以下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A .手太阳小肠经B .手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D .手阳明大肠经 E .足太阴脾经C .手 14.交接于肺中的经脉是: 足太阴脾经 C .手少 8.在小指端处相交接的经脉是:15.足三阴经从足趾上行于何处交于手三阴经:9.足少阳经的起止点分别是:A . 腔E .头面部 B .上肢内侧 C .胁肋 胸腔 .腹16.称 头为诸阳之会”的主要依据是:10.手少阳经的起止点分别是:A 三阳经止于头部 D .足三阳经起于头部经不行于头部督脉行于头顶 B .清阳出上窍 .手.阳17.其脉循行左右成对,起于内外踝下,会合于A .阴维脉B .阳维脉C .足厥阴经D .阳 跷脉E .阴跷脉A .阴器B .少腹C .两胁D .两乳E .巅顶A .双腿内侧前缘B .小腹C .脊柱两侧 D.鼻咽部E .足大趾端A .冲脉B .带脉C .任脉D .阴维脉E .督 脉A .十二经别B .十二经筋C .十二皮部 D.十二经脉 E .奇经八脉A .不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B .分布没有 正经规则C .与脏腑不直接络属D .相互间无表里关系E .人之气血并非常 行奇经A .肺经B .脾之大络C .胃经D .肾经E .胆经3.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哪些医疗实践关系最密切: A .手太阴经 B .足厥阴经 C .足太阴经D 手少阴经E .手厥阴经A .熨法B .针灸C .气功D .推拿E .敷 药9.经络能联络沟通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主要表 现在:4.奇经八脉的作用是:A.脏腑与肢节之间1.下列属于经脉的是:7.“奇经”异于“正经”之处是:目内眦的是:D .调节十二经脉气血E .统帅全身络脉5.属于足厥阴经循行的部位有:18.下列属足厥阴经循行的部位有:6.起于胞中的经脉有:(四)X 型题2.分布于躯干部侧面的经络有:8.从腋下走出的经脉是:的联系B.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C.脏腑之间的联系A .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B .加强五脏六腑间的联系C .与肝、肾、脑、髓关系密切D .六腑之间的联系E .经脉之间的联系10.经络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C .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D .加强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A .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B 痛,多是肺的病变缺盆中 E .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联系C .前额疼痛,多与阳明经有关D. 疼痛,多与少阳经有关头两侧14.循行于腹面的经脉有:E .巅顶疼痛,多与太阴经有关A .足阳明经B .足少阴经C.D.任脉E .足厥阴经足太阴经11.经络的生理功能是:15.脏腑中有“大络”的是:A .调节机能平衡B .感应传导C 气血,濡养脏腑组织.通行 A .脾B .胃C .肺D .肝E .肾16.经过大椎穴的经脉是:D .沟通表里上下E .联系脏腑器官12.经络在病理方面的作用是:A .足阳明经B .足太阳经C. D.手少阳经E .手阳明经手太阳经A .内脏病变反映于五官九窍的途径脏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B.17.到达目内眦的经脉有:C .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一定部位的途径D.脏与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A .阳跷脉B .膀胱经D.阴跷脉E .脾经C•肝经18.环绕口唇的经脉有:E .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13.十二经别的主要功能是:A .任脉B .胃经C .冲脉肠经E .肝经D .大A .加强相互表里的两条经脉在深部的联系B.加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与心脏的联系19.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的经脉是:A .手三阳经B .足厥阴经C .足三阳经D .阳跷脉E .阴维脉A .任脉B .肾经C .脾经经E .冲脉A .督脉B .冲脉C .足少阴肾经D.足太阳膀胱经E .足少阳胆经A .足太阴B .足少阴CD.足厥阴E .手太阳A .手少阳B .手太阳C .足少阳1) .足太刚E .手阳明22.下列与牙齿有联系的经脉是:A .胃经B .脾经C .肝经经E .冲脉A .肾经B .大肠经巴脾经D 经E .肝经.胃29.起于足外踝之下的经脉有:23.与女子的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的经脉有:A .足太阳B .阳维脉D.阳跷脉E .足阳明.足少阳A .跷脉B .维脉C .经E .冲脉任脉.心30.督脉到达的部位有:24.与任脉交会的经脉有:A .绕阴器B .颅内D.上唇系带E .下颌部.脐中央A .足三阴经B .阳维脉D.阴维脉E .冲脉.阴跷脉31.以下指冲脉的是:25.经过“气街”的经脉有:A .血海B .气海CD.阴脉之海 E .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脉之海A .冲脉B .肝经C .经E .胆经脾经D .胃32.下列“络脑”的经脉有:26.下列循行于躯干腹面的经脉是:20.行于脊柱内的经脉有:D .胃27.与心相联系的正经有:21.进入耳中的经脉有:.手少阴28.到达足大趾的经脉有:D .胆A .心经B .胆经C .肝经D .膀 胱经E .督脉1. E 2 . C 3 . E 4 . B 5 . D 6. B 7 . D 8 . D 9 . C 10 . E33.肾经联系的脏腑,除肾与膀胱外还有:A .肺B .肝C .心D .脾E .心 包 11. B 12 . C 13 .E 14 .A 15 .D16.B 17 . D 18 .E 19 .B 20 .EA .足大趾B .足二趾C .足中趾 D.足四趾 E .足小趾11. B 12 . C 13 .D 14 .B 15 .A 16.B 17 . D 18 .E 19 .A 20 .A37.足厥阴肝经循行过程中,联系的脏有:21.B 22 . D 23 .B 24 .A1. CE 2 .AE 3 .CE 4 .CE 5 . DE 6.DE 7 .AC 8 .CD 9 .BD 10 .DE、选择题11.AC 12 .DE 13 .BC 14 .CD 15 .DE 16.CD 17 .DE 18 .BD一) A 型题34.足少阴肾经到达的部位有: 21. D 22 . C 23 .D 24 .A 25 .D 26.B 27 . C 28 .C 29 .B 30 .BA .足跟B .舌根 C.气街 腿内侧后缘 E.腰部 D .小31. C 32 . D 33 .C 34 .E 35 .D 36.B 37 . A 38 .D 39 .E 40 .A35.手足太阳经在头面部分布于:41. B 42 . D 43 .B 44 .B 45 .C46. C 47 . B 48 . A 49 .AA .头侧B .面颊C .耳前 顶E .头后D .头(二) B 型题36.足阳明经到达的部位有:1.B 2 .C 3 . E 4 . C 5 .B 6. D 7 . A 8 . A 9 . A 10 . DA .心B .肺C .胃D .胆E .肝三) D 型题试题答案(四)X 型题1.ADE 2 . BE 3 .BCD 4 .ACD 5.ABCDE 6 .ACE 7 .BCD 8 .ADE9.ABCE 10 .ABCD 11 .ABCDE 12.ABCDE 13.ABCDE 14.ABCDE 15.AB 16 .ABCDE17.ABD 18 .ABCDE 19.AC 21.ABC 22 .BD 23 .CE 25.ADE 26 .ABCDE 27.ABCE 29.BD 3033.ABCE 34 .ABDE 35 .BDE 36 .ABC 37.BCDE20 .ABC24 . ADE28 .ABCDE.BCDE 31 . ACE 32 .DE。
中医基础理论之经络
十二经脉之别络
十五别络 任、督脉之别络 脾之大络 “浮络”
“孙络”
7
经筋
含义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 的体系 。
生理功能
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机能
皮部
含义
是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
生理功能
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反映病理变化。 8
第四章 经 络
1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概念、 循行分布、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相互 联系的基础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第一节 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
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
足三阳经
经别
含义
即别行的正经,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又
称“十二经别”。
循行分布
“离”、“入”、“出”、 “合” 循行特点
生理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
奇经八脉
含义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 脉、阳维脉的总称。
分布和走向
无络属关系 无表里配合
生理功能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蓄溢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 为密切。 6
络脉
含义
是十二正经别走邻经之络脉,属络脉之较大者。
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93828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藏象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与发病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 选择题: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A. 先秦、秦、汉B. 两晋、隋、唐C. 宋、金、元D. 明清E. 近代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张从正D. 朱震亨E. 李杲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A. 张元素B. 刘河间C. 张子和D. 朱震亨E. 李杲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A. 张从正B. 陈无择C. 张仲景D. 巢元方E. 孙思邈二. 多项选择题: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针灸甲乙经》E. 《千金要方》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吴又可D. 朱震亨E. 李杲第一章阴阳五行一、选择题: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 上午B. 上半夜C. 中午D. 下午E. 下半夜2. “阴病治阳”适用于: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则阳病D. 阳虚则阴盛E. 阴盛则寒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交感相错C.阴阳互根互用D. 阴阳相互消长E. 阴阳相互转化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A. 母B. 子C. 所胜D. 所不胜E. 所克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A. 肺玻郯肾B. 肝玻郯肾C. 心玻郯肾D. 脾玻郯肾E. 肝玻郯脾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A. 肝B. 肾C. 心D. 脾E. 胃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A. 木B. 土C. 金D. 水E. 火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A. 肝实泻肾B. 肺实泻脾C. 肝实泻肺D. 肝实泻心E. 心实泻肝第二章藏象一、单项选择题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A. 膀胱B. 三焦C. 胆D. 脑E. 女子胞2. 气血生化之源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A. 心B. 肝C.脾D. 肾E. 肺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6. 肾在液为:A. 泪B. 涎C. 汗D. 唾E. 涕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A. 化生血液B. 推动血行C. 固摄血液D. 贮藏血液E. 调节血量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9. 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A. 主气B. 纳气C. 生气D. 调气E. 养气10. 肺的生理特征是:A. 喜和降B. 喜清肃C. 喜燥恶湿D. 喜润恶燥E. 喜条达11. 肾其华在:A. 面B. 唇C. 毛D. 发E. 爪12. 称为“后天之本”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3. 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A. 主运化B. 主升清C. 主统血D. 主四肢E. 主肌肉14.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生理作用中最根本的是:A. 调节情志B. 调节脾胃升降C. 调畅气机D. 调节胆汁分泌E. 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15.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A. 肺主气B. 肺主皮毛C. 肺司呼吸D. 肺主治节E. 肺主宣降16. 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7. 称为“娇脏”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8. “主升清”的脏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9.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学基础是:A. 气能生血B. 人以水谷为本C. 脾主升清D.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E. 脾为后天之本20. 下列最能概括肝的生理特点的是:A. 喜条达恶抑郁B. 主动、主升C. 体阴而用阳D. 为藏血之库E. 为罢极之本21. 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A. 心阳B. 肝阳C. 脾阳D. 肾阳E. 肺阳22. 大怒主要影响机体的:A. 呼吸功能B. 疏泄功能C. 藏精功能D. 气化功能E. 运化功能23. 情志抑郁与下列哪个生理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A. 心神不足B. 髓海空虚C. 肝失疏泄D. 肝火上炎E. 肺气虚损24.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五液”:A. 尿B. 涎C. 涕D. 泪E. 唾25. 《内经》所说的命门是指:A. 右肾B. 两肾C. 肾间动气D. 目E. 两肾之间26. 下列哪一项是指心:A. 罢极之本B. 气之本C. 封藏之本D. 生之本E. 仓廪之本27. “膻中”是指下列中哪一项:A. 肺B. 心C. 心包D. 腹腔E. 脑28. 称“相傅之官”的是: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29. “诸湿肿满”,皆属于: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30.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的是:A. 命门B. 肾C. 心D. 脑E. 膻中31.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心者,血之本B. 肺者,罢极之本C. 肝者,气之本D. 肾者,封藏之本E. 脾者,生之本32. 在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A. 心藏神B. 肝藏魂C. 肺藏魄D. 脾藏意E. 肾藏智33. 全身“水液”运行的通道是:A. 肺B. 脾C. 肾D. 三焦E. 膀胱34. “原气之别使”是指:A. 肾B. 十二经脉C. 奇经八脉D. 三焦E. 血脉35. 胃气一般是指:A. 胃的受纳功能B. 胃的腐熟功能C. 脾的运化功能D. 脾胃功能的合称E. 水谷精微之气36. 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A. 脾B. 大肠C. 小肠D. 三焦E. 胃37. “泌别清浊”是属于:A. 胃的生理功能B. 小肠的生理功能C. 大肠的生理功能D. 膀胱的生理功能E. 肾的生理功能38. “决渎之官”是指A. 肾B. 膀胱C. 肺D. 三焦E. 脾39. “中正之官”是指A. 心B. 肝C. 胆D. 脾胃E. 肾40. 有“化物”功能的是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1. “传导之官”是指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2. “中精之府”是指A. 心包B. 胃C. 胆D. 三焦E. 脾43. “州都之官”是指A. 胃B. 膀胱C. 小肠D. 大肠E. 肾44. “五脏之本”是指:A. 心B. 肝C. 脾D. 胃E. 肾45. 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肾D. 肺与肾E. 肝与脾46. 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肝与心47. 两脏关系表现为阴阳水火既济的是:A. 心与肾B. 肝与肾C. 脾与肾D. 心与肺E. 心与肝48. 与血的生成、运行有关的两脏是:A. 心与肾B. 肺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脾与肾49. 连结肺司呼吸和心主血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A. 元气B. 营气C. 宗气D. 卫气E. 肾气50. 两脏之阴常相互资生的是:A. 心与肝B. 肺与心C. 脾与肾D. 肝与肾E. 肺与肾51. 舌赤糜烂,小便短赤多属:A. 心火亢盛B. 小肠实热C. 肝胆火旺D. 心火下移小肠E. 膀胱湿热52. 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多属:A. 脾胃虚寒B. 脾肾阳虚C. 肝脾不调D. 脾气虚E. 肾阳虚53. 与大肠相表里的脏是: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54. “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A. 同居下焦B. 精血互化C. 同寄相火D. 水能生木E. 同源于水谷精气55.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A. 心与肺B. 肺与脾C. 脾与胃D. 肝与肺E. 肺与肾56. 在脾与胃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A.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B.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C. 脾主升,胃主降D.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E. 脾为胃行其津液第三章气血津液一、单项选择题1. 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A. 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C.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D.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 肺在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A.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B. 呼出体内的浊气C. 参与宗气的生成D. 行脏腑之气E. 参与新陈代谢3. 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 固摄作用E. 气化作用4. 生命的基本特征为:A. 气化运动B. 气机升降C. 气血充盈D. 脏腑功能正常E. 经络功能正常5. 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A. 水谷精微B. 津液C. 精D. 营气E. 元气6. 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为:A. 血虚B. 血瘀C. 血寒D. 血热E. 血脱7. 肝在血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A. 贮藏血液B. 调节血量C. 调畅气机D. 直接生血E. 肝木疏土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A. 胃液B. 肠液C. 涕液D. 泪液E. 血液9. 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为:A. 体液B. 阴液C. 津液D. 津E. 液10.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无直接关系:A. 脾B. 胃C. 心D. 小肠E. 大肠11.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的输布无直接关系:A. 脾B. 肺C. 肝D. 肾E. 心12. 气能生血的含义为:A. 生血的动力B. 生血的原料C. 生血的动力和原料D. 气能生津E. 气能生精13. 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为:A. 心气B. 肺气C. 卫气D. 元气E. 营气14. 理气活血以治血瘀的理论依据为: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可化气15. 气能生津的机理为:A.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B. 气为生津的动力C.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和动力D. 气能化精E. 气能生血第四章经络一. 选择题:1. 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 十二经别B. 十二经筋C. 十二皮部D. 十二经脉E. 十五别络2. 分布于上肢内侧面的经脉,其前、中、后的顺序是:A. 太阴、少阴、厥阴B. 少阴、厥阴、太阴C. 太阴、厥阴、少阴D. 厥阴、少阴、太阴E. 少阴、太阴、厥阴3. 络脾,属胃的经脉是:A. 足少阳B. 手少阳C. 足阳明D. 手阳明E. 足太阴4.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手少阳经上接:A. 足太阴经B. 足厥阴经C. 手厥阴经D. 足少阴经E. 足太阳经5.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经下接:A. 肺经B. 肾经C. 膀胱经D. 小肠经E. 脾经6. 十二经脉中,手足阴经交接于:A. 上肢B. 下肢C. 头面D. 胸中E. 腹部7. 心包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是:A. 上肢内侧前缘B. 上肢外侧前缘C. 上肢内侧中线D. 上肢外侧中线E. 上肢内侧后缘8. 足少阴肾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是:A. 内侧前缘B. 外侧前缘C. 内侧中线D. 外侧中线E. 内侧后缘9. 小肠经的经脉是:A. 手太阳B. 足太阳C. 手阳明D. 足阳明E. 手少阳10. 循行于腰背部正中线的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肾经E. 膀胱经11. 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 督脉B. 任脉C. 肝经D. 冲脉E. 阴维脉12. “一源而三歧”的三条经脉是:A. 督脉、任脉、带脉B. 任脉、冲脉、带脉C. 冲脉、督脉、任脉D. 督脉、冲脉、带脉E. 督脉、任脉、阴维脉13. 具有“主下肢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A. 督脉、任脉B. 冲脉、任脉C. 阴跷脉、阳跷脉D. 阴维脉、阳维脉E. 肝经、肾经14. 十二经脉的别络的分出是从:A. 四肢肘膝以上B. 四肢肘膝以下C. 体腔脏腑深部D. 体腔脏腑浅部E. 头面部第五章病因与发病一. 选择题:1. 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A. 风暑火B. 风寒燥C. 风暑湿D. 风燥暑E. 风燥湿2. 下列属于湿性趋下的是:A. 妇女带下B. 咳嗽C. 小便清长D. 大便秘结E. 汗出恶风3.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A.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B.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C. 易扰乱神明D. 伤津耗气E. 多见滑腻舌苔4. 毒蛇咬伤,伤口表现以麻木为主,无明显红肿热痛,属于:A. 风毒B. 火毒C. 风火毒D. 血循毒E. 混合毒5. 钩虫的形成多由:A. 饮食不洁B. 手足皮肤直接接触了粪土C. 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D. 脾胃虚弱E. 饮食不节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A. 邪气损正B. 正气抗邪C. 邪正俱衰D. 正虚致邪犯E. 正胜邪负7.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正气的范畴:A. 肾中精气的抗邪能力B. 元气的抗病作用C. 卫气的卫外功能D. 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E. 保健抗衰老的药物8. 同一邪气感受于人群中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病,此说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A. 邪气的性质B. 正气的旺衰C. 正胜邪负D. 邪胜正负E. 邪气的轻重9. 某一疠气致病并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在此情形下,下列何项起着主导的作用:A. 正胜邪负B. 正气虚衰C. 正邪两者D. 邪气致病E. 正气旺盛10.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邪气损正的范畴:A. 造成机体形质的损伤B.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C. 改变个体体质特征D. 促使疾病不药而愈E. 导致机体体用失谐第六章病机一、单项选择1. 病机理论,源于:A. 《难经》B. 《诸病源候论》C. 《内经》D. 《血证论》E. 《杂病源流犀烛》2. “病机十九条”奠定了下列哪项病机的理论基础:A. 外感病机与痰饮病机B. 脏腑病机与六气病机C. 气血病机与津液病机D. 六经病机与三焦病机E. 卫气营血病机与内伤七情病机3. 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此时机体的正气,则是:A. 正气未衰,抗邪有力B. 正气已衰,但不严重C. 正气受损,但尚有抗病能力D. 正气不足,无力抗邪E. 正气虚损,兼挟实邪4.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实转为虚D. 虚转为实E. 真实假虚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因虚致实D. 由实转虚E. 真虚假实6. 热结胃肠之真实假虚证,下列见症,何为假象:A. 大便秘结B. 尿黄而少C. 潮热D. 精神萎顿E. 谵语7. 脾虚失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而见水肿,则属于:A. 由实转虚B. 真虚假实C. 虚中夹实D. 实中夹虚E. 真实假虚8. 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阐释的是:A. 《医贯》B. 《景岳全书》C. 《格致余论》D. 《丹溪心法》E. 《内科撮要》9. 疾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指:A. 经络的功能失调B. 脏腑的功能失调C. 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D. 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E. 内生五邪的病理变化10. 邪正盛衰,决定着:A. 病证的寒热B. 病位的表里C. 气血的盛衰D. 病证的虚实E. 脏腑的盛衰11. 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 气血的盛衰变化B. 气机升降的失调与变化C. 阴与阳的盛衰变化D. 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E. 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12.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A.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B. 脏腑功能亢进紊乱C. 气血瘀滞D. 水液贮留E. 痰浊壅盛13. 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邪盛正衰则病进B. 正盛邪衰则病退C. 邪盛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 正虚邪衰则病危E. 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则死亡14.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的病机转变是:A. 由实转虚B. 虚实夹杂C. 真虚假实D. 真实假虚E. 因虚致实1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A.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而见实象B. 脏腑虚极,运化无力,外现实象C. 素体衰弱,外邪侵袭,而见实象D. 脏腑失调,饮食积聚,而见实象E. 内生五邪而外现实象16.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主要是:A. 脏腑气血失调,功能减退而见虚象B. 邪气亢盛,正气衰败而见虚象C.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见虚象D. 邪热炽盛,煎熬津液而见虚象E. 疾病初期,兼见虚证而见虚象17. 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 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 气郁化火D. 瘀热在里E. 痰食积滞,郁而化热18. 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虚阳亢19.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 阳热病邪侵袭而伤阴C. 阴气和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D. 精血津液亏乏,阳不敛阴E. 阳热盛极,格阴于外20. 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B. 脏腑机能减退C. 阴寒伤阳,阴盛阳虚D. 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E. 阴寒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21. 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A. 重阳必阴B. 寒极生热C. 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 阳损及阴E. 阳长阴消22.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证,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阳亡失23.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的理论依据是:A. 气随津液而丢失B. 津气两虚C. 津亏无以载气D. 津液精血不足E. 津亏失养,机能减退24. 《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 气不摄血B. 气机逆乱C. 血随气脱D. 血随气逆E. 血随气结25. 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 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 劳力过度而耗伤D.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 思虑无穷而暗耗26.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内脏下垂B. 腰腹胀满重坠C. 里急后重D. 子宫脱垂E. 久利脱肛27. 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身热以夜间为甚B. 舌质红绛C. 心烦或躁扰发狂D. 衄血或吐血,血色鲜红E. 崩漏色淡28. 血瘀病理状态的形成,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气滞B. 气虚C. 血热D. 津液干涸E. 津液停滞29. 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A. 气滞血瘀B. 气虚血瘀C. 气不摄血D. 气随血脱E. 气血两虚30.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 燥热之邪灼伤B. 五志过极化火耗伤C. 忧愁思虑而暗耗D. 多汗、多尿,吐泻太过E. 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31.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在于哪几脏的气化功能减退:A. 肺脾肝B. 肺脾肾C. 脾肾心D. 心肾肝E. 肝肾脾32. 从一定意义上说,伤津主要是失水,而最易引起伤津的则是:A. 高热煎灼B. 慢性病耗伤C. 吐泻所伤D. 汗出所伤E. 久病体虚,生成不足第七章防治原则一. 选择题:1. 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言之,其标本划分,下列中何项为错:A.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B. 症状为本,病因为标C.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D.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标E. 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2.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思想言之,属于:A. 标急则先治其标B. 本急则先治其本C. 标缓则先治其本D. 本缓则先治其标E. 标本兼治3. “阳病治阴”之“治阴”,系指:A. 温散阴寒B. 发表散寒C. 滋阴制阳D. 扶阳消阴E. 阴阳并补4.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主要适用于下列何项病机变化的病证:A. 阴偏盛B. 阴偏衰C. 阳偏衰D. 阴虚致阳亢E. 阳虚致阴盛5. 气虚证治以补气,一般认为当以何脏腑为其重点:A. 肺与大肠B. 心与小肠C. 脾与胃D. 肝与胆E. 肾与膀胱6. 根据脏性喜恶的理论,对于脾虚湿阻之证,适宜的治法是:A. 甘寒生津B. 降逆和胃C. 清热利湿D. 甘温燥湿E. 滋阴养血7. 下列除何项外,均可属于腑病疗脏的范畴:A. 膀胱虚寒治以温肾扶阳B. 三焦虚寒治以温肾扶阳C. 小肠虚寒治以温补脾阳D. 胃病虚寒治以温补脾阳E. 心火上炎治以通利小肠8. 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A. 热因热用B. 寒因寒用C. 寒者热之D. 用寒远寒E. 用热远热。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4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四)第四章【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D.十二经筋 E.十二经脉2.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为:A.经别 B.经筋 C.正经 D.奇经 E.别络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A.络脉 B.孙络 C.浮络 D.别络 E.经脉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A.经别 B.经筋 C.皮部 D.经脉 E.别络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的是: A.皮部 B.别络 C.正经 D.奇经 E经别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A.浮络 B.孙络 C.别络 D.经筋 E.奇经7.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A.十五别络 B.浮络 C.孙络 D.正经E.奇经8.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A.阴跷脉 B.阳跷脉 C.足三阴经 D.经别 E.浮络9.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A.十五别络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10.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A.浮络 B.孙络 C.经筋 D.别络 E.皮部1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少阳胆经12.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A.心肝肾经 B.胆胃三焦经 C.心肺心包经 D.心胆小肠经 E.肺脾胆经1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A.肝胆肾经 B.肝脾胃经 C.肾膀胱胃经 D.脾胃肾经 E.脾肝肾经14.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E.少阴经15.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太阴肺经 D.足厥阴肝经 E.手少阴心经16.“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A.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B.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C.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D.与阴经相表里的阳经输送气血于脑 E.头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所17.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A.直线贯注 B.手足贯注 C.上下贯注D.循环贯注 E.左右贯注18.下列经脉中,不与脏腑连属的是:A.太阳经 B.厥阴经 C.冲脉 D.任脉E.带脉19.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是: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E.阳维脉20.下列经脉中,具有表里关系的是:A.冲脉与任脉 B.足阳明与足少阴 C.阴维脉与阳维脉 D.阴跷脉与阳跷脉 E.手太阳与手少阴21.在十二经气血循环流注中,与足厥阴肝经终端相接的是:A.足少阳胆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阴肺经 E.足少阴肾经22.十二经脉在腹面的分布,由内向外的顺序为:A.足阳明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B.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厥阴经C.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D.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太阴经E.足厥阴经、足阳明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23.与手太阴肺经的起点相接的是: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阳明胃经24.十二经脉中,多气多血的经脉是:A.手足阳明经 B.手足太阴经 C.手足太阳经 D.手足少阴经 E.手足少阳经25.十二经脉中,哪条经脉在体表循行最长,经过部位最多:A.足阳明胃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26.下列哪组经脉环绕口唇:A.心经、脾经、肝经、胃经 B.胃经、肝经、冲脉、任脉 C.肾经、任脉、胆经、冲脉 D.脾经、肝经、冲脉、任脉 E.肝经、胆经、胃经、冲脉27.以下经脉入于上齿中者为:A.足少阴肾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太阴脾经28.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均会于:A.印堂穴 B.神庭穴 C.大椎穴 D.百会穴 E.关元穴29.具有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联系作用的是:A.别络 B.经别 C.奇经 D.经筋 E.手少阴心经30.下列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中哪个环节是错误是:A.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 B.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 C.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D.足少阳→足厥阴→手太阴→ E.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31.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经别 B.别络 C.奇经 D.督脉 E.浮络32.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A.冲脉、督脉 B.任脉、带脉 C.阳跷、阴跷 D.冲脉、任脉 E.阴维、阳维33.十二经脉中,循喉咙,挟舌本的是:A.足太阴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阳明胃经 E.手太阴肺经34.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是:A.冲脉 B.督脉 C.阴跷脉 D.阳维脉 E.阴维脉35.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A.带脉 B.冲脉 C.任脉 D.督脉 E.阴跷脉36.奇经八脉中,有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作用的是A.阴维脉、阳维脉 B.阳跷脉、阴跷脉C.督脉 D.带脉 E.任脉37.任脉的终点是在:A.目眶下 B.口唇 C.目内眦 D.胞宫 E.会阴38.具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 D.阳跷脉、阴跷脉 E.足太阴脾经39.对全身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的是:A.正经 B.奇经 C.经别 D.浮络 E.别络40.十二正经中,有两支别络的经脉是:A.足太阴经 B.足阳明经 C.足厥阴经 D.手阳明经 E.手厥阴经41.十二正经中,“络脑”的经脉是:A.心经 B.肾经 C.肝经 D.膀胱经 E.胆经42.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A.足少阴经 B.足太阳经 C.足太阴经 D.足厥阴经 E.足少阳经43.循行于“乳中线”的经脉是:A.肝经 B.胃经 C.胆经 D.脾经 E.肾经外眦的经脉是:A.手少阳三焦经 B.手太阳小肠经C.足少阳胆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足太阳膀胱经45.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A.三焦经 B.小肠经 C.胆经D.胃经 E.大肠经46.奇经八脉中,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的经脉是: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阴维脉 E.阴跷脉47.十二正经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阳膀胱经48.按循经诊断,在胸前“虚里”处疼痛,痛连左手臂及小指,应考虑:A.心脏疾病 B.肺脏疾病 C.肝胆疾病 D.脾胃疾病 E.肾脏疾病49.与任何脏腑均不相连的经脉是:A.带脉 B.督脉 C.任脉 D.三焦脉 E.冲脉(二)B型题A.孙络 B.浮络 C.别络 D.正经 E.奇经1.行于浅表而常浮现的是:2.主要加强相为表里两经间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3.在人体上肢无分布的是: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太阴脾经 D.冲脉与任脉 E.足少阳胆经4.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5.到舌根两旁的经脉是:6.环绕口唇后到目眶下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 B.手太阴肺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阳跷脉7.循喉咙、入颃颡的是:8.环绕口唇的是:9.上连目系的是: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足少阳胆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阴肾经10.起于睛明穴,其支者从头顶到耳上角部的是:11.起于关冲穴,其支者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者为:12.起于目外眦,其支者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者为:A.督脉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D.足太阳膀胱经 E.手太阳小肠经13.其脉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的是:14.出于额上达巅顶的是:15.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的是: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任脉 D.督脉 E.冲脉16.沿脊柱两旁循行的是:17.沿脊柱里面上行的是:18.其分支从胞中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的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阴跷脉E.阴维脉19.称为“血海”的经脉是:20.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21.称为“阴脉之海”的是:A.督脉 B.任脉 C.阳跷脉 D.冲脉E.带脉22.与女子月经关系最密切的是:23.与妇女妊娠关系最密切的是:24.能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的是:(三)D型题1.足阳明经所络属的脏腑为:A.膀胱 B.三焦 C.脾 D.肾 E.胃2.十二经别的含义应是:A.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的正经B.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的体系C.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D.主要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联系的作用E.主要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深部联系的作用3.十二经筋的含义是:A.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B.有加强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联系的作用C.十二经脉之气结、聚、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D.为十二经脉较大的分支E.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4.手太阳经脉所络属的脏腑是:A.三焦 B.胆 C.心 D.肺 E.小肠5.手太阴经的起止点分别是:A.目外眦 B.手小指端 C.手大指端 D.中焦 E.食指端6.足太阳膀胱经的起止点分别是:A.目外眦 B.鼻翼旁 C.足大趾 D.目内眦 E.足小趾端 A.手太阳小肠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足太阴脾经8.在小指端处相交接的经脉是: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少阳三焦经9.足少阳经的起止点分别是:A.目内眦 B.目外眦 C.足小趾 D.足大趾 E.足小趾端10.手少阳经的起止点分别是:A.小指端 B.目内眦 C.食指端 D.无名指端 E.目外眦11.在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接的经脉是:A.足厥阴经 B.足太阴经 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 E.足阳明经12.交接于胸中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少阴肾经 E.手厥阴心包经13.交接于心中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手阳明大肠经14.交接于肺中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太阴肺经 E.手阳明大肠经15.足三阴经从足趾上行于何处交于手三阴经:A.头面部 B.上肢内侧 C.胁肋 D.腹腔 E.胸腔16.称“头为诸阳之会”的主要依据是:A.督脉行于头顶 B.清阳出上窍 C.手三阳经止于头部 D.足三阳经起于头部 E.阳经不行于头部17.其脉循行左右成对,起于内外踝下,会合于目内眦的是:A.阴维脉 B.阳维脉 C.足厥阴经 D.阳跷脉 E.阴跷脉18.下列属足厥阴经循行的部位有:A.双腿内侧前缘 B.小腹 C.脊柱两侧D.鼻咽部 E.足大趾端(四)X型题1.下列属于经脉的是: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二皮部D.十二经脉 E.奇经八脉2.分布于躯干部侧面的经络有:A.肺经 B.脾之大络 C.胃经 D.肾经E.胆经3.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哪些医疗实践关系最密切:A.熨法 B.针灸 C.气功 D.推拿 E.敷药4.奇经八脉的作用是:A.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B.加强五脏六腑间的联系 C.与肝、肾、脑、髓关系密切D.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E.统帅全身络脉5.属于足厥阴经循行的部位有:A.阴器 B.少腹 C.两胁 D.两乳 E.巅顶6.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冲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 E.督7.“奇经”异于“正经”之处是:A.不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B.分布没有正经规则 C.与脏腑不直接络属D.相互间无表里关系 E.人之气血并非常行奇经8.从腋下走出的经脉是:A.手太阴经 B.足厥阴经 C.足太阴经D.手少阴经 E.手厥阴经9.经络能联络沟通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主要表现在:A.脏腑与肢节之间的联系 B.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C.脏腑之间的联系D.六腑之间的联系 E.经脉之间的联系10.经络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 B.缺盆中痛,多是肺的病变C.前额疼痛,多与阳明经有关 D.头两侧疼痛,多与少阳经有关E.巅顶疼痛,多与太阴经有关11.经络的生理功能是:A.调节机能平衡 B.感应传导 C.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D.沟通表里上下 E.联系脏腑器官12.经络在病理方面的作用是:A.内脏病变反映于五官九窍的途径 B.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C.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一定部位的途径D.脏与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E.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13.十二经别的主要功能是:A.加强相互表里的两条经脉在深部的联系B.加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与心脏的联系C.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D.加强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E.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联系14.循行于腹面的经脉有:A.足阳明经 B.足少阴经 C.足太阴经D.任脉 E.足厥阴经15.脏腑中有“大络”的是:A.脾 B.胃 C.肺 D.肝 E.肾16.经过大椎穴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 B.足太阳经 C.手太阳经D.手少阳经 E.手阳明经17.到达目内眦的经脉有:A.阳跷脉 B.膀胱经C.肝经D.阴跷脉 E.脾经18.环绕口唇的经脉有:A.任脉 B.胃经 C.冲脉 D.大肠经 E.肝经19.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的经脉是:A.手三阳经 B.足厥阴经 C.足三阳经 D.阳跷脉 E.阴维脉20.行于脊柱内的经脉有:A.督脉 B.冲脉 C.足少阴肾经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21.进入耳中的经脉有:A.手少阳 B.手太阳 C.足少阳1).足太刚 E.手阳明22.下列与牙齿有联系的经脉是:A.肾经 B.大肠经巴脾经 D.胃经 E.肝经23.与女子的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的经脉有:A.跷脉 B.维脉 C.任脉 D.心经 E.冲脉24.与任脉交会的经脉有:A.足三阴经 B.阳维脉 C.阴跷脉D.阴维脉 E.冲脉25.经过“气街”的经脉有:A.冲脉 B.肝经 C.脾经 D.胃经 E.胆经26.下列循行于躯干腹面的经脉是:A.任脉 B.肾经 C.脾经 D.胃经 E.冲脉27.与心相联系的正经有:A.足太阴 B.足少阴 C.手少阴D.足厥阴 E.手太阳28.到达足大趾的经脉有:A.胃经 B.脾经 C.肝经 D.胆经 E.冲脉29.起于足外踝之下的经脉有:A.足太阳 B.阳维脉 C.足少阳D.阳跷脉 E.足阳明30.督脉到达的部位有:A.绕阴器 B.颅内 C.脐中央D.上唇系带 E.下颌部31.以下指冲脉的是:A.血海 B.气海 C.十二经脉之海D.阴脉之海 E.五脏六腑之海32.下列“络脑”的经脉有:A.心经 B.胆经 C.肝经 D.膀胱经 E.督脉33.肾经联系的脏腑,除肾与膀胱外还有: A.肺 B.肝 C.心 D.脾 E.心包34.足少阴肾经到达的部位有:A.足跟 B.舌根 C.气街 D.小腿内侧后缘 E.腰部35.手足太阳经在头面部分布于:A.头侧 B.面颊 C.耳前 D.头顶 E.头后36.足阳明经到达的部位有:A.足大趾 B.足二趾 C.足中趾D.足四趾 E.足小趾37.足厥阴肝经循行过程中,联系的脏有:A.心 B.肺 C.胃 D.胆 E.肝试题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E 2.C 3.E 4.B 5.D 6.B 7.D 8.D 9.C 10.E11.B 12.C 13.E 14.A 15.D 16.B 17.D 18.E 19.B 20.E21.D 22.C 23.D 24.A 25.D 26.B 27.C 28.C 29.B 30.B31.C 32.D 33.C 34.E 35.D 36.B 37.A 38.D 39.E 40.A41.B 42.D 43.B 44.B 45.C 46.C 47. B 48.A 49.A(二)B 型题1.B 2.C 3.E 4.C 5.B 6.D 7.A 8.A 9.A 10.D11.B 12.C 13.D 14.B 15.A 16.B 17.D 18.E 19.A 20.A21.B 22.D 23.B 24.A(三)D 型题1.CE 2.AE 3.CE 4.CE 5.DE 6.DE 7.AC 8.CD 9.BD 10.DE11.AC 12.DE 13.BC 14.CD 15.DE 16.CD 17.DE 18.BD(四)X 型题1.ADE 2.BE 3.BCD 4.ACD 5.ABCDE 6.ACE 7.BCD 8.ADE9.ABCE 10.ABCD 11.ABCDE 12.ABCDE 13.ABCDE 14.ABCDE 15.AB 16.ABCDE17.ABD 18.ABCDE 19.AC 20.ABC 21.ABC 22.BD 23.CE 24.ADE25.ADE 26.ABCDE 27.ABCE 28.ABCDE 29.BD 30.BCDE 31.ACE 32.DE33.ABCE 34.ABDE 35.BDE 36.ABC37.BCDE。
中医基础理论 习题集第四章 经 络
第四章经络一、填空题1. 经络是经脉和( ) 的总称。
2. 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 ) 。
3. 最细小的络脉称为( ) 。
4.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 ) 交接。
5. 除( ) 经外,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面。
6.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 ) 开始。
7.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足少阴肾经下接( ) 经。
8. 十二经脉中,左右交叉于人中,并至对侧鼻旁的经脉是( ) 。
9. 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 ) 交接。
10. 十二经脉中,具有。
连舌本,散舌下”循行特点的经脉是( ) 。
11. 手厥阴心包经与( ) 经相表里。
12. 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 。
13. 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是( ) 。
14.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可用( ) 四个字概括。
15. 十二经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任脉、督脉的别络和( ) ,共称“十五别络”。
16. 冲、任、督三脉同起于( ) ,故有“一源三歧”之说。
17. 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 ) 。
18. 足少阴肾经起于( ) 。
19. 手太阳经属( ) 络( ) 。
20. 手三阴经从( ) 走向( ) 。
21. 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 ) 处交接。
22. 十二经脉的分布,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 ) 在前缘,( ) 在中线。
23.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 ) 、( ) 的体系。
24. 首次提出“十四经”命名的著作是( ) 。
25.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 ) 经的巾脉穴。
26. 阴阳维脉的主要功能是维系联络( ) 。
二、选择题( 一)A1 型题27. 奠定经络学说理论体系( )基础的古典医籍是( )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阴阳十一脉灸经》E. 《十四经发挥}28. 首创“奇经八脉。
一词的古典医籍是( )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阴阳十一脉灸经》E. 《针灸甲乙经}29. 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 奇经八脉B. 十二经别C. 别络D. 十二正经E. 十二经筋30. 经络系统中,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 奇经八脉B. 十二经别C. 十二正经D. 浮络E. 别络31. 在人体内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 浮络B. 皮部C. 经别D. 别络E. 孙络32. 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A. 心经D. 肺经C ,心包经D. 脾经E. 肝经33. 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循行于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A. 脾经B. 肝经C. 肾经D. 胃经E. 心包经34. 《灵枢·逆顺肥瘦》说:“足之三阳,( ) ”A. 从手走头B. 从足走腹C. 从头走足D. 从脏走手E. 从内走外35. 足、手阴经交接于( )A. 头B. 胸C. 腹D. 手E. 足36. 在头面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 )A. 头顶B. 头后C. 侧头部D ,面颊部E. 额部37. 十二经脉中,行于躯干胸腹面的阳经是( )A. 手太阳经B. 足少阳经C. 足太阳经D. 手阳明经E. 足阳明经38. 十二正经中,有两支别络的经脉是( )A. 足太阴经B. 足阳明经C. 足厥阴经D. 手阳明经E. 手厥阴经39. 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小肠经下接( )A. 膀胱经B. 胆经C. 心经D. 肾经E. 三焦经40.f ·二彪经中,“络肭”的经脉是( )A. 心经B. 肾经C. 肝经D. 膀胱经E. 胆经41. 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 )A. 足少阴经B. 足太阳经C. 足太阴经D. 足厥阴经E. 足少阳经42. 循行于“乳中线”的经脉是( )A. 肝经B. 胃经C. 胆经D. 脾经E. 肾经43. 十二正经中,既分布于目内眦,又分布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A. 手少阳三焦经B. 手太阳小肠经C. 足少阳胆经D. 手阳明大肠经E. 足太阳膀胱经44. 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A. 三焦经B. 小肠经C. 胆经D. 胃经E. 大肠经45. 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经脉是( )A. 督脉B. 冲脉C. 阴跷脉D. 阳维脉E. 阴维脉46. 任脉的终点在( )A. 目内眦B. 目眶下C. 上唇系带D. 咽喉E. 下颌部47. 奇经八脉中,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的经脉是( )A. 任脉B. 督脉C. 冲脉D. 阴维脉E. 阴跷脉48 ,有“眼睑合”功能的经脉是( )A. 跷脉H. 维脉C. 冲脉D. 任脉E. 督脉49. 分布于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 )A. 孙络B. 细络C. 别络D. 浮络E. 以上都不是50. 具有约束骨骼,( )主司关节运动功能的是( )A. 皮部B. 维脉C. 经筋D. 别络E. 督脉51. 十二正经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 )A. 足厥阴肝经B. 足少阴肾经C. 足太阴脾经D. 足阳明胃经E. 足太阳膀胱经52. 按循经诊断,在胸前“虚里”处疼痛,痛连左手臂及小指,应考虑( )A. 心脏疾病B. 肺脏疾病C. 肝胆疾病D. 脾胃疾病E. 肾脏疾病53. 创立“引经报使”理论的医家是( )A. 李呆B. 朱震亨C. 刘完素D. 寇宗奭E. 张元素54. 按分经诊断,下牙痛多在( )A. 足阳明胃经B. 手阳明大肠经C. 手太阳小肠经D. 足少阳胆经E. 手少阳三焦经55. 足少阳胆经与阳跷脉会于( )105A. 头顶B. 目内眦C. 项后D. 目外眦E. 以上都不是56. 具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A. 冲脉B. 督脉C. 带脉D. 任脉E. 阳跷脉57. 经与络的区别主要在于( )A. 经脉深而不见,络脉浮而常见B. 经脉较粗大,络脉较细小C. 经脉纵行,络脉纵横交错D. 经为主干,络为分支E. 以上都不是58. 以下不具有表里经关系的是( )A. 阳跷脉与阴跷脉B.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C.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D.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E.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 )59.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作用的是( )A. 别络B. 经别C. 皮部D. 奇经八脉E. 经筋60. 手太阴肺经的起点在( )A. 肺中;B. 中焦C. 胃中D. 膻中E. 手拇指桡侧端( 二)B1 型题A. 别络B. 经别C. 浮络D. 孙络E. 经筋61. 属经脉的是( )62. 属经络系统连属部分的是( )A. 心经B. 脾经C. 肺经D. 肝经E. 肾经63. 下肢内侧前缘的是( )64. 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 )A. 头顶部B. 头侧部C. 面颊部D. 额部E. 以上都不是65. 足阳明经行于( )66. 手太阴肺经行于( )A. 从脏走手B. 从手走头C. 从头走足D. 从足走腹E. 以上都不是67. 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是( )68. 足厥阴肝经的走向是( )A. 手阳明经B. 足阳明经C. 手太阴经D. 足少阳经E. 手太阳经69. 属大肠络肺的经脉是( )70. 下交于肝经的经脉是( )A. 胸中B. 心中C. 肺中D. 无名指端E. 以上都不是71. 足厥阴肝经和手太阴肺经交接于( )72.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 )A. 任脉B. 督脉C. 冲脉D. 带脉E. 跷脉73. 有主胞胎作用的是( )74. 有主司妇女带下作用的是( )A. 经筋B. 经别C. 皮部D. 奇经八脉E. 别络75. 具有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联系作用的是( )76.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 )A. 皮部B. 经筋巴奇经八脉D. 经别E. 别络77. 对全身无数细小络脉起主导作用的是( )78. 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功能的是( )A. 颅内B. 缺盆C. 目内眦D. 气街E. 以上都不是79. 督脉循行经过( )80. 冲脉循行经过( )( 三)C 型题81. 经络是( )A. 人体结构重要组成部分B.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2. 连于目系的经脉是( )A. 心经B. 肝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3. 与肝经交接的经脉是( )A. 手太阴经B. 足少阳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4. 到达目内眦的是( )A. 任脉B. 冲脉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5. 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 )A. 躯干背部B. 下肢外侧后缘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6. 与胆经有联系的是( )A. 阳跷脉B. 阳维脉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7. 奇经八脉( )A. 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B. 上肢没有奇经的分布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8. 与督脉在头顶部交会的经脉是( )A. 足太阳经B. 足厥阴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9. 下列有别络分出的是( )A. 任脉B. 督脉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90. 在下肢内侧,既走中线又走前缘的经脉是( )A. 肝经B. 脾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 四)X 型题91. 与经络学说形成有关的因素是( )A. 古人长期医疗经验总结B. 古人在导引行气时的自我体悟C. 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D. 经络针灸教材的编写E. 古人对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92. 经络的生理功能有( )A. 调节作用B. 沟通联系作用C. 运输渗灌作用D. 感应作用E. 传导作用93. 足厥阴肝经循行过程中,联系的脏有( )A. 心B. 肺C. 胃D. 胆E. 肝94. 到达目内眦的经脉有( )A. 阳跷脉B. 膀胱经C. 肝经D. 阴跷脉E. 脾经95 ,环绕口唇的经脉有( )A. 任脉B. 胃经C. 冲脉D. 大肠经E. 肝经10796. 循行于肩膀及胸胛部的经脉有( )A. 胃经B. 大肠经C. 三焦经D. 小肠经E. 胆经97. 经过肺的经脉,除肺经外还有( )A. 脾经B. 心经C. 肾经D. 肝经E. 大肠经98. 足阳明经到达的部位有( )A. 足大趾B. 足二趾C. 足中趾D. 足四趾E. 足小趾99. 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的经脉是( )A. 手三阳经B. 足厥阴经C. 足三阳经D. 阳跷脉E. 阴维脉100. 手足太阳经在头面部分布于( )A. 头侧B. 面颊C. 耳前D. 头顶E. 头后101. 足少阴肾经到达的部位有( )A. 足跟B. 舌根C. 气街D. 小腿内侧后缘E. 腰部102. 行于脊柱内的经脉有( )A. 督脉B. 冲脉C. 足少阴肾经D. 足太阳膀胱经E. 足少阳胆经103. 进入耳中的经脉有( )A. 手少阳B. 手太阳C. 足少阳1). 足太刚E. 手阳明104. 下列属于肝经循行部位的是( )A. 胁肋部B. 足中趾C. 阴器D. 下肢内侧后缘E. 小腹105. 肾经联系的脏腑,除肾与膀胱外还有( ) A. 肺B. 肝C. 心D. 脾E. 心包106. 下列与牙齿有联系的经脉是( )A. 肾经B. 大肠经巴脾经D. 胃经E. 肝经107. 与女子的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的经脉有( ) A. 跷脉B. 维脉.C. 任脉D. 心经E. 冲脉108. 下列“络脑”的经脉有( )A. 心经B. 胆经C. 肝经D. 膀胱经E. 督脉109. 与任脉交会的经脉有( )A. 足三阴经B. 阳维脉C. 阴跷脉D. 阴维脉E. 冲脉110. 不与任何脏腑相连的经脉有( ) A. 任脉B. 三焦经C. 冲脉D. 带脉E. 督脉111. 经脉循行过程中,人缺盆的有( ) A. 胃经B. 大肠经C.. 膀胱经D.. 胆经E. 小肠经112. 下列循行于躯干腹面的经脉是( ) A. 任脉B. 肾经C. 脾经D. 胃经E. 冲脉113. 经过“气街”的经脉有( )A. 冲脉B. 肝经C. 脾经D. 胃经E. 胆经114. 以下指冲脉的是( )A. 血海B. 气海C. 十二经脉之海D. 阴脉之海E. 五脏六腑之海115. 与胃相联系的正经有( )A. 小肠经B. 三焦经C. 胃经D. 肺经E. 脾经116. 与心相联系的正经有( )A. 足太阴B. 足少阴C. 手少阴D. 足厥阴E. 手太阳117. 任脉的主要功能是( )A. 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B. 主一身左右之阳C. 约束诸脉D. 主胞胎. E. 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118. 督脉到达的部位有( )A. 绕阴器B. 颅内C. 脐中央D. 上唇系带E. 下颌部119. 到达足大趾的经脉有( )A. 胃经真1. 脾经C. 肝经Ij. 胆经E. 冲脉120. 起于足外踝之下的经脉有( )A. 足太阳B. 阳维脉C. 足少阳D. 阳跷脉E. 足阳明三、名词术语解释121. 经络122. 经络学说123. 十二经脉124. 奇经八脉125. 浮络126. 孙络127. 一源三歧128. 别络129. 任主胞胎130. 血海131. 阳脉之海132. 阴脉之海133. 经别134. 头为诸阳之会135. 经筋136. 皮部137. 十二经脉之海138. 得气139. 属络140. 经气四、简答题141. 简述经络的主要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第4章经络
二、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1.经络是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2.经络是体内病变形之于外的途径 3.经络是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二)指导疾病诊断 1.循经诊断 2.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治疗 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循经取穴
在针灸推拿治疗时,必须先运用经络学说进行辩证,断定疾病属 于何经,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线路和联系范围来选定穴位,叫 做~。
二、别络
概念 功能
(一)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二)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帅其他络脉 (三)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经筋
概念 功能
四、皮部
概念 功能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1.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 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运行气血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
上肢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
下肢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在内踝上8寸以下,肝经在前,脾经在中。
3.躯干部
手三阴经——从腋下出于体表 手三阳经——肩胛部 足三阴经——胸腹部 足三阳经——阳明经—胸腹面
太阳经—背面 少阳经—体侧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
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四、表里关系
五、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旁
足大趾端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1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藏象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与发病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 选择题: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A. 先秦、秦、汉B. 两晋、隋、唐C. 宋、金、元D. 明清E. 近代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张从正D. 朱震亨E. 李杲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A. 张元素B. 刘河间C. 张子和D. 朱震亨E. 李杲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A. 张从正B. 陈无择C. 张仲景D. 巢元方E. 孙思邈二. 多项选择题: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针灸甲乙经》E. 《千金要方》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吴又可D. 朱震亨E. 李杲第一章阴阳五行一、选择题: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 上午B. 上半夜C. 中午D. 下午E. 下半夜2. “阴病治阳”适用于: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则阳病D. 阳虚则阴盛E. 阴盛则寒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交感相错C.阴阳互根互用D. 阴阳相互消长E. 阴阳相互转化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A. 母B. 子C. 所胜D. 所不胜E. 所克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A. 肺玻郯肾B. 肝玻郯肾C. 心玻郯肾D. 脾玻郯肾E. 肝玻郯脾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A. 肝B. 肾C. 心D. 脾E. 胃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A. 木B. 土C. 金D. 水E. 火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A. 肝实泻肾B. 肺实泻脾C. 肝实泻肺D. 肝实泻心E. 心实泻肝第二章藏象一、单项选择题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A. 膀胱B. 三焦C. 胆D. 脑E. 女子胞2. 气血生化之源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A. 心B. 肝C.脾D. 肾E. 肺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6. 肾在液为:A. 泪B. 涎C. 汗D. 唾E. 涕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A. 化生血液B. 推动血行C. 固摄血液D. 贮藏血液E. 调节血量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9. 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A. 主气B. 纳气C. 生气D. 调气E. 养气10. 肺的生理特征是:A. 喜和降B. 喜清肃C. 喜燥恶湿D. 喜润恶燥E. 喜条达11. 肾其华在:A. 面B. 唇C. 毛D. 发E. 爪12. 称为“后天之本”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3. 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A. 主运化B. 主升清C. 主统血D. 主四肢E. 主肌肉14.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生理作用中最根本的是:A. 调节情志B. 调节脾胃升降C. 调畅气机D. 调节胆汁分泌E. 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15.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A. 肺主气B. 肺主皮毛C. 肺司呼吸D. 肺主治节E. 肺主宣降16. 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7. 称为“娇脏”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8. “主升清”的脏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9.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学基础是:A. 气能生血B. 人以水谷为本C. 脾主升清D.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E. 脾为后天之本20. 下列最能概括肝的生理特点的是:A. 喜条达恶抑郁B. 主动、主升C. 体阴而用阳D. 为藏血之库E. 为罢极之本21. 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A. 心阳B. 肝阳C. 脾阳D. 肾阳E. 肺阳22. 大怒主要影响机体的:A. 呼吸功能B. 疏泄功能C. 藏精功能D. 气化功能E. 运化功能23. 情志抑郁与下列哪个生理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A. 心神不足B. 髓海空虚C. 肝失疏泄D. 肝火上炎E. 肺气虚损24.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五液”:A. 尿B. 涎C. 涕D. 泪E. 唾25. 《内经》所说的命门是指:A. 右肾B. 两肾C. 肾间动气D. 目E. 两肾之间26. 下列哪一项是指心:A. 罢极之本B. 气之本C. 封藏之本D. 生之本E. 仓廪之本27. “膻中”是指下列中哪一项:A. 肺B. 心C. 心包D. 腹腔E. 脑28. 称“相傅之官”的是: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29. “诸湿肿满”,皆属于: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30.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的是:A. 命门B. 肾C. 心D. 脑E. 膻中31.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心者,血之本B. 肺者,罢极之本C. 肝者,气之本D. 肾者,封藏之本E. 脾者,生之本32. 在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A. 心藏神B. 肝藏魂C. 肺藏魄D. 脾藏意E. 肾藏智33. 全身“水液”运行的通道是:A. 肺B. 脾C. 肾D. 三焦E. 膀胱34. “原气之别使”是指:A. 肾B. 十二经脉C. 奇经八脉D. 三焦E. 血脉35. 胃气一般是指:A. 胃的受纳功能B. 胃的腐熟功能C. 脾的运化功能D. 脾胃功能的合称E. 水谷精微之气36. 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A. 脾B. 大肠C. 小肠D. 三焦E. 胃37. “泌别清浊”是属于:A. 胃的生理功能B. 小肠的生理功能C. 大肠的生理功能D. 膀胱的生理功能E. 肾的生理功能38. “决渎之官”是指A. 肾B. 膀胱C. 肺D. 三焦E. 脾39. “中正之官”是指A. 心B. 肝C. 胆D. 脾胃E. 肾40. 有“化物”功能的是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1. “传导之官”是指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2. “中精之府”是指A. 心包B. 胃C. 胆D. 三焦E. 脾43. “州都之官”是指A. 胃B. 膀胱C. 小肠D. 大肠E. 肾44. “五脏之本”是指:A. 心B. 肝C. 脾D. 胃E. 肾45. 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肾D. 肺与肾E. 肝与脾46. 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肝与心47. 两脏关系表现为阴阳水火既济的是:A. 心与肾B. 肝与肾C. 脾与肾D. 心与肺E. 心与肝48. 与血的生成、运行有关的两脏是:A. 心与肾B. 肺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脾与肾49. 连结肺司呼吸和心主血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A. 元气B. 营气C. 宗气D. 卫气E. 肾气50. 两脏之阴常相互资生的是:A. 心与肝B. 肺与心C. 脾与肾D. 肝与肾E. 肺与肾51. 舌赤糜烂,小便短赤多属:A. 心火亢盛B. 小肠实热C. 肝胆火旺D. 心火下移小肠E. 膀胱湿热52. 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多属:A. 脾胃虚寒B. 脾肾阳虚C. 肝脾不调D. 脾气虚E. 肾阳虚53. 与大肠相表里的脏是: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54. “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A. 同居下焦B. 精血互化C. 同寄相火D. 水能生木E. 同源于水谷精气55.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A. 心与肺B. 肺与脾C. 脾与胃D. 肝与肺E. 肺与肾56. 在脾与胃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A.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B.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C. 脾主升,胃主降D.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E. 脾为胃行其津液第三章气血津液一、单项选择题1. 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A. 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C.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D.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 肺在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A.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B. 呼出体内的浊气C. 参与宗气的生成D. 行脏腑之气E. 参与新陈代谢3. 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 固摄作用E. 气化作用4. 生命的基本特征为:A. 气化运动B. 气机升降C. 气血充盈D. 脏腑功能正常E. 经络功能正常5. 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A. 水谷精微B. 津液C. 精D. 营气E. 元气6. 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为:A. 血虚B. 血瘀C. 血寒D. 血热E. 血脱7. 肝在血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A. 贮藏血液B. 调节血量C. 调畅气机D. 直接生血E. 肝木疏土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A. 胃液B. 肠液C. 涕液D. 泪液E. 血液9. 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为:A. 体液B. 阴液C. 津液D. 津E. 液10.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无直接关系:A. 脾B. 胃C. 心D. 小肠E. 大肠11.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的输布无直接关系:A. 脾B. 肺C. 肝D. 肾E. 心12. 气能生血的含义为:A. 生血的动力B. 生血的原料C. 生血的动力和原料D. 气能生津E. 气能生精13. 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为:A. 心气B. 肺气C. 卫气D. 元气E. 营气14. 理气活血以治血瘀的理论依据为: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可化气15. 气能生津的机理为:A.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B. 气为生津的动力C.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和动力D. 气能化精E. 气能生血第四章经络一. 选择题:1. 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 十二经别B. 十二经筋C. 十二皮部D. 十二经脉E. 十五别络2. 分布于上肢内侧面的经脉,其前、中、后的顺序是:A. 太阴、少阴、厥阴B. 少阴、厥阴、太阴C. 太阴、厥阴、少阴D. 厥阴、少阴、太阴E. 少阴、太阴、厥阴3. 络脾,属胃的经脉是:A. 足少阳B. 手少阳C. 足阳明D. 手阳明E. 足太阴4.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手少阳经上接:A. 足太阴经B. 足厥阴经C. 手厥阴经D. 足少阴经E. 足太阳经5.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经下接:A. 肺经B. 肾经C. 膀胱经D. 小肠经E. 脾经6. 十二经脉中,手足阴经交接于:A. 上肢B. 下肢C. 头面D. 胸中E. 腹部7. 心包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是:A. 上肢内侧前缘B. 上肢外侧前缘C. 上肢内侧中线D. 上肢外侧中线E. 上肢内侧后缘8. 足少阴肾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是:A. 内侧前缘B. 外侧前缘C. 内侧中线D. 外侧中线E. 内侧后缘9. 小肠经的经脉是:A. 手太阳B. 足太阳C. 手阳明D. 足阳明E. 手少阳10. 循行于腰背部正中线的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肾经E. 膀胱经11. 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 督脉B. 任脉C. 肝经D. 冲脉E. 阴维脉12. “一源而三歧”的三条经脉是:A. 督脉、任脉、带脉B. 任脉、冲脉、带脉C. 冲脉、督脉、任脉D. 督脉、冲脉、带脉E. 督脉、任脉、阴维脉13. 具有“主下肢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A. 督脉、任脉B. 冲脉、任脉C. 阴跷脉、阳跷脉D. 阴维脉、阳维脉E. 肝经、肾经14. 十二经脉的别络的分出是从:A. 四肢肘膝以上B. 四肢肘膝以下C. 体腔脏腑深部D. 体腔脏腑浅部E. 头面部第五章病因与发病一. 选择题:1. 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A. 风暑火B. 风寒燥C. 风暑湿D. 风燥暑E. 风燥湿2. 下列属于湿性趋下的是:A. 妇女带下B. 咳嗽C. 小便清长D. 大便秘结E. 汗出恶风3.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A.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B.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C. 易扰乱神明D. 伤津耗气E. 多见滑腻舌苔4. 毒蛇咬伤,伤口表现以麻木为主,无明显红肿热痛,属于:A. 风毒B. 火毒C. 风火毒D. 血循毒E. 混合毒5. 钩虫的形成多由:A. 饮食不洁B. 手足皮肤直接接触了粪土C. 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D. 脾胃虚弱E. 饮食不节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A. 邪气损正B. 正气抗邪C. 邪正俱衰D. 正虚致邪犯E. 正胜邪负7.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正气的范畴:A. 肾中精气的抗邪能力B. 元气的抗病作用C. 卫气的卫外功能D. 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E. 保健抗衰老的药物8. 同一邪气感受于人群中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病,此说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A. 邪气的性质B. 正气的旺衰C. 正胜邪负D. 邪胜正负E. 邪气的轻重9. 某一疠气致病并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在此情形下,下列何项起着主导的作用:A. 正胜邪负B. 正气虚衰C. 正邪两者D. 邪气致病E. 正气旺盛10.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邪气损正的范畴:A. 造成机体形质的损伤B.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C. 改变个体体质特征D. 促使疾病不药而愈E. 导致机体体用失谐第六章病机一、单项选择1. 病机理论,源于:A. 《难经》B. 《诸病源候论》C. 《内经》D. 《血证论》E. 《杂病源流犀烛》2. “病机十九条”奠定了下列哪项病机的理论基础:A. 外感病机与痰饮病机B. 脏腑病机与六气病机C. 气血病机与津液病机D. 六经病机与三焦病机E. 卫气营血病机与内伤七情病机3. 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此时机体的正气,则是:A. 正气未衰,抗邪有力B. 正气已衰,但不严重C. 正气受损,但尚有抗病能力D. 正气不足,无力抗邪E. 正气虚损,兼挟实邪4.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实转为虚D. 虚转为实E. 真实假虚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因虚致实D. 由实转虚E. 真虚假实6. 热结胃肠之真实假虚证,下列见症,何为假象:A. 大便秘结B. 尿黄而少C. 潮热D. 精神萎顿E. 谵语7. 脾虚失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而见水肿,则属于:A. 由实转虚B. 真虚假实C. 虚中夹实D. 实中夹虚E. 真实假虚8. 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阐释的是:A. 《医贯》B. 《景岳全书》C. 《格致余论》D. 《丹溪心法》E. 《内科撮要》9. 疾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指:A. 经络的功能失调B. 脏腑的功能失调C. 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D. 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E. 内生五邪的病理变化10. 邪正盛衰,决定着:A. 病证的寒热B. 病位的表里C. 气血的盛衰D. 病证的虚实E. 脏腑的盛衰11. 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 气血的盛衰变化B. 气机升降的失调与变化C. 阴与阳的盛衰变化D. 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E. 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12.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A.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B. 脏腑功能亢进紊乱C. 气血瘀滞D. 水液贮留E. 痰浊壅盛13. 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邪盛正衰则病进B. 正盛邪衰则病退C. 邪盛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 正虚邪衰则病危E. 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则死亡14.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的病机转变是:A. 由实转虚B. 虚实夹杂C. 真虚假实D. 真实假虚E. 因虚致实1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A.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而见实象B. 脏腑虚极,运化无力,外现实象C. 素体衰弱,外邪侵袭,而见实象D. 脏腑失调,饮食积聚,而见实象E. 内生五邪而外现实象16.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主要是:A. 脏腑气血失调,功能减退而见虚象B. 邪气亢盛,正气衰败而见虚象C.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见虚象D. 邪热炽盛,煎熬津液而见虚象E. 疾病初期,兼见虚证而见虚象17. 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 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 气郁化火D. 瘀热在里E. 痰食积滞,郁而化热18. 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虚阳亢19.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 阳热病邪侵袭而伤阴C. 阴气和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D. 精血津液亏乏,阳不敛阴E. 阳热盛极,格阴于外20. 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B. 脏腑机能减退C. 阴寒伤阳,阴盛阳虚D. 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E. 阴寒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21. 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A. 重阳必阴B. 寒极生热C. 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 阳损及阴E. 阳长阴消22.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证,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阳亡失23.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的理论依据是:A. 气随津液而丢失B. 津气两虚C. 津亏无以载气D. 津液精血不足E. 津亏失养,机能减退24. 《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 气不摄血B. 气机逆乱C. 血随气脱D. 血随气逆E. 血随气结25. 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 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 劳力过度而耗伤D.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 思虑无穷而暗耗26.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内脏下垂B. 腰腹胀满重坠C. 里急后重D. 子宫脱垂E. 久利脱肛27. 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身热以夜间为甚B. 舌质红绛C. 心烦或躁扰发狂D. 衄血或吐血,血色鲜红E. 崩漏色淡28. 血瘀病理状态的形成,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气滞B. 气虚C. 血热D. 津液干涸E. 津液停滞29. 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A. 气滞血瘀B. 气虚血瘀C. 气不摄血D. 气随血脱E. 气血两虚30.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 燥热之邪灼伤B. 五志过极化火耗伤C. 忧愁思虑而暗耗D. 多汗、多尿,吐泻太过E. 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31.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在于哪几脏的气化功能减退:A. 肺脾肝B. 肺脾肾C. 脾肾心D. 心肾肝E. 肝肾脾32. 从一定意义上说,伤津主要是失水,而最易引起伤津的则是:A. 高热煎灼B. 慢性病耗伤C. 吐泻所伤D. 汗出所伤E. 久病体虚,生成不足第七章防治原则一. 选择题:1. 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言之,其标本划分,下列中何项为错:A.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B. 症状为本,病因为标C.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D.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标E. 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2.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思想言之,属于:A. 标急则先治其标B. 本急则先治其本C. 标缓则先治其本D. 本缓则先治其标E. 标本兼治3. “阳病治阴”之“治阴”,系指:A. 温散阴寒B. 发表散寒C. 滋阴制阳D. 扶阳消阴E. 阴阳并补4.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主要适用于下列何项病机变化的病证:A. 阴偏盛B. 阴偏衰C. 阳偏衰D. 阴虚致阳亢E. 阳虚致阴盛5. 气虚证治以补气,一般认为当以何脏腑为其重点:A. 肺与大肠B. 心与小肠C. 脾与胃D. 肝与胆E. 肾与膀胱6. 根据脏性喜恶的理论,对于脾虚湿阻之证,适宜的治法是:A. 甘寒生津B. 降逆和胃C. 清热利湿D. 甘温燥湿E. 滋阴养血7. 下列除何项外,均可属于腑病疗脏的范畴:A. 膀胱虚寒治以温肾扶阳B. 三焦虚寒治以温肾扶阳C. 小肠虚寒治以温补脾阳D. 胃病虚寒治以温补脾阳E. 心火上炎治以通利小肠8. 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A. 热因热用B. 寒因寒用C. 寒者热之D. 用寒远寒E. 用热远热。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三、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阴经阳经循行部位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缘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上肢中线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上肢后缘足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下肢前缘*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下肢中线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下肢后缘*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
在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叉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表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里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食指鼻翼旁足大趾(内侧)││┌→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小指目内眦★足小趾★│││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胸中───────────────────┘│││↓无名指目外眦足大趾(外侧)│││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肺中───────────────────┘│││└六、十二经脉的循行(及病候)│┬(一)手太阴肺经││Ⅰ.循行││《靈樞•經脈》:“肺手太隂之脈,1起于中焦,下絡大腸,2還循胃口,3上膈,4屬肺,5從肺系,横出││腋下,6下循臑内,行少隂、心主之前,7下肘中,8循臂内上骨下亷,9入寸口,10上魚,11循魚際,││12出大指之端;13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内亷,出其端。
中医基础理论易错点归纳第四章经络
1、★【单选】A.皮部 B.孙络 C.浮络 D.别络 E.大络《素问·气穴论》称其具有“溢奇邪”、“通营卫”作用的是:B.孙络2、【单选】十二经脉中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是: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阳、足厥阴B.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D. 足阳明、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E. 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Key: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阳、足厥阴(按:肾→胃→脾→肝)3、【多选】A.手指端 B.胸腹中 C.头面部 D.足趾端十二正经循行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A.手指端、D.足趾端4、【多选】A.肺中 B.手指端 C.胸中 D.足指端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有:A.肺中、C.胸中4、【单选】A.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 B.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C.足阳阴经与足太阴经D.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交接于足小趾端两条经脉是:D.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按:膀胱经、肾经)5、【多选】A.任脉 B.足阳明经 C.冲脉 D.督脉循行于口唇的经脉有:A.任脉、B.足阳明经、C.冲脉、D.督脉6、【多选】哪一组经脉是环绕口唇的A.胆经、胃经、肝经、任脉B.肾经、任脉、胆经、冲脉C.脾经、肝经、任脉、冲脉D.心经、脾经、肝经、胃经E.胃经、肝经、冲脉、任脉Key:E.胃经、肝经、冲脉、任脉(按:循行于口唇:①足厥阴肝经、②足阳明胃经、③任脉、④冲脉、⑤督脉)原文:《素问·骨空论》:“督脉者……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7、【多选】A.肺经 B.肾经 C.脾经 D.胃经十二经脉中与喉咙有联系的经脉有:A.肺经、B.肾经、D.胃经(按:联系喉咙:①手太阴肺经、②足少阴肾经、③足阳明胃经、④任脉、⑤冲脉)原文:《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包括喉咙)★,横出腋下。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习题集(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五章经络一、选择题(一)A1型题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A 《十四经发挥》B 《难经》C 《扁鹊心书》D 《吴医汇讲》E 《内经》2.正经是指()A 督脉B 冲脉C 十二经别D 十二经脉E 任脉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学说B 卫气营血理论C 脏腑学说D 经络学说E 五行学说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A 阴阳五行脏腑B 内外脏腑五行C 手足五行阴阳D 手足阴阳脏腑E 手足五行脏腑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A 手太阴肺经B 足少阳胆经C 足太阴肾经D 足太阴脾经E 手少阴心经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A 肺经,大肠经,胃经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D 心经,膀胱经,肾经E 三焦经,胆经,肝经7.经脉的分支是()A 奇经八脉B 经筋C 皮部D 络脉E 气街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A 阴经B 带脉C 奇经D 阴维脉E 阳经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A 头面B 手足C 胸腹D 上肢E 下肢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A 食指端B 小指端C 鼻翼旁D 目内眦E 目外眦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A 心B 三焦C 肾D 肝E 小肠14.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带脉E 阴维脉15.除下列哪项外,均属十二经表里相合关系()A 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B 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C 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D 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E 手厥阴经与手太阳经16.奇经八脉中,起于季胁,环行腰间一周的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带脉E 阳维脉17.关于奇经八脉的名称,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A 督有统率、总管之意B 任有总任、担任及妊养之意C 跷有轻健矫捷之意D 维有维系、连接之意E 带指妇女白带18.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A 任脉B 肝经C 阴维脉D 脾经E 肾经19.行于背部正中线的经脉是()A 任脉B 督脉C 肾经D 膀胱经E 冲脉20.脾之大络分出部位的穴位是()A 丰隆B 内关C 大包D 公孙E 列缺2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 足太阴脾经B 足阳明胃经 C.足厥阴肝经 D 足少阳胆经 E 足少阴肾经22.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A 直线贯注B 循环贯注C 手足贯注D 左右贯注E 上下贯注2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的是()A 胃、大肠、胆经B 心、脾、胆经 C.小肠、三焦、胃经 D 大肠、小肠、三焦经 E.胆、大肠、三焦经24.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A 带脉B 冲脉C 任脉D 督脉E 阴跷脉25.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A 冲脉、任脉B 冲脉、督脉C 任脉、带脉D 阴维脉、阳维脉E 阴跷脉、阳跷脉26.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 经别B 别络C 奇经D 督脉E 浮络27.头痛的部位在前额者,病变多在()A 少阳经B 阳明经C 太阳经D 厥阴经E 督脉28.在头面部,行于头侧部的经脉是()A 少阳经B 少阴经C 阳明经D 太阳经E 厥阴经29.行于腹面正中线的经脉是()A 手少阴心经B 任脉C 足阳明胃经D 足太阴脾经E 督脉30.以下经脉入于上齿中者为()A 手太阳小肠经B 手阳明大肠经C 足阳明胃经D 手少阳三焦经E 足少阳胆经(二)B1型题A 足厥阴肝经B 足太阴脾经C 足少阴肾经D 足少阳胆经E 手少阴心经1.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的经脉是()2.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的经脉是()A 足少阴肾经B 足厥阴肝经C 手太阳小肠经D 督脉E 足阳明胃经3.出于额,上达巅顶的经脉是()4.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的经脉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阴跷脉E 阴维脉5.称为“血海”的经脉是()6.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 能约束纵行诸脉B 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C 抗御外邪、感应和传递相关信息D 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E 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7.经筋的主要功能是()8.皮部的主要功能是()A 足太阳经B 足少阳经C 足阳明经D 手太阳经E 手少阳经9.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10.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三)X型题1.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哪些医疗实践的关系最密切()A 熨法B 针灸C 气功D 推拿E 敷药2.经络能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主要表现在()A 内脏之间的联系B 内脏与五体之间的联系C 经脉之间的联系D 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E 气血与津液之间的联系3.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A 足厥阴经B 足太阴经C 足少阴经D 足太阳经E 足阳明经4.环绕口唇后到两目眶下的经脉是()A 督脉B 任脉C 冲脉D 带脉E 阴维脉5.循行于人体背部的经脉是()A 肾经B 膀胱经C 任脉D 督脉E 胃经6.下列有别络分出的经脉有()A 任脉B 督脉C 胃经D 冲脉E 脾经7.络脉主要包括有()A 十五别络B 十二经筋C 孙络D 十二皮部E 浮络8.以经络学说指导临床诊疗,主要用于()A 局部用药B 药物归经C 按摩D 针灸E 推拿9.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概括起来为()A 离B 散C 入D 出E 合10.在目内眦(睛明穴)相交会的经脉有()A 手太阳小肠经B 足太阳膀胱经C 足阳明胃经D 阴跷脉E 阳跷脉二、词语解释1.经络2.经络学说3. 经别4.经筋5.皮部6.循经取穴7.引经药8.奇经9.六合10.诸阳之会11.十二皮部12.足三阳经13.任主胞胎14.十五别络15.一源三歧三、填空题1.()能总督一身之阳气,称为阳脉之海。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络
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 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
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 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 柱内。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 绕身一周,并在带脉 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 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 注:督、任、冲三脉 “一源三歧 ”
经 手足少阳经行于侧头部
足厥阴肝经上行巅顶
躯干部:
部位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胸部
足少阴肾经 (距正中线2寸)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距
(距正中线4寸) 正中线6寸)
足太阴脾、足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厥肝从少腹斜
腹部
(距正中线0.5寸) (距正中线2寸) 向上至两肋经
(距正中线4寸)来自背部 体侧部足太阳膀胱经 (距背中线2寸)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
行分布、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气血相关的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经——路径,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 络——网络,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 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是联系全身各部、运行气血、调节机体 活动的通路。
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 会阴,经阴阜(耻骨 联合上方肌肉隆起的 地方),沿腹部和胸 部正中线上行,至咽 喉,上行至下颌部, 环绕口唇(内侧), 沿面颊,分行至目眶 下。
分支:由胞中别出, 与冲脉相并,行于脊 柱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 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 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 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 唇,到目眶下。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藏象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与发病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 选择题: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A. 先秦、秦、汉B. 两晋、隋、唐C. 宋、金、元D. 明清E. 近代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张从正D. 朱震亨E. 李杲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A. 张元素B. 刘河间C. 张子和D. 朱震亨E. 李杲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A. 张从正B. 陈无择C. 张仲景D. 巢元方E. 孙思邈二. 多项选择题: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针灸甲乙经》E. 《千金要方》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吴又可D. 朱震亨E. 李杲第一章阴阳五行一、选择题: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 上午B. 上半夜C. 中午D. 下午E. 下半夜2. “阴病治阳”适用于: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则阳病D. 阳虚则阴盛E. 阴盛则寒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交感相错C.阴阳互根互用D. 阴阳相互消长E. 阴阳相互转化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A. 母B. 子C. 所胜D. 所不胜E. 所克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A. 肺玻郯肾B. 肝玻郯肾C. 心玻郯肾D. 脾玻郯肾E. 肝玻郯脾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A. 肝B. 肾C. 心D. 脾E. 胃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A. 木B. 土C. 金D. 水E. 火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A. 肝实泻肾B. 肺实泻脾C. 肝实泻肺D. 肝实泻心E. 心实泻肝第二章藏象一、单项选择题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A. 膀胱B. 三焦C. 胆D. 脑E. 女子胞2. 气血生化之源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A. 心B. 肝C.脾D. 肾E. 肺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6. 肾在液为:A. 泪B. 涎C. 汗D. 唾E. 涕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A. 化生血液B. 推动血行C. 固摄血液D. 贮藏血液E. 调节血量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9. 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A. 主气B. 纳气C. 生气D. 调气E. 养气10. 肺的生理特征是:A. 喜和降B. 喜清肃C. 喜燥恶湿D. 喜润恶燥E. 喜条达11. 肾其华在:A. 面B. 唇C. 毛D. 发E. 爪12. 称为“后天之本”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3. 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A. 主运化B. 主升清C. 主统血D. 主四肢E. 主肌肉14.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生理作用中最根本的是:A. 调节情志B. 调节脾胃升降C. 调畅气机D. 调节胆汁分泌E. 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15.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A. 肺主气B. 肺主皮毛C. 肺司呼吸D. 肺主治节E. 肺主宣降16. 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7. 称为“娇脏”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8. “主升清”的脏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9.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学基础是:A. 气能生血B. 人以水谷为本C. 脾主升清D.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E. 脾为后天之本20. 下列最能概括肝的生理特点的是:A. 喜条达恶抑郁B. 主动、主升C. 体阴而用阳D. 为藏血之库E. 为罢极之本21. 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A. 心阳B. 肝阳C. 脾阳D. 肾阳E. 肺阳22. 大怒主要影响机体的:A. 呼吸功能B. 疏泄功能C. 藏精功能D. 气化功能E. 运化功能23. 情志抑郁与下列哪个生理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A. 心神不足B. 髓海空虚C. 肝失疏泄D. 肝火上炎E. 肺气虚损24.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五液”:A. 尿B. 涎C. 涕D. 泪E. 唾25. 《内经》所说的命门是指:A. 右肾B. 两肾C. 肾间动气D. 目E. 两肾之间26. 下列哪一项是指心:A. 罢极之本B. 气之本C. 封藏之本D. 生之本E. 仓廪之本27. “膻中”是指下列中哪一项:A. 肺B. 心C. 心包D. 腹腔E. 脑28. 称“相傅之官”的是: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29. “诸湿肿满”,皆属于: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30.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的是:A. 命门B. 肾C. 心D. 脑E. 膻中31.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心者,血之本B. 肺者,罢极之本C. 肝者,气之本D. 肾者,封藏之本E. 脾者,生之本32. 在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A. 心藏神B. 肝藏魂C. 肺藏魄D. 脾藏意E. 肾藏智33. 全身“水液”运行的通道是:A. 肺B. 脾C. 肾D. 三焦E. 膀胱34. “原气之别使”是指:A. 肾B. 十二经脉C. 奇经八脉D. 三焦E. 血脉35. 胃气一般是指:A. 胃的受纳功能B. 胃的腐熟功能C. 脾的运化功能D. 脾胃功能的合称E. 水谷精微之气36. 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A. 脾B. 大肠C. 小肠D. 三焦E. 胃37. “泌别清浊”是属于:A. 胃的生理功能B. 小肠的生理功能C. 大肠的生理功能D. 膀胱的生理功能E. 肾的生理功能38. “决渎之官”是指A. 肾B. 膀胱C. 肺D. 三焦E. 脾39. “中正之官”是指A. 心B. 肝C. 胆D. 脾胃E. 肾40. 有“化物”功能的是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1. “传导之官”是指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2. “中精之府”是指A. 心包B. 胃C. 胆D. 三焦E. 脾43. “州都之官”是指A. 胃B. 膀胱C. 小肠D. 大肠E. 肾44. “五脏之本”是指:A. 心B. 肝C. 脾D. 胃E. 肾45. 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肾D. 肺与肾E. 肝与脾46. 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肝与心47. 两脏关系表现为阴阳水火既济的是:A. 心与肾B. 肝与肾C. 脾与肾D. 心与肺E. 心与肝48. 与血的生成、运行有关的两脏是:A. 心与肾B. 肺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脾与肾49. 连结肺司呼吸和心主血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A. 元气B. 营气C. 宗气D. 卫气E. 肾气50. 两脏之阴常相互资生的是:A. 心与肝B. 肺与心C. 脾与肾D. 肝与肾E. 肺与肾51. 舌赤糜烂,小便短赤多属:A. 心火亢盛B. 小肠实热C. 肝胆火旺D. 心火下移小肠E. 膀胱湿热52. 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多属:A. 脾胃虚寒B. 脾肾阳虚C. 肝脾不调D. 脾气虚E. 肾阳虚53. 与大肠相表里的脏是: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54. “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A. 同居下焦B. 精血互化C. 同寄相火D. 水能生木E. 同源于水谷精气55.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A. 心与肺B. 肺与脾C. 脾与胃D. 肝与肺E. 肺与肾56. 在脾与胃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A.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B.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C. 脾主升,胃主降D.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E. 脾为胃行其津液第三章气血津液一、单项选择题1. 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A. 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C.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D.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 肺在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A.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B. 呼出体内的浊气C. 参与宗气的生成D. 行脏腑之气E. 参与新陈代谢3. 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 固摄作用E. 气化作用4. 生命的基本特征为:A. 气化运动B. 气机升降C. 气血充盈D. 脏腑功能正常E. 经络功能正常5. 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A. 水谷精微B. 津液C. 精D. 营气E. 元气6. 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为:A. 血虚B. 血瘀C. 血寒D. 血热E. 血脱7. 肝在血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A. 贮藏血液B. 调节血量C. 调畅气机D. 直接生血E. 肝木疏土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A. 胃液B. 肠液C. 涕液D. 泪液E. 血液9. 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为:A. 体液B. 阴液C. 津液D. 津E. 液10.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无直接关系:A. 脾B. 胃C. 心D. 小肠E. 大肠11.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的输布无直接关系:A. 脾B. 肺C. 肝D. 肾E. 心12. 气能生血的含义为:A. 生血的动力B. 生血的原料C. 生血的动力和原料D. 气能生津E. 气能生精13. 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为:A. 心气B. 肺气C. 卫气D. 元气E. 营气14. 理气活血以治血瘀的理论依据为: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可化气15. 气能生津的机理为:A.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B. 气为生津的动力C.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和动力D. 气能化精E. 气能生血第四章经络一. 选择题:1. 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 十二经别B. 十二经筋C. 十二皮部D. 十二经脉E. 十五别络2. 分布于上肢内侧面的经脉,其前、中、后的顺序是:A. 太阴、少阴、厥阴B. 少阴、厥阴、太阴C. 太阴、厥阴、少阴D. 厥阴、少阴、太阴E. 少阴、太阴、厥阴3. 络脾,属胃的经脉是:A. 足少阳B. 手少阳C. 足阳明D. 手阳明E. 足太阴4.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手少阳经上接:A. 足太阴经B. 足厥阴经C. 手厥阴经D. 足少阴经E. 足太阳经5.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经下接:A. 肺经B. 肾经C. 膀胱经D. 小肠经E. 脾经6. 十二经脉中,手足阴经交接于:A. 上肢B. 下肢C. 头面D. 胸中E. 腹部7. 心包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是:A. 上肢内侧前缘B. 上肢外侧前缘C. 上肢内侧中线D. 上肢外侧中线E. 上肢内侧后缘8. 足少阴肾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是:A. 内侧前缘B. 外侧前缘C. 内侧中线D. 外侧中线E. 内侧后缘9. 小肠经的经脉是:A. 手太阳B. 足太阳C. 手阳明D. 足阳明E. 手少阳10. 循行于腰背部正中线的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肾经E. 膀胱经11. 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 督脉B. 任脉C. 肝经D. 冲脉E. 阴维脉12. “一源而三歧”的三条经脉是:A. 督脉、任脉、带脉B. 任脉、冲脉、带脉C. 冲脉、督脉、任脉D. 督脉、冲脉、带脉E. 督脉、任脉、阴维脉13. 具有“主下肢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A. 督脉、任脉B. 冲脉、任脉C. 阴跷脉、阳跷脉D. 阴维脉、阳维脉E. 肝经、肾经14. 十二经脉的别络的分出是从:A. 四肢肘膝以上B. 四肢肘膝以下C. 体腔脏腑深部D. 体腔脏腑浅部E. 头面部第五章病因与发病一. 选择题:1. 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A. 风暑火B. 风寒燥C. 风暑湿D. 风燥暑E. 风燥湿2. 下列属于湿性趋下的是:A. 妇女带下B. 咳嗽C. 小便清长D. 大便秘结E. 汗出恶风3.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A.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B.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C. 易扰乱神明D. 伤津耗气E. 多见滑腻舌苔4. 毒蛇咬伤,伤口表现以麻木为主,无明显红肿热痛,属于:A. 风毒B. 火毒C. 风火毒D. 血循毒E. 混合毒5. 钩虫的形成多由:A. 饮食不洁B. 手足皮肤直接接触了粪土C. 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D. 脾胃虚弱E. 饮食不节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A. 邪气损正B. 正气抗邪C. 邪正俱衰D. 正虚致邪犯E. 正胜邪负7.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正气的范畴:A. 肾中精气的抗邪能力B. 元气的抗病作用C. 卫气的卫外功能D. 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E. 保健抗衰老的药物8. 同一邪气感受于人群中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病,此说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A. 邪气的性质B. 正气的旺衰C. 正胜邪负D. 邪胜正负E. 邪气的轻重9. 某一疠气致病并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在此情形下,下列何项起着主导的作用:A. 正胜邪负B. 正气虚衰C. 正邪两者D. 邪气致病E. 正气旺盛10.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邪气损正的范畴:A. 造成机体形质的损伤B.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C. 改变个体体质特征D. 促使疾病不药而愈E. 导致机体体用失谐第六章病机一、单项选择1. 病机理论,源于:A. 《难经》B. 《诸病源候论》C. 《内经》D. 《血证论》E. 《杂病源流犀烛》2. “病机十九条”奠定了下列哪项病机的理论基础:A. 外感病机与痰饮病机B. 脏腑病机与六气病机C. 气血病机与津液病机D. 六经病机与三焦病机E. 卫气营血病机与内伤七情病机3. 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此时机体的正气,则是:A. 正气未衰,抗邪有力B. 正气已衰,但不严重C. 正气受损,但尚有抗病能力D. 正气不足,无力抗邪E. 正气虚损,兼挟实邪4.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实转为虚D. 虚转为实E. 真实假虚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因虚致实D. 由实转虚E. 真虚假实6. 热结胃肠之真实假虚证,下列见症,何为假象:A. 大便秘结B. 尿黄而少C. 潮热D. 精神萎顿E. 谵语7. 脾虚失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而见水肿,则属于:A. 由实转虚B. 真虚假实C. 虚中夹实D. 实中夹虚E. 真实假虚8. 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阐释的是:A. 《医贯》B. 《景岳全书》C. 《格致余论》D. 《丹溪心法》E. 《内科撮要》9. 疾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指:A. 经络的功能失调B. 脏腑的功能失调C. 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D. 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E. 内生五邪的病理变化10. 邪正盛衰,决定着:A. 病证的寒热B. 病位的表里C. 气血的盛衰D. 病证的虚实E. 脏腑的盛衰11. 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 气血的盛衰变化B. 气机升降的失调与变化C. 阴与阳的盛衰变化D. 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E. 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12.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A.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B. 脏腑功能亢进紊乱C. 气血瘀滞D. 水液贮留E. 痰浊壅盛13. 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邪盛正衰则病进B. 正盛邪衰则病退C. 邪盛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 正虚邪衰则病危E. 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则死亡14.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的病机转变是:A. 由实转虚B. 虚实夹杂C. 真虚假实D. 真实假虚E. 因虚致实1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A.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而见实象B. 脏腑虚极,运化无力,外现实象C. 素体衰弱,外邪侵袭,而见实象D. 脏腑失调,饮食积聚,而见实象E. 内生五邪而外现实象16.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主要是:.A. 脏腑气血失调,功能减退而见虚象B. 邪气亢盛,正气衰败而见虚象C.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见虚象D. 邪热炽盛,煎熬津液而见虚象E. 疾病初期,兼见虚证而见虚象17. 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 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 气郁化火D. 瘀热在里E. 痰食积滞,郁而化热18. 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虚阳亢19.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 阳热病邪侵袭而伤阴C. 阴气和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D. 精血津液亏乏,阳不敛阴E. 阳热盛极,格阴于外20. 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B. 脏腑机能减退C. 阴寒伤阳,阴盛阳虚D. 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E. 阴寒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21. 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A. 重阳必阴B. 寒极生热C. 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 阳损及阴E. 阳长阴消22.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证,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阳亡失23.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的理论依据是:A. 气随津液而丢失B. 津气两虚C. 津亏无以载气D. 津液精血不足E. 津亏失养,机能减退24. 《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 气不摄血B. 气机逆乱C. 血随气脱D. 血随气逆E. 血随气结25. 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 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 劳力过度而耗伤D.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 思虑无穷而暗耗26.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内脏下垂B. 腰腹胀满重坠C. 里急后重D. 子宫脱垂E. 久利脱肛27. 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身热以夜间为甚B. 舌质红绛C. 心烦或躁扰发狂D. 衄血或吐血,血色鲜红E. 崩漏色淡28. 血瘀病理状态的形成,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气滞B. 气虚C. 血热D. 津液干涸E. 津液停滞29. 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A. 气滞血瘀B. 气虚血瘀C. 气不摄血D. 气随血脱E. 气血两虚30.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 燥热之邪灼伤B. 五志过极化火耗伤C. 忧愁思虑而暗耗D. 多汗、多尿,吐泻太过E. 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31.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在于哪几脏的气化功能减退:A. 肺脾肝B. 肺脾肾C. 脾肾心D. 心肾肝E. 肝肾脾32. 从一定意义上说,伤津主要是失水,而最易引起伤津的则是:A. 高热煎灼B. 慢性病耗伤C. 吐泻所伤D. 汗出所伤E. 久病体虚,生成不足第七章防治原则一. 选择题:1. 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言之,其标本划分,下列中何项为错:A.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B. 症状为本,病因为标C.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D.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标E. 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2.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思想言之,属于:A. 标急则先治其标B. 本急则先治其本C. 标缓则先治其本D. 本缓则先治其标E. 标本兼治3. “阳病治阴”之“治阴”,系指:A. 温散阴寒B. 发表散寒C. 滋阴制阳D. 扶阳消阴E. 阴阳并补4.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主要适用于下列何项病机变化的病证:A. 阴偏盛B. 阴偏衰C. 阳偏衰D. 阴虚致阳亢E. 阳虚致阴盛5. 气虚证治以补气,一般认为当以何脏腑为其重点:A. 肺与大肠B. 心与小肠C. 脾与胃D. 肝与胆E. 肾与膀胱6. 根据脏性喜恶的理论,对于脾虚湿阻之证,适宜的治法是:A. 甘寒生津B. 降逆和胃C. 清热利湿D. 甘温燥湿E. 滋阴养血7. 下列除何项外,均可属于腑病疗脏的范畴:A. 膀胱虚寒治以温肾扶阳B. 三焦虚寒治以温肾扶阳C. 小肠虚寒治以温补脾阳D. 胃病虚寒治以温补脾阳E. 心火上炎治以通利小肠.8. 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A. 热因热用B. 寒因寒用C. 寒者热之D. 用寒远寒E. 用热远热。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四章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四章经络第四章经络【⽬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2.掌握⼗⼆经脉的名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关系、流注次序和⼤体循⾏路线;3.掌握奇经⼋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和基本功能;4.掌握经络的⽣理功能;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路线和基本功能;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
第⼀节经络学说概述【知识点表解】⼀、经络的基本概念运⾏全⾝⽓⾎联络形体官窍的通道。
经络的基沟通上下内外本概念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纵⾏于固定的路径,多循⾏于深部。
络脉:络,⽹络。
络脉是分⽀,纵横交错,⽹络全⾝,深浅部皆有。
⼆、经络学说的形成《内经》奠定了经络学说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难经》⾸创“奇经⼋脉”⼀词。
晋·皇甫谧·《针灸甲⼄经》——第⼀部针灸学专著。
经络学说宋·王惟⼀·铸造经络⽳位模型“铜⼈”两具,著《铜⼈腧⽳针灸图经》。
的形成元·滑寿·《⼗四经发挥》——⾸次提出“⼗四经”名称。
明·李时珍·《奇经⼋脉考》——探讨经络学说起源。
明·杨继洲·《针灸⼤成》——对经络、⽳位针刺⼿法与适应症论述有创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等——对经络线路及⽳位正确标⽰起⼀定作⽤。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三阴经⼿⾜三阳经有统率、联络、调节⼗⼆经脉经脉与络脉的作⽤。
经络系统内外连属第⼆节⼗⼆经脉【知识点表解】⼀、⼗⼆经脉的名称太阴经阴:分布四肢内侧⾯的经脉少阴经厥阴经阳明经阳:分布四肢外侧⾯的经脉太阳经命名原则少阳经脏为阴,每⼀条阴经分别⾪属于⼀脏。
腑为阳,每⼀条阳经分别⾪属于⼀腑。
⼿:⾏于上肢,起于或⽌于⼿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
⾜:⾏于下肢,起于或⽌于⾜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
太阴肺经⼿厥阴⼼包经⾏于上肢少阴⼼经前缘太阴脾经 * 内侧中线属脏。
第四章 经络--本科《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经络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贯穿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各个方面,与藏象、精气血津液等理论相互辅翼,深刻地阐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对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都起到极其有效的指导作用。
历代医家高度重视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早在《内经》中就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及“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灵枢·经别》)的记载,后人更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宋-窦材《扁鹊心书》)之说。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均指出经络是一种运行气血,沟通联系脏腑肢节及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
经脉的“经”,有路径、途径之意。
正如《释名》中说:“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
”《医学入门》谓:“脉之直者为经。
”可见,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即主要通路。
络脉的“络”,有联络、网络之意。
正如《说文》所解释的“络,絮也。
”言其细密繁多。
《灵枢·脉度》说:“支而横者为络。
”可见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错综联络,遍布全身。
对于经脉和络脉的区别,《灵枢·经脉》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之论,《灵枢·脉度》又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之说。
中医基础理论各章节试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应试指南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脏象(形体官窍)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填空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和。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包括、。
3.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著作是,确立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4.《黄帝内经》包括和两部分。
5.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至时期。
6.清代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是所著的。
7.《伤寒杂病论》即现存的和。
8.朱震亨是派代表医家,他提出了“”的理论。
9.认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后世称之为派。
10.温病学派创立了以和为核心的温病病机传变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
11.证,又称证候,它包括了疾病的原因、部位、和。
12.《黄帝内经》记载了食管与肠的比例是,在血液循行方面,提出的观点。
答案1.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3.《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4.《素问》《灵枢》 5. 先秦(战国)秦汉6.王清任《医林改错》 7. 《伤寒论》《金匮要略》8.养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9. 刘完素(河间)主火(寒凉)10.卫气营血三焦 11. 性质邪正关系(病势)12.1:35 心主身之血脉二、选择题(一)A型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以下各章同)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年代是:A.先秦时期B.先秦至秦汉时期C.远古时代D.金元时期E.隋唐时期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是:A.《中藏经》B.《景岳全书》C.《医部全录》D.《黄帝内经》E.《五十二病方》3.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说的著名医家是:A.刘完素B.朱丹溪C.张从正D.薛生白E.叶天士4.《温热病篇》的作者是:A.吴又可B.叶天士C.吴鞠通D.薛生白E.王孟英5.不属于金元四大家的医家是:A.张子和B.李东垣C.朱丹溪D.吴又可E.刘河间6.在病因理论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张仲景B.陶弘景C.巢元方D.孙思邈E.陈无择7.下列哪一种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A.同病异治B.异病同治C.审因论治D.辨证论治E.标本同治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证”所包含的基本内容:A.病情轻重B.发病原因C.邪正关系D.病变部位E.病变性质(二)D型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二个相互关联的答案,以下各章同)1.共同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的两部医学著作是: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脉经》 D.《难经》 E.《金匮要略》 2.下列哪两项说明了辨证论治比辨病论治更为重要: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对症施治 D.审因论治 E.标本同治答案(一)A型题1.B 2.D 3.A 4.B 5.D 6.E 7.D 8.A(二)D型题1.BE 2.AB。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4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4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四)第四章【典型试题】⼀、选择题(⼀)A型题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A.奇经⼋脉 B.⼗⼆经别 C.⼗五别络D.⼗⼆经筋 E.⼗⼆经脉2.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为:A.经别 B.经筋 C.正经 D.奇经 E.别络3.⼤多循⾏于⼈体深部,且有⼀定循⾏径路的是:A.络脉 B.孙络 C.浮络 D.别络 E.经脉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的是:A.经别 B.经筋 C.⽪部 D.经脉 E.别络5.能调节⼗⼆经脉⽓⾎,主要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的是:A.⽪部 B.别络 C.正经 D.奇经 E经别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的是:A.浮络 B.孙络 C.别络 D.经筋 E.奇经7.有⼀定的起⽌、循⾏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A.⼗五别络 B.浮络 C.孙络 D.正经E.奇经8.分别起⾃四肢,循⾏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A.阴跷脉 B.阳跷脉 C.⾜三阴经 D.经别 E.浮络9.⼗⼆经脉之⽓“结、聚、散、络”于筋⾁、关节的体系是:A.⼗五别络 B.⼗⼆经别 C.⼗⼆经筋D.⼗⼆⽪部 E.奇经⼋脉10.⼗⼆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A.浮络 B.孙络 C.经筋 D.别络 E.⽪部11.内踝上⼋⼨处以下,循⾏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A.⾜少阴肾经 B.⾜太阴脾经 C.⾜厥阴肝经 D.⾜阳明胃经 E.⾜少阳胆经12.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向⼿指末端的是:A.⼼肝肾经 B.胆胃三焦经 C.⼼肺⼼包经 D.⼼胆⼩肠经 E.肺脾胆经1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趾⾛向腹腔、胸腔的是:A.肝胆肾经 B.肝脾胃经 C.肾膀胱胃经 D.脾胃肾经 E.脾肝肾经14.在头⾯部,分布于⾯部、额部的经脉是: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E.少阴经15.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A.⾜少阳胆经 B.⼿少阳三焦经 C.⼿太阴肺经 D.⾜厥阴肝经 E.⼿少阴⼼经16.“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A.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B.同名的⼿⾜三阳经均在头⾯部交接C.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于脑D.与阴经相表⾥的阳经输送⽓⾎于脑E.头为五脏六腑精⽓汇聚之所17.⼗⼆经脉⽓⾎流注形式为:A.直线贯注 B.⼿⾜贯注 C.上下贯注D.循环贯注 E.左右贯注18.下列经脉中,不与脏腑连属的是:A.太阳经 B.厥阴经 C.冲脉 D.任脉E.带脉19.具有约束纵⾏诸经作⽤的经脉是: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E.阳维脉20.下列经脉中,具有表⾥关系的是:A.冲脉与任脉 B.⾜阳明与⾜少阴 C.阴维脉与阳维脉 D.阴跷脉与阳跷脉 E.⼿太阳与⼿少阴21.在⼗⼆经⽓⾎循环流注中,与⾜厥阴肝经终端相接的是:A.⾜少阳胆经 B.⼿厥阴⼼包经 C.⼿少阳三焦经 D.⼿太阴肺经 E.⾜少阴肾经22.⼗⼆经脉在腹⾯的分布,由内向外的顺序为:A.⾜阳明经、⾜少阴经、⾜太阴经、⾜厥阴经 B.⾜阳明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C.⾜少阴经、⾜阳明经、⾜太阴经、⾜厥阴经 D.⾜少阴经、⾜阳明经、⾜厥阴经、⾜太阴经E.⾜厥阴经、⾜阳明经、⾜少阴经、⾜太阴经23.与⼿太阴肺经的起点相接的是:A.⼿阳明⼤肠经 B.⼿少阴⼼经 C.⼿太阳⼩肠经 D.⾜厥阴肝经 E.⾜阳明胃经24.⼗⼆经脉中,多⽓多⾎的经脉是:A.⼿⾜阳明经 B.⼿⾜太阴经 C.⼿⾜太阳经 D.⼿⾜少阴经 E.⼿⾜少阳经25.⼗⼆经脉中,哪条经脉在体表循⾏最长,经过部位最多:A.⾜阳明胃经 B.⾜太阳膀胱经 C.⾜厥阴肝经 D.⾜少阳胆经 E.⾜少阴肾经26.下列哪组经脉环绕⼝唇:A.⼼经、脾经、肝经、胃经 B.胃经、肝经、冲脉、任脉 C.肾经、任脉、胆经、冲脉D.脾经、肝经、冲脉、任脉 E.肝经、胆经、胃经、冲脉27.以下经脉⼊于上齿中者为:A.⾜少阴肾经 B.⼿阳明⼤肠经 C.⾜阳明胃经 D.⾜少阳胆经 E.⾜太阴脾经28.⼿三阳经与⾜三阳经均会于:A.印堂⽳ B.神庭⽳ C.⼤椎⽳ D.百会⽳ E.关元⽳29.具有加强⾜三阴、⾜三阳经脉与⼼脏联系作⽤的是:A.别络 B.经别 C.奇经 D.经筋 E.⼿少阴⼼经30.下列⼗⼆经脉⽓⾎流注次序中哪个环节是错误是:A.⼿太阴→⼿阳明→⾜阳明→ B.⾜阳明→⾜少阳→⾜厥阴→ C.⼿厥阴→⼿少阳→⾜少阳→D.⾜少阳→⾜厥阴→⼿太阴→ E.⾜太阴→⼿少阴→⼿太阳→31.⼗⼆经脉⽓⾎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经别 B.别络 C.奇经 D.督脉 E.浮络32.与⽉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A.孙络 B.浮络 C.别络 D.正经 E.奇经1.⾏于浅表⽽常浮现的是:2.主要加强相为表⾥两经间在体表联系作⽤的是:3.在⼈体上肢⽆分布的是:A.⾜阳明胃经 B.⾜少阴肾经 C.⾜太阴脾经 D.冲脉与任脉 E.⾜少阳胆经4.连⾆本、散⾆下的经脉是:5.到⾆根两旁的经脉是:6.环绕⼝唇后到⽬眶下的经脉是:A.⾜厥阴肝经 B.⼿太阴肺经 C.⼿少阳三焦经 D.⼿太阳⼩肠经 E.阳跷脉7.循喉咙、⼊颃颡的是:8.环绕⼝唇的是:9.上连⽬系的是:A.⼿阳明⼤肠经 B.⼿少阳三焦经 C.⾜少阳胆经 D.⾜太阳膀胱经 E.⾜少阴肾经10.起于睛明⽳,其⽀者从头顶到⽿上⾓部的是:11.起于关冲⽳,其⽀者从⽿后分出,进⼊⽿中,出⾛⽿前者为:12.起于⽬外眦,其⽀者从⽿后进⼊⽿中,出⾛于⽿前者为:A.督脉 B.⾜厥阴肝经 C.⾜少阴肾经D.⾜太阳膀胱经 E.⼿太阳⼩肠经13.其脉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的是:14.出于额上达巅顶的是:15.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的是:A.⾜少阴肾经 B.⾜太阳膀胱经 C.任脉 D.督脉 E.冲脉16.沿脊柱两旁循⾏的是:17.沿脊柱⾥⾯上⾏的是:18.其分⽀从胞中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于脊柱内的是: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阴跷脉E.阴维脉19.称为“⾎海”的经脉是:20.称为“⼗⼆经脉之海”的是:21.称为“阴脉之海”的是:A.督脉 B.任脉 C.阳跷脉 D.冲脉E.带脉22.与⼥⼦⽉经关系最密切的是:23.与妇⼥妊娠关系最密切的是:24.能调节全⾝阳经⽓⾎的是:(三)D型题1.⾜阳明经所络属的脏腑为:A.膀胱 B.三焦 C.脾 D.肾 E.胃2.⼗⼆经别的含义应是:A.从⼗⼆经脉别⾏分出的正经B.⼗⼆经脉之⽓结、聚、散、络于筋⾁的体系C.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D.主要加强相为表⾥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联系的作⽤E.主要加强⼗⼆经脉中相为表⾥的两经之间在深部联系的作⽤3.⼗⼆经筋的含义是:A.⼗⼆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B.有加强相为表⾥的两经之间在体表联系的作⽤C.⼗⼆经脉之⽓结、聚、络于筋⾁、关节的体系 D.为⼗⼆经脉较⼤的分⽀E.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4.⼿太阳经脉所络属的脏腑是:A.三焦 B.胆 C.⼼ D.肺 E.⼩肠5.⼿太阴经的起⽌点分别是:A.⽬外眦 B.⼿⼩指端 C.⼿⼤指端 D.中焦 E.⾷指端6.⾜太阳膀胱经的起⽌点分别是:A.⽬外眦 B.⿐翼旁 C.⾜⼤趾 D.⽬内眦 E.⾜⼩趾端7.以下具有表⾥关系的经脉是:A.⼿太阳⼩肠经 B.⼿厥阴⼼包经 C.⼿少阴⼼经 D.⼿阳明⼤肠经 E.⾜太阴脾经8.在⼩指端处相交接的经脉是:A.⼿太阴肺经 B.⼿阳明⼤肠经 C.⼿太阳⼩肠经 D.⼿少阴⼼经 E.⼿少阳三焦经9.⾜少阳经的起⽌点分别是:A.⽬内眦 B.⽬外眦 C.⾜⼩趾 D.⾜⼤趾 E.⾜⼩趾端10.⼿少阳经的起⽌点分别是:A.⼩指端 B.⽬内眦 C.⾷指端 D.⽆名指端 E.⽬外眦11.在⾜⼤趾⽖甲后丛⽑处交接的经脉是:A.⾜厥阴经 B.⾜太阴经 C.⾜少阳经D.⾜少阴经 E.⾜阳明经12.交接于胸中的经脉是:A.⾜厥阴肝经 B.⾜少阳胆经 C.⼿少阴⼼经 D.⾜少阴肾经 E.⼿厥阴⼼包经13.交接于⼼中的经脉是:A.⾜阳明胃经 B.⾜太阴脾经 C.⼿少阴⼼经 D.⼿太阳⼩肠经 E.⼿阳明⼤肠经14.交接于肺中的经脉是:A.⾜少阳胆经 B.⾜少阴肾经 C.⾜厥阴肝经 D.⼿太阴肺经 E.⼿阳明⼤肠经15.⾜三阴经从⾜趾上⾏于何处交于⼿三阴经:A.头⾯部 B.上肢内侧 C.胁肋 D.腹腔 E.胸腔16.称“头为诸阳之会”的主要依据是:A.督脉⾏于头顶 B.清阳出上窍 C.⼿三阳经⽌于头部 D.⾜三阳经起于头部 E.阳经不⾏于头部17.其脉循⾏左右成对,起于内外踝下,会合于⽬内眦的是:A.阴维脉 B.阳维脉 C.⾜厥阴经 D.阳跷脉 E.阴跷脉18.下列属⾜厥阴经循⾏的部位有:A.双腿内侧前缘 B.⼩腹 C.脊柱两侧D.⿐咽部 E.⾜⼤趾端(四)X型题1.下列属于经脉的是:A.⼗⼆经别 B.⼗⼆经筋 C.⼗⼆⽪部D.⼗⼆经脉 E.奇经⼋脉2.分布于躯⼲部侧⾯的经络有:A.肺经 B.脾之⼤络 C.胃经 D.肾经E.胆经3.经络学说的产⽣与哪些医疗实践关系最密切:A.熨法 B.针灸 C.⽓功 D.推拿 E.敷药4.奇经⼋脉的作⽤是:A.进⼀步密切⼗⼆经脉之间的联系 B.加强五脏六腑间的联系 C.与肝、肾、脑、髓关系密切D.调节⼗⼆经脉⽓⾎ E.统帅全⾝络脉5.属于⾜厥阴经循⾏的部位有:A.阴器 B.少腹 C.两胁 D.两乳 E.巅顶6.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冲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 E.督脉7.“奇经”异于“正经”之处是:A.不是⽓⾎运⾏的主要通道 B.分布没有正经规则 C.与脏腑不直接络属D.相互间⽆表⾥关系 E.⼈之⽓⾎并⾮常⾏奇经8.从腋下⾛出的经脉是:A.⼿太阴经 B.⾜厥阴经 C.⾜太阴经D.⼿少阴经 E.⼿厥阴经9.经络能联络沟通全⾝脏腑组织器官,主要表现在:A.脏腑与肢节之间的联系 B.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C.脏腑之间的联系D.六腑之间的联系 E.经脉之间的联系10.经络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 B.缺盆中痛,多是肺的病变C.前额疼痛,多与阳明经有关 D.头两侧疼痛,多与少阳经有关 E.巅顶疼痛,多与太阴经有关11.经络的⽣理功能是:A.调节机能平衡 B.感应传导 C.通⾏⽓⾎,濡养脏腑组织D.沟通表⾥上下 E.联系脏腑器官12.经络在病理⽅⾯的作⽤是:A.内脏病变反映于五官九窍的途径 B.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C.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定部位的途径D.脏与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E.外邪由表⼊⾥的途径13.⼗⼆经别的主要功能是:A.加强相互表⾥的两条经脉在深部的联系B.加强⾜三阴经、⾜三阳经与⼼脏的联系C.扩⼤⼗⼆经脉的主治范围 D.加强⼗⼆经脉对头⾯的联系E.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的向⼼联系14.循⾏于腹⾯的经脉有:A.⾜阳明经 B.⾜少阴经 C.⾜太阴经D.任脉 E.⾜厥阴经15.脏腑中有“⼤络”的是:A.脾 B.胃 C.肺 D.肝 E.肾16.经过⼤椎⽳的经脉是:A.⾜阳明经 B.⾜太阳经 C.⼿太阳经D.⼿少阳经 E.⼿阳明经17.到达⽬内眦的经脉有:A.阳跷脉 B.膀胱经C.肝经D.阴跷脉 E.脾经18.环绕⼝唇的经脉有:A.任脉 B.胃经 C.冲脉 D.⼤肠经 E.肝经19.与督脉交会于⼤椎⽳的经脉是:A.⼿三阳经 B.⾜厥阴经 C.⾜三阳经 D.阳跷脉 E.阴维脉20.⾏于脊柱内的经脉有:A.督脉 B.冲脉 C.⾜少阴肾经D.⾜太阳膀胱经 E.⾜少阳胆经21.进⼊⽿中的经脉有:A.⼿少阳 B.⼿太阳 C.⾜少阳1).⾜太刚 E.⼿阳明22.下列与⽛齿有联系的经脉是:A.肾经 B.⼤肠经巴脾经 D.胃经 E.肝经23.与⼥⼦的⽉经来潮有密切关系的经脉有:A.跷脉 B.维脉 C.任脉 D.⼼经 E.冲脉24.与任脉交会的经脉有:A.⾜三阴经 B.阳维脉 C.阴跷脉D.阴维脉 E.冲脉25.经过“⽓街”的经脉有:A.冲脉 B.肝经 C.脾经 D.胃经 E.胆经26.下列循⾏于躯⼲腹⾯的经脉是:A.任脉 B.肾经 C.脾经 D.胃经 E.冲脉27.与⼼相联系的正经有:A.⾜太阴 B.⾜少阴 C.⼿少阴D.⾜厥阴 E.⼿太阳28.到达⾜⼤趾的经脉有:A.胃经 B.脾经 C.肝经 D.胆经 E.冲脉29.起于⾜外踝之下的经脉有:A.⾜太阳 B.阳维脉 C.⾜少阳D.阳跷脉 E.⾜阳明30.督脉到达的部位有:A.绕阴器 B.颅内 C.脐中央D.上唇系带 E.下颌部31.以下指冲脉的是:A.⾎海 B.⽓海 C.⼗⼆经脉之海D.阴脉之海 E.五脏六腑之海32.下列“络脑”的经脉有:A.⼼经 B.胆经 C.肝经 D.膀胱经 E.督脉33.肾经联系的脏腑,除肾与膀胱外还有:A.肺 B.肝 C.⼼ D.脾 E.⼼包34.⾜少阴肾经到达的部位有:A.⾜跟 B.⾆根 C.⽓街 D.⼩腿内侧后缘 E.腰部35.⼿⾜太阳经在头⾯部分布于:A.头侧 B.⾯颊 C.⽿前 D.头顶 E.头后36.⾜阳明经到达的部位有:A.⾜⼤趾 B.⾜⼆趾 C.⾜中趾D.⾜四趾 E.⾜⼩趾37.⾜厥阴肝经循⾏过程中,联系的脏有:。
中医基础理论_第四章-经络学说
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
经—即径,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
二、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 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 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 络 学 说
益阳医专附属医院 中医主治医师 夏雨滋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命名原则 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
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 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 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 经属腑。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经;
头(面)
Hale Waihona Puke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 络 络脉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 浮络
系 统
连属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部分
十二皮部 内属—— 五脏六腑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习题集
第五章经络一、选择题(一)A1型题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着作是()A 《十四经发挥》B 《难经》C 《扁鹊心书》D 《吴医汇讲》E 《内经》2.正经是指()A 督脉B 冲脉C 十二经别D 十二经脉E 任脉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学说B 卫气营血理论C 脏腑学说D 经络学说E 五行学说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A 阴阳五行脏腑B 内外脏腑五行C 手足五行阴阳D 手足阴阳脏腑E 手足五行脏腑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A 手太阴肺经B 足少阳胆经C 足太阴肾经D 足太阴脾经E 手少阴心经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A 肺经,大肠经,胃经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D 心经,膀胱经,肾经E 三焦经,胆经,肝经7.经脉的分支是()A 奇经八脉B 经筋C 皮部D 络脉E 气街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A 阴经B 带脉C 奇经D 阴维脉E 阳经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A 头面B 手足C 胸腹D 上肢E 下肢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A 食指端B 小指端C 鼻翼旁D 目内眦E 目外眦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A 心B 三焦C 肾D 肝E 小肠14.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带脉E 阴维脉15.除下列哪项外,均属十二经表里相合关系()A 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B 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C 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D 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E 手厥阴经与手太阳经16.奇经八脉中,起于季胁,环行腰间一周的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带脉E 阳维脉17.关于奇经八脉的名称,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A 督有统率、总管之意B 任有总任、担任及妊养之意C 跷有轻健矫捷之意D 维有维系、连接之意E 带指妇女白带18.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A 任脉B 肝经C 阴维脉D 脾经E 肾经19.行于背部正中线的经脉是()A 任脉B 督脉C 肾经D 膀胱经E 冲脉20.脾之大络分出部位的穴位是()A 丰隆B 内关C 大包D 公孙E 列缺2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 足太阴脾经B 足阳明胃经 C.足厥阴肝经 D 足少阳胆经 E 足少阴肾经22.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A 直线贯注B 循环贯注C 手足贯注D 左右贯注E 上下贯注2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的是()A 胃、大肠、胆经B 心、脾、胆经 C.小肠、三焦、胃经 D 大肠、小肠、三焦经E.胆、大肠、三焦经24.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A 带脉B 冲脉C 任脉D 督脉E 阴跷脉25.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A 冲脉、任脉B 冲脉、督脉C 任脉、带脉D 阴维脉、阳维脉E 阴跷脉、阳跷脉26.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 经别B 别络C 奇经D 督脉E 浮络27.头痛的部位在前额者,病变多在()A 少阳经B 阳明经C 太阳经D 厥阴经E 督脉28.在头面部,行于头侧部的经脉是()A 少阳经B 少阴经C 阳明经D 太阳经E 厥阴经29.行于腹面正中线的经脉是()A 手少阴心经B 任脉C 足阳明胃经D 足太阴脾经E 督脉30.以下经脉入于上齿中者为()A 手太阳小肠经B 手阳明大肠经C 足阳明胃经D 手少阳三焦经E 足少阳胆经(二)B1型题A 足厥阴肝经B 足太阴脾经C 足少阴肾经D 足少阳胆经E 手少阴心经1.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的经脉是()2.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的经脉是()A 足少阴肾经B 足厥阴肝经C 手太阳小肠经D 督脉E 足阳明胃经3.出于额,上达巅顶的经脉是()4.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的经脉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阴跷脉E 阴维脉5.称为“血海”的经脉是()6.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 能约束纵行诸脉B 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C 抗御外邪、感应和传递相关信息D 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E 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7.经筋的主要功能是()8.皮部的主要功能是()A 足太阳经B 足少阳经C 足阳明经D 手太阳经E 手少阳经9.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10.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三)X型题1.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哪些医疗实践的关系最密切()A 熨法B 针灸C 气功D 推拿E 敷药2.经络能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主要表现在()A 内脏之间的联系B 内脏与五体之间的联系C 经脉之间的联系D 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E 气血与津液之间的联系3.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A 足厥阴经B 足太阴经C 足少阴经D 足太阳经E 足阳明经4.环绕口唇后到两目眶下的经脉是()A 督脉B 任脉C 冲脉D 带脉E 阴维脉5.循行于人体背部的经脉是()A 肾经B 膀胱经C 任脉D 督脉E 胃经6.下列有别络分出的经脉有()A 任脉B 督脉C 胃经D 冲脉E 脾经7.络脉主要包括有()A 十五别络B 十二经筋C 孙络D 十二皮部E 浮络8.以经络学说指导临床诊疗,主要用于()A 局部用药B 药物归经C 按摩D 针灸E 推拿9.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概括起来为()A 离B 散C 入D 出E 合10.在目内眦(睛明穴)相交会的经脉有()A 手太阳小肠经B 足太阳膀胱经C 足阳明胃经D 阴跷脉E 阳跷脉二、词语解释1.经络2.经络学说3. 经别4.经筋5.皮部6.循经取穴7.引经药8.奇经9.六合10.诸阳之会11.十二皮部12.足三阳经13.任主胞胎14.十五别络15.一源三歧三、填空题1.()能总督一身之阳气,称为阳脉之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经络一、填空题1、经络就是经脉与( ) 的总称。
2、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 ) 。
3、最细小的络脉称为( ) 。
4、同名的手足阳经在( ) 交接。
5、除( ) 经外,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面。
6、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 ) 开始。
7、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足少阴肾经下接( ) 经。
8、十二经脉中,左右交叉于人中,并至对侧鼻旁的经脉就是( ) 。
9、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 ) 交接。
10、十二经脉中,具有。
连舌本,散舌下”循行特点的经脉就是( ) 。
11、手厥阴心包经与( ) 经相表里。
12、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就是( ) 。
13、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就是( ) 。
14、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可用( ) 四个字概括。
15、十二经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任脉、督脉的别络与( ) ,共称“十五别络”。
16、冲、任、督三脉同起于( ) ,故有“一源三歧”之说。
17、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 ) 。
18、足少阴肾经起于( ) 。
19、手太阳经属( ) 络( ) 。
20、手三阴经从( ) 走向( ) 。
21、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 ) 处交接。
22、十二经脉的分布,在小腿下半部与足背部, ( ) 在前缘, ( ) 在中线。
23、经筋,就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 ) 、( ) 的体系。
24、首次提出“十四经”命名的著作就是( ) 。
25、阳跷脉起于外踝下( ) 经的巾脉穴。
26、阴阳维脉的主要功能就是维系联络( ) 。
二、选择题( 一)A1 型题27、奠定经络学说理论体系( )基础的古典医籍就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阴阳十一脉灸经》E、《十四经发挥}28、首创“奇经八脉。
一词的古典医籍就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阴阳十一脉灸经》E、《针灸甲乙经}29、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就是( )A、奇经八脉B、十二经别E、十二经筋30、经络系统中,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就是( )A、奇经八脉B、十二经别C、十二正经D、浮络E、别络31、在人体内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就是( )A、浮络B、皮部C、经别D、别络E、孙络32、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就是( )A、心经D、肺经C ,心包经D、脾经E、肝经33、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循行于内侧前缘的经脉就是( )A、脾经B、肝经C、肾经D、胃经E、心包经34、《灵枢·逆顺肥瘦》说:“足之三阳, ( ) ”A、从手走头B、从足走腹C、从头走足D、从脏走手E、从内走外35、足、手阴经交接于( )A、头B、胸C、腹D、手E、足36、在头面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 )A、头顶B、头后C、侧头部D ,面颊部E、额部37、十二经脉中,行于躯干胸腹面的阳经就是( )A、手太阳经B、足少阳经C、足太阳经D、手阳明经E、足阳明经38、十二正经中,有两支别络的经脉就是( )A、足太阴经B、足阳明经C、足厥阴经D、手阳明经E、手厥阴经39、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小肠经下接( )A、膀胱经B、胆经C、心经D、肾经E、三焦经40、f ·二彪经中, “络肭”的经脉就是( )A、心经B、肾经E、胆经41、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就是( )A、足少阴经B、足太阳经C、足太阴经D、足厥阴经E、足少阳经42、循行于“乳中线”的经脉就是( )A、肝经B、胃经C、胆经D、脾经E、肾经43、十二正经中,既分布于目内眦,又分布于目外眦的经脉就是( )A、手少阳三焦经B、手太阳小肠经C、足少阳胆经D、手阳明大肠经E、足太阳膀胱经44、起于目外眦的经脉就是( )A、三焦经B、小肠经C、胆经D、胃经E、大肠经45、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经脉就是( )A、督脉B、冲脉C、阴跷脉D、阳维脉E、阴维脉46、任脉的终点在( )A、目内眦B、目眶下C、上唇系带D、咽喉E、下颌部47、奇经八脉中,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的经脉就是( )A、任脉B、督脉C、冲脉D、阴维脉E、阴跷脉48 ,有“眼睑合”功能的经脉就是( )A、跷脉H、维脉C、冲脉D、任脉E、督脉49、分布于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 )A、孙络B、细络C、别络D、浮络E、以上都不就是50、具有约束骨骼,( )主司关节运动功能的就是( )A、皮部B、维脉C、经筋D、别络E、督脉51、十二正经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就是( )A、足厥阴肝经B、足少阴肾经C、足太阴脾经D、足阳明胃经E、足太阳膀胱经52、按循经诊断,在胸前“虚里”处疼痛,痛连左手臂及小指,应考虑( )A、心脏疾病B、肺脏疾病C、肝胆疾病D、脾胃疾病E、肾脏疾病53、创立“引经报使”理论的医家就是( )A、李呆B、朱震亨C、刘完素D、寇宗奭E、张元素54、按分经诊断,下牙痛多在( )A、足阳明胃经B、手阳明大肠经C、手太阳小肠经D、足少阳胆经E、手少阳三焦经55、足少阳胆经与阳跷脉会于( )105A、头顶B、目内眦C、项后D、目外眦E、以上都不就是56、具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的经脉就是( )A、冲脉B、督脉C、带脉D、任脉E、阳跷脉57、经与络的区别主要在于( )A、经脉深而不见,络脉浮而常见B、经脉较粗大,络脉较细小C、经脉纵行,络脉纵横交错D、经为主干,络为分支E、以上都不就是58、以下不具有表里经关系的就是( )A、阳跷脉与阴跷脉B、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C、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D、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E、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 )59、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作用的就是( )A、别络B、经别C、皮部D、奇经八脉E、经筋60、手太阴肺经的起点在( )A、肺中;B、中焦C、胃中D、膻中E、手拇指桡侧端( 二)B1 型题A、别络B、经别C、浮络D、孙络E、经筋61、属经脉的就是( )62、属经络系统连属部分的就是( )A、心经B、脾经C、肺经D、肝经E、肾经63、下肢内侧前缘的就是( )64、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就是( )A、头顶部B、头侧部C、面颊部D、额部E、以上都不就是65、足阳明经行于( )66、手太阴肺经行于( )A、从脏走手B、从手走头C、从头走足D、从足走腹E、以上都不就是67、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就是( )68、足厥阴肝经的走向就是( )A、手阳明经B、足阳明经C、手太阴经D、足少阳经E、手太阳经69、属大肠络肺的经脉就是( )70、下交于肝经的经脉就是( )A、胸中B、心中C、肺中D、无名指端E、以上都不就是71、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 )72、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 )A、任脉B、督脉C、冲脉D、带脉E、跷脉73、有主胞胎作用的就是( )74、有主司妇女带下作用的就是( )A、经筋B、经别C、皮部D、奇经八脉E、别络75、具有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联系作用的就是( )76、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作用的就是( )A、皮部B、经筋巴奇经八脉D、经别E、别络77、对全身无数细小络脉起主导作用的就是( )78、具有涵蓄与调节十二经气血功能的就是( )A、颅内B、缺盆C、目内眦D、气街E、以上都不就是79、督脉循行经过( )80、冲脉循行经过( )( 三)C 型题81、经络就是( )A、人体结构重要组成部分B、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C、二者皆就是D、二者皆非82、连于目系的经脉就是( )A、心经B、肝经C、二者皆就是D、二者皆非83、与肝经交接的经脉就是( )A、手太阴经B、足少阳经C、二者皆就是D、二者皆非84、到达目内眦的就是( )A、任脉B、冲脉C、二者皆就是D、二者皆非85、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 )A、躯干背部B、下肢外侧后缘C、二者皆就是D、二者皆非86、与胆经有联系的就是( )A、阳跷脉B、阳维脉C、二者皆就是D、二者皆非87、奇经八脉( )A、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B、上肢没有奇经的分布C、二者皆就是D、二者皆非88、与督脉在头顶部交会的经脉就是( )A、足太阳经B、足厥阴经C、二者皆就是D、二者皆非89、下列有别络分出的就是( )A、任脉B、督脉C、二者皆就是D、二者皆非90、在下肢内侧,既走中线又走前缘的经脉就是( )A、肝经B、脾经C、二者皆就是D、二者皆非( 四)X 型题91、与经络学说形成有关的因素就是( )A、古人长期医疗经验总结B、古人在导引行气时的自我体悟C、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D、经络针灸教材的编写E、古人对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92、经络的生理功能有( )A、调节作用B、沟通联系作用C、运输渗灌作用D、感应作用E、传导作用93、足厥阴肝经循行过程中,联系的脏有( )A、心B、肺C、胃D、胆E、肝94、到达目内眦的经脉有( )A、阳跷脉B、膀胱经C、肝经D、阴跷脉E、脾经95 ,环绕口唇的经脉有( )A、任脉B、胃经C、冲脉D、大肠经E、肝经10796、循行于肩膀及胸胛部的经脉有( )A、胃经B、大肠经C、三焦经D、小肠经E、胆经97、经过肺的经脉,除肺经外还有( )A、脾经B、心经C、肾经D、肝经E、大肠经98、足阳明经到达的部位有( )A、足大趾B、足二趾C、足中趾D、足四趾E、足小趾99、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的经脉就是( )A、手三阳经B、足厥阴经C、足三阳经D、阳跷脉E、阴维脉100、手足太阳经在头面部分布于( )A、头侧B、面颊C、耳前D、头顶E、头后101、足少阴肾经到达的部位有( )A、足跟B、舌根C、气街D、小腿内侧后缘E、腰部102、行于脊柱内的经脉有( )A、督脉B、冲脉C、足少阴肾经D、足太阳膀胱经E、足少阳胆经103、进入耳中的经脉有( )A、手少阳B、手太阳C、足少阳1)、足太刚E、手阳明104、下列属于肝经循行部位的就是( )A、胁肋部B、足中趾C、阴器D、下肢内侧后缘E、小腹105、肾经联系的脏腑,除肾与膀胱外还有( ) A、肺B、肝C、心D、脾E、心包106、下列与牙齿有联系的经脉就是( )A、肾经B、大肠经巴脾经D、胃经E、肝经107、与女子的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的经脉有( ) A、跷脉B、维脉、C、任脉D、心经E、冲脉108、下列“络脑”的经脉有( )A、心经B、胆经C、肝经D、膀胱经E、督脉109、与任脉交会的经脉有( )A、足三阴经B、阳维脉C、阴跷脉D、阴维脉E、冲脉110、不与任何脏腑相连的经脉有( )A、任脉B、三焦经C、冲脉D、带脉E、督脉111、经脉循行过程中,人缺盆的有( ) A、胃经B、大肠经C、、膀胱经D、、胆经E、小肠经112、下列循行于躯干腹面的经脉就是( ) A、任脉B、肾经C、脾经D、胃经E、冲脉113、经过“气街”的经脉有( )A、冲脉B、肝经C、脾经D、胃经E、胆经114、以下指冲脉的就是( )A、血海B、气海C、十二经脉之海D、阴脉之海E、五脏六腑之海115、与胃相联系的正经有( )A、小肠经B、三焦经C、胃经D、肺经E、脾经116、与心相联系的正经有( )A、足太阴B、足少阴C、手少阴D、足厥阴E、手太阳117、任脉的主要功能就是( )A、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B、主一身左右之阳C、约束诸脉D、主胞胎、E、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118、督脉到达的部位有( )A、绕阴器B、颅内C、脐中央D、上唇系带E、下颌部119、到达足大趾的经脉有( )A、胃经真1、脾经C、肝经Ij、胆经E、冲脉120、起于足外踝之下的经脉有( )A、足太阳B、阳维脉C、足少阳D、阳跷脉E、足阳明三、名词术语解释121、经络122、经络学说123、十二经脉124、奇经八脉125、浮络126、孙络127、一源三歧128、别络129、任主胞胎130、血海131、阳脉之海132、阴脉之海133、经别134、头为诸阳之会135、经筋136、皮部137、十二经脉之海138、得气139、属络140、经气四、简答题141、简述经络的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