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3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维 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4
应 用
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 体表受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 而波及脏腑。如外邪袭表继而犯肺。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5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形体、官窍 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的 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临 床可结合经络理论用“由表知里”的思 维方法诊察疾病。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5
……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5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4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四)第四章【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D.十二经筋 E.十二经脉2.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为:A.经别 B.经筋 C.正经 D.奇经 E.别络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A.络脉 B.孙络 C.浮络 D.别络 E.经脉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A.经别 B.经筋 C.皮部 D.经脉 E.别络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的是: A.皮部 B.别络 C.正经 D.奇经 E经别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A.浮络 B.孙络 C.别络 D.经筋 E.奇经7.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A.十五别络 B.浮络 C.孙络 D.正经E.奇经8.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A.阴跷脉 B.阳跷脉 C.足三阴经 D.经别 E.浮络9.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A.十五别络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10.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A.浮络 B.孙络 C.经筋 D.别络 E.皮部1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少阳胆经12.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A.心肝肾经 B.胆胃三焦经 C.心肺心包经 D.心胆小肠经 E.肺脾胆经1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A.肝胆肾经 B.肝脾胃经 C.肾膀胱胃经 D.脾胃肾经 E.脾肝肾经14.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E.少阴经15.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太阴肺经 D.足厥阴肝经 E.手少阴心经16.“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A.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B.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C.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D.与阴经相表里的阳经输送气血于脑 E.头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所17.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A.直线贯注 B.手足贯注 C.上下贯注D.循环贯注 E.左右贯注18.下列经脉中,不与脏腑连属的是:A.太阳经 B.厥阴经 C.冲脉 D.任脉E.带脉19.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是: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E.阳维脉20.下列经脉中,具有表里关系的是:A.冲脉与任脉 B.足阳明与足少阴 C.阴维脉与阳维脉 D.阴跷脉与阳跷脉 E.手太阳与手少阴21.在十二经气血循环流注中,与足厥阴肝经终端相接的是:A.足少阳胆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阴肺经 E.足少阴肾经22.十二经脉在腹面的分布,由内向外的顺序为:A.足阳明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B.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厥阴经C.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D.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太阴经E.足厥阴经、足阳明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23.与手太阴肺经的起点相接的是: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阳明胃经24.十二经脉中,多气多血的经脉是:A.手足阳明经 B.手足太阴经 C.手足太阳经 D.手足少阴经 E.手足少阳经25.十二经脉中,哪条经脉在体表循行最长,经过部位最多:A.足阳明胃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26.下列哪组经脉环绕口唇:A.心经、脾经、肝经、胃经 B.胃经、肝经、冲脉、任脉 C.肾经、任脉、胆经、冲脉 D.脾经、肝经、冲脉、任脉 E.肝经、胆经、胃经、冲脉27.以下经脉入于上齿中者为:A.足少阴肾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太阴脾经28.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均会于:A.印堂穴 B.神庭穴 C.大椎穴 D.百会穴 E.关元穴29.具有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联系作用的是:A.别络 B.经别 C.奇经 D.经筋 E.手少阴心经30.下列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中哪个环节是错误是:A.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 B.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 C.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D.足少阳→足厥阴→手太阴→ E.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31.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经别 B.别络 C.奇经 D.督脉 E.浮络32.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A.冲脉、督脉 B.任脉、带脉 C.阳跷、阴跷 D.冲脉、任脉 E.阴维、阳维33.十二经脉中,循喉咙,挟舌本的是:A.足太阴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阳明胃经 E.手太阴肺经34.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是:A.冲脉 B.督脉 C.阴跷脉 D.阳维脉 E.阴维脉35.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A.带脉 B.冲脉 C.任脉 D.督脉 E.阴跷脉36.奇经八脉中,有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作用的是A.阴维脉、阳维脉 B.阳跷脉、阴跷脉C.督脉 D.带脉 E.任脉37.任脉的终点是在:A.目眶下 B.口唇 C.目内眦 D.胞宫 E.会阴38.具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 D.阳跷脉、阴跷脉 E.足太阴脾经39.对全身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的是:A.正经 B.奇经 C.经别 D.浮络 E.别络40.十二正经中,有两支别络的经脉是:A.足太阴经 B.足阳明经 C.足厥阴经 D.手阳明经 E.手厥阴经41.十二正经中,“络脑”的经脉是:A.心经 B.肾经 C.肝经 D.膀胱经 E.胆经42.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A.足少阴经 B.足太阳经 C.足太阴经 D.足厥阴经 E.足少阳经43.循行于“乳中线”的经脉是:A.肝经 B.胃经 C.胆经 D.脾经 E.肾经外眦的经脉是:A.手少阳三焦经 B.手太阳小肠经C.足少阳胆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足太阳膀胱经45.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A.三焦经 B.小肠经 C.胆经D.胃经 E.大肠经46.奇经八脉中,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的经脉是: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阴维脉 E.阴跷脉47.十二正经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阳膀胱经48.按循经诊断,在胸前“虚里”处疼痛,痛连左手臂及小指,应考虑:A.心脏疾病 B.肺脏疾病 C.肝胆疾病 D.脾胃疾病 E.肾脏疾病49.与任何脏腑均不相连的经脉是:A.带脉 B.督脉 C.任脉 D.三焦脉 E.冲脉(二)B型题A.孙络 B.浮络 C.别络 D.正经 E.奇经1.行于浅表而常浮现的是:2.主要加强相为表里两经间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3.在人体上肢无分布的是: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太阴脾经 D.冲脉与任脉 E.足少阳胆经4.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5.到舌根两旁的经脉是:6.环绕口唇后到目眶下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 B.手太阴肺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阳跷脉7.循喉咙、入颃颡的是:8.环绕口唇的是:9.上连目系的是: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足少阳胆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阴肾经10.起于睛明穴,其支者从头顶到耳上角部的是:11.起于关冲穴,其支者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者为:12.起于目外眦,其支者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者为:A.督脉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D.足太阳膀胱经 E.手太阳小肠经13.其脉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的是:14.出于额上达巅顶的是:15.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的是: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任脉 D.督脉 E.冲脉16.沿脊柱两旁循行的是:17.沿脊柱里面上行的是:18.其分支从胞中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的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阴跷脉E.阴维脉19.称为“血海”的经脉是:20.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21.称为“阴脉之海”的是:A.督脉 B.任脉 C.阳跷脉 D.冲脉E.带脉22.与女子月经关系最密切的是:23.与妇女妊娠关系最密切的是:24.能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的是:(三)D型题1.足阳明经所络属的脏腑为:A.膀胱 B.三焦 C.脾 D.肾 E.胃2.十二经别的含义应是:A.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的正经B.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的体系C.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D.主要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联系的作用E.主要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深部联系的作用3.十二经筋的含义是:A.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B.有加强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联系的作用C.十二经脉之气结、聚、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D.为十二经脉较大的分支E.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4.手太阳经脉所络属的脏腑是:A.三焦 B.胆 C.心 D.肺 E.小肠5.手太阴经的起止点分别是:A.目外眦 B.手小指端 C.手大指端 D.中焦 E.食指端6.足太阳膀胱经的起止点分别是:A.目外眦 B.鼻翼旁 C.足大趾 D.目内眦 E.足小趾端 A.手太阳小肠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足太阴脾经8.在小指端处相交接的经脉是: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少阳三焦经9.足少阳经的起止点分别是:A.目内眦 B.目外眦 C.足小趾 D.足大趾 E.足小趾端10.手少阳经的起止点分别是:A.小指端 B.目内眦 C.食指端 D.无名指端 E.目外眦11.在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接的经脉是:A.足厥阴经 B.足太阴经 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 E.足阳明经12.交接于胸中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少阴肾经 E.手厥阴心包经13.交接于心中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手阳明大肠经14.交接于肺中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太阴肺经 E.手阳明大肠经15.足三阴经从足趾上行于何处交于手三阴经:A.头面部 B.上肢内侧 C.胁肋 D.腹腔 E.胸腔16.称“头为诸阳之会”的主要依据是:A.督脉行于头顶 B.清阳出上窍 C.手三阳经止于头部 D.足三阳经起于头部 E.阳经不行于头部17.其脉循行左右成对,起于内外踝下,会合于目内眦的是:A.阴维脉 B.阳维脉 C.足厥阴经 D.阳跷脉 E.阴跷脉18.下列属足厥阴经循行的部位有:A.双腿内侧前缘 B.小腹 C.脊柱两侧D.鼻咽部 E.足大趾端(四)X型题1.下列属于经脉的是: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二皮部D.十二经脉 E.奇经八脉2.分布于躯干部侧面的经络有:A.肺经 B.脾之大络 C.胃经 D.肾经E.胆经3.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哪些医疗实践关系最密切:A.熨法 B.针灸 C.气功 D.推拿 E.敷药4.奇经八脉的作用是:A.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B.加强五脏六腑间的联系 C.与肝、肾、脑、髓关系密切D.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E.统帅全身络脉5.属于足厥阴经循行的部位有:A.阴器 B.少腹 C.两胁 D.两乳 E.巅顶6.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冲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 E.督7.“奇经”异于“正经”之处是:A.不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B.分布没有正经规则 C.与脏腑不直接络属D.相互间无表里关系 E.人之气血并非常行奇经8.从腋下走出的经脉是:A.手太阴经 B.足厥阴经 C.足太阴经D.手少阴经 E.手厥阴经9.经络能联络沟通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主要表现在:A.脏腑与肢节之间的联系 B.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C.脏腑之间的联系D.六腑之间的联系 E.经脉之间的联系10.经络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 B.缺盆中痛,多是肺的病变C.前额疼痛,多与阳明经有关 D.头两侧疼痛,多与少阳经有关E.巅顶疼痛,多与太阴经有关11.经络的生理功能是:A.调节机能平衡 B.感应传导 C.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D.沟通表里上下 E.联系脏腑器官12.经络在病理方面的作用是:A.内脏病变反映于五官九窍的途径 B.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C.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一定部位的途径D.脏与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E.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13.十二经别的主要功能是:A.加强相互表里的两条经脉在深部的联系B.加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与心脏的联系C.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D.加强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E.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联系14.循行于腹面的经脉有:A.足阳明经 B.足少阴经 C.足太阴经D.任脉 E.足厥阴经15.脏腑中有“大络”的是:A.脾 B.胃 C.肺 D.肝 E.肾16.经过大椎穴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 B.足太阳经 C.手太阳经D.手少阳经 E.手阳明经17.到达目内眦的经脉有:A.阳跷脉 B.膀胱经C.肝经D.阴跷脉 E.脾经18.环绕口唇的经脉有:A.任脉 B.胃经 C.冲脉 D.大肠经 E.肝经19.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的经脉是:A.手三阳经 B.足厥阴经 C.足三阳经 D.阳跷脉 E.阴维脉20.行于脊柱内的经脉有:A.督脉 B.冲脉 C.足少阴肾经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21.进入耳中的经脉有:A.手少阳 B.手太阳 C.足少阳1).足太刚 E.手阳明22.下列与牙齿有联系的经脉是:A.肾经 B.大肠经巴脾经 D.胃经 E.肝经23.与女子的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的经脉有:A.跷脉 B.维脉 C.任脉 D.心经 E.冲脉24.与任脉交会的经脉有:A.足三阴经 B.阳维脉 C.阴跷脉D.阴维脉 E.冲脉25.经过“气街”的经脉有:A.冲脉 B.肝经 C.脾经 D.胃经 E.胆经26.下列循行于躯干腹面的经脉是:A.任脉 B.肾经 C.脾经 D.胃经 E.冲脉27.与心相联系的正经有:A.足太阴 B.足少阴 C.手少阴D.足厥阴 E.手太阳28.到达足大趾的经脉有:A.胃经 B.脾经 C.肝经 D.胆经 E.冲脉29.起于足外踝之下的经脉有:A.足太阳 B.阳维脉 C.足少阳D.阳跷脉 E.足阳明30.督脉到达的部位有:A.绕阴器 B.颅内 C.脐中央D.上唇系带 E.下颌部31.以下指冲脉的是:A.血海 B.气海 C.十二经脉之海D.阴脉之海 E.五脏六腑之海32.下列“络脑”的经脉有:A.心经 B.胆经 C.肝经 D.膀胱经 E.督脉33.肾经联系的脏腑,除肾与膀胱外还有: A.肺 B.肝 C.心 D.脾 E.心包34.足少阴肾经到达的部位有:A.足跟 B.舌根 C.气街 D.小腿内侧后缘 E.腰部35.手足太阳经在头面部分布于:A.头侧 B.面颊 C.耳前 D.头顶 E.头后36.足阳明经到达的部位有:A.足大趾 B.足二趾 C.足中趾D.足四趾 E.足小趾37.足厥阴肝经循行过程中,联系的脏有:A.心 B.肺 C.胃 D.胆 E.肝试题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E 2.C 3.E 4.B 5.D 6.B 7.D 8.D 9.C 10.E11.B 12.C 13.E 14.A 15.D 16.B 17.D 18.E 19.B 20.E21.D 22.C 23.D 24.A 25.D 26.B 27.C 28.C 29.B 30.B31.C 32.D 33.C 34.E 35.D 36.B 37.A 38.D 39.E 40.A41.B 42.D 43.B 44.B 45.C 46.C 47. B 48.A 49.A(二)B 型题1.B 2.C 3.E 4.C 5.B 6.D 7.A 8.A 9.A 10.D11.B 12.C 13.D 14.B 15.A 16.B 17.D 18.E 19.A 20.A21.B 22.D 23.B 24.A(三)D 型题1.CE 2.AE 3.CE 4.CE 5.DE 6.DE 7.AC 8.CD 9.BD 10.DE11.AC 12.DE 13.BC 14.CD 15.DE 16.CD 17.DE 18.BD(四)X 型题1.ADE 2.BE 3.BCD 4.ACD 5.ABCDE 6.ACE 7.BCD 8.ADE9.ABCE 10.ABCD 11.ABCDE 12.ABCDE 13.ABCDE 14.ABCDE 15.AB 16.ABCDE17.ABD 18.ABCDE 19.AC 20.ABC 21.ABC 22.BD 23.CE 24.ADE25.ADE 26.ABCDE 27.ABCE 28.ABCDE 29.BD 30.BCDE 31.ACE 32.DE33.ABCE 34.ABDE 35.BDE 36.ABC37.BCDE。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四)流注次序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具体循行
•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于大肠,回绕 过来沿着胃上口贲门,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属于肺脏。从 肺系横出腋下的体表部。此处有中府、云门穴,向上外形成 弧形曲线,下循上臂屈侧,走手少阴(屈侧尺侧缘)、手厥 阴之前,亦即上臂屈侧桡侧缘,经天府、侠白穴,下行肘中 桡侧缘的尺泽穴,沿前臂屈侧桡骨边缘(孔最穴),然后进 入寸口(桡骨远端桡动脉搏动处)有经渠、太渊穴,上向大 鱼际部,沿鱼际穴,出大指末端(少商穴)。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分布规律 • (3)躯干部:
• 足三阴经分部在胸腹部 • 手三阴经,从腋下穿出 • 手三阳经循肩胛部 •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体侧
• (4)腹面: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经、足阳明 经、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肾胃脾肝)。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 (天鼎、扶突穴)至面颊, 人下齿龈中,复返出来挟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 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 (人中),左脉 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 足阳明胃经相接。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端——行于 上肢外侧前缘—络肺, 属大肠—止于鼻翼旁
•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 •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交接于胸腹部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走向与交接规律
第四章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
手
手
手
三
三 阴
头
阳
胸腹
足
足
三
三
阴
足
阳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
手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三
小指端
阴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经
足大趾
手 三 阳 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
足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
三
足小趾
三
阳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阴
经
经
分支2:从耳后分出,进入 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 (GB3:耳前,颧弓上缘,下 关正上方),在面颊部与前一
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 (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 中,发际上1寸),沿颈下行至肩 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 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 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 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 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交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 (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 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 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 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 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 至大肠,属大肠。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经脉系统
正经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督脉、任脉
络 系
中医基础理论 习题集第四章 经 络
第四章经络一、填空题1. 经络是经脉和( ) 的总称。
2. 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 ) 。
3. 最细小的络脉称为( ) 。
4.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 ) 交接。
5. 除( ) 经外,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面。
6.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 ) 开始。
7.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足少阴肾经下接( ) 经。
8. 十二经脉中,左右交叉于人中,并至对侧鼻旁的经脉是( ) 。
9. 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 ) 交接。
10. 十二经脉中,具有。
连舌本,散舌下”循行特点的经脉是( ) 。
11. 手厥阴心包经与( ) 经相表里。
12. 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 。
13. 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是( ) 。
14.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可用( ) 四个字概括。
15. 十二经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任脉、督脉的别络和( ) ,共称“十五别络”。
16. 冲、任、督三脉同起于( ) ,故有“一源三歧”之说。
17. 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 ) 。
18. 足少阴肾经起于( ) 。
19. 手太阳经属( ) 络( ) 。
20. 手三阴经从( ) 走向( ) 。
21. 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 ) 处交接。
22. 十二经脉的分布,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 ) 在前缘,( ) 在中线。
23.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 ) 、( ) 的体系。
24. 首次提出“十四经”命名的著作是( ) 。
25.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 ) 经的巾脉穴。
26. 阴阳维脉的主要功能是维系联络( ) 。
二、选择题( 一)A1 型题27. 奠定经络学说理论体系( )基础的古典医籍是( )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阴阳十一脉灸经》E. 《十四经发挥}28. 首创“奇经八脉。
一词的古典医籍是( )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阴阳十一脉灸经》E. 《针灸甲乙经}29. 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 奇经八脉B. 十二经别C. 别络D. 十二正经E. 十二经筋30. 经络系统中,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 奇经八脉B. 十二经别C. 十二正经D. 浮络E. 别络31. 在人体内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 浮络B. 皮部C. 经别D. 别络E. 孙络32. 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A. 心经D. 肺经C ,心包经D. 脾经E. 肝经33. 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循行于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A. 脾经B. 肝经C. 肾经D. 胃经E. 心包经34. 《灵枢·逆顺肥瘦》说:“足之三阳,( ) ”A. 从手走头B. 从足走腹C. 从头走足D. 从脏走手E. 从内走外35. 足、手阴经交接于( )A. 头B. 胸C. 腹D. 手E. 足36. 在头面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 )A. 头顶B. 头后C. 侧头部D ,面颊部E. 额部37. 十二经脉中,行于躯干胸腹面的阳经是( )A. 手太阳经B. 足少阳经C. 足太阳经D. 手阳明经E. 足阳明经38. 十二正经中,有两支别络的经脉是( )A. 足太阴经B. 足阳明经C. 足厥阴经D. 手阳明经E. 手厥阴经39. 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小肠经下接( )A. 膀胱经B. 胆经C. 心经D. 肾经E. 三焦经40.f ·二彪经中,“络肭”的经脉是( )A. 心经B. 肾经C. 肝经D. 膀胱经E. 胆经41. 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 )A. 足少阴经B. 足太阳经C. 足太阴经D. 足厥阴经E. 足少阳经42. 循行于“乳中线”的经脉是( )A. 肝经B. 胃经C. 胆经D. 脾经E. 肾经43. 十二正经中,既分布于目内眦,又分布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A. 手少阳三焦经B. 手太阳小肠经C. 足少阳胆经D. 手阳明大肠经E. 足太阳膀胱经44. 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A. 三焦经B. 小肠经C. 胆经D. 胃经E. 大肠经45. 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经脉是( )A. 督脉B. 冲脉C. 阴跷脉D. 阳维脉E. 阴维脉46. 任脉的终点在( )A. 目内眦B. 目眶下C. 上唇系带D. 咽喉E. 下颌部47. 奇经八脉中,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的经脉是( )A. 任脉B. 督脉C. 冲脉D. 阴维脉E. 阴跷脉48 ,有“眼睑合”功能的经脉是( )A. 跷脉H. 维脉C. 冲脉D. 任脉E. 督脉49. 分布于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 )A. 孙络B. 细络C. 别络D. 浮络E. 以上都不是50. 具有约束骨骼,( )主司关节运动功能的是( )A. 皮部B. 维脉C. 经筋D. 别络E. 督脉51. 十二正经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 )A. 足厥阴肝经B. 足少阴肾经C. 足太阴脾经D. 足阳明胃经E. 足太阳膀胱经52. 按循经诊断,在胸前“虚里”处疼痛,痛连左手臂及小指,应考虑( )A. 心脏疾病B. 肺脏疾病C. 肝胆疾病D. 脾胃疾病E. 肾脏疾病53. 创立“引经报使”理论的医家是( )A. 李呆B. 朱震亨C. 刘完素D. 寇宗奭E. 张元素54. 按分经诊断,下牙痛多在( )A. 足阳明胃经B. 手阳明大肠经C. 手太阳小肠经D. 足少阳胆经E. 手少阳三焦经55. 足少阳胆经与阳跷脉会于( )105A. 头顶B. 目内眦C. 项后D. 目外眦E. 以上都不是56. 具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A. 冲脉B. 督脉C. 带脉D. 任脉E. 阳跷脉57. 经与络的区别主要在于( )A. 经脉深而不见,络脉浮而常见B. 经脉较粗大,络脉较细小C. 经脉纵行,络脉纵横交错D. 经为主干,络为分支E. 以上都不是58. 以下不具有表里经关系的是( )A. 阳跷脉与阴跷脉B.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C.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D.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E.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 )59.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作用的是( )A. 别络B. 经别C. 皮部D. 奇经八脉E. 经筋60. 手太阴肺经的起点在( )A. 肺中;B. 中焦C. 胃中D. 膻中E. 手拇指桡侧端( 二)B1 型题A. 别络B. 经别C. 浮络D. 孙络E. 经筋61. 属经脉的是( )62. 属经络系统连属部分的是( )A. 心经B. 脾经C. 肺经D. 肝经E. 肾经63. 下肢内侧前缘的是( )64. 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 )A. 头顶部B. 头侧部C. 面颊部D. 额部E. 以上都不是65. 足阳明经行于( )66. 手太阴肺经行于( )A. 从脏走手B. 从手走头C. 从头走足D. 从足走腹E. 以上都不是67. 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是( )68. 足厥阴肝经的走向是( )A. 手阳明经B. 足阳明经C. 手太阴经D. 足少阳经E. 手太阳经69. 属大肠络肺的经脉是( )70. 下交于肝经的经脉是( )A. 胸中B. 心中C. 肺中D. 无名指端E. 以上都不是71. 足厥阴肝经和手太阴肺经交接于( )72.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 )A. 任脉B. 督脉C. 冲脉D. 带脉E. 跷脉73. 有主胞胎作用的是( )74. 有主司妇女带下作用的是( )A. 经筋B. 经别C. 皮部D. 奇经八脉E. 别络75. 具有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联系作用的是( )76.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 )A. 皮部B. 经筋巴奇经八脉D. 经别E. 别络77. 对全身无数细小络脉起主导作用的是( )78. 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功能的是( )A. 颅内B. 缺盆C. 目内眦D. 气街E. 以上都不是79. 督脉循行经过( )80. 冲脉循行经过( )( 三)C 型题81. 经络是( )A. 人体结构重要组成部分B.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2. 连于目系的经脉是( )A. 心经B. 肝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3. 与肝经交接的经脉是( )A. 手太阴经B. 足少阳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4. 到达目内眦的是( )A. 任脉B. 冲脉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5. 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 )A. 躯干背部B. 下肢外侧后缘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6. 与胆经有联系的是( )A. 阳跷脉B. 阳维脉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7. 奇经八脉( )A. 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B. 上肢没有奇经的分布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8. 与督脉在头顶部交会的经脉是( )A. 足太阳经B. 足厥阴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9. 下列有别络分出的是( )A. 任脉B. 督脉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90. 在下肢内侧,既走中线又走前缘的经脉是( )A. 肝经B. 脾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 四)X 型题91. 与经络学说形成有关的因素是( )A. 古人长期医疗经验总结B. 古人在导引行气时的自我体悟C. 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D. 经络针灸教材的编写E. 古人对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92. 经络的生理功能有( )A. 调节作用B. 沟通联系作用C. 运输渗灌作用D. 感应作用E. 传导作用93. 足厥阴肝经循行过程中,联系的脏有( )A. 心B. 肺C. 胃D. 胆E. 肝94. 到达目内眦的经脉有( )A. 阳跷脉B. 膀胱经C. 肝经D. 阴跷脉E. 脾经95 ,环绕口唇的经脉有( )A. 任脉B. 胃经C. 冲脉D. 大肠经E. 肝经10796. 循行于肩膀及胸胛部的经脉有( )A. 胃经B. 大肠经C. 三焦经D. 小肠经E. 胆经97. 经过肺的经脉,除肺经外还有( )A. 脾经B. 心经C. 肾经D. 肝经E. 大肠经98. 足阳明经到达的部位有( )A. 足大趾B. 足二趾C. 足中趾D. 足四趾E. 足小趾99. 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的经脉是( )A. 手三阳经B. 足厥阴经C. 足三阳经D. 阳跷脉E. 阴维脉100. 手足太阳经在头面部分布于( )A. 头侧B. 面颊C. 耳前D. 头顶E. 头后101. 足少阴肾经到达的部位有( )A. 足跟B. 舌根C. 气街D. 小腿内侧后缘E. 腰部102. 行于脊柱内的经脉有( )A. 督脉B. 冲脉C. 足少阴肾经D. 足太阳膀胱经E. 足少阳胆经103. 进入耳中的经脉有( )A. 手少阳B. 手太阳C. 足少阳1). 足太刚E. 手阳明104. 下列属于肝经循行部位的是( )A. 胁肋部B. 足中趾C. 阴器D. 下肢内侧后缘E. 小腹105. 肾经联系的脏腑,除肾与膀胱外还有( ) A. 肺B. 肝C. 心D. 脾E. 心包106. 下列与牙齿有联系的经脉是( )A. 肾经B. 大肠经巴脾经D. 胃经E. 肝经107. 与女子的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的经脉有( ) A. 跷脉B. 维脉.C. 任脉D. 心经E. 冲脉108. 下列“络脑”的经脉有( )A. 心经B. 胆经C. 肝经D. 膀胱经E. 督脉109. 与任脉交会的经脉有( )A. 足三阴经B. 阳维脉C. 阴跷脉D. 阴维脉E. 冲脉110. 不与任何脏腑相连的经脉有( ) A. 任脉B. 三焦经C. 冲脉D. 带脉E. 督脉111. 经脉循行过程中,人缺盆的有( ) A. 胃经B. 大肠经C.. 膀胱经D.. 胆经E. 小肠经112. 下列循行于躯干腹面的经脉是( ) A. 任脉B. 肾经C. 脾经D. 胃经E. 冲脉113. 经过“气街”的经脉有( )A. 冲脉B. 肝经C. 脾经D. 胃经E. 胆经114. 以下指冲脉的是( )A. 血海B. 气海C. 十二经脉之海D. 阴脉之海E. 五脏六腑之海115. 与胃相联系的正经有( )A. 小肠经B. 三焦经C. 胃经D. 肺经E. 脾经116. 与心相联系的正经有( )A. 足太阴B. 足少阴C. 手少阴D. 足厥阴E. 手太阳117. 任脉的主要功能是( )A. 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B. 主一身左右之阳C. 约束诸脉D. 主胞胎. E. 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118. 督脉到达的部位有( )A. 绕阴器B. 颅内C. 脐中央D. 上唇系带E. 下颌部119. 到达足大趾的经脉有( )A. 胃经真1. 脾经C. 肝经Ij. 胆经E. 冲脉120. 起于足外踝之下的经脉有( )A. 足太阳B. 阳维脉C. 足少阳D. 阳跷脉E. 足阳明三、名词术语解释121. 经络122. 经络学说123. 十二经脉124. 奇经八脉125. 浮络126. 孙络127. 一源三歧128. 别络129. 任主胞胎130. 血海131. 阳脉之海132. 阴脉之海133. 经别134. 头为诸阳之会135. 经筋136. 皮部137. 十二经脉之海138. 得气139. 属络140. 经气四、简答题141. 简述经络的主要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腑与组织器官联系的桥梁和枢纽,是血气灌注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通道。
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具有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及运输、调节等基本生理机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人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相互联系,脏腑、形体、官窍各种机能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的,这种沟通联系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脏腑与体表的联系内在脏腑与外周体表肢节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沟通作用来实现的。
尤其是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体表,每条经脉对内与脏腑发生特定的属络关系,对外联络筋肉、关节和皮肤。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并纵贯上下、内外。
手三阴经由胸走手,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循行于上肢内外侧;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循行于下肢内外侧。
这种联系表现有特定性和广泛性两方面,即体表的一定部位和体内的不同脏腑之间的内外统一关系。
(二)脏腑与官窍的联系通过经络的起、止、上、下、循行、出入、挟贯、属络、交、连、支、布、散等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以及手阳明“挟口”、足阳明“挟口环唇”、足厥阴“环唇内”、手阳明“挟鼻孔”、足阳明“起于鼻、手太阳“抵鼻”、足少阳“绕毛际”、足厥阴“入毛中,过阴器”、冲、任、督三脉均“下出会阴”等,指出经脉与目、舌等五官九窍的密切联系。
因此,内在脏腑通过经络与官窍相互沟通而成为一个整体,五官成为五脏系统之苗窍,反应脏腑经络组织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之间的联系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经过经络的沟通联络而密切联系。
在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分别属络脏与腑,如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等,又通过经别和别络加强联系,这是脏腑相合理论的主要结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第4章经络
二、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1.经络是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2.经络是体内病变形之于外的途径 3.经络是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二)指导疾病诊断 1.循经诊断 2.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治疗 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循经取穴
在针灸推拿治疗时,必须先运用经络学说进行辩证,断定疾病属 于何经,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线路和联系范围来选定穴位,叫 做~。
二、别络
概念 功能
(一)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二)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帅其他络脉 (三)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经筋
概念 功能
四、皮部
概念 功能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1.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 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运行气血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
上肢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
下肢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在内踝上8寸以下,肝经在前,脾经在中。
3.躯干部
手三阴经——从腋下出于体表 手三阳经——肩胛部 足三阴经——胸腹部 足三阳经——阳明经—胸腹面
太阳经—背面 少阳经—体侧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
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四、表里关系
五、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旁
足大趾端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30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向上沿 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 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 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 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 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 三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 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 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 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 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表里:彼此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完整版ppt课件
35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十二经气血满溢 注入奇经、蓄以备用
调节经
保持气
脉气血 十二经气血不足,奇经气血给以补充
血恒定
冲—— 通行上下前后
督——总督一身之阳经
功
任——总任一身之阴经
统摄气血
能 加强经脉联系 带——约束纵行诸经
协调阴阳
阴阳跷— 主宰一身左右
完整版ppt课件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7
脏为阴、腑为阳: 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 于一腑,各经以所属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
分布于上肢的经脉——手经 在经脉前冠以“手”“足”
字 分布于下肢的经脉——足经
完整版ppt课件
8
(二)具体名称
系统 络脉 浮 络——浮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 络——最细小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
连属部
肉体系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
应区
完整版ppt课件
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的名称有一定的意义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所属系部中医系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课程编码0402021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 6 学时84开课时间第一学年度第一学期编写执笔人李静、董小君等审定负责人王农银编写日期2011年9月20日审定日期2011年9月25日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
认识论方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
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的形态、分布、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说。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经络学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对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古代经络学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由经络组成的,经络是连接器官、组织和组织之间的通道。
经络不仅在表面运行,同时也在深层组织和脏腑之中。
人体的经络系统相当于一个复杂的通信网络,贯穿全身,并进行信息传递、物质运输和调节功能。
按照经络学说,人体有十四条正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和八奇经。
其中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包经;八奇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和手少阳胆经。
每一条经络都与一定的脏腑相对应,通过经络可以传输血液、气、营养物质和信息,并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个能量场,通过经络可以感知和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正常情况下,经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畅通,维持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
然而,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经络的堵塞和疏通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是通过调节经络系统,使气血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根据经络学说,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调节经络系统。
针灸是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来恢复身体的平衡;推拿是通过按摩身体表面的穴位,刺激经络系统,增强气血运行;中药则是通过服用草药来调节气血的流动,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学说的研究对于中医的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解释中医的一些疗效,也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经络学说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疾病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与经络学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通 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 到治疗目的。
辨证施治
根据经络诊察结果,结合患者症状、 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经络学在针灸推拿中的应用
01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具
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02 03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治疗 经过等,为诊断提供依据。
01 02 03 04
闻诊
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 等声响,以及嗅其体味、口气等 异常气味,了解病情。
切诊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按压腹部 等手法,了解病情及脏腑功能状 态。
经络诊察与辨证施治
经络诊察
常用经络治疗方法
通过观察经络的循行部位、络脉分布 、穴位反应等,判断经络的虚实、气 血运行状况。
辨证论治
中医强调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 分析,确定证候类型,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 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预防为主
中医注重养生和预防,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 志等方面来维护身体健康。
经络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 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 能的调控系统。
03
02
中药新药的研发
04
针灸疗法的推广与 应用
针灸作为中医经络学的重要应 用之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 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现代医学 对针灸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 为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提 供了科学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为中药新药的研发 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通过 对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和方剂配 伍规律的探讨,可以研发出更加 安全、有效的中药新药,为临床 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中医基础理论_第四章-经络学说
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
经—即径,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
二、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 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 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 络 学 说
益阳医专附属医院 中医主治医师 夏雨滋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命名原则 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
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 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 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 经属腑。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经;
头(面)
Hale Waihona Puke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 络 络脉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 浮络
系 统
连属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部分
十二皮部 内属—— 五脏六腑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 一、经络的概念(识记)
• 《医学入门》:“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 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 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 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脉与络脉的区别(理解):
经 脉
主干பைடு நூலகம்
(三)冲脉(识记)
冲,要冲,要道 • 1.调节十二经气血。 • 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总领诸经
气血。 • 脏腑经络气血有余时,贮存于冲脉,
不足时给予灌注――――十二经脉之 海,五脏六腑之海 • 2.主生殖功能 • 又称血海,起于胞中可调节月经。
(四)带脉(识记)
• 约束诸经,主司妇女带下。
(五)阴阳跷脉(识记)
• 而任脉有些腧穴是和肝经相会的,例如: 曲骨、中极、关元等。
• 肝郁日久能化火。妊娠恶阻的原因,往往 因肝经郁火挟冲脉而上逆,如唐容川《医 经精义》中说:“诸逆吐咳呛呕等,凡是 冲脉气逆,头目咽喉胸中受病,均系心肝 之火,夹冲脉上行也”。
二、奇经八脉基本功能
• (一)督脉(识记) 督,总管,统率
(2)阳明在前, 少阳在侧, 太阳在后, 厥阴在巅
躯干部: (1)
手
三阳 三阴
肩胛 腋下
(2)足三阳阳明行于前, 太阳行于后, 少阳行于侧,
足三阴行于腹面。 (3)腹面由内向外为:
足少阴、阳明、太阴、厥阴。
四肢部:
• 1 阴经-内侧,
阳经-外侧
• 2 四肢内外侧 例外:下肢内踝 尖上八寸以下为 厥阴在前,太阴 在中,
• 跷,轻健跷捷。 • 主司眼睑开合,主下肢运动。 •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六)阴阳维脉(识记)
• 维,维系。 • 阴维脉维络诸阴,阳维脉维络诸阳
• 《难经·二十八难》“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 也。”
第四节 经别
• 一、十二经别(经别)
• 1.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深入躯体 深部、分布于胸腹和头部的重要支 脉。属十二经范围,故称为“别行 的正经”。(理解)
• 见98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 (一)概念(识记) • 十二经脉外别道奇行的八脉即督脉、
任脉、冲脉、带脉、阴阳跷脉、阴 阳维脉。
(二)生理特点(理解)
• 奇,异也。不同于正经。 1.分布未遍及全身,如上肢无分 布;走向有别于正经;除带脉外, 皆由下向上循行。 2.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 3.相互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 加胃之大络为十六别络。(理 解)
2.生理功能(理解)
•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 条经脉之间的联系。
• 阳经别络走向阴经,阴经走向阳经。 • (2)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任脉别络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散 布于背部,脾之大络散布在胸胁部。 • (3)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识记)
• (一)走向规律 见95 • (二)交接规律 • 1.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 • 2.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 3.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识记)
• (一)分布规律 • 头面部: • (1)手三阳经止于头面部
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
头为诸 阳之会
•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交六阳于大椎―――总督一身阳经
•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 因属脑,络肾,肾生髓。
(二)任脉(识记)
•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于小腹 (中极、 关元),手三阴经借足三阴与任脉 相通―――总任诸阴
•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 任起于胞中―――任主胞胎
(三)奇经的作用(理解)
• 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 系。如督脉总督诸阳,任脉总任诸 阴。
• 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十二经气血有余时,流入奇经, 不足时由奇经溢出给予补给。
• 3.与肝肾及女子胞、脑、髓等关 系密切。
与肝
• 以经络方面言,冲任起于胞中,而玉户亦 是足厥阴肝经所环络之所,所以关系很密 切,
4.生理功能(理解)
•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 条经在体内的联系。
• 表里两经经过相为表里的脏腑,并且 阴经经别合入相为表里的阳经的经别, 共同注入阳经。
•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 的向心性联系。
• 从四肢部分出,进入体内向心循行。
• (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
• 手足三阴经经别均上达于头,为“十 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 于面而走空窍”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 偏正头痛,可选肺经太渊、列缺。
• (5)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足经与心脏的 联系。
• 足三阴三阳经与心都有联系,为心为 五脏六腑之大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第六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 一沟通联系作用 • 二运输渗灌作用 • 三感应传导作用 • 四调节作用
第五节 别络
• 1.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 分布于体表。十二经脉各有一 条,任、督和脾之大络合为十 五别络。
多行于深部
纵行于固定的路径
络 脉
分支
深浅均有
呈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二、经络的起源和形成 91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 92 四、经络系统(识记) 94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 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识记) 1、内为阴,外为阳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 2、脏为阴,腑为阳 3、上为手,下为足
(二)具体名称(识记)
前 中后
内 侧
太阴
厥阴 少阴
外 侧
阳明
少阳 太阳
四、表里关系(识记)
• 阴、阳经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 组成六组表里相合关系。
• 表:阳 阳明 • 里:阴 太阴
太阳 少阴
少阳 厥阴
• 应用:治疗上,表里经穴位可交叉使 用。
五、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胞焦胆肝乡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
2.离合出入(识记)
• 经别从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 以上)别出为离;
• 走入体腔深部为入; • 浅出体表而上头面称为出, • 阴经的经别分别注入相为表里的阳
经的经别注入六阳经称为合。
3.经别的循行规律(理解)
• 手三阴经从腋深入胸腔后,再上行 向头,合于手三阳经
• 手三阳经由腋深入内脏,上行至头 • 足三阳经从足走头 • 足三阴经从足走头